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临证思考
十二经脉及任督二脉主治概要
十二经脉及任督二脉主治概要经络主治①本经、本脏腑病证②相表里脏腑的病证③经络所过,主治所及④其他特殊治疗作用穴位主治①本经、本脏腑的病证②局部近治作用③特殊作用④表里经病证⑤特定穴治疗作用穴位定位①大致解剖位置②横纵坐标③简便取穴法①肺系病证:咳嗽,气喘,咽喉肿痛,咯血,胸痛等②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肩背痛,肘臂挛痛,手腕痛等(2)手阳明大肠经①头面五官病:目痛,齿痛,咽喉肿痛,鼻衄,口眼歪斜,耳聋等②热病,神志病:热病昏迷,眩晕,癫狂等③肠腑病证:腹胀,腹痛,肠鸣,泄泻等④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手臂酸痛,半身不遂,手臂麻木等(3)足阳明胃经①胃肠病:食欲不振,胃痛,呕吐,噎膈,腹胀,泄泻,痢疾,便秘等②头面五官病:目赤痛痒,目翳,眼睑瞤动,鼻衄,齿痛,耳病③神志病:癫痫④热病:热病汗出⑤经脉循行部位其他病证:下肢痿痹,转筋,腰膝冷痛、半身不遂(4)足太阴脾经①脾胃病:胃痛,呕吐,腹痛,泄泻,便秘等②妇科病:月经过多,崩漏等③前阴病:阴挺,不孕,遗精,阳痿等④经脉循行部位其他病证:下肢痿痹,胸胁痛等(5)手少阴心经①心、胸、神志病:心痛、心悸,癫狂痫等②经脉循行部位其他病证:肩臂疼痛,胁肋疼痛,腕臂痛等(6)手太阳小肠经①头面五官病:头痛,目翳,咽喉肿痛等②热病、神志病:昏迷,发热,疟疾等③经脉循行部位其他病证:项背强痛,腰背痛,手指及肘臂挛痛①脏腑病证:十二脏腑及其相关组织器官病证②神志病:癫,狂,痫等③头面五官病:头痛,鼻塞,鼻衄等④经脉循行部位其他病证:项、背、腰、下肢病证等(8)足少阴肾经①头和五官病:头痛,目眩,咽喉肿痛,齿痛,耳聋,耳鸣等②妇科病,前阴病:月经不调,遗精,阳痿,小便频数等③经脉循行部位其他病证:下肢厥冷,内踝肿痛(9)手厥阴心包经①心胸,神志病:心痛,心悸,心烦,胸闷,癫狂痫等②胃腑病证:胃痛,呕吐等③经脉循行部位其他病证:上臂内侧痛,肘、臂、腕挛痛,掌中热等(10)手少阳三焦经①头面五官病:头、目、耳、颊、咽喉病等②热病:热病汗出③经脉循行部位其他病证:胸胁痛,肩臂外侧痛,上肢挛急、麻木不遂等(11)足少阳胆经①头面五官病:侧头、目、耳、咽喉病等②肝胆病:黄疸、口苦胁痛等③热病、神志病:发热,癫狂等④经脉循行部位其他病证:下肢痹痛、麻木、不遂等(12)足厥阴肝经①肝胆病:黄疸,胸胁胀痛,呕逆及肝风内动所致的中风、头痛、眩晕、惊风等②妇科病、前阴病:月经不调、痛经、崩漏、带下、遗尿、小便不利等③经脉循行部位其他病证:下肢痹痛、麻木、不遂等(13)督脉①脏腑病:五脏六腑相关病证②神志病,热病:失眠,健忘,癫痫,昏迷,发热,中暑,惊厥等③头面五官病:头痛,眩晕,口、齿、鼻、目等疾患④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头项、脊背、腰骶疼痛,下肢痿痹等(14)任脉①脏腑病:腹部、胸部相关内脏病②妇科病、前阴病:月经不调,痛经,崩漏,带下,阳痿,小便不利遗尿等③颈及面口病:瘿气,梅核气,咽喉肿痛,暴喑,口歪,齿痛等④神志病:癫痫,失眠等⑤虚证:部分腧穴强壮作用,主治虚劳、虚脱等证。
陆李还教授诊治急性腰扭伤之临证经验
陆李还教授诊治急性腰扭伤之临证经验发表时间:2020-11-27T02:18:21.590Z 来源:《医药前沿》2020年21期作者:黄郁斌1 卞蓉民1 郭晟2(通讯作者)[导读] 介绍陆李还教授诊治急性腰扭伤之临证经验。
陆教授认为急性腰扭伤患者会有不同程度的“筋出槽”“骨错缝”,治疗应以理筋整复,通络止痛为法。
(1上海市宝山区长江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海 200431)(2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上海 200233)【摘要】介绍陆李还教授诊治急性腰扭伤之临证经验。
陆教授认为急性腰扭伤患者会有不同程度的“筋出槽”“骨错缝”,治疗应以理筋整复,通络止痛为法。
故针刺后溪穴结合运动疗法缓解肌肉、韧带损伤带来的痛苦,并逐渐恢复腰部的正常活动范围。
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针灸并用弩法导气”、“温针后溪联合手法”的治疗急性腰扭伤的实用方案。
【关键词】急性腰扭伤;针灸疗法;推拿疗法;临证经验【中图分类号】R274.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20)21-0203-02急性腰扭伤祖国医学归之为“腰痛”、“闪腰”或“岔气”,一般由腰部扭伤所致的肌肉、筋膜或韧带等的受损,可伴有椎间小关节错位及其关节周围关节囊嵌顿等,以腰部疼痛伴活动受限为主要症状[1],腰椎小关节紊乱也较多见[2]。
中医针灸、药物、推拿及导引功法等方法,对治疗急性腰扭伤疗效确切[3-4]。
陆李还教授是著名针灸大师陆瘦燕之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陆氏针灸疗法”代表性传承人、上海市中医流派传承导师、知名针灸临床家。
他自幼随父学医,由于勤奋好学,尽得父术,年轻时就开始行医生涯。
数十年如一日的钻研医术,使其卓然成家,蜚声海上,病家盈门,历久不衰,成为当下上海滩“陆氏针灸”最具影响力的人物。
笔者有幸聆听和跟师学习,对陆老治病理念方法与手段略知一二,特别对其治疗急性腰扭伤的临证经验更是做了些如下的整理。
1.中医对急性腰扭伤的认识《内经》有:“得之举重伤腰”[5]。
林一峰教授治疗颈性眩晕经验浅析
林一峰教授治疗颈性眩晕经验浅析直彦亮;张震;林一峰;唐汉武【摘要】根据林一峰教授多年的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本文总结治疗颈性眩晕的有效辨治思路和方法,认为颈性眩晕病机为本虚标实,与督阳阳虚和风痰上扰密切相关.温养督脉联合熄风化痰法组方遣药,疗效显著.【期刊名称】《内蒙古中医药》【年(卷),期】2017(036)003【总页数】2页(P57-58)【关键词】颈性眩晕;林一峰;名医经验【作者】直彦亮;张震;林一峰;唐汉武【作者单位】广州市番禺区中医院广州510000;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510000;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广州510240;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广州51024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9林一峰教授是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脊柱专科学术带头人,主任中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中医临床、教学与科研工作30余年。
林教授衷中参西,博采众长,在继承历代医家的基础上,结合自己数十年的临床经验,提出温养督脉法治疗脊柱退行性疾病,治疗颈性眩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疗效显著。
笔者有幸跟随林教授临症学习,受益匪浅,现对林教授治疗颈性眩晕的经验介绍如下,以飨读者。
1 病因病机1.1 重视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辨病即是对疾病的病种作出辨析,以确定病名的诊断为目的,从而为疾病的治疗提供依据;辨证是对证候的辨析,以明确证候的原因、病位和病性为目的,从而制定治法,处方遣药,施以治疗。
两者都是以临床表现为依据,在同一疾病中亦可出现多种证候,同一证候亦可出现在多种疾病中。
林教授认为先进行辨病,明确疾病的中西医诊断,不仅能提高中医的临床水平,做到精确辨证,而且有利于中医的现代发展。
颈性眩晕是椎动脉的颅外段受颈部病变而导致血流障碍引起的眩晕综合征,又称椎动脉缺血综合征、颈后交感神经综合征、椎动脉压迫综合征等[1]。
颈性眩晕的发生机制目前尚不明确,如有交感神经刺激学说、颈部运动感受器的本体感觉传入错乱学说等。
现代医学认为是由颈椎病导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引起前庭迷路缺血而产生眩晕。
国家级名中医张珍玉谈中药药性及其临床应用
国家级名中医张珍玉谈中药药性及其临床应用郑秀丽;张庆祥【摘要】张珍玉教授是国家级名中医药专家,坚持理论指导临床.认为中药是以中医理论指导应用的药物,中药应用必须掌握中药药性,即要突出四气五味,重视升降浮沉,强调药物归经,注重辨别病势,时时培土固本.验以临床,辨治疑难杂证,常获良效.【期刊名称】《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年(卷),期】2017(015)011【总页数】3页(P75-77)【关键词】张珍玉;中药药性;名中医【作者】郑秀丽;张庆祥【作者单位】山东中医药大学校医院,济南250355;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济南250355【正文语种】中文张珍玉(1920—2005),山东平度人,出身于中医世家,幼承家传,学验俱丰,为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全国著名中医理论家,山东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
张老终生致力于中医理论研究,重视中药药性,坚持理论指导临床,辨治疑难杂证,疗效显著。
现择其要者,总结如下。
中药是以中医理论指导应用的药物。
中药又称本草,即以草为本,其的作用机制即利用药物本身的阴阳寒热、四气五味、升降沉浮之性及中药作用于人体的归经,即以药物之偏性,调节人体之偏病,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谨察阴阳之所在,以平为期。
”中药的应用,必须以中药理论为基础,中药理论又与中医基础理论密切相关[1]。
因此,临床应用应当熟记中药的性味归经。
由于其生长季节、生长环境、药用部位、采集时间不同,因而其药性各不相同。
为此,张老十分重视分析研究中药的四气、五味等药性,并以中药药性理论指导临床用药[2]。
中药不仅是人体感觉感知的到的真实滋味,更多的是对药物进入人体之后,其实际疗效的归纳与总结,是对药物众多调整作用的高度概括。
四气是主治,五味是功效。
寒凉药物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主治温热类疾病。
如黄芩、黄连、大黄、大青叶、板蓝根等,气味寒凉,故可主治发热口渴、咽痛口疮、大便干结等热性病证;而温热药物则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主治寒凉类病变,如附子、干姜、麻黄、桂枝等,性温或热,故可治疗腹中冷痛、恶寒肢冷、脉迟或紧等寒证。
乌头汤合干姜苓术汤加减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证经验
乌头汤合干姜苓术汤加减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证经验周全副教授从痹证论治腰椎间盘突出经验丰富,提出“腰椎间盘突可从寒湿痹阻论治”的观点。
周全副教授认为,腰椎间盘突出当遵从“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治疗思路,治疗当通调督脉。
因督脉为“阳脉之海”主阳经之气血,督脉受邪,痹阻不通则腰脊僵痛。
西医学病理上髓核膨出符合中医学有型实邪“痰”;神经根内缺血、瘀血、水肿及微循环障碍符合虚、瘀、痰、湿的病机,椎间盘发生退行性病变归属中医学“肾虚”范畴,总体符合正虚感邪,痰、湿、瘀、血聚集之痹证,病机当为本虚标实,不通不荣并见。
临床中常选用干姜苓术汤合乌头汤治疗该病,疗效确切。
标签:腰椎间盘突出;乌头汤;干姜苓术汤;温通督脉;散寒除湿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指腰椎间盘发生退行性改变以后,在外力作用下,纤维环部分或全部破裂,单独或者连同髓核、软骨终板向外突出,刺激或压迫窦椎神经和神经根引起的以腰腿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病变[1]。
本病是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也是引起腰腿疼痛症状的最常见疾病之一。
据统计,其发病率占腰腿疼痛病人总数的15%[2]。
乌头汤、干姜苓术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文献中多有论述,但未有两方合用之论述及研究,笔者跟师学习过程中发现两方合用治疗本病收效良好,现将周全副教授辨证论治腰椎间盘突出经验介绍如下。
1 病因病机腰椎间盘突出,总因肾虚,腰府失养,兼劳伤筋骨,跌仆闪挫,感受风寒湿邪等。
中医文献上对该病的认识可见于“腰痛”、“痹证”、“痉证”、“痿证”、“腰腿痛”等病的论述中。
《医林改错》中指出:“凡肩痛、臂痛、腰痛、腿痛或周身游走串疼,总名曰痹证”。
明确将腰痛划分为“痹证”范畴。
王肯堂《证治准绳·腰痛》中曰:“腰痛有风、有湿、有寒、有热、有挫闪、有瘀血、有滞气、有痰积,皆标也。
肾虚,其本也”,较好地概述了腰痛病因之肾虚,病机之风、湿、寒、热、闪挫,病理产物之瘀血、滞气、痰积等问题。
周全副教授认为本病多肾阳亏虚,督脉不通、寒湿闭阻,经脉凝涩,痰瘀闭阻不通。
经脉所通,主治所及的原理
经脉所通,主治所及的原理
在中医理论中,经脉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系统,它不仅将身体的各个部位相互连接,而且还与五行学说、脏腑理论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经脉的畅通与否直接关系到身体的健康状况。
经脉所通,主治所及,是指通过刺激经脉,可以调整和治疗相关的疾病。
这个原理主要基于以下两个方面:
经脉的连接作用:
经脉在身体内形成一个网络系统,它们贯穿上下,沟通内外,将身体的各个部位相互连接。
当身体某个部位出现病变时,往往会影响到经脉的畅通,进而影响到病变部位与其他部位的联系。
通过刺激经脉,可以调整经脉的畅通,从而调整病变部位与其他部位的联系,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经脉与脏腑的关系:
在中医理论中,脏腑与经脉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每一条经脉都连接着多个脏腑,
脏腑的病变可以通过经脉反映出来。
刺激经脉可以调整脏腑的功能,从而治疗相关的疾病。
在治疗过程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经脉的走向,选择相应的经脉进行刺激。
常用的方法包括针灸、推拿、拔罐、艾灸等。
这些方法可以刺激经脉的穴位,调整经脉的畅通和脏腑的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经脉所通,主治所及的原理是基于中医理论中的脏腑、经络等学说。
通过刺激经脉,可以调整身体各部位的联系和脏腑的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这一原理不仅体现了中医理论的独特魅力,也为现代医学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浅议针刺顺序对疗效的影响
中国乡村医药以致泄泻。
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载:肺脉……小甚为泄。
此外,《内经》还提出外邪犯肺,发为肺咳,肺咳日久,肃降失职,累及大肠,传导失司而致泄泻。
如《素问·咳论》曰:肺咳不已,则大肠受之,大肠咳状,咳而遗失。
另肺病日久,子盗母气,脾脏受累,运化失常,或致脾虚,发生泄泻,即“上病及中”。
《素问·五常政大论》曰:病在下,取之上。
元代朱丹溪《脉因证治》指出:肺气不得下流降为瘀,大肠虚而作泄,当治上焦。
针对肺虚泄泻,治以补肺升提为要法,方选补肺汤或补中益气汤化裁。
临证可参用“提壶揭盖”法,加一味桔梗,从上治疗,宣利肺气,肺主行水功能正常,则下焦水湿通利,泄泻自止。
其中因外邪侵袭肺卫,致肺失宣肃,发生泄泻者,治以逆流挽舟之法,方用藿香正气散化裁[1]。
如因肺病及脾、肺脾两虚导致泄泻,宜用“培土生金”法,补肺气同时,合用君子汤或参苓白术散,补脾气以资肺气。
五、泄泻从肾论治肾为胃之关,肾阳衰微,关门失守,可致泄泻。
《素问·水热穴论》曰:肾者,胃之关也。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曰:肾脉……小甚为洞泄。
肾者寓元阴元阳,是五脏阴阳之本。
肾阳不旺,脾土不暖,脾肾阳虚,洞泄发生。
如《景岳全书·杂病谟》载:今肾中阳气不足,则命门火衰,而阴寒独盛,故于子丑五更之后,当阳气未复,阴气盛极之时,即令人洞泄不止也。
此外,肾阴虚亦可致泄泻。
明代罗周彦《医宗粹言》指出:元阴不足而泄泻者,名曰肾泻。
《内经》指出泄泻治疗应当遵循“治本病”原则。
如《素问·标本病传论》曰:先病而后泄者治其本。
《素问·厥论》曰:少阴厥逆,虚满呕变,下泄清,治主病者。
针对肾阳虚衰,脾失温养导致的久泻,后世医家在《内经》认识基础上,选用补火生土法,常用干姜、肉桂、补骨脂、肉豆蔻、制附子等温补肾阳的药物达到治本的目的,如肾气丸、四神丸之类[2]。
对于肾阴虚泄泻,治宜补肾益阴,用六味地黄汤去山茱萸加牡蛎,或用清代陈士铎《辨证录》之存阴汤,药用熟地黄、山药、茯苓、泽泻、白术、车前子、甘草。
【刘师话针灸】“经之所过,主治所及”,原来只是针灸治疗的二维层面?
【刘师话针灸】“经之所过,主治所及”,原来只是针灸治疗的⼆维层⾯?仲圣平台针灸导师刘长青先⽣1.“经之所过,主治所及”的⼆维治疗层⾯“经之所过,主治所及”属于⼀个线性传导的⼆维思维层⾯。
⼀般在这个线性传导的过程中,压⼒是影响疗效取得的⼀个⾮常重要的因素(⽐如:在你实现疗效的⽬标与你施针的⽳位之间是否有很多的僵板、压痛、硬结,甚⾄是颜⾊异常,形态扭曲的⾎管,这些地⽅往往会产⽣⾼张⼒,⽽这些⾼张⼒,往往是影响你取得疗效⾮常重要的阻滞点。
)这是我们在研究⼆维思维层⾯的“经之所过,主治所及”这样的⼀个治疗⽅式下的针灸⽅案。
2.三维空间下“冲和”的治疗模式《黄帝内经》中提倡的是⼀种“左病刺右,右病刺左,上病刺下,下病刺上”以及“以经治经,以⽪治⽪,以⾻治⾻”这样⼀个三维空间下“冲和”的治疗模式。
⽤《道德经》的⼀句话就是“万物负阴⽽抱阳,冲⽓以为和”。
我们现在所学的经络,它源于《黄帝内经·营⽓篇》,⽽营⽓它只是⾝体⽓脉运⾏的⼀部分,不代表周⾝所有的⽓脉运⾏。
⽽《黄帝内经·本输篇》,它是从井⽳开始的,都是向⼼流注的,井荥输经合,它的层⾯是⾼于营⽓的层⾯。
阴经的井⽳五⾏属⽊,⽊主⽣发。
⽽阳经的井⽳,五⾏属⾦,是主下降的。
这样⾏成⼀个阴阳交构之势,所以机体才能有⼀个很好的阴阳协调的状态。
《本输》这⼀篇,它讲的是⽓脉的离合出⼊,⽽营⽓只是机体的⼀个⽓脉循⾏,它遵循迎随补泻,⽽更外周的⼀个⼤的⽓脉循⾏,是向⼼流注的。
这两种状态是同时存在的,它们之间有交叉,也有分离,不影响各⾃⽓脉的运⾏,但它是⽐营⽓更⼤的⽓脉循⾏。
对于这个层⾯,就⽆法⽤⼆维的思维去考虑了。
⽽我们的针法体系就是构建在这样⼀个三维的空间层⾯下的。
针灸治疗中风病的体会
针灸治疗中风病的体会摘要中风病为针灸治疗的优势病种之一。
临证治疗中风病倡导分期辨证论治,力推醒脑开窍针刺法;急性期、亚急性期倡导醒脑开窍针刺法,巧合头、耳、体针施治。
稳定期、恢复期阴阳两经结合,体针电针醒脑开窍针刺法并施。
在恢复期中,临床上多有肢体痉挛症状明显者,又称为痉挛期。
此期以“关刺法”及“轻刺法”、“缓刺法”为主,配合耳针、醒脑开窍针法。
后遗症期醒脑开窍针法,体针并用电针,配合背俞穴铺灸。
规范针刺操作,强调针刺效应。
关键词中风针灸疗法醒脑开窍倡导分期辨证论治,力推醒脑开窍针刺法中风病的针刺治疗,由来已久,历代名家对该病均进行过深究精探,总结出了许多成熟的经验,指导并参与临证治疗。
笔者在临证中将中风病分为急性期、亚急性期(2小时~10天)、稳定期(11~20天)、恢复期(21~90天)、后遗症期(91天~12个月)。
各期针灸治疗有别。
急性期、亚急性期力倡醒脑开窍针刺法,巧合头、耳、体针施治:对缺血性中风针刺介入越早越好,极力倡导醒脑开窍针刺法[1],以头针体针为主。
取穴以主穴:水沟、内关、三阴交。
辅穴:极泉、尺泽、委中、合谷。
行醒脑开窍针刺法。
稳定期、恢复期阴阳两经结合,体针电针醒脑开窍针刺法并施:中风之为病,多因体内阴液不足,水不涵木,风阳内动所致,阴阳失衡为其本质。
单纯选取阳经诸穴,未免过于片面。
根据“阴阳互根”、“阴阳互生”的理论当为阴阳两经结合,二者兼顾,方为周全。
此外根据“阳缓而阴急”、“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理论,从整体观出发,阴阳两经结合,合于理论,利于临床。
在恢复期中,临床上多有肢体痉挛症状明显者,又称为痉挛期。
此期针刺治疗尤为重要:痉挛期时患者肢体肌张力增高,腱反射活跃,临床又形象地称之为“硬瘫”。
在此期进行针刺治疗时,如果针刺过深或手法过重,经常会引发局部肌肉抽搐,导致滞针、弯针甚至断针,如果操作不当,不仅会使患者遭受痛苦,本能地拒绝针刺治疗,长此以往,还会使患者痉挛的程度进一步加重,从而影响患者的恢复进程。
关于“经脉所过,主治所及”
关于“经脉所过,主治所及”,我认为改为“经气所过(相通),主治所及”更为恰当。
“经脉所过,主治所及”一般即指腧穴可以治疗所属经脉循行所过及联络的脏腑肢节的病症。
实际上,不止如此。
腧穴可以治疗①本经病②交会经病③表里经病④同名经病⑤八脉交会穴还可治疗奇经八脉病症等。
而这些皆是因为彼此间脉气相通,故我认为应为“经气所过(相通),主治所及”。
据此腧穴的治疗原则:选穴原则
①局部作用——“腧穴所在,主治所及”/ 局部选穴
\ 邻近选穴
②远道作用—“经气所过(相通),主治所及”/远端选穴
—辨证选穴
\辩症选穴
③特殊作用———————————————经验选穴(辨症取穴)。
通读《黄帝内经》之九十一:经脉者,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
通读《黄帝内经》之九十一:经脉者,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黄帝内经》一起读第91天,一起继续哦……今天是强调经脉重要性的——《灵枢经脉篇》原文:雷公问于黄帝曰:《禁脉》之言,凡刺之理,经脉为始,营其所行,制其度量,内次五脏,外别六腑,愿尽闻其道。
黄帝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
雷公曰:愿卒闻经脉之始也。
黄帝曰: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胀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则交两手而瞀,此为臂厥。
是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气,喘渴,烦心胸满,臑臂内前廉痛厥,掌中热。
气盛有余,则肩背痛风寒,汗出中风,小便数而欠。
气虚则肩背痛寒,少气不足以息,溺色变。
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盛者寸口大三倍于人迎,虚者则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是动则病齿痛颈肿。
是主津液所生病者,目黄口干,鼽衄,喉痹,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
气有余则当脉所过者热肿,虚则寒栗不复。
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盛者人迎大三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頞中,旁纳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街中;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以下髀关,抵伏兔,下膝膑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内间;其支者,下廉三寸而别,下入中指外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间,出其端。
后溪穴的临床应用体会
后溪穴的临床应用体会张朝阳【摘要】经络上的特定穴有其特殊的治疗作用,而经络之间又相互交叉,在这些交叉点上的穴位形成了交会穴,因此临床上针刺这些特殊的穴位就扩大了治疗范围和治疗效果,这些穴位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期刊名称】《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年(卷),期】2014(020)008【总页数】2页(P1117,1145)【关键词】后溪穴;主治病症;案例【作者】张朝阳【作者单位】韩城市人民医院,陕西韩城7154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5.9后溪穴归属于手太阳小肠经,为手太阳经的输木穴,八脉交会穴,通于督脉。
1 定位及功能后溪穴于首见《灵枢·本经》,定位在小指本节后。
临床取穴微握拳,第5指掌关节后尺侧的远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
本穴是手太阳经的输穴,“输主体质量节痛”,五行属木,为风木穴,有祛风通络、舒筋活络止痛的作用。
2 刺灸法本穴在小指尺侧、第5掌骨小头后方,有小指展肌、小指屈肌;血管有指背动、静脉,手背静脉网,分布有尺神经手背支。
针时选0.5寸至1.5寸毫针,直刺0.3~1寸深度。
针感有酸困胀痛感,可向小指尖、手腕或掌心放射。
本穴刺多灸少,多用泻法。
3 主治与案例后溪穴是手太阳小肠经的穴位,又为八脉交会之一,通于督脉。
后溪穴具有疏筋活络、舒经利窍、止痛宁神之功,主治头项强痛、腰背痛、手指及肘臂挛痛等痛证及耳聋、目赤、癫狂痫,为治疗经筋瘀滞不通、气血运行不畅的要穴,临床应用只要得当、配穴准确,多收奇效。
3.1 颈项痛(落枕)《灵枢·经筋》曰:“太阳之筋……上绕肩胛,循颈,出走太阳之前……其病……腋下痛,腋后廉痛,绕肩胛引颈而痛……颈筋急,则为筋瘘颈肿。
”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理论,我们应用本穴治疗偏头痛、落枕、颈项不适、肩周炎等病症,多收良效。
后溪穴具有活络止痛之功,通治小肠经所过的颈肩病症,印证《针灸大成》“颈项拘急引背痛取后溪”之说。
案1:患者刘某,女,44岁,因睡卧不当,晨起后发现颈项僵痛、不能转动,左侧颈部热痛困重,经按摩治疗无明显效果,心烦不安、疼痛不宁、舌质红、苔薄黄、脉弦,诊断为落枕,随机针灸后溪穴,随针起而痛除。
经脉所通,主治所及的原理
经脉所通,主治所及的原理
经脉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之一,它是人体内部传导气血和调节人体机能的通道系统。
经脉主要分为十二正经和八奇经。
经脉的主要功能是输送和调节气血,使得人体的各个组织器官能够正常运行。
经脉所通主治着全身各种疾病。
根据中医理论,经脉在全身形成一个完整的网络,通过按摩、针灸等方法,可以调节经脉中的气血运行情况,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例如,根据经络学说,把握脉证的变化可以判断病证的性质与虚实,通过相关的经络和穴位治疗,则可以调节病情,缓解症状。
经络与疾病之间的关系是根据中医理论中的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来解读的。
中医认为,人体的健康和疾病受到阴阳和五行的影响,经络系统是阴阳和五行在人体中运行的通道。
通过调节经络系统,可以调整人体内阴阳和五行的平衡,从而治疗疾病。
经络的主治原理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1. 气血循行原理:经络系统通过气血的循行促进全身的正常功能,调节气血的流动可以治疗疾病。
2. 功能调节原理:调节经络系统可以调整人体各器官组织的功能,使之恢复正常状态,从而治疗疾病。
3. 药物传导原理:经络系统可以传导药物,通过穴位等治疗手段,将药物传导到病灶部位,起到治疗作用。
4. 神经调节原理:经络系统与神经系统有着密切的关联,通过调节经络系统,可以对神经系统产生影响,从而调节身体的生理和病理状态。
总之,经络系统的治疗原理是通过调节气血、功能、药物传导和神经系统等方面,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这也是中医治疗理念中独特的一部分。
十二经脉经络辨证概要
十二经脉经络辨证概要管遵惠;管薇薇【摘要】阐述了经络辨证的定义,简介了经络系统的内容.结合临床病例,从“经脉所过,主治所及”、“本经自病,调其本经”、“某经病症,表里经同治”、“本经有病,兼调子母经”4个方面论述了十二经脉循经辨证的方法和运用.【期刊名称】《针灸临床杂志》【年(卷),期】2012(028)009【总页数】3页(P59-61)【关键词】经络辨证;十二经脉;循经辨证;临床运用【作者】管遵惠;管薇薇【作者单位】昆明市中医医院,云南昆明650011;美国佛罗里达大学教学医院——桑德斯医院骨科和体育医疗中心,美国盖因斯维尔【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24.11 经络辨证的定义中医学之精髓在于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指导针灸临床诊治疾病的基本法则。
中医辨证方法主要有:经络辨证、八纲辨证、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病邪辨证等。
诸法各具特点,运用各有侧重,但就学术渊源及理论内容而论,经络辨证是基础,脏腑辨证是核心,八纲辨证是纲纪。
针灸临床中,尤当重视经络辨证,临证诊疗宜以循经辨证为纲;病候辨证为纬;兼及奇经辨证及皮部、经筋等有关理论;并须与脏腑辨证、八纲辨证等紧密结合,融会贯通,灵活运用。
经络辨证是以经络学说和脏腑学说为指导理论;而以经络学说为基础的一种综合性的临床辨证方法。
经络辨证的主要特点是:用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去分析,归纳证候;结合脏腑等理论,推究病机,判断病变性质和正邪盛衰的状况。
根据不同的经脉脏腑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来分析症状,辨证分经,这是经络辨证的基本方法。
因此,熟悉各条经脉的循行,生理功能,是动、所生病候等规律,则是掌握经络辨证的基本功。
正如《灵枢·经别》篇所说:“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
”《灵枢·经脉》篇说:“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2 经络学说的主要内容经络学说是祖国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脏象学说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两者的结合,相互补充,相互印证,完整地反映了中医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基本观点,成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
《针灸甲乙经》中不孕治疗经验探析
《针灸甲乙经》,全名《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简称《甲乙经》,共十二卷,由《素问》《九卷》《明堂》三部古医经类集而成。
据通行本载自序,该书系皇甫谧编集,成书于魏甘露(256—259)年间,是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专著,对针灸学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甲乙经》首次系统构建了针灸学术框架体系,不仅包括脏腑、气血、经络、腧穴、脉诊、针灸操作、病因病机等针灸基础理论,还包括各类疾病的针灸临床应用[1]。
《甲乙经》中针灸治疗不孕的经验,值得临床借鉴,现结合临证思考作简要阐述。
1 从“督”论治不孕不孕在《甲乙经》中以“不孕”“绝子”“无子”“绝产”为病名,分别出现在《卷二·奇经八脉第二》及《卷十二·妇人杂病第十》[2]。
《甲乙经》卷二引《素问·骨空论》所述督脉循行和病候有:“督脉者,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系廷孔,其孔溺孔之端也,其络循阴器……此生病:从小腹上冲心而痛,不得前后,为冲疝;其女子不孕,癃痔遗溺,嗌干,督脉生病治督脉”,明确提出“不孕”为督脉病,并有“治督脉”原则。
督脉起源于胞宫,络脉至阴器,与女子经、带、胎、产直接相关;督脉“贯脊属肾”“入络脑”,也形成了调控女子月经及孕产的“脑髓-肾-胞宫”生殖轴。
另外,督脉为阳脉之海,督统人体一身阳气,阳气充盛则胞宫强健。
临床常见不孕患者以阳虚为本,可从督论治指导针灸治疗以温阳扶正,调和阴阳。
临床发现应用电针刺激督脉穴可调和任督、固冲助孕。
除电针外,有研究采用温针灸督脉穴(百会、大椎、身柱、至阳、命门、腰阳关、十七椎)治疗肾虚血瘀型多囊卵巢综合征之不孕,发现其在增加不孕患者子宫内膜厚度、卵泡大小,改善性激素及减轻体重指数等方面较西药有明显优势[3]。
还有研究采用督脉灸联合中药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结果表明督脉灸能温补肾阳,促进卵泡发育,调节患者的月经周期,并有效提高排卵率、妊娠率[4]。
2 背部取用上髎穴《甲乙经》中治疗不孕的背部腧穴唯一有载的是上髎穴,“女子绝子,阴挺出,不禁白沥,上髎主之”(《妇人杂病第十》)。
经脉所过主治所及
经脉所过主治所及按图索骥面部皮肤任脉:…上颐循面入目…督脉:…与太阳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上…足阳明:…颜黑…足少阴:…面入漆(黑)柴(干、瘦)…足少阳:…甚则面有微尘…足厥阴:…面尘脱色…手太阳:…斜络于颧…手少阳:…以屈下颊至…足少阳:…抵于…下加颊车…头颅颈项巅顶督脉:…上额交巅上,入络脑…足太阳:…上额交巅…从巅至耳上交…从巅入络脑…足厥阴:…与督脉会于巅…额督脉:…上额交巅上…足阳明:…循发际,至额颅…足太阳:…上额交巅…足厥阴:…连目系,上出额…颞侧手少阳:…以屈下颊至…交颊…颊痛…足少阳:…上抵头角…头痛颔痛…头项督脉:…还出别下项…足太阳:…还出别下项…项入拔…手少阳:…上项…足少阳:…循颈…下颈…颈前任脉:…至咽喉…手阳明:…从缺盆上颈…足阳明:…从大迎前下人迎……五官眼睛任脉:…上颐循面入目…督脉:…上系两目之下中央…手阳明:…目黄口干…手少阴:…系目系…足少阴:…坐而欲起,目如无所见…手太阳:…起于目内眦…目似脱…目黄泪出…手少阳:…至目锐眦…目锐眦痛…足少阳:…起于目锐眦…至目锐眦后…别锐眦…目锐眦痛…足厥阴:…连目系…手厥阴:…面赤目黄…耳朵手太阳:…却入耳中…耳聋目黄颔肿…足太阳:…从巅至上耳角…手少阳:…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耳后痛…足少阳:下耳后…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足阳明:…上耳前…鼻子督脉:…唇上…鼻…目下…手太阳:…别颊上…抵鼻…足太阳:…鼽衄…手阳明:…上挟鼻孔…鼽衄…足阳明:起于鼻之交頞中…下循鼻外…鼽衄…口唇口腔内任脉:…止于龈交…督脉:…环唇…手阳明:…还出挟口…目黄口干…足阳明:…还出挟口环唇…口涡唇疹…足少阴:…口热舌干…足厥阴:…环唇内…足少阳:…口苦,善太息…舌头足太阴:…连舌本,散舌下…舌本强…足少阴:…挟舌本…口热舌干…牙齿手阳明:…入下齿中…足阳明:…入上齿中…咽喉任脉:…至咽喉…督脉:…入喉…手阳明:…喉痹…足阳明:…循喉咙…颈肿喉痹…足太阴:…挟咽…手少阴:…从心系上挟咽…嗌干…手太阳:…循咽…嗌痛…足少阴:…循喉咙…咽肿上气…嗌干及痛…足厥阴:…循喉咙之后…甚则嗌干…二阴二便任脉:…中极之下,以上毛际…督脉:…循阴器…手太阴:…小便数而欠…溺色变…足阳明:…溺色黄…足太阴:…溏…泄…足少阴:…黄疸肠澼…足厥阴:…飧泄、孤疝、遗溺、闭癃…足少阳:…绕毛际…入毛中,过阴器…手足手太阴:…掌中热…手少阴:…掌中热痛…手厥阴:…掌中热…足少阴:…别入跟中…足下热而痛…足少阳:…足外反热…神志情志足阳明:…洒洒振寒,善呻数欠…闻木声惕惕然而惊,心欲动,独闭户塞牅而处之,甚则欲上高而歌,弃衣而走…狂…足少阴:…坐而欲起,目…如无所见,心如悬若饥状,气不足则善恐,心惕惕如人将捕之…烦心…手厥阴:…心中憺儋大动…喜笑不休…足少阳:…口苦,善太息…胸腹部任脉、足少阴、足阳明、足太阴、足厥阴、足少阳背部督脉、足太阳更新于 2019-07-03。
基于《针灸大成》探析外关穴的临床应用
浙江中医杂志2021年2月第56卷第2期•127•针灸聚英基于《针灸大成》探析外关穴的临床应用范雨洋吴清明"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湖南长沙410005摘要文章通过整理《针灸大成》中关于外关穴的相关条文,对外关穴的穴位定位、操作方法及临床应用进行探析:发现其腑穴定位与现代《经络腑穴学》基本一致,既可针刺,又可艾灸,既可补虚,又可泻实,临床应用范围广,内、外、妇、五官科中均有应用,既可单独使用,又可与其他穴位相配合,在临床应用中须辨证论治,灵活选穴。
关键词针灸大成外关穴临床应用《针灸大成》又称《针灸大全》,全书共十卷,由明代杨继洲在《卫生针灸玄机秘要》一书的基础上,广集各家经典针灸著作,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而著成。
本书较为系统地总结了明代以前针灸学成就,推崇针灸药物按摩并重、针法灸法并重、穴法手法并重的学术思想,时至今日,仍对现代针灸的临床发展有着重大影响。
不论古今,外关穴始终都是临床应用最广泛的穴位之一。
在《针灸大成》中有多处与外关穴相关的条文,笔者通过分析整理这些条文,总结前人对于外关穴的认识及应用,以期为现代针灸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1穴位定位关于外关穴的定位,《针灸大成》中有多处论述,并且含义基本一致。
《针灸大成•百穴法歌》中曰“腕后二寸外关络”,《针灸大成•穴法》云“外关:在腕后二寸,两骨间陷中。
”书中穴位定位与《经络脸穴学》中相同,即在前臂后区,腕背侧远端横纹上2寸,尺骨与橈骨间隙中点。
2操作方法在《针灸大成》中,对于外关穴操作方法的记载有很多.主要分为刺法、灸法及推拿法。
在针刺深度方面,《针灸大成》中外关穴的针刺深度有“三分”“一寸二分”之别,分别见于《手少阳经穴主治考正穴法》《穴法》及《八脉图并治症穴》,虽并未特别指出不同的针刺深度对应的不同疾病,但《八脉图并治症穴》中明确提出“外关二穴,……针一寸二分,主风寒经络皮肤病,与临泣主客相应”,即针刺一寸二分.可主风寒经络皮肤之病:根据外关穴的位置及解剖结构特点可知.针刺一寸二分,在针#通讯作者:吴清明,E-ma订:qmwu6789@ 灸临床的应用上更加接近于外关穴透刺内关穴,而现代相关研究证明外关穴透刺内关穴治疗耳鸣、疼痛等疾病有良好的疗效。
颈项疼痛及功能障碍的经筋辨证与推拿治疗探析
2021年3月第28卷第3期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111· 经验交流颈项疼痛及功能障碍的经筋辨证与推拿治疗探析李武,危威,葛云鹏,冯祥,刘小卫,李江山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长沙 410208摘要:循经取穴、循经筋找痛点和反应点是推拿治疗颈项疼痛和功能障碍常用有效方法,其理论源自《灵枢•经筋》“以痛为输”思想,但迄今临床缺乏一个有效辨证方法指导经筋病的推拿治疗。
本文通过对经筋理论的研究,探索以颈项部经筋循行的部位、结聚点、经筋病候,结合疼痛、病理变化和运动功能障碍,构建颈项疼痛和功能障碍之经筋辨证方法的可能,以期能用经筋辨证指导推拿手法的临床治疗。
关键词:经筋辨证;推拿;项痹;筋结;颈椎病中图分类号:R274.915.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21)03-0111-03DOI:10.19879/ki.1005-5304.201907265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Analysis on Meridian and Sinew with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uina Treatment ofNeck Pain and DysfunctionLI Wu, WEI Wei, GE Yunpeng, FENG Xiang, LIU Xiaowei, LI JiangshanHu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Changsha 410208, ChinaAbstract: Selecting acupoint along meridians and selecting pain points or response points along meridians and sinew are common and effective methods in Tuina treatment of neck pain and dysfunction. Its theory is derived from the thought of “with pain as acupoint” in Ling Shu Jing Jin, but so far there is still lack of an effective accurate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method in clinical guidance by the meridian-sinew disease of Tuina therapy. Through the study on the theory of meridians and sinew, this article explored the locations, accumulation points, and meridian symptoms that follow the meridians of the neck, and constructed the possibility of a method for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of neck pain and dysfunction by combining pain, pathological changes and motor dysfunction, in order to guide the clinical treatment of Tuina therapy by meridian and sinew with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Keywords: meridian and sinew with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Tuina; neck arthromyodynia; tendon knots; cervical spondylosis临床上,颈椎病最主要的表现是颈项疼痛和功能障碍,属中医学“痹证”范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其临证取效之理,余试分析如下。《灵枢·经脉第十》:“胃足阳明之脉……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街中;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以下髀关……”此文两次提到了“气街”即气冲穴,穴在下腹部,腹股沟稍上方,当脐中下5寸,距正中线2寸(耻骨上缘动脉搏动处取穴),正当股内收肌易损伤部位。取内庭穴能获效就不难理解了。
其临床取效之理,余分析如下。《灵枢·经脉第十》:“肾足少阴之脉……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胱……”其“上股内后廉者”穴属横骨:仰卧,在耻骨联合上际,当曲骨(任脉)旁开0.5寸处。亦正当股内收肌群易受损伤部位。取肾经原穴太溪治之亦不难理解。
两实例虽同属股内收肌损伤,但取穴不同。实因痛点不同,取穴必异。从以上论点观之,股内收肌损伤痛点属何经,即选取该经足部相应穴位以治之。这既符合《灵枢·终始第九》:“病在上者,下取之”的思想,也契合“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原则。
按以上原则,股内收肌损伤部位,除足阳明和足少阴经经过外,还有两条经脉经过。《灵枢·经脉第十》:“肝足厥阴之脉……循股阴入毛中,过阴器,抵小腹挟胃属肝络胆……”“其循股阴入毛中”之穴有三个,即①急脉:仰卧,在耻骨联合上缘外侧,当气冲穴外下方腹股沟动脉搏动处,前正中线旁开2.5寸。②阴廉穴:仰卧,大腿内侧,当气冲直下2寸,大腿根部,耻骨结节的下方,长收肌的外缘。③足五里:仰卧。在大腿内侧,当气冲直下3寸,大腿根部,耻骨结节的下方,长收肌的外缘。若股内收肌损伤痛点在此三穴者,取足厥阴肝经输穴太冲即可。
二十五、“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临证思考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经脉所过,主治所及”,这句话业针者无所不知,深刻的理解其精髓并灵活应用之,在针灸临证时就不会被具体的疾病所囿而束手无策。今以股内收肌为例说明之。股内收肌损伤是指因摔跤、跌仆等外伤原因引起的软组织损伤。临床以腹股沟内侧压痛明显、股外展活动受限甚则跛行为主要表现,属于中医“伤筋”的范畴。多因经筋受损,气滞血瘀,脉络不通,不痛则痛。其病,病位敏感,无论男女罹患此病,病甚尴尬。医者若在此针之,稍有不慎,必增加病人新痛,医者,不可不察。
余曾经看到两则关于此病的治疗报道,其中处理此疾的办法,觉得非常巧妙,真正贯彻了“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针灸原则。现分述之。
《上海针灸杂志》,2000年第3期报道了李杰等治疗股内收肌损伤的办法。方法如下:取足阳明胃经荥穴:内庭。病人仰卧位,常规消毒患侧穴位皮肤,用28-32号2寸毫针,快速直刺入0.3~0.5寸,小幅度提插毫针,得气后,针尖向上斜刺入0.5~0.8寸,待局部出现强烈的酸麻胀感和放射传导后,留针20~40分钟,留针期间可间断行针3~4次,以加强针感。同时嘱病人配合轻柔地做下肢的伸屈、转摇动作。每日1次,5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7天。共治疗40例,痊愈25例,好转11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0%,该结果提示,经1个疗程治疗后,其股内收肌的症状多可痊愈或明显好转。
《灵枢·经脉第十》:“脾足太阴之脉……循胫骨后,交足厥阴之前,上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其“上膝股内前廉”之穴为冲门:仰卧。在腹股沟外侧,距耻骨联合中点3.5寸,当髂外动脉的外侧。股内收肌损伤痛在此处者,取足太阴脾经输穴太白治之。
掌握了“经脉所过,主治所及”治则的神髓之后,临证用之,则每见佳效。余尝治左锁骨骨折后遗锁骨痛的案例,就是应用了此思想的精髓。余用巨刺法,仅取条口一穴来治疗锁骨骨折后疼痛,一般均在3~5次止痛。取效者若何?锁骨为足阳明胃经经脉所过。条口为足阳明胃经穴,常用来治肩周炎及肩部外伤,足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如其平调,则内外皆养,五脏均安。锁骨骨折后,足阳明经锁骨部经脉受损,经络闭阻,不通则痛。针刺条口,正如贺普仁所言:“可鼓舞脾胃中焦之气,令其透达四肢,濡筋骨,利关节、祛除留着之风寒湿邪,促进闭阻之经脉畅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