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六经辩证的前前后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六经辩证的前前后后(一)
六经辩证不仅是现代中医院校教材里的说法,更是《伤寒论》流传最久,影响最大的一种解释。
因为张仲景对经典的理解太过完善了,对《黄帝内经》的把握和运用已经是炉火纯青了,所以他创作的《伤寒论》,后人反而看不明白了。
虽然一部《伤寒论》完全脱胎于《黄帝内经》,但医圣在著述时,除了六病名目,读者便很难再发现其中和经典有任何联系了。
关于《伤寒论》的曲折命运,学者们的考证功夫已经做足了,大家也都清楚。
那么,到了晋太医令王叔和搜集整理的时候,面对残缺不全,篇目错乱的《伤寒论》,王叔和是下了一番功夫的。
他不但重新编排撰次,还极力要让这部惊世巨著完美无缺的重现人世,于是后人看到的《伤寒论》就不再是医圣著述时的原貌了,于是经过太医令之手起死回生的《伤寒论》后人就更加看不懂了。
要知道,在当时那个时代能够执掌太医令大印的,绝不会像现在这样可能只是个行政首长,王叔和应当是当之无愧的医界领袖人物。
这样的人物应当是学过《黄帝内经》的,但是在看医圣《伤寒论》的时候,除了人体经络和医圣伤寒六病名目相同之外,实在是没有其他证据可循。
现在我们知道,除了经络名称,和医圣六病同名的还有运气大论里的六气,也是同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真人也是遵循医圣序言指示,从这里破解开了《伤寒论》千年之谜。
但是请大家同样不要忽视了《黄帝内经》的命运,在《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序》里,王冰说到:惧非其人,而时有所隐,
故第七一卷,师氏藏之,今之奉行,惟八卷尔。
至于时有所隐的运气大论一卷,到底隐于何时,王冰没有说,真人没有功夫,也不懂得那些考证训诂之学,那就有一种可能,当时太医令能找到和《黄帝内经》有联系的,可能真的就只有六经之说。
于是在王叔和《脉经》里得以保存的《伤寒论》,就多了一篇伤寒例。
于是在《黄帝内经》里边,最能和伤寒六病扯上关系的《素问—热论篇》,便顺理成章的出现在了伤寒例里边。
再加上《伤寒论》正文里太医令关于热论一日太阳、二日阳明的补充,于是《黄帝内经》之后,唯一一部能阐明经旨,论述人体六气之病的惊世之作,就这样淹没在热论的阴影里,并做成了铁证如山的死案。
那么是否说六经辩证就是天衣无缝,和医圣原意就是丝丝入扣,竟相吻合呢?不是。
在《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条文里,赫然有这样一条条文: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那么何为荣卫呢?这个问题,黄帝专门讨教过,“何气为营?何气为卫?营安从生?卫于焉会?”看看天师是如何回答的,歧伯说,“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度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
”
还没看明白吗?
黄帝曰:愿闻营卫之所行,皆何道从来?
岐伯答曰:营出中焦,卫出上焦。
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贯膈,而布胸中,走腋,循太阴之分而行,还至阳明,上至舌,下足阳明,常与营俱行于阳
二十五度,行于阴亦二十五度一周也。
故五十度而复大会于手太阴矣。
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故独得行于经隧,命曰营气。
在《伤寒论》序言里,医圣明示,“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論》、《胎臚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
”所以,医圣撰用的不只是内经里的这些内容。
再看看《八十一难》,可就说的更加直白了:“心者血,肺者气。
血为荣,气为卫,相随上下,谓之荣卫。
通行经络,营周于外。
”
明白了吧,心主营,肺主卫,所以说营卫之病,就是心肺之病。
那和足太阳膀胱经有联系吗?这个真没有。
不过历代医家都在尽力证明“这个可以有”。
于是膀胱就统领六经,统领营卫了。
怎么统领呢,医家始终说不明白,真人也始终看不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