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1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1课 窃读记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窃读记1.抓住主要内容,体会窃读的复杂滋味。
2.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求知的渴望,并受到感染。
学习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重点】1.抓住主要内容,体会窃读的复杂滋味。
【难点】2.学习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
导入⇒初读感知⇒品味课文⇒阅读记录卡⇒拓展延伸导入一:设疑型[设计意图] 一连串的疑问让学生脑洞大开,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窃”是什么意思?你认为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才会这样做?“窃”时心里会怎么想?请你打开书本,看看是什么促使了林海音这样去“窃读”的。
今天就让我们一探究竟。
导入二:激趣型[设计意图] 用引导的话激励学生热爱读书,喜欢阅读。
孩子们,书籍能使我们增长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情操。
读书是一种享受,一种快乐。
读一本好书就好比吃上一顿美味佳肴。
那么,你们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与感受呢?【学生谈读书的经历与体会,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适当给以激励与点评。
】刚才,同学们谈得非常好,老师也感受到了你们读书的乐趣。
是啊,读书能使人奋进、使人进步,读书也是一个人生命的需要。
有这样的一个小女孩,她非常喜欢读书,可是竟然去“窃读”。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样一篇课文——《窃读记》。
一、初读感知,丰富阅读体验[设计意图] 初读课文,带着问题去阅读,主要体现学生阅读的体验。
1.初读课文,读准生字词。
2.谈一谈,通过第一遍读文章,你读懂了什么。
二、品读课文,体会美与乐趣[设计意图] 通过层层引领,指导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然后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课文深刻的主旨。
1.接读课文。
2.接读的学生来说说读书的滋味;听书的学生来说说听书的滋味。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到书给我们带来的声音美、音乐美,这也是一种读书的滋味。
】3.根据自己对窃读的理解,对接读的同学进行评价。
在评价中进一步朗读,评价后进一步练读。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十一课《春》1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总结——如何把把句子写优美:
①明白各种句式:从字数来看,有短句、长句;从结构来看,有单句、复句;从用途来看,有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从修辞来看,有比喻句、拟人句、排比句等,不同句式表达效果不同。
②用丰富恰当的词汇把语言写得畅达,文气贯通,增强文章的审美意蕴,从而感染读者。
②仿照句子,以“春风”开头,写一个结构相似、语意连贯的句子。
鼓声如惊雷滚地,似银瓶乍裂,若飞瀑泻来,敲醉了山,敲酥了水……
春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板书设计: 春
“我觉得《春》像一首 。”
教后札记:
春课题Leabharlann 春课型新授
第1课时
备课补充材料
教学目标:美读课文积累优美的句子,体会清新自然的语言风格
重 点:诵读课文
难 点:品味语言
教学方法:六助教学法(备助、自助、求助、互助、补助、读助)
教学过程:
导课:(实用、新颖、简洁)
今天我就要带同学们一起走进朱自清先生心中的春天——板书课题《春》
讲授:
一、出示教学目标或问题(自助20分钟左右)
③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还可以运用贬词褒用、褒词贬用、大词小用、正话反说、巧用谐音,使语言显得幽默俏皮,增加生动感。
④锤炼语言,使句子具有丰富的内涵,给人以启迪,富有哲理,耐人寻味。
四、当堂检测(续助5分钟左右)
仿写句子。
①仿写一个比喻句,使之与前后两句构成一组排比句。
诚信好像那黑夜中的明灯,失去它你将寸步难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诚信好像那夏日的微风,失去它你将难当酷暑。
人教版中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十一课《春》——教学设计
人教版中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十一课《春》——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十一课《春》。
《春》是朱自清创作的写景诗文,这篇课文以优美的文笔,用诗一般的语言描写了春天一派生机的景象。
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可以潜移默化地感受大自然美好的景色,从而培养热爱大自然的兴趣。
二、学情分析1、七年级的学生刚经历从小学生到初中生身份的转换,又处于青春期,容易害羞,但内心渴望表现自己,所以上课时教师应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2、七年级的学生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和自行探究能力,但理解复杂词语、句子的能力还不够,所以我会先安排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后再进行重难点教学。
三、教学目标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
2、引导学生品味揣摩作者用词的妙处,感受课文优美的语言。
3、学习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并学会运用。
4、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四、重点难点1、引导学生品味揣摩作者用词的妙处,感受课文优美的语言。
2、学习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并学会运用。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讨论法六、教学用具写教案、制作PPT课件、板书七、课时安排2个课时(每课时45分钟)八、教学过程《春》第一课时(一)课前预习1.利用现代汉语词典等工具书,掌握本文字词,熟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对有疑惑的地方做好记号。
2.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认识并熟悉作者以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二)扫清生字词1、结合课后的“读一读写一写”,教师以抽读的形式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2、由学生提问文中的有疑惑的生词,教师进行解答(将生字词板书)。
(三)理清文章脉络1、播放《春》朗诵音频,学生跟随录音默读,感受课文的语言,并用数字“1、2、3……”标好各段落。
2、(用PPT展示)划分课文层次,这篇课文可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作者盼望着春天来临。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春》教案新人教版
《春》一、安排两课时二、第一教时1、运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导入课文。
2、听录音,反复朗读课文,弄清全文的段落结构,熟悉文中描绘春天各种景象的五幅画面。
3、以春草图为重点,经过老师对春草图的示范讲解和分析,学习春花、春风图时,学生就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分析,这就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拓展思维训练,注意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5、个性创新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及创新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三、第二教时1、要求学生认真读书,在上一课分析的基础上,书面分析春雨图,引导学生细细体味作者描写各种雨景。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略讲迎春图2、结尾一段的三个比喻是深化题旨,寓意深刻的一部分。
是本文的难点,引导学生细细品味。
3、学会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4、体会本文的构思精巧,结构严谨的特色。
5、拓展延伸,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抓住特点,写一篇短文《校园秋色》,重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6、本文以多读少讲。
特别是描绘的那几幅图画,除开头春草图示范分析之外,其他以读代讲,以写代讲,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并从反复的读写活动中细细品味文中节奏明快,朴实清新,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春》第一教时设计学习目标:1、理解本课运用比喻、拟人修辞手法来写景抒情的写法。
2、弄清全文的段落结构,熟悉文中描绘春天各种景的五幅画面。
3,、引导学生理解分析“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
4、培养学生想象、细致观察、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指导学生深情阅读课文,欣赏作家笔下的美好春景,体会作者热爱生活,憧憬未来,追求奋发有为生活理想的炽热感情,教育学生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理想。
学习重点难点:反复朗读、感知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揣摩、品味本文的优美语言。
学习用具:多媒体、三幅图(《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
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
学习步骤:一、点一学生简介作者。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论语十二章教案新人教版
11 《论语》十二章教学目标:1.熟读成诵,积累文言词语,疏通课文大意。
2.品读理解文中有关学习的名言警句。
3.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中丰富精彩的语言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重难点:1.熟读成诵,积累文言词语,疏通课文大意。
2.品读理解文中有关学习的名言警句。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方法:诵读法、资料助读法、自主学习法、研读品味法、知识梳理法教学过程展示:一、新课导入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
“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二、走进课文(一)资料助读,了解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
(展示课前预习)【孔子思想】①政治思想: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政治上主张“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都是他的做人准则。
②教育思想:重视教育的作用;提倡“有教无类”;诲人不倦;因材施教等。
(二)初读感知1.听课文录音,注意字音、朗读停顿。
让学生初步感受文章的美,同时提示学生注意句间停顿。
然后让学生进行自读,读准字音,读通节奏,读顺文意。
⑴正音论.语(lún)人不知而不愠.(yùn) 曾. (zēng) 子逾.(yú)矩(jǔ) 不思则罔.(wǎng)不学则殆.(dài)不亦.(yì)说.乎(yuè) 三省.(xǐng)传.(chuán)不习乎为.(wèi)人谋一箪.食(dān)曲肱.(gōng)笃.志(dǔ)好.之者(hào)如斯夫.(fú)不惑.(huò)⑵朗读指导【朗读停顿提示】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1课《》(第1课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第三单元第11课《春》(第1课时)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识记掌握生字词的音、形、义;综合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引用等修辞手法。
2、理解体会本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3、应用学习本文细致观察,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生动描写的方法。
4、综合通过学习本文,能够基本掌握景物描写的方法,将情感寓于写景之中,活用各种修辞手法。
过程与方法:反复朗读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小组探讨,感受作者为我们所描绘的江南美景的意境。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作者对春的赞美之情,以及作者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思想感情。
2. 教学重点/难点1、体会本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2、学习本文细致观察,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生动描写的方法。
3、朗读、背诵。
3. 教学用具4. 标签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识记掌握生词。
2、简单了解作者的生平、作品。
3、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及思想感情。
理清文章思路。
4、学习1-4自然段作者细致观察,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生动描写的方法。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歌曲《春天在哪里》导入新课。
提到春天,同学们的脑海里会浮现出什么样的优美画面?(春光明媚;鸟语花香;)师:这位同学还想到了古代诗人描写春天的佳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咏柳》):“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描写春天的诗句很多,可见从古到今,人们都喜欢春天。
有一个喜欢春天的大散文家叫朱自清,写了一篇《春》的散文。
二、了解作者生平及作品: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作者:(1898-1948),字佩弦,号秋实,浙江绍兴人,现代最优秀的散文家之一,也是著名的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主要作品散文《背影》、《荷塘月色》《绿》等。
其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语言洗炼,文笔清丽.《春》大致写于1928年至1937年。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多彩童年11《论语》十二章高效教案新人教版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1课时
教师:
单位:
一、教材分析
《论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语言表达,对于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语文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教案选自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多彩童年”中的第11课《论语》十二章,旨在通过深入解读经典文句,让学生领悟儒家文化中的孝、悌、忠、信等核心价值观,并将这些思想融入日常生活。教学内容与人教版教材紧密结合,通过对《论语》中十二章经典语句的解读、讨论和应用,强化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提高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鉴赏水平,同时锻炼表达能力,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思想感情得到熏陶。
- 反馈作业情况: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学生个性化的反馈和指导。
学生活动:
- 完成作业:认真完成课后作业,巩固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 拓展学习:利用老师提供的资源,进行拓展阅读和思考,拓宽知识视野。
- 反思总结: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提出改进措施。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和拓展学习,培养独立学习能力。
-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文言文的词句、语法和文本背后的文化内涵,结合实际例子帮助学生理解。
- 组织课堂活动:设计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如模拟孔子与弟子对话,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文言文的应用。
- 解答疑问: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的问题,进行及时解答和指导。
学生活动:
- 听讲并思考: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对文言文进行深入理解。
- 文化比较:鼓励学生比较儒家文化与道家、法家等其他学派的思想,探讨各自的优缺点,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影响。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3单元 第11课《》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春》一、教学目标:1、品味理解本文清新优美的语言;2、学习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
二、教学重点:1、品味理解本文清新优美的语言;2、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三、教学过程:(一)引导品析“春草图”(用多媒体显示品析步骤)1、朗读指导。
教给学生朗读的技巧,学会正确使用四种朗读符号(﹏﹏重音轻读;•重音;︱小停;︵拖音)2、第一次朗读(自由读),要求做到不掉字,不换字,不倒字,不多字。
3、第二次朗读(齐读),思考这段抓住了春草的什么特点来写?教师明确:嫩、绿、多4、第三次朗读(男女生各读一层),悟一悟这段层次划分的问题。
教师提示可划两个层次。
教师明确:先正面写,第一句用拟人手法,第二句由近而远,把春草人格化,显示春草的生命力,"嫩嫩的"、"绿绿的",从质地、颜色的角度,突出了春草嫩、绿的特点,"满是的"用口语显示春草的生机勃勃的特点;然后是侧面写,第三、四句写春草给人的欢乐与感受,充满活力。
5、第四次朗读(个人大声读),把“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换为“小草一下子从土里生出来”,体会其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教师明确:“偷偷”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钻”字写出了小草萌发的力量以及小草顽强的生命力。
而修改以后没有这样的表达效果。
6、美读,各学习小组派出一名代表朗读,比一比,看谁读得好。
教师提示:语调:轻快;感情:喜爱、赞美7、教师小结(多媒体显示):写景散文的基本特点:①抓住景物在特定季节、特定地点的特有现象进行描绘,使其特征突出。
②写景必须按照一定的顺序。
③写景散文的文笔优美精彩。
(二)运用上面所学的方法赏析“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每两个学习小组一幅图,分工协作。
(三)各学习小组发言人把本组讨论结果提交全班进行交流,教师明确:(多媒体显示)1、“春花图”①特征:花朵多,花色艳,花味甜②顺序:由上而下、由实到虚。
③语言:修辞—拟人、比喻、排比。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1课《》教学案 新人教版
11 《春》教与学目标:知识与能力①朗读课文,感受文中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②品味语言,体会作者所抒发的思想感情,从中得到美的熏陶。
过程与方法以朗读贯穿,以品析为主。
情感、态度、价值观深刻理解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追求未来、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教与学重点:1、掌握赏析本文语言的方法。
2、深刻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
教与学方法:以诵读赏析法为主,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调动联想和想象,锻炼形象思维,不断加深对作者所抒发的思想感情的理解。
同时运用讨论法。
课前准备:学生查阅字典、词典,扫除文字障碍,熟读课文。
教与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今天是二十四节气中的霜降,霜降过后就是立冬了,冬天的脚步已经越来越近。
19世纪英国最伟大的抒情诗人雪莱在《西风颂》中这样写到:“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心怀这样的情感,老师和大家共同走进朱自清先生的写景抒情散文《春》。
二、学习新课(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地朗读课文,识别、积累词语。
①雅词:②四字短语:教师在学生读完课文自主填写①②后,出示以下重点词语,要求学生正确读出、准确书写下列词语。
酝酿抖擞嘹亮应和烘托宛转清脆黄晕2、概述文章主要内容。
跳读课文,抓住关键词语。
文章开头抒发了对春的之情;中间依次描绘了图、图、图、图、图五幅美景;最后表达了对春天的之情。
(二)读出自我,合作交流1、以合作小组为单位选取自己喜欢的语段朗读赏析;组长注意分工要明确:朗读(人数自定)、分析词句(两处)、总结。
学法指导:①、朗读是将无声的书面语言转换为有声语言的过程,朗读时,要读准字音,读清句读,以情带声,随课文的思想内容与作者的情感轨迹,读出抑扬顿挫,读出轻重缓急,读出作品的美感。
朗读本文的感情基调,是充满喜悦和希望;基本语调是轻柔、缓慢。
②、在文中勾画、圈点、批注。
(以上环节在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目的在于更好地理解欣赏本文的语言。
)(三)重点赏读,质疑探究学法指导:①、分析角度:恰当的用词;各种修辞;各种感官的调动等。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1论语十二章教案新人教版
11 《论语》十二章学问与技能1.了解古代大教化家孔子的有关状况及《论语》。
2.积累文言词汇。
3.娴熟背诵并正确翻译这篇课文。
4.理解课文思想内容,比照反省自己。
过程与方法坚持在独立自主、合作沟通,以诵读为主的学习方法中,驾驭阅读文言文的方法。
情感、看法与价值观积累哲理深刻的名言警句,批判汲取儒家哲学思想。
重点以诵读为主,通过自读、合作、听讲,逐步疏通文意。
难点解读各章语录,理解文章的大意。
讲解并描述法、诵读法、合作探讨法。
1.孔子的画像。
2.春秋形势图。
3.《论语》封面。
2课时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绚丽的古代文化,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
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珍贵的文化遗产,这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合力,而且对今日在全民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
这些珍贵的精神财宝,已成为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部分,不仅是中国的傲慢,也是全人类的傲慢。
《论语》,就是这众多文献巨著中的一部,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即使在今日,其精华部分依旧为人们所效法。
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二章》。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古代闻名的思想家和教化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
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他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整理过《诗》《书》等古代文献,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1.听课文录音,完成两项工作:(1)听清字词读音;(2)思索这十二章《论语》分别属于“求知看法”“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中的哪一类内容。
2.全班朗读,订正字音,提示字义。
指导学生翻译并理解课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1课《》教学设计 (新版)
《春》[教学目标]1 .反复朗读,感知内容,体会美感。
2 .理清思路,揣摩词语,品味语言。
3.联系实际,广泛阅读,开阔视野。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接触过抒情散文,但具体的学习全篇都是写景的抒情散文还是第一次。
因此,要引导学生了解写景的特点,懂得写景要抓住景物的特征,还要欣赏作品准确生动的语言。
通过学习本课,做到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通过停顿的长短,读音的轻重,语速的快慢和语调的抑扬学习这篇优美的散文。
[ 教学重点]感受作品优美的语言,学习观察、描绘、抒情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各种修辞方法和运用和效果。
学习本文的语言艺术。
[教学准备]1.阅读课文,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预习生字、生词。
2.搜集整理一些关于“春”的古诗句;了解朱自清其人其事。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思路]1、本文是篇美文,可向学生提供欣赏的氛围,让学生在相应的意境中得到熏陶。
采用多媒体设备,欣赏配乐朗诵的录音,或给学生的朗诵配上音乐,提供春的精彩画面。
2、本课以合作、探究为主。
结合自主等多种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多读少讲。
特别是描绘的几幅画面,让学生取代老师的重复教学活动,并从反复的读写活动中细细品味文中节奏明快、朴实清新、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 教学过程](一)、课文导入:1、(导语)饱受严冬寒冷的人们最渴望春回大地,因为春天让大自然生机勃发,给人温暖,给人希望,给人力量。
每当春回大地时,人们往往情不自禁地吟诗作文。
请你给大家举一两个例子。
全班交流,鼓励学生朗诵佳句。
课件展示,图文结合,欣赏感受诗的意境、春的神韵,为课文教学做情感铺垫。
如:杜甫的《春夜喜雨》、《绝句》,韩愈的《初春小雨》,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忆江南》,杜牧的《江南春》等等------2、(导语)这些诗句都是古人对春的描写和赞美,今天我们共同欣赏一篇今人赞春的散文。
请学生说说自己了解的朱自清——生平经历、渊博知识、走遍世界、作品成就等等。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部编版)语文第三单元第11课《论语》十二章教案
教学 目 标知识与技能1.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3.学会朗读背诵文言文,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学习孔子对待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2.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通过学习能够正确认识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难点 结合本文,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导入一(文本导入):古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论语》为何有这么大的魅力呢?而与《论语》密切相关的孔子又为什么会永垂青史,成为世人景仰的对象呢?据说当年国民党撤退到台湾的时候带走了三个人,其中有孔子的嫡代长孙,这又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一起来学习《论语》。
导入二(问题导入):读对联,猜人名正脉千年分泗水,芳声百代重尼山。
尼山根柢家声远,泗水渊源圣泽长。
请同学们猜猜这两副对联指的是谁?(孔子。
)是的,两副对联指的都是孔子。
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呢?(尼山,指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
)同学们太聪明了。
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孔子和他的《论语》。
1.作者简介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知识渊博,是私人讲学之风的开创者,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被誉为“万世师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2.交流背景《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
这些言行之所以能够被记载下来,汇编成《论语》一书并流传至今,与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们的功劳是分不开的。
《论语》据估计是曾参和其弟子编辑的,但是当时没有纸张,文字是记载在竹简等体积很大却承载量很小的载体上的,完成一部《论语》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语文人教课标版七年级上册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三单元第十一课《春》教案
11 、春一、教学目标①反复朗读,感知内容,体会美②理清思路,揣摩词语,品味语言。
③联系实际,广泛阅读,开阔视野。
二、教学重点反复朗读,感知内容,揣摩词语,品味语言。
三、课前准备古今中外写春的作品很多,课前布置学生去搜集关于春的诗文,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增加知识积累。
四、教学内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五、教学设计1、整体感悟①导入新课(大屏幕出示春的六幅画面,打乱次序。
)屏幕上这一幅幅的画面,让我们在美丽的春光中陶醉,为那洋溢的诗情所感染,为那盎然的生机所激动。
春,会在我们的心灵中幻化出一派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象。
春天是美丽的,当我们带着对美好景物的热爱、赞美之情的时候,我们思想的河流会跳动出充满对生命热爱的美妙无比的浪花;我们感情的波澜也会在秀美迤逦的景色的云海中起伏飘荡。
朱自清先生在散文《春》中所描绘的景物就充盈着跃动的活力和生命的灵气。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春》,了解感知作者是怎样用心灵去感受春天的景物、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其中的。
出示目标,板书课题。
②感知内容a.认知性朗读,读准字音,疏通字词,朗读中教师正音,学生圈点。
b.感知性朗读,朗读时记住课文内容,并将大屏幕上的画面按课文内容的顺序重新排列,从而理清文中的思路。
勾勒轮廓春草图??草报春春花图??花争春盼春??绘春{春风图??风唱春}??颂春春雨图??雨润春迎春图??人迎春2、研读与赏析朱自清先生将自己的感情融于景物中,在他的笔下,所有的景物??那小草,那春花,无不充盈着跃动的活力和生命的灵气,以至于也撩拨起我们的喜爱之情。
①潜心精读:[问题组]a.你喜欢朱自清先生描绘的哪一幅图画?b.说说你为什么喜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赏析好词好句)c、读一读,读出情。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体味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每组推举一人全班讨论发言。
全班讨论回答,明确上述问题。
“说说你为什么喜欢”一题,是让学生自己去读书,去感悟,可以是一个词用得好,可以是一句话写得形象、生动。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1春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11春学习目标:1、学会细致地观察并生动地描写自然景物;2、学习文章严谨而精美的结构安排3、灵活运用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领会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2、培养学生“细致观察事物,抓住特点描述”的能力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重点切入法学法指导:精读、摘录教学工具:多媒体、录音机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创景导入:同学们,春天令人神往,春天充满生机,春天如诗情如画意,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的春光中,让我们的心灵幻化出一派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象。
可记得孟浩然的《春晓》(放音乐,看投影,生背诗文);可记得杜甫的《春夜喜雨》(接着听音乐、看投影,背诗文)。
在多少作家的笔下曾这样深情地描绘过春天,今天让我们再读一篇描画春天的优美的散文《春》(投影出示课文题目及学习目标)。
一、师生共赏: 1、师生同读(配乐配画)师:深情朗诵。
生:深情朗诵。
师生齐诵。
读后说说文章的行文线索明确:盼、来、近总领全文,启开下文——概写初春的山、水、太阳——细致描写春草、春花、春风、春雨、春天里的人们2、师生同赏⑴小声读文,把你喜欢的词语和句子填在表格中并写出喜欢的理由。
(师生分组同时进行以春草图的描写为例)喜欢的词语⑴嫩嫩的、绿绿的、⑵偷偷地、钻⑶理由:⑴写出了春草嫩绿的特点⑵写出小草破土而出挤劲,写出不经意间,春草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惊喜的感觉。
这样使无意识的、无情感的小草似乎有了意识,有了情感喜欢的句子“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理由:写出了人们在草坪上欢快地玩耍的情景,也写出了他们的喜悦之情。
在我们眼前展现的是一幅春草欢乐图。
⑵分小组交流,读自己喜欢的词和句子,说喜欢的理由(老师参与在一个小组内)⑶全班交流,生先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理由,最后师交流并总结。
3、师生同写师生读最后一组排比句,仿照“春天像~~~~”写一组比喻或拟人句构成排比,看谁写得多、写得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 《论语》十二章
.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
第1课时
1.能流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2.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3.了解各则语录的内容。
一、导入新课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
“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多种形式朗读课文,注意读音和节奏。
明确: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教师范读,强化解读文义的方法,其余部分由学生讨论交流解决。
“单”变“双”。
如:学——学习乐——快乐温——温习师——老师思——思考
知——知道择——选择
目标导学二:再读课文,疏通文义
(一)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1.通假字
(1)不亦说.乎(“说”同“悦”,愉快)
(2)吾十有.五(“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2.词类活用
(1)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
(2)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
(3)温故.而知新.(形容词作动词,分别译为“学过的知识”“新的理解和体会”)
(4)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5)饭.疏食,饮水(名词作动词,吃)
3.古今异义
(1)饭疏食,饮水.(古义:冷水;今义:泛指所有的水)
(2)三.人行(古义:表示概数,表示多;今义:表示确数)
4.一词多义
乐不亦乐.乎(高兴)
回也不改其乐.(乐趣)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为快乐)
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比)
于我如.浮云(像)
知人不知.而不愠(了解)
温故而知.新(得到,懂得)
而学而.时习之(连词,表并列,而且)
三十而.立(连词,表修饰,可不译)
学而.不思则罔(连词,表转折,但)
切问而.近思(连词,表递进,并且)
为为.人谋而不忠乎(替、给)
可以为.师矣(做)
(二)重点句子的翻译。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明确: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并不因此恼怒,不也是有才德的人吗?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明确:只是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明确: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
选取他们的优点而学习,如果也有他们的缺点就加以改正。
4.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
明确: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
5.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明确:广泛学习且能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目标导学三:概括每章内容
根据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概括每一章的主要内容。
明确:第一章:第一句讲学习方法,第二、三句讲修身做人。
第二章:讨论思想品德修养和温习老师传授的知识。
第三章:讲的是不同年龄阶段修身做人的一些做法。
第四章:讨论学习方法,说明了温习旧知识的重要性。
第五章: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
第六章:讨论思想道德修养,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
第七章:讲正确的学习态度。
要虚心求教,取长补短,弥补不足。
第八章:讲的是在平淡的生活中,应乐在其中,不羡慕、不贪图不义之财。
第九章:讲的是要学习别人好的地方,对照别人不好的地方修正自己的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