2010版中国药典一部word版电子书
2010版中国药典资料汇总

由于2010版中国药典资料较多,为了方便大家下载,现整理出完整版下载地址(免费下载):第一部分:中国药典配套丛书中国药典2010年版中药标准物质分析图谱(上卷)/forum.php?mod=viewthread&tid=45264&fromuid=1023中国药典2010年版对应高效液相色谱方法图谱库(第一册)/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8761&fromuid=1023中国药典2010年版对应高效液相色谱方法图谱库(第二册)/forum.php?mod=viewthread&tid=45027&fromuid=1066药品检验仪器操作规程2010年版/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5922&fromuid=1023中国药品检验标准操作规范2010年版/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2593&fromuid=1023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药材显微鉴别彩色图鉴/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8996&fromuid=1023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药材薄层色谱彩色图集/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1587&fromuid=1023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药彩色图集/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2262&fromuid=1023第二部分:中国药典pdf,exe,word电子书2010版中国药典pdf版(三部齐全,可复制)/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9324&fromuid=10232010版中国药典exe版电子书(中药材,饮片和附录)/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8536&fromuid=10232010版中国药典第一增补本pdf电子书/forum.php?mod=viewthread&tid=44022&fromuid=1023中国药典2010年版pdf版(三部齐全,并附有勘误表)/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8163&fromuid=1023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word版电子书(共1026页)/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8519&fromuid=1023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word版电子书(部分辅料)/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8520&fromuid=1023中国药典2010年版三部word版电子书/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8528&fromuid=1023第三部分:中国药典相关培训资料中国药典2010年版中药的有关热点问题介绍/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8534&fromuid=10232010版中国药典(二部)增修订内容及新增品种/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4604&fromuid=10232010版中国药典培训/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1735&fromuid=10232010版中国药典辅料英文版/forum.php?mod=viewthread&tid=45329&fromuid=1023中国药典英文版2005年版二部/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3020&fromuid=1023岛津应对2010版中国药典残留有机溶剂残留检测数据集/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0188&fromuid=10232012年版HPLC应用图谱集/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4879&fromuid=10232010版中国药典一部二部凡例和附录sop/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8565&fromuid=1023中国药典发展与展望/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8671&fromuid=10232010年版中国药典微生物检验主要增修订内容/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0880&fromuid=1023无菌检测系统的验证和应用/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0890&fromuid=10232005版、2005版增补本、2010版中国药典中药材比较/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1219&fromuid=1023滴定液配制、标定操作规程2010版/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2284&fromuid=1023中检所的微生物验证范例/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4862&fromuid=1023稳定性考察验证指南/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4861&fromuid=10232010和2005年版中国药典比较/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6402&fromuid=1023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中药材与饮片贮藏条件/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6749&fromuid=1023福建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11年版)/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7125&fromuid=1023药品标准进展与中国药典2010年版增修订概要h ttp:///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7881&fromuid=1023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炮制方法汇总表/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8082&fromuid=10232010版中国药典二部与2005版二部产品对比表/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8157&fromuid=1023第四部分:世界各国药典大汇总(美国英国日本欧洲巴西阿根廷印度) /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1456&fromuid=1023(说明:以上资料仅供大家学习,勿作他用。
中国药典2010年版

2010版中国药典中国药典2010年版名称:《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国药典2010版作者:国家药典委员会出版社: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年10月出版开本:16开精装册数:全三卷定价:1498 元优惠价:980 元读者服务部→发行部:,内容简介:2010年版药典的鲜明特色:更新与淘汰并举、收载品种大幅增加。
药品检测项目和检测方法增加、标准提高,因而在药品安全性和质量可控性方面有更高、更多、更大提升。
二部中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含量测定或用于有关物质检查的品种有近千个,系统适用性要求也更为合理,个别品种采用了分离效能更高的离子色谱法,检测器使用种类也更加多样。
中药标准有突破和创新,尤其在过去比较薄弱的中药材和中药饮片标准的新增和修订方面,如本版《中国药典》一部中动物药蛇类、植物药川贝母等,都采用了PCR检测方法。
新版药典在凡例、品种的标准要求、附录的制剂通则等方面均有较大的变化和进步。
在广泛吸取国内外先进技术和实验方法的基础上,附录内容与目前国际对药品质量控制的方法和技术力求一致,进一步发挥《中国药典》的国际影响力。
新版药典在坚持科学、实用、规范、药品安全性、质量可控性和标准先进性的原则下,力求覆盖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品种和社会医疗保险报销药品目录品种。
顶尖专家扛鼎之作。
本版《中国药典》是在第九届药典委员会的精心组织下,聘请全国医药行业323位一流专家、投入巨额资金、历时两年编制而成,集中体现了当前我国药品标准工作的最新发展成果。
《中国药典》是国家监督管理药品质量的法定技术标准。
2010年版《中国药典》分为三部出版,一部为中药,二部为化学药,三部为生物制品。
各部内容主要包括凡例、标准正文和附录三部分,其中附录由制剂通则、通用检测方法、指导原则及索引等内容构成。
药典二部收载化学药品、抗生素、生化药品、放射性药品以及药用辅料等。
药典三部收载生物制品。
新版药典在凡例、品种的标准要求、附录的制剂通则和检验方法等方面均有较大的改进和发展,特别是对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方面尤为重视。
2010版中国药典-中国药典2010年版

2010版中国药典中国药典2010年版名称:《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国药典2010版作者:国家药典委员会出版社: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年10月出版开本:16开精装册数:全三卷定价:1498 元优惠价:980 元读者服务部→发行部:,内容简介:2010年版药典的鲜明特色:更新与淘汰并举、收载品种大幅增加。
药品检测项目和检测方法增加、标准提高,因而在药品安全性和质量可控性方面有更高、更多、更大提升。
二部中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含量测定或用于有关物质检查的品种有近千个,系统适用性要求也更为合理,个别品种采用了分离效能更高的离子色谱法,检测器使用种类也更加多样。
中药标准有突破和创新,尤其在过去比较薄弱的中药材和中药饮片标准的新增和修订方面,如本版《中国药典》一部中动物药蛇类、植物药川贝母等,都采用了PCR检测方法。
新版药典在凡例、品种的标准要求、附录的制剂通则等方面均有较大的变化和进步。
在广泛吸取国内外先进技术和实验方法的基础上,附录内容与目前国际对药品质量控制的方法和技术力求一致,进一步发挥《中国药典》的国际影响力。
新版药典在坚持科学、实用、规范、药品安全性、质量可控性和标准先进性的原则下,力求覆盖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品种和社会医疗保险报销药品目录品种。
顶尖专家扛鼎之作。
本版《中国药典》是在第九届药典委员会的精心组织下,聘请全国医药行业323位一流专家、投入巨额资金、历时两年编制而成,集中体现了当前我国药品标准工作的最新发展成果。
《中国药典》是国家监督管理药品质量的法定技术标准。
2010年版《中国药典》分为三部出版,一部为中药,二部为化学药,三部为生物制品。
各部内容主要包括凡例、标准正文和附录三部分,其中附录由制剂通则、通用检测方法、指导原则及索引等内容构成。
药典二部收载化学药品、抗生素、生化药品、放射性药品以及药用辅料等。
药典三部收载生物制品。
新版药典在凡例、品种的标准要求、附录的制剂通则和检验方法等方面均有较大的改进和发展,特别是对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方面尤为重视。
中国药典(2010版)

4附录XIX C 原料药与药物制剂稳定性试验指导原则稳定性试验的目的是考察原料药或药物制剂在温度、湿度、光线的影响下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为药品的生产、包装、贮存、运输条件提供科学依据,同时通过试验建立药品的有效期。
稳定性试验的基本要求是:(1)稳定性试验包括影响因素试验、加速试验与长期试验。
影响因素试验用1批原料药或1批制剂进行。
加速试验与长期试验要求用3批供试品进行。
(2)原料药供试品应是一定规模生产的,供试品量相当于制剂稳定性试验所要求的批量,原料合成工艺路线、方法、步骤应与大生产一致。
药物制剂供试品应是放大试验的产品,其处方与工艺应与大生产一致。
药物制剂如片剂、胶囊剂,每批放大试验的规模,片剂至少应为10000片,胶囊剂至少应为10000粒。
大体积包装的制剂如静脉输液等,每批放大规模的数量至少应为各项试验所需总量的10倍。
特殊品种、特殊剂型所需数量,根据情况另定。
(3)供试品的质量标准应与临床前研究及临床试验和规模生产所使用的供试品质量标准一致。
(4)加速试验与长期试验所用供试品的包装应与上市产品一致。
(5)研究药物稳定性,要采用专属性强、准确、精密、灵敏的药物分析方法与有关物质(含降解产物及其他变化所生成的产物)的检查方法,并对方法进行验证,以保证药物稳定性试验结果的可靠性。
在稳定性试验中,应重视降解产物的检查。
(6)由于放大试验比规模生产的数量要小,故申报者应承诺在获得批准后,从放大试验转入规模生产时,对最初通过生产验证的3批规模生产的产品仍需进行加速试验与长期稳定性试验。
本指导原则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原料药,第二部分为药物制剂。
4.1一、原料药原料药要进行以下试验。
4.1.1(一)影响因素试验此项试验是在比加速试验更激烈的条件下进行。
其目的是探讨药物的固有稳定性、了解影响其稳定性的因素及可能的降解途径与降解产物,为制剂生产工艺、包装、贮存条件和建立降解产物分析方法提供科学依据。
供试品可以用1批原料药进行,将供试品置适宜的开口容器中(如称量瓶或培养皿),摊成≤5mm厚的薄层,疏松原料药摊成≤1 0mm厚的薄层,进行以下试验。
中国药典2010年版第一、二增补本目录

菝葜 菊苣 甜瓜子 猪胆粉 商陆 续断 绵马贯众 棕榈 蛤蚧 蓖麻子 蒲公英 槐角 满山红 酸枣仁 蜘蛛香 辣椒 灯盏花素 肿节风浸膏 莪术油 二十五味珍珠丸 二母安嗽丸 十香返生丸 三九胃泰颗粒 大川芎口服液 山香圆片 千柏鼻炎片 川芎茶调丸 川芎茶调散 小儿七星茶颗粒 小儿退热颗粒 小儿腹泻宁糖浆 天舒胶囊 云南白药胶囊 云香祛风止痛酊(云香精) 牛黄上清片 牛黄蛇胆川贝液 牛黄清心丸(局方) 牛黄解毒片 牛黄镇惊丸 片仔癀 分清五淋丸 丹红化瘀口服液 丹桂香颗粒 风痛安胶囊 风湿马钱片 乌灵胶囊 六合定中丸
三七伤药片 三九胃泰胶囊 女金丸 小儿退热合剂(小儿退热口服液) 天和追风膏 天麻丸 五福化毒丸 中风回春片 中华跌打丸 牛黄上清丸 牛黄降压片 六味地黄颗粒 心血宁片 双黄连口服液 玉屏风胶囊 石斛夜光丸 龙胆泻肝丸 再造生血片 西瓜霜润喉片 百合固金丸 伤痛宁片 壮骨关节丸 灯盏生脉胶囊 导赤丸 妇科十味片 利肝隆颗粒 利胆片 辛夷鼻炎丸 启脾丸 阿胶补血膏 附子理中丸 板蓝根颗粒 刺五加片 郁金银屑片 金果含片 金果饮 金振口服液 金银花露 乳癖消片 乳癖消胶囊 骨仙片 复方川贝精片 复方丹参滴丸 复方石韦片 复方鱼腥草片 复方鲜竹沥液 保妇康栓
奥硝唑胶囊 奥硝唑葡萄糖注射液 注射用奥硝唑 蒙脱石 蒙脱石分散片 蒙脱石散 羧苄西林钠 注射用羧苄西林钠 醋酸去氨加压素 醋酸去氨加压素注射液 醋酸曲普瑞林 醋酸曲普瑞林注射液 注射用磷酸川芎嗪 二丁基羟基甲苯 十八醇 十六醇 十六十八醇 山梨酸钾 马来酸(顺丁烯二酸) 口服补液盐酸(Ⅰ) 右旋糖酐40葡萄糖注射液 甲磺酸酚妥拉明 注射用甲磺酸酚妥拉明 尼可刹米注射液 丝裂霉素 地高辛片 呋喃唑酮 阿昔洛韦 阿昔洛韦滴眼液 非诺贝特 非诺贝特片 非诺贝特胶囊 乳糖酸红霉素 炔雌醚 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 枸橼酸铋钾胶囊 精蛋白重组人胰岛素注射液 盐酸克林霉素 盐酸格拉司琼注射液 盐酸氨溴索口服溶液 盐酸胺碘酮注射液 格列本脲 格列齐特片(Ⅱ) 葡萄糖 无水葡萄糖 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 硬脂酸红霉素
中国药典(2010版)

4附录XIX C 原料药与药物制剂稳定性试验指导原则稳定性试验的目的是考察原料药或药物制剂在温度、湿度、光线的影响下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为药品的生产、包装、贮存、运输条件提供科学依据,同时通过试验建立药品的有效期。
稳定性试验的基本要求是:(1)稳定性试验包括影响因素试验、加速试验与长期试验。
影响因素试验用1批原料药或1批制剂进行。
加速试验与长期试验要求用3批供试品进行。
(2)原料药供试品应是一定规模生产的,供试品量相当于制剂稳定性试验所要求的批量,原料合成工艺路线、方法、步骤应与大生产一致。
药物制剂供试品应是放大试验的产品,其处方与工艺应与大生产一致。
药物制剂如片剂、胶囊剂,每批放大试验的规模,片剂至少应为10000片,胶囊剂至少应为10000粒。
大体积包装的制剂如静脉输液等,每批放大规模的数量至少应为各项试验所需总量的10倍。
特殊品种、特殊剂型所需数量,根据情况另定。
(3)供试品的质量标准应与临床前研究及临床试验和规模生产所使用的供试品质量标准一致。
(4)加速试验与长期试验所用供试品的包装应与上市产品一致。
(5)研究药物稳定性,要采用专属性强、准确、精密、灵敏的药物分析方法与有关物质(含降解产物及其他变化所生成的产物)的检查方法,并对方法进行验证,以保证药物稳定性试验结果的可靠性。
在稳定性试验中,应重视降解产物的检查。
(6)由于放大试验比规模生产的数量要小,故申报者应承诺在获得批准后,从放大试验转入规模生产时,对最初通过生产验证的3批规模生产的产品仍需进行加速试验与长期稳定性试验。
本指导原则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原料药,第二部分为药物制剂。
4.1一、原料药原料药要进行以下试验。
4.1.1(一)影响因素试验此项试验是在比加速试验更激烈的条件下进行。
其目的是探讨药物的固有稳定性、了解影响其稳定性的因素及可能的降解途径与降解产物,为制剂生产工艺、包装、贮存条件和建立降解产物分析方法提供科学依据。
供试品可以用1批原料药进行,将供试品置适宜的开口容器中(如称量瓶或培养皿),摊成≤5mm厚的薄层,疏松原料药摊成≤1 0mm厚的薄层,进行以下试验。
中国药典 中国新药典版 中华人民共跟国药典版 中国药典

中国药典2010年版截图: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正文一枝黄花(p3)YizhihuanghuaSOLIDAGINIS HERBA本品为菊科植物一枝黄花Solidago decurrens Lour.的干燥全草。
秋季花果期采挖,除去泥沙,晒干。
【性状】本品长30~lOOcm。
根茎短粗,簇生淡黄色细根。
茎圆柱形,直径0.2~0.5cm;表面黄绿色、灰棕色或暗紫红色,有棱线,上部被毛;质脆,易折断,断面纤维性,有髓。
单叶互生,多皱缩、破碎,完整叶片展平后呈卵形或披针形,长1~9cm,宽0.3~1.5cm;先端稍尖或钝,全缘或有不规则的疏锯齿,基部下延成柄。
头状花序直径约0.7cm,排成总状,偶有黄色舌状花残留,多皱缩扭曲,苞片3层,卵状披针形。
瘦果细小,冠毛黄白色。
气微香,味微苦辛。
【鉴别】 (1)叶表面观:上表皮细胞多角形,垂周壁略呈念珠状增厚。
下表皮细胞垂周壁波状弯曲,气孔不定式,略下陷。
非腺毛有两类:表皮非腺毛由3个细胞组成,壁薄,顶端1个细胞常萎缩成鼠尾状,较小;叶缘非腺毛睫毛状由3~7个细胞组成,壁稍厚,长180~500μm。
(2)取本品粉末2g,加石油醚(60~90℃)50ml,超声处理30分钟,放冷,滤过,弃去石油醚液,药渣挥干溶剂,加70%乙醇30ml,加热回流1小时,放冷,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甲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
另取一枝黄花对照药材2 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
再取芦丁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0.5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
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B)试验,吸取供试品溶液5~10μl、对照药材溶液和对照品溶液各5μl,分别点于同一以含4%磷酸氢二钠溶液制备的硅胶G薄层板上,以乙酸乙酯-甲醇-甲酸-水(8:1:1:1)为展示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3%三氯化铝乙醇溶液,晾干,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和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

行气止痛,活血 散瘀。用于胃 痛,风湿痹痛; (未改动) 外治牙痛,跌扑 肿痛,虫蛇咬伤 。 理气止痛,温中 助阳。用于胃寒 (未改动) 胀痛,肝胃气 痛,肾虚阳痿, 腰膝酸痛。 原功效中“消 炎”属于西医 术语,原“主 治”中的“支 气管炎,肺炎 ……晚期血吸 虫病腹水”属 于西医病名, 故而删除。参 考《广东地标 》规范为中医 习惯用病证名 。
三叉苦
苦,寒。
原标准中归 经阙如。根 据《广东地 增加“归肺 苦,寒。归肺 标》记载及 、心、肝经 、心、肝经。 功效主治特 ”。 点,补充归 经“肺、肝 ”。
三分三
苦、辛, 温;有大毒 。
苦、辛, 苦、辛,温, 温,有大毒 据《中华本 有大毒。归肝 。归肝、肾 草》主治病 、肾、脾、胃 、脾、胃、 症修订 、大肠经。 大肠经。
《中国药典》2010版中药材及饮片临床标准修订表 中国药典》2010版中药材及饮片临床标准修订表
性味归经原 性味归经修订 性味归经修 性味归经修 后 标准 订的部分 订的理由 原标准中没 将“平”性 有归经,根 改为“凉” 据《中华本 性;“微苦 微苦、辛, 辛、苦,凉。 草》及其功 ”改为“苦 平。 归肺、肝经。 效、主治特 ”。增加归 点,补充归 经“肺、肝 经内容,并 ”。 修改性味。 辛、温;有 小毒。归肝 、脾、胃经 。 辛、温;有小 毒。归肝、脾 未改动 、胃经。 功能主治修订 功能主治修订 用法用量 用法用量 用法用量修订 功能主治原标 功能主治修订后 准 的部分 的理由 原标准 修订后 的部分 疏风清热,抗 菌消炎。用于 感冒,急性咽 喉炎,扁桃体 炎,疮疖肿毒 。 祛风除湿,消 肿止痛。用于 风湿痹痛,半 身不遂,跌扑 肿痛。 温中降逆,补 肾助阳。用于 脾胃虚寒,呃 逆呕吐,食少 吐泻,心腹冷 痛,肾虚阳痿 开窍化痰,醒 脾安神。用于 热病神昏,癫 痫,神经官能 症,耳鸣耳 聋,胸闷腹 胀,食欲不 清热解毒,疏散 风热。用于喉 痹,乳蛾,咽喉 肿痛,疮疖肿 毒,风热感冒。 功效按中医术 语规范。主治 增加“喉痹, 乳蛾”,删去 西医病名 。 规范功能主治 表述,删去西 医病名,突出 9~15g。 本品外解内清 的药用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版中国药典一部word版电子书中国药典沿革1953年版(第一版)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关怀人民的医药卫生保健工作,当年11月卫生部召集在京有关医药专家研讨编纂药典问题。
1950年1月卫生部从上海抽调药学专家孟目的教授负责组建中国药典编纂委员会和处理日常工作的干事会,筹划编制新中国药典。
1950年4月在上海召开药典工作座谈会,讨论药典的收载品种原则和建议收载的品种,并根据卫生部指示,提出新中国药典要结合国情,编出一部具有民族化、科学化,大众化的药典。
随后,卫生部聘请药典委员49人,分设名词、化学药、制剂、植物药、生物制品、动物药、药理、剂量8个小组,另聘请通讯委员35人,成立了第一届中国药典编纂委员会。
卫生部部长李德全任主任委员。
1951年4月24日至28日在北京召开第一届中国药典编纂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会议对药典的名称、收载品种、专用名词、度量衡问题以及格式排列等作出决定。
干事会根据全会讨论的意见,对药典草案进行修订,草案于1952年底报卫生部核转政务院文教委员会批准后,第一部《中国药典》1953年版由卫生部编印发行。
本版药典共收载品种531种,其中化学药215种植物药与油脂类65种,动物药13种,抗生素2种,生物制品25种,各类制剂211种。
1957年出版《中国药典》1953年版增补本。
1963年版(第二版) 1955年卫生部组建第二届药典委员会,聘请委员49人,通讯委员68人,此届委员会因故未能开展工作。
1957年卫生部组建第三届药典委员会,聘请委员80人,药学专家汤腾汉教授为这届委员会主任委员(不设通讯委员),同年7月28日至8月5日在北京召开第一次全体委员会议,卫生部李德全部长做了药典工作报告,特别指出第一版《中国药典》未收载广大民众习用的中药的缺陷。
会议在总结工作的基础上,通过了制订药典的原则,讨论了药典的性质和作用,修改了委员会章程,并一致认为应把合乎条件的中药收载到药典中。
8月27日卫生部批准委员会分设药理与医学、化学药品、药剂、生化药品、生药、生物制品六个专门委员会及名词小组(药典委员会设常务委员会,日常工作机构改称秘书室。
1958年经常务委员会研究并经卫生部批准,增聘中医专家8人、中药专家3人组成中医药专门委员会,组织有关省市的中医药专家,根据传统中医药的理论和经验,起草中药材和中药成方(即中成药)的标准。
1959年6月25日至7月5日在北京召开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会议主要审议新版药典草稿,并确定收载品种。
草稿经修订补充后,分别由各专门委员会审定,于1962年完成送审稿,报请国务院批准后付印。
1965年1月26日卫生部颁布《中国药典)1963年版。
本版药典共收载品种1310种,分一、二两部,各有凡例和有关的附录。
一部收载中药材446种和中药成方制剂197种;二部收载化学药品667种。
此外,一部记载药品的“功能与主治”,二部增加了药品的“作用与用途”。
1977年版(第三版) 由于“文革”影响,在相当一段时间1979年卫生部组建第四届药典委员会,聘请委员112人,卫生部部长钱信忠兼任主任委员。
同年11月22日至28日在北京召开第一次全体委员会议,会议讨论修改了委员会章程、药品标准工作管理办法及工作计划。
委员会分设:中医、中药、医学与药理、化学药、生化药、药剂、抗生素、生物制品、放射性药品及名词10个专业组。
由有关专业组分别推荐新药典收载的品种,中医专业组负责审查拟定一部收载的品种范围;医学与药理专业组负责审查拟定二部收载的品种范围;由主产地所在的省(自治区、直辖市)药品检验所和有关单位负责起草标准,药典委员会办公室组织交叉复核;部分项目组成专题协作组,通过实验研究后起草,参与标准草案审议的除专业组委员外,还邀请了药品检验所和企业的代表。
经卫生部批准,《中国药典》1985年版于1985年9月出版,1985年4月1日起执行本版药典共收载品种1489种。
一部收载中药材、植物油脂及单味制剂506种,成方制剂207种,共713种;二部收载化学药品、生物制品等776种。
1987年11月出版《中国药典》1985年版增补本,新增品种23种,修订品种172种、附录21项。
1988年10月,第一部英文版《中国药典》1985年版正式出版,同年还出版了药典二部注释选编。
1985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正式执行,该法规定“药品必须符合国家药品标准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药品标准”。
明确“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和药品标准为国家药品标准”。
“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的药典委员会,负责组织国家药品标准的制定和修订”。
进一步确定了药品标准的法定性质和药典委员会的任务。
1990年版(第五版) 1986年卫生部组建第五届药典委员会,聘请委员150人,卫生部崔月犁部长兼任主任委员,常设办事机构改为秘书长制。
同年5月5日至8日召开第一次全体委员会议,讨论修订了委员会章程,通过了“七五”期间标准工作设想,确定了编制《中国药典》1990年版的指导思想和原则要求,分别举行了中药材、中药成方制剂、化学药、抗生素、生化药及药理等专业会议,安排起草和科研任务。
1989年3月,药典委员会常设机构开始组织对1990年版药典标准的审稿和编辑加工。
同年12月在北京举行药典委员会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和各专业组长扩大会议进行审议,报卫生部批准后付印。
1990年12月3日卫生部颁布《中国药典》1990年版,自1991年7月l日起执行。
本版药典收载品种共计1751种。
一部收载784种,其中中药材、植物油脂等509种,中药成方及单味制剂275种;二部收载化学药品、生物制品等 967种。
与1985年版药典收载品种相比,一部新增80种,二部新增213种(含1985年版药典一部移入5种〕:删去25种(一部3种,二部22种;根据实际情况对药品名称作了适当修订。
药典二部品种项下规定的“作用与用途”和“用法与用量”,分剔改为“类别”和“剂量”,另组织编著《临床用药须知》一书,以指导临床用药。
有关品种的红外光吸收图谱,收入《药品红外光谱集》另行出版,该版药典附录1991年卫生部组建第六届药典委员会,聘请委员168人,卫生部陈敏章部长兼任主任委员。
同年5月16日至18日召开第一次全体委员会议,讨论通过了委员会的章程和编制《中国药典》1995年版设计方案,并成立由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和专家共11人组成的常务委员会。
分设13个专业组,即中医专业组、中药材专业组、中成药专业组、西医专业组、药理专业组、化学药专业一组,化学药专业二组、化学药专业三组、抗生素专业组、生化药品专业组、生物制品专业组,放射性药品专业组、药品名词专业组。
1993年,《中国药典》1995年版附录初稿发往各地,作为起草、修订正文标准的依据。
1994年7月各地基本完成了标准的起草任务,由药典委员会各专业委员会分别组织审稿工作1994年11月29日提交常务委员会扩大会议讨论审议,获得原则通过,报请卫生部审批付印。
卫生部批准颁布心中国药典》1995年版,自1996年4月1日起执行本版药典收载品种共计2375种。
一部收载920种,其中中药材、植物油脂等522种,中药成方及单味制剂398种;二部收载1455种,包括化学药、抗生素、生化药、放射性药品、生物制品及辅料等。
一部新增品种142种,二部新增品种499种。
二部药品外文名称改用英文名,取消拉丁名;中文名称只收载药品法定通用名称,不再列副名。
《中国药典》1995年版的第一、第二增补本先后于1997年、1998年出版,英文版于1997年出版第六届药典委员会还完成了《中国药典》1990年版的增补本、英文版及二部注释和一部注释选编、《药品红外光谱集》(第一卷)、《临床用药须知》(第二版)、《中药彩色图集》、《中药薄层色谱彩色幽集》及《中国药品通用名称》的编制工作。
1993年5月21日卫生部决定将药典委员会常设机构从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分离出来,作为卫生部的直属单位。
2000年版(第七版) 1996年卫生部组建第七届药典委员会,聘请委员204人,其中名誉委员18人,卫生部陈敏章部长兼任主任委员。
1998年9月根据中编办(1998)32号文,卫生部药典委员会更名为国家药典委员会,并成建制划转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管理。
因管理体制的变化等原因,在经有关部门同意后,按照第七届药典委员会章程精神,1999年12月第七届药典委员会常务委员会议同意调整主任委员和副主任委员。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郑筱萸兼任主任委员。
本届委员会设专业委员会共16个,分别为:中医专业委员会,中药第一专业委员会、中药第二专业委员会、中药第三专业委员会、中药第四专业委员会、医学专业委员会、药品名词专业委员会、附录专业委员会、制剂专业委员会、药理专业委员会、化学药品第一专业委员会、化学药品第二专业委员会、抗生素专业委员会、生化药品专业委员会、放射性药品专业委员会、生物制品专业委员会。
1996年召开第七届药典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国药典》2000年版设计方案,一部确立了“突出特色,立足提高”,二部确立了“赶超与国情相结合,先进与特色相结合”的指导思想。
1996年10月起,各专业委员会先后召开会议,落实设计方案提出的任务并分工进行工作1997年底至1999年10月,先后对完成的附录与制剂通则和药典初稿征求了各有关方面的意见,并先后召开了16个专业委员会审定稿会议。
《中国药典)2000年版于1999年12月经第七届药典委员会常务委员会议审议通过(报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颁布,于2000年1月出版发行,2000年7月1日起正式执行。
本版药典共收载品种2691种,其中新增品种399种,修订品种562种。
一部收载992种,二部收载1699种。
附录作了较大幅度的改进和提高,一部新增10个,修订31个;二部新增27个,修订32个。
二部附录中首次收载了药品标准分析方法验证要求等六项指导原则,现代分析技术在这版药典中得到进一步扩大应用。
为了严谨起见,将“剂量”、“注意”项2002年10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2003年9月更名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组建第八届药典委员会,聘请委员312人,不再设立名誉委员。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郑筱萸兼任主任委员,原常务委员会更名为执行委员会。
本届委员会设专业委员会24个,在上一届专业委员会的基础上,增设了民族药专业委员会(筹)、微生物专业委员会、药品包装材料与辅料专业委员会;原生物制品专业委员会扩增为血液制品专业委员会、病毒制品专业委员会、细菌制品专业委员会、体细胞治疗与基因治疗专业委员会、重组制品专业委员会和体外诊断用生物试剂专业委员会。
2002年10月召开的第八届药典委员会全体大会及执行委员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本届药典委员会提出的“《中国药典》2005年版设计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