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黄鹤楼送别》教案
黄鹤楼送别公开课教案
![黄鹤楼送别公开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432bb24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db.png)
黄鹤楼送别公开课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黄鹤楼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
2. 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教学内容:1. 黄鹤楼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沿革。
2. 诗歌《黄鹤楼送别》的作者王之涣及其创作背景。
教学步骤:1. 向学生介绍黄鹤楼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可以借助图片和地图进行说明。
2. 引导学生了解诗歌《黄鹤楼送别》的创作背景,解释诗歌的意义和主题。
3.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诗歌的兴趣和欣赏能力,鼓励他们积极思考和表达。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兴趣表现。
2. 收集学生的分享和讨论意见,了解他们的理解程度。
第六章:诗歌解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诗歌《黄鹤楼送别》的意象和意境。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教学内容:1.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如黄鹤楼、长江、离别等。
2. 探讨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技巧,如对偶、夸张、寓情于景等。
1. 引导学生逐句解析诗歌《黄鹤楼送别》,解释其中的意象和意境。
2. 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技巧,引导学生识别和理解。
3.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诗歌的感悟和理解,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和观点。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思考深度。
2. 收集学生的分享和讨论意见,了解他们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第七章:创意表达教学目标:1.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2. 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以黄鹤楼为背景,创作自己的诗歌或故事。
2. 提供创意写作的技巧和指导,如构思、表达、修改等。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思考黄鹤楼的相关情节和情感,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2. 提供创意写作的技巧和指导,帮助学生构思和表达。
3.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成果,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创作积极性和表达能力。
2. 收集学生的创作作品,评价他们的文学价值和创意水平。
第八章:小组讨论1. 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公开课《黄鹤楼送别》教案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公开课《黄鹤楼送别》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27fff52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de.png)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公开课《黄鹤楼送别》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黄鹤楼送别》。
(2)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体会作者的情感。
(3)学习生字词,并能够灵活运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探讨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
(2)运用图片和地图,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背景。
(3)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珍惜友情,懂得感恩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2. 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3. 生字词的学习和运用。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意境和情感的体会。
2. 诗歌背景的理解。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诗歌全文和相关背景资料。
3. 图片和地图。
4. 生字词卡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黄鹤楼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黄鹤楼的特点和传说。
(2)简介黄鹤楼的历史背景和与诗歌相关的文化知识。
2. 朗读诗歌(1)学生自读诗歌,注意朗读的节奏和韵律。
(2)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歌,强调生字词的发音。
3. 学习生字词(1)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和示范。
4. 理解诗歌内容(1)学生结合图片和地图,分析诗歌中的场景和情感。
(2)教师引导学生探讨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5. 体会作者情感(1)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中送别情景的感受。
(2)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离别之情和友谊之珍贵。
6. 朗读和背诵(1)学生集体朗读诗歌,注意情感的投入。
(2)教师鼓励学生背诵诗歌,并进行展示。
(2)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友情的理解和珍惜。
8. 作业布置(1)背诵诗歌。
(2)写一篇关于友情的短文。
9. 板书设计黄鹤楼送别离别之情友谊之珍贵10. 课后反思六、诗歌解析1.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
2. 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 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的离别之情和友谊之珍贵。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公开课《黄鹤楼送别》教案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公开课《黄鹤楼送别》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988ca42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fc.png)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公开课《黄鹤楼送别》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黄鹤楼送别》。
(2)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寓意,体会作者的情感。
(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2)运用图片、地图等辅助材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3)学会通过诗句分析作者的情感,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友人的深情厚意,培养学生的友情观念。
(2)了解古代送别文化,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3)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热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能够熟练地朗读和背诵诗歌《黄鹤楼送别》。
(2)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教学难点:(1)诗句中意象和寓意的理解。
(2)通过诗句分析作者的情感。
1. 课件:诗歌《黄鹤楼送别》全文、图片、地图等。
2. 教学用具:黑板、粉笔、生字词卡片等。
3. 课前准备:学生预习诗歌《黄鹤楼送别》,了解诗歌背景。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登鹳雀楼》诗歌,复习相关知识点。
(2)简介《黄鹤楼送别》诗歌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学习诗歌:(1)学生自读诗歌,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教师讲解生字词,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诗歌结构,讲解诗句的意象和寓意。
3. 体会情感:(1)讨论诗句中的友情主题,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
(2)通过诗句分析,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情感表达能力。
4. 朗读与背诵:(1)学生集体朗读诗歌,注意语气和节奏。
(2)引导学生背诵诗歌,巩固学习成果。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诗歌《黄鹤楼送别》。
2. 运用所学生字词,写一段关于友谊的小作文。
3. 调查了解我国其他著名的送别诗,下节课分享。
1. 互动式教学:通过问答、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公开课《黄鹤楼送别》教案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公开课《黄鹤楼送别》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5222fbe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b816745.png)
一、教学目标:1.了解《黄鹤楼送别》的作者李白及诗歌的背景。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3.理解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送别朋友的情感。
4.学会欣赏古典诗歌,培养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理解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送别朋友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1.诗句的理解。
2.朗读的语气、情感的把握。
四、教学准备:1.课件或黑板。
2.与诗歌相配的图片或画册。
3.诗文的朗读录音带。
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激发兴趣a.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曾经学过李白的哪些诗?b.简介作者:李白,字太白,唐代诗人,有“诗仙”之称,与杜甫齐名,其诗风格豪放、奔放。
c.简介《黄鹤楼送别》背景:这首诗是李白在湖北黄鹤楼送别朋友孟浩然时所作。
2.自读诗歌,理解诗意a.学生自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b.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理解诗意。
c.教师讲解诗句,帮助学生理解诗歌意境。
3.朗读诗歌,体会情感a.指名学生朗读诗歌,注意朗读的语气、情感。
b.全班同学一起朗读诗歌,体会诗人送别朋友的情感。
c.教师进行朗读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诗歌情感。
4.欣赏诗歌,发挥想象a.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
b.学生分享自己的想象,其他同学也可以补充。
c.教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体会诗歌的意境。
5.小结课堂,布置作业a.教师小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句的理解和朗读情感的把握。
b.布置作业:熟读诗歌,背诵诗歌;根据自己的想象,画一画诗歌中的画面。
六、课堂练习:1. 请学生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
2. 请学生分析诗句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3. 请学生谈谈自己对本首诗歌的感受和理解。
七、拓展延伸:1. 请学生课下收集其他送别题材的诗歌,下节课进行分享。
2. 邀请家长参与,共同欣赏诗歌,感受古典文化的魅力。
八、教学反思:1. 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2. 针对不足之处,思考改进措施,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借鉴。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公开课《黄鹤楼送别》教案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公开课《黄鹤楼送别》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46a86b5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9b.png)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公开课《黄鹤楼送别》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黄鹤楼送别》。
(2)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学习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2)培养学生通过诗歌描绘画面、体会情感的能力。
(3)运用想象和联想,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美。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朋友离别时的不舍与祝福之情。
(2)培养学生珍惜友谊、感恩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诗歌《黄鹤楼送别》。
(2)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3)学习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教学难点:(1)诗句的理解与体会。
(2)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课文录音或视频。
(2)生字词卡片。
(3)相关图片或图片素材。
2.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黄鹤楼送别》。
(2)熟读生字词。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古诗,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展示图片或图片素材,引导学生谈论与黄鹤楼相关的故事或传说。
2. 学习诗歌(1)让学生跟随课文录音或视频,朗读诗歌《黄鹤楼送别》。
(2)学生自读诗歌,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3)教师讲解生字词,学生跟读,巩固记忆。
(4)引导学生通过诗句描绘画面,体会诗人情感。
3. 品析诗歌(1)让学生讨论诗句的意义,分享自己的理解。
(2)教师总结,深入剖析诗句的含义。
(3)引导学生通过诗歌体会诗人对离别朋友的不舍与祝福之情。
4. 应用拓展(1)让学生运用所学生字词,创作一个小故事或写一段话。
(2)学生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作品。
五、课后作业1. 抄写诗歌《黄鹤楼送别》,注意生字词的正确书写。
2. 运用所学生字词,给父母写一封感谢信。
3. 预习下一课《望洞庭》。
六、教学反思1. 教师反思:(1)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实现,学生掌握情况如何。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公开课《黄鹤楼送别》教案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公开课《黄鹤楼送别》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ab13530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b5.png)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公开课《黄鹤楼送别》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黄鹤楼送别》。
(2)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解读诗文内容。
(2)学会通过诗文关键词句,理解作者的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人送别的情感,理解友谊的珍贵。
(2)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对古诗文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 诗文朗读与背诵。
2. 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1. 诗文中的关键字词的理解。
2. 感受作者送别时的情感。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文的世界。
2. 互动教学法:采用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情感教学法:通过引导学生朗读、感悟,体会作者的情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黄鹤楼的图片,引导学生想象古诗中的景象。
(2)简要介绍诗人王之涣及《黄鹤楼送别》的背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文,理解诗文大意。
(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自行解决诗文中的生字词。
3. 合作探讨(1)小组合作,讨论诗文中的关键字词和意象。
(2)各小组选取一个关键字词,进行分享和解释。
4.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朗读诗文,感受作者的送别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与朋友分别的经历,体会友谊的珍贵。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文中的关键字词和作者的情感。
(2)布置课后作业:背诵《黄鹤楼送别》,书写课后感悟。
6. 课后作业(1)背诵《黄鹤楼送别》。
(2)书写课后感悟,分享自己的送别经历和体会。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合作探讨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效果。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包括诗文的背诵和课后感悟的书写,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七、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本次公开课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思考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以便提高今后的教学效果。
黄鹤楼送别公开课教案
![黄鹤楼送别公开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92ce3b6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d8.png)
黄鹤楼送别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黄鹤楼送别》这首诗;(2)了解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掌握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用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2)通过查阅资料,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送别朋友的情感;(2)培养学生珍惜友谊、宽以待人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1. 《黄鹤楼送别》这首诗的字词理解与背诵;2. 诗人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 培养学生对友谊的珍惜和宽以待人的品质。
三、教学难点1. 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用法;2. 理解并感悟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文、生字词、诗人简介等;2. 准备《黄鹤楼送别》的译文和相关背景资料;3. 准备课堂活动所需的教学用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诗文中的意象和情感。
2. 朗读诗文(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黄鹤楼送别》;(2)学生自主朗读,感受诗文的韵律和情感。
3. 讲解生字词(1)教师讲解诗文中出现的生字词,确保学生正确理解;(2)学生跟随教师一起书写生字词,巩固记忆。
4. 翻译诗文(1)教师给出《黄鹤楼送别》的译文,帮助学生理解诗文内容;(2)学生自主翻译,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5. 课堂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探讨诗文中的友谊主题;(2)学生分享自己对友谊的感悟,培养珍惜友谊的品质。
6. 总结与拓展(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2)学生自主查找其他王之涣的诗作,进行拓展学习。
7. 布置作业(1)背诵《黄鹤楼送别》;(2)书写课后感悟,表达对友谊的理解。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课堂参与度、知识掌握程度以及情感态度的培养等方面。
对于未能充分理解或掌握的学生,应考虑在课后进行个别辅导,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公开课《黄鹤楼送别》教案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公开课《黄鹤楼送别》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6cef346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05f857d.png)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别》。
理解古诗的大意,体会作者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古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诗中的友谊和别离情感,培养学生珍惜友谊的品质。
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古诗《黄鹤楼送别》的字词理解和朗读。
2.古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古诗中一些生僻字的理解和书写。
2.古诗中蕴含的深层情感和哲理的理解。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PPT,包含古诗《黄鹤楼送别》的文本、译文和相关的图片、音效等。
2.学生准备笔记本和文具,以便记录和做笔记。
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黄鹤楼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黄鹤楼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古诗《黄鹤楼送别》,注意字词的正确发音和朗读节奏。
3.合作探讨学生分组合作,分析古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黄鹤楼、长江、孤帆等意象的象征意义,以及诗句中的对仗、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4.教师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解释古诗中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5.情感体验学生通过朗读和背诵古诗,感受其中的友谊和别离情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6.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运用,以及友谊和别离的主题。
7.作业布置学生回家后,完成古诗《黄鹤楼送别》的背诵和相关的练习题目。
8.课后反思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检查教学目标的实现情况,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和反馈。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能力。
2. 运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创造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古诗。
3. 运用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黄鹤楼送别公开课教案
![黄鹤楼送别公开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68de13b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268fd5b.png)
黄鹤楼送别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黄鹤楼送别》这首诗;(2)了解唐代诗人孟浩然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学会分析诗歌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友谊的可贵,珍惜身边的人;(2)了解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3)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1. 《黄鹤楼送别》诗歌的字词理解;2. 诗歌的意象分析和表达技巧;3. 孟浩然生平和创作背景的了解。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某些生僻字词的认读和理解;2. 诗歌的深层含义和情感把握;3. 古典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黄鹤楼送别》的课件和讲解资料;2. 学生准备《黄鹤楼送别》的文本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孟浩然及其作品《黄鹤楼送别》;(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黄鹤楼送别》,理解诗歌大意;(2)让学生标注生僻字词,查找资料了解其含义;(3)让学生分析诗歌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感悟;(2)选取代表性的小组进行汇报交流;(3)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诗歌鉴赏:(1)让学生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2)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情感;(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感受友谊的可贵,珍惜身边的人;(2)了解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3)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背诵《黄鹤楼送别》。
7. 课后反思: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总结和反思,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公开课《黄鹤楼送别》教案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公开课《黄鹤楼送别》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8f986eb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b6.png)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公开课《黄鹤楼送别》教案1.1 导入:教师通过图片和简短介绍黄鹤楼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1.2 诗歌背景:介绍李白的生平及《黄鹤楼送别》的创作背景。
1.3 教学意义:强调学习古诗文对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历史意识的重要性。
二、知识点讲解2.1 古诗文阅读:讲解如何阅读古诗文,包括理解诗句、品味意境等。
2.2 文学鉴赏:分析《黄鹤楼送别》中的修辞手法、韵律特点等。
2.3 文化知识:介绍唐代的送别文化以及黄鹤楼在历史文化中的地位。
三、教学内容3.1 课文朗读:指导学生正确朗读《黄鹤楼送别》,注意语气、节奏等。
3.2 课文翻译:讲解诗句的意思,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3 课文讨论:组织学生讨论诗句中的情感表达及其现实意义。
四、教学目标4.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黄鹤楼送别》的诗意,欣赏古诗文的韵律美。
4.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朗读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4.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送别朋友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友情观和感恩心态。
五、教学难点与重点5.1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中的意境和文化内涵。
5.1.1 细节说明:通过图片、故事等形式,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诗句。
5.2 教学重点:朗读和鉴赏能力的培养。
5.2.1 细节说明: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技巧,品味诗句的韵律美。
以上是教案的前五个章节,剩余的五个章节请根据相同的要求编写。
六、教具与学具准备6.1 教学PPT:制作包含诗句、图片、动画等元素的PPT,辅助教学。
6.1.1 细节说明:PPT中应包含黄鹤楼的图片、李白的简介、诗句动画等。
6.2 纸质教材:准备《黄鹤楼送别》的纸质教材,供学生阅读。
6.2.1 细节说明:教材中应包含诗句、注释、译文等内容。
6.3 学习工具:为学生准备笔记本、彩色笔等学习工具,方便学生记录和绘制。
七、教学过程7.1 课堂导入:教师通过图片和简短介绍黄鹤楼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024最新-《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优秀5篇
![2024最新-《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优秀5篇](https://img.taocdn.com/s3/m/95224300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6283414.png)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优秀5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
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里是漂亮的编辑帮大伙儿收集的《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优秀5篇,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篇一一、这节课继续学习《黄鹤楼送别》, 师板书,学生书空。
二、师放音乐、投影。
师: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孟浩然饯行。
孟浩然上了船,白帆渐渐远去,李白看着一江春水,触景生情,随口吟诵了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初读古诗,读课文。
1、师(停音乐,指着投影):这首诗是李白送孟浩然时随口吟诵的,却成了千古名诗。
同学们也来读读这首诗吧!2、学生自由读诗。
3、师:同学们理解这首诗的意思吗?有没有不懂的地方?4、学生提问。
5、师:同学们提了不少问题,我们只有善于发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
我们平常读古诗时发现问题都怎么解决的?(查工具书)老师告诉你,这篇课文是文包诗的形式,只要认真读书,一定能理解诗意。
6、请同学们自由读书,自己找找答案。
7、解释古诗。
四、品读课文。
1、我们学习古诗既要了解诗的意思,也要体会诗歌的感情和表现的意境。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心情?(板书:依依惜别)依依惜别是什么意思?从文章中什么地方看出依依惜别之情呢?我们来学习课文。
*学习第二节。
1、学生自由读书。
说说从哪里看出依依惜别之情?2、抓住藏字,提问:从哪里看出故意隐藏?(一会儿一会儿)为什么藏?(不想在分别的时候表现出伤感、悲伤,不想让对方难过)。
3、指导朗读,读出留恋、浓厚的友情。
5、学生练读,指名读。
*学习第三节。
1、过渡:李白和孟浩然就要分别了,这一节描写了两人分别时的话语和行动,从话语中行动中我们又体会到什么呢?2、李白的话中抓住您和!,表现了李白对孟浩然的敬重、敬仰、仰慕。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公开课《黄鹤楼送别》教案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公开课《黄鹤楼送别》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dbdc1e5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0feac54.png)
四、教学方法:
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离别的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
2. 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3. 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五、教学准备:
十五、教学计划调整:
1.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适时调整教学进度和难度。
2. 针对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进行个性化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3. 定期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 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重点和难点解析
本文主要解析了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公开课《黄鹤楼送别》的教案,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后作业、教学反思、评价方式、教学进度安排、教学拓展、安全事项、教学资源、教学评价和教学计划调整等十五个章节。
2. 开展古诗知识竞赛,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热情。
3. 邀请家长参与古诗朗诵活动,增进家校互动,共同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十二、安全事项:
1. 课堂活动中,教师要确保学生安全,避免发生意外伤害。
2. 提醒学生注意课后作业的安全,如:正确使用电脑、避免长时间对着屏幕等。
十三、教学资源:
1. 课件:制作与古诗《黄鹤楼送别》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音乐等。
八、教学反思:
1.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生对古诗《黄鹤楼送别》的意境和主题是否有了深刻的理解?
3. 学生在朗读和背诵方面是否取得了明显的进步?
4. 针对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对学生进行评价和反馈。
九、评价方式:
有关《黄鹤楼送别》教案四篇_1
![有关《黄鹤楼送别》教案四篇_1](https://img.taocdn.com/s3/m/2de2c993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3d.png)
有关《黄鹤楼送别》教案四篇《黄鹤楼送别》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掌握主题文本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学会课文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掌握课文中的四字成语和常用语。
2.感悟文本主题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从李白的几首离别诗中体会诗人寄情于水的诗歌文化。
3.培养言语品质在四字成语或常用语的感情朗读中唤起鲜明意象。
围绕“依依惜别”的感情去发现语言文字表达的情感性。
在模仿迁移表达和想象表达中提高言语表达能力和审美感受。
二、教学过程(一)出示词语,指导朗读。
烟雾迷蒙俯临长江杨柳依依依依惜别脍炙人口浩浩荡荡繁花似锦飞檐凌空沙鸥点点按捺不住誉满天下永世不绝1、指名朗读,读准字音。
2、教师范读一个词语,学生模仿朗读对应的词语,要读出画面、语气和情感。
(二)诗文对照初步朗读感知1、课前板书:黄鹤楼送别,朗读课题,读出感情。
指出课文特点。
(黄鹤楼在湖北武汉,扬州是江苏省扬州市,它们都在长江边上,黄鹤楼在西面,扬州在东面。
所以说“西辞黄鹤楼”。
)2、从课文中找找哪些语句表达的就是这首诗的意思。
用直线“_________”划出来。
然后交流一下。
老师读一句诗,让学生结合课文相关语句说说诗句的意思。
(三)精读课文,感悟诗情1、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孟浩然,当时周围的环境是怎样的呢?(1)谁来读读第一自然段。
板书:之景(2)师:你觉得送别时的环境怎么样?那就请你美美地读一读,把同学和老师带进那迷人的送别场景。
2、假如第一段侧重写的是黄鹤楼送别之景,那么第二自然段侧重写送别之什么呢?读读第二自然段,能否和第一自然段一样,用一个字概括。
讨论并板书:之情。
(1)指名朗读,体会这是一种怎样的离别之情。
讨论板书:依依惜别(2)什么叫依依惜别?“依依”什么意思?“惜别”什么意思?(依依:留恋的样子;惜别:舍不得分别。
形容十分留恋,舍不得分开。
)(3)指导感情朗读第二自然段,体会依依惜别之情。
黄鹤楼送别公开课教案
![黄鹤楼送别公开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a9f0131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232fa60.png)
黄鹤楼送别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黄鹤楼送别》这首诗的背景和意义;(2)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古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3)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2)学会通过朗读、背诵等方式,感受古诗的韵律美;(3)学会将古诗中的意境融入自己的写作中。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祖国大好春光的热爱;(2)培养学生珍惜友谊、珍惜时光的感情;(3)引导学生理解离别的痛苦,学会珍惜眼前人。
二、教学重点1. 诗歌背景和意义;2. 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3. 古诗的鉴赏方法。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意象的理解和运用;2. 修辞手法的识别和运用;3. 将古诗意境融入自己的写作中。
四、教学准备1. 课件:黄鹤楼图片、诗人李白简介、诗文内容;2. 教学资源:古诗文鉴赏手册;3. 教学工具:白板、投影仪。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课件展示黄鹤楼图片,引导学生想象古诗中的景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简介诗人李白,为学生朗读《黄鹤楼送别》。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文,结合注释理解诗句,体会诗中的意境。
3.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学会鉴赏古诗。
4. 课堂讲解讲解诗文背景,分析诗句意义,解答学生疑问。
重点讲解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等。
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的离别之情,珍惜友谊和时光。
组织学生分享自己的离别经历,谈谈对这首诗的感悟。
6. 实践拓展让学生尝试将诗中的意境融入自己的写作中,如写一段描绘离别场景的文字。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诗鉴赏的方法和离别之情。
8. 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背诵《黄鹤楼送别》,并选择一首类似的古诗进行鉴赏。
9. 板书设计黄鹤楼送别李白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公开课《黄鹤楼送别》教案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公开课《黄鹤楼送别》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c1374cc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ea.png)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别》。
(2)理解古诗的大意,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古诗的主题和表达技巧。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送别朋友的情感,培养珍惜友谊的观念。
(2)了解我国古代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别》。
2. 理解古诗的大意,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1. 诗句的意义和朗读节奏。
2. 欣赏古典诗词,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四、教学准备:1. 课件:古诗《黄鹤楼送别》的图片、诗句动画等。
2. 教学道具:古诗卡片、书法作品等。
3. 教学资源:相关资料、课外阅读书籍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课件,播放古诗《黄鹤楼送别》的图片和诗句动画,引导学生关注。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黄鹤楼的了解,导入新课。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古诗《黄鹤楼送别》,注意诗句的节奏和韵味。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古诗的大意,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句的意义和朗读节奏。
4. 欣赏与感悟(1)学生欣赏课件中的古诗图片,感受诗中的意境。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教师点评并引导。
5. 课堂小结(2)学生反馈学习收获,布置课后作业。
6. 课后作业(1)正确朗读和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别》。
(2)结合课文,写一篇关于友谊的短文。
六、教学拓展:1.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关于黄鹤楼的其他诗词或故事。
2. 教师推荐相关课外阅读书籍,鼓励学生自主阅读。
七、课堂练习:1. 根据古诗《黄鹤楼送别》的内容,完成练习题。
2. 学生展示自己的练习成果,教师点评并指导。
八、教学反思:2. 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解答。
3. 教师针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提出改进措施。
九、教学评价:1. 学生自评:对自己的学习态度、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公开课《黄鹤楼送别》教案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公开课《黄鹤楼送别》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33b936d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bb04509.png)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别》。
(2)理解古诗中的词语和句子,领会诗句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
(3)分析古诗的韵律和结构,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记忆力。
(2)运用图片、音乐等辅段,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古诗的内容。
(3)采用小组讨论、分享心得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诗中的离别之情,培养学生珍惜友谊的品质。
(2)了解古代文化背景,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3)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培养对文学艺术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别》。
2. 理解古诗中的词语和句子,领会诗句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
3. 分析古诗的韵律和结构,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古诗中的意象和意境,感受诗句所表达的离别之情。
2. 分析古诗的韵律和结构,掌握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
四、教学准备:1. 准备古诗《黄鹤楼送别》的文本和注释。
2. 准备与古诗相关的图片、音乐等辅助材料。
3. 准备黑板、投影仪等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音乐,引起学生对《黄鹤楼送别》的兴趣。
(2)简介诗人王之涣的背景和这首诗的背景。
2. 朗读与背诵(1)引导学生正确朗读古诗,注意语气、节奏和韵律。
(2)分句讲解诗句,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
(3)鼓励学生背诵古诗,加强记忆和语感。
3. 词语解析(1)解释古诗中生僻词语的意思,帮助学生理解诗句。
(2)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如“黄鹤楼”、“长江水”等,引导学生感受诗句的意境。
4.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想象自己身处黄鹤楼,亲眼目睹离别的情景。
(2)分享自己的离别经历,让学生感受离别的情感。
5. 小组讨论(1)分组讨论诗句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分享心得。
(2)选取代表进行分享,互相交流和学习。
6. 总结与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诗的韵律和意境。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公开课《黄鹤楼送别》教案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公开课《黄鹤楼送别》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7df5d73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7ee1463.png)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公开课《黄鹤楼送别》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别》。
(2)理解古诗《黄鹤楼送别》的意境和主题,了解作者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分析古诗《黄鹤楼送别》的意象和意境。
(2)学会通过朗读和背诵来感受古诗的韵律和美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别》。
(2)理解古诗的意境和主题。
2. 教学难点:(1)古诗中一些生僻字的理解和朗读。
(2)理解作者的意图和情感。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备课资料:古诗《黄鹤楼送别》的原文、译文、作者介绍等。
(2)教学多媒体设备。
2. 学生准备:(1)预习古诗《黄鹤楼送别》,了解古诗的大意。
(2)准备笔记本,记录学习内容和感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作者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思考送别的场景和情感。
2. 学习古诗(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古诗《黄鹤楼送别》。
(2)学生跟读,注意发音和节奏。
3. 分析古诗(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古诗的意象和意境。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感悟和理解。
4. 朗读与背诵(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朗读练习,要求正确、流畅、有感情。
(2)学生自主背诵,教师给予指导和鼓励。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学生表现。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悟。
五、课后作业1. 完成练习册上与本节课相关的内容。
2. 回家后向家长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朗读、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别》。
3.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进行深入学习和赏析,下周分享给同学。
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需要对本次公开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度、理解程度和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进行评估。
教师也应对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进行总结和改进,以提高今后的教学质量。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公开课《黄鹤楼送别》教案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公开课《黄鹤楼送别》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0365789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4d806ff.png)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别》。
(2)理解古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了解古诗的创作背景和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和小组合作的方式,深入理解古诗的内容和意境。
(2)学会欣赏古诗的韵律和修辞手法,提高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珍惜友谊、关爱他人的美好情感。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别》。
2. 理解古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 了解古诗的创作背景和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古诗中的意境和修辞手法。
2.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含古诗《黄鹤楼送别》的全文、注释和译文。
2. 准备相关背景资料,介绍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3. 准备朗读和背诵的音频或视频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引导学生关注古诗的《黄鹤楼送别》,提问学生对送别的理解和感受。
2. 朗读古诗:(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古诗《黄鹤楼送别》。
(2)学生自主朗读,注意语气、节奏和韵律。
3. 解析诗句:(1)教师引导学生逐句解析古诗,解释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2)学生讨论并分享自己的理解。
4. 理解意境:(1)教师引导学生想象古诗中的场景,感受诗人的情感。
(2)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句所展现的意境。
5. 欣赏修辞:(1)教师引导学生识别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学生分析修辞手法的运用和效果。
6. 背诵古诗:(1)教师播放朗读和背诵的音频或视频材料,供学生模仿和参考。
(2)学生自主背诵,教师给予鼓励和指导。
7. 总结与拓展:(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诗《黄鹤楼送别》的重要性和价值。
(2)学生自主选择一首类似的送别诗进行学习和分享。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公开课《黄鹤楼送别》教案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公开课《黄鹤楼送别》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a97de54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9d.png)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公开课《黄鹤楼送别》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黄鹤楼送别》。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成语,如“故人”、“离别”等。
(3)掌握课文中的句子结构和修辞手法,如对比、排比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2)通过分析课文中的情感描写,学会体会作者的情感。
(3)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人的深情厚意,培养学生的友情观念。
(2)了解离别的情景,培养学生的同理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黄鹤楼送别》。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成语。
(3)掌握课文中的句子结构和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1)体会作者的情感。
(2)理解离别的情景。
三、教学方法:1. 朗读法:通过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2.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思考能力。
3. 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情感和离别的情景。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忆《登鹳雀楼》的学习,导入《黄鹤楼送别》。
(2)讲解课文题目“黄鹤楼送别”的含义。
2. 学习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教师讲解生字词和成语,如“故人”、“离别”等。
(3)分析课文中的句子结构和修辞手法,如对比、排比等。
3. 体会情感:(1)学生分组讨论,体会作者的情感。
(2)学生分享讨论成果,教师指导。
4. 朗读与背诵:(1)学生齐读课文,注意语气和情感。
(2)学生个别朗读,教师点评。
(3)学生背诵课文,教师指导。
5. 总结与拓展:(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学生展示课后拓展作业,如绘制《黄鹤楼送别》的情景画。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黄鹤楼送别》。
2. 分析课文中的生字词和成语,总结其含义。
3. 结合课文内容,绘制《黄鹤楼送别》的情景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么多的情感令李白按捺不住,一首千古名诗就这样诞生了——PPT出示古诗全文。
7.瞧,老师把这些句子换了一种表现的方式,就变成了一首现代诗!这就是祖国语言文字的美好。读一读。
一首古诗,一首现代诗,不同的体裁,不同的风格,都在讲同一件事情:指读板书
公开课《黄鹤楼送别》教案
“学程导航”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25.黄鹤楼送别
共几课时
2
课型
新授
第几课时
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通过预习学会本课6个生字。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结合语境等方法理解重点词语。
3.能抓住地点、人物、事件这些要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以诗文对照阅读的方法,联系课文插图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
2.浏览课文第一部分,找出对应第一句诗意的句子,用曲线画下来。
浏览课文。
3.交流
暮 生字教学
在黑板上的田字格中书写。和它字形相近的你还知道哪些字?这么多mu,怎么更好地分辨它们呢?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区分它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口诀——出示:日落天已暮,有土是坟墓,有布做幕布,有心真羡慕。“暮”本义为“傍晚,太阳落山的时候”,后来引申为“晚,将近”的意思。
4.你看,十个字的诗题,我们能捕捉到地点、事情,加上时间、人物,就可以把一件完整的事情表达出来了。谁来试试?
(再各自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
5.古代交通不方便,朋友分别之后就很难再见。于是,写诗送别就成了一种风俗。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这一送别在文学史上被称为“三名一别”,在名楼——黄鹤楼;送名人——孟浩然;到名地——广陵,也就是扬州。
1大家听懂这首歌了吗?交流
歌中有这样一句词:“牵住你的手,分别在黄鹤楼……”知道是谁牵着谁的手?
2这首歌是根据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改编的——ppt《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谁来读?提醒:读诗就要慢一点,在第一、第二声的字后面适当延长,读出味道,读出优雅。
3这首诗的题目比较长,一共十个字。你能从这个诗题中捕捉到什么信息呢?
2.巡视,观察,思考导学策略。
3.交流。
小组展示朗读。
5快速浏览课文,思考:按地点变化的顺序给课文分段,怎么分?
6交流。
1-3黄鹤楼上,李白和孟浩然饮酒话别。
4-5长江边,李白目送孟浩然离去后仍伫立江边,创作名诗。(目送吟诗)
三、诗文对照,读中悟情。
1.看古诗,哪两句是写黄鹤楼上发生的,哪两句是写长江边发生的?
课后作业
1.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再找一些送别的诗,整理在一起。还可以想象当时表现的情景,模仿《黄鹤楼送别》也编出一个故事来,编得好,说不定还能选进教材呢!
四、默写古诗,加深印象
同学们,我们刚才和李白一道在黄鹤楼送走了他的好朋友孟浩然,短暂的40分钟也要到了,老师要和大家说再见了,真有些舍不得,就让我们来默写这首诗作为临别赠言吧!拿出作业纸,除了要把字写正确写工整,还要注意书写的行款哦!
最后让我们深情地吟吟这首诗吧!师生同诵
作
业
设
计
课堂作业
默写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是呀,舒服、惬意。此时的李白虽然也做了一些诗,但此时的孟浩然已经是一位诗名满天下的大诗人了,与这样的人志趣相投,此时令李白舒服的仅仅是这大好春光吗?
是呀,美好的友谊!你来读。
当时正值开元盛世,是整个唐代最为繁华、最为昌盛的时代。朝廷崇尚文教,重视人才。对于有着满腔抱负的李白来说,令他舒服的仅仅是这大好春光吗?
下面,我们就走进课文见证这场送别。
请大家和我一起写课题——板书课题。
读课题。
本文是一篇“文包诗”,文包诗,文是诗的展开。课文用今天的语言描述了一千三百多年前的这件事情。认真阅读,你能感受到祖国古今语言文字的美好。
二、检查预习,理清脉络
1.读书莫怕拦路虎,先来考验大家。有信心吗?
任务驱动。出示导学单。
是啊,美好的社会,美好的人生。你来读!
真舒服啊!你想,美好的春天,美好的友谊,美好的社会,美好的人生,一切在此时的李白看来,都是那么美好。一起读——
一切景语皆情语。咱们把握了诗人作诗的环境,作诗时的心情,诗的语言就会鲜活起来。
5默读课文第二部分,划出对应后两句诗的句子。读你所划的句子,看看你读出了什么。可以在旁边作简单批注。
4.品读具体的词句,初步感受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阳春美景,初步体会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情感。
教学重点
难点
重点:初读课文,了解大意,激发学习兴趣。诗文对照阅读,并能联系课文插图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
难点: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导航策略
调整与反思
课前准备
欣赏《烟花三月》
一、激趣导入,揭示古诗
齐读。春天快结束叫——(暮春),深秋时节,叫——(暮秋),人到晚年,叫——(暮年)。读出这个词串。
接着看,暮春三月,把“暮春”跟“三月”组合在一起有什么好处呢?(清楚知道具体的时间)这些词串会补充吗?中秋(八)月,金秋(十)月,寒冬(腊)月。
看,由“暮”到“暮春”再到“暮春三月”,以及由它们组成的字串、词串,不难看出,汉字是最有创造力的,这正是汉字的魅力所在!
3认真读一读,此时长江边又是怎样景色?
Ppt标注出这两个词,其实这两个词就对应了古诗中的什么?
你能准确找到哪张图是“烟雾迷蒙”“繁花似锦”?依据是什么?
4再说说黄鹤楼留给你什么样的印象?可以用上文中的词语,也可以是自己的感受。
相机出示词语
介绍:黄鹤楼当时的高度是31.4米,被誉为“天下江山第一楼”(出示图片资料),气势非凡。站在黄鹤楼上的李白,欣任务驱动,出示学程单。
6交流。
孤帆,就是孤单的一只小船。当时是开元盛世,江上帆船无数,为什么李白眼中只有这一片白帆呢?
“唯”在句子中解释为是哪个词?(只)
此时,只见一江春水在李白的眼前流淌,在他的心中,什么情感也在浩浩荡荡地流淌呢?
你来读一读诗句。
他还想着和孟浩然早日再相见,这是——
你来读这两句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