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建设标准
现代教育技术建设和管理

现代教育技术建设和管理1 / 81第三部分 成都市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建设与管理1.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建设及装备标准成都市义务教育学校教育技术装备标准<小学 18个班>现代教育 技术课堂演示系统 校园闭路电视播控系统(套) 摄录编系统卫星教育接收站或进入有线电视网(套)校园广播系统(套) 多媒体电教系统(套)计算机网络教室(间)教学及管理用计算机教育教学资源软件(万元)校校通实物展台(台) 录音机(台)彩电(台)DVD(台)摄像机(台)非线性编辑系统或编辑机(套)教学用机(台)管理用机(台)每3班一台每班一套选配选配选配1111633有外部接口并接入成都教育门户网站说明:1、学校规模为28-54个班,应增加一套多媒体电教系统、一间计算机网络教室。
2、学校规模为55个班及以上应增加两套多媒体电教系统、两间计算机网络教室。
3、课堂演示系统包括实物展台、录音机、彩电、DVD ,条件较好的学校可以将彩电更换为背投、前投,彩电规格至少为寸。
4、校园闭路播控系统包括调制器、混合器、解调器、放大器、分配器、DVD 、监视器等,3-6路节目源(含有线电视),并实施到班布线。
5、非线性编辑系统包括数码摄像机、带非编卡的计算机非编系统等。
6、校园广播系统包括功放、调音台、话筒、卡座、DVD 等,并实施广播布线。
7、多媒体电教系统包括计算机、背投或前投、银幕、中控台等。
8、计算机网络教室:城市学校按60台/间或每生一台配备,其他学校按30台/间或每两生一台配备。
9、教学用机指学科教师使用的计算机。
管理用机指行政办公使用的计算机。
10、教育教学资源软件包括录音带、录像带、DVD 、VCD 、光盘等,指与学科配套满足教育教学需要的各类正版音像资料、软件系统、资源库。
成都市义务教育学校教育技术装备标准 <初中 18个班>现代教育技术课堂演示系统校园闭路电视播控系统(套)摄录编系统卫星教育接收站或进入有线电视网(套)校园广播系统(套)多媒体电教系统(套)计算机网络教室(间)教学及管理用计算机教育教学资源软件(万元)校校通实物展台(台)录音机(台)彩电(台)DVD(台) 摄像机(台)非线性编辑系统或编辑机(套)教学用机(台)管理用机(台)每3班一台每班一套 1 1 1 1 1 1 1 8 5 3有外部接口并接入成都教育门户网站说明:1、学校规模为30-63个班,应增加一套多媒体电教系统、一间计算机网络教室。
湖南省中小学建设指南(2018年)

第六章 工程验收...................................................................................................................................... 48 6.1 一般规定..................................................................................................................................... 48 6.2 建筑工程..................................................................................................................................... 48 6.3 装配式建筑................................................................................................................................. 49 6.4 给水排水专业............................................................................................................................. 51 6.5 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 52 6.6 电气专业..................................................................................................................................... 53 6.7 室内装饰装修............................................................................................................................. 54 6.8 园林景观..................................................................................................................................... 56 6.9 绿色建筑..................................................................................................................................... 58
中小学实践教学基地标准(3篇)

第1篇一、前言为了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中小学实践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特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旨在规范中小学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和管理,为实践教学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基地建设原则1. 整体规划:实践教学基地应与学校整体发展规划相协调,合理布局,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提高实践教学基地的利用率。
2. 实用性:实践教学基地应满足实践教学的需求,具有实用性、安全性、可持续性。
3. 开放性:实践教学基地应面向全体学生开放,鼓励学生自主选择、自主实践。
4. 创新性:实践教学基地应注重创新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5. 教育性:实践教学基地应具有教育功能,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基地建设内容1. 实践教学场所:实践教学基地应具备一定规模的实践场所,包括实验室、实习基地、实训室等。
2. 实践教学设备:实践教学基地应配备先进的教学设备,满足实践教学需求,如实验仪器、设备、软件等。
3. 实践教学师资:实践教学基地应配备一定数量的实践教学师资,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
4. 实践教学课程:实践教学基地应根据学校教育教学需求,开设丰富多样的实践教学课程。
5. 实践教学资源:实践教学基地应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教学资源。
四、基地管理规范1. 管理机构:实践教学基地应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负责基地的日常管理和运行。
2. 管理制度:实践教学基地应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明确岗位职责,确保实践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3. 安全管理:实践教学基地应加强安全管理,确保学生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4. 质量监控:实践教学基地应建立健全质量监控体系,定期对实践教学活动进行评估和改进。
5. 信息管理:实践教学基地应建立健全信息管理系统,及时收集、整理和实践教学活动相关数据。
五、基地评价标准1. 实践教学环境:实践教学基地应具备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包括设施设备、场所布局等。
湖南省中小学标准化实验室建设标准概

湖南省中小学规范化实验室建设规范(征求意见稿)为贯彻执行《教育部中小学理科实验室装备规范》,落实省委省政府教育强省战略,提高我省中小学校教育装备水平,推进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根据省教育厅(湘教发〔2007 ] 30号)《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实验教案和实验室建设工作的意见》制定本规范。
一、实验室建设农村地区中小学校实验室建设达到部颁《装备规范》的基本要求。
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中小学校实验室建设达到部颁《装备规范》“规划建议”的要求。
(一)实验室范围:中学物理、化学、生物科目;小学科学科目。
(二)实验室数量:中学注:①学校规模小于12个班的参照表中4个平行班的数据指标执行;②学校规模大于48个班的,以48个班的数据指标为基准,每增加12个班((4个平行班),理、化、生实验室及其附属用房各增加1 间。
③新建实验楼及整体搬迁的学校在实验室规划上,应充分考虑学校发展规模和新课程规范对实验教案的要求,适当增加实验室间数,留有一定余量。
小学注:①学校规模小于12个班的参照表中2个平行班的数据指标执行。
②学校规模大于48个班的,以48个班的数据指标为基准,每增加12个班(2个平行班),科学教室及其附属用房各增加1间:③新建实验楼及整体搬迁的学校在实验室规划上,应充分考虑学校发展规模和新课程规范对实验教案的要求,适当增加实验室间数,留有一定余量。
(三)实验室面积实验室包括学生使用的实验室、仪器室(含各类标本室)、准备室和实验教师(实验员)办公室等配套设施。
新建、改建、扩建科教楼、实验室,实验室使用面积达到下列规范:中学单位:m2小学单位:m2(四)实验室通用要求1.平面设计要求为:学生第一排实验桌前沿与黑板的水平距离不小于2. 5m,边坐的学生与黑板远端的水平视角不小于30度:最后一排实验桌的后沿距后墙不小于1. 2m,与前面黑板的水平距离不大于11m。
2.中小学实验室演示台均要求供电到位,设有220V的二孔、三孔插座若干。
湖南基础教育信息化2014十大应用案例

湖南基础教育信息化2014十大应用案例作者:邹淑萍彭介润张韪何其钢来源:《发明与创新.教育信息化》2015年第01期2014年,已成为匆匆那年。
回顾昨天,湖南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不断强化应用驱动、创新机制的发展思路,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广大基层学校和教师、电教工作者进行了生动的实践与探索,创造了一批具有实践价值与推广意义的应用案例。
2014年,实验县市区、提升工程、重难点资源、微课、网络联校、网络直播、名校网络课堂、名师网络工作室、网络教研、二维码应用等已成为了湖南各地各校的热议词和积极实践的关键点,开启了基础教育信息化由普及应用走向深度融合的美好蓝图。
一、实验县市区:推进县域教育信息化应用创新的重要抓手【案例】继桂东、芦淞等39个县市区成功创建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县市区之后,2014年,又有望城、宁乡等10个县市区申报创建实验县市区,现已完成材料评审、网络问辩、远程观课和意见反馈等工作。
这些县市区在整体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方面做了卓有成效的探索,涌现了很多创新应用案例:宁乡、南县、津市等县市结合本地实际,坚持以县为主,探索“政府支持、企业参与、部门配合、学校协作”建设模式,促进县域教育信息化快速发展;望城区创新教师培训模式,实施“研训一体”全员培训,整合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资源,将教研、培训和教育信息化相互对接,在“区级”和“校本”两个层面上探索教师教育新模式的策略和方法,形成区域性“大研训”格局,促进新课程建设和教师的专业发展。
宁乡县以“宁乡教育新干线”为主平台,充分发挥网络学习空间的作用,着力打造了“名师课堂”“高效课堂”“同步课堂”“在线课堂”“成长课堂”。
龙山县建成了精品课堂及优质专递课堂系统,城区优质课堂向全县73所农村学校的每间教室同步专递、每间办公室同步直播,实现了“同一时间上课”“同上一堂课”“同步互动学习”的城乡互动互通、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的目标,解决了农村学校因某些学科缺少专业教师而开不齐课、上不好课的问题。
湖南省城镇普通小学建设标准-条文说明

湖南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湖南省城镇普通小学建设标准DBJ xxxxx-20xx条文说明目次1 总则 (21)2学校建设规模、项目及用房构成 (22)2.1学校规模 (22)2.2项目及用房构成 (22)3技术指标 (28)3.1 用地技术指标 (28)3.2 建筑用房技术指标 (28)4学校选址、规划与总体布局 (29)4.1 学校设点布局 (29)4.2 学校选址 (29)4.3 学校规划设计 (29)5主要技术标准 (31)5.1 一般规定 (31)5.2场地 (31)5.3 建筑与设施设备 (31)1 总则1.0.1为促进湖南省小校现代化教育改革与发展以及推进素质化教育,加强学校建设的科学化、规范化管理,提高湖南省小学的规划设计和建设水平,改善湖南省小学教学环境,促进教育进步,在充分考虑湖南省的地方差异的基础上,总体遵守国家现行规范和标准,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湖南省经济、社会及教育发展规划,制定《湖南省城镇普通小学建设标准》。
1.0.3 学校建设必须确保安全适用、美观耐久。
学校建筑作为教育的载体,其在选址、建筑质量、周边环境上宜是城市乡村区域内的高标准。
学校建设要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根据学校特点、城市规划要求和周边环境情况做好规划设计。
学校新建、扩建和改建都必须先规划设计,经主管部门批准后方可进行建设。
学校的规划和建设应具有超前性,保证可持续发展,教学用房应该多样化发展,一室多用,向教学空间丰富多方向转变以适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
学校建设必须满足学校建筑用地、绿化用地和体育活动用地的需求,学校建设应向多样化、现代化、智能化、信息化校园发展。
1.0.4 执行本标准确有困难的,经当地教育及相关部门的批准,可因地制宜对建设内容作适当的调整。
2 学校建设规模、项目及用房构成2.1学校规模2.1.1普通小校的建设规模与学校办学规模密切相关,学校办学规模不同,其建设规模也不同。
学校的建设规模由必配校舍用房的建筑面积和选配校舍用房的建筑面积构成。
湖南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湖南省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标准》的通知

湖南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湖南省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标准》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湖南省教育厅•【公布日期】2016.01.14•【字号】湘教发〔2016〕4号•【施行日期】2016.01.14•【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基础教育正文湖南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湖南省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标准》的通知湘教发〔2016〕4号各市州教育局: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根据《义务教育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教育部《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试行)》(教基一〔2014〕10号)等规定,结合我省实际,我厅研究制定了《湖南省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标准》(以下简称《标准》)。
现印发给你们,并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要明确标准化学校建设范围及目标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包括教学点标准化建设和完全小学、初中、九年一贯制学校标准化建设。
到2020年,全省90%以上的完全小学、初中、九年一贯制学校要基本达到《标准》要求;所有教学点要基本达到《湖南省小学教学点办学标准(试行)》(湘教发〔2012〕14号)要求。
各地要按照全省总体目标要求,进一步将目标任务明确到校。
二、要明确标准化学校建设主要内容在标准化学校建设中,已完成合格学校建设任务的完全小学和初中学校,要对照《标准》要求重点加强软件建设和配套设施设备建设,教学点要按照教学点要求建设达标。
原则上功能教室建设、教学仪器设备、图书资料及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生活服务用房和卫生设施、教师配备、学校管理等主要项目都要达到《标准》要求。
生均占地面积和生均校舍建筑面积不足的,鼓励主要通过控制办学规模达到办学标准。
三、要明确标准化学校建设主体责任标准化学校建设要按照“谁举办、谁建设”“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落实建设责任主体。
各地要按照省统一部署和总体目标制定实施规划和分年度推进计划,确保目标按期实现。
湖南省中小学建设指南

湖南省中小学建设指南一、引言二、建设目标1.提高教育质量:通过改善学校硬件设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教育质量。
2.促进教育公平:加大对贫困地区和薄弱学校的支持力度,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获得优质教育资源。
3.建设现代化学校:推动学校信息化建设,提高学校的信息化水平,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
三、基本原则1.教育优先:把教育放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首位,使教育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保障。
2.创新:推动教育体制机制,激发学校的内生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资源平衡:合理配置教育资源,解决学校之间的资源差距,使教育公平得到实现。
4.全面发展: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良好的人际关系。
四、建设内容1.提升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教师队伍的培养和选拔工作,增加培训机会,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有效提升学校的教育质量。
2.改善学校硬件设施:加大投入力度,改善学校的教学设施和学生宿舍条件,确保学生能够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中成长。
3.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加强学校的文化建设,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品德修养,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4.加强信息化建设:推动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建设现代化的实验室、多媒体教室和电子阅览室,提高学校的信息化水平,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
五、重点任务1.农村学校建设:加大对农村学校的支持力度,改善农村学校的师资配备、硬件设施条件,提高教育质量,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2.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培养工作,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培养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
3.学科建设:加强学科建设,提高学科水平,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学生。
4.校园安全保障:加强校园安全工作,确保学生的安全和健康成长。
六、总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南省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建设标准》是在《关于进一步做好我省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工作的实施意见》基础上提出来的,分别从环境建设、资源建设、师资建设、课题研究组织管理、工作成效等六个方面提出了我省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建设的31项具体指标,其中加“*”号的网络化环境,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教室、校长培训、教学软件和课题研究六项指标为我省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建设的必备条件。
《湖南省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试验学校建设标准》主要作为我省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建设、评价与确认的重要依据,评价得分80分以下或六项必备条件中一项没有达到的中小学校可认定为不合格的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
《湖南省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建设标准》解释权在湖南省教育厅电教办,实施过程中知道什么意见或建议请向湖南省教育厅电教办反映。
一、主要指标
A环境建设(24分)
A1网络化环境*(4分)A2计算机教室*(4分) A3多媒体教室*(3分) A4教学软件制作室(3分) A5电子阅览室(2分) A6闭路电视系统(2分)A7语音实验室(2分)A8常规媒体设备(2分) A9学校管理系统(2分)
B资源建设(22分)
B1教学软件*(5分)B2安全防范(3分) B3音像教材(3分) B4投影教材(3分)B5软件开发(6分)B6教育教研刊物(2分)
C师资建设(14分)
C1校长培训*(3分)C2信息技术培训(4分) C3课题研究培训(4分)C4教育理论培训(3分)
D课题研究*(14分)
D1参与面(4分)D2价值性(6分) D3可行性(4分)
E组织管理(8分)
E1组织机构(2分)E2工作计划(2分) E3规章制度(2分)E4经费保障(2分)
F工作成效(18分)
F1课题成果(5分) F2使用率(4分)F3教研教改成绩(4分)F4课堂效果(3分) F5示范作用(2分)
二、具体要求
•上一篇文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系列学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