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分组讨论如何收到实效

合集下载

浅谈如何运用小组合作提高课堂实效

浅谈如何运用小组合作提高课堂实效

浅谈如何运用小组合作提高课堂实效教学活动展开的主要场所是课堂,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课堂教学都是我们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主要途径。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提高中学数学的教学效果对数学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如何以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取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

合作学习在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非认知品质等方面实效显著,很快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并成为当代主流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

小组合作学习尽管有如此多的优点,在数学教学中使用频率也很高,但不可否认也存在着许多的低效现象,如条件不成熟,时机不适当;分组不合理,规则不明确;目的不明确,缺乏过程控制;缺少反馈和交流等。

那么,怎样才能解决以上问题,走出这片沼泽,增强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呢?笔者认为教师课前认真备课,根据具体教材,抓住有利于小组合作学习的各种契机,精心预设,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合理分组,以学生为主体的同时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下面笔者就谈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体会。

一、创设良好的小组合作氛围分好学习小组,是合作学习的基础,应根据学生的认识基础,学习能力,心理素质等进行综合评定,然后搭配成若干异质学习小组,小组成员一般在4-6人为宜,分组时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心理素质等,进行均衡组合,明确每个小组成员的个人责任,特别是应解决组内学习较困难学生的“陪客”现象,让小组的每一个成员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这样,缩小了小组际差别,便于小组之间的竞争,从而真正体现在合作的基础上竞争。

惟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效应。

那么,小组成员的组合要怎样才能达到有向心力、有凝聚力、能共同促进呢?在实践教学中,我曾经尝试过,让学生自己组合,目的是使成员彼此间在熟悉的前提下,主动参与、互教互学、合作探讨。

通过一段时间的合作学习,我发现,小组成员间确实是很有默契,活动也有共同目标,但组间活动效果差别大,有的组在短短时间内就已高效完成任务,而有的组却丝毫不为所动,无从下手。

如何利用分组讨论促进学习效果

如何利用分组讨论促进学习效果

如何利用分组讨论促进学习效果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常常寻求各种方法来提升学习效果,而分组讨论就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

它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合作能力,促进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掌握。

分组讨论之所以能促进学习效果,首先在于它能够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

当学生们聚集在一起,围绕一个共同的主题展开讨论时,每个人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

这种互动和交流能够打破个体学习时可能产生的孤独感和枯燥感,让学习变得更有趣、更有动力。

在小组中,成员之间可以互相启发,一个人的想法可能会引发其他人的新思考,从而激发更多的创意和灵感。

分组讨论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技巧。

在小组中,为了达成共同的目标,成员们需要相互协作、分工明确。

他们需要倾听他人的意见,尊重不同的观点,学会如何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以及如何有效地回应他人的质疑和建议。

这些能力在未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都至关重要。

通过分组讨论,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知识。

在讨论中,学生需要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情境中,解释自己的观点,反驳他人的错误。

这种知识的应用和碰撞能够让学生发现自己理解上的不足,从而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而且,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能够拓宽学生的思维视野,使他们对知识有更全面、更立体的认识。

那么,如何有效地组织分组讨论呢?首先,合理分组是关键。

分组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学习能力、性格特点和兴趣爱好等因素。

一般来说,可以采用异质分组的方式,即将不同水平、不同特点的学生分在一组,这样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互补和互助。

每个小组的人数也要适中,通常以 4 6 人为宜,这样既能保证讨论的充分展开,又不会出现个别学生被忽视的情况。

其次,明确讨论的主题和目标非常重要。

主题应该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探究性,能够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同时,要向学生清楚地传达讨论的目标,让他们明白通过讨论要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效果。

例如,在学习数学中的某个定理时,可以让学生讨论定理的应用场景和证明方法;在学习语文中的一篇文章时,可以让学生讨论文章的主题思想和写作技巧。

学习研讨中如何有效进行分组讨论

学习研讨中如何有效进行分组讨论

学习研讨中如何有效进行分组讨论在学习研讨的过程中,分组讨论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可以促进参与者之间的思想交流、激发创新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然而,要想让分组讨论真正发挥其优势,实现预期的效果,需要进行精心的组织和策划。

下面,我们将探讨在学习研讨中如何有效进行分组讨论。

一、明确讨论目标在进行分组讨论之前,首先要明确讨论的目标。

这个目标应该是具体、清晰、可衡量的。

例如,是为了解决某个具体的问题、形成某个决策、还是为了深入探讨某个主题?明确的目标可以为讨论提供方向,使小组成员能够集中精力,避免讨论偏离主题。

二、合理分组分组是分组讨论的关键环节之一。

合理的分组可以保证讨论的顺利进行,提高讨论的效率和质量。

在分组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成员的背景和知识水平尽量将具有不同背景、专业知识和经验的成员分到一组。

这样可以带来多样化的观点和思路,丰富讨论的内容。

2、成员的性格和沟通能力性格开朗、善于表达和倾听的成员与相对内向、不太善于沟通的成员相互搭配,可以促进小组内的交流与合作。

3、小组的规模小组规模不宜过大或过小。

一般来说,每组 4 8 人为宜。

规模过大可能导致部分成员无法充分参与讨论,规模过小则可能限制了观点的多样性。

可以采用随机分组、按照特定标准分组(如专业、兴趣等)或让参与者自行选择分组等方式。

无论采用哪种方式,都要确保分组的合理性和公平性。

三、确定讨论规则为了保证分组讨论的秩序和效果,需要提前确定一些讨论规则。

这些规则可以包括:1、尊重他人的观点每个成员都有权利发表自己的观点,同时也要尊重他人的观点,不打断、不贬低、不嘲笑。

2、积极参与每个成员都要积极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3、围绕主题讨论要紧密围绕既定的主题进行,避免跑题或陷入无关的话题。

4、控制时间为每个讨论环节设定合理的时间限制,避免时间过长或过短。

成员要注意时间的把控,确保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讨论任务。

5、记录讨论内容指定一名成员负责记录讨论的主要内容和结论,以便后续的总结和汇报。

如何提高小组合作的实效性

如何提高小组合作的实效性

如何提高小组合作的实效性小组合作学习是目前教学中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

在实施新课改的几年来,由于它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的知识,提高学习效率,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所以受到了我们一线教师极大的欢迎,也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但在教学管理实践中,也发现小组合作学习的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如只注重小组合作的学习形式,而忽略了学习效果,使小组合作学习流于表面现象。

如何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提高其实效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合作学习之前。

先让学生先自主学习无论合作学习如何好,我认为还应该给学生一定空间独立思考和学习时间。

没有独立思考前提下,学生就形不成自己独到的见解,在小组合作过程中永远只是一个听众。

而别人在发表见解过程中,自己不知道人家在说什么。

因此教师在布置合作学习之前要求学生先独立思考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学习小组编排要合理,管理要到位好的合作小组,应该有共同的知识基础,共同的合作学习积极性,特别是能够相互信任、积极配合去完成共同的任务。

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小组合作学习形式是按前后座位自然分成四人小组,座位的编排往往又是按学生的高矮次序和男女生搭配而成的。

这样分组虽然开展小组活动简便易行,但人员搭配不合理,不利于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

1.优化组合。

首先应在保密的情况下,对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心理素质等进行综合评定,把学生总体中推选甲级同学担任第一任轮值组长,同时根据学生自己的意愿,让组长和组员之间进行双向选择,四人为一小组。

在这基础上,应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

与学生协商,对学生自由组织的小组进行适当的调配。

每五六周根据实施情况改变一次编组,轮换组长,给每个学生创造机会,使每个学生的能力都得到提高。

2.分工合作。

为了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参与率,组内成员在一个阶段里每人都有相对侧重的一项责任,担任一个具体的合作角色。

如小组讨论的组织者、记录员、资料员、发言代表等,一定时间后,角色互换,使每个成员都能从不同的位置上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

有效利用分组讨论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有效利用分组讨论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有效利用分组讨论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分组讨论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将学生划分成小组,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互动,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本文将探讨如何有效利用分组讨论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介绍一些实用的分组讨论技巧。

一、了解学生特点和需求在进行分组讨论之前,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的特点和需求。

通过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知识水平和兴趣爱好,教师可以更好地安排小组成员,使每个小组都能够产生积极的学习氛围。

此外,教师还应该考虑到学生的性格差异,避免将过于内向或过于外向的学生放在同一小组中。

二、明确分组目标和任务在进行分组讨论前,明确分组的目标和任务对于提高学习效果至关重要。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习目标来确定分组任务,例如解决一个问题、讨论一个观点或完成一个项目。

通过明确任务,可以有效引导学生的讨论方向和深度,提高学习效果。

三、设定时间限制为了保证分组讨论的效率,教师需要设定适当的时间限制。

时间限制可以激发学生的紧迫感,促使他们更加专注和积极地参与讨论。

同时,适当的时间限制也能够帮助学生培养时间管理的能力,提高学习效果。

四、提供合适的讨论环境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需要为分组讨论提供合适的环境。

首先,教师应该确保讨论场所安静舒适,避免噪音和其他干扰。

其次,教师还可以准备一些讨论所需的工具和材料,并进行必要的技术支持,例如提供电脑、投影仪等设备。

这些都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讨论,提高学习效果。

五、鼓励积极参与和交流在分组讨论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和交流是提高学习效果的关键。

教师可以采取一些策略来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例如提出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引导学生进行互动和辩论等。

此外,教师还可以设立一些奖励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六、引导总结和反思在分组讨论结束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和反思。

通过总结,学生可以对讨论的结果和过程进行梳理和归纳,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同时,通过反思,学生可以对自己的学习效果和讨论的方式进行评价,发现不足和改进的空间,提高学习的质量。

小组合作学习实效性初探

小组合作学习实效性初探

小组合作学习实效性初探目前,小组学习方式已成为国内流行的一种课堂教学组织形式。

然而,如何使语文课堂上的小组学习取得最佳实效?则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帮助学生建立规则,让学生明确个人责任任何一项活动都必须遵循一定的游戏规则,如果没有规则的制约,活动就会处于无序的状态。

为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有序性、时效性,教师应事先帮助学生建立以下基本的规则:(1)每次讨论都必须合理分工,明确责任。

由小组长主持小组活动,按小组学习要求组织小组成员交流讨论,并认真做好讨论记录。

(2)每次讨论都必须遵循讨论程序,保证人人参与。

讨论前,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把想法写下来,讨论时再分别说出自己的想法,其他人倾听、补充,然后形成集体的意见。

(3)讨论结束后,由小组推荐一名代表,作为小组的“代言人”,向全班展示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

例如:教学《落花生》一文,组织学生讨论时,我向学生提出以下要求:①默读课文,画出你认为重要的句子,并试着提出1-2个自己感兴趣或不理解的问题,然后分四人小组讨论。

②四人小组讨论时,由小组长主持,小组成员轮流读出自己所画出的句子并提出问题,从中筛选出1-2个大家都感兴趣或不理解的问题进行讨论,并认真填好以下讨论记录表:③讨论结束后,每组推荐一名代表,汇报本组重点讨论哪些问题,讨论结果如何。

这样,既帮助学生建立了讨论的规则,又让学生明确了个人责任。

同时,还把确立学习目标的权利大胆放给了学生,真正体现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二、体现个体差异,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目前,虽然有不少的语文教师在形式上运用了“小组学习”的现代教学方式,但不少教师将自己认为需要小组学习的内容事先设计好,在讲授到这些问题时提出来,让小组讨论。

这样,学习内容是计划性和指令性的,实质上是延续着传统的教学方式,又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导致学生无法和教学内容进行有意义的“对话”。

我认为如果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学习内容(某一段落、某一问题等),然后在小组里互相学习交流,必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大大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

浅谈如何有效的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浅谈如何有效的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浅谈如何有效的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

”可见,新课程改革已经把“合作学习”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和教学策略。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已经被教师们普遍接纳,并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

几乎在所有的小学课堂上,我们都可以看见小组讨论式的合作学习。

但是我们仔细观察就能发现:教师对于小组合作学习本身蕴涵的现代教学理论缺乏研究性的学习,很多教师不能深入地把握小组合作学习和学生主体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致使合作学习趋于形式,在实践中盲目地运用,缺乏有效性。

那么如何才能有效的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呢?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一点粗浅的看法:有教育专家指出:“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它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要素:1、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2、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3、期望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的解决组内冲突;4、对于各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5、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求提高有效性的途径。

因此,合作学习作为一种进步的教学理念,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和教学策略,在课程改革中予以倡导,对学生的学习和认知有积极意义。

那么,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如何有效采用“合作学习”这一教学策略促进学生的发展呢?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合理分组,明确分工。

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是合作学习产生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

小组成员间要建立起积极的互动关系,每个成员都要明确并积极承担在共同完成任务中个人的责任,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对班级学生进行合理分组。

如何有效提高小组合作实效

如何有效提高小组合作实效

如何有效提高小组合作实效如何有效提高小组合作实效小组合作学习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那么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应注意哪些以便提高小组合作实效呢?一.合理分组小组以4—6人为宜。

人数太多不得于学生间个人才能充分展示,人数太少也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

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的差异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

这样每个小组都是异质的,就使得全班各小组之间产生了同质性,老师在实践中尽量能够优中差组合,以便学习时发挥各自的特长和优势,使各个小组总体水平基本一致,确保全班各小组展开公平的竞争。

然后要对小组成员进行角色分工。

1、首先要先选出小组长;2、然后小组内还应选出记录员;3、监督控制员;4、联络汇报员等角色,目的是保证每个学生都有事做。

要让小组长明白他们是组内的组织者、协调者和小老师。

既然是组织者,就要求小组长要组织好纪律,安排发言顺序,保证组内有良好的学习交流环境。

二.培训学生培训学生就是让学生明白自己在组内所承担的责任和履行的义务,这样学生的学习目标更加明确,学习任务更加具体,学习活动会井然有序,学习效果也会焕然一新。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初期要对全班学生进行培训,要让全班学生明白合作的目的是互利共赢、共同进步共同提高;要让学生明白合作的前提是思考,没有独立的思考,合作就失去了自身的价值和意义。

学生明白了合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就会增强自信心,进而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三.有效评价人人都有被欣赏和被肯定的愿望,小组合作学习要彰显其实效性,必须建立有效的奖评机制,否则无组织无纪律,无分工无管理,也就谈不上有效合作。

评价机制的建立是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评价机制运用得当,能够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形成“组兴我荣,组败我衰”的新格局,产生高质量的学习效果。

方法:每周一次,奖品奖状、作业本。

如何提高小组合作的实效性

如何提高小组合作的实效性

如何提高小组合作的实效性小组学习是当前教学中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它能使学生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对不同智力水平、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的学生实现互补,共同提高。

但在教学中不少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收效甚微。

究其原因,有的是学生没有意识到合作的必要性,没有合作的欲望;或参与合作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不强;有的是教师对合作内容的选择不恰当。

或者是教师对合作学习指导不到位等。

就如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谈一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建立协调、活泼的合作关系。

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间的一种交往与交流,它要求创设让每个学生都能表现自我的宽松氛围,只有在这种宽松的氛围中,学生才能“学会交往”、“学会合作”,他们主动参与的热情和表现欲望才会被大大激发。

要做到这点,教师应在以下两方面下功夫。

(一)科学分组,营造宽松氛围。

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小组活动为主体而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

这是它区别于传统班级教学的最本质的特征,它的所有环节都必须以此为核心:小组的组建是为小组活动提供活动的形式与空间,教师的精讲是为了提供活动的知识背景,小组奖励的实施为活动提供取之不竭的动力源泉。

分组是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它应以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为出发点。

我们针对全班学生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根据性别比例、兴趣倾向、学习水准、交往技能、守纪情况等合理搭配。

在分组时,首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感情因素,让学生由自己的意愿选择比较要好的合作伙伴,由于组员都是比较谈得来的伙伴,因此容易形成融洽的合作氛围。

其次,在自愿的基础上,各小组成员各个层次搭配要得当,而且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兴趣与特长。

如每个小组应有读、议、演、画等专长的学生,他们在不同的合作内容时主要是起了一些带动的作用,使学生更快地进入合作学习当中,假如,每组有一位能歌善舞的学生,这样我们在小组游戏的时候由这样的学生来带动每组,课堂就会充满活力。

和谐的学习气氛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对小组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当小组受到外界压力时会增强归属感,小组成员会团结得更紧密,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

有效利用分组讨论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有效利用分组讨论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有效利用分组讨论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在现代教育教学中,学生们通常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学习活动,例如分析问题、讨论观点以及解决方案。

而有效利用分组讨论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可以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相互协作、表达自己的观点以及深入思考问题。

本文将探讨如何有效利用分组讨论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一、为何选择分组讨论分组讨论是一种基于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其特点在于组员之间可以进行积极、互动性的交流与讨论。

相比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分组讨论有以下几个优势:1.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与组员之间的互动交流,学生们可以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 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分组讨论要求学生们深入思考问题,并根据自己的观点进行表达和辨论,这样可以帮助学生们培养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在分组讨论过程中,学生们需要相互沟通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这样可以促进学生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的提升。

二、有效利用分组讨论的方法1. 明确目标和规则:在开始分组讨论之前,教师应该明确告知学生们讨论的目的和规则,以便学生们能够有目标地进行讨论,并遵守相关的规则。

2. 建立良好的合作氛围:教师可以通过采用一些小组活动来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和能力,例如合作拼图、小组项目等。

同时,教师应该给予学生们足够的鼓励和支持,激发他们参与讨论的积极性。

3. 设计适当的讨论问题: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目标,合理设计讨论问题。

问题应该具有启发性和开放性,能够引导学生们进行深入思考和探讨。

4. 指导学生讨论的技巧:教师可以向学生们介绍一些有效的讨论技巧,例如如何提出问题、如何倾听他人观点、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等。

这些技巧能够帮助学生们更好地进行分组讨论,并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5. 指导学生总结和分享:在分组讨论结束之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们对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和分享。

这样一来,不仅有助于巩固学生们的学习成果,还能够让其他组员从中获益,提高整体学习效果。

浅谈课堂教学中的分组讨论

浅谈课堂教学中的分组讨论

浅谈课堂教学中的分组讨论分组讨论学习是近年来各地各校在课堂教学中普遍运用的一种教学方式。

实践证明,这种学习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在自由讨论中发现问题,从而自觉、主动地去探索、解决问题、拓展思维,培养了自主学习习惯,更重要的是在发挥其自身的创造性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那么,如何组织好课堂教学中的分组讨论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激发讨论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讨论学习中,学生参与该活动的兴趣极为重要。

如何激发讨论的兴趣呢?其一,讨论的形式要灵活多样。

根据班级学生人数、学生的兴趣爱好,智力差异把学生分成小组(小组成员4—6人为佳)。

讨论时,可采用语言交流,也可采用边讨论边记录的形式。

其二,以生活入手,设问要有一定的“度”,即角度、难度、深度和跨度。

设向过于简单或过于难都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讨论兴趣,挫伤他们的积极性。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抓住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生活实际,遵循知识体系的“序”,切合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

其三,充分发挥直观教具的作用。

直观教具易于让学生直接感知,集中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要科学地安排好讨论时间讨论学习,就是要让每个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意见。

为此,稍不留意就会占用一堂课的大部分时间。

有的教师在设计讨论时间时,由于讲授知识较多,只留有很短的时间给学生讨论便草草收场,最终学生觉得自己的意见未能发表,“意犹未尽”而产生抵触情绪,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带着“怨气”不接受教师的讲解,自顾自地去了。

也有的教师为了让问题讨论更透彻,照顾到每一个学生,致使教学任务未能按时完成。

为此,教师在讨论时间的把握是要突出重点,知识性强的要多讨论,简单的、易理解的尽量少讨论,甚至不讨论或一句带过,掌握一定的速度和密度,做到科学合理。

三、组长牵头,全员行动对于人数较多的班级,讨论小组也就会分得多,老师在一堂课上就不可能全员参加,有时也要参与个别组进行讨论指导。

部分自控能力较差的学生便趁此机会讲与学习无关的话,吃零食、玩东西、打闹等。

浅谈分组讨论如何收到实效

浅谈分组讨论如何收到实效
以上所述,就是我对尝试教学课堂小组讨论如何收到实效的一点粗浅的认识。在这个认识过程中我体会最深的便是: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只有适合学生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桔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再好的教育理念随便拿来就用往往会水土不服、消化不良。我们一线教师只有结合教学实际不断反思,不断创新,不断进步,才能真正体味尝试教学法的精髓,让尝试教学的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这里就需要教师发挥好主导作用,尝试教学课堂上如何处理小组讨论与独立思考的关系,教学任务与时间的关系,如何提高展示的质量,如何关注呵护弱势群体都直接关系到课堂能否收到实效。邱学华老师将自学指导分为“扶着走”、“领着走”、“自己走”。小组讨论的指导也应如此,要从扶到放,从学到教。学生自学的时间绝不是教师休息的时间,而是教师密切关注学生学习动态,及时指导的时间;学生发言的时间绝不是教师仅仅点头称赞或摇头否定的时间,而是教师顺势引导,点拨激发的时间。如在讲《根》这一课时,学生大都能由根想到老师、环卫工人等,这时如果我们能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想到父母,让学生们认识到,他们是枝头的花朵,默默无闻的在地下奉献的正是他们的父母,他们是根的精神的最还好体现。这样就能使学生对课文有了更深的认识,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层。总之,在尝试教学的课堂上,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应被淡化、弱化,而应是在学生讨论无头绪时引导一下,解题没办法时点拨一下,思维无支撑时帮扶一下,表达无情感时激发一下。
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应当是一个探险队教师也是其中一员在探险的过程中师生的心智共同进入活跃状态教师凭借自己的经验和智慧逐步确立了探险队队长的身份这个队长与队员们同甘共苦齐心协力带着他们共同体验学习探究过程的乐趣
浅谈分组讨论如何收到实效
近几年来,我县以尝试教学法为主线开展了轰轰烈烈的课改运动。做为一名一线教师,在运用尝试教学法组织课堂教学的几年时间里,我深刻的体会到尝试教学法是一套思路清晰、行之有效的方法。然而也有一部分教师对尝试教学法提出了种种的疑问,如“学生围桌而坐了,但讨论不起来,启而不发怎么办”、“课堂倒是热闹了,但小组讨论收不到实效,是怎么回事?”下面我想结合语文教学实际谈一下自己对分组讨论如何收到实效的一点认识——

如何让小组交流发挥实效

如何让小组交流发挥实效

如何让小组交流发挥实效说到这个话题,也许是老生常谈,可是如何让小组交流发挥实效也是一个持久问题,也是一个重要话题。

本周我们三、四年级数学老师对四年级学生进行小组打造,在课堂上我们看到了孩子的进步,也看到了在小组合作时的一些问题,特别是小组交流没有实效,我们班也是这种情况。

课下也反思,也对这个问题束手无策。

在打造完四年级后,我们数学老师和姜主任坐在一起进行交流,姜主任和宋老师的一席话为我打开一扇门。

一、培养孩子倾听能力由于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大多数学生的个性都非常强,讨论问题时你争我抢,或是在别人发表意见时不听、或听不全;或是坚持自我,不愿接受别人的意见……种种现象让我感到合作学习中十分有必要对学生进行“听”的培养。

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学会倾听”,它不但要求学生“听见”,还要求学生对所听的内容进行欣赏、理解、批判等处理,只有会听了,才能更好地促进其他各种能力的培养,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听的兴趣培养教师要深入到小组中去,及时发现并表扬正在倾听的孩子,如,“你听得可真认真。

”“你把别人说的话都听懂了,真了不起!”激励学生参与到倾听中来。

在小组汇报交流时就可抓住学生因“听”而迸发的“闪光点”进行褒奖:“你把他的发现都记住了,说明你很会听啊!”“你能在他人发现的基础上,说出自己的观点,真棒!”学生是敏感的,教师细微的变化他们都能感受到,所以适时的语言鼓励,眼神肯定,手势上的表达都能让学生能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听的习惯培养教师自己要先学会倾听,倾听学生的发言,以身作则,树立榜样。

由于是小组合作中学习,在集体汇报时,学生质疑、反驳、争论的机会大大增多,这一切都需要教师耐心倾听学生的心声,成为学生的忠实“听众”。

因此,在课堂上无论学生说对了还是说错了;无论是说明白了还是条理不清,教师都要专注地倾听,不能有半点不耐烦,更不能打断他们的话。

有同学想进行补充也要示意大家先听完。

听的方法培养教师告诉学生倾听时应该全神贯注,不东张西望,这是一种最基本的礼貌。

如何使小组合作学习更具实效性

如何使小组合作学习更具实效性

如何使小组合作学习更具实效性所谓合作学习,就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目标与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改变了传统班级教学中以个人成绩为标准,以学生个人为奖励对象的做法,从而改变了班级教学中学生间以个体竞争为主的交往方式。

它能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和才能的发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

目前我们看到的所谓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的居多,很少具有实效性,究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因素:一、教师方面的因素1、教师没有真正领会小组合作学习的内涵。

利用小组的形式开展合作学习是当前教师们普遍采用的一种形式。

但这种合作学习并不等于简单地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进行讨论,即不能只停留在传统的“小组议论”的层面上。

而现在教师大多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坐在一起,教师布置一个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汇报一下学习结果就算完成任务。

这说明,教师没有真正领会小组合作学习的内涵和实质,没有意识到仅让学生在距离上靠近,不一定能促进学生认知和情感的变化,形成一种合作学习的精神和意识,从而获得有效的合作学习。

2、教师缺乏指导小组合作学习的知识和技能。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既是总体设计师,又是主要组织者。

教师必须对合作学习进行精心设计,从学生分析、目标设置、分组策略、任务选择到教学过程的设计等都要进行全面设计,同时要事先让学生知道所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去搜集资料,提前思考,使学生对问题有一定的独立见解。

除此以外,在实际操作中,教师还必须给予及时、适度的组织和调控,以保证小组合作学习顺利进行。

然而,现实中有部分教师在实践操作中显得很茫然,缺乏小组合作教学的知识和技能。

例如有的教师苛求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有的教师则做“壁上观”;有的教师为了让学生能广泛参与,只要有问题,不管合适与否,就让学生合作讨论;有的教师则经常采取随机分组的方法,很少考虑每个小组各成员的学习、能力、性别等个体差异的均衡搭配;还有的教师片面追求形式,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和讨论时间,学生还没有进入合作学习的状态,教师就要求结束等等。

提高小组合作学习中讨论的实效

提高小组合作学习中讨论的实效

提高小组合作学习中讨论的实效一、备课时充分做好合作学习活动中讨论的预设,克服合作学习的随意型与盲目性。

不难看到这样的现象,老师宣布讨论开始。

教室里顿时沸腾起来,同学们大声交流着,一浪高过一浪,学生讲什么根本就听不清,老师宣布时间到,嘈杂声更是嘎然而止。

实质上这种讨论只是停留在形式层面。

在课堂教学中成功在课堂教学中成功实施合作学习,首先要在备课上下功夫,实施菜单式备课模式,对合作学习中可能遇到的每一个问题进行充分预设在具体备课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确定讨论的内容。

一是讨论的内容要具有可议的思维价值,内容要有内涵,可以拓展拓深,如“认识线段”这节课中,在学生对线段的特征有了初步的认识之后,我让学生讨论:拔河比赛用的绳子是线段吗?这个问题很有思考价值。

结果讨论之后学生有许多种想法:有的认为不是线段。

因为它很粗;有的也认为它不是线段,因为它不一定是直的;有的认为不管是粗是细,只要把它拉直就是线段。

此时,教师随机指出:线段确实有粗有细,拔河的绳子拉直便是线段,二是讨论的内容要明确,不能模棱两可,含糊其词,以到学生无所从。

2、预测讨论情况。

要让学生讨论的问题,老师在备课时必须先进行讨论,只有这样才能充分的估测学生中可能存在的情况或问题,合理安排讨论的方式与时间,有的放矢,进行合作学习指导,有效避免讨论的随意性与盲目性。

其实这一环节就是将教师置身于学生这一角色,认真进行换位思考,一个教师备课时心中没有学生,到了课堂上要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谈何容易。

3、设计交流反馈方式。

避免总是选择一些优秀学生代表小组发言,可以随机请每一学生代表小组发言,为了表示对发言人的支持要求每组内各个成员都必须举手,发言人说不全的,本组内成员加以补充,以增加小组的凝聚力。

另外,教师能让学生用实际操作参与反馈的尽可能用实际操作进行反馈,满足每一位学生的表现欲。

如:“角的初步认识”一课,在学生开展做角活动后,要求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做角方法,就可设计实际操作反馈方式,请学生展示,有的用小棒搭,有的用纸折,有的在钉子板上围,有的用两根纸条做活动角等。

浅谈课上小组讨论的实效性

浅谈课上小组讨论的实效性

浅谈课上小组讨论的实效性近几年来,为贯彻新课程理念,我们经历了一轮又一轮的课程改革,但无论哪种改革,课堂上学生的讨论都是必不可少的。

讨论,可以让课堂活跃起来,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体。

但怎样才能让讨论有实效而不仅仅是流于表面热闹的形式上呢?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小组的建设要合理,根据班内人数分成几个小组,小组的分配要均衡,以促进组与组之间的公平竞争。

在分组时要根据学生各自不同的学习成绩、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学习能力等方面,组成学习能力相当的学习小组,使小组成员之间既有一定的互补,又有自己的个性。

在分组时,还应该考虑到每组最好都有一个有组织能力的、课上爱积极举手发言的,让这样的学生担任小组长,在讨论时能组织好本组的讨论任务。

二、讨论的任务难度要适中,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让学生讨论。

简单的,学生经过短暂的思考或能脱口而出的,不必让学生讨论。

比如导学案上设计的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或是字词的注音和解释,这些内容只需学生之间对一下答案,没必要再浪费时间去讨论。

过难的内容,需要老师的讲解学生才能明白的也不必让学生讨论。

安排适当的讨论任务,需要教师必须把握好教材,明确重点难点,围绕重难点设计好要讨论的问题,让学生能“跳一跳摘到桃子”。

三、讨论并不一定都在展示前讨论,也不一定一堂课只有一次讨论。

如果这节课的内容简单,学生基本都已经掌握,课上可以不讨论或讨论的时间很短,要有实效性。

简单的问题可以只是同座或前后座一对一地讨论,稍难一点的问题可以四人一组或是整组来讨论。

在讲解时,如果有同学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或教师引领提升时有稍难一点的内容,仍然可以让学生再次讨论。

无论课上有几次讨论,教师应注意要保证给予学生充分的讨论时间。

有时教师给学生的讨论时间很短,学生还未进入状态,或是刚刚找到思路,还没形成讨论时,教师就要求停止,这样的讨论只会降低整堂课的效率,浪费时间。

四、讨论不要只流于形式,教师说一句:“讨论吧”,便完全放手让学生讨论。

浅谈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浅谈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浅谈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天津市大港区第四小学李树桦小组合作学习是现今教学中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

时下,小组合作学习正是进行素养教育,在课堂中培育学生合作意识的表现。

这种学习方式为每一个学生创设了表现自我的宽松气氛,使学生的思维显示出踊跃的状态,能较大程度地发挥集体合作力量。

一名学生的发言往往会引发出其他几位同窗的思维火花,促使小组各成员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式提出更好的方式,从而达到对问题的较全面、较深切的熟悉和明白得。

但在教学中很多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生效甚微。

究其缘故,有的是组成合作的小组不能够有效地搭配成整体,小组内没有能够起到骨干作用的核心人物;有的是学生没有充分地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参与合作学习的主动性不强;有的是教师布置小组学习的任务不明确,或是对小组学习的调控不妥。

下面就实验教材近一年来的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谈一下自己浅显的观点。

一、合作学习的分组要科学合理分组,能使小组成员之间产生踊跃的互促作用,幸免小组之间的不公平竞争。

课堂上咱们要依照学科内容、学生的特点进行科学的分组。

第一,每组中必需具有一名有组织能力、表达能力、乐于助人的学生作为每组的小组长。

通常在小组活动的时候,他能够担当起“小教师”的角色,负责组织小组的合作学习;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能够引导本组学习困难的同窗扫除学习上的障碍;在偏离学习目标时,能够把握好分寸,以至于不偏离讨论的话题。

例如,在学习熟悉物体和图形的时候,教师让学生利用每一小组成员所带的物体,让他们富有创意地拼摆出各式的事物。

这时,组长就充分地显示出了自己的优势,给小组其他成员进行分工,最后,每一组摆成了一件作品。

如天津电视塔、高楼、火车、机械人等。

再有,每组还要有一名书写标准的学生。

尤其是一年级的学习中,每组中有一个如此的学生,咱们每次在书写数学或算式的时候,让每组都有一个学习的目标。

如有条件的话,每组最好有一名能歌善舞的学生。

如此咱们在小组游戏的时候由如此的学生来带动每一组,课堂就会充满活力。

浅谈如何增强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浅谈如何增强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浅谈如何增强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在一次上课过程中我设置了一个小组合作学习的环节,上完课后,在和同事的交流中他向我提出了一个这样的问题:“你觉得将这个问题进行小组合作讨论是否有效”?一言惊醒梦中人。

“是否有效?我怎么就没考虑到这个问题呢?”于是我就开始反思着该如何提高历史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有了这样的想法后,就开始捉摸着要去关注自己和别人的课堂小组合作学习这一环节的设置情况,以便自己能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渐渐地我发现,自从新课程实施以来,小组合作学习就成了一种很热门的学习方式之一,似乎每一学科、每一课堂中都能见其“芳踪”。

然而,在这股合作学习热潮的背后,由于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解和操作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偏差,致使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不高,在教学的过程中暴露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选题不恰当、分组不科学、监控不到位、评价不全面等几方面,怎样克服以上问题,增强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呢?下面结合自己的一些教学尝试谈谈自己很粗浅的看法。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它可分为不同的阶段或环节。

每一阶段的活动内容和特点直接决定了合作行为的有效性。

从小组合作的时间进程来看,可分为小组合作之前、小组合作之时、小组合作之后三个阶段。

(1)小组合作之前:这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准备阶段。

对论题进行精心的准备,是有效合作的开始。

并不是所有的史事都值得小组合作讨论,比如有些原本只要通过简单的讲授就可以让学生获得的一般性知识技能,教师却要费时又费力地在小组内反复讨论交流,这样只会适得其反。

那么,什么样的教学任务适合于合作学习呢?这就需要教师们慎重考虑了。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精心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带有一定挑战性的学习对象或任务,邻近“最近发展区”。

合作学习的“问题”,可以是教师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处设计的探究性、发散性、矛盾性的问题,也可以是学生在质疑问难中主动提出的问题,像理论上的关键点、敏感点,学生在理解运用上的难点,既有研讨的价值,又能引起学生的关注。

提高学生分组讨论效果的措施及体会

提高学生分组讨论效果的措施及体会

提高学生分组讨论效果的措施及体会在参与课改的教学中,教师大多采用分组讨论的形式来提升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却经常出现学生讨论不积极、主动性不高的问题,从而降低了广阔教师的课改积极性。

针对于此,结合课改实践,我谈一些自己的做法及体会。

一、改变导学案设计模式目前,各学科的配套练习都已设计了很好的预习内容,其形式与传统导学案类似。

因此,我把导学案改为课堂讨论案,在讨论问题上多做工作,设计真正既联系教材又能促使学生积极讨论的问题。

如:“牛顿第一定律”课堂讨论问题为:1.亚里士多德关于力与运动的观点是什么?如果你是亚里士多德,请举例说明你是如何得出此观点的?2.伽利略关于“力与运动”的观点是什么?如果你是伽利略,举例说明你是如何发现亚里士多德观点的'缺乏之处?并且用什么方法来论证自己的观点?3.如果你是现代的物理学家,请辩证评价亚里士多德及伽利略两人对“力与运动”的影响。

4.通过对“力与运动”开展历史的回忆,对你有什么启发?这里设计的问题没有固定答案,可以让学生有角色扮演的乐趣,充分表达的想法。

学生在剧烈争辩的过程中既学会了物理知识,又领悟了科学的魅力及科学家的伟大之处。

二、分组形式学生自主结合,组内成员各司其职,设置有:组长(负责本小组成员的召集,任务分配,协调组内关系等)、监视员(负责组内讨论进度、时间分配、讨论主题是否离题等)、记录员(负责讨论结果的记录)反响员(负责向全班师生反响本组讨论中遗留的问题及发现的新问题等)。

组内各成员可轮流任职。

三、讨论形式采用站立式讨论,在教室内不拘地点,但必须站立。

经试验发现,由于学生课桌的影响。

坐下时如不刻意直起身板,学生间相互可能看不到彼此的眼睛及面部表情。

讨论效果大打折扣。

而站立那么没此弊端,且有沙龙的形式,组间也可以交流。

教师可以走动督查,有目的地参与小组讨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分组讨论如何收到实效
近几年来,我县以尝试教学法为主线开展了轰轰烈烈的课改运动。

做为一名一线教师,在运用尝试教学法组织课堂教学的几年时间里,我深刻的体会到尝试教学法是一套思路清晰、行之有效的方法。

然而也有一部分教师对尝试教学法提出了种种的疑问,如“学生围桌而坐了,但讨论不起来,启而不发怎么办”、“课堂倒是热闹了,但小组讨论收不到实效,是怎么回事?”下面我想结合语文教学实际谈一下自己对分组讨论如何收到实效的一点认识——
首先,科学的分组是前提。

邱学华老师在他的《尝试教育人生》中针对分组讨论谈到:“起初多采用同桌二人议论的办法,以后可采用全班讨论,听别人发表意见,再互相复述一遍,然后再试着分组讨论,分组人数不要太多,一般2-4人为宜。


当然,小组划分除人数需控制在4人以内外,还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成绩、性格、性别、意愿等进行组合,小组划分要分的均衡,分的公平,分的让学生满意。

同时小组分好后要求有明确的分工:有组织、有讨论、有记录、有发言。

这种分工每隔一定时间要轮换一次,以免学生片面发展。

教师还可以建议每个小组结合自身特点给自己的组起个又个性又响亮的名字,以增加小组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其次,合理的制度是保障。

课堂上要想激发学生讨论的积极性,让小组讨论有序进行,必须制定合理的制度。

小组活动细则要做到清晰明了易操作。

学生什么时候能得分,什么时候会被扣分,教师要给出明确公平的指示。

在这里特别要指出的是,很多教师只根据学生举手回答问题的情况、作业完成质量给学生加减分。

而我在尝试教学过程中认识到“倾听”也是十分关键的。

很多学生在一番激烈讨论后往往会跃跃欲试,一心想着发表自己的见解而忽略别人的发言。

事实上,我们知道倾听是与人交往时很重要的美德,同时学生通过倾听可以弥补自己小组讨论时的不足。

因此,在制定小组活动细则时,能否认真倾听,是否仔细留了笔记也应成为加减分的标准。

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小组间多种形式的竞争对抗是十分必要的。

我在给小组积分时采用了“开心农场”的办法,表现好的长牧草,反之放一条小虫。

十颗牧草换一朵花,十朵小花给一颗果实。

这样每两周对学生进行一次终极性评价,落实奖惩制度。

在落实奖惩制度时要本着“鼓励先进,激励后进”的原则,多奖少罚。

好学生是夸出来的,对于表现突出的小组和个人要多多的表扬,大张旗鼓的奖。

而对于暂时落后的小组即便是罚也不应让学生的自尊心受挫,以免打击他们的学习劲
头。

我自己在落实惩罚措施时会运用讲个笑话、扮个鬼脸、唱个歌等轻松的方式。

这样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保全了学生的面子。

第三,自学过程离不开教师的主导。

高效的课堂是始于兴趣,终于智慧的。

但很多时候我们的语文课上,我们会看到整节课都是轰轰烈烈的讨论,争先恐后的回答,就是不见学生独立思考、不见动笔。

我想如果我们的课堂只是停留在“热闹”,那么势必会造成学生“形式上会了,实质上不会”,学生的思维层面很可能仍停留在课前预习的状态,而不能有深层次的收获。

这里就需要教师发挥好主导作用,尝试教学课堂上如何处理小组讨论与独立思考的关系,教学任务与时间的关系,如何提高展示的质量,如何关注呵护弱势群体都直接关系到课堂能否收到实效。

邱学华老师将自学指导分为“扶着走”、“领着走”、“自己走”。

小组讨论的指导也应如此,要从扶到放,从学到教。

学生自学的时间绝不是教师休息的时间,而是教师密切关注学生学习动态,及时指导的时间;学生发言的时间绝不是教师仅仅点头称赞或摇头否定的时间,而是教师顺势引导,点拨激发的时间。

如在讲《根》这一课时,学生大都能由根想到老师、环卫工人等,这时如果我们能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想到父母,让学生们认识到,他们是枝头的花朵,默默无闻的在地下奉献的正是他们的父母,他们是根的精神的最还好体现。

这样就能使学生对课文有了更深的认识,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层。

总之,在尝试教学的课堂上,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应被淡化、弱化,而应是在学生讨论无头绪时引导一下,解题没办法时点拨一下,思维无支撑时帮扶一下,表达无情感时激发一下。

最后,我们来探究一下为什么有的教师的课堂学生就是“主”不起来不肯讨论。

学生的自学讨论是一个创造的过程,而创造的基础是心灵的平等,所以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也直接决定了小组讨论能否收到实效。

试想一位一贯专制强势的教师有一天突然要民主了,让学生自学讨论找答案,那会是一番怎样的情形呢——差一点的学生知道答案总归是攥在老师的手心里,它才懒得去当“群众演员”,成就教师你这个“影帝”;乖一些的学生则开始猜老师手里的答案;而中游生很可能早就拿好了笔记,准备记录。

这样的课堂势必使小组讨论流于形式,学生当然“主”不起来不肯讨论。

所以尝试教学的课堂,要求我们的教师放下架子,蹲下来与学生达成心灵的平等。

不要让师生的关系像导游与游客一样,导游总是按特定的行程牵着游客的鼻子走,游客与导游的利益永远无法一致,怎么可能喜欢你这个导游。

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应当是一个探险队,教师也是其中一员,在探险的过程中,师生的心智共同进入活跃状态,教师凭借自己的经验和智慧逐步确立了探险队队长的身份,这个队长与队员们同甘共苦、齐心协力,带着他们共同体验学习探究过程的乐趣。

这样的课堂还愁讨论不起来吗?
以上所述,就是我对尝试教学课堂小组讨论如何收到实效的一点粗浅的认识。

在这个认识过程中我体会最深的便是: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只有适合学生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桔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再好的教育理念随便拿来就用往往会水土不服、消化不良。

我们一线教师只有结合教学实际不断反思,不断创新,不断进步,才能真正体味尝试教学法的精髓,让尝试教学的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