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三地理复习专题讲解:主要外力作用类型的判断技巧
高中地理 主要外力作用类型的判断
主要外力作用类型的判断高考频度:★★★☆☆难易程度:★★★☆☆典例在线读下面四幅地貌图,回答1—2题。
1.主要是由堆积作用形成的地貌是A.甲、乙B.乙、丙C.丙、丁D.甲、丁2.对甲、乙、丙、丁四幅图所示地貌的描述,正确的是A.甲图地貌是由流水溶蚀作用形成的 B.乙图所示地貌在我国新疆分布较典型C.丙图所示地貌为河流三角洲 D.丁图地貌主要是由冰川侵蚀造成的答案【答案】1.B 2.B解题必备主要外力作用类型的判断技巧1.依据地貌形态判断高山上的破碎岩石显示为风化作用;山谷中的碎石堆积显示为流水的搬运、沉积作用;坡面的沟壑纵横显示为流水的侵蚀作用;峰林和溶洞等显示为流水的侵蚀作用;沙丘显示为风力的搬运、沉积作用;海边的嶙峋沿岸显示为海浪的侵蚀作用等。
2.依据区域环境判断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搬运和沉积地貌;湿润、半湿润地区以流水作用最为显著,多流水侵蚀和流水堆积地貌;高山地区多冰川作用;沿海地区多海浪侵蚀、沉积作用等。
3.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的地貌流水作用:上游侵蚀,中游搬运,下游沉积。
因此,上游形成高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下游形成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冲积岛等;冰川作用:高山上侵蚀——冰斗、角峰等;山下堆积——冰碛湖、冰碛垄等;风力作用:在干旱区,以风力侵蚀作用为主,形成风蚀蘑菇、风蚀柱、雅丹地貌;在风力搬运途中,形成移动沙丘、堆积地貌(如黄土高原)等。
学霸推荐冰楔作用是指在岩石裂缝内所含的冰融水经反复冻融,体积时涨时缩而造成岩层破碎的作用。
读图回答1—2题。
1.冰楔作用属于外力作用中的A.风化作用B.流水搬运作用C.冰川侵蚀作用D.流水侵蚀作用2.图示现象在下列哪一地区表现最显著A.三峡谷地B.淮北平原C.青藏高原D.皖南丘陵答案【答案】1.A 2.C。
2021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B.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
C.形成河口三角洲
当地哪些自然条件导致了岩石破损严重?
答案昼夜温差大;多风沙天气;降水集中;岩壁陡峭;多地震。(答出3点即可)
学科关键能力提升
(1)审题:你从上述材料和设问中获取和解读到哪些地理信息?
答案位置:贺兰山东麓;事件:岩壁有岩画,岩石破损威胁岩画;由图知,甲位于黄河以西,宁夏范围内;求问岩石破损的自然条件,并非求问岩石被破坏的地质作用过程。
地理实践力 外力堆积规律
颗粒较大、比重较大的物质先堆积;颗粒较小、比重较小的物质后堆积。流水堆积、风力堆积、海浪堆积均遵循以上规律,而冰川堆积则为杂乱堆积。
(2019·天津文综)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在图1所示贺兰山东麓,部分沟谷两侧的岩壁上有历代先民凿刻的岩画(图2中甲所示)。长期以来,沟谷两侧岩石的破损对岩画构成了威胁。
搬运
作用
风、流水、冰川等
①移动风化或侵蚀作用的产物;
②为堆积地貌的发育输送了大量物质
堆积
作用
外力减弱或遇到障碍物
使被搬运的物质堆积下来
3.结果: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于平缓。
4.主要外力作用和典型地貌
(1)风化作用
作用
因素
发生
区域
作用结果
示例图
温度、水、空气、生物
普遍
风化地貌,如球状花岗岩地貌
(2)侵蚀作用
风向的
判定
河流流
向判定
地貌与
气候类型
①峰林是在湿热气候条件下发育最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
②冰斗是在寒冷气候条件下发育最为典型的冰川侵蚀地貌;
③沙丘是在干旱气候条件下发育的典型堆积地貌
地貌与
自然灾害
2021届高三地理复习专题讲解:地质作用的判断思路
2021届高三地理复习专题讲解:地质作用的判断思路一、专题讲解地质作用的判断思路1.判断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时,要抓住关键的两点:一是二者都是自然作用;二是内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内部,外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外部的太阳辐射能和重力能。
2.在对内外力形成的地貌进行判断时,应用两步法逐一分析。
第一步,结合地貌形态的外部结构特征,确定是否属于内力作用的结果,如看火山关键看火山锥体的外部形态特征,看断层主要看是否断裂和有无明显错位。
第二步,应分析外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主要通过风化、侵蚀、搬运和沉积四种方式,在这四种方式作用下会形成相应的地貌类型。
二、同步训练图为某水平面上不同岩层分布示意图(a→h代表的地层由老到新)。
读图,完成1~2题。
1.图示区域地质构造是 ( )A.背斜B.向斜C.褶皱D.断层2.图中①~④四幅地质剖面图,与甲—乙线状况相符的是 ( )A.①B.②C.③D.④[解析] 1.C 2.B 第1题,由图示信息知,该区域岩层发生了连续的弯曲变形,形成褶皱构造。
第2题,甲处水平方向上岩层中间老、两翼新,为背斜,且背斜岩层弯曲最大处非常接近甲地;乙处水平方向上岩层中间新、两翼老,为向斜。
据此判断正确选项。
图为某地区地质剖面示意图。
读图,完成3~4题。
3.有关该地岩层形成顺序的判断,正确的是( )A.甲在乙之前形成B.丙形成时间最早C.丁形成时间最晚D.戊在乙之前形成4.①②两地( )A.所处地质构造相同B.可能蕴藏丰富的油气资源C.岩石破碎程度相似D.目前主要受外力作用影响[解析] 3.C 4.D 第3题,读图知,岩层由老到新:丙、乙、戊、丁,甲、戊、丁。
未知岩层早晚:甲在丙、乙之前,还是之后,因两组岩层无相接处,无法判断。
第4题,读图可知,②处是向斜,①处不是,A错;向斜不是储油气构造,B错;向斜岩石不易破碎,①处岩石破碎,C错;①②出露地表,目前以外力作用为主,D对。
暑期某地质考察队对江南丘陵一区域进行考察。
高中地理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总结
高中地理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总结
高中地理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是地球上发生地质运动,形成地貌景观的重要力量。
它
们共同构成地质动力学;各自对地貌形成和演变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地理内力作用是指地球内部熔融而形成的构造活动。
它可以将地球分为四个不同的部位:地幔、地壳、上地壳和下地壳。
主要有火成作用、冷缩作用和活动断裂作用三种形式。
它们是由地球内部的力作用驱动的,在不断改变形态和结构的过程中,发现深地震、构造
运动、地层变化、部面形变等等地貌景观。
另一方面,外力作用又称为表面力作用,由外部来源驱动,主要包括热力作用和物理
力作用。
热力作用是指风、河、海的热能作用,是地貌变化的主要动力,可以形成地形,
比如山、河、湖泊等。
此外,物理力作用也是地质学中的重要内容,主要有径流、冰融、
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可以破坏地貌景观,因此非常重要。
高考地理总复习第二章第7讲外力作用和地貌教案含解析中图版
第7讲外力作用和地貌[梳理知识体系][再现基础知识]一、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1.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关系2.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读四种地貌景观图,回答问题。
【疑难辨析1】黄土高原形成与其表面地貌形态的成因分别是什么地质作用?提示按照“风成说”理论,风力携带亚欧大陆内部的黄土,在黄土高原沉积形成巨厚的黄土层,因此黄土高原是风力沉积的结果;而黄土高原表面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是由于流水侵蚀切割而形成的。
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读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回答问题。
(1)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地理事物。
A.沉积岩、B.变质岩、C.岩浆、D.侵入型岩浆岩、E喷出型岩浆岩。
(2)图中地质作用中属于内力作用的是①,属于外力作用的是②。
(填数码)(3)图中被称为“岩石之本”的是岩浆,具有层理结构和含有化石的是沉积岩。
(4)从图中可以看出,岩石圈物质循环除了岩石圈外,还涉及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等。
【疑难辨析2】地壳物质循环中岩石都可以直接转化吗?提示不可以。
三大类岩石在地质循环过程中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但岩浆岩只能由岩浆喷出或侵入地壳冷凝而成,因此沉积岩和变质岩不能直接转化成岩浆岩,必须经过高温高压的岩浆才能转化。
考点一外力作用与地貌【例1】(2016·全国卷Ⅰ,7~9)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在沿海地区经常分布着多条贝壳堤,标志着海岸线位置的变化,下图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堤的分布。
据此完成(1)~(3)题。
(1)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 )A.向陆地方向推进B.向海洋方向推进C.位置稳定D.反复进退(2)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
由此( )A.形成新的贝壳堤B.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C.形成河口三角洲D.迫使河流改道(3)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
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河流入海口( )A.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小B.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大C.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小D.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大[尝试自解] (1)________ (2)________ (3)________[审题能力培养]1.从文字材料中获取信息(1)贝壳堤是死亡的贝类生物堆积而成,某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必须①稳定,死亡贝类生物②持续堆积才能形成。
2021届高三地理一轮专题4地质作用
4.沉积作用(速度递减到临界值) a.风力沉积 常见的地貌有沙丘、沙垄,黄土高原 b.流水沉积 常见的地貌有冲积扇,冲积—洪积平原,河漫滩,河口三角洲 c.海水沉积 常见的地貌有沙滩,贝壳堤 d.冰川沉积 常见的地貌有冰碛湖,冰碛丘陵。唯一没有分选性。 (进积和退积)
30
31
1。根据该关系图,河流能够搬运鹅卵石的流速至 少是( ) A.100 cm/ s B.200 cm/ s C.300 cm/ s D.400 cm/ s
水的交相侵蚀,致使石灰质地带形成了许多岩溶空洞,蓝洞即 是岩洞之一 。多孔疏松的石灰质穹顶因重力及地震等原因而 很巧合地坍塌出一个近乎完美的圆形开口,成为敞开的竖井 。
当冰雪消融、海平面升高后,海水便倒灌入竖井,形成海中嵌 湖的奇特蓝洞现象。
飞来峰:
多条贝壳堤:
37
26
以瀑布为例分析河流的三种侵蚀作用 瀑布是河流侵蚀作用的强烈表现之一,瀑布主要是由于河 流对软硬不同的岩石产生的差异侵蚀而形成的。瀑布发育 的地区,上部较坚硬的岩石不易遭受侵蚀,下部较松软的 岩石容易遭受侵蚀,在河流侵蚀作用下,瀑布逐渐形成。 瀑布形成后,由于溯源侵蚀,瀑布逐渐向河流源头退缩; 由于侧蚀,瀑布逐渐加宽。
33
三、三大类岩石的转化
34
地质事件的顺序:
35
36
内外力共同作用形成的地貌:
河流阶地:由于地壳间歇性抬升、河流间歇性下切侵蚀,使
原来的河漫滩超过洪水期水位,呈阶梯状分布于河谷两侧,称 为河流阶地。
海蚀阶地:
伯利兹蓝洞:原有石灰质平台,成形于一亿三千万年前。在
二百万年前的冰河时代,海平面大幅下降 。于是出现淡水和海
3
侵入之后岩浆冷却凝结,一般形成岗岩
高考地理复习专题知识归纳总结—外力作用与地貌景观
高考地理复习专题知识归纳总结—外力作用与地貌景观一、课标呈现1.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外力)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2.结合实例,解释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
二、基础知识知识点1:外力作用能量来源:来自地球外部,太阳辐射能、重力能。
外力作用包括: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
1.风化作用概念:在地表或近地表的环境中,由于温度变化、大气、水和水溶液及生物作用等因素的影响下,使岩石在原地遭受破坏的过程。
类型: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
影响:使岩石变成松散的碎屑风化物。
意义:①为侵蚀作用准备了条件;①为土壤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
2.侵蚀和搬运(1)流水侵蚀和搬运(2)风力侵蚀和搬运:风沙流是一种常见的近地面沙粒搬运现象,磨蚀作用在近地面最为明显。
(3)冰川侵蚀和搬运:主要发生在高纬度地区和高原、高山地区。
(4)波浪侵蚀和搬运:主要发生在滨海地带。
3.堆积(1)概念:岩石风化和侵蚀后的产物在外力的搬运途中,由于外力搬运能力下降等原因不再继续搬运而发生沉淀、沉积的过程,称为堆积作用。
(2)规律:通常颗粒大、比重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物质后沉积;冰川消融后的沉积物颗粒大小不分,常杂乱地堆积在一起。
知识点2:常见的外力地貌1.喀斯特地貌2.风成地貌3.河流地貌(以湄公河——澜沧江为例)三、难点辨析易错点1:根据沙丘形状和沉积物颗粒大小判断风向(1)根据沙丘形状判断风向(2)根据沉积物颗粒大小判断风向搬运物随风速的减弱而沉积,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所以颗粒大的一侧为上风向。
易错点2:河流流向的判断(1)根据一条等高线,判断河流流向(2)根据一组等潜水位线,判断河流流向(3)根据湖泊或水库上下游的水位变化曲线判断河流流向(4)根据河床的深浅判断河流流向(5)根据城市合理规划图判定河流流向在城市规划中,需清洁水源的工厂(如自来水厂)应位于河流上游;会造成水污染的工厂(如化工厂)应位于河流下游。
[全]高中地理(内力、外力、背斜、向斜、地形倒置)考点详解
高中地理(内力、外力、背斜、向斜、地形倒置)考点详解•1、地球的内力、外力作用地球的内力与外力作用,同时进行,共同改变着地壳和地表形态:①内力作用:来自于地球内部(热能),主要通过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等,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高山、断崖、盆地);②外力作用:来自于地球外部(太阳辐射能、地球的重力能),主要通过风、流水等对地表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逐渐削高填低,使得地表趋于平坦。
图1 地球的内力与外力作用•2、背斜、向斜当岩层两侧受到挤压,便会发生弯曲。
向上凸起的为“背斜”、向下弯曲的为“向斜”。
在【理想状况】下,背斜向上凸起发育为山峰,向斜向下凹陷发育为山谷,即“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向斜背斜的判断,主要有两种方法:①根据岩层的形态。
岩层向上凸起为背斜,向下凹陷为向斜(注意,是根据岩层形态,而不是地表地貌形态);②根据岩层的年代。
中间老、两侧新的为背斜,中间新两侧老的为向斜(这里说的中间,即为下图中的“核部”;两侧,即为下图中的“两翼”)。
图2 背斜与向斜(理想状况下)例题图3 例题答案:D精讲精析:(1)分析图中的地质构造。
①从图中可以看出,图中为一座山峰,从山麓到山顶,各个岩层大致平行,并且弯曲(褶皱山);②从山麓到山顶,各个岩层呈现出“向下凹陷”,即为向斜构造。
因此图中的地质构造为“向斜成山”,即向斜构造形成的褶皱山。
(2)分析褶皱山的成因。
①褶皱山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地球的内力作用,即地壳的水平运动,使得岩层受到挤压,产生弯曲,因此形成褶皱山的主要因素为地壳运动;②褶皱山形成后,由于向斜的核部受到挤压,结构比较致密,耐风化。
而两翼岩层相对容易受到风化,逐渐降低。
因此逐渐形成了中间高、两翼低的山峰,即为“向斜成山”。
因此向斜褶皱山的形成,是由于地壳运动+差异风化,如果一定要选择一个主要的原因,则选择地壳运动。
总结•地形倒置本节例题的难度适中,解题思路为:①通过岩层形态及相互关系,分析地质构造的类型(褶皱山);②分析褶皱山(向斜)的成因。
高三地理复习专题讲解:主要外力作用类型的判断技巧
2021届高三地理复习专题讲解:主要外力作用类型的判断技巧一、专题讲解主要外力作用类型的判断技巧1.依据地貌形态判断高山上的破碎岩石显示为风化作用;山谷中的碎石堆积显示为流水的搬运、堆积作用;坡面的沟壑纵横显示为流水的侵蚀作用;峰林和溶洞等显示为流水的侵蚀作用;沙丘显示为风力的搬运、堆积作用;海边的嶙峋沿岸显示为海浪的侵蚀作用等。
2.依据区域环境判断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和堆积地貌;湿润、半湿润地区以流水作用最为显著,多流水侵蚀和流水堆积地貌;高山地区多冰川作用;沿海地区多海浪侵蚀、堆积作用等。
3.主要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貌的影响二、同步训练和田自古出美玉,玉龙喀什河从M地到P地间的河滩是采玉的重要地段,当地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利用国庆假期从M地到P地对采玉河滩进行实地考察,图1为玉龙喀什河部分流域图,图2为该小组在P地拍摄的一组鹅卵石照片。
读图,完成1~3题。
1.同学们发现N地河滩鹅卵石的直径大都在8 cm左右,推断下图中能正确反映M、N、P三地河滩鹅卵石粒径分布特征的是( )2.关于①②③三处砾石形成的先后顺序说法正确的是( )A.①-②-③B.③-①-②C.③-②-①D.①-③-②3.有关图中M、P、N三地的鹅卵石分选性说法正确的是( )A.分选性相同B.M地分选性最好C.P地分选性最好D.N地分选性最好解析:1.A 2.A 3.B 第1题,根据题中信息可知,N地河滩鹅卵石的直径大都在8 cm左右,读选项B和D坐标轴中N地鹅卵石的直径不在8 cm左右,B、D 错误;根据左图中山脉的位置,推断河流的流向为自南向北,河滩中鹅卵石沉积规律应该是先沉积颗粒大的后沉积颗粒小的,因此鹅卵石直径P>N>M,所以能正确反映M、N、P三地河滩鹅卵石粒径分布特征的是A图。
故选A。
第2题,根据所学知识,河流沉积物中,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因此①②③三处砾石形成的先后顺序应该是①—②—③。
高考地理外力作用知识点
高考地理外力作用知识点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及其各种自然现象和人类活动的科学。
在高考地理考试中,外力作用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外力作用指的是地球上各种力量和外界物质对地壳进行的作用和影响。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介绍高考地理外力作用的相关知识点。
地球的外力作用有很多种,其中最常见的有大气运动、地壳运动和水文运动等。
大气运动是地球上最常见也最广泛的外力作用之一。
大气运动主要指的是气候系统中的空气的运动。
这种运动主要受到太阳能的影响。
太阳能通过辐射加热地球表面,使得不同地区的气温存在差异,从而产生气压差,进而引起大气的运动。
大气运动分为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两种。
垂直运动主要有对流、上升运动和下沉运动等,而水平运动则表现为风。
地壳运动是地球上最具有破坏力的一种外力作用。
地壳运动主要指的是地壳的变动和变化。
地壳运动包括地震、火山喷发和地壳的隆起和沉降等。
地震是地壳运动中最为强烈的一种现象,它是地壳中沿断层发生的震动。
火山喷发则是由于地壳中的岩浆在地壳表面喷发出来而引起的。
地壳的隆起和沉降则是地球表面不断变化的结果。
这种变化主要受到构造和岩层的影响。
水文运动是地球上水的运动和变化。
水文运动主要有河流流动、湖泊形成和水的蒸发等。
河流流动是地表水沃土水系统中的一种运动形式,它受到重力和地形等因素的影响。
湖泊形成则是由于地表洼地积蓄了足够的水而形成的。
水的蒸发是指水体在受热后变为水蒸气并上升到大气中的过程。
高考地理外力作用的知识点不仅包括这些,还有一些其他内容。
比如,我国地理上的特殊情况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我国地理的特殊情况主要指的是地球上的气候、地形、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等方面的特殊情况。
由于我国地处亚洲东部,陆地面积很大,所以在地理上存在着许多独特的地理特征。
另外,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也是地理外力作用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主要是指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在地理环境的作用下,人们进行农业生产、工业发展和城市建设等都受到一定的制约和影响。
高考一轮复习知识点 外力作用与地貌
外力作用与地貌一、外力作用能量来源:主要是太阳辐射,还有地月之间引力形成的潮汐能。
二、外力作用表现方式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1、风化:虽说带了一个风字但与风力无关,一般包括物理风化(温度变化导致的膨胀收缩,花岗岩的球状风化这种像是一块长方体的砖变成u 型)、化学风化(化学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反应)、生物风化(蚯蚓松土、植物根系的生长发育),几乎所有地貌类型都会有风化作用存在。
2、侵蚀、搬运:外力作用比较强烈使得原本的一个整体分崩离析(包括风化产物)并且离开原地被带到其它地方。
3、堆积:正好就是上述被搬运的物质所受外力作用减弱被迫停留在某一个地方比如我们的黄土高原。
4、固结成岩:堆积的物体一层层越来越高,底部物质受持续的不断增加的重力作用形成的具有层状结构的岩层。
三、外力作用的地表形态流水地貌 丹霞地貌、卡斯特地貌曲流 凸岸 凹岸 凹岸凸岸 凸岸一侧河流流速慢,堆积作用强烈。
凹岸一侧河流流速快侵蚀力强,河流较深 河漫滩与河流阶地 三级阶地 二级阶地 河漫滩 一级阶地 可以根据河流阶地中颗粒物的厚度判断河流在此阶段平静期时间长度;还可以根据颗粒粒径大小判断河流流速快慢。
在河流阶地中还可能是一侧侵蚀另一侧沉积,这需要通过图层判断。
如上图 搬运 侵蚀 磨蚀:机械作用 溶蚀:化学作用(喀斯特地貌) 运性粒的小山前冲积洪积山前冲积入湖入海口三角洲(地势平缓流速下降、泥沙大量沉积还会受到海水湖水冲积扇和洪积扇的小冲积扇经常发生在湿润半湿润地区经常降水造成不断冲击;洪积扇则是多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区域一次冰川地貌风成地貌(干旱、半干旱地区) 风力侵蚀:风蚀蘑菇、风蚀柱、雅丹地貌风力堆积:堆积地貌(黄土高原)、沙丘风力搬运也是具有分选性,沉积时也是先大颗粒堆积再是小颗粒堆积。
海浪侵蚀:海蚀柱、海蚀崖 峡湾地貌(西欧地区、南美洲南部一些地区)U 型谷、羊背石、冰蚀湖(冰川侵蚀凹陷积水形成高山高纬地区) 冰斗(三面是峭壁一面是洼地通向山脚)、角峰 冰碛地貌(冰碛物堆积地貌)、冰碛湖大陆地区 无分选性(大的小的一起向下搬运)堆积(沉积)搬运 侵蚀 缓坡为迎风向 风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届高三地理复习专题讲解:主要外力作用类型的判断技巧一、专题讲解主要外力作用类型的判断技巧1.依据地貌形态判断高山上的破碎岩石显示为风化作用;山谷中的碎石堆积显示为流水的搬运、堆积作用;坡面的沟壑纵横显示为流水的侵蚀作用;峰林和溶洞等显示为流水的侵蚀作用;沙丘显示为风力的搬运、堆积作用;海边的嶙峋沿岸显示为海浪的侵蚀作用等。
2.依据区域环境判断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和堆积地貌;湿润、半湿润地区以流水作用最为显著,多流水侵蚀和流水堆积地貌;高山地区多冰川作用;沿海地区多海浪侵蚀、堆积作用等。
3.主要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貌的影响二、同步训练和田自古出美玉,玉龙喀什河从M地到P地间的河滩是采玉的重要地段,当地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利用国庆假期从M地到P地对采玉河滩进行实地考察,图1为玉龙喀什河部分流域图,图2为该小组在P地拍摄的一组鹅卵石照片。
读图,完成1~3题。
1.同学们发现N地河滩鹅卵石的直径大都在8 cm左右,推断下图中能正确反映M、N、P三地河滩鹅卵石粒径分布特征的是( )2.关于①②③三处砾石形成的先后顺序说法正确的是( )A.①-②-③B.③-①-②C.③-②-①D.①-③-②3.有关图中M、P、N三地的鹅卵石分选性说法正确的是( )A.分选性相同B.M地分选性最好C.P地分选性最好D.N地分选性最好解析:1.A 2.A 3.B 第1题,根据题中信息可知,N地河滩鹅卵石的直径大都在8 cm左右,读选项B和D坐标轴中N地鹅卵石的直径不在8 cm左右,B、D 错误;根据左图中山脉的位置,推断河流的流向为自南向北,河滩中鹅卵石沉积规律应该是先沉积颗粒大的后沉积颗粒小的,因此鹅卵石直径P>N>M,所以能正确反映M、N、P三地河滩鹅卵石粒径分布特征的是A图。
故选A。
第2题,根据所学知识,河流沉积物中,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因此①②③三处砾石形成的先后顺序应该是①—②—③。
故选A。
第3题,河流流动到平缓、开阔的下游河床,河床纵比降减小,使河流流速降低,因而水动力减少,河流发生机械沉积,使得在这些地段可看到砾石、沙和粘土沉积物,分选性较上游好。
读图1可知,河流流向为自南向北,对于P到M段来说P为上游,M为下游,因此M地分选性最好。
故选B。
读我国南方某山区的聚落分布图,完成4~5题。
4.山区聚落的选址应趋利避害,图示地区的聚落主要分布在冲积平原向山坡过渡的地带,其最主要的原因是( )A.避开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灾害多发区B.靠山建住房,能避免大风、暴雨的侵袭C.便于在地震、山洪等自然灾害发生时逃生D.分布在高于洪水位的地方,以防御洪水5.下列措施中,既能提高农民收入,又能改善当地生态环境的是( )A.在陡坡上修梯田种粮B.不断扩大内河水产养殖规模C.大力发展山区旅游业D.在山坡上有计划地栽培果树解析:4.D 5.D 第4题,图示聚落位于我国南方地区,三面环水,聚落分布在冲积平原向山坡过渡的地带而不是分布在临河平原地区,主要是因为季风气候,洪涝灾害频发,分布在离河流有一定距离的地势相对较高地带,使聚落地势高于洪水位,有利于减少洪涝灾害对聚落的危害,D对;山区地势起伏大,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等,聚落分布越靠近山区,则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灾害越多,A错;靠山建住房不能避免大风、暴雨的侵袭,例如聚落位于山地迎风坡,则地形雨丰富,暴雨侵袭更严重,B错;靠近山区,更容易受山洪威胁,且山区附近也不利于地震逃生,有利于地震逃生的地形为平坦开阔地区,C错。
第5题,坡度陡的地区,地势起伏大,修建梯田种粮容易造成水土流失,导致生态环境恶化,梯田应修建在坡度较小的山区,A错;不断扩大内河水产养殖规模容易造成水污染,规模过大还会对其他生物的生存产生影响,B错;大力发展山区旅游,有利于增加当地居民收入,但对改善生态环境没有明显的作用,不合理的旅游活动还会造成环境污染、生态破坏,C错;在山坡有计划地栽培果树,既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也有利于保持水土和改善生态环境,D对。
福建平潭岛常年盛行东北风,其东北部的沙地底村北部分布着一座巨大沙丘(图1),沙丘与村庄近在咫尺,但几百年来沙丘从不移动,形成“沙不袭村,村不毁沙,人沙和平共处”的地理奇观。
沙丘上长有稀疏植被,覆盖一些黑色碎石。
图2为平潭岛局部地区地理要素分布图。
据此完成6~8题。
6.该沙丘的沙源最可能来自( )A.河流沉积B.岛屿东北部海滨的沙滩C.岩石风化物D.台湾岛7.形成该沙丘的直接原因最可能是( )A.海水涨潮、落潮,海水堆积B.流水搬运、堆积作用C.君山冰川堆积作用D.君山阻挡、削减风力,风力堆积8.该沙丘几百年来从不移动的主要原因是( )A.该沙丘位于山地的背风地带B.该沙丘上黑色碎石多,固沙作用明显C.植被根系发达,固沙作用明显D.地形和河流改变沙粒运动方向解析:6.B 7.D 8.D 第6题,若该沙丘是由河流沉积形成的,则该沙丘应位于入海口附近,A错;该地区气候湿润,如果岩石风化,其风化物经长时间生物作用应形成土壤而不是沙丘,C错;台湾岛植被覆盖率较高,风沙天气少,且距平潭岛遥远,该沙丘的沙源来自台湾岛的可能性较小,D错;该岛屿常年盛行东北风,岛屿东北部海滨的沙滩最可能是该沙丘的沙源。
选B。
第7题,海水堆积作用下形成的沙丘应位于海岸线附近,与图2中显示的沙丘位置不符,A错;该沙丘主要是由风力堆积形成的,不是由流水搬运、堆积形成的,B错;该地纬度低,海拔低,气温高,不可能有冰川,C错;该地常年盛行东北风,东北风在搬运海滨沙滩泥沙的过程中遭到君山阻挡,风力减弱,泥沙下沉堆积形成沙丘,D 对。
选D。
第8题,结合该地盛行东北风和图2中沙丘的位置可知,该沙丘位于君山的迎风地带,A错;碎石起到的防风固沙作用较小,B错;沙丘上的植被根系发达,能起到固沙作用,但是该沙丘上植被稀疏,固沙作用较小,C错。
选D。
石河一般多发育在0 ℃海拔高度附近,高大山地冻土层发育,其山坡上崩解的巨大块砾顺着湿润的碎屑垫面发生整体运动,大量砾石充填凹槽或沟谷形成石河景观。
读新疆天山地形剖面示意图和天山石河景观图,完成9~11题。
9.天山上的石河最可能分布在( )A.500 m以下B.1 500~2 000 mC.2 500~3 000 m D.3 500~4 000 m10.天山石河景观的形成原因主要是( )A.冻融堆积B.冻融侵蚀C.流水堆积D.流水侵蚀11.天山石河景观分布明显的地带主要在( )A.南坡沟谷B.北坡沟谷C.南坡高地D.北坡高地解析:9.D 10.A 11.B 第9题,由材料可知石河多发育在0 ℃海拔高度附近,也就是雪线附近,吐鲁番的海拔为34 m,夏季的日最低气温为23到25 ℃。
根据气温随海拔的递减规律,海拔每上升1 km,气温下降6 ℃,因此气温0 ℃可以算出该处的海拔为3 800~4 100 m,结合选项可知,正确答案选3 500~4 000 m,只有D选项最接近。
选D。
第10题,由材料可知高大的山地冻土层发育,山坡上崩塌的砾石顺着下垫面往地势较低的地方移动,遇到沟谷或者是凹槽便沉积下来对其进行填充,这就是石河景观,因此它的形成是由于冻土层融化物堆积,与河流水作用无关,注意是砾石土块进行移动,因此与河流无关,选A。
第11题,由材料可知,高大山地冻土层发育,其山坡上崩解的巨大块砾顺着湿润的碎屑垫面进行移动,注意是湿润的,天山北坡受大西洋水汽的影响,降水较多,因此相对南坡比较湿润,同时凹槽或沟谷进行沉积,因此选B。
二、非选择题12.下图是新疆和田区位略图。
和田是著名的“玉石之都”。
和田玉为变质岩,其矿体分布在海拔4 000 m以上的昆仑山高山地区,乙处河滩玉石富集,是拾玉的重要地段,秋季又是在此拾玉的最佳季节。
读图回答问题。
(1)结合地形条件,说明甲处狭长区域没有冰川分布的原因。
(2)说明乙处河滩玉石富集的外力作用过程。
(3)分析秋季成为乙处最佳拾玉季节的自然原因。
解析:第(1)题,冰川是由终年积雪形成的,故冰川形成条件是有降水(降雪)、气温低;结合甲地等高线分布从地形入手分析该地气温高、降水少的原因。
第(2)题,玉石为变质岩,出露地表必然经过岩体的破坏(风化、侵蚀)过程;源自4 000 m以上的昆仑山的玉石,到达乙所在河滩,必然经历了河流的搬运与沉积过程。
第(3)题,秋季成为最佳拾玉季节,说明秋季此处玉多且出露河滩;结合河流夏季汛期搬运能力强,但此时河水水位高不易发现河床中的玉石,而秋季水位下降玉石出露分析。
答案:(1)地势低,气温偏高;地形封闭,水汽不足。
(2)(含有玉石的)岩体经过风化(侵蚀或外力破坏),再经过河流搬运(向下游运动),到达地形平缓处(乙处),(玉石)发生沉积。
(3)夏季河流(流量大)搬运能力强,玉石沉积的时间相对集中在夏季;秋季河流水位下降,玉石出露。
13.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地壳运动及外力作用是影响黄河冲积扇沉积物剖面特征的主要因素,在相对稳定的地质环境下,沉积物沉积的过程在时间上是连续的。
黄河冲积扇地区城市多分布在山麓地势较高的地带。
历史上黄河下游多次决口改道。
图1为黄河冲积扇分布图及城市A到B一线冲积扇剖面示意图。
图2为城市C第四纪理论与实际沉积剖面图。
(1)黄河下游曾多次决口,简析黄河下游易决口的自然原因。
(2)描述黄河冲积扇上城市A到B一线沉积物的空间分布特征,并说明其形成原因。
(3)判断城市C岩层的沉积在时间上是否连续,并从地质作用推断其成因。
(4)分析山麓冲积扇有利于城市建设的自然条件。
解析:第(1)题,河流决口是指水流对河岸侵蚀而导致河岸出现缺口,水流外溢的现象。
黄河下游易决口,一是下游多为地上河,汛期水位高,河水对河岸压力大;二是下游水流速度较慢,以侧蚀作用为主,侵蚀河岸导致河岸出现缺口。
第(2)题,一般来说,比重大、颗粒大的物质先沉积,反之,后沉积,所以自西向东沉积物颗粒减小,且沉积物厚度也变小。
第(3)题,城市C的岩层在时间上不连续,缺失了P1地层。
不连续沉积现象产生的原因可能有:①在某阶段,该地地壳抬升而没有沉积;②前期有沉积,后期抬升把前期沉积物侵蚀掉而缺失;③该沉积时期气候变干,缺少沉积物来源而缺失。
第(4)题,注意要从宏观角度分析地形对城市建设的具体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平原地区多洪涝,而山麓冲积扇有一定坡度,不易发生洪涝;有充足的土地且较疏松的沉积层有利于地下空间建设等。
答案:(1)黄河由峡谷进入平原,比降减小,流速降低;流速慢,河水侧蚀作用明显,河岸易崩塌;泥沙堆积加剧,造成河床抬升,水位上涨;汛期河水水位上涨加剧,对河岸压力增大,容易造成决口。
(2)自西向东沉积物颗粒逐渐减小,自西向东沉积物厚度逐渐变小。
形成原因:黄河冲出山口后,流速逐渐降低,颗粒大的物质先沉积且沉积较多,颗粒小的物质后沉积且沉积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