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妃曲其一
明妃曲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
明妃曲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译文及注释明妃第一次出汉宫时,双颊泪痕未干,鬓角微垂。
低头徘徊,容颜暗淡,连王者情怀都难以驾驭。
离别回来,怪丹青画师。
我一生中从未见过如此美丽的景色。
神仙的意志是难以用自生的画笔来描绘的,画家毛延寿就在那个时候被冤死了。
从那时起,我离开了我的心赏析其一梅尧臣、欧阳修对《明妃曲》的和诗皆直斥“汉计拙”,对宋王朝屈辱政策提出批评。
王安石则极意刻画明妃的爱国思乡的纯洁、深厚感情,并有意把这种感情与个人恩怨区别开来,尤为卓见。
鉴于当时的社会背景,王安石称赞费明不以怨报德,具有现实意义。
有一些争议郭沫若在一篇文章中说,王安石闯了诗祸。
这是指王安石的《明妃曲》,今选本皆不录,不知何故。
其诗曰:“明妃初嫁与胡儿,毡车百辆皆胡姬。
含情欲语独无处,传语琵琶心自知。
黄金捍拔春风手,弹看飞鸿劝胡酒。
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
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乐在相知心。
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
评论有意思的是,对于赵军的离去是喜剧还是悲剧,一直有两种不同的看法。
杜甫和王安石不是唯一唱反调的台湾人。
昭君墓周围有许多诗词,其中有一句题道:闺阁无愧于世,明妃加冕于汉宫。
一轮新月韩,万里静。
如果你谈论名声,你几乎和霍伟一样。
大家都很难过远嫁,我却很羡慕一个人遇见。
即使你是仁慈的,你如何能保持它?到目前为止,青藏高原在这里,创作背景北宋时,辽国、西夏“交侵,岁币百万”。
自景祐年间(1034—1038)以来,“西(夏)事尤棘”。
当时的施宜生、张元之流,就因在宋不得志而投向辽、夏,为辽、夏出谋献策,造成宋的边患。
诗人们借汉言宋,想到明妃。
王安石的《明妃曲二首》就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创作的。
参考资料:完善1、吴孟复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 :230-234 .2、高克勤等.王安石及其作品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19-22 .王安石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
王安石《明妃曲二首·其一》译文及赏析
王安石《明妃曲二首·其一》译文及赏析《明妃曲二首·其一》是由王安石所创作的,这首诗描绘王昭君的美貌,着重写昭君的风度、情态之美,以及这种美的感染力,并从中宣泄她内心悲苦之情,同时还揭示出她对故国、亲人的挚爱之情。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明妃曲二首·其一》的译文及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明妃曲二首·其一》宋代:王安石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明妃曲二首·其一》译文明妃当时起程出行离别汉宫时,泪湿春风面容鬓脚亦微微低垂。
低头回看身影间周围无有此颜色,还让君王的感情都难以控制。
回过来却怪罪丹青画图手,美貌如此在眼中平生实未曾见有。
天仙意态由自生画笔难以描摹成,当时冤枉杀死画工毛延寿。
从此一去心知更不能回归,然而,她仍眷眷于汉,不改汉服。
万里寄语欲询问家乡事,只有年年日日里眼望鸿雁往南飞。
家人虽然在万里之遥传来消息,好好安心在毡城不要常将家相忆。
您还不曾见近在咫尺长门里幽幽阿娇被锁闭,人生如果要失意无分天南和地北。
《明妃曲二首·其一》注释明妃:即王昭君,汉元帝宫女,容貌美丽,品行正直。
晋人避司马昭讳,改昭为明,后人沿用。
春风;比喻面容之美。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中咏昭君一首有“画图省识春风面”之句。
这里的春风即春风面的省称。
低徊:徘徊不前。
不自持: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
归来:回过来。
丹青手:指画师毛延寿。
意态:风神。
着尽汉宫衣:指昭君仍全身穿着汉服。
塞南:指汉王朝。
毡城:此指匈奴王宫。
游牧民族以毡为帐篷(现名蒙古包)。
咫尺:极言其近。
长门闭阿娇:西汉武帝曾将陈皇后幽禁长门宫。
长门:汉宫名。
阿娇:陈皇后小名字。
《明妃曲二首·其一》创作背景本首诗是组诗中的第一首。
〖五更诗词〗明妃曲其一
〖五更诗词〗明妃曲其一〖五更诗词〗明妃曲其一【宋】王安石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王昭君当初离开汉朝的皇宫时,满脸的泪光,哭得跟个泪人似的,鬓脚被浸湿,亦显得低垂,趴在耳前。
不敢抬头看那些送行的人,任由左右侍女搀扶着走,时不时地停下脚步,顾影自怜,看不见明天;面色苍白,精气神差到了极点。
即便是如此状态下的王昭君,竟也让汉朝当时的君王汉元帝把持不住自己,失了威仪,后悔相尽显,但是答应了异邦的话却又怎么能收回?这样的美色,平生仅见,那些高薪聘请来的画师们竟无一人向朕推荐,是你们眼瞎了还是朕眼瞎了?!画面相画身材但是难画出意态,毛延寿罪不至死呀。
事必躬亲确实劳累,假手他人倒是轻松,但你既然享受了轻松,有些错漏也就再正常不过了。
地隔万里,这一去,此生无回。
人在他乡,心念故国,穿衣打扮依然是汉家模样。
想打听一下南边的消息,却鲜有人来往。
大雁们倒是每年春来冬去,多么羡慕它们呀,我如果也能长出一对翅膀,也想回去看上一眼,住上一段时间。
家里的人艰难传来几句消息,让我在这边好自珍重,不要因相思愁坏了身子。
难道相不相思也能由得了自己?看一眼家乡人,听一句家乡话,可能稍解相思情,但这些都是奢望,所以相思只能是越积淀越深厚、越沉重,最后只能是被相思压垮,带着遗憾离开人世。
汉武帝金屋藏娇,汉元帝错失绝色,一南一北,一近一远。
同样是失意的人,同样命不由己,同样遗憾终生,就因为自己选错了人,就因为自己没有能力摆脱,就因为自己是一个女人并且生在了男权社会里。
吞下的苦果,如果能放下就能变甜;跌下了苦海,如果能回头便是上岸!1、明妃:即王昭君。
晋人避司马昭讳,改昭为明,后人沿用。
2、春风:春风面的省称,比喻面容之美。
明妃指的是谁
明妃指的是谁王安石《明妃曲》中的明妃是指王昭君。
《明妃曲二首》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的组诗作品,被称为是咏王昭君最好的诗。
《明妃曲二首》体现出王安石注意刻画人物的特点,从描绘人物“意态”,到解剖人物心理,有渲染,有烘托,有细节描写,相当于是把写小说的一些手法用入诗中。
原文其一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其二明妃初嫁与胡儿,毡车百两皆胡姬。
含情欲语独无处,传与琵琶心自知。
黄金杆拨春风手,弹看飞鸿劝胡酒。
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
汉恩自浅胡恩深,人生乐在相知心。
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
译文其一明妃当时初起程出行离别汉宫时,泪湿桃花春风面鬓脚微微亦低垂。
低头回看身影间周围无有此颜色,还让我君王的感情都难以控制。
离别归来却怪罪丹青画图手,美貌如此在眼中平生实未曾见有。
天仙意态由自生画笔难以描摹成,当时冤枉杀死画工毛延寿。
从此一离去心知更不能回归,可怜还不能穿尽汉朝皇城之宫衣。
万里寄语欲相问塞南遥远家乡事,只有年年日日里眼望鸿雁往南飞。
家人虽然在万里传来亲人之消息,好好安心在毡城不要常将家相忆。
您还不曾见近在咫尺长门里幽幽阿娇被锁闭,人生如果要失意无分天南和地北。
其二明妃当初嫁给胡人的时候,身旁上百两的毡车上乘坐的都是胡人女子。
她多想找个人说话但无处可说,只能把心语寄托于琵琶声中,心事只有自己知道。
她用能弹出美妙声音的手拨动黄金做的杆拨,弹起琵琶仰望空中飞鸿劝着胡酒。
随嫁的汉宫侍女暗中垂泪,行走在大漠上的返国者频频回首。
汉朝之恩实在是浅薄啊,胡人之恩还要更深,人生的欢乐在于心与心相知。
可怜王昭君的青冢已经荒芜埋没,还是有悲哀的乐曲流传至今。
明妃曲二首王安石赏析
明妃曲二首王安石赏析明妃曲(其一)王安石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著尽汉宫衣。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赏析】这是一首古体诗,四句一韵,分别押“四支”部、“二十五有”部、“五微”部以及入声字押韵(末四句)。
而诗意的安排也是跟随转韵分为四个小节,前两个小节四联八句是叙述历史事实,昭君出塞的过程。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明妃当时初起程出行离别汉宫时,泪湿桃花春风面,鬓脚低垂。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即便是姿容暗淡低头徘徊,却也让君王的感情难以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
”汉元帝回来就迁怒于为嫔妃们画像的画工,这样的美貌,生平罕见,居然没有如实画呈。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天仙般的气质从来是无法用画笔呈现的,画工毛延寿也算是死得冤枉。
后面几联则写明妃身在塞北的心境。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著尽汉宫衣。
”明妃心中凄楚,深知一别后再难归国,因为思乡穿遍了汉宫中带来的华丽衣裳。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万里寄语欲相问塞南家乡事,却总是只能等来年年往返的鸿雁。
这两联,写的是昭君在塞北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却总是落空。
最后两联写明妃终于等来了家人的消息,却更加无奈伤心。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
”娘家人终于来信了,说什么呢?说“好在毡城莫相忆”——你在塞北好好生活吧,不要想家啊。
“毡城”,就是蒙古包连缀而成,如城池一样。
连年孤身在塞北,等来的消息居然是说“不要想家”,明妃的心结如何顺畅?“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这句话有两种理解,一般认为就是家书内容:“你不要伤悲,你看陈阿娇就算困守汉宫,依然有着长门之怨,和你现在流落塞北,只不过是南北地域之别罢了。
明妃曲
明妃曲(其一)王安石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明妃曲(其二)王安石明妃初嫁与胡儿,毡车百辆皆胡姬。
含情欲语独无处,传与琵琶心自知。
黄金杆拨春风手,弹看飞鸿劝胡酒。
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
汉恩自浅胡恩深,人生乐在相知心。
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
编辑本段赏析《明妃曲》是咏昭君最好的诗王安石《明妃曲》是咏昭君最好的诗,好在立意新。
这诗前半部只写昭君的美,但不是从形象上写,而是从故事上写。
昭君出来,泪湿鬓脚,自顾“无颜色”,但元帝见了,竟不能自持。
原来昭君美不在容貌,而在精神,即“意态”。
而画师又是个画肉不画骨的,所以“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二句成为千古绝唱。
后半部写昭君在蒙古仍是关心祖国的,但是,“万里家人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
就是说,安慰来自家人,而非宫廷。
宫廷呢?“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这才是诗的主题。
玩弄、遗弃女子,历代帝王皆如此,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南北”者即中外。
这样,王安石就提出一个社会制度问题,虽然他没有解答。
这层意思,比“和亲事却非”的论点高得多了;而白居易的“黄金何日赎娥眉”则简直不象话。
居然有人作考证,说蔡文姬是被俘,可赎;王昭君是官派的,不可赎了;真是腐儒。
不过,有人匿名作了首《反明妃怨》,说“昔日画图金不足,今日天涯以金赎”,讽刺得痛快。
此人大约是清代的蔡尚翔。
王安石闯了诗祸郭沫若在一篇文章中说,王安石闯了诗祸。
这是指王安石的《明妃曲》,今选本皆不录,不知何故。
其诗曰:“明妃初嫁与胡儿,毡车百辆皆胡姬。
含情欲语独无处,传语琵琶心自知。
黄金捍拔春风手,弹看飞鸿劝胡酒。
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
《明妃曲其一》诗词鉴赏
《明妃曲其一》诗词鉴赏这首诗由王安石所作,原诗如下:明见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低回顾影无顏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生活在封建宫廷里的妇女,她們的命运总是特别悲惨:除了供帝王們玩弄之外,有时候还要做外交上献媚外国的工具。
王昭君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个被牺牲者。
因此,历代詩人的作品中,都对她的遭遇充满了向情。
这一首诗描写细致,立意新鮮,对王昭君充满了深挚的同情。
《明妃曲》是一种歌曲的旧题目。
写的是王昭君的故事。
明妃,就是王昭君,本是汉朝的一个宫女。
汉元帝刘奭要按图召見宫女,先派画师給她們画象,肯送钱給画师的都画得美些,王昭君因为自己长得很美,不肯送钱买嘱,画师毛延寿就故意把她画丑,结果不得入选。
公元前33年,王昭君被派远嫁匈双的首领,临走,刘奭才見到她,发現她是宫里最美的人。
刘奭舍不得王昭君,又不敢对匈奴人失信,十分气恼,后来就把毛延寿杀掉。
本篇针对王昭君和亲一事作评价,充分肯定了历史人物的作用。
在唐代大量以此为题材的作品之中,很多都以哀伤的基调来咏叹,觉得王昭君可怜,有的还歪曲历史凭空想象。
作者在此诗中以政治家的眼光纵观历史,指出人生最重要的是真心相知,不存在汉族和匈奴的地方差异,人生失意不分南北,人生得意同样也不分南北。
王昭君在汉廷失意,在匈奴得宠,就是最好的人生价值的实现。
因此,此诗歌的第一价值是思想观点新。
此诗的第二价值是描写优秀,特别是描写王昭君离开汉廷时的神情,简直成了呼之欲出的活人。
作者采取了侧面描写的手法,不直说王昭君如何美丽,只从汉元帝的角度看,还要用昭君的忧愁之态来衬托。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两句,简直把美丽写到了极点。
前一句没有着装的色彩,没有亮丽的容颜,一副忧愁不舍之态,竟然叫君王心猿意马,按捺不住,可见昭君美到了何等程度。
明妃曲
创作背景
《明妃曲》作于宋嘉祜四年(1059),王安 石时任江东提点刑狱,此时的他有际遇不 佳、不为人知重的感叹,遂写下了寄寓深 邃的《明妃曲》。 《明妃曲》批判了最高统治者埋没人才的 行为,流露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悲伤。
明妃曲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未曾有。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王昭君
绝代佳人,入宫埋没 画图省识,远离汉宫 身在异域,眷恋故国
在主题上的特点:
首先,此诗借昭君故事寄托人 生失意的悲哀,抒发怀才丌遇的感 慨,影响深远。 其次,此诗从为毛延寿翻案入 手,把讽刺的矛头指向封廸帝王, 见解深刻。
诗人对昭君命运的丌同理解
一、留恋君恩、怨而丌怒
最普遍的主题是描写昭君的“悲怨”。奷李 白的《王昭君》、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之三)》 等。这些诗歌,大体是昭君出塞道路风霜之苦, 远嫁身世之悲,异地的乡国之思,当然也寄寓着 对幽闭汉宫的怨恨。
突然,一群带着孩子的妇女,跪在王安石的马车面前:“大人,我们没法活了,救救我们 吧!”“我们家的孩子快要饿死了!”王安石赶紧走下马车把她们一一扶起,并吩咐家人 给每位妇女分发一些银两。妇女和孩子们连声道谢。王安石告别她们后继续赶路,心里一 直在想:现在正是青黄丌接的时候,当务之急是解决百姓的饥荒问题。 第二天,王安石早早来到官府,召集官员议对策,最终决定:每逢青黄丌接的时节, 就打开官仓,把粮食借给农民,让他们秋收后再还给官府(这是王安石变法的内容之一: 青苗法)。这样做,农民就无需向地主借粮食,可以避免地主豪强的重力盘剥。这个办法 推行后,丌但解决了老百姓的饥荒问题,孩子们还能高高兴兴的上学。 王安石在鄞县任职三年,兴修水利,改善交通,给当地百姓带来了很多益处。离任那 一天,众多百姓赶来为他送行。后来,鄞县百姓还专门建造了寺庙,以表示对他的敬意和 怀念。
明妃曲其一赏析
明妃曲其一赏析
《明妃曲其一》的赏析如下:
这首诗描绘了王昭君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这位历史人物的深深同情和赞美。
首先,诗的开头通过描绘王昭君离开汉宫时的情景,立刻将读者带入了一种悲凉的气氛中。
诗人通过“泪湿春风鬓角垂”的描绘,生动地展现了王昭君内心的悲伤和无奈。
接着,诗人借用“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的诗句,进一步揭示了王昭君的美貌,以及她在皇帝心中的地位。
这里的“不自持”,恰到好处地表现了皇帝对王昭君美貌的迷恋,同时也暗示了王昭君悲剧的根源。
然后,诗人转向描绘王昭君的内心世界。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这两句诗,巧妙地描绘了王昭君内心的孤独和苦闷。
她感叹自己的美貌被误解,自己的内心世界被忽视,从而加深了读者对她悲剧命运的同情。
最后,“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这两句诗,更是将王昭君的思念和孤独推向了高潮。
诗人通过鸿雁的比喻,形象地表达了王昭君对故乡的深深思念,同时也揭示了她孤独无助的境地。
总的来说,《明妃曲其一》是一首非常成功的历史人物诗。
诗人通过深入描绘王昭君的内心世界,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美丽、孤独、悲伤的人物形象。
同时,通过诗人的描绘,读者也能深刻感受到王昭君的悲剧命运,从而对这位历史人物产生深深的同情和敬意。
人生乐在相知心
人生乐在相知心出自宋代诗人王安石的《明妃曲二首·其一》明妃初嫁与胡儿,毡车百辆皆胡姬。
含情欲语独无处,传与琵琶心自知。
黄金杆拨春风手,弹看飞鸿劝胡酒。
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
汉恩自浅胡恩深,人生乐在相知心。
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
赏析首两句写明妃(王昭君)嫁胡,胡人以毡车百辆相迎。
《诗经》上有“之子于归,百两(同‘辆’)御(迎接)之”的诗句,可见胡人是以迎接王姬之礼来迎明妃。
在通常情况下,礼仪之隆重,反映恩义之深厚,为下文“胡(恩)自深”作了伏笔。
其中“皆胡姬”三字,又为下文“含情欲说独无处”作伏笔。
关于明妃对此的反应,诗中写她“含情欲说独无处,传与琵琶心自知”。
梅尧臣《依韵和原甫昭君辞》中也说:“情语既不通,岂止肠九回?”他们意思是说明妃与胡人言语也不通,谈不上“知心”,所以哀而不乐。
王安石通过在诗中突出一个细节描绘来表现明妃的“哀”情:明妃一面手弹琵琶以“劝胡”饮酒,一面眼“看飞鸿”,心向“塞南”。
通过这一细节,巧妙地刻画了明妃内心的矛盾与痛苦。
接着,他又用明妃所弹的琵琶音调,感动得“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听者被感动到这个地步,则弹者之内心痛苦自不待言。
“哀弦”之哀,是从听者的反应中写出的。
前面是明妃入胡及其在胡中的情况与心情的描写;末四句则是进一步加以分析、议论。
这四句分为三层:第一层是“汉恩自浅胡自深”——明妃在汉为禁闭于长门中的宫女,又被当作礼物送去“和番”,所以“汉思”是“浅”的;胡人对她以“百辆”相迎,“恩”礼相对较“深”。
这句讲的是事实。
第二层讲“人生乐在相知心”,这是讲人之常情。
如果按此常情,明妃在胡就应该乐而不哀了。
然而事实却不是这样。
这就接入第三层:明妃在胡不乐而哀,其“哀弦”尚“留至今”,当时之哀可想而知。
明妃之心之所以与常情不同,是因为她深明大义,不以个人恩怨得失改变心意,而况胡人也并非“知心”。
四句分三层,中有两个转折,有一个矛盾,只有把其中曲折、跳宕理清,才能看出王安石的“用意深”及其“眼孔心胸大”处(方东树《昭昧詹言》)。
王安石《明妃曲二首》原文阅读
王安石《明妃曲二首》原文阅读1、王安石《明妃曲二首》原文阅读王安石《明妃曲二首》原文阅读明妃曲(其一)王安石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明妃曲(其二)王安石明妃初嫁与胡儿,毡车百辆皆胡姬。
含情欲语独无处,传与琵琶心自知。
黄金杆拨春风手,弹看飞鸿劝胡酒。
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
汉恩自浅胡恩深,人生乐在相知心。
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
2、王安石《谏官论》原文及翻译译文王安石《谏官论》原文及翻译王安石原文:以贤治不肖,以贵治贱,古之道也。
所谓贵者,何也?公御、大夫是也。
所谓贱者,何也?士、庶人是也。
同是人也,或为公卿,或为士,何也?为其不能公卿也,故使之为士;为其贤于士也,故使之为公卿。
此所谓以贤治不肖,以贵治贱也。
今之谏官者,天子之所谓士也,其贵,则天子之三公也。
惟三公于安危治乱存亡之故,无所不任其责,至于一官之废,一事之不得,无所不当言。
故其位在卿大夫之上,所以贵之也。
其道德必称其位,所谓以贤也。
至士则不然,修一官而百官之废不可以预也,守一事而百官之失可以毋言也。
称其德,副其材,而命之以位也。
循其名,愫其分,以事其上而不敢过也。
此君臣之分也,上下之道也。
今命之以士,而责之以三公,士之位而受三公之责,非古之道也。
孔子日:“必也正名乎!”正名也者,所以正分也。
然且为之,非所谓正名也。
身不能正名,而可以正天下名者,未之有也。
蚳蛙为士师,孟子日:“似也,为其可以言也。
”蛙谏于王而不用,致为臣而去。
孟子日:“有言责者不得其言则去,有官守者不得其职则去。
”然则有官守者莫不有言责,有言责者莫不有官守,士师之谏于王是也。
其谏也,盖以其官而已实,是古之道也。
古者官师相规,工执艺事以谏,其或不能谏,谓之不恭,则有常刑。
王安石明妃曲
王安石明妃曲二首引导语:的《明妃曲》二首,载于他的集本《临川先生文集》,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明妃曲》二首的原文注释与鉴赏,欢迎大家学习。
《明妃曲》⑴其一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⑵。
低徊顾影无颜色⑶,尚得君王不自持⑷。
归来却怪丹青手⑸,入眼平生几曾有;意态由来画不成⑹,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⑺;寄声欲问塞南事⑻,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⑼;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⑽。
其二明妃初嫁与胡儿,毡车百两皆胡姬⑾。
含情欲语独无处,传与琵琶心自知。
黄金杆拨春风手⑿,弹看飞鸿劝胡酒。
汉宫侍女暗垂泪⒀,沙上行人却回首。
汉恩自浅胡恩深,人生乐在相知心。
可怜青冢已芜没⒁,尚有哀弦留至今。
词句注释⑴明妃:即王昭君,汉元帝宫女,容貌美丽,品行正直。
晋人避司马昭讳,改昭为明,后人沿用。
⑵春风;比喻面容之美。
《咏怀古迹五首》中咏昭君一首有“画图省识春风面”之句。
这里的春风即春风面的省称。
⑶低徊:徘徊不前。
⑷不自持: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
⑸归来:回过来。
丹青手:指画师毛延寿。
⑹意态:风神。
⑺着尽汉宫衣:指昭君仍全身穿着汉服。
⑻塞南:指汉王朝。
⑼毡城:此指匈奴王宫。
游牧民族以毡为帐篷(现名蒙古包)。
⑽咫尺:极言其近。
长门闭阿娇:西汉武帝曾将陈皇后幽禁长门宫。
长门:汉宫名。
阿娇:陈皇后小名字。
⑾“毡车”句:写匈奴派了大队胡姬来接昭君。
《·召南·鹊巢》:“之子于归,百两御之。
”写贵族女子出嫁,陪从很多。
两:同辆。
⑿杆拨:弹琵琶的工具。
春风手:形容手能弹出美妙的声音。
⒀汉宫侍女:指陪昭君远嫁的汉官女。
⒁青冢:杜甫诗中有“独留青冢向黄昏”及“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诸句,此用其意。
相传昭君墓上的草常青,故名青冢,在今呼和浩特市南。
鉴赏:其一梅尧臣、欧阳修对《明妃曲》的和诗皆直斥“汉计拙”,对宋王朝屈辱政策提出批评。
王安石则极意刻画明妃的爱国思乡的纯洁、深厚感情,并有意把这种感情与个人恩怨区别开来,尤为卓见。
《明妃曲(其一)·王安石》原文与赏析
《明妃曲(其一)·王安石》原文与赏析王安石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低回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著尽汉宫衣;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临川(今属江西)人。
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诗人。
宋神宗时任宰相,积极改革旧制,推行新法,受到保守派反对。
晚年居金陵,自号半山老人。
王安石在文学上卓有成就,所作诗文,常反映社会现实。
作品收入《王荆公文集》。
《明妃曲》,汉朝一种歌曲的旧题目。
写的是王昭君的故事。
用这旧题目写王昭君的诗很多,如唐代储光羲。
宋代除王安石,还有曾巩、李纲、陆游,元朝刘因、周权,明朝彭华、唐皋,清代吴光、徐化溥、陆次云、袁枚等等。
王安石有《明妃曲》两首,此选其一。
这是历来被公认的咏明妃的一篇佳作。
《明妃曲》这首诗,独具只眼,自出机杼,对昭君出塞的史事和传说,成功地作了翻新的艺术处理。
他不仅翻了画师毛延寿的案,而且指出昭君远嫁匈奴要比幽闭深宫好得多。
联系《明妃曲》后篇中“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乐在相知心”的诗句,就可看出诗人的见解是多么的新颖和精辟。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汉家对昭君恩泽浅薄,而匈奴对昭君恩泽却是深厚的;人生之乐在于两心相知,又何必分汉家和胡地呢?这说明,昭君出塞和亲在客观上能够起到保持汉胡两族亲睦团结的作用。
历代描写王昭君的作品,一直替昭君的出塞唱着悲歌,究其原因:一是作者出于男尊女卑的封建传统观念,认为一个如花似玉的美女,被遣送到异俗朔漠之地去受苦,实在是一个命运的悲剧。
例如,西晋诗人石崇(季伦)的《王昭君辞》(《昭明文选》),在王昭君的身上饰以“苟生亦何聊,积思常愤盈”,和“朝华不足欢,甘以秋草并”的感伤色彩,甚至借昭君之口,说什么“昔为匣中玉,今为粪上英”,为明珠投暗而无限痛惜。
王安石《明妃曲二首》注释及译文
王安石《明妃曲二首》注释及译文王安石《明妃曲二首》注释及译文明妃曲二首是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诗人王安石所著的一首诗词,一共有两首,欢迎广大读者们阅读赏!明妃曲二首王安石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脚垂。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城莫相忆;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明妃初嫁与胡儿,车百两皆胡姬。
含情欲语独无处,传与琵琶心自知。
黄金杆拨春风手,弹看飞鸿劝胡酒。
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
汉恩自浅胡恩深,人生乐在相知心。
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
【译文】明妃当时初起程出行离别汉宫时,泪湿桃花春风面脚微微亦低垂。
低头回看身影间周围无有此颜色,还让我君王的感情都难以控制。
离别归来却怪罪丹青画图手,美貌如此在眼中平生实未曾见有。
天仙意态由自生画笔难以描成,当时冤枉杀死画工毛延寿。
从此一离去心知更不能回归,可怜还不能穿尽汉朝皇城之宫衣。
万里寄语欲相问塞南遥远家乡事,只有年年日日里眼望鸿雁往南飞。
家人虽然在万里传来亲人之消息,好好安心在城不要常将家相忆。
您还不曾见近在咫尺长门里幽幽阿娇被锁闭,人生如果要失意无分天南和地北。
明妃当初嫁给胡人的时候,身旁上百两的车上乘坐的都是胡人女子。
她多想找个人说话但无处可说,只能把心语寄托于琵琶声中,心事只有自己知道。
她用能弹出美妙声音的手拨动黄金做的杆拨,弹起琵琶仰望空中飞鸿劝着胡酒。
随嫁的汉宫侍女暗中垂泪,行走在大漠上的返国者频频回首。
汉朝之恩实在是浅薄啊,胡人之恩还要更深,人生的欢乐在于心与心相知。
可怜王昭君的青冢已经荒芜埋没,还是有悲哀的`乐曲流传至今。
【注释】⑴明妃:即王昭君,汉元帝宫女,容貌美丽,品行正直。
晋人避司马昭讳,改昭为明,后人沿用。
⑵春风;比喻面容之美。
《明妃曲》原文及翻译赏析
《明妃曲》原文及翻译赏析《明妃曲二首》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的组诗作品,被称为是咏王昭君最好的诗。
第一首诗描绘王昭君的美貌,着重写昭君的风度、情态之美,以及这种美的感染力,并从中宣泄她内心悲苦之情,同时还揭示出她对故国、亲人的挚爱之情。
第二首诗描写王昭君入胡及其在胡中的情况与心情,并委曲深入地刻画昭君心事,突出其民族大义,塑造了一个可悲且可敬的明妃形象。
全诗语言矜炼深雅,缠绵婉丽,艺术手法多样,风格鲜明独特。
作品命题新颖,遭致纷纷议论,在文学史上产生过广泛影响。
其一明妃初出汉宫时,鬓角微垂,面带泪痕。
回头看看图室周围没有这种颜色,也让我王的心情难以控制。
离别回来,怪丹青画师。
我一生中从未见过如此美丽的景色。
神仙的意志是难以用自生的画笔来描绘的,画家毛延寿就在那个时候被冤死了。
从此,我知道我回不去了,我穿不了汉朝皇城所有的宫装。
万里发消息询问森恩遥远的家乡,每天只看鸿雁南飞。
虽然家里人在万里听到了亲人的消息,但是你要好好安心,不要总惦记着毛毡城的家人。
你没见过被关在长门的虚弱的吉莉安。
人生要失意,南北方没什么区别。
其二费明刚嫁给胡人的时候,她身边毡车上的女人都是胡人。
她想找个人说话,但无处可说。
她只能把心寄托在琵琶上,心里想的只有她自己知道。
她用能弹奏出美妙声音的手拨着金杠杆,弹着琵琶,仰望着天空。
劝胡喝酒。
出嫁的汉宫婢女偷偷流泪,行走在大漠的海归频频回头。
汉朝之恩真的很浅,胡人之恩更深。
人生的乐趣在于相知。
可怜的王昭君墓已被荒芜埋葬,但仍有哀乐流传至今。
⑴明妃:即王昭君,汉元帝宫女,容貌美丽,品行正直。
晋人避司马昭讳,改昭为明,后人沿用。
⑵春风;比喻面容之美。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中咏昭君一首有“画图省识春风面”之句。
这里的春风即春风面的省称。
⑶低徊:徘徊不前。
⑷不自持: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
⑸归来:回过来。
丹青手:指画师毛延寿。
⑹意态:风神。
⑺着尽汉宫衣:指昭君仍全身穿着汉服。
⑻塞南:指汉王朝。
⑼毡城:此指匈奴王宫。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的意思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的意思“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出自宋朝诗人王安石的作品《明妃曲二首其一》,其古诗全文如下: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注释】⑴明妃:即王昭君,汉元帝宫女,容貌美丽,品行正直。
晋人避司马昭讳,改昭为明,后人沿用。
⑵春风;比喻面容之美。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中咏昭君一首有“画图省识春风面”之句。
这里的春风即春风面的省称。
⑶低徊:徘徊不前。
⑷不自持: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
⑸归来:回过来。
丹青手:指画师毛延寿。
【翻译】明妃当时初起程出行离别汉宫时,泪湿桃花春风面鬓脚微微亦低垂。
低头回看身影间周围无有此颜色,还让我君王的感情都难以控制。
离别归来却怪罪丹青画图手,美貌如此在眼中平生实未曾见有。
天仙意态由自生画笔难以描摹成,当时冤枉杀死画工毛延寿。
从此一离去心知更不能回归,可怜还不能穿尽汉朝皇城之宫衣。
万里寄语欲相问塞南遥远家乡事,只有年年日日里眼望鸿雁往南飞。
家人虽然在万里传来亲人之消息,好好安心在毡城不要常将家相忆。
您还不曾见近在咫尺长门里幽幽阿娇被锁闭,人生如果要失意无分天南和地北。
【赏析】梅尧臣、欧阳修对《明妃曲》的和诗皆直斥“汉计拙”,对宋王朝屈辱政策提出批评。
王安石则极意刻画明妃的爱国思乡的纯洁、深厚感情,并有意把这种感情与个人恩怨区别开来,尤为卓见。
针对当时的社会背景,王安石歌颂明妃的不以恩怨易心,具有现实意义。
当时有些人误解了他的用意,那是由于他用古文笔法写诗,转折很多,跳跃很大,而某些人又以政治偏见来看待王安石,甚至恶意罗织之故。
清代蔡上翔在《王荆公年谱考略》中千方百计地替王安石辩解,但还未说得透彻。
明妃是悲剧人物。
这个悲剧可以从“入汉宫”时写起,也可以从“出汉宫”时写起。
王安石《明妃曲二首》原文赏析
王安⽯《明妃曲⼆⾸》原⽂赏析王安⽯《明妃曲⼆⾸》原⽂赏析 明妃曲⼆⾸ 王安⽯ 其⼀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脚垂。
低徊顾影⽆颜⾊,尚得君王不⾃持。
归来却怪丹青⼿,⼊眼平⽣⼏曾有;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延寿。
⼀去⼼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万⾥传消息,好在城莫相忆;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失意⽆南北。
其⼆ 明妃初嫁与胡⼉,车百两皆胡姬。
含情欲语独⽆处,传与琵琶⼼⾃知。
黄⾦杆拨春风⼿,弹看飞鸿劝胡酒。
汉宫侍⼥暗垂泪,沙上⾏⼈却回⾸。
汉恩⾃浅胡恩深,⼈⽣乐在相知⼼。
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今。
王安⽯《明妃曲》⼆⾸赏 历代⽂⼈似乎对昭君出塞这⼀咏史题材有特殊的感情,从西晋⽯崇的《王朋君》⼀诗篇起,⼀直到清末屡吟不绝,各具风貌。
这类题材的诗歌或以悲怨凄凉⽴意,或从个⼈遭际着眼,或讥讽汉帝的寡情少恩,或咒骂画⼯的居⼼不良,或直⾔⽆隐,哀叹国势的不振;或机锋侧出,写下⼀段案⽂字。
“如何⼀段琵琶曲,青草离离咏不休”(元虞集《昭君出塞图》),纵观封建时代的众多歌咏昭君之作,王安⽯《明妃曲⼆⾸》算得上这类题材作品中的佼佼者了。
王安⽯论诗有“⾃出⼰意,借事相发,情态毕出”(《宽夫诗话》引王安⽯语)的议论,正可⽤来评价此⼆诗。
⼆诗刻画⼈物动作、⼼理,形象饱满,抒发情感,寓意精警,耐⼈寻味。
形象与议论的有机组合,赋与了诗歌不朽的艺术魅⼒,令⼈赞叹不已。
诗云: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脚垂。
低徊顾影⽆颜⾊,尚得君王不⾃持。
归来却怪丹青⼿,⼊眼平⽣⼏曾有。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延寿。
⼀去⼼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万⾥传消息:好在城莫相忆。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失意⽆南北。
明妃初嫁与胡⼉,车百辆皆胡姬。
含情欲说独⽆处,传与琵琶⼼⾃知。
黄⾦捍拨春风⼿,弹看飞鸿劝胡酒。
汉宫侍⼥暗垂泪,沙上⾏⼈却回⾸。
汉恩⾃浅胡⾃深,⼈⽣乐在相知⼼。
古代诗歌阅读答案明妃曲二首(其一)王安石
古代诗歌阅读答案明妃曲二首(其一)王安
石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明妃曲二首(其一)
王安石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未曾有。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著尽汉宫衣。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古代诗歌阅读答案明妃曲二首(其一)王安石。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1)对于画线句,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慨?试作简要赏析。
答:
(2)诗人借写昭君的遭遇,其中含有怎样的意蕴呢?答:
答案
5.(1)这里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前两句以家人传信的
口气,暗示昭君在匈奴不算不幸;而后两句则写阿娇,汉武帝爱之则金屋藏娇,恶之则幽闭于长门宫古代诗歌阅读答案明妃曲二首(其一)王安石。
作者借此抒发“人生失意无南北”的感慨。
(2)此诗作于嘉祐三年(1058),当年王安石上书宋仁宗,力主变法遭拒。
作者借昭君之遭遇,寄寓自己不遇明主、才干难施的悲苦情怀。
明妃曲其一赏析
明妃曲其一赏析一、简介《明妃曲其一》是一首古琴曲,属于明代音乐作品,广泛流传于古代文人雅士之间。
作曲者不详,但其曲调婉转悠扬,表达了对明妃的赞美和思念之情。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明妃曲其一》进行详细的赏析,从音乐结构、曲调特点以及表达的情感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二、曲调特点《明妃曲其一》的曲调优美动人,曲调优美动人,富有抒情主义风格。
整首曲子分为三个乐段,分别是引子、主题和尾声。
引子部分采用了简洁明快的音符,营造出开场的氛围。
主题部分由一段华丽的琴音引入,表现了作者对明妃的深情表白。
而尾声部分则以慢板曲调的连续琴音营造出一种恬静的氛围,给人以沉思的空间。
整个曲子以其独特而且多变的旋律赋予了《明妃曲其一》鲜明的个性和音乐表达力。
琴音细腻而又富有层次感,以其丰富的音色变化给人一种精神上的愉悦和享受。
三、音乐结构《明妃曲其一》采用了传统的古琴曲形式,整首曲子分为引子、主题和尾声三个部分。
引子部分主要由简短的音符构成,以快速、轻快的音节引领人们进入音乐的氛围,使人们立即进入角色,为接下来的表达做好准备。
主题部分是整首曲子的重点,以缓慢、富有情感的旋律展示了对明妃的深深思念之情。
尾声部分则以平和而且悠长的琴音作为结束。
整个曲子的音乐结构紧凑,曲调优美,并且合理地展示了作曲家对明妃的情感表达。
同时,通过这种结构,使整首曲子在演奏时更容易掌握和演绎。
四、情感表达《明妃曲其一》表达了对明妃的深深思念和对美好爱情的向往。
通过细腻而又动人的音乐旋律,作曲家把自己的思念之情融入其中,使得整个曲子充满了浓郁的情感。
曲子的第一部分引子明快活泼,展现了作者内心中明妃的喜悦和愉悦。
主题部分则以悠扬的琴音表达了作者对明妃的深情思念,音符的流动仿佛将我们带入一个世界,让人沉浸其中。
尾声部分则以宁静的音乐传递出作者对明妃的祝福和美好的祝愿。
通过这样的情感表达,作曲家将自己的情感通过音乐传递给听众,触动听众的心灵,并带领他们进入一个温馨而又唯美的情景之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妃曲其一作者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
世人又称王荆公。
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东乡县上池村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北宋丞相、新党领袖。
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
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
”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其亦擅长诗词,流传最著名的莫过于〈泊船瓜洲〉里:“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创作背景《明妃曲》作于宋嘉祜四年(1059)王安石时任江东提点刑狱,此时的他有际遇不佳,不为人知重的感叹,遂写下了寄遇深邃的《明妃曲》”明妃曲(其一)王安石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著尽汉宫衣;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明妃:即王昭君(晋人避司马昭讳,改昭为明,后人沿用),汉元帝宫女,容貌美丽,品行正直。
元帝召幸宫妃,都要先看她们的画像。
王昭君不肯贿赂画师毛延寿,被画得很丑,因此始终见不到元帝。
后来匈奴与汉和亲,她请求前往。
临走时,元帝才看到了她,知道了上述情况,就将毛延寿杀了。
昭君到匈奴后,含恨而死。
诗歌点评从诗体说来,王安石的古体诗虽然多用典故,好发议论,但像《明妃曲》、《桃源行》篇,立意新颖,充满着情感和丰富的想象。
律诗则用字工稳,对偶贴切,但有时不免失于过多的雕刻。
五绝和七绝尤负盛誉,“王半山备众体,精绝句”(《寒厅诗国话》),“荆公绝句妙天下”(《艇斋诗话》)。
他的诗对当代和后世都有影响,被称为“王荆公体”(严羽《沧浪诗话》)。
文章主旨在历代文人笔下,王昭君大抵是一位深可哀矜的悲剧人物,汉元帝是一个事先受蒙蔽、事后又情意缠绵的多情皇帝,而毛延寿则是酿成昭君悲剧的祸首。
王安石这首诗却独出机杼,于传统见解中翻出新意:正是由于专制帝王对嫔妃只有玩弄之意而并无真实爱情,才导致昭君宁愿含恨离汉。
因此酿成王昭君悲剧的元凶是汉元帝。
这首诗命题新颖,遭致议论纷纷,在文学史上产生过广泛影响。
简析王安石《明妃曲》是咏昭君最好的诗,好在立意新。
这诗前半部只写昭君的美,但不是从形象上写,而是从故事上写。
昭君出来,泪湿鬓脚,自顾“无颜色”,但元帝见了,竟不能自持。
原来昭君美不在容貌,而在精神,即“意态”。
而画师又是个画肉不画骨的,所以“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二句成为千古绝唱。
后半部写昭君在蒙古仍是关心祖国的,但是,“万里家人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
就是说,安慰来自家人,而非宫廷。
宫廷呢?“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这才是诗的主题。
玩弄、遗弃女子,历代帝王皆如此,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南北”者即中外。
这样,王安石就提出一个社会制问题,虽然他没有解答。
这层意思,比“和亲事却非”的论点高得多了;而白居易的“黄金何日赎娥眉”则简直不象话。
居然有人作考证,说蔡文姬是被俘,可赎;王昭君是官派的,不可赎了;真是腐儒。
不过,有人匿名作了首《反明妃怨》,说“昔日画图金不足,今日天涯以金赎”,讽刺得痛快。
此人大约是清代的蔡尚翔。
形象塑造王安石《明妃曲》在艺术上颇堪注意之处,是对王昭君形象的刻画。
第一部分中描绘王昭君的美貌,不在其面容、体态上穷尽笔力,而是着重写昭君的风度、情态之美,以及这种美得感染力,并从中宣泄她内心悲苦之情。
这样就写出了呼吸可闻、音容毕现的活生生古代美女形象。
第二部分,着重写王昭君的内心情感。
前人于此,往往以抒写昭君的哀情、怨情和渲染悲剧气氛为重点,而此诗除描写其身世可悲之外,还揭示出她对故国、亲人的挚爱之情,与推己及人的善良心肠。
这样的王昭君,就不惟可悲,而且可敬。
赏析王安石这首《明妃曲》别是一种立意。
诗中的重心在于书写失意的怨恨。
王昭君美冠后宫,但不被召幸。
更有甚者,她被作为宫中不喜欢、不需要的女子而远嫁异族。
红颜薄命岂不怨嗟?而在封建社会中失意的女子又岂止是远嫁的昭君?咫尺之间不也还有汉陈皇后的悲剧?但同情美人的失意还只是此诗的表层意思,更深层次的看,应当说作者是借了王昭君的故事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
诗人在写作此诗的前一年曾向仁宗上万言书,主张变法。
但仁宗已是暮年,无意进取,对王安石的倡议置而不论。
所以此诗的真正的用意是“托前代以自鸣所不平”。
士不遇,这是古代诗歌中一个传统的主题,北宋由于党争激烈,不少知识分子都遭到反复贬斥,感士不遇,就因此成了知识分子的普遍情绪。
王安石此诗只所以能震动当时文坛,引起巨大的反响,就因为它能言人之所欲言,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这是一首七古,全诗按情节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次是起首四句,写明妃离宫时的形象。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略去了许多身锁后宫的辛酸岁月,剪取明妃失意离宫的关键情节,鬓发散乱伤心落泪尚如此动人,使元帝激动不已,这是用反衬的方法写明妃的美丽。
第二层“归来却怪”四句,写汉元帝问罪画师和作者对此的评论。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这是侧面的写法,从元帝平生所见反衬明妃的美。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这是作者的议论,他强调任务的风采是难于通过绘画来表现的。
即讥讽了汉元帝的案图召幸的好色与愚笨,也强调了王昭君的精神风采之美。
表现了作者对明妃失意的同情和对于元帝昏庸的讽刺。
第三层“一去心知”四句,写明妃思汉情绪。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第四层“家人万里”四句写家人对昭君的慰藉。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王安石《明妃曲》:宰相手笔宋人气象宋仁宗嘉祐三年(1058年),38岁的王安石提点江东刑狱任满,被召还京师,改任度支判官,按惯例要向皇帝上交一份述职报告,但王安石却趁此机会写了篇洋洋万言的政治论文,在次年初呈了上去,这就是著名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这封上书在当时并没有为王安石引来上司的赏识,他升任宰相,主持变法,一直要等到十年之后宋神宗继位。
但它的意义却不能小觑,诚如《宋史》所说,“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用今天的话来说,简直是他多年之后变法的“纲领性文件”。
这当然是大事,还有一件小事。
大抵是在上《万言书》这一年,王安石还写了两首诗,题目都叫《明妃曲》。
显露了宰相之才的王安石,在诗里躬下身来,和古来王昭君故事的传诵者们别扭了一把。
王昭君的故事,最早见于《汉书·元帝纪》,后来经过蔡邕的《琴操》、石崇的《王明君词》、葛洪的《西京杂记》、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贤媛》等一系列的虚构增饰,逐渐定型。
观点有几种,比较多的或恨画师毛延寿的从中作梗、或叹王昭君的塞外生涯。
而王安石在他的《明妃曲》(其一)里,一下子把这两个常见的观点全给颠覆了。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其一是为毛延寿“平反”:“意态由来画不成”;其二,似乎是在隔着时空劝解王昭君:要说失意,哪有什么南北之分,你看被汉武帝锁禁在长门宫中的陈阿娇,身在汉宫,不也照样伤心么?由于别出机杼又偏偏大有道理,这首诗被视作历来咏昭君之绝唱。
在《明妃曲》(其二)里,王安石继续和古人“作斗争”,猛地爆出一句“汉恩自浅胡恩深,人生乐在相知心”,此句一出,顿时引来汹汹物议。
到了清代,还有人在批评,认为这是王安石一味求新求异的性格所致:“荆公专好与人异,其性然也”(《瓯北诗话》)。
事情到了清代也不算完,直至1946年,郭沫若还特意写《王安石的〈明妃曲〉》为他“辩护”。
其实,从《万言书》到《明妃曲》,由文到诗,由今日事到古时人,其间所包含的东西,绝不简单。
看看当时人的反应就知道了。
王安石的《明妃曲》名重一时,梅尧臣、欧阳修、司马光、曾巩、刘敞等均有和作,其中最有名的当属欧阳修的《和王介甫明妃曲二首》,同样显出了“求新求异”的风采。
比如:“虽能杀画工,于事竟何益?耳目所及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汉计诚已拙,女色难自夸。
”欧阳修、司马光等是后来王安石变法时反对派的旗帜人物,都曾官至高位,这么多政治抱负不同的人聚集在“求异”的大旗下,显然不能单纯用“性格”来解释。
著名的宋史专家邓广铭先生曾指出:“两宋期内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
”确实,这些当时具有旗帜意义的文人们不拘泥于古今、“求新求异”的手笔,实实在在地显出了此时精神独立的气象。
王安石之后八百多年,学者王国维说到诗的衰落,是因为诗到唐中叶以后成为往来酬和的礼物,五代、北宋的诗“佳者绝少”,词则开始“极盛”。
在我看来,他至少有一点是在对宋诗好发议论表达不满。
但与声名远播的大唐气象相比,像《明妃曲》这样显现精神深度的议论,恰恰是独特的“宋人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