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分组讨论如何收到实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分组讨论如何收到实效

近几年来,我县以尝试教学法为主线开展了轰轰烈烈的课改运动。做为一名一线教师,在运用尝试教学法组织课堂教学的几年时间里,我深刻的体会到尝试教学法是一套思路清晰、行之有效的方法。然而也有一部分教师对尝试教学法提出了种种的疑问,如“学生围桌而坐了,但讨论不起来,启而不发怎么办”、“课堂倒是热闹了,但小组讨论收不到实效,是怎么回事?”下面我想结合语文教学实际谈一下自己对分组讨论如何收到实效的一点认识——

首先,科学的分组是前提。

邱学华老师在他的《尝试教育人生》中针对分组讨论谈到:“起初多采用同桌二人议论的办法,以后可采用全班讨论,听别人发表意见,再互相复述一遍,然后再试着分组讨论,分组人数不要太多,一般2-4人为宜。”

当然,小组划分除人数需控制在4人以内外,还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成绩、性格、性别、意愿等进行组合,小组划分要分的均衡,分的公平,分的让学生满意。同时小组分好后要求有明确的分工:有组织、有讨论、有记录、有发言。这种分工每隔一定时间要轮换一次,以免学生片面发展。教师还可以建议每个小组结合自身特点给自己的组起个又个性又响亮的名字,以增加小组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其次,合理的制度是保障。

课堂上要想激发学生讨论的积极性,让小组讨论有序进行,必须制定合理的制度。小组活动细则要做到清晰明了易操作。学生什么时候能得分,什么时候会被扣分,教师要给出明确公平的指示。

在这里特别要指出的是,很多教师只根据学生举手回答问题的情况、作业完成质量给学生加减分。而我在尝试教学过程中认识到“倾听”也是十分关键的。很多学生在一番激烈讨论后往往会跃跃欲试,一心想着发表自己的见解而忽略别人的发言。事实上,我们知道倾听是与人交往时很重要的美德,同时学生通过倾听可以弥补自己小组讨论时的不足。因此,在制定小组活动细则时,能否认真倾听,是否仔细留了笔记也应成为加减分的标准。

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小组间多种形式的竞争对抗是十分必要的。我在给小组积分时采用了“开心农场”的办法,表现好的长牧草,反之放一条小虫。十颗牧草换一朵花,十朵小花给一颗果实。这样每两周对学生进行一次终极性评价,落实奖惩制度。

在落实奖惩制度时要本着“鼓励先进,激励后进”的原则,多奖少罚。好学生是夸出来的,对于表现突出的小组和个人要多多的表扬,大张旗鼓的奖。而对于暂时落后的小组即便是罚也不应让学生的自尊心受挫,以免打击他们的学习劲

头。我自己在落实惩罚措施时会运用讲个笑话、扮个鬼脸、唱个歌等轻松的方式。这样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保全了学生的面子。

第三,自学过程离不开教师的主导。

高效的课堂是始于兴趣,终于智慧的。但很多时候我们的语文课上,我们会看到整节课都是轰轰烈烈的讨论,争先恐后的回答,就是不见学生独立思考、不见动笔。我想如果我们的课堂只是停留在“热闹”,那么势必会造成学生“形式上会了,实质上不会”,学生的思维层面很可能仍停留在课前预习的状态,而不能有深层次的收获。

这里就需要教师发挥好主导作用,尝试教学课堂上如何处理小组讨论与独立思考的关系,教学任务与时间的关系,如何提高展示的质量,如何关注呵护弱势群体都直接关系到课堂能否收到实效。邱学华老师将自学指导分为“扶着走”、“领着走”、“自己走”。小组讨论的指导也应如此,要从扶到放,从学到教。学生自学的时间绝不是教师休息的时间,而是教师密切关注学生学习动态,及时指导的时间;学生发言的时间绝不是教师仅仅点头称赞或摇头否定的时间,而是教师顺势引导,点拨激发的时间。如在讲《根》这一课时,学生大都能由根想到老师、环卫工人等,这时如果我们能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想到父母,让学生们认识到,他们是枝头的花朵,默默无闻的在地下奉献的正是他们的父母,他们是根的精神的最还好体现。这样就能使学生对课文有了更深的认识,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层。总之,在尝试教学的课堂上,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应被淡化、弱化,而应是在学生讨论无头绪时引导一下,解题没办法时点拨一下,思维无支撑时帮扶一下,表达无情感时激发一下。

最后,我们来探究一下为什么有的教师的课堂学生就是“主”不起来不肯讨论。

学生的自学讨论是一个创造的过程,而创造的基础是心灵的平等,所以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也直接决定了小组讨论能否收到实效。试想一位一贯专制强势的教师有一天突然要民主了,让学生自学讨论找答案,那会是一番怎样的情形呢——差一点的学生知道答案总归是攥在老师的手心里,它才懒得去当“群众演员”,成就教师你这个“影帝”;乖一些的学生则开始猜老师手里的答案;而中游生很可能早就拿好了笔记,准备记录。这样的课堂势必使小组讨论流于形式,学生当然“主”不起来不肯讨论。

所以尝试教学的课堂,要求我们的教师放下架子,蹲下来与学生达成心灵的平等。不要让师生的关系像导游与游客一样,导游总是按特定的行程牵着游客的鼻子走,游客与导游的利益永远无法一致,怎么可能喜欢你这个导游。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应当是一个探险队,教师也是其中一员,在探险的过程中,师生的心智共同进入活跃状态,教师凭借自己的经验和智慧逐步确立了探险队队长的身份,这个队长与队员们同甘共苦、齐心协力,带着他们共同体验学习探究过程的乐趣。这样的课堂还愁讨论不起来吗?

以上所述,就是我对尝试教学课堂小组讨论如何收到实效的一点粗浅的认识。在这个认识过程中我体会最深的便是: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只有适合学生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桔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再好的教育理念随便拿来就用往往会水土不服、消化不良。我们一线教师只有结合教学实际不断反思,不断创新,不断进步,才能真正体味尝试教学法的精髓,让尝试教学的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