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廉政制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中国廉政制度
篇一:论中国古代廉政制度
论中国古代廉政制度
贪污腐败这一社会毒瘤是随着社会分工而出现的,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氏族制度瓦解,出现贫富分化,公共权力也集中到少数人手中,由于人类自私利己的本性,加之权力易被滥用的特点,贪污腐败现象也随之产生,这个阶段在我国大约出现于“五帝”时代后期。
随后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由于实行高度集权的专制体制,加之民主制度的缺失,使腐败现象更为盛行。
过于泛滥的腐败往往会引起民众的不满和抗争,从而危害统治阶级统治基础,因此历代统治者为缓和社会矛盾,均采取措施以遏制腐败的蔓延,其中有些做法今天仍值得借鉴。
一、严刑峻法,惩罚贪官污吏
首先历代统治者注重立法,运用法律来规范官员行为。
早在尧舜禹时期,司法官皋陶就制定了昏、墨、贼的罪名,
其中墨就是指贪婪败坏官纪,夏朝对此加以确认,规定犯三罪者均处死刑。
在西周时期规定了五过之疵,即惟官、惟反、惟内、惟货、惟亲,以惩罚审判官徇私舞弊。
战国时期李悝制定的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封建法典《法经》中《杂法》规定的六禁之一金禁就是惩罚受贿行为的规定。
秦朝时期法家思想得以贯彻,法家较早意识到官吏腐败对国家的严重危害,秦朝的法律就规定了任人不善、玩忽职守和贪赃枉法等罪名。
西汉时期惩治贪污贿赂的法律体系更加完善,特别是制定了独立的监察法规,在处理贪污腐败案件时也基本上是以监察法规为主要依据。
主要规定有:第一,官员不胜任者要被免职。
第二详细规定了失职渎职行为。
不仅丢失印信、文书,甚至消极怠工,不积极举报违法的同僚与部属都视为失职和渎职。
第三,防治官员以权谋私。
汉代赃罪分为盗和赃两大类,盗指官员们利用职务之便侵吞国家共有财产,赃指接受下属、吏民的贿赂。
第四禁止官员实行苛政。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时期。
由于长期战乱频仍,南北对峙,因此在整顿吏治、惩治贪污方面,显得力度不够。
但对惩贪,仍从立法上作出了努力,如《魏律》在前代的基础上,把《盗律》中的“受所监受财枉法”,《杂律》中的“假借不廉”以及“呵人受钱”、“使者验赂”等相类似的条文集中在一块,创辟《请赇律》。
这是中国最早的惩治贪污的系
统化法律,很有意义。
南北朝多承魏、晋律。
可以说,魏晋
南北朝在惩贪的法律系统化方面达到了一个新高度。
《晋律》把官吏贪污受贿枉法断事与不孝、谋杀等重罪并列,作为不能赦免的罪行之一,实际上开了唐宋及以后赃罪“遇赦不原”的先河。
隋唐是中国古代封建立法发展成熟的时期,反贪立法也随之步入发展和定型阶段。
当时反贪立法主要体现在《开皇律》及《唐律疏议》中。
《唐律疏议》以国家大法的形式,把有关惩治贪污犯罪的规定作为法律固定下来,划分了官吏罪与非罪、罪轻与罪重的界限,为惩贪提供了基本的法律依据。
在具有法律总纲性质的《名例律》中,对赃罪的几种情形及其区别作了原则性的规定,首次在法律条文中出现了六种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犯罪,总称为“六赃”,即强盗、窃盗、枉法、不枉法、受所监临及坐赃。
这几种罪名在唐以前多已出现,但把它归到一起称“六赃”却是第一次。
此后各代多加以沿用。
在宋律中,对于贪污罪都有各种严格而具体的规定。
明清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后期,反贪立法多继承唐、宋,但要系统一些,虽仍沿袭唐、宋时期“六赃”的提法,但增加了一些罪名,对监守自盗、枉法赃、不枉法赃、行贿、挪用官物、敲诈勒索以及介绍贿赂等罪,都作了明确的量刑规定。
其次,是采用严刑酷法惩治贪官污吏。
夏朝就规定贪婪败坏官纪的“墨”罪要处以死刑,春秋时鲁国大夫叔向处罚
贪官羊舌鲋时,援用的就是夏刑,被论“墨”罪,杀,弃尸于市。
秦朝强调轻罪重法,以刑去刑,对行贿一钱即处黥城旦,规定贪污与“盗”同罪。
到了汉代,汉律规定“吏坐受赇枉法,皆弃市”,且子孙三世“皆禁锢不得为吏”。
汉文帝甚至规定上级官吏吃下级官吏一顿饭,免!《晋律》首开赃罪“遇赦不原”的先河。
唐代虽然用刑轻缓,但对贪贿犯罪处罚却极为严厉。
对受财枉法一类的处罚尤为重苛,规定正七品官受财枉法、违法之赃达月俸禄收入总数一半以上者处极刑。
监临主司受财枉法,受绢一尺杖一百,一匹加一等,受十五匹即处绞刑。
虽有议请减赎和官当制度,但对官吏犯赃则取消一切特权。
明确规定对犯十恶及受财枉法者,一律不准使用上请减免的规定1,将官吏贪赃枉法与犯十恶不赦的重大犯罪等同起来。
到宋代,“承五季之乱,太祖太宗颇用重典以绳奸匿”。
2明朝时期,由于朱元璋出身贫苦,所以反贪决心最大,力度也最强:赃至60两以上者,枭首示众,仍剥皮实草,并在官府公座旁各悬一剥皮实草之袋,使之触目惊心。
明朝对贪官用刑之酷是历史上罕见的,并创造了剥皮实草这一极为恐怖残酷的刑罚手段。
对此,赵翼评论说:“明祖惩元季纵弛,特用重典驭下,稍有触犯,刀鋸随之。
”3清朝初年也是严惩贪官。
康熙告谕大臣:“朕观自古帝王,于不肖大臣,正法者颇多。
今设有贪污之臣,朕得其实,亦必置之重典。
”“凡别项人犯尚可宽恕,贪官之罪,断不可宽。
”
4观中国古代历朝历代,采用重刑惩治贪官污吏,确实起到了杀一儆百的作用,使封建王朝在一个时期内保持了政通人和,蒸蒸日上的活力和景象。
二建立严密的监察制度,防范官员腐败。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在防范官员腐败方面起到了及其重
要的作用,它起始于秦汉,发展于魏晋,日臻成熟于唐宋,高度完备于明清,是随同封建制度的产生而萌发,伴随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而诞生,又随着封建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而发展、完备,并形成了两大系统,一是御史监察系统,二是谏官言谏系统。
御史又称之为台官、宪官或察官,是皇帝的耳目,职在纠察官邪,肃正朝纲,主要运用弹劾手段进行监察。
谏官又称言官或垣官,职在讽议左右,以匡人君,监察方式主要是谏诤封驳,审核诏令章奏。
台官对下纠察百官言行违失,谏官对上纠正皇帝决策失误。
二者构成了封建社会完整的监察体制,在防范官员腐败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夏商周三代的国家事务中已有监察的因素或监察的活动。
春秋战国时的御史虽已兼有监察的使命。
但这个时期尚未产生专职的监察机构,作为一种严格意义上的监察制度还没有建立。
中国封建的监察制度从秦朝开始正式确立,在中央设立御史大夫监察中央百官,在地方设监御史监察郡县官吏。
汉承秦制,在中央设御史府的同时,增设丞相司直和司隶校尉为中央监察官,在地方设立十三部剌史,监察地方
二千石长吏,并颁布了专门的监察法规《监御史九条》和《刺史诏六条》,正式把“吏不廉,背公向私”和“阿附豪强,进行贿赂”列为监察的重要内容,以后历代相沿不绝。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御史台脱离少府,
直接受命于皇帝,废司隶校尉,御史台监察权扩大,自王太子以下无所不纠。
唐在御史台下设台院、殿院、察院,分工明确,互相配合,地方则分十道(后增至十五道)监察区,形成比较严密的监察网。
明改御史台为都察院,又罢谏院,设六科给事中,成为六部的独立监察机构,科道并立。
地方设十三道巡按御史和各省提刑按察司,同时设督抚,形成地方三重临察网络。
至清朝,将六科给事中划归都察院,科道合一,地方监察沿用明制。
至此,我国古代监察系统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和严密。
清朝还以皇帝的名义制定了我国古代最完整的一部监察法典《钦定合规》。
这时期,中国封建监察制度已发展到了历史的顶峰。
综观我国古代监察制度,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监察机构独立,直接听命于皇帝,自上而下垂直监察。
中央监察主体机构与行政机关分离,组成独立的监察机关。
地方监察机构和监察机关一般也不隶属于地方衙门。
这种监察体制有利于监察机构独立行使监察权,排除同级或上级行政长官的干扰。
二是位卑权重,以小制大。
古代的监察官员虽然官职不高,但职权很大,负责巡查地方的监察御史官职很低,一般为七品,但其属中央机构官员,代
表皇帝和朝廷外出视事。
监察官员“自皇太子以下,无所不纠”,且可以“风闻奏事”,凡属国家政事,无论大小均参与监察,在执行监察时可不受任何机构、官员的约束,直接对皇帝本人负责。
三是重视监察官的选任。
历代统治者都非常注重监察官的遴选,即要求监察官有刚正不阿的品质,又要求监察官有丰富的为官经验和优异的治绩,还要求监察官有较高的文化素质。
并根据实绩对监察官进行考核,并采取了一些定量化的方法,这样就可促使监察官尽职尽责、积极上进,减少察与不察一个样的虚监现象。
虽然不论封建王朝的监察制度如何完善。
如何严密周全,都无法解决封建王朝固有的内在矛盾,挽救不了封建剥削制度必然灭亡的命运。
但从封建社会吏治实践看,中国封建社会的监察组织和监察制度系统的确设计得十分精细严密,监察机构在纠举不洁,惩恶扬善,澄清吏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确实查处了平时发生的不少贪污受贿案件。
其中不少制度,对于今天的政治体制的改革、纪检监察制度的建设,仍可供借鉴。
三、加强廉政教育,树立廉政风范,积极倡导廉政。
古代统治者在严惩贪官污吏的同时,积极大力倡导廉政。
首先是进行教化,中国古代的圣人贤哲早就在进行这方面的工作,把思想教化放在反腐败的第一位。
早在《尚书》中就提出:“任官惟贤才,官不必备,惟其人。
”孔子言:“道之
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