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港文学

合集下载

台港文学现代小说

台港文学现代小说

里,独自彷徨街头,无所归依的孩子们”。白先勇对笔下人物总充满悲悯情
怀。有人形容白先勇为“背负五千年回忆的重担”,作者曾说:“写作是因 为希望将人类心灵中无言的痛苦转变成文字……”
台港文学
《永远的尹雪艳》通过昔日上海百乐门高级舞女尹雪艳的生活史,为 人们描绘了一幅台湾上层社会腐化堕落的生活图景,同时对昔日达官 贵人们今日的耽于幻想、缺少行动的勇气给以嘲讽,是一篇现实主义 的杰作。 《游园惊梦》主题内涵丰富深刻。从社会现实角度看,它反映了台湾 社会转折时期上层社会关系的变化,旧贵族官僚的没落与新兴资产阶
庆、南京、上海、香港等地。1948年到香港上小学,1952年去台湾上中
学,高中毕业后被保送到台湾大学。
台港文学
但是因为他热爱水利,想在长江三峡建立一个大型的水
利工程,于是他到台湾成功大学学习水利工程。1957年
考入台湾大学外文系,1961年毕业。1963年到美国爱荷 华大学“作家工作室”从事创作研究,1965年获硕士学 位。后在美国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任教,讲授中国 语言文学课程。
台港文学
白先勇曾说:“中国文学的一大特色,是对历代兴亡伤怀的追掉,从屈原 的《离骚》到杜甫的《秋兴八首》,其中所表现的人世沧桑的一种苍凉感, 正是中国文学最高的境界,也就是《三国演义》中,‘青山依旧在,几度 夕阳红’的历史感,以及《红楼梦》‘好了歌’中‘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 一堆草没了’的无常感。” “台北我是最熟的——真正熟悉的,你知道,我在这里上学长大的——可 是,我不认为台北是我的家,桂林也不是——都不是。也许你不明白,在 美国我想家想得厉害。那不是一个具体的“家”,一个房子,一个地方, 或任何地方——而是这些地方,所有关于中国的记忆的总合,很难解释的, 可是我真的想得厉害。”

港台文学

港台文学

4、70年代文坛状况

七十年代香港小说表现出 “大陆文化向往”和“海洋文化 向往” 的双向选择。 大陆的“文化大革命”在香港被误解为民主化与反传统,和 某些西方观念吻合,因而扩大了大陆的影响力。


崛起了一批“打工仔”出身的作家,像海辛、金依、张君默、 陈浩泉等,他们以工厂、渔村、小镇生活的纯朴古风来对抗 资本主义生活中的厚颜无耻、冷酷无情、斤斤计较、利欲熏 心、追求虚荣。这些来自下层的作家以宣扬下层劳动人民轻 利重义、互相帮助、忠贞爱情等美德作为自己创作的方向, 并希望以此来拯救社会。于是,70年代出现了一批“拯救社 会和自我”小说创作。
二、光复以后文学(50年代):
1.反共文学 2.怀乡文学

林海音《城南旧事》、张秀亚《三色堇》、余光 中《舟子的悲歌》、谢冰莹《爱晚亭》、聂华苓 《台湾轶事》。
3.乡土文学

钟理和《笠山农场》,赖和、杨逵、吴浊流等。
孟瑶、郭良蕙等开启言情小说潮先河。
4.纯情文学

三、60年代文学
(一)现代主义文学 1、现代派文学的产生 背景:向西方倒的政策,崇洋思想,文化高压,割断与大
1927北伐后,结束文白夹杂,开始新文学创作。 1928第一本新文学杂志《伴侣》创刊。 1929第一个新文学社团“岛上社”成立。 影响最大新文学刊物《红豆》月刊。 拓荒期最有成就作家:侣伦。

(二)发展(1937-1950):
1937大陆作家来港创作:巴金、茅盾、戴望舒、许 地山、萧红、端木蕻良等。 1941香港沦陷,作家回内地;1946再次来港(郭沫 若、茅盾、陈残云、黄谷柳、徐訏等);内地作家 两次来港,推动了香港文学繁荣。
六、90年代台湾文学

台港澳文学

台港澳文学

(二)20世纪50~70年代
• 1.50年代初,国民党当局仍然抱有重返大 陆的政治幻想,在意识形态领域构建了完 整的反共体系,大力提倡“战斗文学”、 “反共文学”,并成为文坛为主流。 • 2.现代派文学在50年代兴起。虽然作家文 学主张有所不同,但都表现出现代主义倾 向。
• 3.这一时期台湾旅外作家的创作,以留学 生文学为主。60年代的留学生文学,主要 描写台湾留美学生和旅美华人在生存层面 上的磨难,在表现他们与异族文化的冲突 中,彰显其精神上的失根之痛。失根与乡 愁,几乎是同时代留学生作品的共同主题。 到70年代,留学生文学的突出特征是作品 中强烈的民族意识和回归祖国的情感。在 艺术上,留学生文学多有“中西合璧”的 色彩。
第一讲 台港澳文学概论
二、台湾文学
20世纪20年代,受祖国大陆新文 化运动的影响,台湾文学开始了它的 新纪元。从那时起到20世纪末的90年 间,台湾文学逐渐形成了鲜明的民族 性、突出的地域性以及强烈的兼容性 的特征。回顾台湾新文学的发展,大 体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一)20世纪20—40年代
• 此时,台湾处于日本割据状态,新文 学在艰难曲折中顽强地生存和发展, 坚定地反殖反帝反封建,高扬“科 学”、“民主”的大旗,使这一时期 的文学在整体上与“五四”新文学运 动的走向完全一致。
(三)20世纪80—90年代
• 1、台湾的原住民文学在20世纪的80年代起步。 其作品所特具的本土性,给乡土文学补充了新鲜 血液。 • 2、80年代后期, “探亲文学”形成一时热潮, 表达了对中华文化和民族传统的追寻。 • 3、环保文学是80年代文学界的一个亮点。 • 4、旅外作家创作。台湾旅外作家也开始把目光转 向海外华人的生活层面和新的社会矛盾,在作品 的创作中则追求着艺术的多元化。

将我修订过的台港文学书目分享一下

将我修订过的台港文学书目分享一下

将我修订过的台港文学书目分享一下将我修订过的台港文学书目分享一下超人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阅读书目一、台港澳华文文学台湾:(一)小说:赖和:《一杆秤仔》《不如意的过年》《可怜她死了》吕赫若:《牛车》杨逵:《送报夫》《模范村》吴浊流:《亚细亚的孤儿》钟理和:《笠山农场》《原乡人》钟肇政:《浊流三步曲》《台湾人三部曲》陈映真:《将军族》《夜行货车》黄春明:《青番公的故事》《看海的日子》王祯和:《嫁妆一牛车》《小林来台北》李乔:《寒夜三部曲》陈冠学:《田园之秋》田雅各:《拓拔斯·搭玛匹玛》白先勇:《金大奶奶》《玉卿嫂》《金大班的最后一夜》《游园惊梦》《孽子》欧阳子:《花瓶》《魔女》王文兴:《家变》七等生:《我爱黑眼珠》《隐遁者》东方白:《浪》宋泽莱:《红楼旧事》《废园》聂华苓:《桑青与桃红》於梨华:《又见棕榈,又见棕榈》陈若曦:《尹县长》《突围》张系国:《棋王》马森:《夜游》《生活在瓶中》丛甦:《盲猎》赵淑侠:《我们的歌》李敖:《北京法源寺》林海音:《城南旧事》孟瑶:《梨园子弟》郭良蕙:《四月的旋律》《心锁》施叔青:《壁虎》廖辉英:《油麻菜籽》《不归路》袁琼琼:《自己的天空》《今生缘》高阳:《慈禧全传》《胡雪岩》古龙:《绝代双骄》《楚留香》系列《陆小凤》系列《七种武器》琼瑶:《窗外》《几度夕阳红》《彩云飞》黄凡:《赖索》张大春:《将军碑》《四喜忧园》李昂:《杀夫》《迷园》朱天文:《世纪末的华丽》《荒人手记》苏伟贞:《离开同方》吴锦发:《燕鸣的街道》王幼华:《狐》(二)诗歌:张我军:《乱都之恋》赖和:《流离曲》吴晟:《手》《路》白萩:《流浪者》莫那能:《美丽的稻穗》纪弦:《你的名字》余光中:《乡愁》《芝加哥之死》《我之固体化》《武陵少年》《当我死时》《双人床》洛夫:《风雨之夕》《石室之死亡》郑愁予:《梦土上》《错误》覃子豪:《追求》《诗的播种者》罗门:《流浪人》《都市之死》痖弦:《深渊》《坤伶》商禽:《长颈鹿》《逃亡的天空》李魁贤:《弦音》蓉子:《伞》席慕蓉:《一棵开花的树》《盼望》林耀德:《军火商韩鲍》向阳:《阿爹的饭包》钟鼎文:《留言》墨人:《烟水亭》钟雷:《夜雨》周梦蝶:《树》胡品清:《画云的女人》詹冰:《水牛图》羊令野:《红叶赋》叶维廉:《花开的声音》隐地:《爱情风筝》高准:《中国万岁交响曲》林亨泰:《风景》文晓村:《誓约》杨唤:《二十四岁》张默:《饮那绺苍发》辛郁:《豹》郭枫:《观莲蕊峰有得》非马:《鸟笼》朵思:《影子》林焕章:《受伤的蝴蝶》张香华:《午后的垂钓》张健:《选战之后》杨牧:《凄凉三犯》杜国清:《蜘蛛》王润华:《皮影戏》绿蒂:《风与城》张错:《茶的情诗》吴晟:《土》施喜继:《小耘周岁》简政珍:《政客》百灵:《风筝》陈义芝:《黄鹤楼下午》渡也:《眼疾与牙疼》詹澈:《日升月落》向阳:《阿爹的饭包》杨平:《忘言》(一)散文:龙应台:《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琦君:《压岁钱》林文月:《读中文系的人》《给母亲梳头》罗兰:《夏天组曲》张晓风:《愁乡石》梁实秋:《雅舍小品》柏杨:《丑陋的中国人》林语堂:《生活的艺术》三毛:《雨季不再来》《梦里花落知多少》《万水千山走遍》简媜:《四月裂帛》林清玄:《紫色菩提》《有情菩提》刘墉:《点一盏灯》《爱,就注定了一生的漂泊》言曦:《伴》张秀亚:《父与女》《风雨中》李敖:《老年人与棒子》林文月:《遥远》叶维廉:《母亲,你是中国最根深的力量》许达然:《瀑布与石头》蒋勋:《苔》吴鲁芹:《鸡尾酒会》子敏:《“纯真”好》王鼎钧:《那树》《最美与最丑》杨牧:《山谷记载》亮轩:《剑》林耀德:《树》陈冠学:《田园之秋》阿盛:《唱起唐山谣》余光中:《望乡的牧神》《青青边愁》台静农:《辅仁旧事》《我与老舍与酒》李敖:《老年人与棒子》(二)戏剧、影视:李曼瑰:《楚汉风云》姚一苇:《来自凤凰镇的人》《碾玉观音》侯孝贤:《东东的假期》《风柜来的人》李安:《推手》《喜宴》香港:(一)小说:黄谷柳:《虾球传》侣伦:《穷巷》舒巷城:《太阳下山了》海辛:《乞丐公主》西西:《我城》《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吴煦斌:《牛》钟晓阳:《停车暂借问》黄碧云:《盛世恋》董启章:《安卓珍妮》徐訏:《江湖行》《女子与事》《结局》李辉英:《人间》《名流》徐速:《星星·月亮·太阳》刘以鬯:《酒徒》陶然:《与你同行》《一样的天空》东瑞:《无言时代》《迷城》颜纯钩:《天谴》《红绿灯》王璞:《扇子事件》《幺舅传奇》刘绍铭:《二残游记》也斯:《剪纸》施叔青:“香港的故事”“香港三部曲”梁羽生:《白发魔女传》《七剑下天山》《云海玉弓缘》金庸:《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鹿鼎记》温瑞安:“四大神捕系列”亦舒:《喜宝》《玫瑰的故事》李碧华:《胭脂扣》《霸王别姬》《青蛇》梁凤仪:《千堆雪》《九重恩怨》林燕妮:《缘》《纯爱无边》卫斯理:《蓝血人》《回归》《老猫》白洛:《赛马日》张君默:《大预言》南宫博:《杨贵妃》。

090519-台港文学

090519-台港文学



现代主义文学潮流的流行,冲破了战斗文学教条的束缚,在 促使文学摆脱国民党当局的政治羁绊方面起了积极作用。
从现代诗方面看,作为一种文学运动,它的功绩,主要在于奠 定自由诗体为新诗的主要形式,语言上的勇猛的实验以及导致了 诗人们努力的向人类心灵的内在挖掘。 它的弊病则是逃避现实矛盾,走进个人的象牙之塔。它强调 横的移植,提倡异国情调,形成了盲目西化的倾向;它强调为艺 术而艺术,促使唯美主义的流行和形式主义的泛滥;它向内在挖 掘,导致了矫饰造作、无病呻吟和晦涩如谜、甚至使唯性主义大 行其道。所以,步入70年代,在乡土文学崛起的时候,现代诗受 到了猛烈的批评。 当然,这些弊病是就现代诗总体而言,并非每个诗人,和所 有的诗都如此。现代诗运动中的探求者,如纪弦、余光中、痖弦、 郑愁予等,在创作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 留学生文学:於梨华、聂华苓、丛苏、陈若曦、张系国和 白先勇等 • 通俗文学创作热潮:琼瑶的言情小说、古龙的武侠小说、 高阳的历史小说
• 继纪弦等人的现代派成立之后,夏 济安创办了《文学杂志》。该刊提 倡说老实话的文学,但在艺术上倾向 现代主义。它支持现代诗运动,介绍 欧美现代主义文艺理论和作品,发 表台湾作家的现代主义的作品,对 台湾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发展起了 推波助澜的作用。1959年夏济安离 台赴美,《文学杂志》停刊。次年 台大外文系学生白先勇、王文兴、 陈若曦、欧阳子、刘绍铭、李欧梵、 戴天等人成立《现代文学》社,出 版《现代文学》杂志,介绍西方现 代主义作家如卡夫卡、卡缪、乔伊 思、托马斯· 曼、詹姆斯、福克纳等 作家,介绍存在主义、意识流、虚 无主义、超现实主义小说。同时也 以西方现代主义作家为师创作小说, 他们跟现代派、蓝星诗社、创世纪 诗社的诗人遥相呼应,形成了现代 文学派。现代主义文学主宰了60年 代的台湾文坛。

港台文学 1

港台文学 1

乱都之恋
(乱都是指北京,因为那时正值奉直开战,北京城內
外人心颇不安,故曰乱都。)
一 二 不愿和你分別, 乱哄哄的北京, 终又难免这一別。 依旧给漫天的灰尘笼罩 自生以来,不知经历了 着。 多少的生离和死別, 我大清早就督着行李, 但何曾有过这么依恋, 冲着杂沓的喧囂 这么怆惜的离別! 冒者迷濛的灰雾, 独向将载我走的车中去。
1、新文学运动的提倡与论争
提倡:1920—1926年间,留学日本的青
年蔡惠如、林献堂组织“新民会”,创 刊《台湾青年》,发动了台湾的新文化 运动,然后有张我军、赖和等撰文抨击 旧文学。 台湾青年张我军,身受“五四”运动洗 礼,于1924年9月在《台湾民报》第2卷 7期上发表《致台湾青年的一封信》。 呼吁台湾青年以“团结、毅力、牺牲” 为武器改造台湾旧文化。
6 、新生代作家:龙应台、萧飒、
罗青、朱天文 个人化倾向更明显 龙应台《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 朱天文《世纪末的华丽》
第二节
香港文学
香港属于国际金融中心之一。 1、香港新文学的开创(20世纪初) 内容:关注社会底层小人物的生存 状态 如,侣伦《穷巷》 黄谷柳《虾球传》
2、50、60年代的本土作家和通俗小 说潮流 (1)梁羽生、金庸的武侠小说 传统小说样式 浓郁的现代感 (2)亦舒、岑凯伦的言情小说 3、70年代以后的多元化的文学发展 如,董桥的散文 (华侨子弟,有着复杂的教育背景)

秋朝的天空, 半晴不晴地, 散射着很微弱的朝晖, 微光里,愁惨中, 火车载我向南去了。
四 火车纵无情, 火车纵万能, 也载不了我的 灵魂儿回去, 我已经把它寄 托在这里了。
在内容与技巧上,《乱都之恋》都具有重要 的文学史价值,它是第一部以从未用过的语 言写出的从未有过的爱情诗篇,是台湾新诗 创作的一个重要开端。

港台文学

港台文学

香港属于国际金融中心之一。 1、香港新文学的开创(20世纪初) 内容:关注社会底层小人物的生存 状态 如,侣伦《穷巷》 黄谷柳《虾球传》
2、50、60年代的本土作家和通俗小 说潮流 (1)梁羽生、金庸的武侠小说 传统小说样式 浓郁的现代感 (2)亦舒、岑凯伦的言情小说 3、70年代以后的多元化的文学发展 如,董桥的散文 (华侨子弟,有着复杂的教育背景)
(二)台湾当代文学史(20世纪50~70年代)
“三禁”:“党禁”、“报禁”、“戒严法”
1、“战斗文学”“反共文学” 50年代初,国民党当局提倡
“军中三剑客”----司马中原、朱西宁、段彩华 2、怀乡文学 50年代初,缅怀、追忆 林海音《城南旧事》 於梨华《梦回青河》 张秀亚《三色堇》
7 、新生代作家:龙应台、萧飒、罗青、
朱天文 个人化倾向更明显 龙应台《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 朱天文《世纪末的华丽》 朱天心《想我眷村的兄弟们》
7 、新人类作家与世纪末文学思潮:
朱天文、朱天心 个人化倾向更明显 朱天文《世纪末的华丽》 朱天心《想我眷村的兄弟们》
第二节
香港文学
要艺术特点 。 赖和所开创的立足乡土、心怀 祖国、反抗异族统治的现实主义文 学传统,成为后代台湾作家的一笔 宝贵财富。
3、30年代倡导“乡土文学”
黄石辉、郭秋生、叶荣钟大力提倡
口号——“用台湾话做文,用台湾话写 小说,用台湾话做歌谣,描写台湾的事 物” “到民间去,到农村去” 4、 30、40年代,对”皇民文学“的抵制 5、台湾光复以后的论争 6、社团与刊物 “新民会” “台湾文化协会” “南音社” 《台湾青年》《台湾民报》《台湾文艺》 《兴起
与发展 首先从诗歌上倡导 小说方面:围绕在夏济安周围的大学 生作家 60年代,以《文学杂志》、《现代文 学》为阵地掀起现代主义浪潮 白先勇《游园惊梦》 欧阳子《魔女》

港台文学选讲

港台文学选讲

第一章台湾文学概述第一节台湾文学的概念及台湾文学特色一、什么是台湾文学?台湾文学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条重要的支脉。

它在大方向上秉承了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以及“五四”创新精神发展而成,其间当然也受到日本及西方文学的影响,但其所表现的民族情感与五四精神与中国文学是相一致的。

台湾文学就是在台湾的中国文学,是中国文学的延续和发展。

二、台湾文学特色1、民族性2、本土性3、融合性第二节台湾文学的分期与成就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一、从“五四”至抗战胜利,称为日据时代的文学二、从1945年抗战胜利台湾回归祖国怀抱至今称为光复以后的文学。

一、台湾日据时代文学又可分为:(1)20年代摇篮时期(2)30年代成熟时期(3)抗战爆发后的低潮时期二、光复后的文学大致可分为:1、50年代的反共怀乡文学2、60年代现代主义文学3、70年代的乡土文学4、80年代以后的多元文学时期成就:1、强大的作家队伍2、一批好的作品3、题材、体裁、风格、流派、创作方法比较多样。

第二章白先勇创作专题介绍一、作者简介1937年出生于广西桂林,回族。

其父是国民党高级将领白崇禧。

1948年到香港读小学,1952年入中学,1957年入台大外文系。

毕业后,于1963年进美国爱荷华大学小说创作班,1965年获硕士学位后,到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教授中国语文及文学,并从此在那里定居。

1994年退休。

出版有短篇小说《寂寞的十七岁》、《台北人》、《纽约客》,散文集《募然回首》,长篇小说《孽子》等。

白先勇喜爱中国地方戏曲昆曲如《牡丹亭》,对其保存及传承,亦不遗余力。

2010年末,台湾作家白先勇的作品首次在大陆结集出版,浦一出版即一片叫好。

白越来越多地被大陆观众所熟知。

他是台湾当代高产的作家,从《寂寞的十七岁》到《台北人》、《纽约客》,他塑造了一个又一个性格鲜明又令人印象深刻的女性人物。

由于他致力于昆曲的推广,担任青春版《牡丹亭》的制作人,其人其书一时成为媒体追捧的热点。

台港文学读后感

台港文学读后感

台港文学读后感台港文学就像一个装满了各种奇妙小物件的百宝盒,每打开一次都有新的惊喜。

还有台湾的一些诗歌,充满了灵动和自由的气息。

有的诗人像个天真的孩子,把看到的一草一木都赋予了神奇的情感。

他们写台湾的山,说那山像是大地伸懒腰时拱起的背;写海呢,就说海是天空流下的蓝色眼泪。

这种充满想象力的描写,就像一阵清风,吹走了我心中的沉闷。

再讲讲香港文学。

香港文学就像是一个充满活力的都市魔方,每个面都有不同的色彩。

香港的武侠小说那可是相当出名啊。

金庸先生就不用多说了,他的武侠世界简直就是一个超级大乐园。

我小时候看金庸的小说,感觉自己就像是跟着那些大侠们在江湖里闯荡。

在香港的高楼大厦之间,仿佛隐藏着一个刀光剑影、恩怨情仇的江湖。

大侠们在茶馆里斗智斗勇,在山洞里修炼绝世武功,在大漠里策马奔腾。

金庸把武侠元素和中国传统文化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让我在看小说的过程中了解了很多历史、哲学方面的知识,还特别过瘾。

而香港的一些描写都市生活的作品呢,又像是一部部快节奏的电影。

香港这个繁华的都市,人们行色匆匆,充满了机遇也充满了压力。

作家们笔下的小人物在这个都市里努力生存,为了一点小利益而奔波,为了梦想而挣扎。

就像在地铁里拥挤的人群,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他们在这个看似冷漠的都市里寻找着温暖和希望。

台港文学有时候也让我有点小“头疼”。

因为有些作品里会夹杂着一些方言或者独特的文化表达,就像突然遇到了一个生僻的外语单词一样。

但是呢,这也正是它的魅力所在。

它就像一个有点小脾气的朋友,需要你耐心去了解、去熟悉。

总的来说,台港文学就像两座风格独特的花园,里面盛开着各种各样的文学之花。

这些花朵散发着独特的香气,让我这个读者在文学的世界里享受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芬芳之旅。

对台港文学的看法

对台港文学的看法

对台港文学的看法
台港文学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都富有强烈的当下性与现实感,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学价值。

台港文学作品种类繁多,其中,台湾文学以乡土文学为主,展现了台湾地区的风土人情和社会变迁。

香港文学则以现代主义文学为主,展现了香港的现代都市生活和社会问题。

这些作品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准和文学价值,深受读者喜爱。

此外,台港文学的发展历程也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它们促进了中国文学的多元化和国际化,为中国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总的来说,台港文学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学价值,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台港文学

台港文学
(二)袭用了旧小说在行文时夹用诗词、歌赋、 联句,在回目中使用对联、诗词,在语言上 使用白话、夹用韵文等特点。
二、金庸武侠小说的创作特色
(三)借鉴了中国式的传统手法,如说书艺术、 插科打诨角色的引入、全知叙述和次知叙述 的运用、戏剧舞台的架设、假全知状态下的 视觉与心觉的运用等。
(四)语言可用“行云流水,平中见奇”来描 述。
返回
15三朵花--刘雪华俞小凡金素梅 黄叶无风自落 秋云不雨常阴 天若有情天易老 摇摇幽恨难禁 惆怅旧如梦
返回
16望夫崖--俞小凡林瑞阳翁家明 传说里,有一个女孩 心上人飘流在海外 传说中,她站在荒野 就这样,痴痴的等待 山可移,此崖永不移 海可枯,此情永不改
返回
17一帘幽梦--陈德容刘德凯萧蔷林瑞阳 我有一帘幽梦,不知与谁能共 多少秘密在其中,欲诉无人能懂 谁能解我情衷,谁将柔情深种 若能相知又相逢,共此一帘幽梦
(三)战后香港文学
1941年香港沦陷,南来作家大多撤回内地,香 港文学处于凋零时期。从1946年夏天开始, 由于蒋介石发动内战,残酷镇压民主运动, 大批作家为了躲避战火,再次来到香港。他 们从事创作,创办报刊,培养了大批文艺骨 干。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郭沫若的《洪波曲》、 茅盾的《锻炼》、黄谷柳的《虾球传》、聂 绀弩的《天亮了》;诗歌有邹荻帆的《浅水 湾》等。
(二)50年代台湾文学 50年代在国民党的专制下,台湾“反共八股” 的“反共文学”泛滥一时
(三)60年代台湾文学 60年代台湾文学的主流是现代派文学。
(四)70年代台湾文学 乡土文学成为主要的文学潮流。 陈映真的《将军族》、《华盛顿大楼》,黄春
明的《儿子的大玩偶》
(五)80年代台湾文学 :呈现出多流派、多风 格、多题材的多元化格局。

第六章台港文学

第六章台港文学
: • 台湾现代文学(1920—1945)先后经历了开拓期、繁荣期和沉寂。 • 台湾当代文学(1945--)先后经历了“文化沙漠”时期、“战斗文艺”和
“乡愁文学”时期、现代派文学盛行时期、乡土文学再崛起时期和八十年代 开始的台湾文坛的多元化倾向时期。白先勇的小说创作。余光中、洛夫的诗 歌创作。香港文学从二十年代开始,以1949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发展阶段。 • (二)作品选读: • 《一朵小白花》表现了对人间真情的留恋,透露出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多方 面地运用对比手法。 • 《雪地上的星星》描写了台湾留美学生的艰难处境。巧妙而多样的心理刻划。 • 《倚天屠龙记》鲜明、丰满、个性特出的人物形象。 • 《那片血一般红的杜鹃花》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 • 《蛇》出色的心理描写。明快的语言。 • 席慕容诗三首 感情深沉含蓄。跳跃式的结构。 • 《催魂铃》表现现代人的一种矛盾心态和怀旧心理。知识丰富,巧妙地借用、 改用成语,生动的比喻。 • 《亲不亲,故乡人》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爱心。

港台文学绪论

港台文学绪论

1986 《台湾新文学概观》、《台湾当代文学》 1987 《现代台湾文学史》 1988 《台湾现代文学简述》 1989 《台湾新文学初编》





20世纪90年代:兼关注香港文学 1990 《香港文学简史》 1993 《香港文学概观》 1995 《香港文学简论》 1996 《香港当代小说概述》 1997 《香港文学史》 1998 《当代香港写实小说散文概论》 1999 《香港小说史》

1984《杨逵小说选》、《赖和短篇小说选》 李黎、聂华苓lí nɡ 、於梨华、白先勇、张系国都 是大陆籍台湾旅美作家; 钟肇政、陈映真、王拓、杨逵kuí 、赖和是台湾 本土作家。

学术成果:(文学评论、新文学论丛、当代文学研究丛刊) 论文:张葆莘bǎo shēn 《旅居海外的台湾作家》、张超《借欧 美现代派之琴,唱中国流浪者之歌——论於梨华的创作》、封祖盛 《论白先勇的小说》、卢菁jīnɡ 光《他在探求什么——台湾作家 张系国散论》、武治纯《台湾文坛老兵——杨逵桨其创作》、潘翠 菁《台湾省作家——钟理和》等 专著:1984《台湾小说作家论》(赖和、吴浊流、杨逵、钟理和、 林海音、於梨华、白先勇、黄春明、杨青矗) 1985《压不扁的玫瑰花——台湾乡土文学初探》 1986《乡恋、哲理、亲情——台湾文学散论》等


总集类: 《台湾当代名家作品精选集》(10种,国文 联)、《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大系》(中国友 谊)、《二十世纪台港及海外华人文学经典系列 丛书》(花山文艺)等。 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厦门鹭江出版社。


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 文学的宣传、教化、认识功能——审美、娱乐、 消费功能 言情、武侠、科幻、历史等通俗类作品出版 着重于文学本身艺术品质考量的学术定位及适应 市场需求的赏析性评价成为主流。

我看台港文学

我看台港文学

我看台港文学陈海忠 20120514181台港文学相比起大陆文学的多姿多彩、群星璀璨,同样也有其独特的风格与魅力。

在众多台港作家中,我最欣赏的是台湾作家林清玄与香港作家金庸。

林清玄的散文一直为人们所称道,其散文充满了佛家的智慧与哲学,佛家的道德情怀和东方的诗性智慧的审美统一构成了林清玄散文的最鲜明的美学意境。

他用浅显的文学诠释了佛经精神和居室生活的禅思,以其渊博的学识,隽永的禅宗哲理引人入胜,启人心智。

他的散文赞美了人间美好的一面。

虽然佛家宣扬跳出红尘俗世,遁入空门,往生极乐,但林清玄认为往生净土的理想不能理解成隔离人间,背弃人间,人应该在人间修行。

他认为红尘里就有菩提,所以他对于人间的美好大加赞扬宣传。

他说:“人不要怕爱,爱固然使我们束缚,使我们燃烧,使我们烦恼,但同样的是爱,也坚固我们,成就我们,超越我们,使我们走向菩提的道路。

”他赞美亲情,称母爱是“我们心灵永久的护岸“,怀念父亲对自己特殊形式的关怀,他赞美童心,小孩子纯真,没有偏见,没有知识,也不判断,只有本然的样子,或者在小孩子清晰的眼中,,我们会感觉那就像是宇宙中的某一株花,某一片叶子,他们的眼泪就是清晨叶片的一滴露珠。

他赞美淳朴的生活,清欢的好处,在于他对生活无欲无求,不讲究物质的条件,只讲究心灵的品味。

林清玄的散文还表达了对现实生活中一些弊端的反思。

环境污染、金钱至上、生活放纵。

心情浮躁这些现代生活和人性丑陋的一面,令他倍感不安,他把社会比作洗碗水社会,洗碗水社会就是温吞水社会,一天天冷漠,一天天的浑浊。

洗碗水社会最可怕的是不关你事多清澈的水,一流下去马上就脏了。

对此,作为佛教徒的他满怀忧虑和悲切,却又带着宽容和期盼,带着“普渡众生”的宏愿。

林清玄作为一名优秀的散文家和一名虔诚的佛教徒,散文与其佛教思想融为一体,佛教经典中关于无与空的哲学支撑他的散文美学,散文中他以小见大,用生花妙笔阐释着佛教思想,让人读后既能感受到生活那些不经意的美好,并用心去寻扎,也能让人对佛家思想有着深刻的体会,使人在节奏加快的现代社会能够放慢脚步,平静浮躁的心灵,用心感受自然,并且享受永恒存在于自然的美。

第一讲,台港文学概论

第一讲,台港文学概论

年代台湾摆脱殖民统治、 (二)50——70年代台湾摆脱殖民统治、国民党 年代台湾摆脱殖民统治 当局迁台后,文学发展出现了新的变化: 当局迁台后,文学发展出现了新的变化: 1、50年代初国民党当局大力提倡“战斗文学”、 年代初国民党当局大力提倡“ 、 年代初国民党当局大力提倡 战斗文学” 反共文学” “反共文学”。 2、50年代初“怀乡文学”风行一时。 年代初“ 、 年代初 怀乡文学”风行一时。 3、现代派文学的兴起。现代派文学兴起于 年 、现代派文学的兴起。现代派文学兴起于50年 代,至60年代几乎盛极一时,主要表现在诗歌 年代几乎盛极一时, 年代几乎盛极一时 和小说领域。 和小说领域。 4、以娱乐消遣为审美追求的通俗文学得以流行。 、以娱乐消遣为审美追求的通俗文学得以流行。 5、70年代乡土文学再次成为台湾文学的主潮。 年代乡土文学再次成为台湾文学的主潮。 、 年代乡土文学再次成为台湾文学的主潮 乡土文学与现代派文学产生两次大的论争。 乡土文学与现代派文学产生两次大的论争。 6、留学生文学崛起并延伸至八九十年代。 、留学生文学崛起并延伸至八、第二次南下作家对香港文学的影响。 、第二次南下作家对香港文学的影响。 2、现代派文艺思潮。 、现代派文艺思潮。 3.武侠与言情等通俗小说蔚为大观。 .武侠与言情等通俗小说蔚为大观。
(三)80——90年代 年代 1、第三次南下作家,日渐成为香港文学界的 、第三次南下作家, 生力军。 生力军。 2、专栏文学繁盛、产量惊人。 、专栏文学繁盛、产量惊人。 3、女性作家群起涌现。 、女性作家群起涌现。 4、学者散文成为独特景观。 、学者散文成为独特景观。 5、“回归文学”成必然主题。 、 回归文学”成必然主题。
第二节 香港文学的发展概况
从20世纪 年代后期到世纪末,香港文学 世纪20年代后期到世纪末 世纪 年代后期到世纪末, 的历史发展,大体上也可分为三个时期。 的历史发展,大体上也可分为三个时期。 (一)20——40年代 年代 1、香港新文学的起步。 、香港新文学的起步。 2、第一次南来作家对香港文学的发展起了促进作 、 用。

台湾文学与香港文学

台湾文学与香港文学

台湾文学及香港文学一、台湾文学(一)台湾文学概述由于历史、政治等方面的原因,今天所谓的“台湾文学”,在时间上是指台湾被割让给日本殖民者以后,直至今日两岸尚未统一这一特定时段的称谓。

关于台湾文学的分期,一般认为:台湾新文学从20世纪20年代初开始,此前为古代、近代文学时期,与大陆文学相一致。

台湾文学可以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现代文学阶段,从20世纪20年代初至1945年台湾光复,因这一时期台湾被日本殖民者占领,所以又称日据时期文学。

当代文学阶段,从1945年台湾光复至今。

(1)现代文学时期(又称日据时期的台湾文学),大体与大陆的现代文学相呼应,一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萌芽期:指20世纪20年代。

台湾新文化运动是在大陆“五四”新文化革命的直接影响下开始的。

这个时期新文学运动的骁将为张我军,他以《台湾民报》为阵地,发表《致台湾青年的一封信》、《随感录》等,他旗帜鲜明地站在新文化运动的立场,倡导白话文,向旧文学、旧文人开火,言辞激烈。

此外,赖和也是台湾新文学运动的奠基者。

发展期:指30年代初到1937年抗战爆发,这个时期新文学的阵地逐步扩大,由报纸副刊转向文艺副刊。

主要作家有杨逵、扬华、朱点人等。

低潮期:至1937年至1945年。

由于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使得进步的文艺团体被迫解散,文艺刊物停刊,新文学运动处于停滞状态。

此时的重要作家有吴浊流(1900-1976),代表作为长篇小说《亚西亚的孤儿》。

(2)当代文学时期:指1945年以后的台湾文学,又称光复后文学。

大体可以以10年为一阶段来划分:50年代:“反共”和怀乡文学。

1950年台湾成立中国文艺协会,推出机关刊物《文艺创作》,大肆鼓吹战斗文艺。

与此同时,文坛出现了怀乡小说与回忆小说,如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张秀亚的《牧羊女》等。

50年代中、后期:现代诗歌在台湾兴起,涌现出三大诗社,最早由纪弦、郑愁予发起“现代诗社”,随后,洛夫、痖弦组织的“创世纪”,谭子豪、余光中组织的“蓝星社”成立,这些诗人们的诗歌都受到西方现代主义的影响,现代向倾向明显。

当代台港文学专题

当代台港文学专题
(二)文学主张: 在1977、1978年台湾乡土文学论战中发表《文学来自社会,反映社会》、《建立民族文
学的风格》等文,维护乡土文学,并明确提出了现实主义的文学主张:一、反对文学全 盘西化的倾向,主张建立具有民族风格的文学;二、文学要关心民众的疾苦和为民族的 独立自由而斗争;三、文学要起到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作用,解答历史提出的问题。
绪论 当代台港文学发展脉络
第一节 50年代文学 一、台湾:“战斗文学”“反共文艺” 内容上歪曲历史、颠倒是非、丑化中共、鼓动反攻倒算。 形式上“八股”、单调、僵化。 二、香港:”绿背(美元)文化、自由文艺 人世感怀之作、回忆录盛行 如:张爱玲《秧歌》、 《张国涛回忆录》
第二节:60年代文学 一、现代主义文学流行 1、台湾现代主义文学首先在诗歌领域掀起:纪弦创办《现代诗》和“现代诗社”;痖弦
三、《将军族》 作为陈映真前期的代表作之一,较典型的体现了其创作思想。从题材上看,它是一个凄婉 的、动人的爱情故事。作家用细腻、婉转的现实主义叙述手法,巧妙、引人的情节安排, 同时辅之一现代派手法把一个大陆的国民党退伍兵与一个台湾本土小姑娘之间的按常理 不可发生的感情,写得真实感人。从主题上来看,正如台湾著名学者叶石涛所说:“他 的所有小说的主题大多离不开对于即寓于台湾的大陆人的沧桑的传奇,以及在台湾的流 寓的和本地的中国人的关系所显示的兴趣与关怀。”
第二节 钟肇政 一、钟肇政创作历程
笔名有九龙、钟正、赵震、路加等。1925年生于台湾省桃园县龙潭乡。1943年淡水中学毕 业,1944年进入一年制的彰化青年师范学校。毕业后,他被日本统治者征召入伍,为“学 徒兵” 。光复后就读台湾大学中文系,因听觉障碍,旋又退学,回龙潭任小学教员,决 心自学,苦读中文。开始涉猎一些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和五四以来的新文学作品。他有了 写作欲望。开头,他以日文拟草稿,然后再译成汉文,后来,逐渐习惯以日文构思,再 用汉语写作,最后才达到用汉语构思,再直接用汉语写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晓村(1928—2007) 文晓村 河南偃师人。 河南偃师人。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 毕业。后任编译官、编辑、国文教师等职。 毕业。后任编译官、编辑、国文教师等职。 1955年发表处女作 海与天》 1962年与 年发表处女作《 1955年发表处女作《海与天》。1962年与 王在军、古丁创办《葡萄园》诗刊, 王在军、古丁创办《葡萄园》诗刊,并任 该刊主编。他的诗曾多次获奖。 该刊主编。他的诗曾多次获奖。曾任世界 华文诗人协会常务理事。著有诗集《 华文诗人协会常务理事。著有诗集《第八 根琴弦》 一盏小灯》 水碧青山》 根琴弦》、《一盏小灯》、《水碧青山》, 长诗《这一代的乐章》 诗评集《 长诗《这一代的乐章》,诗评集《新诗评 析一百首》 横看成岭侧成峰》 析一百首》、《横看成岭侧成峰》等。


我听到一种声音 从我的窗外 轻轻地叩唤 便悄悄地推开小窗 向外张望 便见一只小小的翠鸟 掠过杜鹃花丛 飞向山前 那一片相思林间 当我关上小窗 怅然而寂寞地阖上眼睑 那轻柔的声音啊 却依然在我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前回响

1928—) 门(1928 )
海南文昌人。少年赴台, 海南文昌人。少年赴台,曾当过空军飞行 后在民航局服务,再后,专事写作。 员,后在民航局服务,再后,专事写作。任过 蓝星》诗社社长、 《蓝星》诗社社长、世界华文诗人协会会长等 著有诗集《曙光》 死亡之塔》 职。著有诗集《曙光》、《死亡之塔》、《隐 形的椅子》 罗门自选集》 形的椅子》、《罗门自选集》、《整个世界停 止呼吸在起跑线上》 有一条永远的路》 止呼吸在起跑线上》、《有一条永远的路》等。 另有诗论集《心灵访问记》 另有诗论集《心灵访问记》、《现代人的悲剧 精神与现代诗人》 长期受着审判的人》 精神与现代诗人》、《长期受着审判的人》、 诗眼看世界》 《诗眼看世界》等。

“那里曾经是一湖一湖的泥土” “你是指这一地一地的荷花” “现在又是一间一间沼泽了” “你是指这一池一池的楼房” “是一池一池的楼房吗?” “不,却是一屋一屋的荷花了”
向 明(1928—)
本名董平,1928年生,湖南长沙人。 本名董平,1928年生,湖南长沙人。军事学校毕 年生 蓝星诗社资深同仁,曾任蓝星诗刊主编、 业,蓝星诗社资深同仁,曾任蓝星诗刊主编、中华日 报副刊编辑、台湾诗学季刊社社长、年度诗选主编、 报副刊编辑、台湾诗学季刊社社长、年度诗选主编、 新诗学会理事、国际华文诗人笔主席团委员。 新诗学会理事、国际华文诗人笔主席团委员。出版诗 集有《雨天书》 狼烟》 五弦琴》 集有《雨天书》、《狼烟》、《五弦琴》、《青春的 向明自选集》 水的回想》 脸》、《向明自选集》、《水的回想》、《随身的纠 诗话集《客子光阴诗卷里》 童话集《 缠》,诗话集《客子光阴诗卷里》,童话集《萤火 主编台湾《1984年诗选 年诗选》 1990年诗选 年诗选》 虫》。主编台湾《1984年诗选》、《1990年诗选》、 1992年诗选 年诗选》 曾获优秀青年诗人奖、 《1992年诗选》等。曾获优秀青年诗人奖、文协文艺 奖章、中山文艺奖、国家文艺奖、1990年大陆全国报 奖章、中山文艺奖、国家文艺奖、1990年大陆全国报 纸副刊好作品评比一等奖、 纸副刊好作品评比一等奖、世界艺术与文化学院于 1988年授予荣誉文学博士学位 年授予荣誉文学博士学位。 1988年授予荣誉文学博士学位。作品被选入国内各大 诗选、英法文现代诗选、日文华丽岛诗选、 诗选、英法文现代诗选、日文华丽岛诗选、亚洲现代 诗集、南斯拉夫诗选,及英、 诗集、南斯拉夫诗选,及英、德、荷文版中华民国诗 画专辑,日文世界现代等。 画专辑,日文世界现代等。
独 语
我向海洋说:我怀念你 海洋应我 以柔和的潮声 我向森林说:我怀念你 森林回我 以悦耳的鸟鸣 我向星空说:我怀念你 星空应我 以静夜的幽声 我向山谷说:我怀念你 山谷回我 以溪水的淙鸣 我向你倾吐思念 你如石象 沉默不应 如果沉默是你的悲抑 你知道这悲抑 最伤我心
纪弦(1913—) 纪弦
本名路逾,河北青苑人。 本名路逾,河北青苑人。1933 年毕业于苏州美专,1936年东渡 年毕业于苏州美专,1936年东渡 日本留学,1948年赴台 年赴台, 日本留学,1948年赴台,于台北 成功中学执教,1974年退休 年退休。 成功中学执教,1974年退休。现 寓居美国旧金山。1953年春 年春, 寓居美国旧金山。1953年春,在 台北独资创办《现代诗季刊》 台北独资创办《现代诗季刊》, 1956年创组名噪一时的现代派 年创组名噪一时的现代派, 1956年创组名噪一时的现代派, 大力提倡现代主义,强调“ 大力提倡现代主义,强调“横的 移植” 后又于1962 1962年春宣布解 移植”,后又于1962年春宣布解 散现代派。主要著作有《 散现代派。主要著作有《摘星的 少年》 饮者诗抄》 少年》、《饮者诗抄》、《槟榔 五集、 纪弦自选集》 树》五集、《纪弦自选集》、 纪弦诗论》等多种。 《纪弦诗论》等多种。
古典留我
古典留我 在邻国 隔着海水留我 在暮春。 那时“香远池”的一池莲红 尚未睁眸 鸟声在汉城各座宫殿庭院内 滴落 如密密雨点落在鬼面瓦上 一处处都是回响…… 梦在江南 春色千重 柳絮儿满城飞舞; 梦在北国 汉家陵阙 鹰隼飞渡无云的高空。 白衣峨冠的老人走过汉城街头 他静静垂钓于千年前的湖泊 在历史故都的城郊 像从未识二十世纪的喧嚷和干戈 啊!春城烟笼 此处犹可见东方, 昔时明月 淡淡的唐宋。
想着这是见你最后的一刹那 与十字为一 在不知是怨是怜是怒 狂乱的逼视下 我的心遂涔涔复涔涔了。 我的心遂涔涔复涔涔了。 我是为领略尖而冷的钉锤底咆哮来的! 我是为领略尖而冷的钉锤底咆哮来的! 倘若我有三万六千个毛孔, 倘若我有三万六千个毛孔,神啊 请赐与我以等量的铁钉 让我用血与沉默证实 爱与罪的价值; 爱与罪的价值;以及 把射出的箭射回 是怎样一种痛切。 是怎样一种痛切。
台港文学作品选
一 诗歌
覃子豪(1912—1963)
四川广汉人。1931年毕业于南京 四川广汉人。1931年毕业于南京 私立安徽中学, 私立安徽中学,后赴北平中法大学读 1935年东渡日本 年东渡日本, 书。1935年东渡日本,入日本东京中 央大学,1938年返国 抗战时期, 年返国。 央大学,1938年返国。抗战时期,历 任报社总编辑、社长。1947年去台湾 年去台湾。 任报社总编辑、社长。1947年去台湾。 1951年 任台湾1949 1949年后第一个诗刊 1951年,任台湾1949年后第一个诗刊 新诗周刊》主编。1954年 《新诗周刊》主编。1954年,与余光 钟鼎文等创办蓝星诗社,任社长, 中、钟鼎文等创办蓝星诗社,任社长, 并先后主编《蓝星周刊》 并先后主编《蓝星周刊》、《蓝星诗 蓝星诗季刊》 选》及《蓝星诗季刊》,还主持过中 华文艺函授学校新诗讲座。 华文艺函授学校新诗讲座。他的诗集 自由的旗》 生命的弦》 有《自由的旗》、《生命的弦》、 海洋诗抄》 向日葵》 《海洋诗抄》、《向日葵》、《画 未名集》 廊》、《未名集》等。另有诗论集多 他的作品, 册。他的作品,均收集在他逝世后出 版的三巨册《覃子豪全集》 版的三巨册《覃子豪全集》中。
雕刻家
烦忧是一个不可见的 天才的雕刻家。 每个黄昏,他来了。 他用一柄无形的凿子 把我的额纹凿得更深一些; 又给添上了许多新的。 于是我日渐老去, 而他的艺术品日渐完成。
周梦蝶(1921—)
本名周起述,河南淅川人。 本名周起述,河南淅川人。 开封师范学校毕业。1947年又 开封师范学校毕业。1947年又 入宛西乡村师范, 入宛西乡村师范,同年加入了 国民党的青年军。周梦蝶在17 国民党的青年军。周梦蝶在17 岁由母亲包办结了婚, 岁由母亲包办结了婚,夫妻感 情也不错,并且生有二男一女。 情也不错,并且生有二男一女。 1948年他抛妇别雏 年他抛妇别雏, 1948年他抛妇别雏,只身一人 随国民党军来到台湾, 随国民党军来到台湾,开始了 孤独一人的生活。1956年以后 孤独一人的生活。1956年以后 在台北武昌街摆书摊度日。 在台北武昌街摆书摊度日。为 蓝星诗社同仁,著有诗集《 蓝星诗社同仁,著有诗集《孤 独国》 还魂草》 独国》、《还魂草》。
绝 响
美德呵, 美德呵,你不过是一个名词罢了 ——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
向渴处焦处下处奔流 向冷处暗处湿处投射 我是水, 我是水,我是月日 藏你的发于我底发里吧 盲目的自囚的人啊) (盲目的自囚的人啊) 让我咀嚼那浓黑, 让我咀嚼那浓黑,那甘美的苦涩 说火是为雪而冷的 那无近的草色是为谁而冷的? 那无近的草色是为谁而冷的? 何处是家?何处非家? 何处是家?何处非家? 化我的呼吸为你的路 倘若你是执拗而又温柔 你定能记取当你来时 你践踏过的每一粒尘土; 你践踏过的每一粒尘土; 季节顶着季节累累然来 又累累然去了! 又累累然去了! 你在哪里? 你在哪里?你,眼中之眼 一切钥匙的钥匙…… 一切钥匙的钥匙 在见与不见之间距离多少? 在见与不见之间距离多少? 隔着一片泪光, 隔着一片泪光,看你在云里云外走着 一阵冷冷如蓝钟花的春雨悄然落下来
管 管(1929—)
本名管运龙,山东胶县人。高职毕业后, 本名管运龙,山东胶县人。高职毕业后, 历任记者、编辑、节目主任、制作人等职, 历任记者、编辑、节目主任、制作人等职,还 演过电影。1957年开始发表诗作 并创办《 年开始发表诗作, 演过电影。1957年开始发表诗作,并创办《水 星诗刊》 诗歌多次获奖。诗集有《 星诗刊》。诗歌多次获奖。诗集有《荒芜之 管管诗选》 散文集有《请坐, 脸》、《管管诗选》,散文集有《请坐,月亮 请坐》 春天坐着花轿来》 平安, 请坐》、《春天坐着花轿来》、《平安,鸟 声》。
罪 魁 祸 首
她 心 爱 的
这 一 群
还 有 与 我 一 样 高 的 孩 子 们
健 壮 的 我 自 己
我 看 着
吮 吸 空 那 些 红 润 的 血 肉 ?
会 那 么 贪 馋 地
是 什 么 人
被 攫 走 了 的 呢 ?
那 些 凝 苦 寒 玉 的 柔 嫩
是 什 么 时 候
欲 断 的 枯 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