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案(新教材)第一部分古代中国第五单元第13讲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社会治理和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3讲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社会治理和社会救济与优抚

政策

主题概览

(1)基层治理以户籍管理与基层组织构建为基础,主要任务是征发赋役,维护稳定。

(2)社会保障主要由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宋朝以后,宗族及慈善组织的作用逐渐增大。

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

战国(1)国家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

(2)公元前375年,秦献公以五家为“伍”的办法编排户口

秦朝实行分类登记制度,除一般百姓的户籍外,还有________、宦籍、市籍等

汉朝(1)丞相主管全国户籍工作,各级地方政府也均有专门人员主管户籍。

(2)户是政府征派赋役的单位,百姓编户入籍后,成了封建国家的“________”。

(3)政府定期进行人口调查,东汉末年,户籍散乱

隋唐(1)隋命州县官“________”,重新核定户籍。

(2)唐承隋制,户籍三年一造

宋朝户籍分主户与客户。主户指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客户指没有土地的佃户

元朝(1)户口类型比较复杂,按职业划分,统称为“________”。

(2)一旦定籍,世代相袭,不得变动

明朝(1)继承了元朝以职业定户籍的做法,户籍分民籍、军籍、匠籍等。

(2)明朝户籍册称“________”,以里甲制为基础,每里一册,详列各户人口、田土、房屋

清朝(1)普通户籍基本沿袭明制,户籍管理相对松弛。

(2)清前期赋役实行固定丁银、摊丁入亩后,户籍的作用大为削弱。

(3)乾隆年间,户籍永停编审,政府只是按照一定的组织制度登记人口数量

“诸色户计”

“诸色户计”是元代各种人户的总称。元代户籍制度十分复杂,政府根据全国居民承担的不同义务以及职业、民族、宗教和社会地位的不同等情况,把人们划分为各种人户,称为“诸色户计”或“诸色人户”。民户是主要人户,也是诸色户计的基础。元政府在民户中实行户等制,以三等九甲为序征发赋役。

二、中国古代基层管理与救济救助制度(一)中国古代基层管理制度

1.基层组织

秦汉(1)县下设________和里。

(2)乡设三老,掌教化;设啬夫,掌狱讼、赋税;设游徼,掌捕盗。里设里正。

(3)乡、里之外有亭,设亭长,负责传递政令和维护治安

唐朝以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城内设坊,郊外设村,设里正、坊正、村正

明朝实行________,十户为一甲,一百一十户为一里,设甲首、里长

基层治理

基层治理是对基层地区(如城市社区、农村等)的治理。基层是社会治理的基础,国家治理现代化离不开基层治理现代化。城市的社区治理、农村的村落治理,都属于基层治理范畴。基层治理涉及面宽、量大、事多,直接面对群众,在整个国家治理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2.社会治理

(1)特点:注重建立基层民众的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机制。

(2)演变

秦汉实行什伍组织,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互相监督

唐朝________,以四家为邻,五邻为保,彼此之间相互监督

北宋实施保甲制

明朝推行________,要求十家总编为一牌

清朝清初实行里甲制,后来推行保甲制

(3)趋势:兼具区划和户籍管理性质的________与旨在维护社会治安的保甲制合一。

思维点拨乡里的主要管理功能

(1)教化民众,劝民行善。

(2)规范乡民日常行为,主要是婚丧、祭祀等方面的交往礼俗。

(3)患难相恤,互帮互助。

(4)解决日常纠纷,维持社会治安。

材料据甲骨文记载,商王朝已开始实行人口登记制度,有“登人”或“登众”,即临时征

集兵员的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扩大兵源,增加赋役,稳定社会秩序,纷纷建立严格的户口登记制度以了解地方的户口和财政状况。秦朝户口登记更加严密,内容更加详尽,对不报、虚报和假报户口等行为严加惩罚,还作出了不许擅自迁徙、迁徙时必须审核并办理更籍手续等规定,户籍制度至此正式形成。汉承秦制,户籍管理又有发展。汉丞相萧何编制《九章律》,其中的“户律”规定了详细的户籍管理办法,实行编户齐民,历史上首次将户籍管理上升到法律规范。此后,秦汉户籍制度一直为以后历代王朝所沿用。

——摘编自江立华《我国古代的户籍制度及其特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发展趋势,并分析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影响。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中国古代救济救助制度

1.历代社会救济

(1)原因: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每逢自然灾害发生时,人民生活缺少保障。

(2)特点

①主体:掌握大量资源的政府,救济的重点在________,核心在于保证粮食供应。

②辅助:社会力量的救济活动侧重于日常生活中的赈济。

(3)发展

汉朝汉朝建立________制度,积谷备仓,调节粮价

隋唐政府既重视官方储备,也大力提倡民间积储

宋朝①宗族通过设立族产,在衣食、住行、婚娶、蒙养、丧葬等方面资助族中贫困者。

②北宋范仲淹在族内创设义田,赈济族人

明清慈善组织开始兴起,出现了善堂、善会等慈善机构

思维点拨中国古代政府重视社会救济的原因

(1)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自然灾害频发,人民生活缺少保障,这就需要国家和社会提供必要的、及时的救助。

(2)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孟子、墨子等思想家提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