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积和面积单位》评课稿
《面积和面积单位》评课稿
《面积和面积单位》评课稿港北区荷城小学陈务坚教学内容:《面积和面积单位》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课时教学目的:1、通过看一看、比一比、摸一摸、摆一摆等活动,使学生初步感知面积的含义。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体验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形成正确的表象,并会应用。
3、通过引导学生有序观察、操作,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发展空间观念,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面积和面积单位。
教学难点: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教具:课件,一平方分米大的纸、一平方米大的纸学具:每小组一套(两张不同颜色的长方形纸,小正方形、小长方形纸若干;一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纸片)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师:小朋友们,瞧!老师自制的这幅奥运福娃图画漂亮吗?生:漂亮!师:这么好看的福娃,我想给它镶上一个金边,需要多长的金边,得算出它的什么?生:周长。
师:真不错!那我还想给它配上一块玻璃,要知道玻璃的大小,得根据什么呢?好好想想!生:根据这幅画面的大小来配玻璃。
师:小朋友们真聪明!哪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面的知识。
教师板书课题《面积和面积单位》。
二、理解面积的含义1.感受物体表面的大小师:小朋友们,每个物体都有表面,下面就请同学们摸一摸咱们周围物体的表面,比如咱们的课桌、书本、文具盒的表面,把你们的发现告诉大家好吗?生A:我发现课桌的表面比书本的面大。
生B:我发现课桌的表面是长方形的。
生C:我发现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
师:同学们的发现真多!我们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取一个新名字叫面积。
这可是个新朋友呢,课桌表面的大小叫课桌的面积。
同学们能选一样物体说一说什么是它的面积吗?生A: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叫书的面积。
生B:黑板表面的大小叫黑板的面积。
2、感知封闭图形的面积师:刚才我们说的黑板的面、课桌的面都是什么形状的?生:长方形。
师:我们还学知道平面图形呢?生:正方形。
生:三角形。
生:平行四边形、圆形、梯形…师:课件出示学生所说的图形。
面积和面积单位
面积和面积单位》评课稿
10月31日上午观看了北京特级教师吴正宪老师展示的一节教学录像课。
这节课给我的感觉就是在享受着专家的引领,让我大开眼界、大有受益。
亮点之处实在太多,只顾着观看都给“忘记”做记录了。
那么我就以印象最深刻的一个环节来进行说一说:她在情境导入这个环节,首先出示了“正方形”,上课用的黑板,分别让学生涂一涂,比一比,看谁涂得快?接着让学生摸一摸数学课本表面、课桌表面等等,通过这一系列活动,使学生初步感知平面是一个面,平面有大小之分。
在此基础上顺水推舟,引出面积的概念。
整节课,教师善于启发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去挖掘其思想,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教学过程中,教师几乎没有代替学生做过任何结论,总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然后引导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获得学习体验。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本课最后设计的应用是延伸题目,就是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真正实践了从学有用的数学这一新课程基本理念。
面积和面积单位评课
《面积和面积单位》评课稿
临江城东小学王俊祥
听了王老师上了第六单元《面积和面积单位》第一课时后感触颇多,主要体会如下:
1、吴老师能较好把握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
将“面”在生活中的应用有趣化,贴近了学生的生活。
本节课教师通过让学生摆、说、比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感知面积,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注意力,环节设计松紧有度。
比如朱老师借助教室里又的物品,如黑板,桌子,窗户,等等物品,让学生体会平方厘米,平方分米与平方米的大小。
还让学生自己在生活中找找。
另外,教室大概有多少平方米等都从生活实际出发,有效的将数学运用于生活,并从生活中学习数学。
2、本节课王老师用了演绎的方法让学生体验从“观察法”到“重叠法”再到“贴格子法”最后引出面积单位。
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到了如果不统一单位就很难比较出面积的大小。
3、王老师比较重视数学概念在学生脑中的记忆,多次提到平面图形,面积,长度,物体等概念,加深学生对这些概念的理解与掌握。
4、营造了轻松欢快的氛围学习数学。
将本有点枯燥的数学课变得既生活化,又十分好玩。
其中有个游戏是让学生让在地上的大概有一平方米的方框内,看有多少人能站得下。
学生的积极性特别高涨,还出主意,要站一只脚,让更多同学站进来。
这种游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更好的投入到学习中不去。
5、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
王老师设计的让学生摆小正方形,因为每个学生都课前准备了图片,在小组合作时,每个同学都不会闲,把手里的图片在桌上摆,同时也照顾了学困生。
总之,本节课体现了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教学效果显著,是一堂非常成功的课。
面积和面积单位评课稿
《面积和面积单位》面积的概念是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板块中一个相当重要的部分,对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这节课是学生从线过渡到面,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的过渡,是认识上的一个飞跃。
基于以上认识,本节课上,孙老师始终站在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角度上,给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过程中真正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可以说,这节课真正把数学教学设置成了一种活动,把原来静态的学习内容以“动态生成”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为学生搭建了自主探究与交流合作的平台。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注重学生对面积概念的真正理解。
1、注重对面积认识的直观性和层次性。
对面积的直观感知包括两步:首先是认识“面”,然后是“面”的大小,即面积。
课始,孙老师通过创设两个小朋友涂墙面比赛的故事情境引入,调动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初步感知获胜的因素取决于涂色的墙面的大小,从而引出物体是有面的,而且面是有大小的。
再通过找一找身边物体的面,摸一摸桌面、书本等物体的面、比一比它们面的大小、说一说你的感受等一系列的活动,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解决了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多依赖与直观这一矛盾,加深了学生对面积概念的感悟和理解。
2、注重对面积概念认识的全面性。
由于学生常常误认为只有平平的,光滑的面才有面积,所以孙老师,就精心设计了以下环节:茶叶罐有面吗?人的脸有面吗?从而进一步完善了面积的概念从平面、曲面再到凹凸的面,突出了面积概念的本质,特别是曲面,平时我们在教学时并没有关注到,其实,曲面是以后学习圆柱体、球体、圆锥面积的基础,为以后的教学埋下了种子,从而使面积的概念更加地多维,更加地立体。
最后从物体的表面延伸到封闭图形面的大小上,让学生能更全面地理解面积概念。
二、让学生经历确定面积单位的全过程。
学生对于新知的建构不是教师传授的结果,而是通过亲身经历,通过与学习环境的交互作用来实现的。
三年级数学《面积和面积单位》评课稿(精选5篇)
三年级数学《面积和面积单位》评课稿三年级数学《面积和面积单位》评课稿(精选5篇)数学是人类对事物的抽象结构与模式进行严格描述的一种通用手段,可以应用于现实世界的任何问题,所有的数学对象本质上都是人为定义的。
从这个意义上,数学属于形式科学,而不是自然科学。
不同的数学家和哲学家对数学的确切范围和定义有一系列的看法。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三年级数学《面积和面积单位》评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三年级数学《面积和面积单位》评课稿篇1我们数学团队的张**老师本周为大家呈现了一节精彩的数学课《面积和面积单位》。
在这节课中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学习。
1、创设整体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开课伊始教师创设了小猴子和小松鼠到小兔子开的玻璃店给镜框镶玻璃的故事导入新课。
很快的将学生带入问题情境,展开学习。
效果很好。
2、引导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
在学习面积的概念时,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活动,经历了知识形成的过程,在实践活动中,学生感受到了什么是面积,并在教师有层次的习题设计中,不断完善概念。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善于引导学生用准确的语言来描述概念,使我们感到概念的形成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
3、教学中注重学习方法的渗透。
例如,比较黑板和电视机的屏幕的大小,用的是观察法;比较数学书和田字本封皮的大小,用的是重叠法;比较两个不同的长方形的大小,用的是拼摆法……这些学习方法的传授是非常必要的。
4、环节清晰,探究目标明确。
5、多媒体的运用为本节课情景的创设,重、难点的突破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建议:在学生探究之后应多给学生展示自己学习成果的机会,教师不要急于讲解,应有意识的去发现学生思维中的闪光点,相信学生经过小组合作一定会解决这些问题。
三年级数学《面积和面积单位》评课稿篇2有效评价是建立在执教者对教学目标的准确把握,对教学活动的合理的、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的设计上,也就是当我们的教学目标把握准确到位时,我们的教学评价就会发挥出它巨大的作用,这时有效的教学评价就会促进教学目标在数学课堂上完美达成,当我们教学活动设计的合理、顺畅、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时,我们的有效教学评价就会促进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猜想、实践、交流、推理、验证、抽象、概括等过程,学生在老师为他们提供的充足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中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活动经验,发展各种能力。
三年级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评课稿
三年级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评课稿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面积和面积单位是学生掌握的平面图形的特征??和矩形,矩形周长的计算基于教学,是学习矩形,面积计算的基础,还要进一步研究面积的图形和三维图形表面的基础,所以这部分内容在几何和图形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由于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他们的形象思维仍然占据主要地位,他们更加注重有趣,有趣,新奇的事物,对于这个抽象的知识领域来接受它是相对困难的。
然而,他们对有用的数学感兴趣。
因此,学习材料的选择和呈现以及学习活动的安排应该注意数学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的应用,使他们自己感觉数学,并且学习数学是有用的。
这里我王老师这一课,谈谈自己的经验听后:首先,创造场景,激发兴趣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只有当数学问题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数学才是具体,生动,充满活力的,才能培养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和创新。
上在课程开始的时候,王建立了这样一个教学链接:黑板和国旗有一张脸,如果你匹配整个游戏的一面,你会选择哪个?这激发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二,全面感知,引导施工。
从内容的角度来看,这一课的概念是更多的教师没有机械地交给学生什么是面积,什么是面积单位。
但在充分运作,合作和交流中建立和了解区域和面积。
通过让学生参考一个手指,触摸,比对象的表面的比率被引导到他们的区域。
让学生观看黑板和电视屏幕,那大。
学生可以一目了然。
然后让学生触摸数学和练习封面,什么感觉?然后与它们的尺寸进行比较。
谈谈你是怎么回事。
根据学生的经验,一般可以用来比较重叠方法的大小。
这样,形成区域的概念是深入的,在各种感官知识的基础上建立区域的概念,逻辑,在需要这种链接的统一区域单元的经验中,教师仅仅呈现学生猜测两个区域接近不同矩形的形状。
思考:如何比较这两个矩形区域的大小。
学生通过概念检查,重叠不能直接比较刺激认知冲突。
然后提供工具(小矩形,圆形,方形,三角形),手动摆,共同探索,学生操作和报告:选择不同的图形,摆动结果不一样;通过多个熟人和矛盾,让学生知道两个物体区域的大小,必须有统一的标准,并且只使用方形测量更方便。
数学三年级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评课稿
数学三年级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评课稿数学三年级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评课稿有效评价是建立在执教者对教学目标的准确把握,对教学活动的合理的、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的设计上,也就是当我们的教学目标把握准确到位时,我们的教学评价就会发挥出它巨大的作用,这时有效的教学评价就会促进教学目标在数学课堂上完美达成,当我们教学活动设计的合理、顺畅、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时,我们的有效教学评价就会促进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猜想、实践、交流、推理、验证、抽象、概括等过程,学生在老师为他们提供的充足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中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活动经验,发展各种能力。
下面我就梁老师早上执教的《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与大家作简单的交流:一、准确的评价促进了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1.知识性目标: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理解面积的含义有两个知识点,一是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这个物体的面积,二是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这个图形的面积。
2.过程性目标: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化,丰富自己的经验。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课堂中有这样几个片段:两张纸谁大?学生用重叠的方法比较,梁老师说:“你给我们提供了另一种比较图形大小的方法”摆图形时,展示汇报中梁老师问:“为什么没有选三角形摆?”学生说:“有空隙”。
梁老师说:“说的多好呀!”使学生感受到选的图形在摆的过程中密铺。
教学面积单位的规定学生回答以后,老师说:“说的真棒,语言规范。
”课堂小结时,梁老师说:“希望同学们能够学以致用”梁老师用准确的评价使的这些目标都得到有效落实。
二、厘清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活动。
这节课各个知识间的逻辑关系是什么?理解面积的含义,引入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当一眼能看出大小时,直接比较,当一眼看不出在大小时,需要重叠的方法比较,当重叠的方法也无法确定谁大时,需要统一的面积单位来测量,然后学生经历用不同的形状做单位的测量活动,知道正方形做统一面积单位的科学性,空间观念的培养除了在以上每个知识中进行之外,还有专门的习题进行培养。
面积与面积单位评课稿
面积与面积单位评课稿
创设矛盾情境,发现数学问题。
数学问题的发现和提出除了源于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外,还有解决数学内容矛盾的需要。
在教学面积单位时,陈老师在引入中就创设了一个“用数方格法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的问题情境。
第一组的两个图形方格数不一样多,但每个方格的大小相同;第二组的两个图形方格数一样多,但每个方格的大小不相同。
这个矛盾的情境,目的性很强,即能激发学生一定的认知冲突,又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
为什么第一组的两个图形,谁的方格多就说谁的面积大,而第二组的两个方格数相同,但不能说它们的面积同样大呢?于是,在这个矛盾情境中、在这个认识冲突下,通过学生的分析和思考,有发现了一个新的数学问题。
计量面积的大小要有统一的标准,也就是面积单位。
创设矛盾情境,使问题具有一定的障碍性,激发学生的认识冲突,从中发现和提出新的数学问题,这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一种策略。
陈老师这节《面积与面积单位》的教学,引入新知识“面积”与“表面”比较直观、简明,起到了开门见山的作用。
怎样比较两个面的大小,陈老师创设情景,设计得比较合理,让学生亲自动手演示、观察、重叠、
测量,特别是数格子法这一环设计得比较别具一格,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面积单位的教学重视生活中的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例子,让学生通过举例更加深了这些面积单位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校本《面积和面积单位》评课稿
校本《面积和面积单位》评课稿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今天有幸聆听侯文华老师执教的《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感触颇深。
面积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平面图形,了解平面图形的特征,并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侯老师在教学时充分展现了概念的生成过程,不仅要让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些现成结果,还要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善于评价学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孩子们找到了自身的价值,尝试到了成功的喜悦。
侯老师的教学中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很多。
1、语言优美,思路清晰,课件精美。
侯老师准备了许多图形,可见课前做了充分准备。
在教学中,侯老师抓住了孩子们对形状的知觉是通过视觉、触觉、运动觉协同完成的特点,精心设计了教学过程,重新整合了教学内容,使数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
2、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中侯老师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出发,先让学生找一找、摸一摸周围物体的表面,让学生充分感知物体的表面是有大有小。
接着程老师又让学生利用观察方法比较黑板的面和课桌的桌面,谁大?谁小?通过学生回答顺势揭示出:黑板的面大,也就是黑板面的面积大,课桌桌面小也就是课桌桌面的面积小。
2、在充分的动手操作活动中,理解概念。
在学习面积单位时,教师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两张纸面积的大小,学生在操作中,用重叠法比较出面积的大小,充分理解测量物体面积要用统一的标准,让学生在不断探索、交流中构建知识,这样符合学生的认知探索规律,有利于学生面积单位这一知识的形成。
3、设计思路清晰、目标明确。
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利于让学生在具体情景中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学习,注重了学习过程的探索性,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重视了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符合新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
4、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学习是学生的经验体系在一定环境中自内而外的生长,它必须以学习者的已有知识经验为基础来实现知识的建构。
教学不能无视学习者的已有知识经验、简单强硬地从向学习者实施知识的填灌,而是应当以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面积和面积单位评课稿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面积和面积单位评课稿导读:本文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面积和面积单位评课稿,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于老师这节课是充满新意的概念课,有以下三个优点:1、将数学绘本引入课堂,辅助数学教学。
利用绘本图文声并茂的特点,寓教于乐,克服了数学课堂的枯燥与单调,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
2、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建立面积概念。
本节课,学生的认知由线过渡到面,是认识上的一个飞跃。
如何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面积概念是本节课的重点,于老师借助多媒体用红色色块动态涂满正方形、三角形、圆形,让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涂色的面的大小就是图形的面积,体现了多媒体课件帮助理解的优势。
3、把数学做“长”,关注学生数学知识的系统性。
认识面积时,于老师提供了一个长方体,让他们先摸一摸长方体一个面的面积,又摸一摸其他面的面积,让孩子们感知到像这样的立体图形,有好几个面,而且每个面都用面积,为后继知识“长方体的表面积”的学习进行了巧妙的渗透和铺垫。
对本节课我有2点建议:1、建立1平方厘米的空间表象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于老师在课件上是直接出示一个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然后让学生观察边长是1厘米,面积就是1平方厘米。
这里,可以先出示一条1厘米的线段,可以利用多媒体的动态演示,先出示一条1厘米的线段,再转化为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面积单位的产生及实际大小,完成从一维到二维的转型,有利于区别长度与面积的不同。
2、认识1平方厘米的大小后,可以让学生找一找身边那些物体表面的面积用这个单位来测量比较合适,体会平方厘米是用来量较小物体的面积。
还有一个值得我们商榷的问题:关于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于老师是让学生从绘本中,“一模一样”一词感知的,是像这样直观感知还是让学生在探究活动的过程中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以及“用正方形作为面积单位的原型的合理性”,有没有必要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呢?。
—《面积和面积单位》评课稿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面积和面积单位》评课稿玉田实验小学冯占亚二00八年十二月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面积和面积单位》评课稿11月29日上午聆听了刘玉英老师所执教的小学数学第六册《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现谈谈自己的听后体会,与老师们共同交流。
“面积和面积单位”是在学生初步认识周长的基础上进行的,从学习长度单位到学习面积单位,是空间认识发展上的一次飞跃,学好这部分知识,为以后学习长方形、正方形及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提供了思维基础。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为突破难点,体现理念,刘老师采用多媒体课件、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有效手段,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充分展现了概念的生成过程,不仅让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些现成知识,还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具体表现在: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在教学中刘老师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出发,先让学生找一找、摸一摸周围物体的表面,让学生充分感知物体的表面是有大有小。
接着刘老师又让学生利用观察方法比较黑板的面和课桌的桌面,谁大?谁小?通过学生回答顺势揭示出:黑板的面大,也就是黑板面的面积大,课桌桌面小也就是课桌桌面的面积小。
然后教师提问:“你还能比较其它物体表面面积的大小吗?”学生汇报交流时,有的同学用数学书的封面与课桌桌面比,通过观察发现数学书封面面积小,课桌桌面面积大;有的同学比较的是数学书的封面与练习本的封面,用重叠的方法发现数学书封面面积小,练习本封面面积大,这一环节使学生感悟出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
认识了物体表面的面积后,刘老师又出示了两组图形,第一组(长方形、三角形)让学生比较它们的大小。
通过观察学生很容易发现长方形的面积大。
当学生比较出长方形的面积大时,教师相机指出“像这样封闭的平面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再出示第二组图形(长方形和没有封口的图形)让学生比较这两个图形谁大谁小。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面积及面积单位》教学设计评课稿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面积及面积单位》教学设计评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来自农垦建三江管局小学数学团队第二组的评课教师谷雨。
本次的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之所以取名为“实效杯”就是为了追求课堂有效性。
因此,我们认为,“有效的教学”既需要以“精巧的预案设计”为基础,又需要用“灵动的流程实施”作保障,同时,还需要“到位的细节跟进”来完善。
我们团队刘洋老师执教的《面积及面积单位》就是本着这一原则设计的。
下面我将从创情境、重操作、教方法三个方面进行自评。
一、创情境,精选生活素材巧引新知。
数学源于生活。
有这样一句话:“教师要尽量还原教材的生活本色,能从生活中引入的,尽量从生活中引入。
”而孩子们的兴趣有一个共同的趋向,那就是倾向于与自己关系密切或熟悉的事物。
刘老师与孩子们是第一次接触,彼此之间并不了解。
因此刘老师利用课前的互动。
通过播放美丽怡人,富有特色的家乡照片,引起师生的情感共鸣,创造出师生共同喜爱的事物――照片,引入生活中的问题:给喜爱的照片做相框是求什么?唤醒学生原有对周长的认知。
如果给照片装玻璃哪块合适呢?从而引入新课――面的世界。
这样教学有助于学生进入数学情境,更有助于学生把生活的问题转为数学问题来研究,从而促进思维的发展。
二、重操作,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生成面积概念。
夸美纽斯从适应自然秩序的原理和感觉论出发,提出了:系统性、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使抽象的概念教学具体化,生动化。
这节课是学生从线过渡到面,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过渡,是认识上一个飞跃。
怎样有效地帮助学生建立面积概念?刘老师选取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
如,数学书的封面,文具盒盖的面,课桌面,黑板的面等……让学生充分地看,体会物体有表面。
让学生细致的摸,指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慢慢地摸遍这个面,边摸边体会,把摸的感觉转化成对面的大小的初步感知。
通过同学之间的比一比,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摸到的面有的大,有的小。
利用了眼和手的感知,建立面积有大有小的表象,形成每个物体的表面都有固定大小的认识。
面积和面积单位评课稿
面积和面积单位评课稿《面积和面积单位评课稿》尊敬的领导、各位评委、亲爱的同行们: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分享我的课堂教学经验,与各位共同探讨关于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教学内容。
首先,请允许我先简单介绍一下我的课程设计。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面积的概念,并能够正确运用面积单位进行计算。
通过“理论讲解-示例演示-小组探究-个人实践”的教学模式,将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可感。
在课程设计中,我以学生为主体,倡导探究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主性。
首先,我通过有趣的启发式问题引入课题,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
然后,我用清晰简洁的语言解释了面积的定义,并逐渐引入面积单位的概念。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面积单位,我设计了一些具体的实物例子,并和学生一起进行了操作实践。
通过比较不同面积单位的大小,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单位的区别和应用场景,从而巩固了概念的理解。
此外,我还引入了网上工具和游戏,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并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度。
针对本节课中的一些关键问题,我在课堂上采取了多种形式的互动交流。
学生们分成小组进行探究任务,在合作学习中,他们互相讨论,各抒己见。
通过小组合作,学生们得到了积极参与和交流的机会,激发了他们的学习主动性。
同时,我也注意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并因材施教,给予个别指导和辅导。
在课堂互动中,学生们除了学会如何正确运用面积单位外,还培养了团队合作意识和广泛的交流能力。
通过对学生学习成果的综合评价,我们可以看到,大部分学生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表现出了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科素养。
学生们不仅熟练掌握了面积的定义和计算,还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他们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激发,学习自主性得到了提高。
而对于一些学习困难的学生,我为他们提供了个别辅导和巩固练习,帮助他们逐步克服了困难。
评价结果表明,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得到了全方位的提升。
总结一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注重了学生的参与度和主体地位,通过启发问题、示例演示、小组探究和个人实践等教学手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主性。
面积和面积单位评课
面积和面积单位评课面积和面积单位评课稿__《面积和面积单位》评课稿尊敬的各位老师:上午好!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分享梁老师的这节课。
听了梁老师执教的《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我受益匪浅,下面我浅谈一下我自己的见解.3本节课梁老师的设计思路清晰、目标明确,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注重了学习过程的探索性,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重视了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主张解放儿童的思维,以儿童为中心组织教学,发挥儿童的主观能动性,提倡在做中学,在活动中学。
这个理念在这节课里表现的淋漓尽致,具体表现在很多方面。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中,梁老师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出发,一上课就让学生伸出小手跟着老师摸一摸我们的手掌面、脸面,然后去找身边的面,找到后自己摸,同桌摸,集体摸,这一系列的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感知物体的表面。
2、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
从内容上看,本节课的概念比较多,教师不是生搬硬套的交给学生什么是面积,什么是面积单位。
而是在充分操作、合作交流中建立和理解面积和面积的。
课刚开始,教师让学生找一找——摸一摸等一系列活动中,直观体会和发现了物体的表面,然后涂一涂叶子的表面,感受物体的表面有大小。
揭示了面积的第一层含义。
在教学封闭图形的面积时,先让学生画下来,然后让学生观察,最后出示两组图形让学生比较,知道什么才是封闭图形的面积。
这就揭示了面积的第二层含义。
这样,面积概念的形成是层层深入的,在获得多种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建立面积的概念,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更深刻的了解了面积的概念。
5、善于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从学习材料上看,教师善于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例如:教师所选择的手掌面、脸面、黑板面、电视机的面、桌面、课本面等都是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材料,有利于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学习,既减轻了学习的难度,又充分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又运用于生活的这一理念。
面积和面积单位评课报告
.. 《面积和面积单位》观课报告姜秀芝今天我观看了《面积和面积单位》这一节课,自己感受很深,老师积极的教学态度、“美妙”的教学引导、恰如其分的教学评价,使我受益匪浅,我认为老师本节课教学成功的关键是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到数学课堂上,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激情、智慧与个性的大舞台,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获得多方面的发展。
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对本节课的一点体会,期待与同行们共勉。
1、本节课成功之一:巧妙举例,让学生体会数学问题就在身边,让数学课堂回归生活。
新课标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同学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要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所以,在教学开始老师通过猜谜语,初步感受面积这一概念?”接着通过找课桌、书本等物体的面引入。
让同学感到数学离我们并不遥远,它们就在我们身边。
接着通过摸一摸课本和课桌、苹果的面,比一比书本面和课桌面的大小,摸一摸书封面、桌面、黑板面……,感受“物体的面”随处可见,让同学在找一找,摸一摸,比一比等一系列的操作活动,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逐步理解面积的概念,把同学推到主体的位置,解决数学知识的笼统性与同学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促进同学思维的不时突破和发展。
,初步建立面的表象。
再通过涂色竞赛活动,让同学感受到封闭的平面图形也有大小之分,都有一定的面积,使学习成为一种自然生发与日常生活点点滴滴的亲历经验的积累,老师在本课导入方面做得非常到位。
2、老师本节课成功之二:层层设疑,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的意识。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认知过程,又是一个探究的过程。
任务驱动的设置,使学生把知识的学习当作一种自我需要,引发学生内部认知矛盾的冲突,使学生在疑中生奇,疑中生趣,不断激起学习的欲望。
在教学中,如何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时,老师将同学引入重重矛盾之中,引导同学自身探索、解决矛盾,把知识和能力融为一体,锻炼同学科学的思维方法,使他们经历了从观察——重叠——拼剪——拼摆——用统一的规范来摆——面积单位的建立这一过程,同学始终在兴奋中考虑、探索,知识的学习成为了自我需要,而且使同学学得愉快,学得主动,老师这一环节做得非常好。
面积和面积单位评课稿
《面积和面积单位》评课《面积和面积单位》是学生在掌握了平面图形的特征和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即将学习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又是进一步学习平面图形的面积和立体图形的表面积的基础,所以这部分内容在几何与图形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由于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他们的形象思维仍占主要地位,他们更多地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对于这种抽象的面积知识接受起来相对困难。
然而,他们又对“有用”的数学开始感兴趣。
因此,学习素材的选取与呈现以及学习活动的安排都要注重数学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的应用,使他们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而且学数学是有用的。
下面就王老师这一课,谈谈自己的体会:一、充分感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内容上看,本节课是概念教学,面积概念的建立要遵循直观性原则,对物体面积的描述要做到动作表征与语言表征相结合,以此增强对面积概念的直观认识。
新课开始,教师就让学生在动手摸一摸的比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先摸一摸数学书的面,再摸一摸文具盒的面,哪个大?摸课桌的面、数学书的面,教师摸一摸黑板的面,桌子的面,哪个大?这样很好的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出发进行导入新课,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有利于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学习,从中获得较为丰富的感性认识,为理解面积定义做了铺垫。
通过让学生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引出物体的表面的大小就是他们的面积。
先让学生来观察黑板上两个图形的大小。
学生一眼就能看出。
接着让学生摸一摸数学书封面和桌面,有什么感觉?再比一比他们的大小。
并说一说你是怎么比的。
感知面积的内涵之后,在“体验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这一环节,老师出示刚才学生猜测的两个面积接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
思考:怎样比较这两个长方形面积的大小。
学生经过观察、重叠无法直接比较,激发认知冲突。
让学生通过“观察、重叠、数格子法”来比较面积的大小。
又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猜一猜笑脸后面两个图形的大小,体验到没有统一的面积单位不便于交流,从而自然地导出统一的面积单位。
《面积和面积单位》评课稿
《面积和面积单位》评课高数组姜玉霞本节课钱老师的设计思路清晰、目标明确,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利于让学生在具体情景中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学习,注重了学习过程的探索性,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重视了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符合新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
在“做中学”,“在活动中学”这个理念在这节课里表现得淋漓尽致,具体表现在很多方面:一、创设情境中,让学生动心。
这个阶段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巧设悬念,以老师和学生比赛涂色为基点,层层深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实践操作,让学生动手。
这一步,是充分把课堂交给学生,以学生为主体,从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是由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这一点出发,在教学中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实践,为了让学生理解引进面积单位的必要性,教师设计了一系列探究性问题,让学生想办法比较红、黄、绿三张纸面积的大小,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用重叠法比较出红、黄之间面积的大小,却无法用这个方法准确比较红绿纸面积的大小,从而使学生产生了认知矛盾的冲突,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索比较面积方法的强烈愿望。
教师很好地抓住这一时机,因势利导,引导组织学生借助手中的学具,在摆一摆、量一量、数一数的过程中,亲身体验到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要用“统一的标准──面积单位”,从而体会到用正方形测量比较方便,并且要选用同样大小的正方形。
这一系列的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形成和建构,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合作能力。
三、整节课注重学习方式的转变。
这节课学习气氛活跃。
本节课教师精心设计了大量让学生动手操作、用眼观察、动口表达、用心思考、小组活动等多种开放有效的学习活动,学生愿学、爱学。
因此,学习气氛比较活跃。
四、运用媒体,让课堂高效。
多媒体以它省时、高效、直观、生动等特有的优势而被课堂教学广泛运用。
多媒体呈现给小学生的是一种动态的,很符合小学生的胃口。
本课老师还精心设计符合儿童情趣的精美图片和画面,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面积和面积单位评课稿 黎艺谨
《面积和面积单位》评课稿黎艺谨尊敬的各位老师:上午好!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分享梁老师的这节课。
听了梁老师执教的《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我受益匪浅,下面我浅谈一下我自己的见解,与老师们共同交流。
本节课梁老师的设计思路清晰、目标明确,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利于让学生在具体情景中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学习,注重了学习过程的探索性,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重视了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既符合新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又融入了“三导式教学”和“参与式教学”的新理念。
“三导”指的是目标导向,问题导思,活动导学。
“三导式、参与式教学”主张教师设置的教学目标要课操作性和可检测。
我们先来看看梁老师设置的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估计和直观推理等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
2.初步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
3.在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锻炼数学思考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激发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我认为梁老师设置的教学目标是明确的,可检测的。
为了达成这个教学目标,老师就要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这节课的问题既精又少,这就是问题导思。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老师就要布置一些任务,组织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这就是活动导学。
下面我着重从活动导学来看这节课。
参与式教学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反对在教学中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做法,反对在课堂中采用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主张解放儿童的思维,以儿童为中心组织教学,发挥儿童的主观能动性,提倡在“做中学”,“在活动中学”。
这个理念在这节课里表现的淋漓尽致,具体表现在很多方面。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中,梁老师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出发,一上课就让学生伸出小手跟着老师摸一摸我们的手掌面、脸面,然后去找身边的面,找到后自己摸,同桌摸,集体摸,这一系列的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感知物体的表面。
在活动中引出新知识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
根据哲学理论我们知道:事物都是在矛盾中发展的。
三年级数学《面积和面积单位》评课稿(推荐阅读)
三年级数学《面积和面积单位》评课稿(推荐阅读)第一篇:三年级数学《面积和面积单位》评课稿三年级数学《面积和面积单位》评课稿4月23日的校本教研活动中,听了程老师执教的《面积和面积单位》这节课,程老师幽默风趣的课堂组织能力,学生快乐轻松地学习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受益匪浅。
1、在活动中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开始,教师就让学生在动手摸一摸的比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先摸一摸数学书的面,再摸一摸文具盒的面,哪个大?第二次摸一摸课桌的面书的面,第三次摸一摸黑板的面,桌子的面,哪个大?这样很好的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出发进行导入新课,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有利于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学习,从中获得较为丰富的感性认识,为理解面积定义做了铺垫。
感知面积的内涵之后,让学生通过“观察、重叠”等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
又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摆学具说面积大小,体验到没有统一的面积单位不便于交流,从而自然地导出面积单位。
2、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程老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动手操作,理解“面积单位”这一概念。
在学习面积单位时,教师为学生准备了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图形,通过学生自己想办法比较两张纸面积的大小,让学生在操作中,充分理解测量物体面积要用统一的标准,这统一标准就是要学习的面积单位。
让学生在不断探索、交流中构建知识,这样符合学生的认知探索规律,有利于学生面积单位这一知识的.形成。
3、找出生活中的单位面积物体,为学生建立表象。
在认识了1平方厘米时,教师让学生找出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差不多是1平方厘米,如指甲盖,键盘上的键等,同样1平方分米的物品的寻找,特别是1平方米的报纸的出现,让学生感受到1平方米的面积好大,并通过能站几个人来实际感受1平方米的大小,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并为学生建立了单位面积的大小,教学效果好。
本节课程老师设计思路清晰、目标明确,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利于让学生在具体情景中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学习,注重了学习过程的探索性,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重视了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符合新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面积和面积单位》评课稿
玉田实验小学
冯占亚
二00八年十二月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面积和面积单位》评课稿
11月29日上午聆听了刘玉英老师所执教的小学数学第六册《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现谈谈自己的听后体会,与老师们共同交流。
“面积和面积单位”是在学生初步认识周长的基础上进行的,从学习长度单位到学习面积单位,是空间认识发展上的一次飞跃,学好这部分知识,为以后学习长方形、正方形及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提供了思维基础。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为突破难点,体现理念,刘老师采用多媒体课件、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有效手段,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充分展现了概念的生成过程,不仅让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些现成知识,还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具体表现在: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中刘老师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出发,先让学生找一找、摸一摸周围物体的表面,让学生充分感知物体的表面是有大有小。
接着刘老师又让学生利用观察方法比较黑板的面和课桌的桌面,谁大?谁小?通过学生回答顺势揭示出:黑
板的面大,也就是黑板面的面积大,课桌桌面小也就是课桌桌面的面积小。
然后教师提问:“你还能比较其它物体表面面积的大小吗?”学生汇报交流时,有的同学用数学书的封面与课桌桌面比,通过观察发现数学书封面面积小,课桌桌面面积大;有的同学比较的是数学书的封面与练习本的封面,用重叠的方法发现数学书封面面积小,练习本封面面积大,这一环节使学生感悟出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
认识了物体表面的面积后,刘老师又出示了两组图形,第一组(长方形、三角形)让学生比较它们的大小。
通过观察学生很容易发现长方形的面积大。
当学生比较出长方形的面积大时,教师相机指出“像这样封闭的平面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再出示第二组图形(长方形和没有封口的图形)让学生比较这两个图形谁大谁小。
这时有的同学会发现这两个图形的面积不能比较,因为第二个图形没有封闭,这时教师相机指出:只有像这样封闭的平面图形才有面积,进一步强化学生对平面图形面积大小的理解和掌握。
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有利于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学习,从中获得较为丰富的感性认识,为理解面积意义做铺垫。
2、在充分操作、合作中,理解和建立面积概念和面积单位。
在教学面积单位前,刘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用投影出示长方行和正方形两张卡片,让学生比较它们面积的大小。
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会出现以下三种不同的意见:有的同学认为长方形的面积大、有的同学认为正方形的面积大、有的同学认为一样大。
这就造成了认知冲突,于是刘老师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拼一拼、摆一摆、数一数,学生试着比较出这两个图形谁大谁小?课前我发给每个小组两张这样的卡片和一个这样的学具盒。
(盒中有:方格纸、圆形、长方形、正方形)。
学生在拼摆时,出现了多种拼摆方法:有的小组把方格纸放在卡片上面,用数方格的方法进行比较;有的小组用同样大小的圆形拼摆;有的小组用同样大小的三角形拼摆;有的小组用同样大小的长方形拼摆;有的小组用同样大小的正方形拼摆;还有的小组出现这种拼摆方法(课件出示:一个图形用长方形摆,一个图形用正方形摆)当有的小组出现这种拼摆方法时,立刻引起同学们的争议,课堂气氛也随之活跃起来。
大家不同意这种方法,因为他们发现这种拼摆方法的学具大小不相同,形状也不相同所以不能放在一起比较。
学生经过共同探究,知道要正确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必须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进而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学生在一系列的矛盾冲突中一直处在积极探索之中,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3、重视空间表象的建立
在教学面积单位时,教师让学生自己测量出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大小,在学生已经形成“1平方厘米”“1方分米”空间表象的基础上,“1平方米”的教学刘老师以“放”为主,让学生迁移类推猜出1平方米的定义。
在头脑中建立准确的表象,而后又通过让学生找出生活中的实物,这样的教学设计有利于学生对各面积单位概念的建立和估测能力的培养。
4、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提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刘老师还特别注重面积概念和面积单位的应用,她设计的练习题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使学生对面积单位“平方”两字有了更深的领悟,还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5、值得商榷的地方
尽管本节课优点很多,但也有它的不足之处,我认为刘老师没有充分地照顾到全体学生,如果老师能真正深入到学生中去一定会提高课堂效率。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利于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学习,注重学习过程的探索,很好的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
玉田实验小学
二00八年十二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