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表现课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新疆茶文化协会秘书长李媛说,“首届新疆茶文化节的举办 就是为了让新疆茶文化与全国接轨,给新疆的老百姓普及茶 文化,新疆虽然不产茶,但茶深深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 思考:1.文化对人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文化对人的影响 的特点有哪些? • 2.新疆举办茶文化节有什么积极意义?
• • • • •
• 哈萨克族姑娘阿热阿依古丽表演了新疆维吾尔族茶艺
• 8月21日,由新疆茶文化协会主办,新疆丝绸之路国际滑雪场 生态酒店承办的2010年首届新疆茶文化节在乌鲁木齐举办。 • 首届新疆茶文化节上,多姿多彩的韩国茶艺表演,武夷山大 红袍茶艺表演,新疆维吾尔族茶艺表演,新疆永杰国学艺术 馆,以孝道和感恩为主题的经典,诵读及歌舞表演,给这次 文化节不仅带来丰富多彩的茶艺文化,还使人得到茶文化及 国学文化的熏陶。让所有的与会者受益匪浅。
• 解析:经年累月形成的文化对人的影响是难以抹去的,虽然 人的思想观念会发生变百度文库,但传统文化对人的影响依然存在, 这说明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 • 答案:C
• 2.(2010·天津卷)法国哲学家爱尔维修有句名言:“人是环 境的产物”。某论坛上,主讲人让听众写下与自己关系最密 切的6个朋友,并指出他们月收入的平均数大致就是你的月收 入。测试结果的准确程度让所有听众惊讶不已。物以类聚, 人以群分。每个人的朋友圈子都是一个特定的文化环境,它 彰显着你的现在,也预示着你的未来。这种现象说明( ) • A.文化决定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 B.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 • C.文化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念,丰富精神世界 • D.文化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塑造完美人格
• 5.在中国,虽然人们在思想观念上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 化,但传统文化对人的影响还是不可忽视的,比如在企业管 理中,它不断对企业的管理者和员工的行为产生影响。这一 点从我国绝大部分私营企业采取的都是家族式管理,且家长 制在大多数国有企业中大行其道的现象中就可以得到证明。 这说明( ) • A.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滞后性 • B.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虚幻的特点 • C.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 • D.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永久性的特点
• 人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打上特定文化的烙印,不 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以及不同阶级、阶层的人们, 进行各种社会交往的方式,都带有各自的文化印记。 • (2)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不同的 文化环境、不同的知识素养、不同的价值观念,都会影响人 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以及认识的深度和广度,影响人们在实践 中目标的确定和行为的选择,影响不同思维方式的形成。
• 解析: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所起的作用也不同,① 错误;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是辩证统一的,③的说 法错误。本题选B。 • 答案:B
• 4.作为一场空前的文化盛宴,上海世博会以其融万邦风情、 纳异域特色的文化吸引着人们驻足流连。很多家长带着孩子 不辞辛苦游世博,希望借此开阔孩子视野,感受异域文化魅 力。家长们的做法表明( ) • A.文化是人类特有的现象 • B.文化影响着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 C.优秀文化可以丰富人的精神世界、陶冶人的情操 • D.优秀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推动社会发展 • 解析:A与题意无关;材料未涉及到人的交往方式和交往行为, B不选;题中开阔孩子视野,感受文化魅力,体现了优秀文化 对人的积极影响,C正确;D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 答案:C
• 1.重庆市九龙坡区“廉政文化路”两旁,38块廉政广告灯箱 上,既有“君子修道立德,不为贫困改节”等古训,也有 “个人名利淡如水,党的事业重如山”等格言。区委书记说, 我们就是想通过一点一滴的建设,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 果。这表明( ) • A.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 B.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 • C.文化氛围是摸得着、看得见的 • D.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 解析:材料中文化环境“彰显着你的现在,也预示着你的未 来”,说明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而非人们的交往行为和方式。C、D项说法不准确,因为文化 有高尚、先进、优秀与庸俗、落后、腐朽之分。文化影响人 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而非决定因素,A错误。 • 答案:B B
• 1.认为“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不自觉的”。 • 解析:人们接受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并不都是消极被动、 无目的地接受的。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 自觉学习、主动感悟文化熏陶的过程。
• (2)深远持久的特点。其一,文化对人的影响,无论表现在交 往方式、思维方式上,还是表现在生活方式的其他各个方面, 都是深远持久的。其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 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 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 1.(2010·福建卷)上海世博会福建馆茶文化的展示让许多游 客叹为观止。一位美籍华人欣赏了茶艺表演后,感叹道: “太精彩了!这一表演让我们享受到了美,也让我们感受 到祖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这反映( ) • A.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 B.优秀文化在交流与借鉴中创新 • C.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 D.优秀文化能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
• 解析:通过小的文化建设达到教育人的目的,体现了文化对 人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不是深远持久的影响,A正确,B排 除。文化氛围看不见、摸不着,C错误。优秀文化促进人的全 面发展,D错误。 • 答案:A
• 2.贺知章《回乡偶书》中的“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 毛衰”的诗句反映了文化对人的影响的哪一特点( ) • A.文化对人潜移默化的影响 • B.文化对人深远持久的影响 • C.文化对人精神愉悦的影响 • D.文化对人健康向上的影响 •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考查学生对基本知 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乡音无改”表明经年累月形成的文 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难以抹去的。本题选B。 • 答案:B
• 1.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 式的文化活动。因此,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积极开展丰 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有利于人的健康成长。 • 2.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表现 • (1)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人们交往方式的 差异,见诸交往时使用的语言、符号、器物等,也见诸交 际过程中的行为举止。
• 注意:思维方式是人们在认识和实践的过程中,在一定知识、 观念、情感和习惯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体现各种文化影响 的思维方式,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反过来又影响人们的认识 和实践活动。 • 3.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 • (1)潜移默化的特点。文化对人的影响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 的,也不都是消极被动、无目的地接受的,人们接受健康向 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
• 3.某校在庆祝新中国成立61周年之际,开展了以“歌唱祖国” 为主题的活动,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营造了浓厚的文化 氛围,陶冶了学生的情操。这说明( ) • ①文化能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 ②文化对人具有潜移默化的 影响 ③思想道德修养决定科学文化修养 ④人的文化素养 是通过参加文化活动逐步培养出来的 • A.①② • C.①③ B.②④ D.③④
知考纲 文化对人的影响 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表现 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 丰富精神世界,促进全面发展
• 明考向 • 1.本课内容在近几年高考中考查频率较高。从内容来看,考 查的重点知识有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及特点、文化塑造人生 等。从命题的形式看,高考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同时要 注意在此出现非选择题,能综合运用本知识点回答问题。 • 2.在复习备考过程中要结合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近几年涌 现出来的优秀电影、电视、图书等文学艺术作品,在新时期 形成的抗震精神、奥运精神等,理解和把握文化对人的影响、 文化塑造人生等。要结合网络文化,从正反两个方面把握其 对人们的影响,深刻理解国家加强网络文化管理的必要性和 重大意义。
• 解析:本题结合时政热点世博会考查了《文化生活》的骨干 知识,文化对人影响两方面特点的辨别。美籍华人欣赏了世 博会福建馆茶文化的展示后,深受感染,由衷发出感叹,说 明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C项深远持久则不选。其它 选项本身表述无误,但题干未涉及文化之间的交流和文化对 人生的作用,故B、D两项与题意无关。 • 答案:A
• 2.认为“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因而是持久不变的。 • 解析: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但文化对人的 深远持久的影响是相对的,随着人们文化素养的提高,人们 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会得到改造。
• 3.认为在“良好的文化环境中就一定能形成较高的文化素 养”。 • 解析: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一般不是有形 的、强制的。人们总要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中生活,文化氛围 看不见、摸不着,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因 此,处在良好的文化环境中有利于形成较高的文化素养。但 是,文化影响即使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发生的,也不都是 消极被动、无目的地接受的。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 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只有主动接受 健康向上的文化熏陶,才会形成较高的文化素养。如果不积 极主动地学习,即使处在良好的文化环境中也不一定能形成 较高的文化素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