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配套题库(人的社会化章节题库)【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配套题库 章节题库(第五章 人的社会化——第七章 社会互动)【圣才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配套题库 章节题库(第五章 人的社会化——第七章 社会互动)【圣才

第五章人的社会化一、填空题社会化的社会主体包括家庭、学校、同龄群体、、。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9年研)【答案】工作单位;大众传播媒介二、选择题1.预期社会化在整个社会化过程中都在进行,但在下列某个时期表现得最为明显:()。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7年研)A.儿童期B.少年期C.青年期D.成年期E.老年期【答案】C2.准确地来说,社会化的类型可以有下列哪几种?()(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8年研)A.初始社会化B.文化社会化C.人格社会化D.预期社会化E.发展社会化【答案】ADE3.社会化的生命周期有()等。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0年研)A.婴儿期B.儿童期C.青年期D.成年期E.老年期【答案】BCDE三、概念题1.社会化(华中农大2011、2010年研;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9年研;中山大学2007年研)答: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健全和完善。

社会化是一个贯穿人生始终的长期过程,包括五种类型:①初始社会化;②预期社会化;③发展社会化;④逆向社会化;⑤再社会化。

2.反向社会化(南京理工大学2011年研)答:反向社会化又称逆向社会化(reversal socialization),是指晚辈传授文化规范和知识给长辈的现象。

社会化长期被认为是一个单向过程,即长辈将社会规范和文化知识传授给晚辈。

现在,社会学家普遍认为社会化是一个双向过程,即不但有长辈传授知识和规范给晚辈,也有晚辈传授知识和规范给长辈。

3.政治社会化(中财2011年研)答:政治社会化是指社会个体通过接触和学习某种政治文化,培养政治立场(包括政治信仰、政治情感和政治态度等)和政治参与能力的过程。

政治社会化对政治系统进而对整个社会系统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具有两个方面的促进作用:①从个体的角度来讲,它培养个体的政治参与热情和能力;②从社会的角度来讲,它培养个体对某种政治制度和政治价值的认同、忠诚和责任感。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配套题库(社区课后习题)【圣才出品】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配套题库(社区课后习题)【圣才出品】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第十三章社区1.如何理解用“社区”来作为“community”的对译语?怎样认识“社区”概念内涵的拓展与中国社会转型以及社会学本土化之间的关系?答:(1)社区的含义社区是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群体及其活动区域。

一般包括以下四层含义:①社区占有一定的地域,其社区形态都存在于一定的地理空间中。

社区之“区”并不是纯粹的自然地理区域。

社会从社会学的角度看,这个“区”乃指一个人文区位,是社会空间与地理空间的结合。

②社区的存在离不开一定的人群。

人口的数量、集散疏密程度以及人口素质等,都是考察社区人群的重要方面。

③社区中共同生活的人们由于某些共同的利益,面临共同的问题,具有共同的需要而结合起来进行生产和其他活动。

在这一过程中产生了某些共同的行为规范、生活方式及社区意识,构成了社区人群的文化维系力。

④社区的核心内容是社区中人们的各种社会活动及其互动关系。

(2)“社区”概念内涵的拓展与中国社会转型以及社会学本土化之间的关系①英文“community”既有地域社会的含义,也有精神共同体的含义。

在中文中,社区是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群体及其活动区域。

中文“社区”作为它的对译语,于是就兼有这两重含义,使得“社区”概念的内涵有所拓展。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②中国社会转型是在“社会转型”这一大概念下,体现中国社会独有特点的地方。

在我国,随着传统社会关系的不断解体,各类社会矛盾凸显,如何调和人际交往,社区建设不失为一个很好的方式。

因此,我国社会学本土化的发展,也要照着这个方向,不断在实践中充实自己,完善自己,促进我国社区建设的不断开展。

2.中国的“小城镇”建设有什么特点?答:小城镇(集镇)社区,是一种比农村社区高一层次的社会实体的存在,这种社会实体是以一批并不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人口为主体组成的社区。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第(4-5)编【圣才出品】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第(4-5)编【圣才出品】

第四编社会运行的问题与对策分析第十六章社会问题概述1.构成社会问题的要素是什么?答:一种社会现象能否成为社会问题应有一些必备的条件,应有一些共同具有的成分。

(1)富勒提出社会问题有客观和主观两种因素。

前者表现为威胁社会运行安全的一种或数种情况;后者表现为社会上多数人公认这种危害,并有组织起来消除这种危害的愿望。

(2)米尔斯提出要注意区别个人麻烦与公共问题这两个方面。

(3)默顿提出二维分析法,认为社会问题从类型角度可分为社会解组与社会越轨,从表现形式角度可分为外显性社会问题与潜在性社会问题。

(4)一些社会学家认为社会问题的核心是破坏性或紊乱性,因此,社会问题的构成要素包括三条:社会性、紊乱性和破坏性。

(5)一般认为,社会问题由四个要素构成:①必须有一种或数种社会现象产生失调情况;②这种失调影响了许多人的社会生活;③这种失调引起了社会多数成员的注意;④这种失调必须运用社会力量才能予以解决。

2.为什么说社会问题具有普遍性?答:社会问题的普遍性是指社会问题无所不在、无时不有的特性。

其主要原因在于:(1)社会问题在任何社会、任何民族、任何国家或地区里都是普遍存在的。

这是社会问题无所不在在空间上普遍性的表现。

(2)从人类社会诞生之时起,社会问题就始终伴随社会的运行与发展,一刻也没有消失过。

这是社会问题无时不有在时间上普遍性的表现。

3.试以我国当前存在的某一个具体的社会问题为例,分析该问题产生的社会原因及其特征。

答:以社会保障问题为例。

(1)在社会转型加速期之前,中国实行的是单一计划经济模式,“大锅饭”式的经济体制包揽了城市职工的生老病死和劳动就业,在农村则主要是以家庭养老的方式提供农民的社会保障。

也就是说,在旧体制中并不存在社会保障这一类社会问题,它被低下的劳动生产率、僵化的劳动人事制度、沉重的企业负担等其他问题所掩盖。

(2)中国社会转型加速期开始之后,各类非全民所有制企业蓬勃发展,个体企业、民营企业、三资企业、乡镇企业等非全民所有制企业极大地冲击了僵化的劳动用工制度,国有企业推行的劳动合同制、承包制等劳动用工制度也改变了过去那种对职工生老病死大包大揽的社会保障模式,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也使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日益突出。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6-10章)【圣才出品】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6-10章)【圣才出品】

第六章人的社会化6.1 复习笔记一、什么是社会化1.社会化的定义(1)“社会化”内涵的发展过程①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社会化研究主要以少年儿童为对象,研究的重点是个体如何从一个“生物人”转变为一个“社会人”。

②20世纪50年代开始,社会化研究的范围逐渐扩大,出现并形成了广义的社会化研究。

在广义社会化的观点看来,社会化不仅是一个“生物人”向“社会人”转变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内化社会价值标准、学习角色技能、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社会化是一个贯穿人生始终的过程。

③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广义的社会化研究又有了新的发展:a.强调研究个体的社会化对于整个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意义,以及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社会环境因素所起的作用,个体的成长与社会运行和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

b.扩大“个体”概念的内涵。

“个体”既可以指一个个具体的人,也可以指社会意义上的一个群体或单元。

(2)社会化概念的内涵存在三种不同的理解角度:①从文化的角度来看,社会化是一个文化传递和延续的过程,社会化的实质是社会文化(核心是价值标准)的内化。

②从个性发展的角度,社会化被视为一个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社会人就是经由社会化过程而形成有个性的人。

③社会结构角度认为,社会化就是要使人变得具有社会性。

社会化功能在于维持和发展社会结构。

(3)社会化的概念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健全和完善。

社会化是一个贯穿人生始终的长期过程。

2.社会化的类型(1)初级社会化①初级社会化是发生在生命早期的社会化。

其主要任务是向儿童传授语言和其他认知本领,使其内化社会文化规范和价值标准,能够正确理解社会关于各种角色的期望和要求。

②初级社会化主要发生在儿童时期,是整个社会化过程的基础。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第(1-3)编【圣才出品】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第(1-3)编【圣才出品】

郑杭⽣《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第(1-3)编【圣才出品】第⼆部分课后习题第⼀编社会运⾏概述第⼀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1.社会学这门学科是如何产⽣的?答:社会学产⽣于19世纪三、四⼗年代,决定性的因素是时代的实践要求。

⼀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形成起来的。

(1)两⼤⾰命是社会学产⽣的历史时代根据①社会从传统的封建社会转型为现代的资本主义社会。

两⼤⾰命使社会从⽣产⼒到⽣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从思想观念到政治制度都发⽣了变化。

作为上述变化突出表现的⼯业化和都市化以及与此相联系的社会问题的产⽣,对社会学的产⽣有着直接的影响。

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社会学从⼀开始就是社会转型的产物。

②资本主义制度的确⽴,并没有带来普遍的“⾃由、平等、博爱”,相反却越来越暴露出这⼀社会的许多弊病、祸害和恶性循环,如经济危机、贫富差距、劳资⽭盾等。

这些社会运⾏和发展中的障碍和不协调,提出了资本主义社会能否良性运⾏和协调发展的问题。

作为时代的实践要求的社会运⾏和发展的问题,特别是社会良性运⾏和协调发展的问题,就是这样提出的。

(2)思想材料在形成社会学过程中的重要作⽤①历代思想家在其哲学、政治和伦理观点中包含的社会思想,如孔德不仅受到柏拉图、亚⾥⼠多德、霍布斯等⼈的影响,⽽且还直接从孟德斯鸠关于历史和社会现象的决定论和孔多塞关于⼈类理性进步的必要阶段论中,引出他关于⼈类知识、关于政治形式,以及关于社会类型的各个三阶段论。

在中国,严复把社会学翻译成为“群学”,就是受到荀⼦关于“⼈⽣不能⽆群”等思想的启⽰。

②从康德到⿊格尔的德国古典哲学,以亚当·斯密和⼤卫·李嘉图为代表的英国古典经济学,以傅⽴叶特别是圣西门为代表的法国空想社会主义,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也是其社会学的思想来源;西⽅社会学中的反实证主义思潮也受到德国古典哲学传统以及社会科学历史学派的影响;韦伯的社会学既受德国⼈⽂科学观点的影响,⼜受英法实证主义的影响。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配套题库(社会互动章节题库)【圣才出品】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配套题库(社会互动章节题库)【圣才出品】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第七章社会互动一、填空题1.齐美尔认为,社会是一种过程,是一个不断由低级形式“涌现”出高级形式的层次结构,研究是社会学的主要任务。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7年研)【答案】社会互动形式2.戈夫曼的戏剧互动理论的实质是“”。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9年研)【答案】符号互动理论3.社会互动的情境根据互动参与者之间人际关系的性质可分为、、三种情境。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0年研)【答案】情感关系;工具关系;混合关系【解析】社会互动的情境,根据互动参与者之间人际关系的性质来分,有三种情境:①情感关系,是家庭、亲密朋友等初级群体中的人际关系,它可以满足个人在关爱、温暖、安全感、归属感等情感方面的需要。

②工具关系,是个体为了达成某种目的而与他人交往时发生的关系。

③混合性关系,界于情感性关系与工具性关系之间,是个人与亲戚、一般朋友、邻居、同学、同事、同乡等建立的各种人际关系。

它既有情感性成分,又有工具性成分。

4.社会互动的类型有、、和强制、顺从与顺应。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2009年研)【答案】合作;竞争;冲突二、概念题1.社会互动(中财2011年研;华中农大2010年研;南京理工大学2010年研)答:社会互动是指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具有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

(1)社会互动必须发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一个离群索居的人不能互动。

(2)个人之间、群体之间只有发生了具有相互依赖性的行为时才存在互动,并不是任何两个人的接近都能形成社会互动。

(3)社会互动以信息传播为基础。

(4)社会互动可以是面对面的,也可以在非面对面的场合下发生。

(5)社会互动总是在特定的情境下进行的,同一行为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合具有不同的意义。

(6)社会互动会对互动双方及他们之间的关系产生一定的影响,并有可能对社会环境形成一定的作用。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配套题库(模拟试题及详解二)【圣才出品】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配套题库(模拟试题及详解二)【圣才出品】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二)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6小题共30分)1.反向社会化2.集体行为3.社会学想象力4.文化丛5.解释性理解6.社区二、简答题(每小题12分,5小题共60分)1.简述默顿功能主义思想的主要贡献及其特征。

2.简述功利性角色与表现性角色。

3.以帕森斯的AGIL分析框架阐释行动系统。

4.简述城市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5.哈贝马斯是怎样论述“生活世界的殖民化”的?三、论述题(每小题30分,两小题共60分)1.从社会安全阀制度谈谈你对社会控制适度的思考。

2.结合迪尔凯姆的“自杀论”,谈谈你对社会学这门学科的理解。

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6小题共30分)1.反向社会化答:反向社会化又称逆向社会化,是指晚辈传授文化规范和知识给长辈的现象。

社会化长期被认为是一个单向过程,即长辈将社会规范和文化知识传授给晚辈。

现在,社会学家普遍认为社会化是一个双向过程,即不但有长辈传授知识和规范给晚辈,也有晚辈传授知识和规范给长辈。

2.集体行为答:集群行为又称为集体行动或集合行为,是指一种人数众多的自发的无组织行为。

集合行为的一般特征包括:①人数众多。

它是同一时间内采取相同行动的许多人共同做出的。

②无组织性。

它通常是自发的、非理性的,它变化无常,很少处于均衡状态。

③行为者相互依赖。

集合行为中,个人都不是独立地行动,而是与他人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3.社会学想象力答:社会学的想象力是米尔斯在《社会学的想像力》一书中提出的。

它是一种心智品质,可以帮助人们运用所了解到的情况来发展理性,以便清醒地总结世界上正在进行的事,总结在他们之中还有什么事可能发生;它是一种视角转换即换位思考的能力,帮助人们在思考问题时能够从自己的视角切换到他人的视角;它还是一种发散思维能力,能帮助人们在思考问题时从现在到历史,从此物想到彼物。

4.文化丛答:文化丛由一组意义相连、功能协调并共同发挥作用的文化元素组成的更大的功能单位,它通常包含有多个文化元素。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配套题库(家庭课后习题)【圣才出品】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配套题库(家庭课后习题)【圣才出品】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第九章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1.人类“初级生活圈”主要包括哪些方面?答: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共同构成了“人类初级生活圈”的整体存在状态。

所有社会关系与社会运行的各种机制,其实已经从中产生出来。

因此不要拘泥于本章任何具体论述,而是努力从整体上把握人类社会的最基本层面。

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完全可以分别作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但是三者实际上又是一种系统的、整体的存在。

引申社会学关于初级群体的基本概念,可以把它视为人类“初级生活圈”,如图9-3所示。

图9-3人类“初级生活圈”示意图在图9-2中,男人、女人和孩子是初级生活圈的最基本构成单位,其间的连接线表示人类最基本的供养关系。

图中间的斜虚线则表示女人与孩子被生物地连接在一起。

图的顶部中央表示男人与女人主要通过性、爱情与婚姻来实现连接与互动。

整个图形表达的是:把男人与女人连接起来的纽带,客观上出现生殖的结果,迫使男人与女人不得不供养孩子,使之成长为新一代的男人与女人。

人类就是在这样一个初级生活圈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中生生不息。

这个示意图表示的是主流模式,并不贬斥任何其他形式。

从个体的产生与成长来看,它就是最初的“社会”;从社会的构成来看,它又是最初级的“单元”;从历史发展来看,它源远流长,目前也并没有完全崩溃。

2.举例说明家庭与婚姻作为社会设置和作为生活实体,有哪些异同?答:(1)家庭作为社会设置和作为生活实体的异同作为生活实体,家庭代表实体婚姻+孩子+生活共同体。

作为社会设置,家庭则代表血缘+供养+继承,以及由此所产生的各种权利义务关系。

在社会设置的意义上,不同的个人仅仅是由于这些权利义务关系的存在,才组合成家庭的。

所以,尽管离婚而去的父亲或者母亲早已脱离了生活实体意义上的原家庭,但是在社会设置看来,他们与其子女仍然是一个家庭,仍然具有相应的权利义务。

(2)婚姻作为社会设置和作为生活实体的异同作为生活实体,婚姻代表持续的性关系+共同生活。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第四部分模拟试题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6小题共30分)1.自致角色2.理想类型3.迟发展效果4.女权运动5.参照群体6.社会唯名论二、简答题(每小题12分,5小题共60分)1.简述韦伯的“权威类型”思想。

2.简述符号互动论的主要观点和代表人物。

3.简述初级群体衰落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4.试比较文化中心主义与文化相对主义。

5.简述社会分层的含义及分层标准。

三、论述题(每小题30分,两小题共60分)1.请你从社会学的角度谈谈当代中国农村贫困的成因和解决策略。

2.围绕行动与结构这一社会学理论的核心概念对当代社会学理论中宏大理论叙事与微观互动理论的内存关联与紧张进行探讨。

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6小题共30分)1.自致角色答:自致角色,又称自获角色或成就角色,是指主要是通过个人的活动与努力而获得的社会角色。

自致角色的取得是个人活动的结果,自致角色的获得也与人们的一些主、客观条件有关。

自致角色的取得又是个人选择的结果。

2.理想类型答:理想类型是指一套精确而严谨的概念体系,它只是为了理解和说明世界而建构起来的一个精确而有效的概念体系,理想类型是韦伯提出来的。

理想类型使社会科学像自然科学那样建构一套精确而严谨的概念体系来增强客观性,减少主观随意性。

这一概念体系作为衡量现实的标准,审视现实与概念之间的差距,并对这种差距作出因果解释。

其特点是:①理想类型是一个主观思维构建,它不是基于对所有事实进行经验上的概括,也不是作为社会的理想提出来的;②理想类型虽是一种主观思维的构建,是社会学中理论构建的一种方法,但它的建立有逻辑上的一致性,不违反经验的因果关系;③对某一社会现象的解释,理想类型也许不止一个,但解释的标准只有一个,即对具体社会现象的成功理解和准确归因。

3.迟发展效果答:由于发展中国家社会历史传统和历史条件的制约,它们的现代化起步大大晚于那些先发展起来的工业化国家。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模拟试题】【圣才出品】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模拟试题】【圣才出品】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第四部 Nhomakorabea 模拟试题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 5 分,6 小题共 30 分) 1.自致角色 答:自致角色,又称自获角色或成就角色,是指主要是通过个人的活动与努力而获得的 社会角色。自致角色的取得是个人活动的结果,自致角色的获得也与人们的一些主、客观条 件有关。自致角色的取得又是个人选择的结果。
马克思·韦伯对权威做过类型学的划分,分为传统权威、感召权威和合法权威。 (1)传统权威 传统权威依赖于人们对古老传统的神圣性以及实施权威的合法地位的牢固信念。这种权 威包括老年人权威、族长权威、世袭皇族权威等。权威的永久性是这一权威的特征,权威的 实施者往往是一种永久性的先赋角色。 从整个传统型权威的组织情况来看,它具有以下特征: ①缺乏固定的组织权限,管理者没有明确的职权范围; ②没有合理的职务等级制度,往往由统治者或由他所委派的人员以个人身份,直接地对 事情作出决定; ③没有明确的规章制度,以便在此基础上,根据自愿的原则实行聘任和决定晋升; ④选拔和提升的主要依据是统治者的主观好恶,而不是按照人员的实际水平和工作能 力; ⑤官吏没有固定的、以货币形式支付的薪金。 (2)感召权威 感召权威以领袖人物的非凡才能和魅力为基础。宗教领袖常常具有这样的权威。如社会 革命时期的政党领袖,如毛泽东、斯大林。 感召型权威含两方面因素: ①作为社会精英的领袖人物本身在人格力量或个人才能上具有非凡的、超人的特征,使 他不同凡响,具有特殊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从而能成为个人魅力型人物; ②领袖人物的追随者们也有拥戴和服从这种领袖人物的需要,这种心理需要使他们表现 出对领袖人物的狂热崇拜和盲目服从。 (3)合法权威
6.社会唯名论 答:社会唯名论来源于中世纪欧洲经验哲学的非正统派,是一种关于社会学思想性质的 理论观点。唯名论否认一般的客观实在性,否认概念的客观内容,认为只有个别事物(特殊、 殊相)才是真实存在的,而一般事物(概念、共相)不过是人们用来表示个别的东西的名称; 个别才是科学的对象,一般则是逻辑的对象。以唯名论的哲学思想看待社会,就形成了社会 唯名论。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课后习题(社会构成)【圣才出品】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课后习题(社会构成)【圣才出品】

第四章社会构成1.社会是怎样构成的?答: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社会在本质上是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有机总体。

人口、资源、环境、文化是社会的基本构成。

(1)人口要素人口要素是社会存在的基本前提之一。

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口成为一个社会的核心。

①社会中的人口要素有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的体现。

a.人口数量是指一定地区、一定时点人口的总数。

b.人口质量是指人口在质的方面的规定性,包括思想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

②人口结构又称人口构成,是反映一定地区、一定时点人口总体内部各种不同质的规定性的数量比例关系。

(2)资源要素资源要素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是社会系统运行的动力来源。

①资源大体分为两大类型:a.自然资源自然资源又可分为两类:可再生性资源和不可再生性资源;b.人文资源人文资源可划分为经济资源、政治资源、文化资源、社会资源。

②资源具有有限性和稀缺性以及整体性等特性。

(3)环境要素环境要素是社会存在和运行所依托的空间的、物质的基础。

(4)文化要素①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化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产品的总和。

②人类总是要通过文化活动来组织和安排生活,并通过文化来维系人群的关系,构成相当稳定的社会秩序。

③文化是个人社会化的重要机制,个人通过学习文化掌握成为社会成员所需的规则、技能和知识。

社会秩序总是在一定文化提供的互动规则下形成的。

2.怎样理解社会的功能?答: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社会在本质上是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有机总体。

社会的功能主要有:(1)整合的功能整合或社会整合指社会将无数单个的人组织起来,形成一股合力,调整种种矛盾、冲突与对立,并将其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维护统一的局面。

(2)交流的功能①社会创造了语言、文字、符号等人类交往的工具,使个人之间、家庭之间、群体之间、国家之间的交往成为可能;②社会为人类的交往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场所,为人类互动提供良好条件;③社会为人类交往提供了规范,使人类互动能合理地、得体地进行。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配套题库(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课后习题)【圣才出品】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配套题库(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课后习题)【圣才出品】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第十五章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1.如何理解世界现代化过程中多种模式并存的问题?答: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理解世界现代化过程中多种模式并存的问题:(1)由于不同社会在前现代时期社会结构的差别、现代化进程的起点不同、内外环境的制约,根本不存在某种现代化的“普遍模式”。

(2)各个国家的历史条件不同,面临的国际环境不同,现代化起步时的起点不同,特别是参与这个国家社会现代化发展的各种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因素各不相同。

因此,在世界现代化过程中多种模式并存。

任何国家的现代化都是将普遍的现代化特征同本国的历史条件与文化传统相结合的产物,都必须根据本国具体的、历史的内外条件,进行现代化建设。

2.如何理解现代化与传统的关系?答:社会现代化是对历史传统既批判、又继承的过程。

(1)现代化与传统之间的关系,是指一个社会在现代化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同原有社会结构体系中的各种要素发生的各种各样关系。

“传统”,一般是指历史沿传下来的思想、文化道德、风俗、艺术、制度以及行为方式等。

(2)“传统”与“现代化”之间是一个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a.某些传统作为民族历史发展的精华和科学健康的成果,不仅不会成为社会现代化的障碍,而且和本民族的社会现代化有着直接联系;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b.民族传统毕竟是历史上形成的,历史条件的变化使得某些传统自身丧失了存在的价值,人们也需要重新评判它们的价值。

(3)从历史的延续性看,社会发展的任何一个阶段都是上一个阶段以至以前阶段的延续,但又是上一阶段和以前阶段的发展,截然分开或完全一致都实际上取消了发展。

因此,没有一个绝对继承传统的现代化进程,也没有一个绝对拒绝传统的现代化进程。

3.如何理解“迟发展效果”?答:由于发展中国家社会历史传统和历史条件的制约,它们的现代化起步大大晚于那些先发展起来的工业化国家。

正是由于起步较晚,又面临不同的制约条件,就形成了它们特殊的发展过程。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配套题库(社会互动课后习题)【圣才出品】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配套题库(社会互动课后习题)【圣才出品】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第七章社会互动1.为什么说人性、自我和社会都是在社会互动中形成的?答:人性、自我和社会都是在社会互动中形成的,其原因主要在于:个体的社会化离不开与他人的互动,在互动过程中才能发展出个性与自我。

正如库利所说:“人性是逐渐形成的,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没有共同参与,他不能获得人性,而人性会在独处中衰退。

”米德认为,是互动产生了自我,自我必须在社会过程中、在互动中才能得到解释。

互动还是社会形成的条件。

正是在互动的基础上,人类才一层层地加筑起整个社会。

因此,马克思说:“社会——不管其形式如何——是什么呢?是人们交互活动的产物。

”齐美尔也认为社会是通过人们的互动而产生的,各种人际互动形式是构成宏观社会结构的基本材料,是社会学研究的独特主题。

2.简述社会互动的含义。

答:社会互动是指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具有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

(1)社会互动必须发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一个离群索居的人不能互动。

(2)个人之间、群体之间只有发生了具有相互依赖性的行为时才存在互动,并不是任何两个人的接近都能形成社会互动。

(3)社会互动以信息传播为基础。

(4)社会互动可以是面对面的,也可以在非面对面的场合下发生。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5)社会互动总是在特定的情境下进行的,同一行为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合具有不同的意义。

(6)社会互动会对互动双方及他们之间的关系产生一定的影响,并有可能对社会环境形成一定的作用。

(7)人们的互动往往遵循一定的行为模式,具有一定的互动结构。

3.请说明意义与互动的关系。

答:人的行为是有意义的行动。

符号,是能够有意义地代表其他事物的事物。

意义与互动的关系主要表现为:(1)只有互动双方都能确定和理解各自的处境,能够进行符号沟通时,才能顺利地进行社会互动。

意义的确定有赖于互动的背景和情境。

如果在大街上与熟人相遇,他对我们点头微笑就不是表示赞同,而是友好的问候。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模拟试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模拟试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6小题共30分)1.人口老龄化2.中层理论3.社会化4.性别角色5.城市化6.虚拟社区二、简答题(每小题12分,5小题共60分)1.简述亚文化的含义和主要类型。

2.简述什么是群体规范。

3.简述合理的社会流动对于社会的协调作用。

4.简述角色冲突及其主要类型。

5.迪尔凯姆认为机械团结社会与有机团结社会各有哪些特征?三、论述题(每小题30分,两小题共60分)1.试用社会学理论分析当前我国贫富差距扩大的社会现象。

2.试述社会学考察社会的主要维度。

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6小题共30分)1.人口老龄化答:人口老龄化或老化反映的是人口年龄结构的一种动态变迁过程。

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60岁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所占比例升高,而其他年龄组人口比例相应降低的过程。

人口老龄化将可能带来家庭结构、社会关系、价值观念以及社会生产和消费结构的变化。

人口老龄化不仅是老年人的增多,而且也是老年人的老龄化过程,即在老年人中,高龄老人越来越多。

老年人口的增多,同时也是其他年龄结构人口比例下降的过程。

2.中层理论答:中层理论又称为中观理论。

社会学家罗伯特·默顿最早对中层理论进行了系统的阐释,他认为中层理论既不是具体研究中的操作性假设,也不是包罗一切的宏观巨型理论,而是针对某一方面社会现象或社会行为的分析框架,它由有限的几组假设或命题组成,并可通过逻辑推导产生可证实或证伪的具体的操作性假设。

比如,教育与社会结构再生产理论、市场分配与再分配权力的理论等,就是中观理论。

3.社会化答: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健全和完善。

社会化是一个贯穿人生始终的长期过程,包括五种类型:①初始社会化;②预期社会化;③发展社会化;④逆向社会化;⑤再社会化。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及含考研真题(社会互动)【圣才出品】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及含考研真题(社会互动)【圣才出品】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第七章社会互动7.1复习笔记一、社会互动的含义及理论1.社会互动的含义社会互动,又称社会相互作用或社会交互作用,是指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社会互动的含义:(1)社会互动必须发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一个离群索居的人不能互动。

(2)个人之间、群体之间只有发生了相互依赖性的行为时才存在互动,并不是任何两个人的接近都能形成社会互动。

(3)社会互动以信息传播为基础。

大多数互动过程中,人们不仅交流信息,而且还交流思想和情感。

(4)社会互动可以是面对面的,也可以在非面对面的场合下发生。

(5)社会互动总是在特定的情境下进行的,同一行为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合具有不同的意义。

(6)社会互动还会对互动双方及他们之间的关系产生一定的影响,并有可能对社会环境形成一定的作用。

(7)人们的互动往往遵循一定的行为模式,具有一定的互动结构。

2.社会互动的理论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1)符号互动论①符号互动论特别注意符号沟通问题。

符号是指能够有意义地代表其他事物的事物。

符号沟通是将人从动物界区分开来的主要标志。

符号互动论关于社会互动的基本观点如下:a.符号在人们的社会互动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

人与人的互动是运用符号进行的,是符号互动。

b.人的行为是有意义的行为。

要理解某个行动,就要对行动者赋予其活动的意义做出解释。

c.意义不是固定不变的东西。

一方面,意义的确定有赖于互动的背景和情境;另一方面,在某种程度上,意义是在互动过程中通过双方的协商而确定的。

d.在互动过程中,人们往往通过扮演他人的角色,从他人的角度来解释其思想和意向,并以此为根据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e.在互动过程中,人们往往从自己所认识到的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看法之中来认识自己,形成并修改自我概念。

②当代符号互动论有两个主要派别:a.以布鲁默为代表的芝加哥学派注重用人文科学方法来研究互动过程。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配套题库(城市化章节题库)【圣才出品】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配套题库(城市化章节题库)【圣才出品】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第十四章城市化一、概念题城市化(中财2012年研)答:城市化又称都市化,通常是指伴随人口集中,农村地区不断转化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这一过程促使城市数目增多,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

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农村人口比重下降是城市化的一个显著标志。

城市化也包含城市文明不断向农村传播的过程。

城市化的实质是消灭城乡差别,实现社会转型。

二、简答题1.城市化的涵义和动力。

(中财2010年研)答:(1)城市化的涵义城市化又称都市化,通常是指伴随人口集中,农村地区不断转化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这一过程促使城市数目增多,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

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农村人口比重下降是城市化的一个显著标志。

城市化也包含城市文明不断向农村传播的过程。

城市化的实质是消灭城乡差别,实现社会转型。

(2)城市化的动力①工业化推动城市化这是城市化发生与发展的最基本动力或决定性因素。

工业化导致工商服务企业在特定地域集聚。

同时,由于工商服务业较之农业具有更强的吸收劳动力的能力,必然促进农村人口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的城市化。

②农业生产工业化的趋势必将改变农村社区的固有特点,从而推动农村地区的城市化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和农业生产的工业化,彻底改变了传统农业的生产条件和劳动方式,缩小了农业劳动和工业劳动的差距。

而在全面机械化基础上的农业自动化的实现,将使农业生产几乎完全可以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采用类似工厂的生产方法来进行。

这种目前尚只存在于发达国家的农业生产工厂化的趋势,预示着作为典型农村的基础的传统农业,必将否定自身而接近或变成类似于工业的活动,而农业生产的工业化必将推动农村地区的城市化。

③城市文明不断向农村地区传播,也是导致农村城市化的重要原因现代城市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集中地,不仅吸引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转移,同时,城市文明又通过各种途径不断向农村地区传播与扩散。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及含考研真题(人的社会化)【圣才出品】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及含考研真题(人的社会化)【圣才出品】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第五章人的社会化5.1复习笔记一、社会化概述1.社会化的含义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健全和完善。

社会化是一个贯穿人生始终的长期过程。

2.社会化的类型社会学一共区分了五种类型的社会化:(1)初始社会化。

其主要任务是向儿童传授语言和其他认知本领,使其内化社会文化规范和价值标准,能够正确理解社会关于各种角色的期望和要求的社会化。

它主要发生在儿童时期,是整个社会化过程的基础。

(2)预期社会化。

人们在此过程中学习的不是现在要扮演的角色,而是将来要扮演的角色。

预期社会化大量地发生在青年时期。

(3)发展社会化。

又称继续社会化,是指成年人为了适应新形势提出的角色要求而进行的学习过程。

它是相对初始社会化而言的。

(4)逆向社会化。

即晚辈传授文化规范和知识给长辈的过程。

(5)再社会化。

指全面放弃原已习得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重新确立新的价值标准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和行为规范。

再社会化与发展社会化有本质的不同,表现为:①发展社会化着眼于人的完善,而再社会化着眼于人的改造;②再社会化的形式一般比发展社会化要剧烈。

3.社会化与社会运行社会化对于整个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社会化是社会按照一定的标准培养、塑造自己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①从个人而言,人类个体在从自然人转变成社会人后,需要通过系统的社会化过程接受一定的社会知识和规范,才能在社会中立足,社会也才能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②从社会而言,任何社会必须通过社会化手段培养具有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社会成员,否则,社会就不能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2)文化具有完善个体人格、维系社会共同体、推动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功能,文化的统一和延续是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重要条件。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配套题库(社会角色课后习题)【圣才出品】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配套题库(社会角色课后习题)【圣才出品】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第六章社会角色1.简述什么是社会角色的理论与概念。

答:(1)社会角色理论四个重要来源①芝加哥学派。

米德使用社会角色这一概念旨在说明在人们的交往中可以预见的互动行为模式以及说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他认为角色是在互动过程中形成的,角色表演并没有一个先定的剧本,文化只能为角色表演规定大致的范围。

②人类学视角。

拉尔夫·林顿认为角色可以定义为:在任何特定场合作为文化构成部分提供给行为者的一组规范。

他区分了角色与地位,认为当地位所代表的权利与义务发生效果时即为角色扮演。

③“完形主义心理学”。

使用角色概念旨在强调人类的一切心理过程都是通过整合模式的发现与创造而形成的,根据完形主义创造的含义是人类社会行为之基础。

④社会戏剧论。

认为角色和角色扮演的概念有助于将人际关系的个人系统置于有意识状态,每个人都在扮演着具有高度创造性的角色。

二战后,许多重要社会学家,如帕森斯、莫顿、达伦多夫、戈夫曼等均对角色理论做出了贡献。

(2)社会角色概念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具体说来,它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含义: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①角色是社会地位的外在表现社会地位是人们在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处的位置。

社会地位要通过角色来表现,角色是地位的外在的、动态的表现形式,而地位则是角色的内在依据。

②角色是人们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和行为模式任何一种社会角色总是与一系列的行为模式相联系的。

首先是一系列的权利,即这种角色有权要求别人进行某种活动,其次是一系列的义务,即别人有权要求这种角色进行某些活动、表现出某种行为。

长期的社会生活使各种角色形成了一整套各具特色的行为模式,这就要求承担特定角色的人学会特定的待人处世的方法。

③角色是人们对于处在特定地位上的人们行为的期待社会角色总是与一定的行为模式相联系,当人们知道某人处在某种地位上时,便预先就期望他具备一套与此地位相一致的行为模式——角色。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课后习题(社会化与个体化)【圣才出品】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课后习题(社会化与个体化)【圣才出品】

第六章社会化与个体化1.为什么说人性、自我和社会人都是在社会互动中形成的?答:该观点主要来自美国社会学家库利的社会互动理论。

(1)库利是最早将“自我”概念引入社会化研究并对其做出出色研究的社会学家之一。

他认为,自我或人格是社会的产物,是通过社会互动而产生的。

(2)自我意识形成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我们设想自己在他人面前的行为方式;第二阶段,在做出行为之后,我们设想或理解他人对自己行为的评价;第三阶段,我们根据自己对他人的评价的想象来评价自己的行为,并据此做出下一步反应。

(3)在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中,就逐渐形成了每个人的自我意识和人格。

库利非常形象地将通过观察别人对自己行为的反应而形成的自我概念称为“镜中我”,即每个人的“自我”观念其实是他人这面“镜子”的反射。

2.社会化有哪些主要类型?社会化过程涉及哪些社会群体和机构?答:(1)社会学一共区分了五种类型的社会化:①基本社会化。

其主要任务是向儿童传授语言和其他认知本领,使其内化社会文化规范和价值标准,能够正确理解社会关于各种角色的期望和要求的社会化。

它主要发生在儿童时期,是整个社会化过程的基础。

②预期社会化。

人们在此过程中学习的不是现在要扮演的角色,而是将来要扮演的角色。

预期社会化大量地发生在青年时期。

③发展社会化。

又称继续社会化,是指成年人为了适应新形势提出的角色要求而进行的学习过程。

它是相对初始社会化而言的。

④逆向社会化。

即晚辈向长辈传授文化规范和知识的社会化。

⑤再社会化。

指全面放弃原已习得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重新确立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

再社会化与发展社会化有本质的不同,表现为:a.发展社会化着眼于人的完善,而再社会化着眼于人的改造;b.再社会化的形式一般比发展社会化要剧烈。

(2)社会化过程涉及的社会群体和机构主要包括:①家庭a.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的影响是一个人社会化的开端,它为个人一生的社会化奠定了基础,家庭环境因素对个人的观念、心理和行为习惯会发生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甚至影响个人的终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人的社会化
一、填空题
社会化的社会主体包括家庭、学校、同龄群体、、。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9年研)
【答案】工作单位;大众传播媒介
二、选择题
1.预期社会化在整个社会化过程中都在进行,但在下列某个时期表现得最为明显:()。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7年研)
A.儿童期
B.少年期
C.青年期
D.成年期
E.老年期
【答案】C
2.准确地来说,社会化的类型可以有下列哪几种?()(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8年研)
A.初始社会化
B.文化社会化
C.人格社会化
D.预期社会化
E.发展社会化
【答案】ADE
3.社会化的生命周期有()等。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0年研)
A.婴儿期
B.儿童期
C.青年期
D.成年期
E.老年期
【答案】BCDE
三、概念题
1.社会化(华中农大2011、2010年研;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9年研;中山大学2007年研)
答: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健全和完善。

社会化是一个贯穿人生始终的长期过程,包括五种类型:①初始社会化;②预期社会化;③发展社会化;④逆向社会化;⑤再社会化。

2.反向社会化(南京理工大学2011年研)
答:反向社会化又称逆向社会化(reversal socialization),是指晚辈传授文化规范和知识给长辈的现象。

社会化长期被认为是一个单向过程,即长辈将社会规范和文化知识传授给晚辈。

现在,社会学家普遍认为社会化是一个双向过程,即不但有长辈传授知识和规范给晚辈,也有晚辈传授知识和规范给长辈。

3.政治社会化(中财2011年研)
答:政治社会化是指社会个体通过接触和学习某种政治文化,培养政治立场(包括政治信仰、政治情感和政治态度等)和政治参与能力的过程。

政治社会化对政治系统进而对整个社会系统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具有两个方面的促进作用:①从个体的角度来讲,它培养个体的政治参与热情和能力;②从社会的角度来讲,它培养个体对某种政治制度和政治价值的认同、忠诚和责任感。

4.再社会化(西南大学2010年研;人大2008年研)
答:再社会化(resocialization)是指全面放弃原已习得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重新确立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

再社会化与发展社会化有本质的不同:①发展社会化着眼于人的完善,而再社会化着眼于人的改造;②再社会化的形式一般要比发展社会化剧烈。

再社会化虽然着眼于人的改造,但它并不一定是负面的和强制性的。

改造罪犯,让罪犯洗心革面,重新做人,这是再社会化,是负面的,强制性的。

而其他某些形式的再社会化,比如新兵入伍后要全盘放弃原来的生活方式,接受新的生活方式,这虽然是强制性的,但却不是负面的。

一个人移民到了新的国家和文化环境以后,可能也要全盘放弃原来的文化,接受新的文化。

这种再社会化既不是强制性的,也不是负面的,反而可能是主动的、正面的。

5.埃里克森(华东理工2011年研)
答:埃里克森是美国的心理学家,他对弗洛伊德的理论做了修正,认为社会文化对于人格发展也有重要影响,并且人格的发展贯穿人的一生。

他认为,人在成长的每个阶段,都会遇到某种心理问题,都要对周围环境所提出的特定社会要求做出反应。

如果个人能成功地解决这些问题,就会在心理和行为上表现出积极的反应;如果个人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就会出现“认同危机”,给以后的社会化过程留下隐患。

根据个体在各个时期的典型心理反应,埃里克森将社会化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①信任与不信任(婴儿时期,0~1岁);②自主与羞怯、怀疑(幼儿时期,2~3岁);③主动与内疚(学前时期,4~5岁);④勤奋与自卑感(学龄时期,6~11岁);⑤认同与角色混淆(青少年期);⑥亲密与孤独感(青年期或成年早期);⑦关注后代与关注自我(中年期或成年期);⑧完善与绝望(成熟期或老年期)。

四、简答题
1.简述社会化的基本类型。

(中财2012年研)
答: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健康的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社会化的基本类型有五种:
(1)初始社会化。

初始社会化是发生在生命早期的社会化。

其主要任务是向儿童传授语言和其他认知本领,使其内化社会文化规范和价值标准,能够正确理解社会关于各种角色的期望和要求。

初始社会化主要发生在儿童时期,是整个社会化过程的基础。

(2)预期社会化。

预期社会化是这样一种社会化形式:人们在此过程中学习的不是现在要扮演的角色,而是将来要扮演的角色。

比如,学生在大学里进行的大量学习都是为将来
在工作中所要扮演的角色做准备,这种学习过程就是预期社会化。

预期社会化大量地发生在青年时期。

(3)发展社会化。

发展社会化是相对初始社会化而言的,并且是在初始社会化的基础上进行的。

它指的是成年人为了适应新形势对于角色新的要求而进行的学习过程。

比如,改革开放之后,政府官员都要重新学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这就是发展社会化。

发展社会化又称继续社会化。

(4)逆向社会化。

社会化长期被认为是一个单向过程,即长辈将社会规范和文化知识传授给晚辈。

现在,社会学家普遍认为社会化是一个双向过程,即不但有长辈传授知识和规范给晚辈,也有晚辈传授知识和规范给长辈。

晚辈传授文化规范和知识给长辈就是逆向社会化。

在传统社会中,逆向社会化很少见。

在现代社会中,社会变迁速度快,知识更新速度也快,一些成年人往往跟不上形势,他们要想不落伍,就必须接受逆向社会化。

(5)再社会化。

再社会化是指全面放弃原已习得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重新确立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

再社会化虽然着眼于人的改造,但它并不一定是负面的和强制性的。

改造罪犯,让罪犯洗心革面,重新做人,这是再社会化,是负面的、强制性的。

而其他某些形式的再社会化,比如新兵入伍后要全盘放弃原来的生活方式,接受新的生活方式,这虽然是强制性的,但却不是负面的;一个移民到了新的国家和文化环境以后,可能也要全盘放弃原来的文化,接受新的文化,这种再社会化既不是强制性的,也不是负面的,反而可能是主动的、正面的。

2.什么是再社会化?(人大2008年研)
答:再社会化是指全面放弃原已习得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重新确立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

(1)再社会化与发展社会化有本质的不同
①发展社会化着眼于人的完善,而再社会化着眼于人的改造;
②再社会化的形式一般比发展社会化要剧烈。

(2)再社会化虽然着眼于人的改造,但它并不一定是负面的和强制性的
改造罪犯,让罪犯洗心革面,重新做人,这是再社会化,是负面的、强制性的。

而其他某些形式的再社会化,比如新兵入伍后要全盘放弃原来的生活方式,接受新的生活方式,这虽然是强制性的,但却不是负面的。

3.影响个体社会化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南京理工大学2010年研)
答:影响个体社会化的主要因素包括:
(1)社会化的生物基础
①语言能力。

人类所具有的语言能力是人类个体接受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条件,语言是客观事物在人的大脑中形成的表象、概念和思想的外部表现,是人类表达思想和感情所使用的工具和符号。

②思维能力。

在影响社会化的因素中,直接与人类能力联系在一起的,是人类的思维能力,这是人类区别与其他动物的根本特征,也是人类个体能够接受社会化、适应社会生活的最重要的生物基础条件。

③学习能力。

人所特有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使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表现出具有其他动物所不可比拟的学习能力。

④较长的依赖生活期。

人类个体在出生以后由于受到生理发育上的限制,有一段较长的依赖生活期。

所以依赖生活期是指人类个体在出生后由于生理、心理、意识和行为能力尚未发展健全,不能独立生活,因此在生活上、心理上依赖他人,受他人照顾、监护的时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