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凝固(2014)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③自此,快速凝固亚稳效应被有目的地用来制备高性能材料
快速凝固技术的分类及基本原理
快速凝固技术的分类
急
不同学者对快速凝固方法作了不同的分类,
冷
➢Jones(1982)根据熔体分离与冷却方式不同而分成三类:
凝
(i) 熔体急冷前破碎成液滴的喷射方法——雾化技术;
快
固
(ii) 熔体急冷时保持其连续性的急冷方法——模冷技术;
随产品尺寸(至少一维)减小,冷速增大,产品中枝晶壁间距缩短,第二相(杂 质和孔洞)细化,分布均匀化,获得组织均匀的合金 但是从液态到固态,到底以什么样的冷速冷却,才算达到快速凝固,尚不确定
快速凝固的定义
对于急冷凝固技术(冷却速率大小是重要标志,关系到产 品的显微结构和均匀性),但是对于如何从冷却速率来界定 急冷凝固和常规凝固,尚未统一的认识
速
技
(iii)在相对很厚的材料表面熔化有限深度的金属并凝固的表面方法
术
(材料即为冷却器)——表面熔化与沉积技术。
凝
➢Savage和Froes(1984)根据熔体液流是否雾化成滴而分成两类:
固
雾化法和非雾化法
技
术
大
在细小熔滴中达到的凝固过冷度的(熔滴弥散)方法:
过
乳化法、熔滴—基底法、落管法等
冷
技
在较大体积熔体中获得大凝固过冷度的(熔滴弥散)方法:
内容
➢快速凝固概论
➢快速凝固的起源及发展 ➢快速凝固基本原理及分类 ➢快速凝固工艺、设备与产品特征 ➢快速凝固粉末致密化工艺 ➢快速凝固的亚稳效应 ➢快速凝固在晶态材料的研制开发中的应用
实现快速凝固的途径
“动力学”法
急冷凝固技术(Rapidly Quenching Technology, RQT) (或称 熔体淬火技术(Melt Quenching Technology, MQT)) 提高熔体凝固时传热速度,来增大冷速,从而提高过冷度和凝固速率,使熔体形 核时间短,来不及在熔点附近凝固,而在远离平衡点的较低温度凝固,实现快冷 和快凝
快速凝固发展的由来
追溯快速凝固发展,其原始动力源于解决铸件(锭)偏析的需 要。因此,虽然有的技术DUWEZ的“枪”以前就已发明,早 可视为快速凝固技术的前身。然而,目前大家公认的是,快速 凝固起源于DUWEZ的“枪”技术 1960年DUWEZ的“枪”技术开创了一个新纪元
①冷速可达106k/s
②首次系统报道快凝组织结构、形貌、大小的变化规律
“静力学”法
大过冷技术(Large Undercooling Technology, LUT)
针对铸造合金都是在非均匀形核条件下凝固的,过冷度小,故创造近似均匀形核 的条件,这时冷速虽小,但凝固过冷度大,亦可实现快速凝固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冷却速率与产品特征的关系
工业冷却速率范围10-3~10℃/s(大铸锭10-2℃/s ,中、小等的1 ℃/s) 薄型铸锭102℃/s,普通气体雾化粉末103℃/s ,水雾化粉末104℃/s 快速凝固冷速可能需更高(如基体表面淬冷法106℃/s ,甚至更高)
有人认为 T 102 ~ 104 k / s 有人认为 T 105 k / s
然而,几乎所有有关冷速的数据都十分相近,原因在于:很少直接测量, 都是通过测凝固后枝晶臂间距后估算出来的
因此,有人将快速凝固定义为: 由液相到固相的冷却速率相当快,从而获得了传统铸件或铸 锭冷却条件下所不能获得的成分、相结构或显微结构
术
玻璃体包裹法、嵌入熔体法(二相区法)、电磁悬浮熔体法
快速凝固技术的基本原理
急冷凝固技术(Rapidly Quenching Technology, RQT) 亚稳程度,即偏离平衡态的程度,受限于冷却速度
➢欲获高的冷速,需满足两个基本条件 ①减少单位时间内金属凝固时产生的熔化潜热 ②必须有能带走热的冷却介质,提高凝固过程中传热速率
常规铸造工艺存在的主要问题
(1)成分偏析:存在于枝晶范围 (0.1~0.0001cm数量级)的微观偏析 和存在于整个铸件或铸锭范围 (~1cm, 乃至1m)的宏观偏析 (2)晶粒粗大,大小不一,析出相 颗粒粗大,形状各异
(3)在合金设计时,受极限平衡固 溶度制约
(4)存在铸造缺陷,集中缩孔大
提高冷却速率是细化组织,消除成分偏析的有效手段
在不同的急冷方法中,B可与A和C组合(离心雾化法、熔体旋转法),也可仅与C组合(熔体提取法)
常规 铸造
冶炼炉
在时间上有时也“分割”熔体,但 “分割”不强烈,熔化潜热多集中释 放
铸模
熔体液流与冷却介质的组合形式,以及相应的工艺过程
熔体液流与冷却介质各采用三个选择: 分离熔体选择——细小液滴、近圆断面的细流、极薄矩形断面液流 散热介质选择——气体、液体、固体
➢而冷却速度取决于对流、辐射、传导等的导热速率 ➢在理想冷却过程中 , dT/dt=104z
式中dT/dt—凝固速度,z—截面厚度 ➢故熔化金属必须被分散,至少一维方向上足够小,具有大比表面积,而且最大 程度地增加熔体与冷却介质之间的接触,以减小热阻,利于散热
急冷凝固技术中获得高冷速的基本原则
➢设法减少同一时刻凝固的熔体体积 ➢设法增大熔体散热表面积与体积之比 ➢设法减少熔体与热传导性能好的冷却介质的界面热阻 ➢尽可能主要以传导方式散热
急冷凝固技术的基本原理
或改变熔体形状,或分散熔体,避免大量熔化潜热集中释放,并改善熔体与冷却介 质的热接触状况,实现快速热交换,并散热,达到快冷和快凝的目的
急冷凝固技术的设备组成
B是急冷设备的核心,对冷速起关键作用
急冷 凝固
熔化装置 A
熔化合金
分离装置 B
在时间或空间上 “分割”熔体
冷却装置 C
传出熔体热量
快速凝固技术
前言
快速凝固1960年开始出现 快速凝固是一项新型材料制备技术,既是一种生产手段,又 是一种探索新材料的研究方法,受到了普遍的重视 对现有牌号合金,可以显著地改善其组织结构,充分挖掘 其性能潜力,也可以研制在常规铸造条件下无法得到的、具 有优异性能的新型材料 近年来,不但开拓了一个崭新的学术领域,而且向市场提 供了具有特殊性能的新材料 快速凝固技术和快速凝固合金的研究已成为了材料科学的 一个重要分支,并在实际生产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具有广 阔的应用前景
➢ 选择不同的熔体液流形式与冷却介质,可组合成不同的急冷凝固方法; ➢ 不同的急冷凝固方法可得到不同形状和尺寸的产物,或球形或片状粉末、纤
快速凝固技术的分类及基本原理
快速凝固技术的分类
急
不同学者对快速凝固方法作了不同的分类,
冷
➢Jones(1982)根据熔体分离与冷却方式不同而分成三类:
凝
(i) 熔体急冷前破碎成液滴的喷射方法——雾化技术;
快
固
(ii) 熔体急冷时保持其连续性的急冷方法——模冷技术;
随产品尺寸(至少一维)减小,冷速增大,产品中枝晶壁间距缩短,第二相(杂 质和孔洞)细化,分布均匀化,获得组织均匀的合金 但是从液态到固态,到底以什么样的冷速冷却,才算达到快速凝固,尚不确定
快速凝固的定义
对于急冷凝固技术(冷却速率大小是重要标志,关系到产 品的显微结构和均匀性),但是对于如何从冷却速率来界定 急冷凝固和常规凝固,尚未统一的认识
速
技
(iii)在相对很厚的材料表面熔化有限深度的金属并凝固的表面方法
术
(材料即为冷却器)——表面熔化与沉积技术。
凝
➢Savage和Froes(1984)根据熔体液流是否雾化成滴而分成两类:
固
雾化法和非雾化法
技
术
大
在细小熔滴中达到的凝固过冷度的(熔滴弥散)方法:
过
乳化法、熔滴—基底法、落管法等
冷
技
在较大体积熔体中获得大凝固过冷度的(熔滴弥散)方法:
内容
➢快速凝固概论
➢快速凝固的起源及发展 ➢快速凝固基本原理及分类 ➢快速凝固工艺、设备与产品特征 ➢快速凝固粉末致密化工艺 ➢快速凝固的亚稳效应 ➢快速凝固在晶态材料的研制开发中的应用
实现快速凝固的途径
“动力学”法
急冷凝固技术(Rapidly Quenching Technology, RQT) (或称 熔体淬火技术(Melt Quenching Technology, MQT)) 提高熔体凝固时传热速度,来增大冷速,从而提高过冷度和凝固速率,使熔体形 核时间短,来不及在熔点附近凝固,而在远离平衡点的较低温度凝固,实现快冷 和快凝
快速凝固发展的由来
追溯快速凝固发展,其原始动力源于解决铸件(锭)偏析的需 要。因此,虽然有的技术DUWEZ的“枪”以前就已发明,早 可视为快速凝固技术的前身。然而,目前大家公认的是,快速 凝固起源于DUWEZ的“枪”技术 1960年DUWEZ的“枪”技术开创了一个新纪元
①冷速可达106k/s
②首次系统报道快凝组织结构、形貌、大小的变化规律
“静力学”法
大过冷技术(Large Undercooling Technology, LUT)
针对铸造合金都是在非均匀形核条件下凝固的,过冷度小,故创造近似均匀形核 的条件,这时冷速虽小,但凝固过冷度大,亦可实现快速凝固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冷却速率与产品特征的关系
工业冷却速率范围10-3~10℃/s(大铸锭10-2℃/s ,中、小等的1 ℃/s) 薄型铸锭102℃/s,普通气体雾化粉末103℃/s ,水雾化粉末104℃/s 快速凝固冷速可能需更高(如基体表面淬冷法106℃/s ,甚至更高)
有人认为 T 102 ~ 104 k / s 有人认为 T 105 k / s
然而,几乎所有有关冷速的数据都十分相近,原因在于:很少直接测量, 都是通过测凝固后枝晶臂间距后估算出来的
因此,有人将快速凝固定义为: 由液相到固相的冷却速率相当快,从而获得了传统铸件或铸 锭冷却条件下所不能获得的成分、相结构或显微结构
术
玻璃体包裹法、嵌入熔体法(二相区法)、电磁悬浮熔体法
快速凝固技术的基本原理
急冷凝固技术(Rapidly Quenching Technology, RQT) 亚稳程度,即偏离平衡态的程度,受限于冷却速度
➢欲获高的冷速,需满足两个基本条件 ①减少单位时间内金属凝固时产生的熔化潜热 ②必须有能带走热的冷却介质,提高凝固过程中传热速率
常规铸造工艺存在的主要问题
(1)成分偏析:存在于枝晶范围 (0.1~0.0001cm数量级)的微观偏析 和存在于整个铸件或铸锭范围 (~1cm, 乃至1m)的宏观偏析 (2)晶粒粗大,大小不一,析出相 颗粒粗大,形状各异
(3)在合金设计时,受极限平衡固 溶度制约
(4)存在铸造缺陷,集中缩孔大
提高冷却速率是细化组织,消除成分偏析的有效手段
在不同的急冷方法中,B可与A和C组合(离心雾化法、熔体旋转法),也可仅与C组合(熔体提取法)
常规 铸造
冶炼炉
在时间上有时也“分割”熔体,但 “分割”不强烈,熔化潜热多集中释 放
铸模
熔体液流与冷却介质的组合形式,以及相应的工艺过程
熔体液流与冷却介质各采用三个选择: 分离熔体选择——细小液滴、近圆断面的细流、极薄矩形断面液流 散热介质选择——气体、液体、固体
➢而冷却速度取决于对流、辐射、传导等的导热速率 ➢在理想冷却过程中 , dT/dt=104z
式中dT/dt—凝固速度,z—截面厚度 ➢故熔化金属必须被分散,至少一维方向上足够小,具有大比表面积,而且最大 程度地增加熔体与冷却介质之间的接触,以减小热阻,利于散热
急冷凝固技术中获得高冷速的基本原则
➢设法减少同一时刻凝固的熔体体积 ➢设法增大熔体散热表面积与体积之比 ➢设法减少熔体与热传导性能好的冷却介质的界面热阻 ➢尽可能主要以传导方式散热
急冷凝固技术的基本原理
或改变熔体形状,或分散熔体,避免大量熔化潜热集中释放,并改善熔体与冷却介 质的热接触状况,实现快速热交换,并散热,达到快冷和快凝的目的
急冷凝固技术的设备组成
B是急冷设备的核心,对冷速起关键作用
急冷 凝固
熔化装置 A
熔化合金
分离装置 B
在时间或空间上 “分割”熔体
冷却装置 C
传出熔体热量
快速凝固技术
前言
快速凝固1960年开始出现 快速凝固是一项新型材料制备技术,既是一种生产手段,又 是一种探索新材料的研究方法,受到了普遍的重视 对现有牌号合金,可以显著地改善其组织结构,充分挖掘 其性能潜力,也可以研制在常规铸造条件下无法得到的、具 有优异性能的新型材料 近年来,不但开拓了一个崭新的学术领域,而且向市场提 供了具有特殊性能的新材料 快速凝固技术和快速凝固合金的研究已成为了材料科学的 一个重要分支,并在实际生产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具有广 阔的应用前景
➢ 选择不同的熔体液流形式与冷却介质,可组合成不同的急冷凝固方法; ➢ 不同的急冷凝固方法可得到不同形状和尺寸的产物,或球形或片状粉末、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