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种学习方式 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种学习方式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以下是关于多种学习方式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葫芦岛市龙港区完全中学蔡淑云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要建构崭新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就要求学生要改变学习方式,倡导创设主动探索空间,培养自主探究能力,成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以往的课程大多数学生都是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学服从教,教服从考,使学生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压抑了学生兴趣,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的发展,新课程改革为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和相应的思想方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和操作平台, 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树立新的教育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是为学服务的,“教”是为了最终达到不需要“教”,教师如何采用最佳的途径和方式启动学生智能,让学生自己掌握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获取知识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真正改变学习方式,促进思维发展,深化课程改革,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的一个十分
·
重要的问题。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心里学家认为:兴趣是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兴趣是求知的起点、是培养思维和提高能力的内在动力。在诸多的非智力因素中,兴趣处于一种特殊的位置,具有特别的作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可以激发感情,培养意志;兴趣可以唤起某种契机,改变态度。呆板的,单一的学习方式,容易使学生思维疲劳,久而久之,使学生失去对学习的兴趣。因此心理学家一直认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重要的非智力因素。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引入,使问题体现时代要求,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乐学”。分步设置问题情境,分化难点让学生“易学”。开放设置问题情境,注重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让学生能够“活学”。教会学生对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学习方式。寓学习于活动中,增强学习的兴趣。
例如开放设置问题情境。数学教学中的开放性问题能够引起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提高学生深层次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的开放性与创造性思维。而且,重要的一点是,开放性问题有助于学生学习态度与情感的培养,即开放性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探索真理的勇气;敢于改造、敢于发现,不墨守成规,不固守己见。在这个过程中,也会潜
·
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精神与交流协作能力。
例如对于《二次函数》一章中有一题:已知:二次函数y=ax+bx+c图象过点A(0,a),B(1,-2),且最值为-3求证:这个二次函数图象的对称轴是直线x=2.
这是一道常见的代数证明题。现改变问题情境:若矩形框中的条件被墨水污染无法辨认,问:(1)根据现有信息,你能否求出题目中二次函数解析式?若能,写出求解过程;若不能,说明理由。(2)请你根据已有信息,在原题的横线内,添加一个适当的条件,把原题补充完整。
本题是一道补充已知条件的开放型题,别致新颖,可以让学生展开讨论,相互协作、互相补充,使学生在饶有兴趣的尝试探索中,发展了思维的发散性和有序性。在课堂教学中,要多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设法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课堂思维浓度。
我们知道,认识起源于动作,思维则是内化的动作。强化学生“动作”的活动是主客体的桥梁,是认知发展最直接的源泉。教师在课堂上创设智力操作活动,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程的理解,而且还拓宽了他们的思路,激发了他们更大的求知欲望。学校的一切教育活动都是通过自我活动来实现的,由外化到内化再到外化,达到知识的升华。
例如:八年级上册 1.1探索勾股定理这节课,我们创设
·
了这样的情境:我拿出两个不同的正方形连在一起的“L”形纸片,现在请同学们剪两刀,再将所得图形拼成一个正方形。学生动手操作,几分钟后学生剪纸失败,停了下来,期待着帮助,这时教者告诉大家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学好本节课:“勾股定理”。为了让学生经历教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激励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强化应用意识,让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口自主探索,感受到“无处不在的教学”与教学的美,提高了学习兴趣,对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有着重要的激励作用。
二、“动”中探索,培养能力
新《数学课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开拓学生思维能力,是通过解决问题来实现的。问题解决是创新的土壤,创新总是在问题解决中发展起来的。因此,课堂教学应该是向学生展示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必须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形成过程与应用过程,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这样不但能培养学生的探索和创新,
还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能力。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的消极的知识接受者,而是主动的、积极的知识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要形成一种使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景,而不是提
·
供现成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减少统一讲解,增加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增加学生分组活动,而教师要扮演好“导演”的角色,让学生养成自己学习,自己研究,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内驱力,诱发学生自主探究数学奥秘的欲望,使课堂教学焕发生命活力。如数学七年级上册《4.2比较线段的长短》这节课,为了探索比较两线段长短的方法,我设计了这样探索空间。
探究活动一:已知线段a,求作一条线段AB,使它等于a 学生甲:度量法学生乙:圆规截取法学生丙:画圆法
教者直接把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想办法,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方法让全体同学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和发散思维能力,尤其是作圆,想象力更丰富,由静到动,蕴含着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为探究活动二埋下了伏笔。
探究活动二:如何比较线段AB和CD的大小?
让学生自由成组,进行探索,研究解决问题的策略,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探索空间和创造性的思维情境,激发学生去探索、去发现、去创新,使学生的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个性得到充分发展。讨论结束,各小组派代表汇报研究成果。学生甲:圆规截取法学生乙:度量法学生丙:同心圆法学生丁:半圆法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借助语言可使动作思维内化为智力活动,各组代表边操作边描述,唤起了学生对探索过程的回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