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的“兼爱”说与功利主义思想
浅析墨子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浅析墨子思想及其现代价值浅析墨子思想及其现代价值一、墨子的主要思想(一)兼爱一一人道精神之阐扬。
“兼爱”是墨家最独特的核心价值观,也是墨家能够成为先秦“显学”的主要原因。
墨子的无私“兼爱”,首先是针对儒家的亲亲之“仁爱”提出的。
墨子认为,要使天下人相爱善,就要“爱人若己”。
但即便如此,墨家的兼爱并不排除现实功利的考虑。
墨子曾引进“义”的观念来解释“兼爱”,他所说的“义”即是“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所以,他提出“兼相爱、交相利之法”,强调“义即利”。
这表达了一种义利统一的思想,其“利”并非一己一时一事之利,应是对他者、天下人有“利”,是谓“公利”。
为此,墨子常“爱人”与“利人”并提,提倡“兼而爱之,从而利之”,实现了兼爱精神和功利主义的紧密结合。
平等之爱,在“人以群分”的古代,实难以推行。
然而墨子“兼爱”思想的提出,依旧人道精神阐扬的体现。
它可以为现代人的价值追求注入平等观念和道德理想的因素,足以为人们所珍视。
(二)非攻一一无义战争之消弧“非攻”的理论依据仍是“兼爱”思想。
墨子认为战争不仅对个人有害无益,而目_对百姓大众、社会国家也是最大的不利。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反对一切战争。
而对喜好攻伐征战、粉饰主张的国君以夏禹、商汤、周武王为例的话难,墨子说:“子未察吾言之类,未明其故者也。
彼非所谓‘攻’,谓‘诛’也。
”(《非攻下》)由此可见,墨子反对一切劳民伤财的侵略性、非正义战争,却明白无误地提倡正义的战争。
而正义之战,就是以暴制暴、以战比战的手段。
要真正实现以战比战,墨子认为既要提倡“非攻”,也要加强军备、处理好邻国邦交关系等等。
此外,墨子倡言“非攻”,不仅只限于曰头宣传,还义无反顾地身体力行,这一点在《墨子》一《公输》、《鲁问》等篇中都有记载。
(二)尚同与尚贤一一政治伦理之建构。
墨子生活于诸侯争霸的乱世,天下“尚同”成为他的道德理想国。
墨子认为,为了实现天下“尚同”,消除混乱状态,就要由天子颁布是非善恶的统一标准,这就是道德和法律,诸侯国君通过卿大夫和乡镇里长加以执行。
墨家的功利主义哲学
墨家的功利主义哲学
墨家是中国古代的一个重要思想流派,其代表人物为墨子。
墨家的功利主义哲
学是其思想的核心,对于墨家来说,一切行为都应该以实现社会和谐、促进人类福祉为目的,而不是为了个人私利或满足欲望。
墨子认为,人们应该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同时也应该避免损害他人的利益。
在
墨家的功利主义哲学中,强调“兼爱”、“非攻”、“尚同”等原则,主张尊重他人、尊
重差异,以实现和谐共处为目标。
墨家强调实践和行动,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来体现道德原则,才能真正达到功利主义的目的。
墨家的功利主义哲学对当今社会仍然有着一定的启示意义。
在当代社会中,人
们往往更加关注个人利益和欲望的满足,而忽视了社会整体利益和和谐共处。
墨家的功利主义哲学提醒我们要从整体的利益出发,促进社会的共同进步和发展。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墨家的功利主义哲学也为我们指明了一条道路:即
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也要考虑他人的利益,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
只有在实现个人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的平衡中,才能真正实现墨家所倡导的“兼爱”、“非攻”、“尚同”的理念。
总的来说,墨家的功利主义哲学提出了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开放包容的道德
价值观,强调利益关系和和谐共处。
在当代社会中,我们可以借鉴墨家的思想,寻找现代功利主义的实践路径,建构一个更加公正、和谐的社会。
愿我们都能从墨家的功利主义哲学中汲取智慧,为构建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墨子与边沁功利主义思想之比较的开题报告
墨子与边沁功利主义思想之比较的开题报告
题目:墨子与边沁功利主义思想之比较
背景:墨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儒家、墨家兼修,他的思想
中强调的是兼爱而非仁爱,主张推崇防御性战争。
与之相比,边沁功利
主义思想也是一个重要的思想流派,其强调的是以最大化的效益最终实
现个人和社会的幸福。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比较墨子兼爱思想与边沁功利主义思想,揭示
出两种思想的异同点,为人们更好地理解现代社会生活提供思想上的支持。
方法:通过分析两种思想的发展历程、核心概念、理论支持以及实
践成效等方面,比较探究其异同点。
结论:墨子兼爱思想与边沁功利主义思想都是基于关注社会效益的
理论,但两种思想的角度和侧重点存在差异。
墨子兼爱思想以人性本善、爱人如己为出发点,对推崇和平、主张利他主义、反对儒家专制思想具
有强烈的批评倾向;而边沁功利主义思想则更加关注个人的利益,注重
效用的最大化,追求自由主义发展。
两种思想各有所长,共同为人们的
思想启迪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关键词:墨子兼爱思想、边沁功利主义思想、社会效益、个人利益、比较研究。
浅析墨家“兼爱”思想及其对当今社会的启示
浅析墨家“兼爱”思想及其对当今社会的启示春秋战国时代,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种思想流派应运而生。
这一学术领域的繁荣景象,被后世成为“百家争鸣”。
墨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其系统的政治理论思想,不仅在历史上具有不可磨灭的进步性,而且对当今的社会经济发展和进步,也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一.“兼爱”思想其内容墨家著有十大教义,分别是兼爱、非攻、尚同、尚贤、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用、节葬,其中兼爱是核心政治思想。
所谓兼爱,体现在人与人之间即是互爱互助,体现在国与国之间即是大国不侵略小国,国与国之间无战事,和平共处。
当时社会礼崩乐坏,战乱纷飞,墨子提出“兼相爱,交相利”的学说,并指出当时社会混乱的原因皆起于人们之间的“不相爱”。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是故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
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是以仁者誉之”i,这是墨子提出的解决之道,即“兼爱”。
人人做到“视人若己”,则能社会和睦,国家安宁。
二.“兼爱”思想的特点了解“兼爱”思想的特点,首先要了解何为“兼”?用现代白话文解释“兼”,即“全部,整个”。
所有的一切事物共同构成了一个整体,且各部分都是平等的。
那么,“兼爱”就是爱一切人和事,平等地对待一切人和事。
张岱年曾言:“墨子的兼,与孔子的仁,大体相近,然亦颇不同。
仁是由己推人,由近及远,以自己为起点,而渐渐扩大;由远近之程度,而有厚薄。
兼则是不分人我,不分远近,对一切人,一律同等爱之助之。
”ii其平等性的体现,不仅体现在社会范围领域,还体现在时空领域。
“爱尚世与爱后世,一若今之世人也”iii正印证了墨家的“兼爱”是超越时空的限制,为对全人类的爱。
由此可知,墨家的兼爱思想具有广泛性。
墨子思想
一、兼相爱,交相利“兼相爱,交相利”是墨子伦理思想的核心。
何谓“兼爱”?就是“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墨子·兼爱中》这是一种不分国界、家别、人我的普遍的爱,是没有亲疏远近的爱。
墨子为何会提出“兼爱”思想呢?这是因为他将世乱的根源归结为人与人之间不相爱。
他说:“乱何自起?起不相爱。
”(《墨子·兼爱上》)“今诸侯独知爱其国,不爱人之国,是以不惮举其国,以攻人之国。
今家主独知爱其家,而不爱人之家,是以不惮举其家,以篡人之家。
今人独知爱其身,不爱人之身,是以不惮举其身,以贼人之身。
……天下之人皆不相爱,强必执弱,富必侮贫。
贵必敖贱,诈必欺愚。
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
以不相爱生也。
”(《墨子·兼爱巾》)天下之人只知爱自己,不知爱他人,不能“爱人若爱其身”(《墨子·兼爱上》),则攻伐欺诈必然因此而生。
人与人之间不相爱就是“别”,“别”是天下祸乱的根源,所以墨子提出“兼以易别”,用无差等的“兼爱”去代替有差等的“别爱”。
墨子实际上将批判的矛头指向了儒家的血缘宗法意识。
儒家也提倡仁爱,只是这种爱应该有先后、程度、方式上的差别,“这个差别表现为一个以我为中心的爱的辐射圈,愈近而愈先、愈亲、愈厚”,“爱父母超过爱家人,爱家人超过爱乡人,爱乡人超过爱国人,爱本国人超过爱他国人。
”孔子一直将仁、礼视为一体,常说:“人而不仁,如礼何?”(《论语·八佾》)“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试图在血缘宗法制度的基础上改造周礼,恢复社会秩序。
以礼为外在形式的爱必然是有差等的,如《礼记·丧服小记》中说:“亲亲以三为五,以五为九,上杀,下杀,旁杀,而亲毕矣”。
血缘关系越远,彼此间的情感也越疏淡,服制也就越来越轻。
又说:“亲亲,尊尊,长长,男女之有别,人道之大者也”,讲究亲亲、尊尊,严守君臣父子、长幼男女秩序的爱,其逻辑结论必然是由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等级地位的高低贵贱决定着爱的深厚浅薄。
墨子的兼爱思想内涵
墨子的兼爱思想内涵“兼爱”一说,最初见于《墨子》。
墨子以兼爱为其社会伦理思想的核心,认为当时社会动乱的原因就在于人们不能兼爱。
他提倡“兼以易别”,反对儒家所强调的“爱有差等”的观点。
他提出“兼相爱,交相利”,把兼爱与实现人们物质利益方面的平等互利相联系,表现出对功利的重视。
墨子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攻等主张均以兼爱为出发点,他希望通过提倡兼爱解决社会矛盾。
兼爱以天志为源头,引导出天爱万物,养万物,包容万物。
得出人也该爱万物,养万物,包容万物。
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这是墨家的最高社会理想。
《墨子》认为,人民不但要求生存和温饱,而且要求子女繁庶和幸福。
但是当时的许多统治者,对内使人民劳苦,剥削人民很厉害,使无数人民饿死冻死;对外发动侵略战争,兼并别国土地,使无数人民病死战死。
这些统治者又极端荒淫,霸占了成千上百的青年妇女,使天下许多男子不能结婚。
政治上交相作恶的混乱局面,即强者劫掠弱者,众者凌暴寡者,诈者欺骗愚者,贵者傲视贱者,是一切祸害中最大的祸害。
如何才能消除这一大害,兴起天下的大利呢?《墨子》指出最根本的办法就是提倡“兼爱”。
兼爱是《墨子》整个思想体系的核心。
所谓兼爱,即人与人之间不分血缘关系的亲疏和身份等级的贵贱,都应普遍地、平等地相爱互助。
对待别人的国家,就像对待自己的国家一样;对待别人的家庭就像对待自己的家庭一样;对待别人的身体,就像对待自己的身体一样。
《墨子》在道德观上十分重视“兼”,“兼”在墨家那里是个崇高的美称,它把合乎兼爱原则的国君叫作“兼君”,合乎兼爱原则的士叫作“兼士”。
与“兼”相对立的是“别”,“别”在墨家那里是个极大的贬词,不合乎兼爱原则的,便叫“别君”域“别士”。
同样,《墨子》也把儒家主张的“爱有差别”的观念称作“别爱”,认为儒家主张的根据血缘关系的亲疏贵贱而施予不同程度的爱,仿佛用火救火一样,只会加剧社会混乱,而兼爱则相当于以水救火,有助于治理社会混乱。
《墨子》把兼爱看成是圣王之道,把追求“兼”除去“别”作为改造社会的总纲领。
墨子思想(1)
1,兼爱中国战国时期墨子的主要思想。
墨子以兼爱为其社会伦理思想的核心,认为当时社会动乱的原因就在于人们不能兼爱。
他提倡“兼以易别”,反对儒家所强调的“爱有差等”的观点。
他提出“兼相爱,交相利”,把兼爱与实现人们物质利益方面的平等互利相联系,表现出对功利的重视。
墨子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攻等主张均以兼爱为出发点,他希望通过提倡兼爱解决社会矛盾,这当然只是一种理想。
但他批判了传统的宗法等级制度,在当时具有一定的进步性。
“兼爱”一说,最初见于《墨子》。
墨老先生被后人视为侠者之祖,他鼓吹“兼相爱,交相利”的学说,也就是对待别人要如同对待自己,爱护别人如同爱护自己,彼此之间相亲相爱,不受等级地位、家族地域的限制。
何为“兼相爱、交相利”?墨子曰:“视人之国,若(好像)视其(自己)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是故诸侯相爱,则不野战(交战于旷野){指不要打仗};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
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是以仁者誉之。
”(《墨子•兼爱中》)墨子无意追求爱的浪漫,而视之为济世救世的良方。
墨子认为,先秦社会之所以失范,在于人与人之间不相爱,“是故诸侯不相爱则必野战,家主不相爱则必相篡,人与人不相爱则必相贼,君臣不相爱则不惠忠(忠诚仁爱),父子不相爱则不慈孝,兄弟不相爱则不和调(和睦;使和睦)。
”与此相伴,自私自利亦是乱世之因,如“亏父而自利”、“亏子而自利”、“亏兄而自利”、“亏弟而自利”、“亏君而自利”、“亏臣而自利”、“乱异家以利其家”、“攻异国以利其国”等等皆为自私自利之结果。
一言以蔽之,违反兼爱互利原则的恶果是“强必执弱、富必侮贫、贵必傲贱、诈必欺愚”。
这表明,墨子有意凸显爱的现实性一面,拙于或不屑渲染爱的幻梦色彩。
而这一步骤又主要是通过把爱与利予以贯通得以完成的。
墨子的“兼爱”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核心的主张‘仁’,是专就义与不义的问题而言,而墨子的非攻,在
义与不义之外,更谈到利与不利的问题。”墨子说的“利”并不是自
私自利的“利”,而是民众之利。好战的君主发动的攻伐掠夺战争
只是给民众带来深重的灾难,根本没有从民众的利益而出发。攻
爱”这种高尚的道德情操不可能推行。其次,“兼爱”实行需要有
贤明君主作为保障。“兼爱”不仅仅涉及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调
节,更注重国与国之间关系的维护。这就需要各国有足以贤明的
君主来推行“兼爱”的思想,这对于当时国君来说,无疑是道德上
的高要求,所以实行起来并不容易。最后,“兼爱”思想没有足够
支撑它的律法体系以及相应的制度保证。它仅仅是道德上的要
伐者打胜仗,可以享有战胜的荣誉,扩张的领土,乃至显扬的国
威,看来是有利的。但是这只是少数人得利能给国家带
来统治者想要的繁荣富强。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墨家的“非攻”也
是和平思想的具体体现。
二、墨子“兼爱”思想的实践诉求
“兼爱”思想是否能顺利实行,应该说是墨子“兼爱”理论体系
没有从他人的角度出发,把属于自己的爱分给别人,这往往引起
祸乱的产生。墨子的“兼爱”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兼相爱”——墨子“兼爱”思想的文化理念。墨子的
“兼爱”包含了“大爱”的精神,提出社会成员应该相互关爱,而不
是局限于个人情感上的“小爱”。不过,墨子的“兼爱”的特点是
“为彼犹为己”(《墨子·兼爱下》)。这就说明了,实行“兼爱”既是
个人生活的幸福、社会的稳定,对于国家的生存发展也具有至关
重要的作用。墨子的“兼爱”、“非攻”思想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
总结墨子的主要思想
总结墨子的主要思想不久前,我根据您提供的信息总结了墨子的主要思想,并整理成了1000字的文章。
以下是我根据您提供的资料所总结出来的内容:墨子(公元前470年-公元前391年),道家思想家、伦理学家,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哲学观点和伦理原则,深刻影响了后世的思想和文化。
墨子的主要思想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 兼爱主义:墨子最重要的思想是兼爱主义,他认为爱应该超越个人和家庭的利益,而是应该普遍地扩展到社会的所有成员。
他指出,人类是平等的,只有通过兼爱,才能实现社会和谐与安宁。
墨子主张以兼爱为核心的道德观念,让人们摒弃私心和利己主义,以利他心态去关心和帮助他人。
2. 非攻主义:墨子强调避免战争与暴力,主张和平共处和解决争端的方式。
他认为战争只会带来深深的痛苦和无尽的恶果,应该以和平为目标来处理各种争端。
墨子主张通过对话、协商和互相理解来解决争议,从而实现和平与稳定。
3. 天志思想:墨子认为天(宇宙)具有智慧和伦理观念,并以此来规范人类行为。
他相信天意和善神,主张人类应该遵循天的智慧指导他们的行为。
墨子的天志思想对后来的儒家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4. 忠实和正直:墨子认为人们应该保持忠诚和正直,以确保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他反对欺骗和虚伪,主张以真诚和正义的态度对待他人。
墨子强调人应该尽力做到忠实和正直,以建立一个良好的社会秩序。
5. 反对奢侈和享乐主义:墨子批评那些追求奢侈和享乐的人,认为他们只关心个人享受而忽视社会的需要和他人的困境。
他主张节俭的生活方式和克制自己的欲望,以便腾出更多的资源来帮助他人和社会。
总而言之,墨子的思想深受伦理观念和对社会公正的重视所驱动。
他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合作,在不同的领域提出了许多有启发性的观点。
这些思想对后世的道德伦理学、社会政策和价值观念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墨子的思想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并且至今仍然有着深远的意义和价值。
浅析墨子教育思想
浅析墨子教育思想浅析墨子教育思想摘要:墨家,在先秦时代与儒家学说并称“显学”,它的代表人物墨子提出了其独特的一套关于教育的理论,对于当时的思想和政治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他的学说,即使在历经几千年之后的现代,仍然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教育思想影响启示墨子,名翟,鲁人,出身微贱,精于工艺。
他意一生的活动主要是“上说下教”,在他的教学思想中,主要论述了教育的作用,教育内容和教育教学原则。
在教育作用方面,墨子认为教育要“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他的中心教育思想是“兼爱”“非攻”。
在教育目的方面,他认为要培养“兼士”。
他的教育内容包括道德教育,也包括文史知识的学习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注重实用技术的传习。
在教育教学原则上,他坚持志功合一,主动性原则和实践原则。
一“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教育作用在墨子的思想体系中,教育就是通过教人学会“兼爱”,“非攻”,拥有一颗博爱的心,爱天下的一切人,从而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乱者得治”。
虽然他的思想并没有被当时的统治者采纳,但在当时的社会,他的思想指导了一批仁爱之士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尽力改变人民的生活。
在社会中,出现了一批行侠仗义,牺牲自己利益为民谋利益的侠士。
在现代社会,我们当然不需要这样的侠士,但是“兼爱”的思想对于我们现代的教育仍有很重要的意义。
在现代中国,应试教育的现状无法改变,所教出来的所谓高材生有一部分仍是自私自利的,他们认为自私是人的本性没有过错,他们认为人生在世就应该为自己谋福利。
而对社会,他们没有任何责任,他们只爱自己,认为这就足够了。
在之前西安音乐学院的学生药家鑫的案子也可以从一个侧面来反映他的自私,只为了自己能少些麻烦,就残忍的夺去了他人的生命。
这虽然很极端,但是也让我们看到了当代部分大学生只顾自己的现状。
为此,以兼爱的思想教育学生,使他们从小就意识到自己对社会的责任,意识到大爱的重要性,从而能够成为关爱他人的公民,对于建设一个和谐安宁的国家,“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是极其有益的。
历史九年级下册2课知识点
历史九年级下册2课知识点历史九年级下册第2课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的两大思潮——墨子学和道家学。
本文将就这两大知识点进行详细论述。
一、墨子学墨子学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以外的一种重要思潮,由墨子(名翟)创立。
墨子主张"兼爱",提出以"非攻"来实现和平。
以下是墨子学的主要内容:1. 兼爱思想:墨子主张人们应该互相关爱、互相帮助,摒弃个人利益和私欲,追求社会公平与和谐。
他认为,所有人都应该被关心和照顾,无论亲疏与身份地位。
2. 非攻思想:墨子反对战争与暴力,主张通过对话和和平方式解决矛盾和争端。
他认为人们应该相互理解、包容,摒弃私心杂念,以和平为目标实现社会稳定和秩序。
3. 功利主义:墨子提倡实际的行动和实用主义,认为只有通过实际行动解决问题才能取得真正的成果。
他反对虚幻的理论和纷争,注重实用价值和社会效益。
二、道家学道家学是中国古代的另一种重要思潮,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
道家学推崇"道"的观念,强调自然和谐与无为而治。
以下是道家学的主要内容:1. 道的观念:道家学强调"道"的存在,认为道是宇宙的原始力量,是世界万物的源头和根本。
人们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追求内心的平和与恬淡。
2. 无为而治:道家学主张不干涉、不干预,通过放任自然、不操之过急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安宁。
他们认为,劳心者不成功,行为轻松自然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就。
3. 非凡境界:道家学强调追求超越世俗的境界,寻求思想、心灵的升华与解放。
他们认为只有摒弃功利与欲望的执念,追求道的境界,才能达到内在的宁静与自在。
总结:历史九年级下册第2课主要介绍了墨子学和道家学的知识点。
墨子学强调兼爱思想和非攻思想,追求社会公平与和谐;道家学注重道的观念和无为而治,追求自然与内心的平和。
这两大思潮丰富了中国古代的哲学和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们应该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借鉴这些思潮的精神,追求社会的进步与和谐。
墨子主张什么
墨子主张什么墨子思想主张墨子主张尚俭节用,及兼爱非攻。
墨子特别着重“利”和“功”,尤其是“国家百姓人民之利”,是评估一切价值的标准,合乎国家百姓人民之利的,才有价值;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即是人民的“富庶”,凡能使人民富庶的事物,都是有用。
其主张类似于功利主义。
对人民没有直接用途或有害的东西应该节约,反对铺张浪费。
应提倡节日葬和短丧,反对音乐。
国家最大的问题是国家人民之间的斗争,而斗争的原因就在于人民之间缺乏互爱。
墨子因而提出兼爱之说,兼爱能利人利己,为了阻止斗争,墨子提出“非攻”,反对战争,更付诸行动,研究防御战术,曾与鲁班于攻防战中较量。
人没有相爱的本能,为了促使人民兼爱,墨子提出种种的制裁,主张有上帝在上,赏赐兼爱者与惩罚不兼爱的人,鬼神同样赏善罚恶,人亦须自求多福,不应垂手而祈求神灵保祐。
赏罚都是个人自招的,并非命定。
墨子也着重政治的制裁,要使世界和平,人民安乐,不但需要有一上帝在天上,亦需要有一上帝于人间。
应以天子的号令为是非的绝对标准,除此之外不应再有其他标准,在下者一律服从,而天子又以“兼相爱交相利”为令,那么天下人都会“兼相爱交相利”。
天子代天发号施令,人民只可服从天子,天子可说兼君主与教皇于一身。
《墨子.鲁问》:“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
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葬、节用;国家熹音湛湎,则语之非乐、非命;国家淫僻无礼,则语之尊天、事鬼;国家务夺侵凌,则语之兼爱、非攻,故曰:择务而从事焉。
”尚同:明智的人被选举来统治,明智的统治者将统一法律标准(法规)。
尚贤:尊重人才,把人才问题看成是国家政治中的头等大事,主张贤者在位,能者称职。
丧葬:长时间的土葬会使国家贫穷,人民稀少,政治混乱,所以必须废除。
节选:提倡极其艰苦朴素的生活,是极端救世的苦行僧派,强调在不增加开支的情况下,对人民有益。
非乐:从社会功利的角度出发,认为贵族所采用的礼乐制度,皆属浪费而不实用,除加重人民负担,也会影响国家经济。
论墨子之“兼爱”说-精品文档
论墨子之“兼爱”说“兼爱”是墨子的核心价值理念,也是墨家区别于先秦其他学派的根本标志,本文试从以下几方面论述这一价值理念。
一、“兼爱”说的内涵“兼爱”的“爱”从形式上看,和儒家一样,也是指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等伦理道德,但在实质内容上则根本不同。
它是和“利”紧密联系在一起,其实质就是“利”。
如《墨子?经上》谓:“仁,体爱也”,“义,利也”,“忠,以为利而强低也”,“孝,利亲也”。
这“仁”“义”“忠”“孝”显然皆以“利”的价值来衡定自身的价值,可见墨子之“爱”的基础和旨归就在于“利”,即“天下之大利”。
《孟子?尽心上》曰:“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
因“兼爱”而“非攻”,《墨子?兼爱下》曰:“国都不相攻伐,人家不相乱贼,此天下之害与?天下之利与?即必曰:天下之利也”。
因“兼爱”而鳏寡孤独有所终,孤童有所养,其价值仍归结于“利”。
墨子还主张“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非命”“右鬼”“法天”等,所有这些固然各有其自身某种价值,但却又无一不归根于“利”而以“天下之利”为轴心。
“兴天下之利”是墨学的生机所在,亦是墨子的价值取向和根本宗旨,“兼相爱”即“交相利”,这既反映了墨家的精神,也是从根本上区别于儒家之“仁爱”。
“兼”是对“爱”的一种方式、状态的诠释,说明如何去爱。
“兼”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相互性。
墨子认为,以利人为内容的“爱”应该是相互的,人己都承担爱的任务,同时享有被爱的权利。
其相互性是针对“别”而言,“别”是指单方面的自爱,实质就是利己亏人,是自私,墨子谓之为“贼”,是乱之所起的根本原因。
“兼”则是指相爱,是人与人、家与家、国与国之间的相爱,是天下大治的根本。
相互性是“兼”的第一义、根本义。
二是普遍性。
墨子主张爱人应该远施周遍,对所有人都应该爱。
《墨子?兼爱下》曰:“兼爱天下之博大也,譬之日月兼照天下之无有私也。
”《墨子?天志上》曰:“爱人者此为博焉,利人者此为厚焉。
墨子的思想主张是什么
墨子的思想主张是什么墨子的思想主张是“兼爱”,其实质是“爱利百姓”,以“兴天下大利,除天下之害”为己任。
所以墨家之徒的言论行动,皆以国家、百姓、人民之利为准绳。
周朝进入春秋战国时期,战争频发,民不聊生,广大人民群众渴望息兵息战,休养生息。
墨子体察到下层的民情,代表小生产者及广大百姓的利益,提出了“非攻”的主张。
墨子的学说思想共包括以下几点:①兼爱非攻。
所谓兼爱,包含平等与博爱的意思。
墨子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友爱,"爱人若爱其身",并认为社会上出现强执弱、富侮贫、贵傲贱的现象,是因天下人不相爱所致。
②天志明鬼。
宣扬天志鬼神是墨子思想的一大特点。
墨子认为天之有志——兼爱天下之百姓。
因“人不分幼长贵贱,皆天之臣也”,"天之爱民之厚",君主若违天意就要受天之罚,反之,则会得天之赏。
墨子不仅坚信鬼神其有,而且尤其认为它们对于人间君主或贵族会赏善罚暴。
墨子宗教哲学中的天赋人权与制约君主的思想,是墨子哲学中的一大亮点。
③尚同尚贤。
尚同是要求百姓与天子皆上同于天志,上下一心,实行义政。
尚贤则包括选举贤者为官吏,选举贤者为天子国君。
墨子认为,国君必须选举国中贤者,而百姓理应在公共行政上对国君有所服从。
墨子要求上面了解下情,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赏善罚暴。
墨子要求君上能尚贤使能,即任用贤者而废抑不肖者。
墨子把尚贤看得很重,以为是政事之本。
他特别反对君主用骨肉之亲,对于贤者则不拘出身,提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的主张。
也就是我们说的民主。
④节用节葬。
节用是墨家非常强调的一种观点,他们抨击君主、贵族的奢侈浪费,尤其反对儒家看重的久丧厚葬之俗。
认为君主、贵族都应象古代大禹一样,过着清廉俭朴的生活。
墨子要求墨者在这方面也能身体力行。
春秋战国时期墨子的兼爱主义
春秋战国时期墨子的兼爱主义在历史的长河中,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思想大融合的时代,各种思想流派迸发出耀眼的光芒。
其中,墨家学派凭借其独特的兼爱主义理念,成为了当时的一种重要思潮。
本文将围绕春秋战国时期墨子的兼爱主义进行探讨。
1. 兼爱主义的内涵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战争频发,各国纷争不断。
在这样的背景下,墨子倡导了一种以兼爱为核心的思想。
兼爱主义认为,所有的人都应该互相关爱、互相尊重,平等相待。
墨子主张消除战争和仇恨,强调抱团取暖、共同发展,追求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2. 兼爱与人性墨子认为,人性本善,人们都具备关爱他人的天性。
兼爱主义通过提倡爱与关怀来引导人们与世相处。
墨子认为,只有放下个人私利,真正关注他人的需要,才能够实现兼爱主义的理念。
3. 兼爱主义的实践墨子的兼爱主义不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强调实践的重要性。
墨子提出了“兼爱无边”的理念,主张将兼爱的精神扩展到全人类。
他反对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主张君主应该尊重平民,而不应该只关心贵族。
墨子积极倡导劝学修身,推崇礼仪教化,致力于消除战争和人与人之间的冲突。
4. 兼爱与和平墨子认为,只有通过兼爱主义,才能够实现社会的和平。
他提倡战争的废止和争端的调和,主张以和平的方式解决冲突。
在世界充满战争与冲突的时代背景下,墨子的兼爱主义思想无疑成为了人们向往的梦想。
5. 兼爱与时代价值墨子的兼爱主义理念对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现代社会,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各个国家间相互依存的程度越来越高。
只有通过兼爱,才能够实现不同国家的和谐共处、互利共赢。
而在个人的层面,兼爱也能够使人们相互尊重、相互理解,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总的来说,春秋战国时期墨子的兼爱主义是一种追求和谐共存的思想,强调全人类的关爱和互助。
兼爱主义以人性本善为基础,主张通过实践来促进社会的和平与发展。
墨子的兼爱主义思想对于塑造当今社会的价值观、推动世界的和谐发展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让我们共同学习墨子的兼爱主义,为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美好努力奋斗!。
墨子的读后感
墨子的读后感《墨子》是先秦时期墨子学派的经典之作,作者是战国时期思想家墨子。
读完《墨子》,我深受触动,对于墨子的思想和观点产生了许多感悟和思考。
《墨子》是一部思想性极强的著作,其核心思想是“兼爱”、“非攻”。
墨子提出了推崇兼爱、反对战争的思想,认为人们应该互相关爱,摒弃战争与杀伤。
这个观点给了我很大的启示。
在当今社会,利益冲突、仇恨与冲突屡屡发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显得疏离与冷漠。
而墨子所提倡的兼爱之道,让我想到了温暖与和平。
我们应该摒弃私利,关爱他人,共同努力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
在墨子的思想体系中,他还提出了“非攻”的观点。
他主张避免使用战争与暴力的手段解决问题,认为“以利易害为失道”。
这个思想也颇具启发意义。
在现代社会,世界各国之间的战争与冲突层出不穷,导致了无数的生灵涂炭。
而墨子的“非攻”思想告诉我,战争并非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反而会带来更多的痛苦和损失。
我们应该通过和平的手段解决争端,以理服人,避免流血与伤亡。
此外,《墨子》还深入探讨了天理与人事的关系。
墨子认为天理高于人事,人应当遵守天理、顺应自然。
他批判了庄子的“逍遥游”,坚持人类应该追求道德和合理的安排。
他对于官员的要求也很高,认为他们应该保持清正廉明的态度,为国家和人民做出真正的贡献。
这让我想到了现实社会中的一些问题,我们应该以天理为准绳,追求道德、公正和真理,不盲从于功利主义和利己主义,从而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的来说,读完《墨子》,我受益匪浅。
墨子的思想观点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启示性,对于我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将秉持兼爱之道,摒弃私利和战争,通过和平的手段解决问题。
同时,我会努力追求道德、公正和真理,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墨子的思想将伴随我一生,成为我努力奋斗的信念和指引。
墨家的功利主义
墨家的功利主义就墨家的思想来看,墨家提倡的兼爱、非攻、尚贤、尚同、非命、非乐、节用、节葬等等都是出于当时的时代条件之需要,是为了维护广大劳动人民的生存与生活需要而提出来的。
墨家的思想紧紧围绕着增进广大劳动人民的幸福这一主题展开,因此用功利主义来形容墨家的思想再合适不过了。
说墨家是功利主义首先在于墨家用利来衡量道德。
《大取》中说:“义,利;不义,害;志功为辩”。
认为“义”不仅是主观动机的问题,而且应该在客观效果上也有利于人。
后期墨家继承了墨子的“志功合”的思想,更加强调“功”,也就是强调行动的客观效果。
墨家还用“利”来解释“忠”、“孝”、“功”等概念。
他们说:“忠,利君也”;“孝,利亲也”;“功,利民也”。
(《经说上》)墨家的功利主义是“大功利主义”。
墨家赴汤蹈火为的是劳苦大众的利益,而不是一己私利。
墨子的“兼相爱,交相利”为全体和全体中的每个人着想。
“兼为全体着想,其重在量。
交为个体着想,其重在质。
”[1]尚贤旨在打破亲疏关系选举贤能与贤君,尚同则是墨子所设想的“尚同一义以为政”的政治制度,“一义”是思想统一,“尚同”是政治集中,并且强调“上下同义”、“上下通情”。
也就是墨子强调由人民选举能代表人民利益的贤君,在贤君的领导下,上下为同样的目标奋斗,而这同样的目标不言而喻就是人民的生存问题以及生活幸福问题。
而墨家的“非命”思想则通过打破贵贱贫富贤愚不平等的命定论来为下层劳动与统治阶级享有同样的追求生活幸福的权利提供了前提。
“非乐”思想看似不合理,但与下层劳动人民吃不饱、穿不暖、疾无医的状况相联系就可明白墨子的良苦用心乐,对于饥寒交迫中的劳动人民来说,吃饱穿暖有病得医才是最重要的,也是最现实的,“乐”对于他们来说是太遥远的事,更重要的是,统治阶级的“歌舞升平”正是建立在对劳苦大众的盘剥基础上的,让劳苦大众在贫寒的泥淖里越陷越深。
“节用”“节葬”主要是对追求奢华的统治阶级而言的,让统治阶级少挥霍一点,减少对劳苦大众的盘剥。
墨家兼爱
墨家兼爱一.兼爱天下兼爱作为墨家的核心思想,提倡无等差平等的博爱。
墨子以兼爱为其伦理思想的核心,认为当时社会动乱的原因就在于人们不能兼爱。
他提倡“兼以易别”,反对儒家“爱有差等”的观点。
希望通过兼爱来解决社会矛盾。
1.兼爱是什么“视人之之乱的方法。
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把别人看成自己,把别人的亲人看成自己的亲人;爱自己几分,爱别人也几分,爱自己的父母、兄弟、子女几分,爱别人的父母、兄弟、子女也几分;一视同仁,人人平等,分毫不差,这也就是“兼爱”。
墨子把使天下人兼相爱、交相利作为治理天下之乱的方法。
因为在他看来爱人利人乃顺天意。
兼爱可以使天下富而不贫,治而不乱。
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悌,万民大利。
(《兼爱中》)《墨子》中有三篇专讲兼爱。
墨子在其中首先区别他所谓的“兼”与“别”。
坚持兼爱的人他名之为“兼士”,坚持爱有差别的人他名之为“别士”“别士之言曰:吾岂能为吾友之身若为吾身,为吾友之亲若为吾亲”他为他的朋友做的事也就很少很少。
兼士则不然,他“必为其友之身若为其身,为其友之亲若为其亲”,他为他的朋友做到他能做的一切。
作出了这样的区别之后,墨子问道:兼与别哪一个对呢?(引语见《墨子 爱下》)然后墨子用他的“三表”来判断兼与别(以及一切言论)的是非。
所谓三表,就是“有本之者,有原,有用之者。
于其本之也,考之天鬼之志、圣王之事。
”(《墨子 命中》)“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
于何用之?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
”(《墨子 命上》)三表之中,最后一表最重要。
“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是墨子判定一切价值的标准。
这个标准,也就是墨子用以证明兼爱最可取的主要标准。
在《兼爱下》这一篇中,他辩论说:“仁人之事者,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然当今之时,天下之害孰为大?曰:大国之攻小国也,大家之乱小家也;强之劫弱,众之暴寡,诈之谋愚,贵之傲贱:此天下之害也。
⋯⋯姑尝本原若众害之所自生,此胡自生?此自爱人、利人生与?即必曰:非然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墨子的“兼爱”说与功利主义思想摘要:墨子的伦理思想以“兼爱”说为中心和标志,把“兼爱”原则展开为“兼相爱、交相利”,进而发展为墨子的义利观,墨子的义利观既“贵义”又“尚利”,是首位在诸子百家中高举功利主义旗帜的思想家。
墨子的“兼爱”思想,首先体现在“别相恶”的对立中。
通过“兼以易别”用大爱的姿态表达了一种平等的思想,根据此来兴天下之利。
但“兼爱”不仅追求社会的正义平等,也关注个体的权益。
首先,墨子将天下祸害的原因归结为“不相爱”,深刻地揭示了天下之害的根源。
其次,墨家所讲的“兼相爱,交相利”,迥异于“耻言利”的儒家思想。
墨子强调“义利一体”,视“利人”、“利天下”为“义(至善)”,然后又提出“利”以“义”的标准和目的。
墨子提倡“交利”的平等意识,代表了平民和小生产者的物质生活利益,不是利益冲突的另一方以奴隶主贵族为代表的地主阶级利益,但是墨子又把解决这一冲突、矛盾的希望寄予帝王,这显然是不可实现的空想。
最后墨子把义利统一的功利主义贯彻在道德评价上,提出在“合其志功而观”的道德评价理论,强调客观结果与主观动机的统一。
关键词:墨家,兼爱,非攻,交利《史记》无墨子传,只在《孟荀列传》后附了寥寥24字:“盖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为节用,或曰并孔子时,或曰在其后。
”但墨学在中国史上的重要地位和所起的巨大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古语有云:“孔席不暖,墨突不黔”。
这句古谚隐含着这样的信息:在百家争鸣的时期,儒、墨两家同为“显学”。
对此典籍中多有记载。
(《韩非子·显学》)载:“世之显学,儒墨也。
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
”(《吕氏春秋》)中多次以孔墨并称。
(《当染》)云:“孔墨之后学,显荣于天下者众矣。
”这就说明墨家和儒家在当时的巨大影响力,墨家学派也曾有过显赫,辉煌的学术地位。
墨子,名翟(dí),墨翟是墨家的创始人,后人尊称为墨子。
墨子的时期约在公元前468年—前376年,多数认为墨子是鲁国人。
传说他的手工技巧和著名工匠公输般齐名,是一名精于制械的工程师。
墨子属于“士”的阶级,但他也是平民的代言人。
墨子先习儒而后非儒,深谙儒家学术,并在构建“兼爱”体系使用的术语或概念,基本上是儒家惯用的词汇,如孝、慈、仁、义等,表明墨子基本上认同、认可儒家的价值理念,但在思想体系中的内容和特点上与儒家是对立的。
墨子最终舍弃儒学自创学派—墨家。
墨家著作现存《墨子》一书,从汉朝流传下来,著录《墨子》71篇,宋朝前后遗失18篇,现仅存53篇。
一.“兼爱”之说兼爱为墨子“十论”的核心,其基本涵义是“视人为己,不分亲疏,贪官贵贱,同等爱人。
”这和儒家“仁爱”的伦理思想是对立的,这里做简单的比较:1.爱的程度、范围儒家:依据宗法伦理,承认亲疏有别、远近有分、贵贱有差。
墨家:反对宗法伦理,主张“爱无差”,“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墨子·兼爱中》)。
2.爱的先后顺序上,爱与被爱儒家:“仁学”提出时,一开始就与氏族宗族血缘关系紧紧的结合在一起。
“爱亲之谓仁”(《国语·晋语》),说明儒家“仁”最初的含义就是对根基宗法血缘关系的亲子之爱的概括。
其学生有子也说的很明白:“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而学》)。
而后儒家提倡先爱自己之亲,再推及别人之亲,推己由人,主张尽心,不言回报,是彻底的义务论。
墨家:“必吾先从事于爱利人之亲,然后人报我爱利吾亲也”(《墨子·兼爱下》)。
大致的意思是我对你好,然后你也对我好,我爱你,你也爱我。
对等互报,对待利益的问题上呈现了功利主义的色彩。
反过来,问题是如果别人不爱我。
我应该怎么办。
在《兼爱·中》有说“既以非之,何以易之?子墨子言曰:“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
”意思是:既已认为不相爱不对,那用什么去改变它呢?墨子说道:“用人们全都相爱、交互得利的方法去改变它”。
另外在实行“兼爱”原则上,墨子也有自己的想法:“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
大致意思是:凡是爱别人的人,别人也随即爱他;有利于别人的人,别人也随即有利于他;憎恶别人的人,别人也随即憎恶他;损害别人的人,别人随即损害他。
这样情况就显而易见了,因为世界上即使是愚笨之人在危难之时也会选择兼爱之人,而且可以兴天下之利和除天下之恶。
“兼爱”的第一要义首先是反对独知爱己的自私自利,反对自私自利,否定亲疏有别的宗法观念,然而“兼爱”是否可行?于是墨子又对兼爱的可行性进行论证。
一方面求助于上天和君主的权威;另一方面,在理论上提出了“投桃报李”、“好人好报”的对等互报原则,即自己的利益可以通过爱人、利人而得到回报。
后期墨者说:“爱人不外取己,己在所爱之中”(《墨子·大取》)。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爱别人并没有把自己排斥在外,在爱别人的同时也就爱了自己。
于是个人利益与爱人利人达到一致,这样“兼爱”就具有了诱人、魅力之处。
正因如此,人民就乐意实行“兼爱”的原则。
所以墨子深信实行“兼爱”原则,“此何难之有焉!”由此可看出“兼爱”原则的可行性论证可见,固然反对恶人贼人的利己主义,但没有否定利己之心。
恰恰是以对等互报原则,“兼爱”都是以利己心和个人利益为立足点。
墨子说:姑且试着推究孝子为双亲考虑的本心,我不知道孝子为双亲考虑,是希望别人爱护和有利他的双亲呢?还是希望憎恶、残害他的双亲呢?按照常理来看,当然希望别人爱护和有利于他的双亲。
既然如此,那么怎样从事才能得到这个呢?必然是我先从事于爱护和有利于别人的双亲,然后别人报我以爱护和有利于我的双亲。
这就是说爱人的必被人爱。
这就是说,孝子之所以爱利他人之亲,其立足点就在于可以满足“爱利其亲”的利己之心,“兼爱”的魅力就在于墨子的利己是可以获得,而不用损害个人利益。
这也就是墨子认为“兼爱”的实行“此何难之有焉”的原因。
但是墨子并没有把利己作为“义”(善)的价值尺度或是行为准则,相反,而是把“利人”视为行为的准则和“义”的价值尺度。
这就体现了墨子功利主义的思想及其特点。
因此全面考察“兼爱”利人利己的伦理性质,其实质就是个人利益和他人利益矛盾的和冲突。
这也就是兼爱的特殊功能所在,使国与国,家于家,人与人利益互通相爱相利。
但这也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
在阶级社会中,不同阶级之间的利益关系不可调和,在社会制度大变革时期更是如此。
贵族们独知爱己、利己是经济、政治地位决定的,实行“兼爱”是不可行的、主观幻想的。
其认识的根源是把现实中的阶级利益对抗直接认为单独知识道德问题,认为不要取消上下、贵贱在政治、经济上的对立,只需要“以兼易别”的道德方式就可解决,万事大吉,单用道德的力量改造社会的思想,无疑是唯心主义的道德决定论,不符合社会实际,如水中之月,空中楼阁一般。
但是“兼爱”思想也有其光辉之处,代表着劳动人民的心声,具有人民性品格。
二.墨子的功利主义义利观在墨子的道德价值观中,首先是何为“至善”的问题。
同为显学的儒墨两家有着原则性的分歧。
儒家认为“义”为礼的最高境界,符合礼便是义,把“利”理解为私利,把“义”、“利”对立起来,主张“仁者安仁,何必曰利”的道义论。
墨家这里即“贵义”又“尚利”,主张“义”以“利”为内容、目的和标准。
但是墨子说的“利”是利人、利天下而不是私利,用是否利人、利天下的现实利益来区别“义”与“不义”、“善”与“恶”。
一切善恶的道德价值在于对他人天下产生的效果。
据此,墨子提出一条可以行为准则—“利人乎即为,不利人乎即止”(《墨子·非乐》),这充分体现了墨子在回答什么是至善的问题,即道德价值观上的功利主义特点。
墨子“尚利”,视“利人”、“利天下”为“义”的内容、目的、标准;反过来,墨子又把“义”看成是达到“利人”、“利天下”的手段,所以有提出“贵义”,这个“义”就其具体形式而言,即指包括“忠”、“惠”、“孝”、“慈”等道德规范。
墨子提出“尚利”的道德价值标准,这是对“利”为道德价值标准的传统观念的否定,挑战了周礼的道德观念的地位,这体现了当时社会道德观念的变革,具有启蒙的意义。
同事墨子既提出以“利人”、“利天下”的“义”的标准;又以“贵义”维护了道德的作用,在理论上有进步和合理性。
墨子强调“利”也没有否定道德的作用,充分肯定道德原则由一定利益所决定。
理论一经产生就有其独立性和存在价值,起着调节社会关系的作用,强调“利”,但不否定道德,这就达到了义利的统一,是一种独具特色的功利主义,有十分宝贵的理论价值。
从思想源头来讲这是有了自身的阶级特性,是代表奴隶与贵族之间的平民与小私有生产者的利益,从“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三者民之巨患也”(《墨子·非乐上》)可以表明墨家“利天下”所代表的阶级,但这现实理性的功利为何成为空想。
因为他把如何实现“天下之利”的问题,寄希望于“上天”、“君主”、“道德”的力量。
三.“志功统一”的道德评价原则把义利统一的功利主义原则落实在道德评价上,提出“志功统一”的主张,“志”是行为的动机,“功”是行为的效果,应相互结合来评价行为道德。
如动机不好之例:钓鱼不是为了喂鱼吃东西,而是你想要吃掉这条鱼。
动机好而效果不好的例子如:揠苗助长。
“志功合一”是墨子道德评价体系的基本原则。
但是墨子认为不同职业其功德是有大小之分的。
虽然这是经验论的观点,但是要求行为有更多功善是十分合理的。
墨子也是首个提出比较“志”和“功”这对概念的,并作出了比较正确的解答。
墨子学术中除了以上讲述的观点外还有大量理论知识。
如墨家的十大主张中除了“兼爱”还有“非攻”、“尚贤”、“尚同”、“尊天”、“事鬼”、“非乐”、“非命”、“节用”、“节葬”。
他认为,要根据不同国家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十大主张中最适合的方案。
他的“三表”法的认识论、逻辑学都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这也造就百家争鸣时期“非儒即墨”之称。
墨家在当时虽然地位显赫,被尊为“显学”,但只有300多年的光辉历史。
墨家为何辉煌的时间如此之短,在汉代以降迅速衰微,原因何在?首先,外部的社会原因,在春秋社会变革时期,法家是更适应当时的变革需求;而后汉王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地位越来越高,知识分子视墨家为邪说暴行,因而被冷落。
其次,从内部原因来说墨家“敢于用而不知文”,崇尚节俭,提倡“自苦为极”脱离实际,人民难以实现;并且在墨子之后缺乏德业兼备的领袖,墨家的后世有拥秦的嫌疑,在知识分子中名声不好。
再次,墨家与传统上层文化大相径庭,文化主流是重政轻技,重道轻器的倾向,使墨家的自然科学无适宜生长的空间。
最后,墨家兼爱思想有打破家族家庭本位之嫌与封建的宗法制相抵触,被打击从而演化为社会下层所流行的思想。
总之,墨子代表着平民和小私有生产者的利益,以“兼爱”为标志,以贵义、尚利的功利主义为特点,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留下了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