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少阳病辨证论治
六经辨证--少阳病辨证-少阳病主证摘自《新编辨证用药歌诀》
![六经辨证--少阳病辨证-少阳病主证摘自《新编辨证用药歌诀》](https://img.taocdn.com/s3/m/521be7f4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bd6ee41.png)
六经辨证--少阳病辨证-少阳病主证摘自《新编辨证用药歌诀》少阳病辨证少阳主证与证兼,半表半里少阳篇。
汗吐下法要禁用,临证灵活细辩观。
[注释]在少阳病辨证中,可分为主证和兼证。
主证者,乃为半表半里之证也;兼证有五种不同的情况出现,在半表半里主证和兼证中,汗、吐、下发不可用之。
要根据临床灵活辨别。
一、少阳病主证半表半里少阳病,口苦咽干眩晕生。
往来寒热胸苦满,心烦喜呕脉弦劲。
治法和解少阳明,小柴胡汤有其功。
[注释]半表半里者,谓之少阳之主证。
其证见:口苦咽干,头晕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脉弦劲有力。
治法应和解少阳,方用小柴胡汤主之。
[按语]本证的临床表现是:往来寒热,胸胁苦满,神情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脉弦。
本证的病机是:太阳之邪不解,传入少阳;亦可因气血不足,腠理不固,邪气相乘,发自少阳,或厥阴传入少阳所致。
邪入少阳枢机不利,正邪相争于半表半里,邪郁则恶寒,正盛则发热,故往来寒热。
此为少阳之特殊证型,既与太阳病发热恶寒并见不同,又与疟疾寒热交替定时发作相异。
少阳经脉循行两胁,邪犯少阳,经气不利故胸胁苦满;胆气犯胃,气机不畅,升降失常故神情默默,心烦喜呕。
胆火亢盛则口苦咽干目眩。
《甲乙经》云:'胆者,中精之腑,五脏六腑取决于胆,咽为之使,少阳起于目锐背,少阳受邪故口苦咽干,目眩'。
邪热入阳明之里,故苔薄白,然少阳亦有黄白相兼,或薄黄不燥之苔,不可不知,脉弦为少阳之病主病。
本证的治疗原则是:和解少阳。
和解少阳药:柴胡、当归、枳实、青皮、元胡、香附、佛手、陈皮、半夏。
本证的常用方剂是:小柴胡汤加减: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炙甘草、生姜、大枣。
加减法: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瓜蒌;若渴去半夏,加西洋参、瓜蒌根;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若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若心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干姜。
倪海厦讲伤寒论辨少阳病脉证并治法
![倪海厦讲伤寒论辨少阳病脉证并治法](https://img.taocdn.com/s3/m/38e865e0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bb.png)
倪海厦讲伤寒论辨少阳病脉证并治法辨少阳病脉证并治法少阳就是所谓的「神经、血脉」,凡是不列入脏腑的,沟通脏腑之间的油网络,都是「少阳」包括西医讲的淋巴系统,如何从外症或摸脉知道病邪停在少阳,如何判断及检查?就是此少阳篇要介绍的。
病邪在皮肤表面的时候,皮表就是太阳,如果来不及用桂枝或葛根汤等去发汗,病邪脱离皮表进入少阳,代表滤过性病毒进入淋巴系统,也就是进入水道系统。
就是中医所谓的气。
没有入腑,入腑就是阳明证,也没有入脏,入脏就是少阴或厥阴,如何检查及判断?少阳有什么主症?临床上,常常病人感冒的时候,本来是太阳证,一吃抗生素,就变成少阳,抗生素没有把滤过性病毒杀掉,反而对肠胃功能有伤害,所以西药大多要饭后吃,因为西药伤胃,中药都是空腹,中药要饭后吃是希望药停在上面,所以像去胸中烦躁的「栀子豉汤」就可以饭后吃。
人身上最主要、最密的血脉神经就是在胸腔、横膈膜、纵膈膜这一带,包括肺和心,所以进来的时候会进入这地方。
人的眼、耳、目、口、鼻,所有的五官有问题的时候,化脓等都属于三焦系统,就是所谓的少阳系统,而像耳朵的功能有障碍,肾开窍在耳,就属于内脏的问题。
而本身发生的病症就是在半表半里的中间。
在表的里,在里之外。
例:女人的乳癌细胞在淋巴系统的时候,还可以治疗,在血脉神经的时候也还可以治疗,可是如果转移到骨或脏的时候,就晚了。
二七七:「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人有两个少阳。
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太阳的表邪进入少阳的时候,胆附在肝旁边,病邪一进来的时候,第一个就是碰到胆。
胆受邪的时候,胆汁就会回逆。
如果胆汁跑到血里面去的时候,人身上就会比较黄,如果胆汁往上冲,跑到喉咙里面,就会感觉嘴里面苦,所以口苦;因为病在阳,所以所以一定会看到有热的现象,所以咽干,因为喉咙靠血脉神经来滋润,一受邪的时候,血脉干掉了,津液不足,喉咙一定会发干;目眩,眼睛会发昏,因为眼睛也是靠血液来滋润,所以表症马上可以变为这些症状,实际上这些还不够,前面有介绍,一定会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往来寒热的原因,因为病邪在淋巴系统里面跑,如果抵抗力很强,打赢的时候就热,打输的时候,病邪往里进的时候就冷,所以有忽冷忽热,突然来的热,突然来的冷,因为三焦受病的时候,第一个就是胸胁的地方,胸里面水份精液很多,邪一进入胸里面以后,胸里面的水运转就不会正常,而且还要分出很多体力来相抗,所以自然而然堵在这,病人还有恶心、呕的现象,所以只要病人有呕的现象,马上就想到少阳,为什么呕?水道系统不是很正常的时候,胃吸收的营养没有办法进入三焦油网,进入脏腑,【内径】三焦者水道出焉,决渎之官,所以三焦是疏导的系统,在这状况下,旧的食物没有去,因为三焦有病邪了,新的血生不出来,而新的食物又不受,停在肠胃中,所以会有恶心的现象,这些都是三焦少阳的主症。
《伤寒论》少阳病的特点及提纲问题探析
![《伤寒论》少阳病的特点及提纲问题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d7a1a59a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d4.png)
《伤寒论》少阳病的特点及提纲问题探析
一、少阳病的特点
1、少阳病主要发生于成年人,发病部位以肝脾、胆、肾为主,多表现为阳虚、气虚症状;
2、阳虚发病主要有腰酸、腿软、胸闷、咳嗽、头晕、多汗、小便清长等;
3、气虚发病主要有乏力、嗜眠、虚弱、黯然、脱发、咽干、头晕眩晕等。
二、少阳病的治疗
1、治疗少阳病要充分活化阴阳,滋补既宜重用芩草、黄芪、铁桂、当归等药物补气益阳,又要用柴胡、黄连、白芍等药物温补祛风健脾。
2、治疗时宜采用辨证施治的原则,选择症状相宜且副作用较小的药物,如以女贞子、柴胡制饮、生脉散为主,以辅以桂枝、龙骨、细辛、芒硝及芦根等滋阴生津;
3、少阳病治疗还要注意减轻病人的体力劳动,并宣告养生措施,以利于阴阳的活化,增强机体的抵抗力。
【中医】伤寒论重点方剂整理
![【中医】伤寒论重点方剂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27df3dfa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1d.png)
【中医】伤寒论重点方剂整理伤寒论重点方剂整理特别提示本篇内容仅限于中医临床医师辨证论治使用,禁止非医护人员采用,若因私自采用出现的任何后果,与本平台无关。
第一章——太明病辨证论治1、桂枝加葛根汤证提要:太阳中风兼经气不利的证治。
病机:风寒外束,营卫不和,经输不利,筋脉失养。
主症:发热,汗出,恶风,项背拘紧固缩,转动不灵。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升津舒经。
方药:桂枝加葛根汤(桂枝汤加葛根)2、葛根汤证提要:太阳伤寒兼经输不利的证治。
病机:风寒之邪束表,太阳经输不利。
主症:恶寒(风),发热,头痛,无汗,项背拘急不舒,脉浮紧。
治法:发汗解表,升津舒筋。
方药:葛根汤(桂枝汤减轻桂芍用量,加葛根、麻黄)3、桃核承气汤证提要:蓄血轻证的证治。
病机:血热互结于下焦。
主症:少腹急结,小便自利,其人如狂,或发热,以午后或夜间为甚,舌红苔黄或有瘀斑,脉沉涩。
治法:泻下瘀热。
方药:桃核承气汤(桃仁、大黄、芒硝、桂枝、甘草)4、蓄水证证提要:蓄水证的证治。
病机:水蓄膀胱,气化不利,兼有表证未除。
主症:少腹硬满,小便不利,渴欲饮水,饮不解渴,甚则饮入即吐,苔白滑。
治法:通阳化气利水,兼以解表。
方药:五苓散(泽泻、桂枝、白术、猪苓、茯苓)5、葛根黄芩黄连汤证提要:里热协表邪下利的证治。
病机:热迫大肠,兼表证不解。
主症:下利不止,肛门灼热、大便臭恶稠粘,小便黄赤,喘而汗出,或兼表证。
舌红、苔黄、脉数。
治法:清热止利,兼以解表。
方药:葛根芩连汤(葛根、黄芩、黄连、甘草)6、桂枝人参汤提要:脾虚下利而表邪不解的证治。
病机:脾阳不足,兼有表邪。
主症:下利不止,心下痞硬,兼发热恶寒。
治法:温中解表。
方药:桂枝人参汤(理中汤加桂枝)7、大陷胸汤证提要:大结胸的证治。
病机:水热互结于心下胸胁。
主症:心下硬痛拒按,伴见心烦,潮热,口渴,头汗出,不大便等,脉沉紧。
治法:泻热逐水,峻下破结。
方药:大陷胸汤(大黄、芒硝、甘遂)8、小青龙汤证提要:太阳伤寒兼水饮内停的证治。
少阳病
![少阳病](https://img.taocdn.com/s3/m/22b9e0c94028915f804dc28a.png)
35
大柴胡汤证辨证要点
证候: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郁郁微
烦,呕不止,心下急或痞硬,大便难 或下利不畅,伴小便色黄,苔黄少津, 脉弦数。 病机:邪郁少阳,兼阳明化燥成实。 治法:和解少阳,通下里实 。 方药:大柴胡汤(柴胡 黄芩 芍药 半夏 生姜 枳实 大枣 大黄)
36
大柴胡汤证 小柴胡汤证 证名 邪入少阳,胆火内郁,枢机不运 病 同 机 异 少阳郁热兼阳明里实 胆热内郁,影响脾胃 同 往来寒热,口苦,咽干,目眩 呕不止,郁郁微烦,心 证 胸胁苦满,默默不欲 候 异 下急或痞硬,不大便或 饮食,心烦喜呕,舌 下利不爽,苔黄少津, 上白苔,脉弦细 脉弦数 和解少阳 治 同 法 异 兼通下里实 扶正祛邪,调达枢机 同 柴、芩、夏、姜、枣 方 药 异 加大黄、枳实、芍药, 加人参、炙甘草,补 轻下热实,缓急止痛 益胃气,扶正祛邪 37
小柴胡汤证为邪犯少阳,胆 火内郁,枢机不利
证见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
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 喜呕、脉弦, 治宜和解少阳,疏利气机;
38
柴胡桂枝汤证为邪犯少阳, 表邪未解
证见发热,微恶寒,支节烦
疼,微呕,心下支结, 治宜和解少阳,兼散表邪;
39
大柴胡汤证为邪犯少阳, 兼有里实
21
96条与263条均属少阳病,都 为少阳主症
263条是少阳本经自发, 96条是从太阳病发展来的,是传经之邪; 从病变部位看,96条口苦、咽干、目眩病变主 要在少阳经络及其络属苗窍,主要在经络;
小柴胡汤证病变既在少阳经又在少阳之腑胆和 三焦,并且影响了心、肝和脾胃,主要在脏腑。
少阳病篇2013520
![少阳病篇2013520](https://img.taocdn.com/s3/m/4d6583c6770bf78a6529547a.png)
少阳阳微结与少阴纯阴结的鉴别
少阳病辨证论治
熊学军 副研究员
复习已经学习的内容 六经、六经病、六经辨证
复习太阳、太阳病发病特点,治疗方法 手太阳小肠经 足太阳膀胱经
复习阳明、阳明病发病特点,治疗方法 手阳明大肠经 足阳明胃经
案1:李某某,女,76岁,右侧牙痛4天,加重1天。牙 齿将近脱落,进食水果后出现疼痛,昨日因与孙女生 气,继之右侧头痛、耳痛、面肿。舌尖边红,苔薄黄, 脉细弦。
——少阳为主,脾虚次之 ——小柴胡汤去黄芩,加芍药 本条腹痛:土虚木乘 ——中虚为主,少阳之邪次之 ——先宜小建中汤,再投小柴胡汤
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凡 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 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101) 辨柴胡汤的使用法及误下后复与柴胡汤的机转 伤寒或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四大主证之一)——说明证情的不典型性 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病程的曲折性 复与柴胡汤——再与小柴胡汤 药后反应: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战汗
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 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264) 少阳中风证治及禁忌与误治后的变证 耳聋、目赤-----风火循经上扰,清窍不利 胸中满而烦-----邪郁少阳,经气被阻;郁火循经上扰
心神 禁治:不可吐下 误治变证:心悸、惊惕-----心虚则悸,胆虚则惊。气
《少阳病辨证论治》课件
![《少阳病辨证论治》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b7f0a63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29.png)
06 少阳病案例分析
典型病例介绍
病例来源
介绍病例的来源,如某医院、某患者群体等。
病例基本信息
提供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等基本信息。
主要症状
描述患者的主要症状,如发热、口苦、咽干等。
病例分析过程
诊断依据
阐述医生根据哪些症状、体征和检查结果进行诊断。
《少阳病辨证论治》 ppt课件
目录
CONTENTS
• 少阳病的定义与特点 • 少阳病的病因与病机 • 少阳病的辨证方法 • 少阳病的论治原则 • 少阳病的预防与调护 • 少阳病案例分析
01 少阳病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与概念
少阳病是中医六经辨证中的一个证候,主要指邪气侵犯足少阳胆经所引起的病理变 化。
鉴别诊断
说明该病例与其他相似疾病的区别点。
治疗方案
介绍医生为患者制定的治疗方案,如中药方剂、针灸等。
病例总结与启示
治疗效果
01
总结治疗后的效果,如病情缓解、痊愈等。
经验教训
02
分析治疗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如诊断失误、治疗方案不当等。
临床意义
03
阐述该病例对临床实践的指导意义,如对少阳病治疗的启示等
。
02 03
蒿芩清胆汤
适用于少阳湿热证,症见寒热如疟,胸闷呕恶,口苦溲黄等。方中青蒿 、黄芩清肝胆湿热;竹茹、半夏和胃降逆;枳壳、茯苓行气利湿,使湿 热之邪从大小便而去。
四逆散
适用于肝脾不和之证,症见胁肋胀痛、心烦易怒、脘腹胀满等。方中柴 胡疏肝解郁;芍药柔肝缓急;枳壳、甘草调和中焦气机。全方调和肝脾 ,疏肝理气。
导致少阳病。
内伤七情
忧、思、怒、喜、悲、 恐、惊等七情刺激,影 响脏腑功能,引发少阳
辨少阳病脉诊并治.
![辨少阳病脉诊并治.](https://img.taocdn.com/s3/m/788891d94afe04a1b071deff.png)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少阳病辨证论治Treatment of Shaoyang Disease Based on SyndromeDifferentiation概说Introduction一少阳的生理少阳包括足少阳胆与手少阳三焦。
胆与肝相表里,共主疏泄,参与脾胃的运化,共同完成水谷精微的消化输布。
三焦为水谷与气机升降的通道,并与厥阴心包经相表里。
《难经》“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以始也”。
故三焦功能正常,气机得以升降,水道得以通调,于是周身安适,内外俱和。
少阳居半表半里之位,为人体阴阳气机升降出入开阖的枢纽,职司升降和运转,故有“少阳为半表半里”,“少阳为枢”之说。
二少阳病的病理(一)少阳病的成因太阳表邪内传胆火上炎,经脉壅滞少阳本经受邪少阳病即可从太阳转入,也可有本经受邪直接发病。
又因与厥阴相表里,当厥阴阳复,也可转出少阳。
邪在少阳,胆火上炎,所以有口苦,胸满,寒热往来等证。
(二)少阳病的病位——“半表半里”。
(三)少阳病的病性——郁热三少阳与其他脏腑经络的关系少阳居太阳与阳明之间,外邻太阳,内连阳明,所以少阳病大多见于太阳传阳明的过渡阶段,也正是这个缘故,少阳病常可外兼太阳,或内兼阳明。
少阳与厥阴相表里,少阳病容易传入厥阴,反之,厥阴明复,又能转出少阳,因此有“实则少阳,虚则厥阴”之说。
胆与肝一脏一府,肝胆与脾胃关系十分密切,肝胆属木,脾胃属土,脾胃运化,有赖于肝木的疏泻、条达,共同完成消化功能。
四少阳病的治法少阳病不是表病,故禁用汗法;又不是里实证,故禁用下法;也非胸膈实邪,吐法亦禁用。
只宜和解枢机法。
何谓和法:“通过和解或调和的作用以祛除病邪为目的的一种治法。
它不同于汗、吐下三法的专事攻邪,又不同于补法的专事扶正。
”戴北山:“寒热并用之谓和,补泻和剂之谓和,表里双解之谓和,平其亢厉之谓和。
”所以我的理解在某种程度上有“助正达邪”之意。
现在所谓的“和法”包括和解少阳――小柴胡,蒿芩清胆汤,达原汤,调和肝脾――四逆散,逍遥散,痛泻要方调和肠胃――半夏泻心汤少阳病的证治法为和解法,代表方是小柴胡汤。
伤寒论选读背诵条文
![伤寒论选读背诵条文](https://img.taocdn.com/s3/m/8e865fe3cc7931b764ce15f4.png)
第二章、太阳病辨证论治太阳病辩证纲要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岀,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
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滋。
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癇,时癒疯,若火熏之。
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太阳病本证一、中风表虚证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岀,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眾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日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右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
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 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
温覆令一时许,遍身衆滎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 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列。
若不汗,更服依前法。
又不汗,服后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
月艮一列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
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机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95、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14、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43、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18^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2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英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21、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22、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62、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二、伤寒表实证35、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计右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少阳病辨证论治.ppt
![少阳病辨证论治.ppt](https://img.taocdn.com/s3/m/2a3ce4cfa76e58fafbb00390.png)
小柴胡汤证
▪ [原文] 96条: 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
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 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 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 [提要] 小柴胡汤证的证候表现及治疗 ▪ [讲析]
▪ 三焦手少阳之脉,起于小 指次指之端,……布膻中, 散络心包,下膈,遍属三 焦;
▪ 其支者,……侠耳后直上, 出耳上角,……
▪ 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 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 交颊,至目锐眦。
▪ 是动则病耳聋浑浑焞焞, 嗌肿喉痹。
▪ 胆:
贮存胆汁和排泄胆汁(胆者,中精之府) 主决断(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 头痛发热:胆火上扰,清窍不利故头痛发热。 ▪ 禁忌:误汗则津液外泄,化燥伤津,胃中干燥,
促使邪气内传阳明,胃中燥热上扰心神则谵语。
少阳本经受邪
▪ 表现:口苦,咽干,目眩 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 头痛发热,脉弦细
▪ 病机:胆气内郁,胆火上炎 ▪ 治法:清泻胆火,和解枢机 ▪ 方药:
第二节 少阳病本证
四、少阳病分类及治则:
▪ 1.少阳病本证:和解少阳 ▪ 2.少阳病兼变证:和解少阳为主
兼表邪未解者 兼化燥成实者 兼三焦气化不利,水饮内停
五、少阳病转归
▪ 1.痊愈: ▪ 2.传经:阳明、太阴、厥阴 ▪ 3.变证:结胸、痞证、惊悸、谵语……
少阳病
▪ 第263条: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 第264条: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
▪ 咽干:胆火上炎,灼伤津液则咽干;《灵枢·奇病 篇》“咽为胆之使。”
伤寒论原文-少阳病篇
![伤寒论原文-少阳病篇](https://img.taocdn.com/s3/m/e3aa236e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e5.png)
伤寒论原文-少阳病篇伤寒论原文-少阳病篇伤寒学派源自中国古代医药学术体系,其中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就是《伤寒论》。
这本经典是由东汉末年的张仲景所著,全书分为六篇,分别讨论不同类型的伤寒病。
其中,《伤寒论》第五篇名为“少阳病篇”。
《少阳病篇》是《伤寒论》中的重要篇章,探讨了少阳病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辨证治疗等内容。
下面我们将对《少阳病篇》进行详细解读。
少阳病是一种外感疾病,主要是指阳气与阴气之间的失调所致。
根据《少阳病篇》的记载,这种病症主要表现为发热、寒热往来、头痛、眩晕、口苦、呕吐、胁肋胀痛等症状。
此外,患者还可能出现苔脓、舌质暗红、脉象浮紧等体征。
经过详细的辨证施治后,张仲景总结出了两个重要的治疗原则:一是“不可攻其表,当解其肌”,即不可直接攻击表面的症状,应优先调理肌肉;二是“不可多攻其脉,当调其营卫”,即不可过度调节脉搏,而应调节营卫之气。
根据不同的病情,张仲景提出了“阳病三阳”的理论。
所谓“阳病三阳”,指的是少阳、太阳、阳明三种病症的表现。
在《少阳病篇》中,张仲景详细阐述了少阳病与其他两种阳病的区别,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疗方法。
对于少阳病患者,张仲景推荐了一些草药和治疗方法。
在草药方面,他建议使用黄芩、柴胡、半夏等药物,以清热、降逆、解表的方式治疗病症。
此外,他还对于针灸疗法有着独到的见解,并将其作为治疗少阳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此外,《少阳病篇》还对少阳病的并发症和预后进行了讨论。
张仲景明确指出,少阳病患者如果得不到及时治疗,很容易转化为更严重的太阳病或阳明病。
因此,对于少阳病的治疗需要早期干预,以防病情进一步恶化。
总的来说,张仲景的《少阳病篇》为后世医家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通过深入研究这一经典文献,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古代医者对于少阳病的认识和治疗方法,还可以从中汲取宝贵的经验,为当今医学实践提供参考。
虽然这本经典问世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但其价值依旧不减。
《少阳病篇》中所述的种种病症与治疗原则,对于今天的医学研究和实践仍然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七版教材《伤寒学》七年制-72学时教学大纲
![七版教材《伤寒学》七年制-72学时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344e3d21e2bd960590c677ab.png)
全国高等中医院校《伤寒学》教学大纲(供中医学专业七年制用)全国高等中医药教材编审委员会组织编写2004年5月天津中医学院伤寒论教研室讨论修订前言《伤寒学》是以中医经典著作《伤寒论》以及历代医家研究与发展《伤寒论》的学术成就委研究对象,以六经辨证论治体系的内涵、外延与理法方药综合运用的基本规律为研究内容,以提高临床辨证论治水平与临床疗效为最终目的的一门学科。
本学科既有基础学科的特点,又有临床学科属性,既是学习和研究临床学科的重要基础,又是基础学科和临床学科的桥梁,是中医专业的主干课程。
本门课程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是:在内经、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课程基础上,以六经辨证为核心,将理、法、方、药连贯起来,并紧密结合临床,通过课堂讲授、实验、见习等教学环节,使学生掌握六经辨证理论体系,相关汤证辨证论治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临床辨证论治的原则、思维方法与技能,为提高临床各科辨证论治水平打好基础。
以适应21世纪中医药高素质人才需要及社会发展需要。
《伤寒学》大纲内容分绪论、六经病证治、霍乱病、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证治水平及附篇三部分。
第一章绪论简要介绍伤寒学的基本定义与构成要素,《伤寒论》的地位、形成与发展概况,学术渊源与成就,与中医其他三大经典《内经》、《金匮要略》、瘟病学的关系,伤寒的涵义,病因、发病与传变,辨证方法与治则治法,在宽背景、厚历史、深基础中展示伤寒学的地位和研究脉络。
尤其突出其临床经典的特征。
第2~9章分别论述六经病的辨证论治,继承前六版教材的成熟经验,在汤证条文阐述基础上,为保持理法方药一致性、临床概念的完整性,增加【辨证提要】,提纲挈领,掌握要点;以【难点电击】取代以往【文献摘要】,既指出疑点,拓展思维空间,培养创新能力,又避免以经释纯理论之枯燥;增加【案例选释】,强调经典的临床实践性,重在训练中医临床辨证论治的思维方法;保留【现代研究】,展示当前研究平台及前沿;补充【学习要求】、【复习思考】,使学生把握学习重点、难点;汤证一级以上标题均用中英标示,以体现其现代化、国际化。
少阳病辨证论治
![少阳病辨证论治](https://img.taocdn.com/s3/m/6e95548faeaad1f346933fa2.png)
⑦咳:水饮犯肺,肺气上逆则咳——去人参、大 枣甘温壅气及生姜辛散之品,加干姜温中化饮, 加五味子敛肺止咳。
小柴胡汤证的病机
[原文] 97条: 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舆正气相搏,
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 嘿不欲饮食。藏府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 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服柴胡汤已,渴者, 属阳明,以法治之。 [讲析]
案二
按:根据《伤寒论》所言:“伤寒中风,有柴 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之旨,临 床辨证使用该方时,抓住能反映少阳经病的病 因病机的两三个主证,即投小柴胡汤,随证出 入,效如桴鼓。
出处:李巨琪,陈文敏.小柴胡汤儿科应用举隅. 陕西中医,2019,23(6);556
头痛发热:胆火上扰,清窍不利故头痛发热。 禁忌:误汗则津液外泄,化燥伤津,胃中干燥,
促使邪气内传阳明,胃中燥热上扰心神则谵语。
少阳本经受邪
表现:口苦,咽干,目眩 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 头痛发热,脉弦细
病机:胆气内郁,胆火上炎 治法:清泻胆火,和解枢机 方药:
第二节 少阳病本证
实邪阻滞,而用吐下之法,势必耗伤气血,导致 胆气内虚,心失所养,而出现心悸、惊惕等变证。
二、少阳病治禁
[原文] 265条: 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
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 不和,烦而悸。 [提要] 本条论述少阳伤寒表现及禁忌。 [讲析]
脉弦细:邪犯少阳,胆热内郁,疏泄不利则脉弦; 细为正气不足,抗邪乏力之象。
三焦:
通行元气(三焦者,元气之别使 ) 运行水液(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
少阳病
![少阳病](https://img.taocdn.com/s3/m/d938fa2a03d8ce2f006623dc.png)
对胃肠的作用
改善食欲 抑制胃粘膜水肿、充血及瘀血等病变 减轻炎症细胞浸润 促进胃粘液的分泌 恢复胃粘液碳酸氢盐屏障的自我保护作用
少阳病篇 32
抗炎作用
柴胡、黄芩、甘草、生姜等均有显著的抗炎作用
柴胡:柴胡皂甙,增加毛细血管通透性,拟制白细胞游 走、组织增生、变态反应、介质的释放
沉——邪已离表
脉
病属少阳
紧——为弦之甚
少阳病篇 37
(101)辨小柴胡汤的使用法及战汗而解的机转
“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少阳病症候复杂,见症较多, 诊断少阳病无需诸证俱备
足以反映少阳病病理所在——小柴胡汤和解以治
“柴胡汤病证而 下之” (误下)
正气虚弱——邪陷三阴(不入阳明) 正气尚旺——柴胡证不罢——复与柴胡汤
正不胜邪——恶寒 正邪盛衰不同,致恶寒发热交替出现
正能胜邪——发热
太阳病——同时俱见:恶寒重,发热重,恶寒轻,发热轻 恶寒发热 少阳病——交替而作:发热时不恶寒,恶寒时不发热
疟疾病——发有定时:有时间性,一天两至,一天三至
少阳病篇 16
(96) 外感风寒,邪陷少阳的证治
“伤寒五六日,中风”
失治误治,邪陷少阳 枢机不利,正邪分争——往来寒热 邪壅少阳,经气不利——胸胁苦满
少阳病篇 10
(265)少阳伤寒的脉证、治禁及转归
胆火内盛
胆热灼津——脉弦细 胆火上冲——头痛 胆热外发——发热
少阳病篇 11
头痛发热鉴别表
证型
鉴别要点
太阳病 头项强痛 恶寒发热
头
发
阳明病 前额头痛 但热不寒
痛
热
少阳明 两侧头痛 往来寒热
口中和 脉浮 口渴
少阳经病辨证
![少阳经病辨证](https://img.taocdn.com/s3/m/63f87fff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36.png)
少阳经病辨证六经之少阳经,指足少阳胆经,手少阳三焦经。
少阳经属胆,主病半表半里。
本病可由它经传来,也可从本经自病。
或外邪已离开太阳之表,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的过程中,出现邪正相持,病邪既不能完全入里(尚未进入阳明之里)。
正气又不能驱邪完全出表,而介于表里之间的病变和证候。
叫做少阳病,又称半表半里证。
一、症状分析寒热往来,即恶寒发热交替出现。
胸胁满闷,心烦喜呕,不欲饮食,同时可见,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黄或黄腻,脉弦等。
治疗用小柴胡汤。
少阳胆经为病,胆有热则口苦,热耗津液则咽干,热上蒸则目眩。
肝胆相表里,胆病则肝郁,疏泄不利,所以默默不欲饮食。
由于少阳病的发展,有向表向里两种趋势,故有少阳为枢之说。
不过病之向表向里,常以兼证的形式表现出来。
如少阳表证未解,而阳明腑证已实,会出现往来寒热、口苦腹满痛、不大便、潮热微烦,即少阳兼实证。
如发热恶寒,肢节疼痛,微呕,心下郁结,即少阳兼表未解之证;如少阳病见腹中极痛者,为兼里虚之证;如女性病人在伤风期中,恰值经水适来或适断,邪热入陷,症见胸胁下满,如结胸状,谵语,或寒热发作如疟,为热入血室之证。
邪在半表半里,正邪相争,病势出入未定,故见寒热往来;少阳经脉布胸胁,病则经气不利,故胸胁苦满。
胆火内郁则见心烦,胆热郁蒸胃气上逆,故见喜呕。
脉弦为少阳病主脉。
少阳病不象表症,又不象里热症,称“半表半里”症。
惟有和解一法适宜。
小柴胡汤古时被称为“和解法”,实际是清热化湿法。
其病是外感热病,半表半里症中,偏于热者。
少阳病如见到热结肠胃的里热症时,则用大柴胡汤。
相当于小柴胡汤和小承气汤的合方。
少阳属胆与三焦,肝与胆相表里,三焦与心包相表里。
因胆内藏精汁而主疏泄,胆和则脾胃无贼邪之患,脾胃纳谷消化功能建全。
胆附于肝,禀春木之气主决断,且相火游行于三焦,内寄于肝胆,故肝胆疏达协调。
三焦为营卫气机运行的通道。
《灵枢·营气篇》说:“气从太阴出···合手少阳上行注膻中,散于三焦;从三焦注胆,出胁,注入少阳经。
伤寒论少阳病篇
![伤寒论少阳病篇](https://img.taocdn.com/s3/m/8f7a2f1f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36.png)
34
原文165:伤寒发烧,汗出不解,心中痞硬, 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
❖ 提要:少阳兼里实证治
❖ 分析:
发烧汗出不解 继103条补充大柴胡证脉证
心中痞硬
又可视少阳兼里实另一种
呕吐下利
临床体现,治同103条
❖ 鉴别与利用:
大柴胡汤证条文有103、165、379三条应互参
2024/9/28
35
大柴胡证 少阳胆 兼里实 小柴胡证 郁失枢 不兼里实
❖ 提要:少阳兼里实旳证治
2024/9/28
33
❖ 分析:
少
呕不止 郁郁微烦 少阳胆郁失枢之证
阳 兼 里
心下急(胸胁苦满之甚)—热结于肠 实
❖ 治法:和解少阳 攻下里实—大柴胡汤
❖ 方义:小柴胡汤—和解少阳
大黄枳实—泻阳明里实
芍药配大黄—酸苦涌泄
姜枣
2024/9/28
载药和中,祛饮止呕 制缓大黄速下之势
2024不/9/2可8 发汗—谵语
8
第二节、少阳病本证
一、小柴胡汤证
原文96: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 苦満,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 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 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 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 提要:述太阳误治转属少阳旳证治
2024/9/28
9
❖ 分析:
发烧恶寒交替出现 往来寒热 正邪分争(正胜则热,邪胜则寒—邪正相争
少阳热型)
苦于满,胸胁以胁满为主
胸胁苦满
(经输证)
少阳受邪经气不利
—邪郁经输
嘿嘿—胆气郁结 心烦—胆火扰心
不欲食、喜呕—胆气犯胃
—胆郁 —郁而化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该患者主要脉症?
(2)诊断、辨证?
(3)治法、用方?
少阳病的证治 (96/P264)
病程:五六日
往来寒热——正邪分争,邪胜
则寒,正胜则热
伤
寒
主证 胸胁苦满——少阳经气不利
或
神情默默 胆郁,胆热扰心
中
风
心烦
不欲饮食 胆热胃虚,胃气上 逆ຫໍສະໝຸດ 喜呕病机:胆郁胃虚,三焦失枢
(续后) 治:小柴胡汤——和解少阳,驱邪达表
治疗经过:尚未吐下-----未经误治,乃病邪自然
传变所致
处理:与小柴胡汤------病关少阳,宜和解
辨柴胡汤的使用法及误下后复与柴胡汤的机转 (101/P268)
伤寒或中风 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四大主证之一)------说明证情的不典型性 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
-----病程的曲折性 复与柴胡汤------再与小柴胡汤 药后反应:蒸蒸而战,却复发热汗出而解-----战汗
(1)该患者脉症如何?
(2)病因病机?
(3)诊断、治疗?
一、少阳病提纲 (263/P261 )
邪在少阳,枢机不利,胆火上炎“火气为病” 火胜则苦,胆气上逆----口苦 灼伤津液----咽干 循经上扰清窍----目眩
二、少阳病治禁
少阳中风证治及禁忌与误治后的变证(264/P262)
少阳中风 证:耳聋、目赤-----风火循经上扰,清窍不利
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 2、主脉:弦。 (二)辅助依据是经络症状:耳聋、目赤、颈项强 (三)兼夹证:
少阳位处半表半里,或兼阳明、太阳、水饮
四、少阳病治则:和解少阳 代表方:小柴胡汤 兼夹证:随证加减
五、注意事项: 原则上禁汗、吐、下、温针
少阳病发病示意图:
邪盛直犯 太阳病 厥阴病
少 兼太阳
病因: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论发病
病理: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部位
少 结果: 往来寒热,休作有时,默默不欲饮食
阳
病
---- -正邪分争于半表半里
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
-----脏腑经络密切相联,病邪较重所致之症
治疗:小柴胡汤
药后反应:渴者------病转阳明
(失治误治转属)
阳
自传(与素质有关)
病
兼阳明 传三阴
(脏病还腑)
第一节 少阳病辨证纲要
学习要求:
掌握少阳病提纲证 了解少阳病治禁
案1.李某某,女,76岁,右侧牙痛4天, 加重1天。牙齿将近脱落,进食水果后出 现疼痛,昨日因与孙女生气,继之右侧头 痛耳痛、面肿。舌尖边红,苔薄黄,脉细 弦。
提问:
(三)少阳与厥阴关系及循行位置: 少阳与厥阴互为表里,其经络行人身之侧
二、少阳之病理:
少阳病是胆气内郁,三焦失枢所引起的病变。 (一)成因:
1、太阳病失治或误治转属; 2、自然传变; 3、风寒直犯; 4、脏病还腑
(二)病机:胆气内郁,三焦失枢 病位:半表半里 病性:热证
三、少阳病的诊断:
(一)主要依据是脉证 1、主证: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
提问:
(1)该患者主要脉症?
(2)诊断、辨证?
(3)治法、用方?
概说
一、少阳之生理:
(一)少阳之气是胆和三焦功能的概括
主疏泄,助胃消化
胆
少 阳
藏精汁,内寄相火
功 能
三焦 主持诸气
有
决渎水道
三
疏泄胃肠 转枢气液 通调水道
(二)少阳三焦与胃和肾的关系: 1、三焦的气化来源于命门; 2、三焦的气化和胃气相互依存。
提问:
(1)该患者主要脉症?
(2)诊断、辨证?
(3)治法、用方?
辨太阳病转入少阳的脉证治法 (266/P268)
病程: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
太 主证:胁下硬满-----邪郁少阳之经
阳
干呕不能食-----邪犯少阳,胃气不和
病
往来寒热-----正邪分争,枢机不利
主脉:沉紧-----邪离太阳,紧乃弦之甚
第四章 少阳病辨证论治
案1.李某某,女,76岁,右侧牙痛4天, 加重1天。牙齿将近脱落,进食水果后出 现疼痛,昨日因与孙女生气,继之右侧头 痛耳痛、面肿。舌尖边红,苔薄黄,脉细 弦。
提问:
(1)该患者主要脉症?
(2)病因病机?
(3)诊断、治疗?
案2.刘某,男,48岁。右胁胀痛反复 发作3年,加重2天。患者3年前诊断为胆 囊炎、胆石症。近日因受凉,出现胁痛 加重,伴恶寒发热,口苦口干,纳差, 时时欲呕。舌红苔薄黄,脉弦数。
处理:以法治之------白虎或白虎加人参汤
作业: 案3.黄某某,男,59岁。口渴尿多8 年,全身浮肿半年。患者于8年前诊断为糖尿 病。近半年出现全身浮肿,前医与麻杏薏甘汤、 参苓白术散、真武汤疗效欠佳。现证:口渴喜 饮,小便不利,微口苦,心烦,大便欠通畅, 全身浮肿。舌淡暗,苔薄黄白稍腻,脉沉弦。
胸中满而烦-----邪郁少阳,经气被阻 禁治:不可吐下 误治变证:心悸、惊惕-----气血耗伤,心失所养
少阳伤寒禁汗及误治后的变证与转归
(265/P263)
头痛----胆火上炎
伤 发热-----少阳热邪外现
脉弦细-----少阳主脉
寒 决诊:属少阳
治禁:不可发汗 误治变证:谵语-----此属胃(胃热甚) 转归:胃和则愈-----若泄热和胃,则谵语自止
胃不和,烦而悸------若热甚而胃不和, 热扰心神,则烦而悸
第二节 少阳病本证
一、小柴胡汤证
学习要求:
• 掌握小柴胡汤证 • 了解小柴胡汤证的禁例
案2.刘某,男,48岁。右胁胀痛反复 发作3年,加重2天。患者3年前诊断为胆 囊炎、胆石症。近日因受凉,出现胁痛 加重,伴恶寒发热,口苦口干,纳差, 时时欲呕。舌红苔薄黄,脉弦数。
阴阳往来——阴阳不平衡 动静往来——种种症状之休作
案2.刘某,男,48岁。右胁胀痛反复 发作3年,加重2天。患者3年前诊断为胆 囊炎、胆石症。近日因受凉,出现胁痛 加重,伴恶寒发热,口苦口干,纳差, 时时欲呕。舌红苔薄黄,脉弦数。
提问:
(1)该患者主要脉症?
(2)诊断、辨证?
(3)治法、用方?
少阳病的发病机制与转归阳明的证治 (97/P267)
(续前)
胸中烦而不呕——痰热结聚于胸
或然证
渴——津液不足 腹中痛——脾虚肝旺
胁下痞硬——水饮结聚于胸胁
心下悸,小便不利——水饮停留, 影响及心
不渴,身有微热——表证仍在
咳——寒饮伤肺
处理:小柴胡汤随证加减
对“往来寒热”的理解:
寒热往来,时作时止 内涵 恶寒发热俱见,但时发时止
但热不寒,定时而潮
外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