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神的崇拜与祭祀_王元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1卷第2期2008年4月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 o u r n a l o f Y a n t a i U n i v e r s i t y (P h i l o s o p h y a n d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V o l .21 N o .2
A p r .,2008
东海神的崇拜与祭祀
[收稿日期]2007-04-08
[作者简介]王元林(1968-),男,陕西大荔人,博士,暨南大学文学院历史系教授,从事历史文化地理及中外交通史研究。
王元林,李华云
(暨南大学文学院,广东广州510632)
[摘 要]黄淮海平原是先民们最早的活动地区之一,先民们很早就萌发了对其东部辽阔大海的崇拜,出现了对东海神的祭祀。从东海到东海神的形成,从东海神纳入国家祀典的岳镇海渎到历代统治者的祀典礼制不断完善,东海神的封号与神祠位置也都随之发生了变化。宋代东海神崇拜与祭祀日隆,就与庇佑社稷和护卫海上交通有关。东海神崇拜与祭祀的变迁可谓是国家祀典岳镇海渎变迁的一个缩影。
[关键词]东海神;国家祭祀;东海祠
[中图分类号]K 8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194(2008)02-0091-04
自然界的神秘莫测、险象环生引发了原始先民的敬畏与幻想,这种带有恐惧感而又奇异的遐想孕育了原始的图腾与膜拜。在观察、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的生产实践之中,先民们逐渐产生了包括对海洋等周围环境的认识。黄淮海平原是先民们活动的主要地区,先民对其东部的海洋认识较早,受海陆地势和四方方位的影响,四海之中,古人尤重东海。历代祭祀东海神,作为祭祀岳镇海渎的一部分,属国家吉礼的中祀。而就在所谓山东半岛近海的地方,出现了最早的海祠和东海神祠。有关东海神的崇拜、祭祀与东海祠的成果并不多见,本文拟对东海神的崇拜形成、历代封号、祭祀的礼仪和地点作以勾画和考证,揭示这一神灵崇拜、祭祀变迁的历程,窥斑见豹,还请方家正之。
一、早期东海的指代与东海神的崇拜
早期的东、南、西、北四海没有确指海域,只是泛指和对举。《荀子·王制》:“北海则有走马吠犬焉,然而中国得而富使之;南海则有羽翮齿草兽青丹干焉,然而中国得而财之;东海则有紫去鱼盐焉,然而中国得而衣食之。西海则有皮革文旄焉,然而中国得而用之”。与青龙、白虎、朱雀、玄龟四方方位相
对应,出现了东方之海曰“青海”,西方之海曰“白海”,南方之海曰“赤海”,北方之海曰“玄海”[1]4-6。后人因文求实,直以四海为环绕中国四周的海,还假造出了诸如“瀛洲在南海,凤麟洲、聚窟洲皆在西海,元洲、玄洲在北海”[2]115。从此,东、南、西、北海,便有方域可指。但因时因地而异,东、南、西、北四海所指地域不一,古今四海有别。
四海之中,古人尤重东海。这与先民们最早的活动地域在黄淮海平原一带有关。“东海,海在其东也”[3]8。先秦时的“海”一般泛指我国东部的今渤海、黄海、甚或东海北部[4]1-5。《尚书·禹贡》记载四渎中的河、淮、江都“入海”。当然,也有以“东海”称谓中国东部沿海。《山海经·海内东经》:泗水“而东南注东海,入淮阴北”,泗水河道归流大海。《孟子·离娄》:“太公避纣,居东海之滨”。西周时,“东海上人”太公望封齐地,后称雄天下,“齐负东海”[5]509,东海已成为齐人立国的基石之一。南方越国所临的今东海北部,越人亦自称其王为“东海役臣孤句践”[5]2199,则东海所指地域亦应包括今东海北部。与齐一样,后来“句践伐吴,霸关东。从琅琊台起观台,台周七里,以望东海”[6]58。此即今山东胶南市东南琅琊台,其临“东海”,应确指这一带海域。
DOI :10.13951/j .cn ki .issn 1002-3194.2008.02.013
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始皇“于是立石东海上朐界中,以为秦东门”[5]240。朐县治今江苏连云港西南,此临“东海”,秦以为东门阙,并于此附近地区置东海郡(治今山东郯城),管辖今鲁南、苏北、苏中一带。西汉时亦设东海郡(治所与秦同),辖地仅有鲁南、苏北一带。看来,秦汉时东海已不仅指东部海域,实际上已成为近海地区的称谓。
早期东海指代中国大陆以东的海域,茫茫大海,广阔无垠,浩淼无边,神秘莫测,受环境的制约和人们征服能力的限制,先民们构想出了自然界的各种神灵。大海与自然界其他物质一样,出云为雨,海神自然成为人们崇拜的自然之神。海神崇拜的出现便成为一种必然。《礼记·祭法》云:“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各种传闻也将东海神描绘成“人面鸟身”的形状。《山海经·大荒东经》曰:“东海之渚中有神,人面鸟身,珥两黄蛇,践两黄蛇,名曰`禺虢'。黄帝生禺虢,禺虢生禺京,禺虢处东海,是惟海神。”
对于日出之地的东方,古人怀有一种天然的敬畏之情,加之山东半岛伸入海洋,登州、莱州临海一带变幻莫测飘忽迷离的海市蜃楼,又为这种膜拜蒙上了一层更为神秘的色彩,登州(治今山东烟台)海中时有云气入宫室、台观、城堞,人物车马冠盖历历可见,谓之海市[7]373。海市的频繁出现使东海神更加神圣、玄妙,其信仰和崇拜的产生成为自然而然的事情。而早期人们对海上三神山的崇拜是否与东海神的崇拜有关,也值得考虑。大海的虚无缥缈与时隐时现的海市蜃楼成为齐人造神的一个源泉,齐人所崇拜神祇中最重要天主、地主、兵主、阴主、阳主、月主、日主、四时主八神,其中后五神祠均在今山东半岛濒海地域。齐威王、宣王时使人入海求蓬莱、瀛州、方丈三山,仍视海中乃神仙之渊薮。[5]1369
神奇而又虚无缥缈的海神,成为秦汉方士诱惑上至皇帝,下至平民百姓的道具。方士徐福上书言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仙人居之,始皇“于是遣徐市(福)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5]247。汉惠帝时,有道士韩稚“越海而来”,自云是“东海神君之使”,惠帝问前代及域外事,“稚具以闻”,后“莫知所之”[8]515。惠帝使诸方士立仙于长安城北,名曰祠韩馆[9]113-114。武帝“尤敬鬼神之祀”,“始亲祠龟,而遣方士入海求蓬莱安期生之属”[5]455。从此,海上仙山崇拜日隆,东海神祭祀应与之有一定关系。
二、东海神祭祀的形成与海祠的变迁
有关东海神祭祀的完整礼制和祭祀场所,直到汉宣帝时才有五岳四渎之祀。神爵元年(前61年),“夫江海,百川之大者也,今阙焉无祠。其令祠官以礼为岁事,以四时祠江、海、洛水,祈为天下丰年焉。”自是五岳四渎皆有常礼[10]1249。《汉书·地理志》在东莱郡临朐县(今山东莱州市西北)载有海水祠[10]1585。这里正处于山东半岛莱州湾东岸,是祭祀海水的较佳位置,附近曲成县(今山东莱州市东北)亦有参山万里沙祠、参山阴主祠、三山八神等,距海上蓬莱、瀛洲、方丈三神山也较近[10]1102-1105。汉成帝时,于都城长安设坛实行郊祀,包括东海神在内的四海神成为地祇陪祀之一[10]1244,其后历代沿袭不变。
除莱州的海水庙外,东汉地方上东海郡也有海神祠,宋代洪适的《隶释》卷二《东海庙碑》记载东海国相桓君、满君相继修东海祠之事。碑载永寿元年(155年),东海国相南阳人桓君“凡尊灵祇,敬鬼神,是为黔黎祁(祈)福”,起楼修祠,“民赖其利”。此碑立于东汉东海郡朐县(治今江苏连云港西南),为《史记·秦始皇本纪》所言秦以为东门阙之地。值得注意的是,《汉书》载早在西汉时东海为郡而非国[10]1587,《碑录》云:“朐山有秦始皇碑云,汉东海相任恭修祠刻于碑阴,似是此也。”看来早在桓君、满君之前,任恭亦有修祠。东海国(郡)海神庙的出现与秦始皇五次东巡临海刻石和建阙有关。
北魏海神祠的地点,一在东彭城郡勃海县“有东海明王神”,应是汉代海神庙的延续;一在郯郡建陵县“有海王神”[12]2556。隋代建祠,在会稽(治今浙江绍兴)立东海庙祭祀[13]108,唐代祭祀东海神又移至莱州,当是汉祀东海神故地[14]263。《元和郡县图志》载“海神祠,在(掖县)西北十七里”[15]307-308,当与西汉时位置相近。北宋仍以莱州东海庙为重。元丰年间,由于定海处于宋廷与朝鲜往来的通道,同时也由于定海地理位置险要,海潮等自然灾害频繁,又在定海建祠祭祀东海神。从此,国家祭祀东海神之祠从山东半岛迁至钱塘江口。
元代,祭祀东海神地点又迁回山东半岛。明代更加尊崇礼制,高度重视岳镇海渎的国家祭祀,先后于洪武八年(1375年)[16]1399、宣德十年(1435年)[17]812、万历年间修葺莱州府东海神庙[18]101,因此,明代中央祭祀东海神仍在莱州府[19]1348。清代,岳镇海渎的祀典更加流于形式。康熙年间赐书“海天浴日”、“万派朝宗”于莱州东海神庙[20]7434;雍正四年(1726年)发币重修莱州府东海神庙[17]457;光绪年间则重修镇海东海神庙[21]820。从历代东海神祠的变迁不难看出,政治环境的变迁和海城甚至社稷的安定是东海神祠祀变迁的重要因素。
三、宋代东海神的封号迭加和祭祀日隆
东海神被第一次封号是在唐天宝十载(751年)加封为“东海广德王”[22]379。作为“国家祭祀之典”,
92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21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