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脑- PPT课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
临床表现

潜伏期:一般2~3天,(数小时~7日)

临床可分为四型:
普通型:最常见(约占90%) 暴发型:起病急骤,病势凶险,可分为3型 轻型 慢性败血症型
14
普通型(1)

上呼吸道感染期
多无症状
部分可有:

低热、咳嗽、咽痛、鼻咽粘膜充血及分泌物增多, 持续1~2日
– –
容易误诊 鼻咽拭子培养阳性
率最高
8
流行病学(4)



周期性: 每3~5年小流行,7~10年大流行 季节性: 多见于冬春季,高峰为3~4月 感染类型: 隐性感染者多,典型病人少 带菌者占60~70%,典型流脑占1~2%
9
Epidemiology
咳嗽、喷嚏 Patients Carriers
密切接触
Susceptible 特别是5岁以下儿童
暴发型(4)
混合型

为最严重的类型,同时有休克及脑炎的表现 顽固性休克、大片瘀斑


脑实质损害:抽搐、昏迷、呼衰,脑疝
预后极其严重
24
轻型与不典型
轻型
多见本病流行后期 较轻的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及皮肤少量出血点 脑部症状,脑膜刺激征及脑脊液改变不明显
不典型


婴幼儿流脑:高热、拒食、烦躁、惊厥 脑膜刺激征缺如 老年流脑:上呼吸道症状多、病程长、 病情重、并发症多,预后差,病死率高

流脑
早期皮疹

17
普通型(3)
流 脑 典 型 的 出 血 性 皮 疹
18
普通型(4)

脑膜炎期 多与败血症期症状同时出现,持续2-5天 发热、感染中毒症状 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颅内高压症状(剧烈头痛、 频繁呕吐 )脑膜刺激症(颈项强直) Brudzinski征和Kernig征阳性
19
25
慢性败血症型



极为少见,多为成人 病程迁延 以间歇性发热、皮疹或瘀点、多发性关节疼痛 为特征 血培养可阳性 易误诊
26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1)

血象: 白细胞10~20×109/L
中性占80~90%

CSF: 呈化脓性改变
外观混浊或脓样,压力>200mmH2O
白细胞>1000×106/L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epidemic cerebrospinal meningitis
中山大学传染病教研室
郑玉宝 guangzhouzyb@126.com
1
概述

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
临床特征为突起高热、剧烈头痛、频繁呕吐、
皮肤粘膜瘀点、瘀斑及颈项强直等脑膜剌激征,
脑脊液呈化脓性改变

多见于冬春季,儿童发病率高

带菌者是最重要的传染源
6
流行病学(2)
传播途径:经呼吸道传播

病原菌主要是通过咳嗽、喷嚏等经飞沫直接从
空气中传播

密切接触如同睡、怀抱、喂奶、接吻等,对2 岁以下婴幼儿有重要意义
7
流行病学 (3)
人群易感性:

普遍易感,病后可产生持久的免疫力
人群易感性与抗体水平密切相关

6个月至2岁的婴幼儿抗体水平最低,故发病
B、C三群最常见,占90%以上

我国目前流行的菌群仍以A群为主
可于病人、带菌者的鼻咽部以及病人血液、脑脊
液、皮肤瘀点中检出
4
病原学(3)

脑膜炎双球菌 多存在于中性粒细胞 内,少数在中性粒细 胞外面
5
流行病学(1)
传染源:带菌者和病人

病人从潜伏期末开始至发病后10日内具有传
染性,经治疗后细菌很快消失
15
普通型(2)

败血症期:起病急 感染中毒症状:寒战、高热39~40℃、头痛、 呕吐、神志淡漠 皮疹( 70%):
– 皮肤黏膜瘀点或瘀斑、重者可形成坏死 – 咽部、四肢、躯干、不对称分布、大小形态不一 – 出现速度、范围大小及颜色与病情有关 – 约10%病人可出现口周单纯疱疹
16
普通型(3)
蛋白明显增高,糖和氯化物降低
27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2)

细菌学检查 瘀斑处组织液或CSF沉淀涂片革兰染色检查细菌 (重要) 阳性率60~80% 血或CSF细菌培养 (有早期诊断价值) 确诊方法

免疫学检查
特异性抗原检测:灵敏、特异、快速,早期诊断 PCR方法核酸检测:早期诊断
28
诊断

流行病学史: 冬春季节,儿童多见 临床特征:突起发热、轻微上呼吸道症状、皮肤粘 膜瘀点、脑膜刺激征 实验室检查:WBC、N明显增高,CSF化脓性改变 确诊:皮肤瘀斑、脑脊液涂片发现脑膜炎球菌 血和脑脊液培养阳性

脑炎症状:谵妄、抽搐、神志障碍
普通型(5)

恢复期 体温下降 瘀点瘀斑消失或溃烂结痂愈合 颅高压症状、脑膜刺激征、脑实质损害征象好 转 一般在1~3周内痊愈
20
暴发型(1)

多见于儿童 起病急骤、病情凶猛 不及时抢救可于24小时内死亡
21
暴发型(2)
败血症休克型


炎症吸收好转
恢复期
发病机制(暴发型)
(与脑膜炎球菌释放内毒素引起急性微循环障碍有关)

休克型 : 内毒素
小血管痉挛 微循环障碍 DIC 多器官功能衰竭 休克
细菌繁殖

脑膜脑炎型 : 细菌繁殖 内毒素
脑血管痉挛 水肿 充血、出血
脑疝形成
病理改变

上呼吸道感染期:局部炎症 败血症期:血管内皮损伤、炎症、坏死、血栓形 成、血管周围出血;皮肤、黏膜局灶性出血 脑膜炎期:软脑膜和蛛网膜血管充血、出血、炎 症、水肿;脑底部炎症粘连,脑神经损害;颅内 压升高 脑膜脑炎型:脑实质损害、脑疝形成


严重毒血症 大片坏死性紫癜 顽固性休克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 脑膜刺激征多缺如,脑脊液多正常 血培养阳性
22
暴发型(3)
脑膜脑炎型




23

脑实质损害严重: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反复 或持续惊厥,迅速昏迷 脑膜刺激征,巴彬斯基氏征阳性等病理神经反射 局限性神经系统定位体征 脑疝形成:枕骨大孔疝,天幕裂孔疝 呼吸衰竭 CSF改变
2
病原学(1)

脑膜炎双球菌属奈瑟菌属,G-,呈肾形或豆 形,常成对或四联排列 营养要求较高,巧克力血琼脂平板(5%10%CO2,pH7.4-7.6),是专性需氧菌


对外抵抗力弱,对消毒剂敏感,有自溶酶
致病因素:能产生毒力较强的内毒素 抵抗力弱
3
病原学(2)

根据菌体表面多糖抗原可分为13个血清群,以A、
60%~70%隐性感染,30%上呼吸道感染和出血点型,典型流 脑仅占1% 感染后终生免疫
流行特征:全年发病,以冬春为主,3~4月为高峰
10
发病机制(普通型 )
病原菌
鼻咽部黏膜表面
鼻咽部黏膜下层 血液
无症状携带者
上呼吸道炎症 菌血症 败血症 脑脊髓膜炎
隐性感染
前驱期 败血症期
wenku.baidu.com脑脊髓膜
脑膜炎期
细菌被清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