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__要素禀赋理论

合集下载

第三章要素禀赋理论

第三章要素禀赋理论

第三章要素禀赋理论要素禀赋理论,又称为属性理论,是指个体拥有一系列固有的特性,这些特性会对其行为和决策产生影响。

该理论的提出者为美国心理学家Edwin A. Locke和Gary P. Latham。

要素禀赋理论认为,个体具备的要素或特质可分为能力、动机和知识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共同影响了个体的行为和表现。

首先,能力是个体所具备的技能和知识,它们对个体的工作表现和成功至关重要。

能力是通过训练和学习获得的,它直接影响个体在完成任务时的效果和质量。

能力包括认知能力、技术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等各个方面。

一个拥有较高能力的个体往往能够更好地完成任务,取得更好的成绩。

其次,动机是个体在行动之前所产生的内部驱动力,它可以激发个体的行为和努力。

动机可以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

内在动机是指个体内心的愿望和需求,如自我实现、成就感和兴趣等。

外在动机是指个体因外部奖励或惩罚而产生的动机,如薪水激励和晋升机会等。

动机是个体展现出积极主动性和努力工作的关键因素,它能够促使个体取得优秀的绩效。

最后,知识是个体对于任务和工作环境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知识包括技术知识、经验知识和专业知识等。

个体对于所从事的领域越了解和熟悉,就越能够应对各种不同的情况和挑战。

知识可以提高个体的自信心和能力,从而更好地完成工作和任务。

要素禀赋理论认为,这三个要素互相作用影响着个体的行为和表现。

例如,一个个体具有较高的能力和动机,但缺乏必要的知识,可能会导致无法正确应对各种挑战和问题。

同样,一个个体具备丰富的知识和技能,但缺乏动机去付出努力,也难以获得良好的绩效。

要素禀赋理论对于组织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组织可以通过培养个体的能力、激发其动机和提供相应的知识,来提高员工的工作绩效和满意度。

同时,要素禀赋理论也可以用来解释个体在组织内部的行为和决策,从而能够更好地预测和理解个体的表现和行为。

在实践中,要素禀赋理论可以被应用于招聘和选拔、培训和发展以及绩效评估等方面。

国际经济学--第3章要素禀赋理论教学教材

国际经济学--第3章要素禀赋理论教学教材

*
B′
A′
32
二 封闭条件下的相对价格
相对价格的决定
总结
要素禀赋
相对供给差异
相对价格差异
生产技术条件相同
两国需求条件完全相同
*
33
三 H-O定理
开放后国际均衡价格的决定
Px/Py
PB Pw PA
A国过剩供给 曲线
A国将出口X,进口Y,B国则相反
国际均衡价格由A、B两国的相互需 求决定
国际价格Pw位于两国封闭条件下相 对价格PA和PB之间
结论 资本丰富国家的生产可能性边界相对变相于资本密集型 产品,劳动丰富国家的生产可能性边界相对偏向于劳动 密集型产品
*
26
一要素禀赋差异与相对供给差异
要素禀赋差异与相对供给差异
Y
B
EA
A
对于任意给定的相对价格水平,对 于A、B两国均衡生产点对应的相对 供给X/Y,A国大于B国
EB p
p
O
B′
A′ X
要素密集度(Factor intensity)
进一步说明 (1)要素之间不可互相替代时: K\L为一固定值,可 直接确定产品的要素密集度 (2)要素之间可互相替代时: K\L值不固定 K\L值随着两种要素的价格变动而变动: 当 PK↑时, K\L值↓ 当PK↓时, K\L值↑ 不同的要素价格,对应不同的K\L值,当要素价格 固,定时, 要素之间不在存在替代,K\L值固定

*
30
二 封闭条件下的相对价格
相对价格的决定
相对需求曲线RD和相对供给曲线RSB、RSA的交点决定了两 国在贸易前的均衡相对价格水平
观察:
两国之间的相对价格因相 对供给之间的差异而不同

国际贸易第3章要素禀赋理论要素价格均等定理

国际贸易第3章要素禀赋理论要素价格均等定理

国际贸易第3章要素禀赋理论要素价格均等定理要素禀赋理论是国际贸易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解释了国际贸易的产生和影响。

要素价格均等定理是这一理论的核心,也是要素禀赋理论的一个基本原理。

要素价格均等定理指的是,在没有贸易壁垒和成本差异的情况下,不同国家的要素价格将趋于均等。

要素禀赋理论认为,不同国家拥有不同的要素禀赋,即不同的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的数量和质量不同。

要素价格均等定理是在这一基础上推导出来的,它的核心思想是基于比较优势原理。

比较优势原理指的是,各国应该专门生产和出口自己拥有相对优势要素的产品,从而实现国际贸易的互补。

根据要素禀赋理论,假设两个国家A和B,国家A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而国家B拥有丰富的资本资源。

在没有贸易壁垒和成本差异的情况下,根据比较优势原理,国家A应该专门生产和出口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国家B应该专门生产和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

这种专业化生产和贸易带来的结果是,国家A的劳动力价格会上升,因为劳动力需求增加;国家B的资本价格会上升,因为资本需求增加。

反过来,国家A的资本价格会下降,因为资本需求减少;国家B的劳动力价格会下降,因为劳动力需求减少。

因此,根据要素禀赋理论和要素价格均等定理,不同国家的要素价格将趋于均等。

这意味着,国际贸易将导致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不同国家的要素禀赋差异会得到逐渐消除,从而实现全球资源的最优利用。

要素价格均等定理的实际适用条件是没有贸易壁垒和成本差异。

然而,在现实中,贸易壁垒和成本差异是普遍存在的,这使得要素价格均等定理的适用性受到一定的限制。

贸易壁垒包括关税、配额和非关税壁垒等,这些贸易壁垒会扭曲国际贸易的比较优势,从而影响要素价格的均等性。

成本差异主要包括劳动力成本、资本成本和技术水平等方面的差异,这些成本差异也会影响要素价格的均等性。

尽管存在贸易壁垒和成本差异的影响,但要素价格均等定理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对于理论上,它提供了解释国际贸易产生的一个理论基础;对于实践上,它指导了国际贸易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第三章--要素禀赋理论PPT课件

第三章--要素禀赋理论PPT课件

2021/3/12
20
1、要素名义价格变化:X部门是资本密集型
(1)要素价格(报酬)=边际产品价值=边际产出•产 品价格
(2)X产品相对价格↗ → X部门要素报酬↗ →要素流 出Y部门,流入X部门:X部门吸收更多资本,更少劳动; Y部门释放更少资本,更多劳动。 →资本价格上升,劳 动价格下跌。
(3)要素比例变化
2021/3/12
9
5、实例
(1)参看57页,表3-1; (2)注意不同类型国家的要素禀赋状况;
2021/3/12
10
二、要素密集度
1、要素密集度的含义 2、要素密集度的几何模型描
(1)要素密集度
指生产某种产品所投入两种生产要素的比例。(相对)
(2)公式
k x=Kx/Ly
k y=Ky/Ly
(3)X、Y产品使用固定要素比例
直接比较两部门的资本-劳动比率;
(4)X、Y产品不使用固定要素比例
当要素价格相同时,则要素不再流动,此时比较两部 门的资本-劳动比率;
2021/3/12
12
kx
w/r
2、要素密集度的几何模型描述
K’x
W’/r’
ky
K’y
W’/r’
7
3、要素禀赋的几何模型描述
KA
EA
ρA
KB
EB
ρB
LA
LB
A、B两个国家;EA和EB分别表 示两国要素禀赋均衡点;
从图中看, ρA = KA / LA ; ρB = KB / LB;
斜率越大,说明该国资本相 对越丰富,劳动相对越稀缺。
2021/3/12
8
4、估算与问题
(1)通常用人均资本量对要素禀赋进行衡量 (2)衡量的困难 A、各国没有关于资本存量的直接统计数据; B、各国的货币不同;

3第三章 要素禀赋理论

3第三章 要素禀赋理论

3.2.3雷布钦斯基定理
雷布钦斯基定理:在商品相对价格不变的条 件下,某一要素的增加,将导致密集使用该 要素的产品部门的生产增加,而密集使用另 一要素的产品部门的生产下降。如果假定密 集使用增长要素的产品是一项出口产品,则 其贸易条件将恶化;反之,如该产品是一项 进口产品,则其贸易条件将改善。
小结:
2.人力资本说P53
克拉维斯、基辛、凯能、和鲍德温等人用人力资本的 差异来解释“悖论”的产生。人力资本说认为,“劳动” 要素过于宽泛,实际上,劳动有很多种类,性质不同。一 般劳动可以分为熟练劳动和非熟练劳动两类。其中熟练劳 动不是先天具备的,必须经过一定的教育和培训后具有一 定的技能。我们称之为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基 辛将劳动分为8类,第一类是科学家和工程师,他们的人力 资本最高,第二类是技术人员,人力资本其次,最后一类 为没有技术的工人。基辛通过检验美国进出口商品发现, 在美国的出口产品中,第一类劳动的含量比例最高,在美 国的进口产品中第一类的劳动含量比例最低。因此,美国 可能是一个技术劳动禀赋丰裕的国家。列昂惕夫认为悖论 可能是把劳动看成是同质引起的,不同质量的劳动在生产 中的作用是不同的,简单的按人/年或单位劳动小时计算, 会引起误差。加入人力资本后,列昂惕夫悖论可以得到解 释。
第三章 要素禀赋理论
——新古典贸易理论 揭示出了比较利益的源泉
3.1 赫克歇尔—俄林模型
赫克歇尔、俄林简介P28 理论的结论:A、B两国在封闭条件下,资 源禀赋差异导致供给能力差异,进而引起相 对价格差异。价格差异是两国发生贸易的直 接原因。开展自由贸易后,一个国家会出口 密集使用其要素丰裕的产品,进口密集使其 用要素稀缺的产品。这就是赫克歇尔—俄林 定理。
3.2 要素禀赋理论的拓展

国际经济学第三章要素禀赋理论

国际经济学第三章要素禀赋理论

国际经济学第三章要素禀赋理论要素禀赋理论是国际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理论框架,它解释了不同国家之间贸易的原因以及贸易相对优势的形成。

该理论源于对生产要素的研究,主要包括劳动力、资本和土地这三个要素。

要素禀赋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不同国家之间的贸易特化是由于不同国家具有不同的生产要素禀赋。

生产要素禀赋是指一个国家相对于其他国家拥有的劳动力、资本和土地资源的相对量。

不同国家拥有不同的生产要素禀赋,导致了贸易相对优势的产生。

劳动力是一个核心的生产要素,不同国家之间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是国际贸易中的重要因素。

一般来说,人口多、劳动力丰富的国家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上具有相对优势。

例如,中国以其劳动力成本低廉和大规模的劳动力资源而在制造业领域具有竞争力。

资本是另一个重要的生产要素,它包括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

物质资本指的是机器设备、厂房等生产工具,人力资本则指的是教育、技能等人的知识和能力。

一般来说,资本丰富的国家在资本密集型产业上具有相对优势。

例如,德国以其先进的工业设备和高度教育的劳动力而在制造业和技术领域占据了领先地位。

土地是第三个重要的生产要素,尤其在农业领域具有重要地位。

不同国家的土地禀赋差异导致了不同的农产品价格和供给。

例如,俄罗斯因其广阔的农田和丰富的自然资源而在粮食生产上具有竞争力。

要素禀赋理论认为,不同国家之间存在着差异化的生产要素禀赋,这种差异性导致了贸易的发生。

国际贸易的核心就是通过不断优化资源配置和特化生产实现效率和效益的最大化。

要素禀赋理论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它解释了贸易相对优势的产生。

贸易相对优势指的是一个国家在相对比较成本下能够以较低的成本生产其中一种商品或服务。

这种相对优势是由于国家具有相对丰富的生产要素禀赋。

其次,要素禀赋理论指导了国家的贸易政策。

根据要素禀赋理论,国家可以通过贸易政策来推动其相对优势的产业发展。

例如,资本丰富的国家可以通过减少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来鼓励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发展。

3章 要素禀赋论

3章 要素禀赋论

第四节 特定要素模型
结论:
经济由自给自足走向自由贸易时,出口产品相对价格的 提高会提高该部门特定要素的真实报酬,减少进口部门特 定要素的真实报酬,并且它对可流动要素的真实报酬的影 响无法确定。
第五节 里昂惕夫之谜
一、对H-O模型的经验检验


1953年里昂惕夫在美国《经济学与统计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 文章。在文章中,他运用自己首创的“投入-产出”分析法,并 利用美国1947年的数据测算了美国进、出口商品的要素含量, 试图证明H-O模型的正确性。根据人们的一般直觉,美国是资本 比较丰富而劳动力比较稀缺的国家。根据H-O模型,美国应出口 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 里昂惕夫的检验结果令人震惊。美国出口商品的资本-劳动比例 是14010美元/人,进口替代品的资本-劳动比例是18180美元/人。 美国进口替代品的资本密集度比美国出口商品的资本密集度高出 大约30%。这意味着,美国进口的是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的是 劳动密集型产品。这一结果与H-O理论恰恰相反,这就是著名的 里昂惕夫之谜。
第二节 要素禀赋理论与H-O定理
三、对H-O模型的评价
H-O模型从两个方面发展了比较优势理论:

首先,H-O模型是以两种生产要素的投入为分析前提的。这一 点与现实更加接近。 其次,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是建立在各国劳动生产率差异基础 上的,H-O模型假设各国生产同一产品的技术水平是相同的, 各国间生产同一产品的成本差异是由各国不同的要素禀赋从而是 生产成本的差别造成的。
第四节 特定要素模型
考虑到要素供给的限制并假定所有要素充分就业,必有:


R RX
S SY
L LX LY
(3.3)
(3.4) (3.5)

国际贸易第3章要素禀赋理论

国际贸易第3章要素禀赋理论

投入两种生产要素时的生产可能性曲线
Y
X
O
T
U
E
由于要素边际替代率递减,使边际机会成本递增,故生产可能性曲线凹向原点
其斜率就是E点的斜率,即E点的边际机会成本。国内均衡时等于国内价格比率
国内均衡时最佳的产量组合与消费组合
X0
Y0
Y I2 B PB YB EB A EA YA I1 PA O XB B’ XA A’ X
图3-4 贸易前A、B两国在封闭条件下的均衡状况
在封闭的条件下,两国要素禀赋的差异将引起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差异,进而导致相对供给的差异。两国相对供给的差异将导致两国的相对价格差异。
因此,A国在X产品上具有相对优势,B国在Y产品上具有相对优势,即劳动丰裕的国家在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上具有相对优势,而资本丰裕的国家在资本密集型产品上具有相对优势。
两国相对供给的差异将导致两国的相对价格差异——国际贸易的前提条件。
A、B两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
在封闭的条件下,两国要素禀赋的差异将引起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差异。
X
A
A’
A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比B国更偏向于X坐标轴,B国更偏向于Y坐标轴。即资本相对丰裕的B国生产的可能性边界更偏向资 本密集型产品,劳动丰裕的A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更偏向于劳动密集型产品。
图3-5 A、B两国在自由贸易条件下的均衡状况
A国出口X产品,进口Y产品,B国正好相反。两国的均衡点分别下移(上移)到E’A、E’B。E’A与EA相比,X的产量增加,Y的产量减少,同理,B国Y的产量增加,X的产量减少。两国的消费组合CA、CB点,对应的无差异曲线为I’1、 I’2,两国福利提高。
U0
U
C
贸易后,该国消费者可以按国际市场价格T1消费产品,相当于预算约束发生了变化。无差异曲线外移至U1。消费组合移动到C。U1的位置高于U0,故消费者获得更大的效用满足,福利改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要素禀赋理论基本分析工具和基本概念;要素禀赋理论;里昂惕夫之谜及其解释第一节基本分析工具和基本概念▪基本分析工具•等产量线:获得一定产出所需两种生产要素的不同组合•等成本线:生产某一商品相同成本下生产要素的不同组合•生产者均衡(K/L)▪基本概念: 要素禀赋; 要素密集度基本概念▪要素禀赋:Factor Endowments,又称要素丰裕度,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

•实物定义:(TK/TL)A<(TK/TL)B•价格定义:(w/r)A< (w/r)B•注:①与同一对象比较,一国只能有一种丰裕要素。

②判断说明“一国要素禀赋状况与国家大小、要素的绝对数量、以及与比较的对象均没有关系”▪要素密集度:Factor Intensity,产品生产中所投入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K/L)X< (K/L)Y第二节要素禀赋理论▪基本假设▪内容:•H-O定理(模型)•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罗伯津斯基定理*基本假设1、2 x 2 x 2 模型2、技术水平相同3、要素同质,且仅在一国内可自由流动4、A国L丰,B国K丰;商品X为L密,Y为K密5、规模收益不变6、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完全竞争7、运费和其他交易费用为08、两国消费偏好相同且不变9、两国资源都被充分利用10、两国均实现不完全专业化生产且贸易是平衡的H-O定理▪定理内容;要素禀赋决定一国的比较优势;一国应主要生产和出口密集使用本国丰裕要素生产的商品,进口密集使用本国稀缺要素生产的商品,则两国都会从中获益。

要素价格均等化:虽然要素不能再国际间自由流动,但只要商品的自由流动得到发展,那么要素的相对价格会趋于一致,绝对价格也会趋于一致。

罗伯津斯基定理*▪如果商品价格不变,一种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会提高密集使用该要素生产的产品的产量,同时减少其它产品的产量。

出口贫困化增长:一国生产要素的增加,使产品出口增加时,该国的收入不断增加反而减少。

原因出口国经济结构单一,对出口依赖程度高;出口国是一个大国;出口产品需求弹性小;国民经济依赖该种商品出口斯托尔怕-萨缪尔森定理:自由贸易会使产品价格上升的出口行业中使用要素价格的上升,而价格下降的替代部门使用要素的价格下降。

特定生产要素模型一、短期生产要素1.关于“短期”的含义在短期内,我们假设有一个生产要素是固定不变的,即不能加以调整,而另一个生产要素则可自由变动。

通常,我们视资本在短期内是不能变动的,即在不同部门间不能自由流动。

2.定义“短期”的两个原因定义:“特定要素”(specific factor):所谓特定要素是指一种要素的用途通常仅限于某一部门,而不适合于其它部门的需要。

(1)不同部门的要素密集度不同,生产结构变化对不同要素价格产生不同影响,导致企业要素收益的变化。

(2)尽管在长期内,要素能完全自由流动,但在短期内,工厂的规模往往是固定不变的,而劳动虽然也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差别,所以可认为在短期内劳动可自由流动。

以上关于生产要素性质的长短期分析,也同样适用于另外一种情形:生产要素包括三种,但每种生产只使用其中的两种要素。

二、特定要素模型(一)基本假设特定要素模型的基本结构,与前面的要素禀赋理论相比,除了关于要素流动性的假设不同外,其他方面基本相同。

其具体包括:(1)X、Y两种产品生产都使用资本和劳动;(2)规模收益不变;(3)劳动是同质的,可在两个部门间自由流动;(4)劳动总量是固定的,并且充分就业;(5)资本是特定生产要素,即两个部门的资本不能互相使用;(6)每个部门的资本投入都是固定不变的;(7)所有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

(二)模型的均衡解1.两点说明:(1)模型是以短期内一国供给面的情况为基础,不涉及需求面因素。

(2)由于只有劳动是可变要素,所以在商品价格已知的条件下,只要知道劳动在两个部门间如何分配,便可确定要素市场的均衡和要素价格。

2.模型的均衡:(1)与封闭条件下的生产均衡相比,开展贸易以后,将依据比较优势原则,出口密集使用本国丰裕要素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本国稀缺的商品。

那么国际贸易将促使该国出口商品的相对价格上升。

(2)由于价格上升,所以出口部门的劳动报酬超过了进口部门。

(wf>w)。

这必然引起劳动由进口部门向出口部门转移。

(3)根据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出口部门的边际劳动生产力将下降,而进口部门的边际劳动生产力则上升。

于是出口部门的劳动报酬开始回落,进口部门的劳动报酬开始回升。

(4)随着劳动的在两个部门间的流动,两个部门的劳动报酬又重新趋于一致,最后达到新的均衡,具体均衡情况如下图所示图4—1是一个上端开口的埃基沃斯方框。

方框底边的长度表示劳动总量,其它两边分别表示X、Y部门中的劳动价格或报酬。

在完全竞争条件下,两个部门的要素报酬分别为:由于资本是特定不变的,所以两个部门的边际劳动生产力只取决于劳动投入量。

劳动投入越多,边际劳动生产力就越小,所以,在商品价格给定不变的前提下,劳动的报酬与劳动投入量之间成反比。

图中劳动边际生产价值VMPLX所代表的曲线反映了X部门对劳动的需求与劳动价格之间的关系,即劳动需求曲线,而则表示Y部门的劳动需求曲线。

在图中,两条件劳动需求曲线的形状取决于生产函数的性质,位置则取决于商品价格。

当两个部门的劳动报酬相同时,劳动在两个部门间的的分配便达到均衡。

图中,当两个部门的劳动需求曲线相交时,两个部门面对相同的劳动价格,为w。

此时,X部门的劳动投入量为OxL,Y部门的劳动投入量则为OyL。

劳动的分配一旦确定,两个部门的生产也随之确定。

第二节国际贸易与收入分配总的来说,短期内国际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与长期一样,也是通过商品价格变化来传递的。

一、商品价格与要素价格当达到新的均衡时,与封闭条件下的均衡相比,该国的劳动价格与特定要素价格都发生了变化,(一)、劳动实际报酬的变化根据完全竞争条件下的要素分配方程,在开放条件下达到均衡时进、出口部门的实际工资可写成下列形式:由于两个部门的资本是固定不变的,所以,1.贸易后该国的工资水平将提高,但提高的幅度小于X商品价格的上涨幅度。

2.对于劳动者来说,若其全部收入均来自于工资,则其实际收入水平在贸易后是否提高,取决于其消费结构。

如果劳动者的消费偏重于X商品,则其实际生活水平可能会下降;如果劳动者的消费偏重于Y商品,则其实际生活水平可能上升。

(二)、X部门资本实际报酬的变化相对于X产品,X部门的资本实际报酬可表示为:当X部门由于商品价格上升导致劳动流入时,其特定要素——资本的边际生产力将上升。

因此,在自由贸易下,X部门的资本实际收入提高了。

(三)、Y部门资本实际报酬的变化同样,相对于本部门产品,Y部门的资本际报酬可表示为:当Y部门因X商品价格上涨而流出部分劳动之后,其特定要素——资本的边际生产力将下降,因此,贸易后Y部门的资本实际报酬下降了。

结论:国际贸易会提高贸易国出口部门特定要素的实际收入,降低与进口相竞争部门特定要素的实际收入,而对可自由流动要素的实际收入的影响则不确定,可自由流动要素的实际收入是否提高取决于要素所有者的消费结构。

重叠需求理论- 概述重叠需求基准利率变动重叠需求理论产生于1961年,是瑞典经济学家林德(Staffan B.Linder)在《论贸易和转换》一书中提出的,他从需求的角度阐述了部门内贸易发展的原因,是对古典贸易理论的补充;对于发达国家之间在二战后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特别是产业内贸易理论做出了巨大贡献。

重叠需求理论与要素禀赋理论各有其不同的适用范围,要素禀赋理论主要解释发生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产业间贸易(Inter-industry trade),即工业品与初级产品或资本密集型产品与劳动密集型产品之间的贸易;而重叠需求理论则适合于解释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Intra -industry trade),即制造业内部的一种水平式重叠需求理论- 基本观点瑞典经济学家林德(S.B.Linder)提出了偏好相似理论(或称重叠需求理论)。

林德指出,平均收入水平相似的国家消费需求变化趋于一致,而两个国家需求偏好越相似,需求结构重叠程度越大,相互间开展工业品贸易的可能性越大。

偏好相似理论有助于解释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国家之间大量开展的电信产业内贸易。

代表性需求理论的基本观点是,重叠需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一个独立条件。

两国之间的需求结构若是越接近,则两国之间进行贸易的基础就越雄厚。

当两国的人均收入水平越接近时,则重叠需求的范围也就越大,两国重复需要的商品都有可能成为贸易品。

如果各国的国民收入不断提高,则由于收入水平的提高,新的重复需要的商品便不断地出现,贸易也相应地不断扩大,贸易中的新品种就会不断地出现。

所以,收入水平相似的国家,互相间的贸易关系就可能越密切;反之,如果收入水平相差悬殊,则两国之间重复需要的商品就可能很少,贸易的密切程度也就很小。

意义重叠需求理论- 意义1.需求相似理论表明,收入水平相近的国家之间存在产业内贸易的基础2.需求相似理论对于解释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迅速发展的发达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具有特别的意义假设条件重叠需求出口贸易需求相似理论两个假设条件:1、需求结构不同的假设(或称消费者行为假设):假设在一国之内,需求受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决定。

不同收入阶层的消费者偏好不同,收入越高的消费者就越偏好奢侈品,收入越低的消费者就越偏好必需品,但如果消费者收入水平相同,则其偏好也相同。

一般情况下,一国对该国平均档次的商品的需求量最大,其成为代表性需求。

2、两国需求重叠的假定:厂商根据消费者的收入水平与需求结构来决定其生产方向与内容,而生产的必要条件是对其产品有效需求的存在;如果两国的平均收入水平相近,则两国的需求结构也必定相似。

反之,如果两国的收入水平相差很大,则他们的需求结构也必存在显著的差异。

国内生产的产品有富余,有能力向国外出口产品。

两个国家的偏好相似,需求结构接近,或者说需求结构的重叠部分越大,两国间的贸易量就越大。

两国人均收入水平相近,则需求结构相似,需求重叠部分就越大,两国间的贸易量就越大。

在此基础上,贸易按照以下流程进行:一国人均收入水平提高——对工业制成品尤其是奢侈品的需求增加(恩格尔定律)——带动本国工业制成品生产增加,结果使产量的增加超过了需求的增长,从而有能力出口——对于这类产品,只有收入水平相近的国家才会有较多的需求,因而出口对象国是收入水平相近,需求相似的国家,这样就使得两国间贸易量增大。

林德的理论从偏好相似和重叠需求的角度,对发达国家之间的北—北贸易的快速发展作出了解释,所以称为“重叠需求论”。

产品的生命周期学说1国际贸易发生时由于不同国家在生产技术上存在差距,技术差距的产生和缩小会改变国际贸易中的比较利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