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杆菌科细菌介绍

合集下载

第九章肠杆菌科细菌

第九章肠杆菌科细菌

第九章肠杆菌科细菌第九章肠杆菌科细菌第⼀节概述⼀、肠杆菌科细菌:是⼀群⽣物学特性相似,常寄居于⼈和动物肠道中的⾰兰阴性杆菌。

随⼈和动物粪便排出⽽⼴泛分布于⽔、⼟壤和腐物中。

⼤多数肠杆菌为肠道的正常菌群,但当宿主免疫⼒低下或细菌侵⼊肠道以外部位时,可成为条件致病菌⽽引起疾病,可导致全⾝多处部位感染。

少数肠道杆菌为致病菌,如伤寒沙门菌、痢疾志贺菌、致病性⼤肠埃希菌等均可使⼈患某些肠道传染病。

*、肠道菌科的种类繁多,依据⽣化反应、抗原构造及DNA同源性进⾏分类,⽬前⾄少有30个菌株、120多个菌种。

⼆、肠杆菌科细菌的共同⽣物学特性:①、形态与结构:肠杆菌均为⾰兰阴性菌,⼤⼩约(1—3)µm×(0.3—1)µm,多数有周⾝鞭⽑,能运动。

致病菌多有菌⽑,少数有荚膜或微荚膜,不形成芽胞。

②、培养特性:营养要求不⾼,培养温度为37℃。

在普通琼脂培养基上⽣长良好,形成直径约2—3毫⽶中等⼤⼩、湿润、灰⽩⾊光滑性菌落。

③、抗原构造:主要有3种:⑴、菌体(O)抗原:为细胞壁的脂多糖,耐热,100℃数⼩时不被破坏,具有属、种特性,其特异性取决于脂多糖分⼦末端重复结构特异多糖链糖残基种类和排列。

长期⼈⼯培养后容易失去O抗原,菌落为粗糙型(R),因此菌落可发⽣S—R变异。

⑵、鞭⽑(H)变异:为鞭⽑蛋⽩质,不耐热,60℃30分⼦即可被破坏,其特异性取决于多台脸上氨基酸的排列顺序和空间构造,失去鞭⽑后H抗原消失,O抗原外露,为H-O变异。

⑶、微荚膜或包膜抗原:位于O抗原外围,可阻⽌O抗体与抗原结合,为多糖类物质,不耐热,60℃30分钟可被去除,重要的有⼤肠埃希菌K抗原、克雷伯菌K抗原、沙门菌Vi抗原等。

④、抵抗⼒:肠杆菌科细菌在⾃然界中⽣存能⼒最强,在⽔、粪便中可⽣存较长时间,与疾病的流⾏有⼀定关系。

对理化因素的抵抗⼒不强,60℃30分钟即可被杀死,易被⼀般化学消毒剂杀灭,常⽤氯消毒饮⽔。

第⼆节埃希菌属1、埃希菌属有5个种,其中⼤肠埃希菌是最常见的临床肠道分离菌,影最长是有Escherichia 从⼈粪便中发现⽽得名,即⼤肠杆菌。

肠杆菌科细菌

肠杆菌科细菌
Enterobacteriaceae
20
临床意义 (Clinical Significance)
埃 希 菌 属
E.coli以肠道外感染多见,主要有泌尿系统感染 以肠道外感染多见, 以肠道外感染多见 E.coli中的致病菌株能引起各种类型的腹泻,根 中的致病菌株能引起各种类型的腹泻, 中的致病菌株能引起各种类型的腹泻 据其不同的血清型别、 据其不同的血清型别、毒力和临床症状 致泻性E.coli分为 类: 分为5类 致泻性 分为 肠毒素型大肠埃希菌 (ETEC) 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 (EPEC) 肠侵袭型大肠埃希菌 (EIEC) 肠出血型大肠埃希菌 (EHEC) 肠凝聚型大肠埃希菌 (EAggEC)
Enterobacteriaceae
17
Contents
1 2 3
Escherichia Shigella Salmonella
Escherichia, Shigella, and Salmonella are classified in the family Enterobacteriaceae. Species in these three genera are gram-negative rods that grow well on MacConkey agar.
Enterobacteriaceae
26
形态结构
埃 希 菌 属
形态:革兰阴性短杆菌 形态: 特殊结构: 特殊结构: 有鞭毛 无芽胞 少数有荚膜
Enterobacteriaceae
27
培养特性
埃 希 菌 属
对氧需求: 对氧需求:需氧或兼性厌氧 营养要求: 营养要求 不高 菌落: 圆形、扁平、 菌落 圆形、扁平、灰白色 血平板: 可有β-溶血环 血平板 可有β 溶血环 肠道鉴别培养基: 肠道鉴别培养基 可形成乳糖 发酵型菌落

肠杆菌科细菌归纳总结

肠杆菌科细菌归纳总结

肠杆菌科细菌归纳总结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是一类常见的革兰氏阴性菌,它包括了许多与人类和动物相关的致病菌,同时也包括了许多与环境和食品卫生相关的菌株。

肠杆菌科细菌的特点是在普通培养基上能够产生气体,并且在革兰染色中呈现棒状。

1. 肠杆菌属(Enterobacter)肠杆菌属是肠杆菌科中的一个重要属,常见的菌株包括粪肠杆菌(Enterobacter cloacae)和黄色肠杆菌(Enterobacter aerogenes)等。

这些菌株广泛存在于土壤、水体以及人及动物的肠道中,有些种类具备耐药性,并且可能引发医院感染。

2. 大肠杆菌属(Escherichia)大肠杆菌属是肠杆菌科中的另一个重要属,其中最著名的是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它一般存在于人和动物的肠道中。

大肠杆菌是一种常见的致病菌,可以引起腹泻、尿路感染等疾病。

此外,某些大肠杆菌菌株还产生毒素,如致命的肠毒性大肠杆菌产生的毒素可以引起严重的食物中毒。

3. 鲍曼不动杆菌属(Klebsiella)鲍曼不动杆菌属是肠杆菌科中的另一个重要属,常见的菌株包括肺炎克雷伯菌(Klebsiella pneumoniae)等。

这类菌株是常见的医院感染病原菌,可以引起肺炎、尿路感染以及败血症等严重疾病。

而产超强粘多糖的黏质性肺炎克雷伯菌更是具有高度的传染性和致病性,是医疗环境中的重要威胁之一。

4. 沙门氏菌属(Salmonella)沙门氏菌属是肠杆菌科中的一类重要致病菌,它包括众多血清型,其中一些血清型可以引起食物中毒和沙门氏菌感染。

这些菌株主要存在于动物及其产品中,比如家禽、牛奶和蛋等。

如果不注意食品的卫生状况,摄入被污染的食物可能导致人体感染引起胃肠炎等症状。

5. 艰难梭菌属(Clostridium)虽然肠杆菌科主要是指肠道相关的菌属,但在其中也包括一些与人体肠道无关或者少数与肠道关联不紧密的菌株。

艰难梭菌属是其中之一,该属的细菌广泛存在于土壤和水体中。

肠杆菌科

肠杆菌科

第九章肠杆菌科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细菌是一大群生物学性状近似的革兰阴性杆菌,常寄居在人和动物的肠道内,亦存在于土壤、水和腐物中。

其中大多数是肠道的正常菌群,但当宿主免疫力降低或细菌移位至肠外部位时可成为条件致病菌而引起疾病;少数为病原菌,例如伤寒杆菌、志贺菌、致病性大肠杆菌等。

肠杆菌科细菌种类繁多。

根据生化反应、抗原结构、核酸杂交和序列分析,目前至少有30个菌属,120个以上的菌种。

与医学有关的有埃希菌属、志贺菌属、沙门菌属、克雷伯菌属、变形杆菌属、摩根菌属、枸橼酸菌属、肠杆菌属、沙雷菌属和耶尔森菌属10个菌属,包括25个菌种。

肠杆菌科细菌具有下列共同生物学特性:1.形态与结构0.3-1.0×1-6um中等大小的革兰阴性杆菌。

无芽孢。

多数为周毛菌。

少数有荚膜或包膜。

大多有菌毛。

2.培养兼性厌氧或需氧。

营养要求不高,在普通琼脂平板上生长繁殖后形成湿润、光滑、灰白色的直径2-3mm中等大小菌落。

在血琼脂平板上,有些菌可产生溶血圈。

在液体培养基中,呈均匀浑浊生长。

3.生化反应活泼,分解多种糖类和蛋白质,形成不同代谢产物,常用以区别不同菌属和菌种。

乳糖发酵试验在初步鉴别肠杆菌科中致病菌和非致病菌上有重要价值,一般非致病菌能分解乳糖,而致病菌多数不能。

4.抗原构造复杂,主要有菌体(O)抗原、鞭毛(H)抗原和荚膜(K)或包膜抗原。

其他尚有菌毛抗原。

(1). O抗原:存在于细胞壁脂多糖(LPS)层,具有属、种特异性。

其特异性取决于LPS分子末端重复结构多糖链的糖残基种类的排列。

O抗原耐热,100℃不被破坏。

从病人新分离菌株的菌落大多呈光滑(S)型,在人工培养基上多次传代移种保存日久后,LPS失去外层O特异性侧链,此时菌落变成粗糙(R)型,是为S-R型变异。

R型菌株的毒力显著低于S型株。

(2).H抗原:存在于鞭毛蛋白。

不耐热,60℃30分钟即被破坏。

H 抗原的特异性决定于多肽链上氨基酸的排列顺序和空间结构。

临床常见细菌 肠杆菌科

临床常见细菌 肠杆菌科

--
苯丙氨酸试验(+) 变形杆菌
摩根菌等
葡萄糖酸盐试验(+) 克雷伯菌 肠杆菌 沙雷菌等
埃希菌 沙门菌 志贺菌 耶尔森菌等
KIA、MIU、IMVC试验等 血清学试验分型
✓食物中毒:粪便、呕吐物、可疑食物 ✓败血症:血 ✓带菌者:粪便
➢分离鉴定
✓增菌(血、骨髓)→EMB、SS→生化反应→血清鉴 定

沙门菌检验程序
血清学诊断——肥达反应(Widal)
➢ 原理 用已知伤寒沙门氏菌O抗原及H抗原,以及引起副伤寒 的沙门氏菌H抗原与待检血清作凝集试验,测定待检血 清中有无相应抗体及其效价(TO、TH、PA、PB)
➢抵抗力不强
✓ 耐受胆盐,抵抗多种染料的抑菌作用
➢易出现各种变异
✓ 耐药性 ✓ H-O变异 ✓ S-R变异 ✓ 毒力变异
一、埃希菌属( Escherichia)
(一)生物学特性
➢ 形态染色 ✓ 符合肠杆菌特点,周鞭毛菌,有菌毛
➢ 培养特性:符合肠杆菌特点 ✓EMB平板——紫黑色有金属光泽 ✓S-S平板——桃红色
➢培养特性
✓肠道鉴别培养基上的无色透明
➢生化反应
✓乳糖(-)(宋内志贺菌迟缓发酵乳糖)、甲基 红(+)、动力(-)
乳糖发酵试验
志贺菌KIA(K A--) MIU(---)
志贺菌IMViC试验(-+--)
➢抗原分类——根据O抗原分4群,40余型
✓A群——痢疾志贺菌(10) ✓B群——福氏志贺菌(13) ✓C群——鲍氏志贺菌(18) ✓D群——宋氏志贺菌(1)
、乙型伤寒沙门菌、丙型伤寒沙门菌 食物中毒——鼠伤寒沙门菌、猪霍乱沙门菌
、肠炎沙门菌 败血症——猪霍乱沙门菌最常见

肠杆菌科细菌课件

肠杆菌科细菌课件

•肠杆菌科细菌
•30
第七节 克雷伯菌属
一、分类 二、细菌特性 三、临床意义 四、微生物学检验
•肠杆菌科细菌
•31
肺炎克雷伯菌(K.pneumoniae)
产酸(催娩)克雷伯菌(K.axytoca)
解鸟氨酸克雷伯菌(K.ornithinolytica)
植生克雷伯菌(K.planticola)
土生克雷伯菌(K.terrigena)
•肠杆菌科细菌
•16
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
(一)细菌特性 (二)临床意义 (三)微生物学检验
•肠杆菌科细菌
•17
细菌特性
▪ 形态特征 ▪ 培养特性 ▪ 生化反应
•肠杆菌科细菌
•18
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革兰染色
•肠杆菌科细菌
•19
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菌落特征(MAC)
•肠杆菌科细菌
•20
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菌落特征(CIN琼脂平板) :粉红色
肺炎克雷伯菌检验程序
•肠杆菌科细菌
•45
检验方法
1.显微镜检查 2.分离培养 3.鉴定
•肠杆菌科细菌
•46
肺炎克雷伯菌荚膜肿胀试验
•肠杆菌科细菌
•47
第八节 肠杆菌属
一、分类 二、细菌特性 三、临床意义 四、微生物学检验
•肠杆菌科细菌
返回 •48
产气肠杆菌(E.aerogenes) 阴沟肠杆菌 (E.cloacea) 日勾维肠杆菌(E.gergoviae) 阪崎肠杆菌(E.sakazakii) 中间型肠杆菌(E.intermedium) 泰洛肠杆菌(E.taylorac) 河生肠杆菌(E.amnigenus) 阿氏肠杆菌(E.asburiac) 致癌肠杆菌(E.cancerogenus) 溶解肠杆菌(E.dissolvens) 超压肠杆菌(E.nimipressualis)

肠杆菌科

肠杆菌科

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1.肠杆菌科:①是一大群寄居于人和动物肠道中的革兰阴性无芽胞杆菌(40种), 常随人与动物粪便排出,广泛分布于水、土壤或腐物中。

②大多为正常菌群或条件致病菌,部分强致病菌。

2 分类:(1)埃希菌属、沙门菌属、志贺菌属、耶尔森菌属:胃肠道感染、增殖、引起症状(2)枸橼酸杆菌属、克雷伯菌属、肠杆菌属、沙雷菌属、变形杆菌属、普罗威登菌属、摩根菌属、欧文菌属、哈夫尼菌属、爱德华菌属(3)其它:肥杆菌属、致病杆菌属、克吕沃尔菌属、拉恩菌属、西地西菌属、塔特姆菌属3. 肠道杆菌的共同特性(1)形态与结构:G-杆菌,多数有鞭毛,大多有菌毛,少数有荚膜或包膜,无芽胞。

(2)培养特性:需氧或兼性厌氧菌,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良好,常用肠道选择培养基分离培养。

(3)生化反应:生化反应活泼,乳糖发酵试验在初步鉴别肠道致病和非致病菌时有重要意义,生化反应与致病性成反比。

(4)Ag构造:菌体(O)Ag、鞭毛(H)Ag、表面(K、Vi)Ag、粘附因子(F)Ag (5)变异现象:S-R、H-O、Ag、耐药性、毒素产生、生化反应等(6)传播方式:污染的饮水及食物、经消化道传播。

(7)致病性:菌毛、表面Ag、内毒素、肠毒素等,以肠道症状为主。

(8)抵抗力:不强,加热60℃经30分钟即死亡。

4. 肠道杆菌分离鉴定程序5.肠道选择鉴别培养基(2)其他选择鉴别培养基A. EMB(伊红美兰): 含乳糖,伊红和美蓝是抑菌剂和pH指示剂,可抑制革兰氏阳性菌,在酸性条件下产生沉淀,形成紫黑色菌落或具黑色中心的外围无色透明的菌落。

B. HE培养基:含乳糖、蔗糖和水杨素,胆盐、去氧胆酸钠、溴麝香草酚兰和酸性复红可抑制革兰氏阳性菌;硫代硫酸钠和柠檬酸铁铵用于检测硫化氢的产生,使菌落中心呈黑色;溴麝香草酚兰和酸性复红为pH指示剂,发酵糖产酸的菌落呈红色,不发酵糖的菌落为蓝色。

选择鉴别培养基C. 麦康凯琼脂MacConkey:含乳糖,牛胆盐可抑制G+菌,中性红是pH指示剂,细菌发酵乳糖产酸时菌落呈粉红色,并在菌落周围出现胆盐沉淀的浑浊圈。

肠杆菌科细菌介绍

肠杆菌科细菌介绍
对抗生素的抵抗力
不同种类的肠杆菌科细菌对抗菌药物 的敏感性不同,部分细菌易产生耐药 性。
03 肠杆菌科细菌的致病性
致病物质
毒素
肠杆菌科细菌可产生多种毒素, 如志贺毒素、霍乱毒素等,这些 毒素对肠道细胞具有破坏作用,
引起腹泻、呕吐等症状。
侵袭因子
一些肠杆菌科细菌具有侵袭肠道黏 膜的能力,通过黏附和侵入细胞内 繁殖,引发感染。
肠杆菌科细菌介绍
目 录
• 肠杆菌科细菌概述 • 肠杆菌科细菌的生物学特性 • 肠杆菌科细菌的致病性 • 肠杆菌科细菌的检测与鉴定 • 肠杆菌科细菌的防治 • 研究进展与展望
01 肠杆菌科细菌概述
肠杆菌科细菌的定义
肠杆菌科细菌是一类革兰氏阴性 杆菌,属于变形菌门,肠杆菌科。
肠杆菌科细菌在自然界中广泛分 布,在水、土壤、食品以及动物
避免接触感染源
加强环境卫生
避免与感染肠杆菌科细菌的人接触,特别 是那些在医疗机构接受治疗的人。
保持家庭和工作场所的清洁,定期清理和 消毒可能被污染的表面。
治疗原则
及时诊断
早期诊断是关键,因为肠杆菌科细菌感染的严重程度可能因延迟治疗 而加重。
使用适当的抗生素
根据医生的建议,使用针对肠杆菌科细菌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治疗。避 免自行购买和使用抗生素,以免产生抗药性。
基因检测
通过对肠杆菌科细菌的基因进行 检测,了解其耐药性的分子机制 ,预测其对特定药物的耐药性。
05 肠杆菌科细菌的防治
预防措施
保持个人卫生
饮食卫生
经常洗手,特别是在上厕所和准备食物之 后。避免接触可能被污染的表面,尤其是 医院和卫生条件差的环境。
确保食物煮熟并避免食用过期或未经适当 冷藏的食物。肠杆菌科细菌的检测与鉴 定

肠杆菌科细菌分群的依据

肠杆菌科细菌分群的依据

肠杆菌科细菌分群的依据
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是一类革兰氏阴性杆菌,包含多种常见的肠道细菌,如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沙门氏菌(Salmonella)、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等。

肠杆菌科细菌的分群主要是根据它们的生物学特性和遗传关系。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肠杆菌科细菌分群依据:
基因组分析:通过对细菌基因组的序列分析,可以比较细菌之间的遗传关系。

例如,使用多重序列比对和构建系统发育树等方法,可以确定细菌的亲缘关系和进化关系。

生理和生化特性:肠杆菌科细菌可以通过对它们的生理和生化特性进行比较来进行分群。

这些特性包括代谢途径、酶的产生、对特定物质的利用能力等。

表型特征:细菌的形态、生长速度、产生的色素等表型特征也可以作为分群的依据。

例如,一些肠杆菌科细菌在不同的培养基上会产生不同的形态和色素。

抗生素敏感性:肠杆菌科细菌对不同抗生素的敏感性也可以用来分群。

通过对细菌进行抗生素敏感性测试,可以确定它们对不同抗生素的耐药性模式,从而进行分群。

综合利用以上的依据,可以对肠杆菌科细菌进行分群和分类,以更好地了解它们的特性和进行相关研究。

需要注意的是,肠杆菌科细菌的分类和分群是一个复杂的领域,不同的研究者和分类系统可能采用不同的方法和依据进行分类。

肠杆菌科细菌介绍

肠杆菌科细菌介绍
O抗原
❖ 耐热,100 ℃不被破坏。 ❖ 是肠道杆菌血清学分型和分群的主要抗原、如大肠杆菌
O157,霍乱弧菌O139。 ❖ IgM型抗体,凝聚反应 ❖ 0抗原可分三部分:①多糖侧链,肠杆菌科细菌具有不同
的糖成分,多糖的排列也不相同,决定了0抗原的特异 性;②核心部分,包括外核心区、骨架和核心糖脂,肠 杆菌科的核心部分相同;③类脂A,与内毒素有关,可引 起与内毒素血症相同的发热、炎症和血液动力学改变的 各种临床表现。
种类:肠杆菌科、种类众多,30个菌属、 120多个菌种。
.
.
包括 ——埃希菌属 ——志贺菌属 ——沙门菌属 ——耶尔森菌属 ——肠杆菌属 ——变形杆菌属 ——克雷伯菌属 ——摩根菌属 ——枸橼酸菌属 ——肠杆菌属 ——沙雷菌属 ——普罗2wei
.
致病菌
肠道正常菌群 条件致病菌 医院感染
肠杆菌科的共同特性
,还原硝酸盐为亚硝酸盐,O/F试验为发酵型。 4. 抗原构造复杂 5. 抵抗力弱 6. 易变异
返回
.
发酵型
O-F试验
.
氧化型
产碱型
氧化酶试验 阳性:紫红色
阴性:无色
.
硝酸盐还原试验
阳性:红色
阴性:淡黄色
.
4、抗原构造复杂
.
鞭毛抗原(H) K或Vi抗原 菌体抗原(O)
抗原结构: O抗原、H抗原、表面抗原
.
大肠埃希菌
大肠埃希菌(E.coli)是埃希菌属典型代表。 ➢ 分布:婴儿出生后数小时即进入肠道,并终生伴随,是人体
,其作用为通过共价键连接外层膜和多糖
.
肠杆菌科
分布:是一大群寄居在人类和动物肠道中、 生物学性状近似的革兰氏阴性杆菌,可随人 和动物排泄物广泛分布于土壤、水和腐物中 。其中部分为致病菌,如:沙门菌属、志贺 菌属等;而多数为肠道正常菌群,在一定条件 下可以致病,故称为条件致病菌。

肠杆菌科的细菌

肠杆菌科的细菌

返回
第五节 耶尔森菌属
一、分类 二、鼠疫耶尔森菌 二、鼠疫耶尔森菌 三、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 三、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 四、其他耶尔森菌
返回
其他尚有: 假结核耶尔森菌(Y.pseudotuberculosis) 假结核耶尔森菌(Y.pseudotuberculosis) 奥氏耶尔森菌(Y.aldouae) 奥氏耶尔森菌(Y.aldouae) 伯氏耶尔森菌(Y.bercovieri) 伯氏耶尔森菌(Y.bercovieri) 弗氏耶尔森菌(Y.frederiksenii) 弗氏耶尔森菌(Y.frederiksenii) 中间耶尔森菌(Y.intermedia)等9 中间耶尔森菌(Y.intermedia)等9种耶尔森菌。 均可从临床标本中分离得到,其相互之间的生 化性状相似,均能在4 以及在CIN上生长,可 化性状相似,均能在4℃以及在CIN上生长,可 在冷冻食品中增殖,并具有潜在的致病性。
返回
肠杆菌科的共同特性
1. 形态染色相似 革兰阴性杆菌 2. 培养特性相同 普通培养基上生长良好 3. 生化反应活泼 发酵葡萄糖,氧化酶阴性, 发酵葡萄糖,氧化酶阴性, 触酶阳性,还原硝酸盐为亚硝酸盐,O/F试 触酶阳性,还原硝酸盐为亚硝酸盐,O/F试 验为发酵型。 4. 抗原构造复杂 5. 抵抗力弱 6. 易变异
O157:H7菌落特征(山梨醇麦康凯琼脂平板) O157:H7菌落特征(山梨醇麦康凯琼脂平板) 菌落特征
返回
第三节 沙门菌属
一、分类 二、细菌特性 三、临床意义 四、微生物学检验
返回
细菌特性
形态特征 培养特性 生化反应 抗原结构
伤寒沙门菌革兰染色
伤寒沙门菌菌落特征(MAC) 伤寒沙门菌菌落特征(MAC)
沙门菌血清学鉴定

肠杆菌科细菌

肠杆菌科细菌
云 南 大 学 旅 游 文 化 学 院 护 理 学 系 王 玉 版 权 所 有 翻 印 必 究
图-6 大肠杆菌SS琼脂培养基
图-7 痢疾杆菌SS琼脂培养基
二、大肠埃希菌
(一)生物学性状
培养
① 麦康凯(MAC):粉色或红色菌落 ②伊红-亚甲兰(EMB):紫黑色、金属光泽
生化反应
I:吲哚试验

MR:甲基红试验


大 学 旅
初步确定为大肠杆菌



















阴性对照 图-16 克氏双糖铁培养基培养结果
一、大肠埃希菌
4. 革兰染色镜检
挑取纯培养后的可疑菌落进行革兰染色,确定其是否为革兰阴性菌。










护 理 学
短杆状,分散排列











阴性对照 图-17 革兰染色镜检结果
图-19 志贺菌IMViC试验结果
二、志贺菌属
(一)生物学性状
4. 抗原构造及分类
O抗原与K抗原
A群——痢疾志贺菌→致病性最强
B群——福氏志贺菌→我国最常见
云 南 大 学
C群——鲍氏志贺菌





院 护 理
D群——宋内志贺菌→抵抗力最强,致病最弱







《肠杆菌科细菌》PPT课件

《肠杆菌科细菌》PPT课件
轻度感染
发热、咳嗽、流涕等类似感冒症状。
中度感染
肺炎、心脏疾病等,需要住院治疗。
严重感染
败血症、感染性休克等,危及生命。
肠杆菌科细菌感染的传播途径
直接接触
人与人之间通过飞沫、接触等途径传 播。
间接接触
动物传人
某些肠杆菌科细菌能在动物间传播, 再传给人。
通过污染的水、食物、物品等传播。
03
肠杆菌科细菌的检测与诊断
《肠杆菌科细菌》ppt课件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1
CONTENTS
• 肠杆菌科细菌简介 • 肠杆菌科细菌的致病性 • 肠杆菌科细菌的检测与诊断 • 肠杆菌科细菌的抗药性 • 肠杆菌科细菌的治疗与预防
01
肠杆菌科细菌简介
肠杆菌科细菌的定义与分类
定义
肠杆菌科细菌是一类革兰氏阴性 杆菌,属于变形菌门,肠杆菌目 ,肠杆菌科。
05
肠杆菌科细菌的治疗与预防
肠杆菌科细菌感染的治疗方法
抗生素治疗
根据病菌类型和感染程度,选择 适当的抗生素进行治疗,如头孢
菌素、氨基糖苷类等。
支持性治疗
针对患者症状进行对症治疗,如 补液、纠正电解质紊乱等,以维
持生命体征稳定。
手术治疗
对于严重感染或并发症,如脓肿 形成、器官功能衰竭等,可能需
要进行手术治疗。
临床表现
患者出现发热、腹泻、腹 痛等症状,可能伴随有恶 心、呕吐等症状。
实验室检查
粪便、血液等标本中分离 出肠杆菌科细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且药敏 试验显示对该细菌敏感。
流行病学调查
患者近期有与肠杆菌科细 菌感染者接触史或旅行史 等。
肠杆菌科细菌感染的鉴别诊断
其他细菌感染

肠杆菌科细菌最常见的耐药机制

肠杆菌科细菌最常见的耐药机制

肠杆菌科细菌最常见的耐药机制摘要:1.肠杆菌科细菌概述2.肠杆菌科细菌的耐药机制3.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对肠杆菌科细菌的耐药性分析4.肠杆菌科细菌耐药性的变迁特点5.探讨肠杆菌科细菌耐药机制的研究方法正文:1.肠杆菌科细菌概述肠杆菌科细菌是一类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的细菌,主要生活在水和土壤中。

其中,大部分肠杆菌科细菌对人体无害,但部分细菌可引起人类疾病,如腹泻、败血症等。

近年来,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肠杆菌科细菌的耐药性问题日益严重,给临床治疗带来了很大困难。

2.肠杆菌科细菌的耐药机制肠杆菌科细菌的耐药机制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产β-内酰胺酶:β-内酰胺酶是一类可以水解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酶,如头孢菌素、青霉素等。

肠杆菌科细菌通过产生β-内酰胺酶,降低抗生素的活性,从而产生耐药性。

(2)药物外排泵:药物外排泵是一种可以将抗生素从细胞内泵到细胞外的膜转运蛋白,通过增强抗生素的排出,降低细胞内抗生素浓度,从而产生耐药性。

(3)靶位改变:抗生素通常通过作用于细菌的特定靶位,干扰细菌的正常生理功能,从而达到抑菌或杀菌作用。

部分肠杆菌科细菌通过改变抗生素作用靶位,降低抗生素的抑菌效果,产生耐药性。

(4)增强药物代谢:肠杆菌科细菌通过增强药物代谢酶的活性,加速抗生素在体内的代谢,降低抗生素浓度,从而产生耐药性。

3.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对肠杆菌科细菌的耐药性分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如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等,具有较好的通透性和广谱抗菌活性,但对部分肠杆菌科细菌的耐药性较高。

近年来,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逐渐上升,给临床治疗带来了很大挑战。

4.肠杆菌科细菌耐药性的变迁特点肠杆菌科细菌耐药性的变迁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不同抗生素的耐药率有所不同:部分肠杆菌科细菌对某些抗生素的耐药率较高,而对另一些抗生素的耐药率较低。

(2)耐药率随时间的推移逐渐上升: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肠杆菌科细菌的耐药率逐渐上升,部分细菌甚至对多种抗生素产生了多重耐药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大肠埃希菌
大肠埃希菌(E.coli)是埃希菌属典型代表。 ➢ 分布:婴儿出生后数小时即进入肠道,并终生伴随,是人体
肠道正常菌群的重要构成菌。 ➢ A:分解代谢产物,抑制痢疾杆菌等致病菌的生长
B:合成 ViB、ViK等,供人体吸收利用。 C:天然抗原, ➢ 致病:正常菌群------------肠道外感染
小肠粘膜——以免被肠蠕动、肠分泌液所清除 释放 肠毒素 由细菌的质粒DNA编码
不耐热肠毒素(heat labile enterotoxin,LT)
65℃30分钟失去活性
耐热肠毒素(heat stable enterotoxin,ST)
.
100℃加热20分钟仍不被破坏
不耐热肠毒素(LT) B亚单位—— 受体:肠粘膜上皮细胞膜 表面的GM1神经节苷脂 A亚单位(毒性活性部分)
附于粘膜表面,与细菌的侵袭力有关,如:大肠杆菌的Ki抗 原和伤寒杆菌的Vi抗原。
.
易变异
通过 接合
转导
溶源性转换
自发突变
引起
耐药性变异 毒力性变异 生化反应性变异
.
肠杆菌科与其它革兰阴性杆菌区别
.
临床意义
致病物质 所致疾病
.
致病物质
菌毛或菌毛样结构 荚膜或微荚膜 外膜蛋白 内毒素 外毒素
肠杆菌科细菌
主讲:戈红雨 2013-1-28
LOGO
.
革兰氏阴性菌(Gram-negative)
革兰氏阴性菌泛指革兰氏染色反应呈红色的细菌 。在革兰氏染色实验中,首先添加了结晶紫( crystal violet),再添入另一种复染染料( 通常使用番红(safranin)),从而将所有的 革兰氏阴性菌染成红色或粉色。
1. 形态染色相似 革兰阴性杆菌 (两端钝圆,无芽胞。多数
细菌有周身鞭毛,能运动,个别细菌有荚膜。多数细菌有菌毛。 本科细菌为需氧和兼性厌氧菌,营养要求不高,在普通培养基上 生长良好,各种细菌菌落大小相似,直径2~3μm。)
2. 培养特性相同 普通培养基上生长良好 3. 生化反应活泼 发酵葡萄糖,氧化酶阴性,触酶阳性
.
所致疾病
肠道感染 腹泻、食物中毒、旅行者腹泻、肠热症
肠道外感染 (志贺菌除外) 泌尿道感染、肺炎、脑膜炎、伤口化脓、菌血
症等
.
治疗
在尚未有病原学报告时, 对泌尿道感染和腹膜炎--可按革兰氏阴性 杆菌联合使用抗生素, 对肺炎和败血症者--需兼顾革兰氏阴性和 阳性菌。
氨基糖苷类和氟喹诺酮类抗生素有较长的 抗生素后效应,与内酰胺类连用可增强抗 菌活性,延长抗菌作用时间,有利于感染 组织内获得有效的药效浓度。
➢质粒编码粘附素、使细菌吸附在肠粘膜细胞表面。 ➢分泌肠毒素、导致肠液大量分泌。 ➢婴儿水样腹泻。
.
治疗
.
第二节 志贺菌属 shigella
是人类细菌性痢疾最为常见的病原菌, 通称痢疾杆菌dysentery bacteria
特殊菌株------------肠道内感染
.
细菌特性
形态特征 培养特性 生化反应 抗原结构
.
生物学性状
➢ G— 小杆菌,有鞭毛、菌毛、多数菌株有多糖微荚膜。
➢ 发酵多种糖类,产酸并产气,大部分菌株迅速发酵乳糖,但引起 肠内感染的菌株(致病性大肠杆菌)不发酵或缓慢发酵乳糖;在 肠道鉴别培养基上呈现有色菌落;IMViC++--,脲酶试验阴 性、硫化氢试验阴性。
42、44、3、86
疾病与症状
致病机制
旅行者腹泻,婴幼儿腹泻,LT 和(或)ST 肠毒素,大
水样便,恶心,呕吐,腹 量分泌液体和电解质
痛,低热
水样便,少量血便,腹痛, 质粒介导侵袭和破坏结肠粘
发热
膜上皮细胞
婴儿腹泻,水样便,恶心,粘附和破坏上皮细胞
呕吐,发热
水样便,大量出血,剧烈 SLT-I 或 SLT-II,中断蛋白质
腹痛,低热或无,可并发 合成
HUS、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婴儿持续性腹泻,呕吐, 集聚性粘附上皮细胞,阻止
脱水,低热
液体吸收
.
1. 肠产毒性大肠杆菌 (ETEC)
ETEC 粘 定居因子(colonization factor) 附 又称粘附素(adhesin)
是细菌的特殊菌毛 CFAⅠ/CFAⅡ ( colonization factor antigenⅠ,Ⅱ)
.
大肠埃希菌检验程序
标本 肠外感染:尿液;脓液;血液 肠道感染:粪便
分离培养 计数培养 纯培养 形态学检查 生化反应 毒素检测 血清学试验 报告结果
.
卫生学指标
在环境和食品卫生学上,常被用作粪便污染的检测指标
大肠菌群指数 细菌总数
每1000ml水中大肠菌群数 每1ml或1g样品中细菌总数
我国的卫生标准:
通过这种测试我们可以区分两种细胞壁结构不同 的细菌。革兰氏阳性菌在反应后的除色溶液中将 呈现龙胆紫的颜色。
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中肽聚糖含量低,而脂类含 量高。当用乙醇处理时,脂类物质溶解,细胞壁 通透性增强,使结晶紫极易被乙醇抽出而 脱色;再度染上复染液番红的时候,便呈现红色 了。
.
.
.
革兰氏阴性菌的病原能力通常与其细胞壁 组成相关,具体说来有脂多糖( lipopolysaccharide,又称为LPS或 者内毒素(endotoxin))层。在人体 中,LPS可以激发一种固有免疫反应( innate immune response)这种反 应是通过细胞素制造和免疫系统活化等来 描述其特征的。比如,红肿就是细胞素产 生并释放导致的。因为脂多糖在革兰氏阴 性菌的细胞墙表皮,所以大多数或旧型抗 生素都不能有效抑制此类细菌。
无外毒素---肠毒素,但有强的侵袭力(类似痢疾杆菌) 定位于结肠 侵入肠粘膜上皮细胞,生长繁殖,产生内毒素。
破坏细胞形成炎症和溃疡,
引起腹泻,呈脓血便 ,有里急后重, 临床症状酷似志贺菌感染,主要侵犯较大儿童、成人。
.
3、肠致病性大肠杆菌( EPEC)
➢ 是婴儿腹泻的主要病原菌; ➢ 不产生肠毒素; ➢ 也无侵袭力; ➢ 但能粘附小肠粘膜上皮细胞,在小肠黏膜表面大量繁殖
种类:肠杆菌科、种类众多,30个菌属、 120多个菌种。
.
.
包括 ——埃希菌属 ——志贺菌属 ——沙门菌属 ——耶尔森菌属 ——肠杆菌属 ——变形杆菌属 ——克雷伯菌属 ——摩根菌属 ——枸橼酸菌属 ——肠杆菌属 ——沙雷菌属 ——普罗2wei
.
致病菌
肠道正常菌群 条件致病菌 医院感染
肠杆菌科的共同特性
,破坏微绒毛,导致刷状缘破坏,绒毛萎缩,上皮细胞 结构、功能受损,干扰细胞的再吸收,造成严重腹泻, 严重者可致死; ➢ 最近报导,可产生类志贺毒素。
.
4、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
亦称为Vero毒素大肠埃希菌
➢ 主要血清型:O157:H7 ➢ 主要毒力因子: ❖ 菌毛——质粒编码,介导细菌与肠粘膜细胞结合。 ❖ 志贺样毒素(Shiga-like toxin,SLT)
.
➢ H抗原:即细菌的鞭毛蛋白;
❖ 不耐热,60℃ 30分钟即被破坏; ❖ 其特异性取决于多肽链氨基酸的组成、排列顺序和空间构型 ❖ IgG型抗体 ❖ H抗原可能与细菌在尿路中的播散有关。多数肠杆菌科细菌
表面有菌毛,为一种蛋白成分,与细菌对粘膜表面的粘附能 力有关
➢ 表面抗原
❖ 不耐热,60℃ 30分钟即被破坏; ❖ 可阻断O抗原与相应抗体的结合。 ❖ 荚膜抗原能抑制细菌与0抗血清的凝集,并可促使细菌易于粘
.
周质
.
胞质膜(Cytoplasmic membrane): 存在于细胞质中各膜结合 细胞器中的膜,包括核膜、内质网膜、高尔基体膜、溶酶体膜、线粒 体膜、叶绿体膜、过氧化物酶体膜等。
肽聚糖薄层,比革兰氏阳性菌要薄得多 外层膜(outer membrane),是在肽聚糖层之外的膜,内含有脂
多糖,核糖,O抗原 外层膜中还有孔蛋白,允许特定的分子通过 周质(periplasmic space): 指肽聚糖层和外层膜之间的空间 S层直接与外层膜相连,而非肽聚糖层 如果有鞭毛,表毛有四个支撑环而不是两个 没有磷壁酸(teichoic acids)或者脂磷壁酸 多糖骨架上有脂蛋白 大多数革兰氏阴性菌中含有胞壁质脂蛋白(Braun's lipoprotein
——噬菌体编码 ——细胞毒素 ➢ 主要临床症状: 出血性结肠炎、伴以剧烈腹痛、血便。
轻重不一。10%小于十岁患儿,有严重并发症,死亡率高
.
E. coli O157:H7 – induced hemorrhagic colitis
in a three-year-old girl
.
5、肠集聚性大肠埃希菌
.
引起腹泻的大肠埃希菌
菌株
作用
部位
ETEC
6、8、15、25、 27、78、148、159
小肠
EIEC 大肠
28ac、29、112ac 124、136、143。。。
EPEC 小肠
2、55、86、111、 114、119、125-128、 142、158
EHEC 大肠
157、26、111
EAggEC 小肠
在婴儿、老年人:败血症、脑膜炎。
➢ 肠道内感染---------腹泻 ❖ 肠产毒性大肠杆菌(enterotoxigenic E. coli ETEC) ❖ 肠侵袭性大肠杆菌(enteroinvasive E. coli EIEC) ❖ 肠致病性大肠杆菌(enteropathogenic E. coli EPEC) ❖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nterohemorrhagic E. coli EHEC) ❖ 肠集聚型大肠杆菌(enteroaggregative E. coli EAggEC)
≤ 3个大肠菌群/1L饮水 ≤ 100个细菌总数/1ml饮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