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教案
5.1.2 等式的性质 教案2024-2025学年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
七年级上册5.1.2等式的性质 教案【学习目标】1. 理解、掌握等式的性质,能用文字和数学符号表达等式的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推理能力;2、能正确利用等式的性质进行等式的变形、解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
体会化归思想.【学习重难点】重点:理解和应用等式的性质.重难点:应用等式的性质把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化成“x=m”.【教学内容】探究点1:等式的性质像2x=3,x+1=3这样的简单方程,我们可以直接看出方程的解,下面方程的解,你能直接看出来吗?(1) 3x+508=420(2) 0.13x-0.6=0.28x+3对于比较复杂的方程,仅靠观察解方程是比较困难的.本节课,我们来研究怎样解方程,首先,我们来看看等式有什么性质.像m+n=n+m,x+2x=3x,3×3+1=5×2,3x+1=5y,这样的式子,都是等式.我们可以用a=b表示一般的等式.等式的两个基本事实:➢等式两边可以交换.如果a=b,那么b=a.➢相等关系可以传递.如果a=b,b=c,那么a=c.思考:在小学,我们已经知道:等式两边同时加(或减)同一个正数,同时乘同一个正数,或同时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正数,结果仍相等.引入负数后,这些性质还成立吗?你可以用一些具体的数试一试.要点归纳:等式的性质1等式两边加(或减) 同一个数(或式子),结果仍相等.如果a=b,那么a±c=b±c.等式的性质2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结果仍相等. 如果a =b ,那么ac =bc ; 如果a =b ,c ≠0,那么cb c a . 总结提升等式的性质抓“两同”:(1) 同一种运算:等式的两边必须同时进行同一种运算;(2) 同一个数(或式子):等式两边加(或减)的必须是同一个数(或式子),乘的必须是同一个数,除以的必须是同一个不为0的数.典例剖析例3 (1) 如果2x=5-x ,那么2x+ x =5; 根据等式的性质1,等式两边加x ,结果仍相等. (2) 如果m +2n =5+2n ,那么m = 5 ; 根据等式的性质1,等式两边减2n ,结果仍相等. (3) 如果x =-4,那么 -7 ·x =28;根据等式的性质2,等式两边乘-7,结果仍相等. (4) 如果3m =4n ,那么32m = 2 ·n .根据等式的性质2,等式两边除以2,结果仍相等. 巩固练习1. 根据等式性质进行变形,下列变形错误的是( )A.若x-a=y-a ,则x=yB.若 ac ²=bc 2,则a=bC.若2x =x +y ,则x=yD.若x m−1=ym−1,则x=y2.下列选项中,不能由已知等式a =b 推出的是( )A.a+3x=b+3xB.a-2=b-2C.ac=bcD.am = bm.3.下列变形一定正确的是( )A.由x=y,得x+2=y-2B.由x=y,得2x-1=2y-1C.由x=y+1,得2x=2y+1D.由x2=y2,得x= y4. 用适当的数或式子填空,使所得的结果仍是等式,并说明变形的依据和过程.(1)若3x+5=8,则3x=8-,依据是,等式的两边 .(2)若-4x=14,则x= ,依据是,等式的两边.(3)若2m-3n=7,则2m=7+ ,依据是,等式的两边 .探究点2: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例3利用等式的性质解下列方程:(1)x + 7 = 26 ;(2) -5x = 20;(3)154 3x--=解:(1)方程两边同时减去7,得x + 7-7= 26-7于是x=19.小结:解一元一次方程要“化归”为“ x=a ”的形式.(2)方程两边同时除以-5,得-5x÷(-5)=20÷(-5)化简,得x =-4.(3)方程两边同时加上5,得−13x−5+5=4+5化简,得−13x=9方程两边同时乘-3,得x =-27.一般地,从方程解出未知数的值以后,可以代入原方程检验,看这个值能否使方程的两边相等.例如,将x = -27 代入方程−13x−5=4的左边,−13×(−27)−5=9−5=4,方程的左右两边相等,所以x = -27是原方程的解.巩固练习利用等式的性质解下列方程并检验:(1) 2+3x =-x +6;(2) -y 3=3; (3) 56x - 13 = 14 ; (4) -a2 -3=5.解:(1) 两边减2,得2+3x -2=-x +6-2. 化简,得3x =-x +4.两边加x ,得3x +x =-x +4+x . 化简,得4x =4.两边除以4,得x =1. 检验:将x =1代入方程2+3x =-x +6的左边,得2+3×1=5.将x =1代入方程2+3x =-x +6的右边,得-1+6=5.方程的左右两边相等,所以x =1是方程2+3x =-x +6的解.(2) 两边乘-3,得y =-9.检验:将y =-9代入方程-y3=3的左边,得-−93=3.方程的左右两边相等,所以y =-9是方程-y3=3的解. (3) 两边加13,得56x - 13+ 13= 14+ 13.化简,得56x =712 ,两边乘65,得x =710.检验:将x =710代入方程56x - 13= 14的左边,得56×710 - 13= 14.方程的左右两边相等,所以x =710是方程56x - 13= 14的解.(4) 两边加3,得-a2 - 3+3=5+3. 化简,得-a2 = 8. 两边乘-2,得a =-16.检验:将a =-16代入方程-a2 - 3=5的左边,得-−162- 3=5.方程的左右两边相等,所以a =-16是方程-a2 - 3=5的解. 课堂练习1.根据等式的性质填空:(1) 如果x=y ,那么x +1=y + ; (2) 如果x +2=y +2,那么 =y ; (3) 如果x=y ,那么 ·x=5y ; (4) 如果3x=6y ,那么x= ·y . 2. 利用等式的性质解下列方程,并检验:(1) x -5=6; (2) 0.3x =45;(3) 5x +4=0; (4) 2-14x=3. 解:(1) 两边加5,得x -5+5=6+5.化简,得x =11.检验:将x =11代入方程x -5=6的左边,得11-5=6. 方程的左右两边相等,所以x =11是方程 x -5=6的解. (2) 两边除以0.3,得0.3x ÷0.3=45÷0.3. 化简,得x =150.检验:将x =150代入方程0.3x =45的左边,得0.3×150=45. 方程的左右两边相等,所以x =150是方程0.3x =45的解. (3) 两边减4,得5x +4-4=0-4. 化简,得5x =-4.两边除以5,得5x5= - 45,于是x = - 45.检验:将x = - 45代入方程5x +4=0的左边,得5× (- 45 )+4=0. 方程的左右两边相等,所以x = - 45是方程5x +4=0的解. (4) 两边减2,得2- 14x -2=3-2. 化简,得-14x =1.两边乘-4,得-14x ×(-4)=1×(-4),于是x = -4.检验:将x = -4代入方程2-14x=3的左边,得2-[14×(-4)]=3.方程的左右两边相等,所以x = -4是方程2-14x=3的解. 课堂检测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等式都是方程B. 方程都是等式C. 不是方程的就不是等式D. 未知数的值就是方程的解 2. 下列各式变形正确的是 ( )A. 由3x -1= 2x +1得3x -2x =1+1B. 由5+1= 6得5= 6+1C. 由2(x +1) = 2y +1得x +1= y +1D. 由2a + 3b = c -6 得2a = c -18b 3. 下列各式变形正确的是 ( )A. 若ac=bc ,则a=bB. 若a c = bc ,则a=bC. 若a 2=b 2,则a=bD. 若- 13 x =6,则x =-2 4.填空(1)将等式x - 3=5 的两边都 得到x =8,这是根据等式的性质 ; (2)将等式12 x = -1的两边都乘以 或除以 得到x = -2,这是根据等式性质 ;(3)将等式x + y =0 的两边都 得到x =-y ,这是根据等式的性质 ;(4)将等式xy =1 的两边都 得到y = 1x ,这是根据等式的性质 ;5. 已知关于x 的方程14mx +72=6和方程3x -10=5的解相同,求m 的值。
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一、课程目标1.学生能够了解等式的定义及其性质。
2.学生能够掌握在方程中应用等式的性质解题的方法。
3.学生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1.等式的定义及性质。
2.解方程的步骤和方法。
三、教学难点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如何将问题转化为方程的形式。
四、教学步骤1. 开场导入(5分钟)教师介绍本节课的主题:“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并与学生进行互动,让学生回顾一下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 理解等式的定义及其性质(10分钟)1.教师介绍等式的定义及性质,讲解等式的传递性、对称性和反对称性。
2.通过教师的讲解和示范,让学生理解等式的性质,以及在解方程时等式的应用。
3. 练习基本的解方程方法(20分钟)1.教师通过示范解一些基本的方程,让学生掌握解方程的基本方法。
2.学生进行练习,在教师的引导下掌握解方程的步骤和方法。
4. 应用等式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25分钟)1.通过教师给出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能够将问题转化为方程的形式。
2.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应用等式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5. 小结归纳(5分钟)1.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习方法,强调要掌握等式的性质,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将问题转化为方程的形式。
2.鼓励学生多做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课堂教学效果良好。
2.学生能够掌握等式的定义及其性质,以及在解方程时等式的应用。
3.学生能够熟练掌握解方程的步骤和方法。
4.学生能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方程的形式进行解答。
部审初中数学七年级上《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李秀勇教案教学设计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公开课获奖比赛新课标
1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教学目标1、巩固等式的两条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
2、养成观察、分析、概括及逻辑思维能力。
3、提高自己参与数学活动的自信心、合作交流意识,渗透“化归”的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和应用等式的性质,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
难点:应用等式的性质把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化成“x=a”。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我采用“先做后说、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以学稿为载体的教学模式来上课,让学生自己学。
三、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四个环节:1、先做后说;2、先学后教3、课堂小结4、当堂训练(一)、先做后说。
1、填空:(1)5=5与5+3=5+(2)-3=-3与-3+1=-3+ (3)6=6与6×2=6×(4)-8=-8与-8÷4=-8÷(5)a=a,则a+b=a+(6)c=c,则c÷d=c÷(d≠0)2、仿照例题解决问题:例:x-3=5请试解决x+7=26。
解:x-3=5x-3+3=5+3x=83、利用等式的性质求出x的值。
(1)3x-5=22(2)0.3x=45本部分内内容由学生自己预习完成,完成过后,由学生自愿上讲台分享自己预习的成果,在展示的过程中,如出现不足的地方,由其他学生进行补充。
在学生展示结束后,教师要引领学生归纳出同底数幂的除法法则。
(二)、先学后教。
1、小涵的妈妈从商店买回一条裤子,小涵问妈妈:“这条裤子需要多少钱?”妈妈说:“按标价的八折是36元。
”你知道标价是多少元吗?2、利用等式的性质解下列方程:(1)x-5=6(3)-y=0.6(3)2-31=y(4)4y-2=42本部分内容先由学生独立完成,再由学生分小组讨论完成。
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要随时关注每一小组的讨论情况,如果发现哪一小组有困难,及时做出相应的引导。
学生讨论完成后,由学生自愿上讲台分享他们本小组讨论的成果。
如有不足的地方,其他小组进行补充。
八年级数学《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方程求解教案
八年级数学《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方程求解教案教案概述: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的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理解方程的性质,从而能够正确地应用等式解方程。
本节课将涉及一元一次方程和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通过实例演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解方程能力和数学思维。
教学目标:1. 了解方程的基本概念,理解等式的性质对方程解的影响;2. 掌握一元一次方程解法,包括等式的性质和逆运算;3. 掌握一元二次方程解法,包括配方法、公式法和因式分解法;4. 训练学生运用所学解方程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5.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黑板、粉笔、教学课件等教学工具;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书写工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复习上节课内容,提问学生方程的基本概念和解方程的目的;2. 介绍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目标。
二、概念讲解(15分钟)1. 引导学生复习等式的定义和性质,特别是等式两边相等的性质;2. 引入方程的概念,解释方程与等式的关系;3. 解释方程解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方程解的含义;4. 通过实例演示,让学生明确方程解的意义。
三、一元一次方程解法(20分钟)1. 简要介绍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和形式,引导学生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特点;2. 通过实例演示,引导学生学习利用等式的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涉及加减消元和乘除消元;3. 提供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进行解答,并进行讲解和讨论。
四、一元二次方程解法(25分钟)1. 简要介绍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和形式,引导学生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特点;2. 通过实例演示,引导学生学习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包括配方法、公式法和因式分解法;3. 提供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进行解答,并进行讲解和讨论。
五、应用与拓展(15分钟)1. 引导学生通过解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如图形的面积、长度等相关问题;2. 提供一些拓展题,进行讨论和探究,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和解答。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教学设计
课题: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学习目标】1.认识并掌握等式的性质,并利用它解方程.2.应用等式的性质把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化成“x=a”的形式.【学习重点】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学习难点】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行为提示: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探究新知.行为提示:教会学生看书,自学时对于书中的问题一定要认真探究,书写答案.教会学生落实重点.方法:在等式两边同时加减上一个式子时,结果不变.先算出等式的一边是加或减了多少.提示:解以x为未知数的方程,就是把方程逐步转化为x=a的形式.情景导入生成问题情景导入:小颖种了一株树苗,开始时树苗高为40厘米,栽种后每周树苗长高约5厘米,大约几周后树苗长高到1米?如果设x 周后树苗长高到1米,那么可以得到方程:40+5x =100.你能求出x 吗?解:x =12.自学互研 生成能力知识模块一 复习引入1.下列式中哪些是等式? 1.abc 21; 2.3a -2b ; 3.4231-+y xy ; 4.3 5.-a ; 6.2=3=5 ; 7.3×4=12; 8.9x+10=19 9.a+b=b=a;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等式都是方程 B.方程都是等式 C.不是方程的就不是等式 D.未知数的值就是方程的解 3. 等式的性质:等式的性质1:等式两边加或减同一个数(或式子),结果仍相等.如果a =b ,那么a ±c =b ±c.等式的性质2: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结果仍相等.如果a =b ,那么a ×c =b ×c ;如果a =b(c ≠0),那么cb c a 知识模块二 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合作探究】利用等式的性质解下列方程,并检验.(1)x -3=12; (2)2x =5x +18.解:两边加3,得 解:两边减5x ,得x -3+3=12+3, 2x -5x =5x +18-5x ,化简,得x =15, 化简,得-3x =18,检验:左边=15-3=12=右边, 两边除以-3,得x =-6,∴x =15是方程x -3=12的解; 检验:右边=2×(-6)=-12,右边=5×(-6)+18=-12,左边=右边,∴x =-6是方程2x =5x +18的解.一般步骤:1.利用等式的性质1逐步把方程化为ax =b 的形式;2.利用等式的性质2求出x 的值;3.将求出的x 的值代入原方程检验,看看这个值能否使方程的左右两边相等.行为提示:教会学生怎么交流.先对学,再群学.充分在小组内展示自己,分析答案,提出疑惑,共同解决(可按结对子学—帮扶学—组内群学来开展).在群学后期教师可有意安排每组展示问题,并给学生板书题目和组内演练的时间.练习:利用等式的性质解下列方程:(1)3x+1=19;(2)12x+2=5.解:两边减1,得解:两边减2,得3x+1-1=19-1, 12x+2-2=5-2,化简,得3x=18, 化简,得12x=3,两边除以3,得x=6; 两边乘2,得x=6.交流展示生成新知【交流预展】1.将阅读教材时“生成的问题”和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得出的“结论”展示在各小组的小黑板上.并将疑难问题也板演到黑板上,再一次通过小组间就上述疑难问题相互释疑.2.各小组由组长统一分配展示任务,由代表将“问题和结论”展示在黑板上,通过交流“生成新知”.【展示提升】知识模块一等式的性质1知识模块二等式的性质2知识模块三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检测反馈达成目标【当堂检测】1.方程4x-1=3的解是(B)A.x=-1B.x=1C.x=-2D.x =22.若3x=3y+1,依据等式的性质,则关于x与y的大小关系为(A)A.x>y B.x<y C.x≥y D.x≤y3.下列变形正确的个数是(B)①由6x=5x-2,得x=2;②由x+12=x-23,得x+1=x-2;③由-6x=6y,得x=y;④从等式ax=ab变形到x=b,必须满足条件a≠0;⑤由12x2+14y2=14y2-12x2,得x2=0. A.1 B.2 C.3 D.44.将等式3a-2b=2a-2b变形,过程如下:∵3a-2b=2a-2b,∴3a=2a,(第一步)∴3=2,(第二步)上述过程中,第一步的依据是等式的性质1,第二步得出错误的结论,其原因是没有考虑a=0时,除数不能为零.5.用等式的性质解下列方程.(1)3x+1=4;(2)4x-2=2.解:两边减1,得解:两边加2,得3x=3, 4x-2+2=2+2,两边除以3,得x=1; 化简,得4x=4,两边除以4,得x=1.【课后检测】见学生用书课后反思查漏补缺1.收获:___________________2.2.存在困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等式的性质解方程》教学设计
3.1.2等式的性质一、教材分析等式的性质是学生在了解一元一次方程概念后的一节重点内容,是解方程必备知识,对解一元一次方程中的移项、合并同类项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小学已经认识了等式,并能解答简易方程。
探究等式的性质学生感兴趣,并能积极参与探究活动,体会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依据是等式的性质。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等式的两条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探究、归纳、应用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取学习数学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意识和情感,敢于面对困难,体会解决问题的成功与喜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教学重点:理解和应用等式的两条性质。
教学难点:应用等式的性质,把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化为“x=a”的形式。
五、教学方法:利用实验操作,通过观察探究,合作交流等学习方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六、教学准备:彩色粉笔,多媒体课件七、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1.什么是方程?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2.估算下列方程的解(1)4x=24 (2)x+1=3 (3)3(3x-2)=12(二)、新课探究1.等式的概念用等号来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等式.例如:m+n=n+m,x+2x=3x,3×3+1=5×2,3x+1=5y这样的式子,都是等式,•我们可以用a=b表示一般的等式.2.探索等式性质.(1)等式的性质1实验演示:利用PPT课件辅助学生,将等式的基本性质1进行抽象加工仔细观察实验的过程,思考能否从中发现什么规律,再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发现的规律。
归纳:等式性质1:等式两边都加(或减)同一个数(或式子),结果相等.用式子的形式表示这个性质:如果a=b,那么a±c=b±c.(2)等式的性质2观察课本图3.1-3,由它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可以发现,如果把平衡的天平两边的量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量,天平还保持平衡.类似可以得到:等式性质2: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结果仍相等.用式子的形式表示:如果a=b,那么ac=bc.如果a=b,(c≠0),那么ac =bc.性质2中仅仅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而不包括整式(含字母的),•要注意与性质1的区别.三、)应用性质例1. 用适当的数或式子填空,使结果仍是等式(1)若 4x = 7x – 5则 4x + = 7x(2) 若 3a + 4 = 8则 3a = 8 +练习. 用适当的数或式子填空,使结果仍是等式。
七年级数学上册《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教案、教学设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和热情。
2.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3.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克服困难的精神,增强学生面对挑战的自信心。
-结合信息技术,如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3.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从而引出一元一次方程。
(2)探索新知:
分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中发现等式的性质,并尝试用这些性质解方程。
教师适时给予指导,总结解方程的方法和步骤。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本章节知识的掌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设计了以下几类作业:
1.基础巩固题:针对本节课所学的基本概念和解方程方法,布置一些基础题,让学生在课后独立完成。这些题目旨在帮助学生巩固等式的性质,以及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步骤。
例题:
(1)解方程:2x + 5 = 9
(2)解方程:3y - 7 = 2y + 5
七年级数学上册《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等式的性质,包括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等式性质,并能够运用这些性质简化方程。
2.学会解一元一次方程,包括含有一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最高次数为一的方程,如:线性方程。
3.能够根据方程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求解,如移项、合并同类项、化简等。
2.提高拓展题:为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布置一些拓展题,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
《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教学设计
《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在新课程改革中,教材是重要的教育教学因素。
等式的基本性质是学生解方程的依据,它是系统学习方程的开始。
这节课的内容在简易方程中就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原来的教材中对于等式的基本性质只是初步的认识,并没有总结成概念性的东西,但学生实际运用时却需要概念来作支撑,所以在教材中作了调整,让学生通过观察天平演示实验,由具体实物之间的平衡关系抽象概括出等式的两个基本性质就成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二、学情分析新课标强调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而简易方程是新课标“数与代数”中一个重要部分。
学生已经了解了方程的意义并且初步学会了列简单方程,而且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乐于动手操作、合作探究。
因此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遵循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的规律,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孩子们在探索交流中,感受、理解和概括出等式的基本性质。
三、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探索,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质,即“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2.使学生学会应用等式的性质解只含有乘法或除法运算的简单方程。
3.使学生掌握用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
四、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这一性质。
五、教学难点使学生理解等式的性质,并能运用这个性质正确解简单方程。
六、教学方法《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以及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因此,在这节课中,教法我采用了观察法、讨论法、探究法和问答法,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组讨论探究学习。
并且通过大量的练习问答来巩固知识点的掌握运用。
七、教学准备天平、砝码、多媒体课件八、教学过程(一)回忆所学,合理猜想1.最近我们一直在研究等式,谁来说说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等式的什么性质?(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出示: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者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依然是等式。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3.1.2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教案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等式性质的基本概念。等式性质是指等式两边同时进行相同的运算后,仍然保持等价的性质。它在解方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假设你有10元钱,买了一些物品后还剩下3元钱,我们如何用等式性质来表示并解决这个问题。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等式的性质1和性质2。对于难点部分,比如理解为何只能除以不为0的数,我会通过具体例子和图示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等式性质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比如,通过移动和替换等式两边的数值,观察等式是否仍然成立。
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会注意以下几点:
1.对于重点和难点知识,我会通过更多实例和图示进行讲解,让学生在理解上更加深刻。
2.在小组讨论环节,我会尽量营造一个轻松、自由的氛围,让学生敢于表达、善于倾听。
3.在实践活动方面,我会加强对实验步骤的讲解和示范,让学生在操作时更加自信和熟练。
-难点四:培养学生的解题策略,对于不同的方程选择最合适的等式性质进行转化。
-举例:对于方程2(x - 4) = 12,引导学生先展开括号,再根据等式性质解方程,而不直接两边同时除以2。
-难点五:在小组合作中,如何让学生有效沟通,共同解决问题。
-举例: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倾听他人的意见,共同克服解方程过程中的难题。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平衡的情况?”比如在分配物品时,如何确保每个人都能得到公平的份额。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等式性质的奥秘。
解方程教案(优秀4篇)
解方程教案(优秀4篇)解方程篇一教学目标:1、通过天平游戏,探索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的性质。
2、利用探索发现的等式的性质,解决简单的方程。
3、经历了从生活情境的方程模型的建构过程。
4、通过探究等式的性质,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天平游戏,帮助数学理解等式性质,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的性质。
并据此解简单的方程。
难点:推导等式性质(一)。
教学准备:一架天平、课件及班班通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以情激趣师:同学们,你们玩过跷跷板吗?两只松鼠正玩着跷跷板。
突然来了一只大灰熊占了其中一边,结果跷跷板不动了。
你们看有什么办法?学生讨论纷纷。
师:说得很好。
今天我们就是在类似跷跷板的天平上做游戏,看看我们从中有什么发现?二、运用教具,探究新知(一)等式两边都加上一个数1、课件出示天平怎样看出天平平衡?如果天平平衡,则说明什么?学生回答。
2、出示摆有砝码的天平3、探索规律初次感知:等式两边都加上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再次感知:举例验证。
(二)等式两边都减去同一个数(三)运用规律,解方程三、巩固练习1、完成课本68页“练一练”第2题先说出数量关系,再列式解答。
2、小组合作完成69页“练一练”第3题。
完成后汇报,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学生交流总结。
解方程篇二教学课题:解方程教学内容:教材第67—68页例1、2.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结合具体图例,根据等式不变的规律会解方程。
2、能力目标:掌握解方程的格式和写法。
3、情感目标: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迁移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解方程的`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解方程的方法。
教学方法:质疑引导。
教学资源:课件、投影仪教学流程:作业设计:1、必做题:教材第67页做一做第一题2、选做题:解方程:X+0.3=1.8解方程篇三《解方程》中的典型错例分析最近一段时间我们认识了方程,学习理解了等式的性质,能根据等式的性质解简易方程。
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教案
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等式的性质,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2.能够灵活运用等式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等式的性质;2.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教学难点:利用等式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好教材、黑板、粉笔等教学用具;2.学生准备好教材、笔、笔记本等学习用具。
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新课教师以生活实例引入新课,如“小明和小红一起做作业,小明写了多少题目,小红写了多少题目?”,引导学生思考解决方法。
Step 2 学习等式的性质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不等式,比较大小关系,介绍等式的性质,即“等式两边加(减、乘、除)同一个数,仍然相等”、“等式两边乘(除)同一个非零数,不变相等”。
Step 3 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1.教师先以简单的例子引导学生理解等式的性质,如“x+3=7”,学生可以通过两边减3的操作,解得x的值为42.教师提供多个练习题,让学生通过等式的性质解决,如“2x-5=3”,学生应该通过将两边加5的操作,解得x的值为4Step 4 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将等式的性质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如“小华和小明一起做作业,小华写了x道题目,小明写了12道题目,他们写的题目总数是30”,学生应该通过建立方程“x+12=30”来求解x的值。
Step 5 练习巩固教师提供一系列的练习题,让学生通过等式的性质进行解答。
同时,教师在黑板上解答其中的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查漏补缺。
Step 6 作业布置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利用等式的性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并要求学生写出解题思路和步骤。
Step 7 总结回顾教师与学生共同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等式的性质的掌握情况,并解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扩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更复杂的问题,如一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以及利用等式的性质解决更复杂的实际问题。
比如,“小明和小红一起买了一些苹果和橙子,小明买了苹果5个,橙子8个,一共花了40元;小红买了苹果3个,橙子6个,一共花了30元。
《利用等式的性质—方程变形》(教案)五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利用等式的性质—方程变形》(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质,能够运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教学内容:1. 等式的性质: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等式的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0除外),等式仍然成立。
2. 方程的变形:根据等式的性质,将方程进行变形,使其更简单,便于求解。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等式的性质,方程的变形。
2.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等式的性质进行方程的变形,解方程。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练习本,草稿纸,铅笔。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生活中的方程问题,引导学生发现方程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方程的兴趣。
3. 案例分析:通过PPT展示几个典型的方程案例,引导学生运用等式的性质进行方程的变形,解方程。
4. 巩固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作业布置:布置适量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板书设计:1. 《利用等式的性质—方程变形》2. 目录: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设计、课后反思3. 按照教学过程,分步骤展示教学内容、案例分析和巩固练习。
作业设计:1. 基础题:让学生运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巩固基础知识。
2. 提高题:让学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运用等式的性质进行方程的变形,提高解题能力。
3. 思考题:让学生思考等式的性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课后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提高教学效果。
2.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帮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
3.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生动有趣的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4.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及时进行反馈和指导,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教案
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教案一、引言等式是数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描述了两个数或表达式之间的相等关系。
解方程是数学中常见的问题解决方法,通过找到使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从而解决问题。
本教案将介绍等式的性质以及解方程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二、等式的性质1. 传递性:如果a=b,b=c,则a=c。
这意味着如果等式两边分别与同一个数相等,那么这两个数也相等。
2. 对称性:如果a=b,则b=a。
这意味着等式两边的顺序可以互换。
3. 反射性:任何数与自己相等,即a=a。
4. 加法性质:如果a=b,则a+c=b+c。
这意味着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5. 乘法性质:如果a=b,则ac=bc。
这意味着等式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非零数,等式仍然成立。
三、解一元一次方程1. 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形如ax+b=0的方程,其中a和b是已知数,x是未知数。
2. 解方程的步骤:a. 将方程化为标准形式:即将方程移项,使得等式左边为0。
b. 消去系数:将方程两边同时除以a,消去x的系数。
c. 求解:解得x的值。
a. 2x+3=7i. 移项得2x=4ii. 消去系数得x=2b. 3(x-4)=15i. 展开得3x-12=15ii. 移项得3x=27iii. 消去系数得x=9四、解一元二次方程1. 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形如ax²+bx+c=0的方程,其中a、b和c是已知数,x 是未知数。
2. 解方程的步骤:a. 将方程移项,使得等式左边为0。
b. 判断方程的解的情况:i. 当b²-4ac>0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解。
ii. 当b²-4ac=0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解。
iii. 当b²-4ac<0时,方程没有实数解,但可以有复数解。
c. 求解:i. 当方程有实数解时,可以使用求根公式x=(-b±√(b²-4ac))/(2a)求解。
ii. 当方程有复数解时,可以使用复数的定义进行求解。
解方程的常用方法——等式的性质教案探究
模板:一、引言二、教学目标三、教学内容(一)等式的性质(二)解方程的常用方法——等式的性质四、教学方法五、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二)讲解等式的性质(三)解方程的常用方法——等式的性质(四)课堂练习(五)课后作业六、教学要点七、知识点总结八、教学难点与解决办法九、教学反思十、参考文献正文:一、引言解方程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在初中阶段,学生需要掌握解方程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而解方程的基本方法和技巧之一,就是等式的性质。
本文将探究解方程的常用方法——等式的性质。
二、教学目标本文的教学目标是:1. 学生了解等式的性质,知道等式两边相等的意义,并能够根据等式的性质进行变形。
2. 学生掌握解方程的常用方法——等式的性质,能够应用等式的性质解决方程。
三、教学内容(一)等式的性质等式是数学中一种非常基本的表达式,它表达了两个数或两个式子的相等关系,通常用“=”符号表示。
在等式中,等号(=)两边的数或式子是等价的,即它们有相同的值。
等式的性质包括:1. 等式两侧可交换:如果等式中的两个数或式子交换位置,等式的意义不变。
例如:2 + 3 = 5 和 5 = 2 + 3 是等价的。
2. 等式两侧可加上相同数或式子:如果等式的两侧同时加上相同的数或式子,等式的意义不变。
例如:2 + 3 = 5 和 2 + 3 + 4 = 5 + 4 都是等价的。
3. 等式两侧可减去相同数或式子:如果等式的两侧同时减去相同数或式子,等式的意义不变。
例如:2 + 3 = 5 和 2 = 5 - 3 都是等价的。
4. 等式两侧可乘以相同数:如果等式的两侧同时乘以相同数,等式的意义不变。
例如:2 × 3 = 6 和4 × (2 × 3) = 4 × 6 都是等价的。
5. 等式两侧可除以相同数:如果等式的两侧同时除以相同的非零数,等式的意义不变。
例如:6 ÷ 2 = 3 和(4 × 6) ÷ 2 = 4 × 3 都是等价的。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解方程教案(精选3篇)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解方程教案(精选3篇)〖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解方程教案第【1】篇〗一、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类比等式变形的过程抽象出等式的性质,了解等式性质是解方程的依据。
2、会用等式性质解形如x+5=12的简单方程。
3、培养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
二、课时安排:1课时三、教学重点:能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四、教学难点:了解等式的性质。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故事引入:在古代三国的时候,有人送给曹操一头大象,曹操要知道大象的.重量,大臣们都不知道怎么办。
这时小儿子曹冲却称出了船上石头的重量。
你是怎样理解曹冲的方法的?(板书:大象的体重=石头的重量)师:曹冲之所以聪明,就在于他“运用了数量之间的等量关系来解决问题”的策略。
今天我们也要用他这个策略解决以下问题。
检查预习。
(二)讲授新课探究一:学习等式性质1、师操作:在天平两侧各放一个5克砝码。
提问:你能用一个等式表示天两边关系吗?提问:如果在天平一边加上一个砝码,天平会怎样?要是天平不平衡,怎么办?提问:你还能用一个等式表示吗?教师呈现其他天平直观图,鼓励学生观察并写出等式。
全班交流,教师总结概括出等式性质。
等式两边都加上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师操作在刚才的基础上一个一个减砝码。
提问:你能用等式来表示吗?提问:如果在天平一边去掉一个砝码,天平会怎样?要是天平不平衡,怎么办?提问:你还能用一个等式表示吗?教师呈现其他天平直观图,鼓励学生观察并写出等式。
全班交流,教师总结概括出等式性质。
等式两边都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3、教师小结:我们刚才用天平演示的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者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这是等式的性质。
这也是我们今天解方程的依据。
(三)重点精讲。
探究二:学习解方程师板书x+2=10问:用天平如何表示?问:如何用刚才的知识解方程?(两边都减去2)1、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并画出天平图。
2、师在解题示范时要注重“解”和“等于号”的书写要求。
利用等式的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教案
二、利用等式的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教案1.教学背景在初中数学中,解一元一次方程是较为基础的知识点,但对于初学者来说,掌握起来有一定难度。
因为需要掌握方程的概念及其表示方式,是化简和移项两个技能点,才是具体计算。
在解方程过程中,利用等式的性质是非常重要的,可以提高计算效率,减少出错几率。
2.教学目标2.1.知识目标1)掌握等式的义及表示方式;2)学会运用加减乘除等式的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3)了解解方程的基本思路和方法;4)掌握解题的技巧和方法。
2.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2)提高学生的解题思考能力;3)训练学生的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
2.3.情感目标1)鼓励学生勇于进行数学探索和实践;2)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学能力;3)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
3.教学内容3.1.知识点1)等式的定义及表示方式;2)等式的性质:加法对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数的相乘,乘积的任意两个因数交换位置,乘积仍然相等;数的相除,除数和被除数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商不变;3)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和通式:ax+b=0。
3.2.解题步骤1)去括号或去分母;2)合并同类项;3)移项,把常量项移到方程的另一边;4)系数化为1,即常数项除以系数。
4.教学过程4.1.情景导入通过一个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引导学生了解方程的概念和重要性,如:小明去超市买了若干个苹果和橙子,共花费30元。
已知每个苹果售价为2元,每个橙子售价为3元。
小明买了几个苹果和橙子?4.2.讲授知识点通过讲解等式的定义及性质,解释为什么可以利用等式的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
例如,对于最常用的加法对等式的性质,解释为什么可以同时在等式的两边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依然成立。
基础上,讲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和通式,以及解题步骤。
4.3.实战演练分别通过几组例题和练习题,让学生掌握解题技巧和方法,如何运用等式的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
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教案
添加标题
总结:通过这个例题,学生可以掌握利用等式的性质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
讲解与示范相结合
讲解:教师通过 口头表述,解释 等式的性质和解 方程的原理,使 学生理解解方程 的思路和步骤。
示范:教师通过 具体的实例,演 示如何运用等式 的性质解方程, 让学生直观地了 解解方程的过程 和方法。
结合:在讲解和示 范的过程中,教师 应注重两者的有机 结合,使学生既理 解解方程的原理, 又能掌握实际操作 的方法。
对后续教学的展望与改进计划
继续加强等式性质的理解和应用, 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引入更多的实际应用案例,增强学 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应用能力。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个性化 的教学方案,提高教学效果。
定期进行教学评估和反思,不断完 善和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汇报人:XX
反馈:及时纠正学 生的错误,强化正 确概念和解题思路
互动:鼓励学生 互相讨论,共同 解决问题
个性化教学:根据 学生的掌握情况, 进行个性化辅导和 作业布置
重点: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的方法
掌握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的基本方 法
能够运用等式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理解等式性质在解方程中的应用
添加标题
等式的性质3: 等式可以移项, 即等式两边交 换位置,等式
仍然成立。
等式的性质4: 等式的两边取 反,等式仍然
成立。
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的方法和步骤
理解等式的性质:等式的两边同时 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 立。
运用等式性质解方程:根据等式的 性质,对方程进行变形,求解未知 数。
添加标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教学设计课题 3.1.2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课
时教学目标
(1)运用等式的两条性质解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
(2)在运用等式的性质把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化成x=a的形式的过程中,渗透化归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理解等式的两条性质并能运用它们解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难点运用等式的性质把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化成x=a的形式.
教学方法
探究、讲授法、随堂练习法
教学手段合作探究、精讲多练课型新授课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复习
问题1
①4+x=7,
②2x, ③3x+1,
④a+b=b+a, ⑤
a2+b2⑥c=2πr
⑦1+2=3, ⑧
3a⑨S=5 ah, ⑩
2x-3y
问题2下面式子
中哪些是方程?
哪些是一元一次
方程?为什么?
(1)2x-3=8
(2)2x-3=8x
(3)2x-3y=8
教师提出问题:哪些是等
式?
教师提出问题:哪些不是
等式?
一元一次方程的条件?
学生寻求正确的答案.学生充
分发表意见。
复习巩固
等式的性质1
等式两边加 (或减) 同一个数
(或式子),结果仍相等
如果a=b,那么a±c=b±c
(4)2x2-3x-7=0
(5)2x2-3x-7=y
(6)2x2-3x-7
等式的性质2
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或除以
同一个不为0的数,结果仍相
等.
如果a=b,那么ac=bc;
如果a=b(c≠0),那么
a/c=b/c .
2引入新课 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1) 怎样从等式
x -5= y -5 得到等式 x = y ? (2) 怎样从等式 3+x=1 得到等式 x =-2?
(3) 怎样从等式 4x=12 得到等式 x =3?
怎样从等式 a/100=b/100,得到等式 a = b ?
(1)
依据等式的性质1两边同时加5
(2) 依据等式的性质1两边同时减3
(3) 依据等式的性质2两边同时除以4或同乘 1/4 (4)
依据等式的性质2两边同时除以 1/100 或同乘100
四、讲授新课
例2 利用等式的性质解下列方程:
(1)x +7=26;(2)-5x =20;(3)-3
1
x -5=4.
解后反思
①第(3)题能否先在方程的两边两边同时乘“-3” ? ②比较这两种方法,你认为哪一种方法更好? x =-27是原方程的解吗?
一般地,从方程解出未知数的值以后,可以代入原方程检验,看这个值能否使方程的两边相等.
例如,
将x = -27 代入方程1/3x-5=4 的左边,
左边=-1/3x(27)-5=4
左边=右边
x = -27 是原方程的解
五随堂练习
活动1 填空(1) 将等式x-3=5 的两边都_____得到x =8 ,这是
根据等式的性质__;
(2) 将等式 1/2x=-1 的两边都乘以___或除以 ___得
到x = -2,这是根据等式性质 ___;
(3)x + y =0的两边都_____得到x = -y,这是
根据等式的性质___;
(4) 将等式xy =1的两边都______得到 y=1/x,这是根据等式的性质___.(x不等于0)
活动2应用等式的性质解下列方程并检验(1) x+3= 6; (2) 0.2x =4;
(3) -2x+4=0; (4) 1-1/2x=3 注意:检验过程是否准确?
活动3拓展延伸已知关于x的方程 1/4mx+7/2=6 和方程 3x -10 =5 的解相同,求m的值.
活动4综合应用1.小刚带了18元钱到文具店买学习用品.他买了5支单价为1.2元的圆珠笔,剩下的钱刚好可以买8本笔记本.问笔记本的单价是多少?
(用列方程的方法求解)
对于许多实际问题,我们可以通过设未知数,列方程,解方程,以求出问题的解,也就是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解: 设笔记本的单价为x元.根据圆珠笔和笔记本的钱的总和为18元,得方程
5×1.2+8x=18.
化简,得6+8x=18
两边减6,得6+8x-6=18-6
化简,得 8x=12
两边同除以8,得x=1.5
答:笔记本的单价是1.5元
2 服装厂用355米布做成人服装和儿童服装,成人服装每套平均用布3.5米,儿童服装每套平均用布1.5米.现已做了80套成人服装,用余下的布还可以做几套儿童服装?
分析:如果设余下的布还可以做x套儿童服装,那么这x套儿童服装就需要布1.5x米,根据题意,你能列出方程吗?
解:设余下的布还可以做x套儿童服装,那么
这x套儿童服装就需要布1.5x米,根据题意,
得 80×3.5+1.5x=355.
化简,得
280+1.5x=355.
两边减280,得
280+1.5x-280=355-280
化简,得
1.5x=75
两边同除以1.5,得
x=50
答:用余下的布还可以做50套儿童服装.
小结等式的性质
1: 等式两边加(或减)同一个数(或式子),结果仍相等。
2: 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结果仍相等3.解方程的目标: 变形 x = a (常数)
作业应用等式的性质解下列方程并检验
(1) x-4= 29; (2) 4x-2=2 ;
(3) 3x+1=4; (4) 1-1/2x=3
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从生活中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采用类比等式性质创设问题情景的方法,引导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教给学生类比、猜想、验证等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善于动手、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设疑、解疑,组织活泼互动、有效的教学活动,学生积极参与,大胆猜想,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力求在整个探究学习的过程充满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体现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