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例说明艺术作品中作者的见解越隐蔽越好1
美术作品说明怎么写范本剖析艺术作品的构思与表现手法
美术作品说明怎么写范本剖析艺术作品的构思与表现手法艺术作品是艺术家用创造力和想象力为观众提供的一种美学体验。
对于观众来说,理解和欣赏艺术作品需要一定的指导和解读。
因此,艺术作品说明非常重要。
本文将通过剖析一个范本,详细介绍艺术作品说明的写作方法和技巧,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艺术作品的构思与表现手法。
范本:《夜空中的星星》一、引言《夜空中的星星》是一幅油画作品,描绘了夜晚的星空和闪烁的星星。
通过艺术家独特的构思和表现手法,这幅作品展现了夜空中星星的美丽和神秘感。
二、构思与主题艺术家通过精细的构思,将夜空中的星星作为作品的主题,并以自己独特的想法和视角进行表现。
作品中的星星被放大并以艳丽的颜色呈现,从而突出了它们在黑暗中的独特魅力。
三、画面表现手法1.色彩运用:艺术家运用了明暗对比鲜明的色彩来表现夜空和星星的光辉。
在画作的中心位置,使用了暗蓝色背景,与画作四周的黑暗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使星星的亮光更加引人注目。
2.线条运用:艺术家运用流畅的线条勾勒出星星的形态。
线条流畅而富有变化,使星星看起来生动而有质感。
同时,线条的疏密和长度也让观众感受到星星闪烁时的变幻和律动感。
3.质感表现:艺术家利用油画的特性,在星星的表面刻画出微妙而细腻的质感。
星星的光辉在画面中呈现出立体感,让观众仿佛能够感受到它们的真实存在。
四、意义与传达《夜空中的星星》传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美的追求。
艺术家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了对星星的喜爱和对宇宙的思考。
通过细腻的表现手法,艺术家将观众带入一个富有浪漫和梦幻色彩的世界。
五、观赏点评这幅作品通过精湛的技巧和独特的构思,展现了夜空中星星的美丽和神秘感。
艺术家运用色彩、线条和质感表现手法,恰到好处地描绘了星星的光辉和变幻。
观众可以在细节中感受到艺术家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美的追求,同时也能在作品中找到自己的共鸣。
六、结语通过对范本《夜空中的星星》的剖析,我们可以了解到艺术作品说明的重要性以及写作时的一些技巧。
经典现实主义及其反思
经典现实主义及其反思现实主义是我国现当代文学理论的重大议题,也是现当代文学实践的主流与主要创作方法之一。
但是正如许多重要的概念术语一样,现实主义由于历史的积淀和现实的复杂,也已成为一个内涵丰富但又相对模糊的术语。
本文以为,准确地把握现实主义,应该以对现实主义的阶段性分期为基础。
本文将19世纪以前的现实主义称为早期现实主义,19世纪的现实主义称为经典现实主义,19世纪以后的现实主义称为现代现实主义。
把握现实主义,以对经典现实主义的把握最为重要。
经典现实主义主要指19世纪中期产生于欧美的现实主义文学流派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现实主义方法与观念。
对于经典现实主义的把握,应该以19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的理论和实践以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相关论述为基础。
为了论述的集中,本文对经典现实主义的讨论主要聚焦于创作方法层面。
一、真实表现现实是经典现实主义的根本要求真实表现现实生活的本来面貌,是经典现实主义的最低也是最高要求。
之所以是最低,是因为任何现实主义作品都必然要反映出现实生活的本来面貌;之所以是最高,是因为只有成功达到这一要求,作品才可能取得成功。
历代的现实主义作家与批评家都认可这一要求。
韦勒克认为,现实主义“植根于一个强大的历史传统”,“在其忠实于自然这个广泛意义上,现实主义无疑是批评传统和创作传统的主流”。
巴尔扎克承认:“法国社会将成为历史家,我只应该充当它的秘书。
”他认为:“一位作家只要刻意从事这类谨严的再现,就可以成为绘制人类典型的一名画师,或多或少忠实的、成功的、耐心的或大胆的画师;成为私生活戏剧场面的叙事人,社会动产的考证家,各种行话的搜集者,以及善行劣迹的记录员。
”在巴尔扎克看来,现实主义文学必须真实地写出社会的本来面貌;一个作家,也只有真实地写出社会的本来面貌,才能或多或少地取得成功。
自然,作为一个有“想法”的作家,巴尔扎克并不满意停留在描写现实的层面,他还希望“研究一下产生这类社会效果的多种原因或一种原因,把握住众多的人物、激情和事件的内在意义”,“思索一下自然法则,推敲一下各类社会对永恒的准则、对真和美有哪些背离,又有哪些接近的地方”。
艺术作品中的隐喻与象征解读
艺术作品中的隐喻与象征解读
一、艺术作品中的象征意义
在艺术作品中,隐喻和象征是常见的表现手法。
通过隐喻和象征,艺术家可以传达深刻的思想和情感,引发观众的共鸣和思考。
隐喻和象征的解读是一种富有挑战性和趣味性的过程,需要观众细心品味和思考。
二、隐喻的解读
隐喻是一种通过暗示或比喻来表达思想和情感的手法。
在艺术作品中,隐喻常常出现在画面、符号和色彩中。
观众需要通过细致的观察和联想,才能揭示隐喻所蕴含的深层含义。
例如,一幅画中描绘的枯树可能暗示着生命的枯竭和终结,而一只飞鸟则可能象征着自由和希望。
三、象征的解读
象征是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或形象。
在艺术作品中,象征常常通过特定的符号或形象来表达某种思想或情感。
观众需要通过对象征的解读,来理解艺术家所要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例如,一幅画中描绘的火焰可能象征着毁灭和破坏,而一朵花则可能象征着美丽和希望。
四、隐喻与象征的共同点
隐喻和象征在艺术作品中常常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作品的意义和情感。
隐喻和象征的解读需要观众细心品味和思考,才能揭示作品所蕴含的深层含义。
通过对隐喻和象征的解读,观众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艺术作品所要表达的主题和情感,从而获得更丰富的艺术体验。
五、结语
隐喻与象征是艺术作品中常见的表现手法,通过对隐喻和象征的解读,观众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作品所蕴含的深层含义。
隐喻和象征的解读是一种富有挑战性和趣味性的过程,需要观众细心品味和思考。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艺术作品中的隐喻与象征,从而获得更丰富的艺术体验。
论述:举例说明如何鉴赏美术作品
论述:举例说明如何鉴赏美术作品
论述:举例说明如何鉴赏美术作品
任何一件美术作品都是时代的产物。
以《清明上河图》为例,《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绢本设色,是北宋画家张择端存世的仅见的一幅精品。
以精致的工笔记录了北宋末叶汴京郊区和城内汴河两岸的建筑和民生。
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面中,画中人物1000多,衣着不同,神情各异,其间穿插各种活动,注重戏剧性,构图疏密有致,注重节奏感和韵律的变化,笔墨章法都很巧妙。
全图可分为三个段落,展开图,首先看到的是汴京郊外的景物。
中段主要描绘的是上土桥及大汴河两岸的繁忙景象。
后段则描绘了汴京市区的街景。
人物大不足3厘米,小者如豆粒,个个形神毕备,极富情趣。
从《清明上河图》中可以看到几个非常鲜明的艺术特色:
第一、内容丰富。
《清明上河图》在表现手法上,以不断移动视点的办法,即“散点透视法”来摄取所需的景象。
第二、结构严谨,繁而不乱,长而不冗,段落分明。
充分表现了画家对社会生活的深刻洞察力和高度的画面组织和控制能力。
第三、在技法上,大手笔与精细的手笔相结合。
善于选择那些既富于诗情画意,又具本质特征的事物、场面及情节加以表现。
小说中如何塑造人物形象优秀作文
小说中如何塑造人物形象优秀作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小说中如何塑造人物形象优秀作文很荣幸同学们能来关注小说中如何塑造人物形象作文内容,我将课余时间分享优秀作文素材,作文轻松拿高分。
艺术作品分析仿写
艺术作品分析仿写艺术作品是人类创造的精神产品,通过艺术家的创作和表达,传递出丰富的情感与思想。
本文将以一幅著名油画作品为例,展示艺术作品的分析与仿写。
作品名称:《星夜》作品作者:文森特·梵高作品年代:1889年作品简介:《星夜》是荷兰后印象派画家文森特·梵高于1889年创作的一幅油画作品。
这幅作品以浓烈的色彩和夸张的线条勾勒出一个星光点点的夜晚景象。
画面中,起伏的山脉、翻卷的云彩和明亮的星星相互交织,形成了一个富有幻想与梦幻的场景。
作品分析:1. 主题表达:《星夜》通过丰富的色彩和线条表达了梵高对于夜晚的热爱与向往。
他将自然景观转化为内心情感的外化,展现了他对于理想世界的追求。
2. 色彩运用:梵高运用了大量的明亮色彩,如金黄色、蓝色和绿色,来强化作品的整体氛围。
他使用厚重的油彩和明暗的对比,营造出一种独特的绘画效果。
这些独特的色彩运用使作品充满了活力和动感。
3. 线条构图:梵高通过流畅而夸张的线条勾勒出山脉和云彩的形态,并将它们与星星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几近虚幻的景象。
线条的运用突出了作品的主题,同时也增强了视觉冲击力。
仿写:我也借鉴了梵高的《星夜》的绘画风格,创作了一幅名为《璀璨之城》的油画作品。
这幅作品展示了一个充满现代都市感的夜晚景象。
在我的创作中,我运用了明亮的色彩和夸张的线条来表达璀璨夜晚的活力与活跃。
《璀璨之城》中,我运用了大量的红色、黄色和绿色,以及灰蓝色的阴影,创造出了一个光影交错的城市景象。
在画面中,高耸的摩天大楼与流光溢彩的广告牌相互交织,营造出了一个独特的都市氛围。
我运用了流畅而夸张的线条来勾勒出大楼的轮廓,并通过丰富的细节和拼贴的方式增强了画面的覆盖感。
与此同时,我运用明暗的对比和投射的阴影来增强作品的立体感和层次感。
通过《璀璨之城》,我想表达现代城市的繁华与喧嚣,以及人类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
作品中的色彩和线条表达出了都市夜晚的灯红酒绿与霓虹闪烁,呈现出一种独特的视觉体验。
《琵琶行》与《咏怀古迹》的同型曲笔
将男人 比作女人 ,首先是一种 畅抒苦水的曲笔。自居易是古往今 来在诗中哭得最尽兴、最凄惨的一 位, “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 青 衫湿 ” 。他 的内心该 是何 等 的 “ 怨恨” ?杜甫借昭君之 E l ,抒发内 心苦楚 ,亦毫不逊色, “ 千载琵琶
长之难 。
“ 作者 的见解越隐蔽 ,对艺术作品
来 说就 越好 ” ( 《 致玛・ 哈 克 奈
白” ,我觉得他是在进行读者调研 、 市场检验与社会公证。郑板桥总喜
欢在 自己夫人 的背上 练字 ,结果 有
一
斯》 ) ,可见好文章不仅有深意,而 且善隐身 ,这就要求我们从简单的 解释性阅读 ,进入深度阅读 、批判
轻 别 离” ,表 现 了对 商业 文 明 的贬
是非常讲究写作的机缘的,因为你
写 的文 章 ,别 人干 吗要去 读呢 !如
何让别人想读 自己的文章呢?这里
面也有 三个层 次 :
首先 要让一 个人 想读 。大 多数 的诗人 ,并不 将 自己的作 品仅仅 定 位于这 个最低 的层次 ,但 必须过 这
一
文章 的深 意是什 么呢 ?我觉 得 文章 的深意也 是分层 次的 。
损; “ 浔阳地僻无音乐” ,则是对 乡村文化的蔑视 , 《 琵琶行》总体
上表 现 出对 京城 文化 的深 切迷 恋。
首先是文字的深意。这是作者 的文字所表达出来的意思 ,有点类 似于我们通常所说的 “ 望文生意” 。 如 “ 主人下马客在船” ,应 当算作
西。一句话 ,看懂了文章 ,自然 、
必然看 到它 的深意 。对于 杜甫 、 白
居易这些大诗人 ,写作都富有深 意 ,并将 自己真正的深意隐藏起 来 ,我们 只能从其 “ 露出的马脚” 获得一些 暗示 ,开始 崎岖 的审美 之
云南自考-马列文论自考复习要点
马列文论自考复习提纲一、定义概念1、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人在与自然的关系中,通过主体的活动,把自己的本质力量体现在客体当中,使客体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成为人的创造物和现实性,这个过程对人来说就叫对象化。
从主体方面看,人实现了自我,2、自然人化:表示客观的自然界不断进入人的活动的过程,即客观世界对象化的过程,马克思称这种与人的劳动联系和被改造过的自然为“人化的自然”或“自然的人化”。
人化的自然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结果,自然的人化是其过程,是第二自然。
作家艺术作品中的自然和社会生活都是人化的自然。
从对象方面看,对象被人化,打上了人的烙印,体现了人的意义。
3、本来形象:也叫非批判的形象。
马克思指具有现实主义特征的人物形象,也就是按照现实生活中人们的本来面貌真实的描绘了有自己独立个性的人物形象。
4、批判的变态:指丧失了现实主义特征的人物形象,也就是从某种抽象的观念出发,对人物形象做脱离实际的理想化或弯曲,失去自己独立个性的人物形象,是本来具有现实主义特征的人物形象的毁灭。
5、席勒式:指席勒创造中部分存在的从观念出发的概念化、抽象化倾向。
它针对的是席勒部分创作中从主观自我观念和理想出发,以主观的热情代替对客观现实的情形观察,以抽象概念的演绎代替对实际生活的真实描写。
6、莎士比亚化:继承和借鉴莎士比亚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和方法,这是对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形象的表述,指从现实生活出发,通过生动丰富的情节,去塑造性格鲜明的典型人物,深刻的反映出时代的风貌。
7、历史观点: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历史主义观点,也就是要求在文学批评中,把作家作品放在特定的时代和历史条件下进行考察,进行与作品的历史内容相适应的社会的、政治的、哲学的、道德的评价。
把作品是否反映了历史的真实,是否具有进步的倾向作为衡量作品价值的尺度和标志。
8、美学观点:就是要求评论文学作品注意艺术的审美特性,遵循艺术反映现实的特殊规律,把艺术的审美价值作为衡量作品价值的一个尺度和标准,那么这样就要对作品做具体的艺术分析。
土家族历史文化的展示与深切的民族情怀︱︱︱评蔡测海长篇小说《家园万岁》
土家族历史文化的展示与深切的民族情怀︱︱︱评蔡测海长篇小说《家园万岁》吴正锋【期刊名称】《创作与评论》【年(卷),期】2016(000)008【总页数】5页(P56-60)【作者】吴正锋【作者单位】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蔡测海的长篇力作《家园万岁》通过对三川半的叙事,展现的是湘西民族“改土归流”以来近三百年的历史变迁,勾画了湘西人民所受的民族苦难,批判了湘西社会现实的黑暗和丑陋,表现了湘西土家族独特而神秘的文化形态,寄托了作者对湘西民族命运的思考。
《家园万岁》是一部湘西民族的百年史诗。
小说通过讲述三川半的近三百年的历史流变,展现的是湘西地区所经历的三个历史时期的历史变迁:即“改土归流”过后的民族反抗,民国时期的动荡以及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变动与发展。
小说中三川半“这块土地,雪峰山脉、武陵山脉为南墙,遮蔽往里的山地,往里的山地再遮蔽山寨。
人畜和家禽在山的皱褶里。
”雍正三年,即公元1726年,中央王朝在这里实施改土归流,变土官为流官,推行官员交换制度。
从时空两方面来看,作者笔下的三川半乃湘西地区,这也可以在小说中提到的三川半地区的陈渠珍、贺龙、黄永玉、沈从文、向世林等人物得到明证。
小说对三川半的历史叙述实质上就是对湘西近现代以来历史的叙述。
小说描写清王朝在三川半推行改土归流,老司城土司王彭锭派往外地做流官,赵常的父亲则由外地来治理三川半。
他本姓“赵”,由于爱上了当地田姓的土家女子,而将自己改为一个土家人的大姓“彭”,并叛逆了朝廷,作了平民。
清王朝推行的改土归流政策在三川半激起了土家人的反抗。
小说中刘金刀领导下的楚天下会便以杀满人作为他们的斗争目标。
“杀满人”的实质乃是一种民族矛盾,是三川半人争取民族自治权与清王朝的统治权的矛盾。
不论是刘金刀的八月十五将密令藏于月饼通知楚天下会和大小土司共同举事,还是后来的彭锭的军队对抗朝廷,都是湘西人民争取民族自治权的写照。
斗争的结果是:三川半交由本地人治理,不向朝廷纳贡交税,但三川半不得不称国封帝。
《项链》细节赏析
《项链》细节赏析作者:刘瑞平来源:《文学教育》 2013年第22期刘瑞平内容摘要:《项链》是法国文学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代表作。
小说以“项链”为线索,组织了借项链、失项链、赔项链的基本情节。
它深刻而又辛辣地嘲讽了路瓦栽夫人爱慕虚荣的性格。
关键词:《项链》细节描写丢失《项链》小说的结尾点明项链是假的,路瓦栽夫人辛苦十年的代价只不过等同于一挂价值五百法郎的假项链,使小说具有了动人心魄的震撼力!那么路瓦栽夫人脖子上的项链是怎样丢失的?相对于作品的主题、情节而言,这个问题显得太细小,甚至让人觉得有钻牛角尖之嫌,因而容易为读者忽略。
但在教学中,若能耐心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捕捉,透过细节描写分析项链丢失的原因,却可以收到激发阅读兴趣、深刻品味作品主题之功效。
项链究竟怎样丢失,小说中并没有明确叙及。
从人物语言和叙述人语言来看,至少有这样几种可能:① 丢在教育部的夜会上;②丢在路瓦栽先生给妻子披家常衣服的拉扯过程中;③丢在离开夜会后回家走过的街道上;④丢在拉晚儿的破马车上。
教学中还可引导学生分析各种不同的丢失项链的可能性。
然而最合理的可能性是哪一种呢?所谓最合理的,当然是指最符合作品主题思想的(暴露了路瓦栽夫人虚荣心的)。
先就以上4种可能做出分析。
从人物语言看,有①③④种可能性,但①③种可能性最后又被路瓦栽夫妇否定了:“我在部里的走廊上还摸过它呢”、“倘若你在路上失掉了它,我们可以听得见它落下去的声响”。
他们肯定了第④种可能“一定是丢在车子里了”。
于是他们找遍了所有车行,却怎么也没找到。
从叙述人语言来看,作者着意描写了路瓦栽先生给妻子披衣服的细节,通过这一细节,我们可以对项链的丢失作如下的分析与推测:在教育部长召开的夜会上,路瓦栽夫人狂热地兴奋地跳舞时,项链没有丢,她还用手摸过,可见她在取得成功,虚荣心得到极大满足时,并没有忘掉项链。
而当她丈夫把一件带寒伧味儿的家常衣服给她披上,让她感到有失体面时,她却没把项链放在心上了!为了不让穿着珍贵皮衣的女人们看见,她赶忙逃走;路瓦栽把她拉住,她却连忙走下台阶。
和而不同——“集体批评”视野下的《日出》
87早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就有论者把曹禺称为“中国剧坛的不朽星座”。
[1]自处女作《雷雨》问世以来,曹禺的作品可谓耗尽了众多批评家的精力,而通过无数的批评、辩争,其剧作已然被公认为中国话剧史上的最高峰,亦证明以“不朽星座”来盛赞曹禺绝非虚言。
1936年6月起,《日出》开始在《文月季刊》上连载,这是继《雷雨》后曹禺的又一经典作品。
署名“天平”者认为:“从《雷雨》产生以后,阴霾而消沉的中国剧坛,像是受到一点轻度的刺激而稍稍地抬起头来。
《日出》的产生,它所给予的刺激,比《雷雨》要更大了一些。
”虽然此剧“手法巧妙但未作到好处”,然在“质的方面,它并不是一篇平淡而无聊的东西。
由各方面看来《日出》在没落的中国剧坛上可以说是一个伟大的巨构了”。
[2]批评家的观点有值得商榷之处,但从后来《日出》在中国剧坛上的地位看,认为它是“一个伟大的巨构”确是事实。
同为曹禺的作品,加之又是先后创作,对《日出》的批评多采取了与《雷雨》比较观照的形式。
此外,与《雷雨》主要受到批评家个体关注不同,对《日出》的批评相对比较集中,特别是《日出》尚未进入舞台演出之前,1936年12月27日至1937年1月1日,时任《大公报》文艺副刊的编辑萧乾,就倡导了一次“文艺界新老作家”对《日出》文本“立体化”的“集体批评”。
[3]这次“集体批评”基调以肯定、赞美为和而不同——“集体批评”视野下的《日出》主。
然在肯定之外,也存在着分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作者对待作品的态度。
孟实(朱光潜)说:“我读完《日出》,想到作剧的一个根本问题,就是作者对于人生世相应该持什么样的态度。
他应该很冷静很残毒地把人生世相的本来面目揭开给人看呢?还是送一点‘打鼓骂曹’式的义气,在人生世相中显出一点报应昭彰的道理来,自己心里痛快一场,叫观众看着也痛快一场呢?”孟实的观点是“比较喜欢第一种”。
他分析了剧中的人物,认为诸如“小东西”打金八耳光、李石清臭骂潘月亭的情节,以及陈白露、小东西、潘月亭、黄省三等人的自杀结局,都是“叫‘太太小姐们’看着舒服些”。
马克思文艺理论著述笔记
__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填、选)一、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1《评》是马克思所写的第一篇政论性文章。
2、18世纪法国作家、博物学家布封《论风格》中“风格即人”的说法。
3马克思论证了风格的主体性因素和客体性因素的辨证的统一性,一方面马克思肯定了风格的主体性因素,另一方面马克思强调风格的客观性。
4风格即人强调主体性因素。
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马克思对于异化劳动的论述:劳动为富人生产奇迹般的东西,但为工人生产赤贫;劳动创造宫殿,但给工人创造贫民窟;劳动创造了美,但使工人变成畸形;劳动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但使一部分工人回到野蛮的劳动,并使另一部分工人变成机器;劳动生产了智慧,但给工人生产愚钝和痴呆。
2异化劳动:人的类特性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
3人的本质的对象化问题:对象如何对他说来成为他的对象,取决于对象的性质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本质力量的性质,眼睛对对象的感觉不同于耳朵,眼睛的对象不同于耳朵的对象。
4能成为人的享受的感觉,即确证自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觉。
5五官的感觉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
囿于粗陋的实际需要的感觉只具有有限的意义。
A对于一个忍饥挨饿的人说来并不存在人的食物形式,只有作为食物的抽象存在;B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景色没有什么感觉;C 贩卖矿物的商人只看到矿物的价值,看不到矿物的美和特性。
6《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1844年在巴黎写的,也称“巴黎手稿”。
7马克思在这里第一次试图从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立场出发,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资产阶级经济学进行批判性考察,对自己新的哲学、经济学观点和共产主义思想作综合性阐述。
《手稿》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形成阶段的一部重要著作。
8马克思用社会实践的观点和方法研究美学是美学研究史上根本变革。
9社会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
10美学研究方法的重大突破:马克思把一切社会现象包括美学现象放到这面聚光镜下加以检验和透视。
11创造客观世界改变主观世界,通过劳动这个中间环节,作为桥梁和纽带,把人和自然紧密联系起来,使人和自然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使其关系从相互隔膜、陌生、敌对、恐怖的状态,从异化和疏远变的彼此接近、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和沟通。
马克思主义文论选读
马克思主义文学论著选读二、名词解释1、自然地人化又称人化的自然。
马克思在论述人与自然的关系时首先使用的术语,表示一种过程,即客观的自然界不断地进入人的活动的过程,客观世界对象化的过程,或者说,由于人的对象活动使越来越多的天然生态系统变为人工生态系统的过程。
自然地人化,是人类活动形成的自然界,人类创造的自然界,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的本质力量越老越表现了自然界的对象化,自然界在越来越广泛的意义上成为人化自然,成为人工生态系统。
自从有了人以后,人类为了能够生活就要通过自己的活动作用于自然,变天然的自然为人化的自然。
人引起自然界的变化时人与自然关系的本质体现,并表现了人与自然的一致性。
2、异化德文原意是“主体经过转化成为外在的异己的东西”。
黑格尔用以说明主体与客体的分裂、对立,并提出了人的异化。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异化是人的生产及其产品反过来统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其产生的主要根源是私有制,最终根源是社会分工固定化。
在异化中,人丧失能动性,人的个性不能全面发展,只能片面甚至畸形发展,它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达到最严重的程度,必将随着私有制和阶级的消亡以及僵化的社会分工的最终消灭而被克服。
3、异化劳动异化劳动是马克思在《手稿》中首次提出的概念,又称劳动异化。
马克思用它来概括私有制条件下劳动者同他的劳动产品及劳动本身的关系。
他认为,劳动(自由自觉得活动)是人的类本质,但在私有条件下却发生了异化,其具体表现是:A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
B人同自己的劳动过程本身相异化。
C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即人同自由自觉的活动及其创造的对象世界相异化。
D人同人相异化,因为当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劳动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对立的时候,也必然同他人相对立。
马克思借助异化劳动概念,初步探讨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揭示私有财产的本质和起源,并通过异化劳动的扬弃来说明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在马克思主义形成史上曾起过重要作用。
4、文学的意识形态性文学的意识形态性指文学是应该有生活基础的,作家的思想感情应来源于现实生活并且是现实生活的一种反应,文学创作应该以客观生活为源泉,文学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同样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并间接反作用于经济基础,文学也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包括文学的文化特性,文学的政治特性,文学的现实性、阶级性和文学作为意识形态的功利性。
马克思主义文论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文论复习提纲一、定义概念1、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人在与自然的关系中,通过主体的活动,把自己的本质力量体现在客体当中,使客体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成为人的创造物和现实性,这个过程对人来说就叫对象化。
从主体方面看,人实现了自我,2、自然人化:表示客观的自然界不断进入人的活动的过程,即客观世界对象化的过程,马克思称这种与人的劳动联系和被改造过的自然为“人化的自然”或“自然的人化”。
人化的自然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结果,自然的人化是其过程,是第二自然。
作家艺术作品中的自然和社会生活都是人化的自然。
从对象方面看,对象被人化,打上了人的烙印,体现了人的意义。
3、本来形象:也叫非批判的形象。
马克思指具有现实主义特征的人物形象,也就是按照现实生活中人们的本来面貌真实的描绘了有自己独立个性的人物形象。
4、批判的变态:指丧失了现实主义特征的人物形象,也就是从某种抽象的观念出发,对人物形象做脱离实际的理想化或弯曲,失去自己独立个性的人物形象,是本来具有现实主义特征的人物形象的毁灭。
5、席勒式:指席勒创造中部分存在的从观念出发的概念化、抽象化倾向。
它针对的是席勒部分创作中从主观自我观念和理想出发,以主观的热情代替对客观现实的情形观察,以抽象概念的演绎代替对实际生活的真实描写。
6、莎士比亚化:继承和借鉴莎士比亚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和方法,这是对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形象的表述,指从现实生活出发,通过生动丰富的情节,去塑造性格鲜明的典型人物,深刻的反映出时代的风貌。
7、历史观点: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历史主义观点,也就是要求在文学批评中,把作家作品放在特定的时代和历史条件下进行考察,进行与作品的历史内容相适应的社会的、政治的、哲学的、道德的评价。
把作品是否反映了历史的真实,是否具有进步的倾向作为衡量作品价值的尺度和标志。
8、美学观点:就是要求评论文学作品注意艺术的审美特性,遵循艺术反映现实的特殊规律,把艺术的审美价值作为衡量作品价值的一个尺度和标准,那么这样就要对作品做具体的艺术分析。
如何揭示诗词中的极化情感——以韦庄《菩萨蛮》(其二)一词的教学为例
相对于散文的朴实情感,极化情感(也是最具个性的情感)可谓诗词的类性。
关于这一点,古今中外的优秀论家、作家的认识几乎是一致的。
朗吉弩斯主张诗歌的意象应追求“惊心动魄”,歌德力倡“诗人应该抓住特殊”,李白、李清照、艾青等人诗词作品中或显或隐的矛盾、强劲、独特的情感,莫不是在凸显极化情感的重要性。
从教学的角度来说,无论是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还是高中课标(2017年版)明确的学科核心素养之审美鉴赏与创造,抑或是捍卫语文体性、辨识文本类性、开掘文本篇性,均需揭秘极化情感的特质。
问题是,如何揭示?本文以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韦庄《菩萨蛮》(其二)的教学为例,略作探讨。
一、深入矛盾处,还原极化情感真实样貌歌德曾提出过“奥秘不可测的东西在一瞬间的生动显现”的创作观,强调瞬间表现,与托尔斯泰的“瞬间分析”说、朱自清的“刹那主义”本质上是相通的。
但是,歌德的这一说法同时也道出了“隐蔽”“复合”的重要性。
不管是意蕴,还是形式,“妙”都是巧妙地隐出来的,越隐越有味,越隐越能激起探究的欲望,越隐越能生长丰富的意蕴。
缘于此,恩格斯说:“作者的见解越隐蔽,对艺术作品来说就越好。
”诗词中的极化情感虽然强度、浓度都很高,但是都很注意隐蔽,常常深埋在作者言语表现的矛盾处或文本人物情思、性格的矛盾处,如白居易的矛盾变异修辞———“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李清照对丰满菊花的嫉妒———“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因此,如果悉心开掘这些矛盾资源,教学往往可以进入执一御万的境地。
《菩萨蛮》(其二)中体现极化情感的隐在矛盾主要有三:其一,与他人的矛盾———“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这种善意的劝慰更加激起作者思乡的惆怅;其二,与自然的矛盾———水美、天美、船美、人美,却越发撩起作者对故乡水、天、心上人的思念,对自己落魄命运的省思,以致夜不能眠;其三,与自我的矛盾———虽然暂时听从了游人的劝说旅居江南,但内心却早已下定决心:终老或死了之后必须还乡,哪怕断肠也要还乡。
《项脊轩志》中的“留白”解读
败; “ 又北 向, 不能得 日, 日过午 已 昏” , 可见不适 宜居住 。
的“ 蜗居” 变成 了现 在的“ 书房 ” , 变成 了读书人 的文化 空
‘ 作 者的见解越 隐蔽 , 一
是, 空 白就成 了必然 , 成 了包括 文字 在 内的一 切艺 术 的
间。 “ 书” 是 寄托 读书人精 神世界 的载 体 , 因为读 书 , 所 以 切都 变成 了有情趣 的生机盎 然的世界 。这还 不够 , 更
日, 日影 反照 , 室 始洞然 余 自束 发 , 读 书轩 中 轩东 , 故尝 为厨 , 人往 , 从轩前 过 。 轩 凡 四遭火 , 得不焚 , 殆有 神护 者 。 ‘ 吾妻 来归 , 时至轩 中, 从余 问古事 其 后六 年, 吾妻死 , 室坏不修 ” 。
可 以看 出 , 作者不 仅用“ 轩” 来表 达 , 同时还用“ 室” 来称 呼 。这是偶然 的吗 ?其实不然 。在作者心 中“ 轩” 显 然不 同于“ 室” 。 在作者 笔下 , “ 室” 的样子是 : “ 室仅方丈 ,
■ 教 学 研究 语 文 教 学
《 项脊 轩 志 》 中 的“ 留 白” 解读
◎福 建省 建 阳第 一 中学 谢 建 军
摘 要
文本 的 秘妙 ” 往 往潜 藏在 作者 有意 或无 意的 留白” 处, 如何 让学 生发现 “ 空白 ” , 并读懂 文 本的 留 白” 处, 进 而获 得 更 丰富 的 阅读体 验是 中学 语文 教 师的一 项重 任 。 本 文 以归有 光 的《 项 脊轩 志 》 为例 , 试 图从 文本 的空 隙里 解读 潜藏 的 “ 无
《 项 脊轩志》 中“ 项脊轩 ” 是作者 归有 光 的书房 , 但文 章 中不 都是用“ 轩” 来称 呼 书房 的。用 以表达 书房 的文 字, 摘录 如下 : “ 室 仅方 丈 , 可容一 人居 。 …… 以当南
论艺术创作中的隐匿与真实
论艺术创作中的隐匿与真实艺术创作是一个源远流长的话题,隐匿与真实是其中一个充满哲学意味的议题。
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艺术家往往倾向于隐藏自我或深藏真实,这种隐匿与真实的关系成为了许多艺术作品的核心。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艺术创作中的隐匿与真实。
让我们来了解一下隐匿和真实的含义。
隐匿是指隐藏、掩饰、遮盖的意思,而真实则是指不虚假、不虚构、不伪装的意思。
艺术创作中的隐匿与真实不仅体现在作品本身,还体现在创作者的心理和过程中。
在一些艺术作品中,艺术家往往会选择在作品中隐藏自己的真实感受和情感,通过抽象、象征等手法来表达内心的真实。
而另一些艺术作品,则直接呈现出艺术家的内心世界,没有经过深藏和遮盖。
这种隐匿与真实的关系,让艺术作品更加丰富多彩,也更加耐人寻味。
一些艺术家选择隐匿自己的真实感受和情感,是因为他们认为这样可以增加作品的神秘感和深度。
通过抽象、象征、隐喻等手法,艺术家可以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呈现在作品中,而观众则可以在观赏中去解读这些隐匿的真实。
许多抽象派艺术家在作品中运用了大量的形式语言和色彩构成,来表达他们对内心情感和人生意义的探索。
这种隐匿的真实让观众在观赏中感受到更多的思考和感悟,增加了作品的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
隐匿与真实的关系在艺术创作中还可以体现在创作者的心理和过程中。
许多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会遇到由内心的真实感受所带来的冲突和困惑,而这些情感和思想往往会被隐匿或隐藏。
这种内心的真实感受与外部的隐匿,构成了艺术创作中的一种特殊辩证矛盾。
艺术家需要在创作过程中找到一种平衡,既要保留自己内心世界的真实感受,又要通过作品的表现形式来进行隐匿和遮盖。
这种内心世界的真实感受与外部隐匿的关系,成为了许多艺术作品的内在特质,也为观众提供了更多的思考和观赏乐趣。
正确理解恩格斯关于文学倾向性的论述
作者: 周忠厚;蒋荫安
出版物刊名: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94-98页
主题词: 文学倾向性;恩格斯;作家;艺术作品;正确理解;无产阶级文学;资产阶级;政治倾向;社会主义;席勒
摘要: <正> 恩格斯在致敏·考茨基和玛·哈克纳斯的信里,对文学创作的倾向性问题发表了这样的意见:“我认为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而不应当特别把它指点出来”,“作者的见解愈隐蔽,对艺术作品来说就愈好。
”,恩格斯的观点是在什么样的历史条件下提出来的?是否揭示了文艺创作的一条普遍规律?恩格斯的观点是否适用于社会主义的文艺创作?下面谈谈我们的看法。
考试马列文论
名词解释四题20分简答题2题20分论述题2题60分第一章1,“回到马克思":答案要把总体上回到马克思和文学意义上回到马克思结合在一起,我们原来有抄“文学意义上回到马克思"的.2,马克思引用法国作家布封的“风格就是人。
”对此你的看法3,名词解释《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课本P204,现实主义理论的创作和批评的四封书信提纲上的第一页有,5,论述题《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结合马克思的批判谈谈自己的看法课本P1 第二段第三行课本P4-P6第二章1。
马歇雷“文学生产理论"2,论述题:艺术生产论的意义或艺术反映论创造论相比,马克思提倡的艺术生产论有何特点(这两题的答案基本是相同的,)3,请以希腊神话为例分析,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不平衡这样的现象(论述题)课本P 183—186第三章1。
什么是意识形态2,伊格尔顿“文学是意识形态的再生产”3,简答题,你对有些艺术作品是属于意识形态的,而真理性内容依然存在于作品中(阿多诺的话) 结合简爱的例子或者老师上课放的灰姑娘的flash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4,文学的反叛性第五章1,莎士比亚化和希勒式2,论述题,提倡莎士比亚化反对希勒式,谈谈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此的看法3,倾向性问题P 240-P2424,谈谈文艺真实性和倾向性的关系,如何理解P247第六章1,典型2,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P 259--P266第七章1,谈谈美学观点,历史观点二者之间的关系可能是简答题也有可能是论述题P227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批判精神3,分析追风筝的人.论述题.可以用马克思主义观点也可以不用很多答案在提纲上都有,猫这边还有一份上次海婷发的马列文论的提纲,上面的题目和答案都跟老师提纲上的差不多,挺全的,回来可以复印看一下。
老师说要以她的提纲为主,答案不要自己扩展,直接把她PPT上的答下去就可以了。
名词解释1。
回到马克思:文学意义上的回到马克思,为什么要回到马克思.(1)从某种意义上说,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宣传、传播和研究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初期,把马克思主义文艺学说装入一定的常规的阐释体系和框架之内,是可以理解的,也是有着某种合理性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举例说明艺术作品中作者的见解越隐蔽越好
艺术源于生活,尽管艺术是对真实的模仿,但是艺术同样是超越了历史的真实,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
比如掷铁饼者的雕像对于肉体的完美展现所表现的生命力,是高于现实的:古希腊的悲剧中对于灵魂的拷问,净化了心灵,历练了品格,这也是高于生活的:中国的写意山水画,更是对人类追求美好意境的表示,这些都来源于生活,也远远高于生活。
另外,艺术高于生活还表现在艺术作品中艺术家的情感,品质,格调,追求,理想,换句话说,艺术是一种人类精神的寄托。
因此人类在不断追求艺术的途中,总是留下了许许多多的艺术作品,艺术作品是人类为了实现某种目的而进行的一项创造性活动,其基本特点是实用与美观的结合,即赋予作品物功能和审美的双重作用。
艺术作品设计活动是一项以审美创新为主旋律的创造性活动,设计过程就是围绕解决问题而进行的审美创新的过程,可以说没有创新,艺术作品失去了生命活力,也失去了生存的价值。
在知识产权已经普及的今天,艺术作品设计本身所体现出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等,更加受到了社会、企业、以及设计者本身的关注和重视。
艺术作品中的见解也是一样。
艺术作品的设计,实际上就是作者自身综合素质的体现。
作者首先要面对的是岁作品对象的理解——对作品对象相关的文化背景、人文知识的理解。
没有文化根基,设计作品是就难以达到纯熟的境界,难以挖掘艺术的深意。
比如人们常说的“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这样。
再者,作者的观点越隐蔽,还可以让人们有更深入挖掘、品味的欲望。
当然观点隐蔽不代表没有观点……我们从以下的例子中来看作者的观点越隐蔽越好。
一.梵高和向日葵
米兰画家梵高,全名文森特·梵·高。
后期印象画派代表人物,是19世纪人类最杰出的艺术家之一,也是后印象派的三大巨匠之一。
凡高出生在
荷兰一个乡村牧师家庭。
年轻时在画店里当店员,这算是他最早受的“艺术教育”。
后来到巴黎,和印象派画家相交,在色彩方面受到启发和熏陶。
梵高生性善良,同情穷人,早年为了“抚慰世上一切不幸的人”。
他献身艺术,大胆创新,在广泛学习前辈画家伦勃朗等人的基础上,吸收印象派画家在色彩方面的经验,并受到东方艺术,特别是日本版画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创作出许多洋溢着生活激情、富于人道主义精神的作品,表现了他心中的苦闷、哀伤、同情和希望,至今享誉世界。
凡高全部杰出的、富有独创性的作品,都是在他生命最后的六年中完成的。
其中就有大家都知道的《向日葵》。
观者在观看此画时,无不为那激动人心的画面效果而感应,心灵为之震颤,激情也喷薄而出,无不跃跃欲试,共同融入到梵高丰富的主观感情中去。
这幅作品里隐藏了多少梵高独特的见解呢,我们可以这样来看这幅画,首先:南方阳光的灿烂令画家狂喜,他用黄色画了一系列静物,来表达内心的感受,但他同时不忘外表的冰冷,以短暂的笔触把向日葵的黄色画得极其刺眼,在热火中冰中映射着火焰,每朵花如"燃烧"的冰一般,细碎的花瓣和葵叶如冰晶一样布满画面,整幅画尤如燃遍画布的爆裂冰簇,显出画家尖锐而坚强,似冷若坚冰却蕴含热炎的生命激情。
其次:画家像闪烁着熊熊的火焰,满怀炽热的激情令运动感的和仿佛旋转不停的笔触是那样粗厚有力,色彩的对比也是单纯强烈的。
然而,在这种粗厚和单纯中却又充满了智慧和灵气。
二.达芬奇和《蒙娜丽莎》
《蒙娜丽莎》这幅名画,又称为“微笑”,也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一幅作品。
千百年来,大家都对这幅画津津乐道着,不管画中的蒙娜丽莎是否却是确有其人。
无疑这都是一幅值得大家研究的一幅画。
但是这幅画让大家如此感兴趣的地方当然不止这一点,这位美人的一刹那的微笑,仿佛稍纵即逝,留给后人的确实无尽的遐想。
我们不得不在赞叹达芬奇如此高明的绘画技巧之外,还得佩服隐藏在这幅画后面作者独特的见解。
虽然现在达芬奇已经去世了,他也没有留下对这幅画自己的见解,但是这样反而给后人留下了一个更宽阔的想象空间。
蒙娜丽莎的微笑似乎是从脸上掠过似的,既显示了她内心的激动,又没有失去安详的表情,显露了人物内心深处微妙的心理活动,引人遐想,令人神往。
不是吗?蒙娜丽莎的微笑,有时候让你觉得温文尔雅令人陶醉;有时仿佛内涵哀愁似显凄楚;有时候又略呈讽刺之状,虽则美丽动人却又有点不可接近。
当然,讨论蒙娜丽莎的笑容,关系创作者的艺术思想以及表现手法上。
这个问题的探讨决不同于中世纪经院哲学家争论一枚针尖上可以站几个天使那样无聊。
学者们是认真地探讨蒙娜丽莎微笑神秘莫测的原因的。
有的人从审美心理学的观点出发认为,同一件艺术品,不同的人或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心境下观赏,往往会有不同的感受。
人们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能从中不断发现作品的新含义。
有的学者如美术史家詹姆森,从美学角度指出,这种神秘微笑的造成是因为作者力图要在一个个形非常具体的人物身上,创造出他理想化了的美的典型;力图要是一闪即逝的面部表情,成为一种喜悦的永恒的象征。
正是这种矛盾的结合产生出了令人觉得出奇的客观效果。
有的则从历史学家的眼光做出分析,说达芬奇笔下的蒙娜丽莎的微笑,显示了早期资产阶级的勃勃生机,对资本主义的明天充满了希望,她正是新兴资产阶级的真实写照。
有的画家则从绘画技巧上进行探讨,说达芬奇为这个坐在阳台上的少妇,设置了一幅透视不一的背景,当人们的视线集中在左边,感到远景下降而人物上升;反之,当人们集中到右边看时,感到远景上升而人物下降。
画像中的人物五官,其位置亦在游弋不定之中。
加上作者把体现人的笑容的嘴角岩脚部位,又画得若隐若现,界限不甚分明,这就使得画中主人公的微笑颇费猜疑。
有的研究者从医学角度,别出心裁地研究了蒙娜丽莎的“生理状况”,认定她患有内斜视。
而现代派画家则坚持认为蒙娜丽莎应该是有胡须的,为此他大笔一挥,硬是给蒙娜丽莎嘴上添上了两撇八字胡须。
令人观后啼笑皆非。
真是说不尽的蒙娜丽莎的微笑,道不完的《蒙娜丽莎》!
三.文学作品
(一)小说作品
在小说中,主题越隐蔽,意义越多。
有一位小说家曾经说过:小说要有主题,现在小说不知所云,不好;有了主题又直奔主题,也不好。
他说,小说主题应是多义的,越是多义越好。
小说主题还要隐蔽在你的任务故事里,作者不能替读者点破。
孙先生的小说《翻飞的燕子》,作者用优美的语言描写大群燕子飞翔的壮观和“燕王”的神态,又用极细腻的笔触刻画了高师傅的心理活动,但作者的本意是写燕子吗?不是!是写高师傅的高超技艺吗?也不是!看完全文,我们才知道小说的主题是:人和自然界的生物要友好和谐的相处。
和谐很重要,和谐最美。
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小说也是信息的载体,否认这一点就不是现代文学家。
现代信息是以多义为标志的,小说的多义性就自然地成为了其要义之一。
单一的主题在现代文学中几乎是没有的,除非那些短篇,以及出入此道的作者。
小说的主题应该是多义的,是可以令人玩味的,而不是让人一览无余的。
(二)藏头诗
《黛玉葬花》
黛绿年华逝,玉洁润才奇,葬身红楼梦,花落相惜迟。
藏头诗也是一样,作者将要表达的意思隐藏起来,让读者去感悟出来,就比直接说出来更有感觉。
比如男生向女生表白的时候说某某我爱你,和写一首藏头小诗,相信大家都觉得是后者更有情调吧!
所以呢,在艺术作品中,作者的见解越隐蔽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