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育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研究结题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德育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研究》

结题报告

镇江市大港中心小学张书霞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关注儿童整个生活世界,赋予教育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成为当前我们教育改革的必然。新课程力求课程的生活化,要求课程内容应结合学生实际生活的需要,回归生活。让学生能将所学运用于生活,尤其是创造性地运用,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在现代生活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我校确立《小学德育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研究》的子课题作为研究专题,期望通过研究,唤起教师对教学和教育的价值的理解,通过课堂设计的改进,让学生体验到生活的丰富性和生活的乐趣,促进学生基本的生活态度的形成,培养学生日常生活中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提高学生素质。

二、概念的界定:

1、小学德育课堂教学:本课题研究的是九年义务教育开设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课堂教学活动。

2、生活化:生活化是将学生从抽象、虚拟的课本堆中解脱出来,给学生感受自然、社会、事实、事件、人物、过程的机会,使学生在与现实世界的撞击、交流中产生对世界、对生活的爱,从而自发地、主动地去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即“从生活中来,再回到生活中去。”

3、小学德育课堂教学生活化是指在小学德育教学中,从各个年级段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生活背景出发,联系生活学德育,学习德育促生活。它体现了“德育源于生活,寓于生活,为生活服务”的思想,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知,。从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在周围的事物中学会感悟、品味,并学会用生活化的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本课题研究的小学德育课堂教学生活化包括两层意义:(一)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即教育内容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经验相结合。(二)教学活动方式生活化。即教学活动是学生乐于参与、主动参与的生活过程,关注学生需要和丰富的社会生活,使学生既学到知识,而且多方面素质得到主动发展。本课题在教学生活化的思想指导下,主旨是在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实践中探索具体的操作策略。

三、研究目标、内容:

目标

1、通过课题研究形成德育课堂教学生活化的一般操作策略。通过课题的实施,培养学生积

极主动学习的态度和能力,并形成在学习与生活中与人合作交流、探究学习的能力,努力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生活,在生活中学习的素质,为他们终生学习和发展打好基础。

内容

课题主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方式等方面展开研究,研究中力求在生活与教材之间构建平台,通过思维迁移达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在教学活动方式方面,要通过教师课堂生活化的语言、行为去感染学生,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接受知识,培养能力。另外,还要设计生活化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所学内容。师生之间要积极互动,相互讨论、交流,相互理解、对话,使课堂真正成为生活化的课堂。课堂教学生活化更重要的是能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给学生提供自主、合作、探究的生活化氛围,使学生学得真实轻松。还可以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区、走近生活,到生活中去感悟德育的魅力。

四、研究的方法:

(1) 文献法:通过查阅各种理论著作和研究资料,进一步明确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内涵以及学生学习生活化能力的培养方法。

(2) 调查法:通过观察、问卷、测试等手段对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兴趣、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估。

(3)课堂行动研究。教师直接对所从事的课堂教学活动进行研究,包括“计划、实施、反思与评价”三个环节。

(4)个案研究法。对发展学生主体性的典型的教学策略和学习策略进行跟踪研究和总结。

(5)经验总结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总结研究成果,进行阶段性小结、调整、完善研究方案。

五、研究过程、操作策略:

(一)组织调查,了解现状。

通过观察、问卷、访谈等手段,对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因素及积极性进行了调查。

学生对品德课的兴趣及课堂参与度的调查统计表

【调查人数300人】

由上表可见,对品德课感很兴趣的学生不到一半,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学生所占比例更少。为了寻找原因,我们尝试进行了“影响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因素调查”,统计结果见下表;

影响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因素调查结果统计表

从调查结果分析,课堂教学的目标、内容、教学方式以及评价方式影响着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二)针对现状,组织学习,提出假设。

1、针对调查结果,我们组织课题组成员阅读德育教学方面的文献资料,对与课题有关的文章做好摘录或做好记号。我们还注重网上学习,将有关文章收集起来。这样的学习,既学到了理论的东西,也学到了实践性的东西,这不仅对教学有帮助,也对课题研究寻求了理论支点。

(1)、生活教育的相关理论:生活教育强调教育与生活的联接,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内容,教育因生活的变化而变化,提出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的方法论。

(2)、主体教育观:人的主体精神的本质是自由、自觉,学生个体发展必须通过独立自主的、积极主动的理性思考后作出行动选择,儿童是其活动的主体,而不是被灌输的容器。

(3)、个性社会化原理:儿童应是正在发展中的完整的人,这种发展是其个性化向社会化的过渡,成为社会的人。作为社会的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教育工作者只有掌握学生的年龄特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可使学生朝着我们期望方向发展完善。而要实现个性化向社会化的过渡,其最有效的载体是生活,其是否实现社会化的标志也是看其是否积极适应生活。

2、提出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基本假设。

(1)、生活化德育课堂需要——多样化地教学

生活并不是一幅静止的画面,德育课堂教学生活化需要有丰富的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多样化的教学是对教学回归生活的最好体现。

①营造积极互动的课堂生活。学习是一个互动的过程,课堂中加强沟通与交流,相互启发与补充,分享彼此的思考,共同探究的学习是生活化教学追求的课堂氛围。

②将生活的知识拓展到课堂学习中来。学科教学是知识科学发展的缩影,但生活不仅仅是科学的世界。在生活中还有道德的、情感的重要内容,这都将作为教学生活化的重要学习资源。

③把生活作为教学的背景。课堂是一座桥梁,要将校外的、校内的、个人的、集体的、科学的、生活的世界结合起来,他是一个大家生活的场所,而不是割裂开来的学习知识的小天地。

(2)、生活化课堂需要——建立民主、平等、对话的师生关系。

教师的职责现在已越来越多地重视激励思考,他将越来越成为学生的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教学是师生交往的过程,教师必须清楚地知道,学生学习的发展与教师教学的设计与处理直接相关,教师传递的量与学生学习的量,教师的评价与学生的定性直接有关,教学中涉及的对自然、社会和人类的诠释直接影响学生对身外世界的态度,教师必须将自己放在促进学生发展的地位,建立民主、平等、对话的师生关系。这些理论也提醒我们教育工作者教育的方向和应追求的目标。

(3)、生活化德育课堂需要——采取实践、探究和合作的学习方式。

探究是儿童的本能之一。儿童学习的活动中,首先要注意激发和维持儿童的探究兴趣,促使他们利用各种学习资料亲自参与探究活动,在儿童探究学习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获得知识,而且更加注重探究过程和亲身实践,教师可通过适当的训练方法教给他们进行科学探究的程序、策略和技能,并致力于培养他们探究、合作的精神和态度。总之,探究是学生获得知识形成价值观的一种重要途径和方法。

(三)实践探究,初步形成德育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操作策略。

设想是否合理,是否可行,需要实践来检验。为此,我们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定期进行课堂教学探究,对教学活动设计、实施过程和实际效果进行评价,并在课后及时交流研讨改进的方法,初步形成了德育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操作策略,并努力通过这基本的品德课堂教学策略引导我们的德育课堂教学能真正地回归生活。

1、探究教学内容生活化的操作策略。

(1)、走进生活,寻找契机,促进体验。

体验生活,才能在生活中有所感悟。对于学生较为陌生的一些生活方式,就需要学生通过自身体验进行感悟。比如《品德与社会》第一册《父母的疼爱》一课,为了让孩子感受家人对自己的关爱,知道父母的艰辛,我们提前举行一次活动“我当一天家”,让孩子做一天家长,操持买菜、做饭、打扫卫生等各种家务。通过这次实践活动,许多孩子深深体会到了做家务的不易,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