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配套题库(人的社会化章节题库)【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人的社会化
一、填空题
社会化的社会主体包括家庭、学校、同龄群体、、。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9年研)
【答案】工作单位;大众传播媒介
二、选择题
1.预期社会化在整个社会化过程中都在进行,但在下列某个时期表现得最为明显:()。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7年研)
A.儿童期
B.少年期
C.青年期
D.成年期
E.老年期
【答案】C
2.准确地来说,社会化的类型可以有下列哪几种?()(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8年研)
A.初始社会化
B.文化社会化
C.人格社会化
D.预期社会化
E.发展社会化
【答案】ADE
3.社会化的生命周期有()等。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0年研)
A.婴儿期
B.儿童期
C.青年期
D.成年期
E.老年期
【答案】BCDE
三、概念题
1.社会化(华中农大2011、2010年研;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9年研;中山大学2007年研)
答: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健全和完善。

社会化是一个贯穿人生始终的长期过程,包括五种类型:①初始社会化;②预期社会化;③发展社会化;④逆向社会化;⑤再社会化。

2.反向社会化(南京理工大学2011年研)
答:反向社会化又称逆向社会化(reversal socialization),是指晚辈传授文化规范和知识给长辈的现象。

社会化长期被认为是一个单向过程,即长辈将社会规范和文化知识传授给晚辈。

现在,社会学家普遍认为社会化是一个双向过程,即不但有长辈传授知识和规范给晚辈,也有晚辈传授知识和规范给长辈。

3.政治社会化(中财2011年研)
答:政治社会化是指社会个体通过接触和学习某种政治文化,培养政治立场(包括政治信仰、政治情感和政治态度等)和政治参与能力的过程。

政治社会化对政治系统进而对整个社会系统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具有两个方面的促进作用:①从个体的角度来讲,它培养个体的政治参与热情和能力;②从社会的角度来讲,它培养个体对某种政治制度和政治价值的认同、忠诚和责任感。

4.再社会化(西南大学2010年研;人大2008年研)
答:再社会化(resocialization)是指全面放弃原已习得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重新确立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

再社会化与发展社会化有本质的不同:①发展社会化着眼于人的完善,而再社会化着眼于人的改造;②再社会化的形式一般要比发展社会化剧烈。

再社会化虽然着眼于人的改造,但它并不一定是负面的和强制性的。

改造罪犯,让罪犯洗心革面,重新做人,这是再社会化,是负面的,强制性的。

而其他某些形式的再社会化,比如新兵入伍后要全盘放弃原来的生活方式,接受新的生活方式,这虽然是强制性的,但却不是负面的。

一个人移民到了新的国家和文化环境以后,可能也要全盘放弃原来的文化,接受新的文化。

这种再社会化既不是强制性的,也不是负面的,反而可能是主动的、正面的。

5.埃里克森(华东理工2011年研)
答:埃里克森是美国的心理学家,他对弗洛伊德的理论做了修正,认为社会文化对于人格发展也有重要影响,并且人格的发展贯穿人的一生。

他认为,人在成长的每个阶段,都会遇到某种心理问题,都要对周围环境所提出的特定社会要求做出反应。

如果个人能成功地解决这些问题,就会在心理和行为上表现出积极的反应;如果个人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就会出现“认同危机”,给以后的社会化过程留下隐患。

根据个体在各个时期的典型心理反应,埃里克森将社会化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①信任与不信任(婴儿时期,0~1岁);②自主与羞怯、怀疑(幼儿时期,2~3岁);③主动与内疚(学前时期,4~5岁);④勤奋与自卑感(学龄时期,6~11岁);⑤认同与角色混淆(青少年期);⑥亲密与孤独感(青年期或成年早期);⑦关注后代与关注自我(中年期或成年期);⑧完善与绝望(成熟期或老年期)。

四、简答题
1.简述社会化的基本类型。

(中财2012年研)
答: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健康的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社会化的基本类型有五种:
(1)初始社会化。

初始社会化是发生在生命早期的社会化。

其主要任务是向儿童传授语言和其他认知本领,使其内化社会文化规范和价值标准,能够正确理解社会关于各种角色的期望和要求。

初始社会化主要发生在儿童时期,是整个社会化过程的基础。

(2)预期社会化。

预期社会化是这样一种社会化形式:人们在此过程中学习的不是现在要扮演的角色,而是将来要扮演的角色。

比如,学生在大学里进行的大量学习都是为将来
在工作中所要扮演的角色做准备,这种学习过程就是预期社会化。

预期社会化大量地发生在青年时期。

(3)发展社会化。

发展社会化是相对初始社会化而言的,并且是在初始社会化的基础上进行的。

它指的是成年人为了适应新形势对于角色新的要求而进行的学习过程。

比如,改革开放之后,政府官员都要重新学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这就是发展社会化。

发展社会化又称继续社会化。

(4)逆向社会化。

社会化长期被认为是一个单向过程,即长辈将社会规范和文化知识传授给晚辈。

现在,社会学家普遍认为社会化是一个双向过程,即不但有长辈传授知识和规范给晚辈,也有晚辈传授知识和规范给长辈。

晚辈传授文化规范和知识给长辈就是逆向社会化。

在传统社会中,逆向社会化很少见。

在现代社会中,社会变迁速度快,知识更新速度也快,一些成年人往往跟不上形势,他们要想不落伍,就必须接受逆向社会化。

(5)再社会化。

再社会化是指全面放弃原已习得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重新确立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

再社会化虽然着眼于人的改造,但它并不一定是负面的和强制性的。

改造罪犯,让罪犯洗心革面,重新做人,这是再社会化,是负面的、强制性的。

而其他某些形式的再社会化,比如新兵入伍后要全盘放弃原来的生活方式,接受新的生活方式,这虽然是强制性的,但却不是负面的;一个移民到了新的国家和文化环境以后,可能也要全盘放弃原来的文化,接受新的文化,这种再社会化既不是强制性的,也不是负面的,反而可能是主动的、正面的。

2.什么是再社会化?(人大2008年研)
答:再社会化是指全面放弃原已习得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重新确立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

(1)再社会化与发展社会化有本质的不同
①发展社会化着眼于人的完善,而再社会化着眼于人的改造;
②再社会化的形式一般比发展社会化要剧烈。

(2)再社会化虽然着眼于人的改造,但它并不一定是负面的和强制性的
改造罪犯,让罪犯洗心革面,重新做人,这是再社会化,是负面的、强制性的。

而其他某些形式的再社会化,比如新兵入伍后要全盘放弃原来的生活方式,接受新的生活方式,这虽然是强制性的,但却不是负面的。

3.影响个体社会化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南京理工大学2010年研)
答:影响个体社会化的主要因素包括:
(1)社会化的生物基础
①语言能力。

人类所具有的语言能力是人类个体接受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条件,语言是客观事物在人的大脑中形成的表象、概念和思想的外部表现,是人类表达思想和感情所使用的工具和符号。

②思维能力。

在影响社会化的因素中,直接与人类能力联系在一起的,是人类的思维能力,这是人类区别与其他动物的根本特征,也是人类个体能够接受社会化、适应社会生活的最重要的生物基础条件。

③学习能力。

人所特有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使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表现出具有其他动物所不可比拟的学习能力。

④较长的依赖生活期。

人类个体在出生以后由于受到生理发育上的限制,有一段较长的依赖生活期。

所以依赖生活期是指人类个体在出生后由于生理、心理、意识和行为能力尚未发展健全,不能独立生活,因此在生活上、心理上依赖他人,受他人照顾、监护的时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