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进步时代公民公共精神的培育

合集下载

西方行政学说史 读书笔记 黑堡宣言

西方行政学说史 读书笔记 黑堡宣言

西方行政学说史评述黑堡宣言之读书笔记姓名:吴文才学号:2015201242读书笔记“黑堡宣言”是指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及州立大学公共行政与政策中心沃姆斯利、顾塞尔、怀特、罗尔、沃尔夫五位教授合著的一篇文章《公共行政与治理过程:改变政治对话》。

因为作者学校所在地为“黑堡”,故称为“黑堡宣言”,“黑堡宣言”的发表主要有两个时代背景:首先,在实务层面,美国政治文化中存在着一种根深蒂固的反政府、反权威和贬斥官僚的的传统,结果造成了政府工作的无序、混乱,政府的治理能力遭遇到严重损害。

其次,在公共行政学界,早期的公共行政学理论建立在政治——行政分离的原则之上,管理主义和行为主义大行其道。

这种把行政仅仅看作是政策执行的工具,这一工具性理论那是使得公共行政无法对20世纪60年年代以来的社会问题作出有效的回应。

杨炳霖分析了黑堡学派的逻辑思路,首先,他认为黑堡学派的逻辑起点是美国当时面对的社会和对解决途径的探索。

黑堡学派认为当时美国社会的根本问题是“利益集团自由主义”,这有利于强者而不利于保护社会的弱者,不利于公共利益的实现,而公共行政能够促进公共利益的实现,因此要为公共行政正名,重建公共行政的理论基础。

黑堡学派之所以选择公共行政来解决“利益集团自由主义”问题在于两个原因,:一是因为公共行政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大量的、遍布各地的公共行政人员基本上可以反映美国所有人口的特征;二是公共行政既不过于分散也不完全集权,每个行政机关储存着关于这个领域的专业知识。

没有这样的公共行政,在各种相互冲突的利益诉求之下,所谓的公共利益只能是各大利益集团利益的最低重合。

其次,黑堡学派的方法论是重视人和制度的相互建构作用,黑堡学派秉承着与新公共行政相同的价值理念,认为社会变革必须从个人和社会制度两个方面来同时进行。

黑堡学派较为认可新制度主义,认为制度和个人具有相互建构的作用,重视社会制度推动社会变革的作用,强调通过制度变革来影响人的观念,而人们新的观念和认知体系可以进一步推进社会制度的前进。

公民观、公民意识与公众参与

公民观、公民意识与公众参与

公民观、公民意识与公众参与作者:何平立来源:《探索与争鸣》2013年第08期近代英国社会思想家斯宾塞认为:“良好的社会最终还是要靠它的公民的品质。

”而现代美国思想家加尔布雷斯在《好社会》中则指出:“一个国家的前途并不取决于它的国库之殷实,不取决于它的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于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在于公民本身。

”一公民作为国家与社会发展进步的主角,其称谓及所蕴涵的价值观念已经历了2000多年的演进历程,是西方社会政治思想家们普遍关注的对象和命题。

公民(citizen)概念起源于古希腊城邦社会的民主政治生活,苏格拉底、柏拉图等人皆有论述,如亚里士多德在其名著《政治学》中指出:“全称的公民是凡得参加司法事务和治权机构的人们。

”“城邦本来是一种社会组织,若干公民集合在一个政治团体以内,就成为一个城邦。

”在该著作中,亚里士多德还认为城邦的正义在于维护大多数公民的利益。

他还认为,“最好的政治社会是由中等阶级的公民组成”。

从古希腊城邦历史考察,公民身份与民主性和公共生活密切关联。

雅典人关注的是“保证每一个公民在管理一切公务中的发言权”[1 ]。

由此可知,公民的概念从开始就同权利和义务观念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

其范畴中的一些概念,诸如理性、公平、正义、平等、自由、民主等,也在这段历史时期相继形成。

而享有权利、尊严和荣誉的优秀公民的卓越品质,也是人们的理想人格。

罗马帝国首位皇帝屋大维就自冠以“第一公民”之美誉。

近代以来,资产阶级的启蒙思想家以理性思想审视自然和人类社会,如霍布斯、格劳秀斯、斯宾诺莎、洛克等以社会契约论,来分析论证公民与国家、公民权利与政府权力之间的内在联系,强调公民自由平等的社会价值,以追求和保障资产阶级的利益;孟德斯鸠、卢梭、托马斯·潘恩、托马斯·杰斐逊等,以宪政主义思想提出了保障公民权利的制度设计,对公共权力配置进行了理论阐释,从而以天赋人权、人民主权、代议制民主、权力制衡论等,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公民观的理论内涵。

当代美国公务员职业精神及其启示

当代美国公务员职业精神及其启示

当代美国公务员职业精神及其启示[摘要]公务员的职业精神是公务员精神的核心组成部分。

当代美国公务员职业精神的基本内容包括高效服务、清正廉洁、追求卓越和乐好施四个方面。

借鉴美国公务员的职业精神,培育我国的公务员精神,必须重视制度建设、构建行政文化和在实践中创新。

公务员的职业精神是指公务员在执行公务活动中所表现出的政治素质、思想作风、职业素养、道德情操、精神风貌等积极道德意识的总和。

它是公务员在执行公务活动中的一种基本价值取向。

本文着力于研究美国公务员职业精神的产生背景和主要内容,并提出对我国公务员精神培育的借鉴建议。

一、当代美国公务员职业精神的产生背景当代美国公务员职业精神是在继承传统文官制度合理因素的基础上,适应新公共管理运动和公共服务职业化的产物。

1.新公共管理运动。

美国是新公共管理运动的主阵地。

1993年,克林顿政府发表的“戈尔报告”即以精简政府机构、裁减政府雇员、放松管制、引入竞争机制,推行绩效管理,其基本价值取向为顾客导向、结果控制、服务导向和效率导向等为基本内容。

到90年代中期,美同有39个州实施了公共服务质量计划,29个州开展了政府部门绩效测评,30多个州简化了人事制度,28个州就公共服务的“顾客导向”,对公众征求了反馈意她。

上述措施对公务员的职业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促使美国公务员职业精神的孕育和产生。

2.公共服务职业化。

尼古拉斯•亨利把美国公务员制度分为七个阶段:道德意识较强的监护人阶段;肆无忌惮的分赃阶段;注重效率的科学管理阶段;强调政治官员与终身行政官员之间对立的行政管理阶段;大量具有不同专业背景,受到良好教育的社会人士供职于政府的职业化终身阶段;将职业化与管理相结合的职业化公共行政阶段。

后两个阶段分别始于20世纪50年代和70年代。

它反映了公务员提供公共服务的基本特征,即公共服务的职业化。

在职业化公共行政时期,它要求把政治(公共)和官僚制度(行政)界定为公共行政职业完全合理合法的基石,即要求公务员在提供有效公共服务的同时,还要体现社会公平、公正等伦理要求。

美国思想政治教育

美国思想政治教育

第五讲美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公民教育的概念援引19c、20c初德国新教育运动中一位具有典型意义的教育家,乔治·凯兴斯泰纳的观点他指出,公民教育就是要培养具有国家意识的公民。

这一概念是以国家、国家意识、公民三个概念为基础去理解。

国家是一种道德集体,国家意识便是一种道德意识,公民具有“公正”、“合法”和“劳作”美德。

具有这三种美德并且服务于自己国家的人就称为“有用的公民”。

凯兴斯泰纳的公民教育概念内涵比较丰富,具体来说就是为“文明”与“法制”的理想国家培养公民,这种公民既有公正之心,又有守法精神,还有劳作能力。

公民教育的性质(1)、凯兴斯泰纳指出其前提是民主立宪国家,专制立宪国家不存在其所指的公民教育,即必须是”国家公民与民主立宪国家概念相互交替“,只有民主国家才有公民教育。

(2)、它是民族性与民主性的统一。

实际上是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公民教育观。

主要内容:美国的公民教育•美国的爱国主义教育•战后的新品德教育运动一、美国的公民教育运动19世纪初公立中小学普遍开设“美国政治史”,这时期的公民教育基本上就是政治教育。

•19世纪末,许多教育家感觉到公民教育不能狭隘化为政治教育,于是在全美教育协会的主持下进行了广泛研究。

1916年出台了一份名为“社会研究课程体制”的著名报告。

20世纪60、70年代美国青年的反社会行为使得公民教育重新得到重视。

大多数州立法规定学生在9-12年纪必须学习公民教育的课程。

80年代联邦国会通过《联邦初、中等教育法》,强调了公民教育的重要意义,并规定各州政府资助中学开设公民教育的课程,资助担任公民教育课程的老师定期进修。

1990年,联邦政府教育部颁布了美国教育改革的战略指导性文件——《美国2000年教育目标》,该文件规定,良好的公民教育是美国教育在2000年要达到的主要目标之一。

(206-207页)概念:民主下的自治教育,即教育公民积极参与自我管理。

根据美国公民教育中心制定的《公民和政府管理国家标准》,公民教育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公民知识、公民技能和公民意向教育。

美国公民教育的特征及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美国公民教育的特征及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美国公民教育的特征及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作者:陈正桂来源:《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年第03期摘要: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实施公民教育的国家之一。

公民教育在美国民主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美国公民教育具有的目的的隐蔽性、内容的渗透性和方式的实践性等显著的特征,对提高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美国; 公民教育; 特征; 思想政治教育中图分类号: G4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0)03-0131-04公民教育作为现代国家培养本国公民所必备的基本素质的重要手段,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

美国从建国之初就十分重视公民教育。

公民教育是支撑美国民主政治的重要基石,承载着培养美国民众国家精神、民主价值观念和公民意识的历史使命。

而且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特征。

中美两国虽然国情不同、制度不同,但是面对世界范围的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和融合,研究美国的公民教育的特征,对提高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美国公民教育目的的隐蔽性美国的公民教育表面看来就是为了帮助公民获得相应的公民知识、公民技能,使他们在公共生活中成为有能力并负责任的公民。

美国教育行政部门明确指出:公民教育就是要培养青年具有社会政治制度所要求的态度和信仰,明确公民权利和责任,目标是把青年学生培养成“责任公民”,即具有爱国主义精神,能对国家尽到责任与义务的公民。

培养宪政式民主政治所需要的有能力、负责任的社会政治参与者是美国公民教育始终坚持的目标与归宿。

而且美国公民教育的目标,与美国社会整个政治的目标是一致的,其实质是培养具有资产阶级民主理念和民主行为的公民。

但美国的公民教育目的具有极强的隐蔽性,他们通过隐蔽的名称和教育内容隐藏其教育的真实目的,使公民自愿接受统治阶级所确认的价值观、政治观等意识形态,因而具有更强的渗透力。

第一,美国公民教育名称的隐蔽性。

公民治理:引领21世纪的美国社区

公民治理:引领21世纪的美国社区

公民治理的理想与实践——读博克斯的《公民治理——引领21世纪的美国社区》现在国内社会科学界对国际理论前沿的把握还是很及时的。

例如俞可平几年前引进的“治理与善治”理论,可以说已经成为当前中国政治学与公共管理理论领域的一个很热门的理论。

而前几年由陈家刚博士引进的“协商民主”也成为当前学术界民主理论争论的焦点。

但实际上来看,当前中国的实践领域恐怕还是很难吸收和消化这么多的前沿理论的。

但是博克斯的这本《公民治理》一书却十分注重美国社区治理的实践,而且并不旨在追求统一的治理模式。

至于它能否引领21世纪美国的社区治理则可以另当别论。

博克斯本人长期从事社区建设实际,后来从事理论研究,这一点上比我们空谈理论强得多。

虽然我们一直口头上大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来自实践。

但是我们的实践明显缺乏我们这么些理论,我们的理论多是建立在美国或者其他一些国家的实践的基础上的。

甚至理论创新无外乎于理论的引进。

本书有几个特点,我可以首先指出来。

第一是本书写作基于一定的历史脉络,即从美国历史上地方或者社区的治理实践来把握美国社区治理模式的演进进程,断言美国现在刚好进入公民主导的阶段,其中不免有历史循坏论的论调,但是作者毕竟尽量从美国的公民政治传统中去寻求合法性基础。

第二是政治文化或者政治价值的视角归纳总结各种治理模式。

归结来讲,也就是对于代议制和直接民主方式或者准直接民主方式之间的争议。

围绕着这个问题,西方的理论流派复杂,但是自由主义和社群主义的争论最为突出。

另外,共和主义和社群主义更靠近,保守主义与自由主义更靠近,甚至在更死守代议制民主制。

这样的研究,很具有理论深度和解释力。

第三,对于理论与实践困境的观察与把握。

说到底,无论是我们的政治理论还是我们的政治实践领域,最扰人的还在于政治给人带来的困惑与困境。

甚至已经成为永久的难题。

作者对这样的两难境地勾勒得相当独到。

例如,如公共职业者的个人、群体心理的分析,对于治理主体关系模式的探讨,都可以窥见作者的政治智慧。

美国公民教育及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美国公民教育及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方 式 相 对 比较 明 显 , 长 期 的教 育 使 得 学 生产 生抵 触 排 斥 的 心 理 。 在各类学科 中、在生活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就要从教育对象人 手, 使其在 日常生活 中, 在教 育者精心 营造 的教育环境 中 自然 而 放松 的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 以达到教育的 目的。 因此我们 必须充

在我 国由于人 口众多 , 教育资源缺乏 , 社会 实践 活动并没有 得 到很好 的发展 。 虽然我 国也 出现各种各样 的社会 团体活动 , 校 园文化 活动 , 如青年志愿 者 , 社区义工 , 三下 乡等现象层 出不穷 , 但 是我们也看到 ,我 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多是注重形 式轻视 内容 , 注重结果轻 视过程 。与美 国的社会实践相 比 , 无论 在 参 加 社会 实践 的时 问上 、 程 度 上还 是 效 果 上 和 多样 性 上 , 都 存 在着非常大的差距。 学生社会 实践 的开展要取得效果 , 首要是取 得政府和学校的重视 和支持 。让学生确实参与学校管理和社会 实践 , 比如 , 课堂上要 注重各种教学方法的运用 , 可以有讨 论法 , 角色扮演 , 模拟法 庭等等 ; 校内有主题班会 、 专 家讲 座 、 讨 论会 、 主题 活 动 、 模 拟政府等 , 这 些 活 动 要 多 涉 及 公 民教 育 的 内 容 , 着 重 提高学生公 民参 与能力 ; 校外可 以组织参 与考察 、 社会 调查 、 社会 服务等形式 。同时教师应鼓励 学生在情景 中体 验或活动参 与中达 到 自我锻炼 、 自我 教育 的 目的。学生 只有走进社会 , 走进 生活 , 才能将其所学运 用在生活 中 , 才能产生强 烈的服务意识 、 责 任 意 识 和 主 人 翁精 神 。
分 利用周 围一切有利 因素 , 家庭 、 学校 、 社区、 社 会各方 面 的力

地方治理中积极公民资格的新理念

地方治理中积极公民资格的新理念

地方治理中积极公民资格的新理念理查德·C·博克斯的《公民治理:引领21世纪的美国社区》写到21世纪将是公民治理的时代,其中提到了积极公民资格这一概念,积极公民资格是公民有效参与的保障是实现公民治理的基础。

本文旨在对积极公民资格进行了再思考,对积极公民资格关于实现公民治理的重要性进行了阐述,并结合我国社会现状,对我国的公民资格进行了剖析和再思考。

标签:公民治理;公民资格;积极公民资格20世纪80年代,随着新公共管理的兴起,公民在社会生活中的角色地位有了很大的提升,公民作为消费者,开始享受政府所提供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但此时的公民并没有获得真正的拥有社会权利,他们并不能自主的去选择所要消费的公共物品及其提供方式。

随着之后社会的进步,公民们对直接控制政策议程意识慢慢苏醒以及回归地方控制带来了公共事务领域广泛的公民参与,社会治理逐步从“管理型”走向“共治型”。

到了21世纪,随着公民越来越深入的参与社区的治理,公民逐渐意识到了他们需要选择优化的、适合他们表达意愿的制度结构以保证他们更“顺利”的参与到公共事务的治理过程。

基于此,理查德·C·博克斯在其《公民治理:引领21世纪的美国社区》这本书中预言:“21世纪就是美国地方治理的一个新的时代,这个时代将是以公民治理为中心和主导的时代”〔1〕。

一、公民治理过程中的公民资格博克斯教授所构建的公民治理模式主要围绕公民、代议者和公共服务职业者之间的角色定位与关系的转换所展开,公民应成为地方治理过程中的积极参与者,代议者应在地方治理中起到协调的作用,而那些公共服务职业者应该担任帮助者的角色,幫助公民有效地参与到地方治理的过程中去。

而如何实现公民的有效参与?公民要想实现有效参与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基于对问题的解答就必须对“公民资格”,这一公民参与的基础性要件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人们通常理解的公民资格(citizenship)是基于政治学的角度,用于来衡量一个人是否属于某个共同体的成员,以及由此产生的权利、责任和义务。

第二讲美国的公民教育

第二讲美国的公民教育

二)促进民主主义
杜威的公民教育观 1、民主共同体,主要因素包括: ★ 交流 ★ 参与 ★ 合作 ★ 反思
2、理想的公民 ★ 有效的交流者 ★ 有个性的交流者 ★ 有改造能力的参与者 3、公民教育方式 ★加强学校与社会合作 ★塑造学校的民主生活 ★参与社会生活
二、社会研究课程 一)社会研究的课程目标 (1)认知目标,即掌握公民参与所需 要的知识,内容包括:社会学、文化学、 政治科学、经济学、人类学、历史学、 地理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以及法 律、公民与政府、民主等方面的知识和 问题等。
三大学校战略: (10)课后关爱,即通过树立榜样或典 型事例激发学生的利他行为,并提供为 学校和社区服务的机会; (11)营造学校良好的道德氛围,创立 关爱的学校。 (12)让家长和社区成员参与道德教育, 形成教育合力。
三)纽约贝克莱·卡罗尔(Berkeley Carroll)建构伦理学校的实践
(4)营造民主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共享决 策,分担责任; (5)将道德教育贯穿各科教学过程,渗透 于各门学科的教学; (6)鼓励合作学习和欣赏他人的能力; (7)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和做好本职工作 的习惯; (8)通过阅读、写作、研究和讨论发展学 生的道德认知; (9)教学生学会公正、合理地解决冲突。
1.服务学习 即让学生通过公民资格的实践和把 知识的应用到实际情景中,从而学 习民主准则。 2.模拟教学 模拟政府部门活动,如法院、议会 等活动,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把 学习内容运用到实际的情景中。
三、美国学校的服务学习
1.服务学习的概念 服务学习又称经验学习或以社区为 基础的学习。美国教育工作者认为, 只有通过公民资格的实践,也就是 通过做公民,才能取得成效。
2、追求个人在道德和公民方面的完美

美国公民道德教育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启示

美国公民道德教育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启示

美国公民道德教育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启示公民道德教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美国的公民道德教育特点鲜明,形式多样,在实施过程中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借鉴美国公民道德教育的成功经验为我所用,有利于加强和提高我国现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标签:美国公民道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在美国被称为公民道德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使美国国民的公民意识不断加强,在维护美国资本主义制度和促进社会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充分认识关于美国公民道德教育并借鉴其成功经验,对改进和完善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美国公民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1.弘扬民族精神和培养国家意识美国政府十分重视对人民进行国家意识的培养。

美国强调宣扬所谓“美国精神”,强调要培养对国家具有强烈忠诚感的美国人,让青少年具有民主精神,勇于开拓,以当美国人为自豪,由此造就了一批敢作敢为、大胆进取的“世界公民”。

对国民进行国家认同感教育是培养公民国家意识的必要前提。

美国通过教育界、军界和政界坚持不懈地努力,使国民树立起了很强的国家认同感。

尤其是在美苏争霸时期,美国更加注重开展国家意识教育,并逐渐使之制度化、规范化,以此来强化国民的国家意识,振奋民族精神。

其主要内容有:通过开展国家意识教育,来增强美国公民对国家的强烈情感和责任感,来培养国民对国家的自豪感和爱国的义务感;向学生灌输“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等观念,强调每个公民都有责任献身国家、有义务服务国家;将国防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之中,尤其是渗透到历史、地理、文学等重要学科之中;对学生进行军事知识教育和军事技能训练,以此激发青少年学生关心国家前途、支持国防强大、巩固和维护国家安全的民族意识。

2.培养参与意识,了解公民应承担的社会责任美国的德育教育,强调培养青年参与生活的能力、道德推理能力,在塑造国家意识的同时更注重青年承担社会责任和义务,创造新生活的品质。

20世纪70年代以后,美国社会提出了“责任公民”的概念,其主要内含是指要承认他人享有国家规定的各种权利的责任,遵守各种规则,信守诺言的责任。

美国公民教育的内涵、特点及其启示

美国公民教育的内涵、特点及其启示

积 累了丰 富的经验 ;认 为对我 国的公 民教育具有启 示意 义:第一 , 民教育不等于知识教 育;第二 ,要 坚持公 民教 育的政 治性 ;第三,要 实现 公 公 民教育的社会化 ;第 四,要 突出公 民教育 的实践性 。
【 关键词 】 美国;公 民教 育;意涵;特点 美 国的 公 民 教育 始 于 建 国之 初 。 1 7 年 , 《 国 宪法 》颁 布实 9 7 美 施 ,奠定 了美国 民主政治 的基础 ,也成为 美国公 民教育 的宝典 。两百多 年 来 ,美 国在 公 民教 育领 域积 累 了许 多成 熟 的经验 ,在培 养 “ 国精 美 神 ”、 民主精神 ”等 方面发挥 了重 要作用 , 中经验值 得借鉴 。 其 美 国公 民教育 的内涵 美 国的 公 民教育 源 自其 自 治政府 的理 念 。1 6 年 ,林 肯在 其著 名 3 8 的 《 葛底斯 堡演说 》中指 出 ,民主 首先是 要建立 “ 民有 、民治 、民享 的政 府 。换 言之 ,国家是属 于人 民的 ,为人 民所拥 有 、治理 ,为人 民而 存在 。这一论 述的 核心就是公 民的地 位。从 本质上讲 ,民主 的存活有 赖 于公 民对它 的认 同 ,以便保 持政府 的责任 ,保护公 民的权利 ,履行 公民 的职 责。这也 就是积极公 民的本质 内涵。 美 国公 民教 育的内容 包括三个相 互联 系的方 面 ,即公 民品质 、公民 参与技 巧及公 民知识 。这三者 构成 了美国公 民教育 内容的基 本面 ,无论 何时何 地 ,无 论其 具体 教育 内容有怎 样的差 异 ,美 国公 民教 育都是 围绕 着这三 个基 本方面展 开的 。 所谓 公 民品 质 ,就 是为 公 民所有 的 、有 利于 民 主制 度的 顺 畅运作 和实 现 公众 利益 的态 度 和思 维 习惯 。托 克维 尔将 之称 为 心 的 习惯 ( a i fteh at h bt o h e r)。美 国人认 为 ,美 国宪政 民主 需要每个 个体 负 s 责任的 自治 ,同时也不 能脱离他 人而 生存 。在他 们看来 ,道德 责任 、自 律 ,以及对个体 价值和 人的尊严 的尊重等 个性 品质 ,对 国家 、社会和宪 政民主 是至关 重要的 。而且 ,只有当公 民关心 并愿意参 与公共 事务和公 民生活时 ,美 国宪政 民主才能达 到目的 。 在 公民参 与技巧 的培养上 ,美 国社会特别重 视对公 民批判 性思维 的 训I ,这对 培养 知情 、高效的公 民群体 起到 了积 极作用 。在学校 里 ,学 练 生 的学 习活动不止 包括记忆 某人 或某本书 所教授 的内容 ,而且更 为强调 学 生对高级有 序思维 法 ( i e re ik gs i )——分 析、综合 hg r d rhn i kl h o t n l s 和 评价—— 的有效 运用 。这种思 维方式的训 练有 助于学 生对 公众关 心的 问题 做出自 己的判断 ,表 明自己的立场 并形成与 他人的有 效互动 。 公 民知 识是 运 用公 民技 巧 或展 示公 民 品质 的基 础 。个人 要 成 为一 个 知情 、有 效地发 挥作用 的公民 ,就需要掌 握公 民技巧 ,运 用所学 知识 去思 考和行 动 ,并 以理性 的态度 回应 公民 生活的挑 战。公 民知识是 公民 教育 的结果 ,它一般 是围绕这 样 几个 中心 问题构建 的 ,即什 么是公 民生 活 、政治和 政府?美 国政 治制度 的基 础是什 么? 由宪法确立 的政府 是如 何体现 美 国民主的 目的 、价值 和原则 的 美 国与其 他国家和 世界事务 的 关 系是怎样 的? 公 民在 美 国民主 中扮演 着何种 角色 ? j” 几个 问 P 。这 。

托克维尔论民主的社会条件

托克维尔论民主的社会条件

托克维尔论民主的社会条件一、问题的提出自从19世纪中叶,民主的含义实现了由贬义向褒义的转换后,[1]民主就成为世界各国的主导价值观。

民主政治衍生出了直接民主、代议制民主、协商民主等多种形式,民主也由政治领域延伸到社会生活领域。

民主理念实现这种转换除了代议制民主通过一系列制度安排,克服了直接民主范围的局限、民主被大众舆论操纵的风险、直接民主导致的暴民政治危险、少数人权利被多数人意志所压抑等困境外,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托克维尔对美国民主的研究,尤其是对民主社会条件的研究。

正是托氏对美国民主的研究,以及对美国和法国的民主不同条件与社会后果的比较,人们认识到民主制度不但是伴随着社会平等的一种必然的产物,民主制度还会带来社会秩序的优化、价值观的提升、社会自主治理,并可以成为促进公民权利和自由的机制,由此廓清了对民主理解的历史迷雾。

理论上的廓清和制度上的实践,使得民主制度不再局限于美国等少数国家,而成为一种相对通行的制度实践。

美国学者亨廷顿总结,19世纪以来,世界经历了三波民主浪潮,经历了一系列反复后,民主制度成为一种相对稳定的制度实践, [2]日益成熟和完善。

20世纪末21世纪初,第四波的民主实践已经出现,新的民主国家在极权主义制度解体的背景下出现。

尽管民主成为一种普遍的制度实践,但各个国家的民主效果却大不相同。

现代民主制度嫁接在不同制度的土壤上,民主与不同社会环境的联姻就像人们经常说的那样“幸福的婚姻是相同的,不幸的婚姻则各有不同”。

一些国家民主制度带来了社会的稳定和繁荣,公民的权利和自由也得到了保障。

而另一些践行民主制度的国家则出现了社会失序,甚至出现了军人政治和社会失序的循环往复的局面。

民主还被一些威权国家作为政治操纵的法器,出现了控导式民主等畸怪的形式。

民主制度出现的这种复杂的局面,尤其需要理论上和实践上的清理。

从制度上可能有必要讨论民主的最低公约数,或者说有如富勒对于法治的内在道德那样的基本规定,廓清民主与非民主、真民主与假民主、民主政治与符号政治之间的差异。

中美两国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及实施路径比较研究

中美两国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及实施路径比较研究
比较分析:两国在实施路径上存在差异,但都注重培养公民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
结论:两国在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路径上各有优劣,可以相互借鉴和学习。
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案例比较
中国: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注重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灌输。
美国:以个人主义为核心,注重公民教育和道德教育,强调自由、平等和民主的价值观念。
对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注重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重视公民教育,培养公民意识
强调爱国主义教育,弘扬民族精神
创新教育方式,提高教育效果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深入研究中美两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为未来的研究提供更丰富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案例。
关注全球化和信息化对中美两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探讨如何应对新的挑战和机遇。
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案例
社区服务:美国学校将社区服务纳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通过参与社区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志愿服务:美国公民积极参与志愿服务,通过为社区提供服务,增强个人责任感和团队合作能力。
校园文化:美国学校注重校园文化建设,通过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评估结果:根据评估结果调整教育内容和方法,提高教育效果
评估意义:有助于了解教育效果,为进一步优化教育提供依据
美国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及实施路径
04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价值观教育:强调个人主义、自由、平等和民主等价值观
公民教育:培养公民的责任感和参与意识,强调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道德教育:注重道德观念的培养和道德行为的规范,强调诚实、尊重、公正等道德原则
05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比较

公民治理引领21世纪的美国社区

公民治理引领21世纪的美国社区

公民治理引领21世纪的美国社区公民治理CITIZEN GOVERNANCE引领21世纪的美国社区LEADING AMERICAN COMMUNITIES INTO 21st CENTURY(美)理查德.C.博克斯著Richard C.Box孙柏瑛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公民治理:引领21世纪的美国社区Citizen goverance:leading American communities into the 21st centuryBox Richard C.目录第1章概述:复归原初的价值? 31.1 回归往昔的三个价值?1.2 波浪形改革过程中的下旋运动?1.3 社区治理的原则?1.4 “是”与“应该”?1.5 本书的设计?第2章社区治理的性质? 52.1 阐释地方治理制度?2.2 地方政府的独特发展道路?2.3 制度的遗产?2.4 社区的权力?2.5 有关社区领导的争论?2.6 “城市局限性”?2.7 增长机器?2.8 “四种城市”?2.9 不断回应社区政治:案例研究2.10 社区的政策导向?第3章公民? 123.1 美国公民资格的各种模式? 3.2 批判理论?3.3 由公民来治理?3.4 通向公民治理的障碍?3.5 个人知识的局限性?3.6 创造公民治理?第4章代议者? 204.1 受托人和代理人?4.2 社区代议制的性质?4.3 代议制的责任?4.4 常规政策与社区利益政策? 4.5 协调委员会?第5章公共服务职业者? 255.1 公共服务的背景?5.2 公共服务职业者的演进?5.3 公共服务的角色?5.4 职业者的目标?5.5 职业者的三种角色类型?5.6 帮助者角色与“让渡”的悖论? 第6章公民治理? 326.1 社区治理的原则?6.2 社区的背景?6.3 社区的政策导向?6.4 公民、代议者与职业者?6.5 让公民治理运转起来?6.6 公民治理的要素?6.7 结论?第一章概述:复归原初的价值1,治理包含着参与社区公共政策制定和执行的公民、选任代议者和公共服务职业者的全部活动。

第二章 美国的道德公民教育1

第二章   美国的道德公民教育1

[1] 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50页。
对理性教育的质疑:——反理性教育思潮

(1)质疑之一:理性。 片面的夸大了理性认识的结果,导致理念充满了盲目性。
(2)质疑之二:确定性的知识。
“用观念的、幻想的联系来代替尚未知道的现实的联系, 用想象来补充缺少的事实,用纯粹的臆想来填补现实的空白”。 (3)质疑之三:主体性。 强调普遍的抽象的人性,以理性的普遍性来吞食个体 的独特性,对现实的具体的人并不关心。

第二章 美国的公民道德教育

一、
本章 主讲
美国公民道德教育概述
二、
美国公民教育的目标 和课程设置 美国道德教育
三、
一、美国公民道德教育概述

重在“理性”教育
在美国的道德公民教育领域,是公共领域,主 要进行理性教育,而不是信仰教育。
(2)内容:正义、平等、关爱、隐私等,渗 透着人类学、社会学、政治学、伦理学等学科 知识。
三、美国道德教育

美国的道德教育具 有严格的模式和内容, 既和信仰教育相区别, 又和公民教育相区别。
(一)美国道德教育的阶段

1.二战前:美国的道德教育主要围绕“美德”和民主


颁奖大会上,记者兴致勃勃地前去采访一位 诺贝尔奖获奖者。 1、记者问:“对于您的成功来说,您在 哪所大学、哪个研究机构获益最多?” 老者沉吟片刻后满含深情地答:“在幼儿 园。” 2、记者十分惊异地问:“为什么?” 老者沉静地答:“是幼儿园的老师给了我 一生受益的习惯。 3、记者惊异地问:“哪些好习惯?” 老者答:在幼儿园里,我懂得了要把用过 的东西摆放整齐,懂得了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 拿,懂得了有了好吃的东西要分给小朋友一些, 懂得了饭前要洗手„„”

最新-美国教育对思政教育的启发 精品

最新-美国教育对思政教育的启发 精品

美国教育对思政教育的启发2001年9月,中共中央印发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纲要》提出了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指出要从公民道德建设入手,加强我国思想道德建设,这标志着我国公民教育体系构建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2007年,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

这既为加强公民教育指明了方向,也界定了公民教育的内涵。

此时,公民教育成为了我国教育领域的热门词语,更多更好的借鉴他国公民教育的经验,更好的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服务,培养新世纪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是每一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美国公民教育的核心理念和培养途径在美国公民教育的主要价值和信念源于《独立宣言》和美国宪法及个人权利法,它所强调的公平方法、平等保护、自由表达和公民参与也正是美国多数民众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共识,是植根于自由、公平、公正、责任和义务、多元化、隐私权等价值基础之上。

在公民教育的信念和价值观这方面,美国的学校有四大基本要求一是个人权利;二是个人自由;三是个人的责任;四是对社会状况和政府职责的信念。

美国的学校通过社会科学教育对学生进行民主素质的教育,包括对民主知识、民主参与的技能以及民主价值观的教育这三方面。

民主知识的教育使公民从小就了解民主政府的基本结构、功能,以及每个公民参与民主政治的程序。

美国社会注重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公民教育,主要有直接和间接两种途径。

直接的公民教育即是在高校内开设专门的课服进行公民教育。

开设专门的公民教育课,或在综合课程中把公民教育作为重要课程,与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环境教育等结合起来讲解,也在其它活动中渗透式的进行公民教育。

美国公民教育的途径除了专门的公民教介课程外,还有以公民教育为最终目的的社会学科。

社会学科通过文化遗产教育、思维能力和方式的培养以及社会利学知识的学习来达到培养民主公民的最终目的。

间接的公民教育则主要是通过课外活动以及校园文化来进行公民教育。

美国公民教育的特征及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美国公民教育的特征及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美国公民教育的特征及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一、美国公民教育的概述美国作为世界大国,无论在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都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作为一个多元化、移民国家,美国的公民教育备受关注。

与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同,美国的公民教育更加重视民主、自由、平等、正义等基本价值观的培养,旨在帮助每个公民理解和参与美国的民主政治制度,促进社会的平等和公正,并增强个人在全球化时代的竞争力。

美国公民教育主要包含三个领域:历史和政府、经济、地理。

这三个领域都是以美国作为研究对象的,旨在加强学生对美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理解,提高他们在国际事务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美国公民教育的特点1. 基于价值观的教育美国公民教育非常注重价值观的培养。

这些基本价值观包括:民主、自由、平等、正义、宪政、共和主义、联邦制、个人自由、主权、优越性、卓越性、理性等。

这些基本价值观是美国政治制度的核心,也是美国公民教育的核心内容。

2. 强调参与和体验式学习美国公民教育鼓励学生参与,并注重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体验政治系统的运转。

例如,学生可以参观议会、法院和政治集会,与政治人物交流,开展社区服务等。

这样的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实践能力,加强他们对政治的理解。

3. 结合现实社会问题的教学内容美国公民教育不仅注重政治和历史上的事件,也结合当前社会的问题进行教学。

例如,教育不公、种族歧视、环境污染等,都是美国公民教育的重点内容。

通过这样的教育,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问题,懂得如何用民主和正义的手段解决问题。

三、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1. 价值观教育需要强化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为主要内容,这些价值观是我国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基础。

但是,与美国公民教育相比,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还需要更加强化价值观的教育,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 加强参与和体验式学习学生在课堂中仅仅传递知识是不够的,我们还应该注重体验式学习,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体验和了解现实中发生的问题和政治制度的运行。

美国进步时代文官制度改革及其影响

美国进步时代文官制度改革及其影响

美国进步时代文官制度改革及其影响滕白莹【摘要】进步时代是美国现代化进程中经历的首次经济—社会大转型时期,这次转型肇始于工业化及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在资本从分散到集中,从自由到垄断的过程中,公司垄断霸权通过政党分肥制将触角延伸至政治领域,形成政府俘获的局面,出现了转型期国家治理危机.政府为了摆脱此种不利局面,在文官制度方面进行了改革,由此开启了美国现代国家建设的序幕,从“根本上”改变了美国的国家治理结构,促进了国家自主性和国家能力的提升,并为此后的罗斯福新政时期国家大规模干预经济和社会事务作了制度上的铺垫.【期刊名称】《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2(000)006【总页数】6页(P94-99)【关键词】进步时代;官僚制度;国家自主性;国家能力;国家建设【作者】滕白莹【作者单位】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北京10087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D523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开始进入急剧的经济——社会转型期,传统的农业社会生产关系被工业化浪潮迅速席卷。

进步时代的美国,人口结构、移民涌入和社会贫富差距的增大带来了社会变迁,中产阶级对因社会地位的改变而产生的“焦虑”情绪,这些因素共同引致了一场以中等阶层为主、有社会各阶级广泛参与的资本主义改革运动——进步运动。

这次改革的目的是在资本主义已经取得的巨大物质成就的基础上,推动社会的全面改善,创造出与物质繁荣相应的精神文化条件,重建遭到工业文明破坏的社会价值体系,从而推动资本主义的顺利发展。

回顾进步时代的市场化转型进程可以发现,当市场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经济体制中深层次问题就开始暴露出来,因为整体经济增长是根植于制度内部的政治和意识形态影响的。

但是如果某种经济利益群体足够强大,这就使得它们所控制的政府并不愿意对现有的经济制度进行改革。

在一定范围内,经济与政治的作用力是相悖的。

[1]正如卡尔·波兰尼在《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中描述的“双向运动”那样,“就近百年而言,现代社会由一种双向运动支配着:市场的不断扩张以及它所遭遇的反向运动(即把市场的扩张控制在某种确定方向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国进步时代公民公共精神的培育[摘要]19世纪末20世纪初伴随着经济的腾飞,美国社会的道德基础遭到以大企业为代表的新经济利益集团的严重侵蚀。

在进步时代,为重构良好公共生活秩序,学校、非政府组织、公共知识分子进行了旨在培育与重塑公民公共精神的多中心合作治理,使美国社会重新进入正常、健康的运行轨道。

[关键词]进步时代;公共精神;治理19世纪末工业的大发展推动美国经济结构转型,使其成为一个现代工业国家,并在1894年成为世界头号工业大国。

在工业发展、集中和兼并过程中形成的以托拉斯为代表的大型企业逐渐成为国家经济的主导力量,而且在自由放任主义政策导向下,有限政府权力分散,缺乏良好的组织体系和健全的管理系统,因此,以大企业为代表的新经济利益集团的势力几乎是在无制约状态下迅速膨胀,轻易实现了对大量经济资源的控制,并买通政府官员获得了政治支持,不仅干扰了市场竞争的正常运行,引发市场失灵,还加剧了政治腐败,使美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由大企业支配经济的国家”,也使这一时期社会的道德基础遭到严重侵蚀,贫富差距和道德沦丧程度达到了历史顶点。

在19世纪90年代初,人们对进步的代价开始觉醒,逐渐认识到“自由放任既解放了生产力,也释放了贪婪和不平等的能量”。

由此美国兴起了一场影响深远的改革运动,又称为进步主义运动,这一时期也被称为进步时代。

正是在进步时代,人们开始认识到,对社会失范问题的治理和社会权利的维护,不仅需要政府实施社会管制将新经济势力集团置于有效的公共控制之下,使社会在新的制度和规则力量的调节下从无序转入有序,更需要公民加强道德培养、增强自治意识和能力,以适应工业时代的变动。

一、社会转型期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的异化19世纪后期随着大企业迅速兴起并开始在国家经济生活中占据日益重要的主导地位,不仅经济资源和社会财富逐渐集中到少数寡头和具有高度组织性的大企业手中,社会贫富差距不断扩大,而且美国社会开始由自由劳动者的国家转变成为雇员的国家。

在工业化进程中兴起的新型经济关系和组织形式,使美国人建国伊始便推崇的自由、平等、独立等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受到严重冲击,成为社会失谐的重要源头。

(一)对效率价值推崇的无限扩大伴随着工业化进程中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效率问题自然而然成为各企业乃至整个社会所普遍关心的中心问题。

这一时期著名的管理学者泰勒、韦伯等人将管理的中心问题界定为提高劳动生产率,并围绕这一目标确立起相应的管理理论体系和管理操作程序。

虽然效率价值导向的形成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并有效地提升了整个社会的劳动生产率,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效率价值主导的社会中,“理性似乎采取了一种新的形式,它的出发点已不是个体的人,而是社会的制度化机构,这些机构通过其科层制的计划和象数学那样精确的预测,不仅夺走了抓在它们手心里的小人物的自由,而且也夺走了他们手中的理性”。

尤其是后期在效率主义广泛传播的过程中,出现了对效率推崇的无限扩大,效率逐渐成为美国工业社会追求的唯一的价值标准,而人在多数情况下则只是被看作被动的生产工具,人的主体性地位和特质逐渐丧失,沦为大机器生产的异化物。

(二)个人成功理想的破灭内战后美国统一市场的形成,以及西部地区的迅速开发,不仅为国家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也为个人提供了更多经过努力奋斗积累的巨额财富,实现个人主义理想的成功机会,大大激发了美国人的创造力和拼搏精神。

因此,长期以来人们相信一个人除了自己性格和智力的限制,不应该处于任何束缚之下,人们由于自身的价值胜利或失败。

成功是对精力、能力、节俭、坚忍、雄心和胆识的一种奖赏。

人们在——或者应该在这些品质的发挥中发挥竞争;拥有这些品质最多的人理所当然应该获得成功。

他们在表达经济理想时反复运用的重要比喻是赛跑——通常被叫做“生活的赛跑”。

但在19世纪末支配美国工业的原则已不再是这种赛跑。

这种赛跑已经停止了。

新的组织体系以各种方式毁灭了这一理想的主体。

以大企业为代表的特权阶层使组织超出个人之上、压抑人性,阻碍、打击、挫败卑贱者,将人们努力和成功的道路弄得极为狭窄,使小人物得不到贷款并被关在市场的大门之外。

(三)对经济成功的盲目崇拜19世纪晚期新经济利益集团奢侈的消费和生活方式开始侵蚀社会传统,改变人们勤奋节俭的价值导向,而且随着斯宾塞的学说开始在美国广泛流传,许多人相信大企业的形成和发展是“适者生存”的结果,是自然规则和上帝法则的必然结果。

拥有大量财富是神权的标志,救济穷人或者限制富人是对上帝意志的干扰。

因而反对任何针对失业、贫富分化等社会弊病进行的社会改革。

同时,人们开始越来越崇拜成功者,尤其是经济上的成功者。

许多人将实现财富的最大化作为人生奋斗的最高目标,甚至不择手段聚敛财富,如有着特别权力和影响力的律师业,本应利用法律制裁大企业践踏民主的暴行,有效制约大企业的不法行为,却为了获得利益从属于公司企业,逐渐成为受到控制、丧失独立性的职业。

在这一背景之下,公民道德修养和职业素养水平都呈现出下降趋势。

二、多中心合作治理模式下公民公共精神的培育与重塑公共精神是现代社会对公民提出的一种最基本、最重要的美德要求。

公共精神作为公民美德,本质上是公民的公共责任意识在行为和性格上的体现。

无论是政府对社会的有效治理还是公民社会自治和公民自治的达成,都离不开公民公共精神的支撑与支持。

而在19世纪后期美国社会转型过程中,面对社会道德基础遭到侵蚀,个人责任感下降等严重社会失范问题的出现,在全社会倡导和培育公民公共精神,成为拯救道德危机、重塑道德体系、构建良好公共生活秩序的必由途径。

(一)学校道德教育功能的关注和倡导进步时代也是美国教育变革和发展的重要时代。

在这一时期理性、效率等价值和理念被引入教育领域,推动了教育机构的重组和教育体制的调整。

而且,在教育改革过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学校教育是培养优秀公民的一个重要途径,并对学校提出了重视和强化道德教育功能的新要求,推动了民主社会中学校教育功能的转化。

在公司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下,学校教育最主要的职责是为社会培养具有一定知识技能的劳动力。

尤其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古典管理理论及效率价值导向的影响下,美国的一些州进行了教育机构和管理体制的改革,将韦伯提出的官僚体制引入学校,通过专业培训和考核加强了教师的专业性,并加大了职业教育的力度。

这些改革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工业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但对于进步时代资本扩张导致的道德滑坡和社会不安定问题的消除,则成效并不显著,而这恰恰又是亟待解决的阻碍社会进步的关键问题。

正是在这一背景之下,人们开始关注和倡导学校的道德教育功能。

在美国传统的道德教育中,宗教教育一直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宗教注重对人进行以服从、节制等为核心的道德人格的教育,但在进步主义教育运动中,人们更关注学校教育对共和国公民公共精神的培育。

1908年美国教育家达顿和斯奈登不仅将以提高生产率为中心的科学管理理论引入教育管理,还特别强调了学校的道德教育功能。

达顿和斯奈登将学校视为“提升道德和文化水准的工具”,并指出学校教育具有“一种道德力量”,学校有责任和义务进行道德教育,把学生培养成合格的公民,使他们有尊重他人、遵纪守法、追求信仰、诚实守信、有自知之明等优秀品质。

在学校道德教育的实施方面,达顿和斯奈登强调,教师、校长和督学应对学校道德教育的目的和功能有清楚认识,学校不仅要重视学生道德教育活动的开展,还要重视教师人格对学生个性的影响,因此,在培养和选拔教师时要特别重视师德问题,校长和督学也要进行严格的筛选,以保证道德教育的质量。

在这一时期著名的进步主义教育者约翰·杜威也指出,对于一个以进步主义为目标的社会来说,学校改革是改革的最高层次。

因为“民主主义不仅是一种政府的形式;它首先是一种相互依赖的生活方式,是一种共同交流的方式。

人们参与公共利益的承担,每个人必须使自己的行动参照别人的行动,必须考虑别人的行动,使自己的行动有意义和有方向,这样的人在空间上大量地扩大范围,就等于打破阶级、种族和国家之间的屏障,这些屏障过去使人们看不到他们活动的全部意义。

”对应于这一民主主义概念,杜威认为,教育的道德功能在于培养个体对社会关系和社会控制的个人利益,以及保证社会有序变革的心灵习惯。

基于民主主义的学校道德教育改革,有助于民主传统和民主社会价值观在全社会的重塑,有利于推动社会新秩序的形成。

杜威还指出,不能将道德教育仅局限于在学校开设这门课程的层面上,而是要将道德教育全面贯彻到学校的教育和生活之中。

为了适应民主社会和民主生活方式的需要,学校教育制度应进行改革,“仅注意使教育不被一个阶级积极地用来作为更加容易剥削另一个阶级的工具,这是不够的。

学校设施必须大量扩充,并提高效率,一般不只在名义上,而是在事实上减轻经济不平等的影响,使全国青少年,为他们将来的事业受到同等的教育。

……使所有青年能继续在教育影响之下,成为他们自己经济和社会的职业的主人”。

在道德教育的实施方面,杜威认为“种种积极的道德,如矫健、创才及新意等,这些品性,比较那奉令惟谨、完全可靠的忠信,在世界上是更有价值些的”,因而反对传统的依靠抽象说教进行的道德教育,认为将难以理解的道德观点与行为准则强加给学生的做法,忽视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反而有可能会阻碍道德的培养。

杜威认为教育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主张学生在道德教育中发挥主动性,“从做中学”,以其兴趣、需要和活动为中心,从生活经验中掌握道德知识、提升道德观念。

在进步时代,面对经济和社会的剧变,人们重新审视和定位学校的教育功能,认识到学校不仅应该成为学生接受知识的主要场所,也应该成为塑造学生人格的最主要场所。

而这一时期学校教育功能的转化,尤其是道德教育功能的强化,不仅培养了学生趋善避恶的自律品质,也提升了学校和教师所担负的社会道德责任,成为重塑民主社会公民公共精神与准则,推动民主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

在进步时代,学校对道德教育的关注和倡导发挥了重要的社会改造作用,其价值所在也正如杜威所表述,“使每一所学校都成为一种初具雏形的社区生活,其中活跃着反映大社会生活的形形色色的职业,同时也渗透着艺术、历史和科学的精神。

当学校能在这样一个小社会里引导和训练每一个儿童成为社会的成员,用服务的精神熏陶他,并授予其有效的自我指导的工具时,我们就会拥有一个有价值的、可爱的、和谐的大社会的最强大且最好的保证”。

(二)非政府组织道德责任的担当和履行宗教在美国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教育角色,尤其是宗教的伦理规范在塑造和培养人们虔敬、勤勉、节制的行为习惯和品质方面,具有重要的道德教育作用。

在进步时代对社会问题的普遍关注,也促使人们从这一角度重新审视宗教的作用和教会的作用,并因此形成了“社会福音运动”。

起源于19世纪末的美国社会福音运动,标志着宗教成为进步时代社会改革的重要力量之一,思想开明的美国新教界人士关注并提出了宗教的社会责任问题,指出“必须像拯救个人一样去拯救社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