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性分析
北京经济运行特征及经济形势分析
北京经济运行特征及经济形势分析2015年,北京市积极适应“新常态”,紧密围绕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积极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有序推进非首都功能疏解,经济增长实现了较为平稳的运行态势,结构调整和动力转换取得积极进展。
预计2015年北京市经济增长6.8%,较2014年回落0.5个百分点。
2016年,内外部环境依然错综复杂,经济增长仍存在不确定性。
在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过程中,北京市将进一步加大调整疏解的力度,预计经济运行将保持在合理区间,初步预测,全年GDP增长在6.5%左右。
一 2015年北京市经济运行特征2015年,面对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国内经济下行风险加大等压力,北京市围绕首都城市战略定位,主动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意见,进一步疏功能、促协同,加快瘦身健体。
经济运行在降速中实现质量提升。
(一)经济增速有所放缓受叠加市场需求不足,重大赛事、活动期间停工、闭业以及城市功能提升中存量转移,增量受限等多重因素影响,1~3季度,北京市GDP同比增速放缓至6.7%,较2014年同期回落0.6个百分点,经济增速自2010年以来首度下滑到低于7%。
第四季度,国内外环境依然错综复杂,与此同时,北京市自身将继续推进完成非首都功能疏解、治理大城市病等艰巨任务,经济运行下行压力仍旧偏大,但考虑前期稳增长、促改革等诸多政策效应的持续释放,以及结构调整持续推进下新动力不断蓄积等有利因素带动,预计2015年北京市经济将增长6.8%。
(二)需求结构持续优化2015年,受内外部环境综合影响,北京市需求增长较为疲弱,但内部结构优化特征明显。
其中,投资对城市承载能力和运行效率起到了关键的提升作用,消费对稳定经济增长的主导贡献进一步提高。
1.投资注重提升城市承载力和改善运行软环境2015年,投资尽管受产业疏解、重大赛事活动举办导致停工等影响,但依托新机场等大项目的带动,1~11月,投资同比增长7.1%,增幅较2014年同期提高2.8个百分点。
《2024年北京城市空间增长-收缩并存的特征与机制》范文
《北京城市空间增长-收缩并存的特征与机制》篇一一、引言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其城市空间增长与收缩并存的现象引起了广泛关注。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北京城市空间经历了显著的扩张与部分区域的收缩。
本文旨在探讨北京城市空间增长与收缩并存的特征及其背后的机制。
二、北京城市空间增长与收缩并存的特征(一)特征概述北京城市空间增长与收缩并存的现象表现为城市外围区域的快速扩张与部分老旧区域的收缩。
一方面,新城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等区域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城市空间的扩张;另一方面,部分老旧小区、城中村等区域由于种种原因出现收缩现象。
(二)空间分布特征从空间分布上看,北京城市空间的增长主要集中在新城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等区域。
而收缩现象则主要出现在老旧小区、城中村等区域。
这些区域在地理位置上呈现出一定的分布规律,与城市的发展历史、产业结构、交通状况等因素密切相关。
三、北京城市空间增长与收缩的机制(一)经济增长与产业布局的影响经济增长与产业布局是影响北京城市空间增长与收缩的重要因素。
随着经济的发展,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等在城市的某些区域集聚,推动了这些区域的快速发展,进而促进了城市空间的扩张。
而部分传统产业、老旧小区等由于产业结构调整、市场需求变化等原因,出现收缩现象。
(二)政策驱动与城市规划的作用政策驱动与城市规划对北京城市空间增长与收缩具有重要影响。
政府通过制定相关政策、规划等手段,引导城市空间的扩张与收缩。
例如,新城的规划建设、老旧小区的改造等都是政府推动城市空间变化的重要举措。
(三)人口流动与住房需求的变化人口流动与住房需求的变化也是影响北京城市空间增长与收缩的重要因素。
随着人口的不断流入和流出,部分区域的人口密度增加,推动了这些区域的经济发展和城市空间扩张。
而住房需求的变化也影响了城市空间的布局和结构。
四、结论综上所述,北京城市空间增长与收缩并存的现象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经济增长与产业布局、政策驱动与城市规划、人口流动与住房需求的变化等因素都影响了北京城市空间的布局和结构。
中国地区经济增长及其收敛性
中国地区经济增长及其收敛性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地区经济的发展日益壮大,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差异也逐渐减小。
这种现象引发了学者们对于中国地区经济增长和其收敛性的研究关注。
本文将对中国地区经济增长及其收敛性进行探讨,分析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趋势和各地区经济收敛的现状,探讨其影响因素以及对未来的启示。
一、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趋势中国地区经济增长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沿海地区的经济实力明显强于内陆地区。
但在近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和东北振兴等战略的实施,一些内陆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逐渐赶上了沿海地区,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极点。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内地与沿海地区的地区生产总值(GDP)增长差距已经缩小到3.8个百分点,明显低于2016年的10.4个百分点。
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趋势是一种内生的发展,由于地区间的交流和资源配置的优化,一些内陆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逐渐赶上了沿海地区。
这种趋势的形成与中国经济发展政策的不断调整和资源重新配置密切相关,也与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息息相关。
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趋势将随着中国国家政策的调整和国际环境的变化而不断演变,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的影响。
中国地区经济收敛是指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逐渐减小的过程。
在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差异正在逐渐缩小。
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显示,中国地区经济收敛现象正在逐渐显现,2000年至2018年中国地区GDP的收敛速度约为2.71%,呈现出收敛的趋势。
中国地区经济收敛的现状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现象,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中国地区经济收敛受到国家政策的影响,比如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等重大战略的实施,加大了内陆地区的经济发展力度,促进了地区经济收敛。
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也对地区经济收敛产生了影响,比如国际贸易的发展和区域一体化的加强,促进了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趋同。
中国地区经济结构的差异也是地区经济收敛的重要影响因素,一些内陆地区在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上也有着明显的竞争优势,加速了地区经济的收敛。
《2024年北京城市空间增长-收缩并存的特征与机制》范文
《北京城市空间增长-收缩并存的特征与机制》篇一一、引言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其城市空间的发展具有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意义。
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北京的城市空间出现了增长与收缩并存的现象。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北京城市空间增长-收缩并存的特征以及其背后的机制。
二、北京城市空间增长与收缩的并存特征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北京城市空间增长与收缩的并存特征。
在城市化进程中,北京的某些区域,如经济开发区、科技园区等,由于政策的推动和经济的繁荣,呈现出显著的空间增长趋势。
然而,与此同时,一些老旧城区、近郊农村等地区则出现了人口流失、建筑荒废等收缩现象。
这表明北京的城市空间发展存在增长与收缩并存的状况。
三、增长与收缩并存的机制分析接下来,我们将探讨北京城市空间增长与收缩并存机制的内在逻辑。
首先,政策因素在推动城市空间增长中起着重要作用。
政府的政策导向和投资倾向往往决定了某些区域的繁荣程度。
此外,经济因素如产业发展、就业机会等也直接影响着城市空间的增长。
而在收缩区域,可能是由于产业结构调整、经济衰退等原因导致的。
另一方面,社会因素如人口迁移、文化习惯等也影响着城市空间的增长与收缩。
人口从老旧城区向新开发区迁移,使得新开发区人口增长,而老旧城区则出现人口流失。
此外,文化习惯的改变也可能导致某些区域的衰落和收缩。
四、城市空间增长与收缩的互动关系城市空间的增长与收缩并非孤立存在,它们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
一方面,城市空间的增长往往伴随着新设施的建设、新产业的发展和人口的流入,这进一步推动了城市的繁荣和发展。
另一方面,城市空间的收缩也可能为新的发展提供机会,如旧城区的改造和再开发等。
然而,过度的收缩可能导致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恶化,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五、结论综上所述,北京城市空间增长与收缩并存的现象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政策、经济和社会等因素的交织影响使得城市空间发展呈现出复杂多变的态势。
为了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我们需要深入理解这些机制和特征,制定合理的政策和规划,以引导城市空间的健康发展。
经济增长的收敛性分析——基于中国省际数据的实证分析
经济增长的收敛性分析——基于中国省际数据的实证分析王竹君【期刊名称】《区域金融研究》【年(卷),期】2012(000)010【摘要】区域经济发展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热门问题,而区域经济增长是否存在收敛性趋势一直是争论不休的话题。
本文从分项收入的角度对我国区域经济的收敛性进行σ收敛性分析,并分别利用城镇收入和人均GDP对我国经济增长进行σ收敛性分析和β收敛性检验。
研究表明,我国城镇收入水平并不存在σ收敛和β收敛趋势,而人均GDP呈现了一定的卢收敛趋势,说明我国收入差距虽然不断扩大,但是经济增长开始呈现了一定的收敛性,这一结论对我国政府政策制定具有较强的启示性。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has always been a hot issue in China' s economic development, meanwhile, the existence of convergence of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has always been a debated topic. This article has made a σ convergence analysis of China' s regional economic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breakdown of income. Respectively, σ convergence analysis and β convergence analysis of urban income and per capita GDP of China' s have been made in Order to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China' s economic growth.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there is no existenc e of σ convergence and β convergence trend of China' s urban income levels, however, per capita GDP of China has showed the β-convergence trend. These results show that in spite of our widening income gap, economic growth is beginning to show a certain deree ofconvergence, which has a strong strong enlightenment of government policy formulation.【总页数】5页(P84-88)【作者】王竹君【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江苏南京21004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832.7【相关文献】1.教育投入体制改革后城市教育省际差异收敛性分析——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J], 李盼;谢童伟2.基于我国省际数据的经济增长收敛性分析 [J], 申毅3.旅游发展、经济增长与贫困减缓——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J], 唐小惠;甘畅;王梦晗;王凯4.中国专利制度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基于1997—2018年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J], 赵娟;卫志民5.中国省际开放水平与地区经济增长——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J], 王浩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与收敛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与收敛中国作为一个地域辽阔的国家,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差异一直是焦点。
近年来,随着国家大力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各地区经济差异状况有所改善,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本文将探讨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现状、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优劣和收敛性,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现状中国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差异主要体现在地理位置、人口、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
东部沿海地区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政策支持,经济发展水平普遍较高。
相比之下,中西部内陆地区则受到诸多不利因素影响,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这种区域经济差异导致资源分配不均、产业结构不合理等一系列问题,对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优劣和收敛性为更直观地了解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优劣和收敛性,我们选取了全国31个省会城市作为样本,根据GDP、人均GDP、固定资产投资等指标进行综合排名。
结果显示,排名靠前的城市多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而排名靠后的城市则集中在中西部内陆地区。
这表明沿海地区在经济发展中具有优势地位,而内陆地区则处于相对劣势。
然而,随着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各地区经济差异呈现收敛趋势。
越来越多的内陆城市在国家政策支持下,发挥自身产业优势,逐步缩小与沿海城市的差距。
例如,成都、重庆、武汉等城市依托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市场,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结论与对策建议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现象仍然存在,但各地区经济差异呈现收敛趋势。
为进一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以下对策建议可供参考:继续深化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大对中西部内陆地区的政策支持力度,推动资源向欠发达地区倾斜,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加强各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鼓励东部沿海地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支持中西部内陆地区发挥资源优势,培育特色产业集群,提高产业链水平。
推动各地区协同发展,加强区域合作与联动。
促进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内陆地区的对口支援和合作,建立跨地区合作园区和利益共享机制,实现区域间资源优化配置和产业互补。
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性研究
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性研究
区域经济增长是指不同地区在相同时间段内的经济变化。
经济增长的速度和模式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生产要素的投资、技术创新、政策环境等。
因此,同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呈现出“越来越接近”的特点是一种常见的现象。
收敛性研究的核心观点是较为贫穷的地区具有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而较为富裕的地区则增长速度相对缓慢。
这种观点是基于一些经验证据的分析得出的。
首先,相对较贫穷的地区有更多的增长潜力,在较低的起点上难度较小,可以通过引入更多的技术和资本来实现快速增长。
其次,富裕地区往往面临着资源约束和市场饱和的问题,难以维持高速增长。
然而,收敛性研究也存在一些争议和假设。
首先,一些研究认为影响收敛性的因素更加复杂,不能简单地归结为贫富差距。
其他因素,如政府政策、产业结构、文化传统等都可能对经济增长产生重要影响。
其次,收敛性研究的结论并不是普适的。
有些地区可能会出现持续的收敛或发散趋势,这取决于各种因素如地理位置、自然资源的丰富程度、历史背景等。
为了进一步研究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性,学者们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和测度指标。
其中最常用的方法是通过衡量GDP或人均GDP的增长率来反映地区间的差异。
另外,一些学者还使用了计量经济学模型、回归分析和面板数据等方法。
这些研究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发现和解释区域经济增长的不平衡现象,并提供政策建议。
总之,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性研究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领域。
未来的研究应该是多学科的、整体的,并结合实证和理论模型,以深化对区域经济增长差异和收敛性的理解,为地方政府提供更科学合理的政策建议。
中国经济增长差异的收敛性分析:一项实证研究(下)
中国经济增长差异的收敛性分析:一项实证研究(下)关于中国经济增长差异的收敛性分析:一项实证研究(下)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之间的经济差异问题也变得日益突出。
中国具有广阔的国土、丰富的资源和不断增长的人口基数,但中国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却存在明显的差异。
因此,本文将从“收敛性”的角度出发,对中国经济增长差异进行实证研究和分析。
一、经济增长差异概述1.1 各地区经济增长差异产生的原因地理环境、自身经济条件、人口基础、政策制度等因素,都是导致各地区经济增长差异的根源。
1.2 差异的表现形式主要在人均收入、经济结构、产业发展、资源利用等方面表现出来。
二、收敛性理论及实证研究2.1 收敛性理论收敛性理论指各地区在经济增长开始时,由于差异较小导致经济效率高,随着时间推移差异增大,经济效率低下,而最终逐渐趋于收敛。
这一理论指出,各地区发展的差异最终会趋于减小。
2.2 实证研究过去的研究表明,中国的各地区存在经济增长差异,但收敛性的研究结果却存在差异,部分研究发现存在显著的收敛效应,而另一部分研究则未发现收敛效应。
此外,对于收敛性的影响因素也存在争议,例如资本积累、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源等。
三、中国经济增长差异中的收敛性实证分析3.1 收敛性实证分析方法本文采用P-TAR模型进行实证分析,该模型可以控制变量并估计收敛速度和收敛断点。
3.2 分析结果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在中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各地区的收敛效应较为显著,且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出现断点,属于“拉锯式”收敛。
另外,本文还发现政策环境、外商直接投资、人力资本和劳动力逐渐成为中国经济发展差异的主导因素。
四、案例分析4.1 案例一:北京市和河北省之间的经济差异北京市是中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城市之一,人均收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而河北省则相对落后,人均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尽管两地间的经济差异较大,在2000年前后发展速度差异也很明显,但是,从其中一些经济指标来看,例如总资产、企业销售额等,两地间的经济收敛现象正在逐渐展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各省经济增长收敛性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各省经济增长收敛性分析
包宁芳
【期刊名称】《科学与财富》
【年(卷),期】2015(7)8
【摘要】从国际背景看来,中国是一个国内地区间地理环境、人口资源、经济以及社会差异很大的国家。
区域发展不平衡是中国的基本国情,地区经济差距是长期以来我国宏观调控着力解决的历史性课题。
从1978年改革开放至今,短短的三十几年,中国的经济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
但是,在GDP高速增长的同时,却不可避免地发生了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从经济学的角度,差距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是客观存在的,既然是客观存在的,就有必要探索分析各省经济发展差距发生的内在规律。
本文选取了1978年-2012年的全国各省GDP数据,应用Eviews软件,对省区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研究,从而发现是否存在趋同性。
【总页数】2页(P116-117)
【作者】包宁芳
【作者单位】浙江财经大学经济与国际贸易学院,浙江杭州 310018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中国经济增长质量指数的构造及中国各省区的评价和排名——《中国经济增长质量质量报告(2012)》出版
2.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性分析
3.中国省域经济增长
质量测度及其收敛性分析4.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分析——基于扩展MRW模型的实证研究5.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动态演进及收敛性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收敛的空间计量分析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收敛的空间计量分析一、本文概述《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收敛的空间计量分析》一文旨在深入探讨中国不同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是否存在收敛趋势,并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对这一现象进行科学分析。
文章首先概述了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和特点,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区域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依然存在。
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迅速,而中西部地区相对滞后,这种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文章进一步阐述了区域经济收敛的概念和理论基础,包括绝对收敛、条件收敛等不同类型,以及影响收敛的因素,如人力资本、技术创新、基础设施建设等。
同时,文章也指出了空间效应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即地理邻近性如何通过各种渠道影响区域间的经济互动和发展。
在方法论上,本文采用了空间自相关、空间误差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等空间计量经济模型,以期更准确地捕捉区域间经济发展的动态关系和空间依赖性。
通过对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文章旨在揭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收敛的真实情况,为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二、文献综述区域经济发展收敛性的研究一直是经济学领域中的热点话题。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众多学者通过不同的理论框架和实证方法,对区域间的经济差异进行了深入探讨。
Solow(1956)的外生增长模型首次提出了收敛的概念,认为在一定条件下,不同地区的经济水平会趋向一致。
随后,Romer(1986)和Lucas(1988)等人的内生增长理论进一步丰富了收敛机制的讨论,强调了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在区域经济收敛中的作用。
在中国的背景下,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问题日益凸显。
张晓晶和李善同(2003)通过对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分析,发现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差距在不断扩大。
近年来,随着国家一系列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如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等,区域经济差距有所缩小,这引起了学术界对区域经济收敛性的新关注。
《2024年北京城市空间增长-收缩并存的特征与机制》范文
《北京城市空间增长-收缩并存的特征与机制》篇一一、引言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其城市空间的发展历程充分展现了现代大都市的独特魅力与挑战。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北京城市空间出现了增长与收缩并存的现象。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这一现象的特征及背后机制,为未来城市规划与发展提供借鉴。
二、北京城市空间增长-收缩并存的特征(一)城市空间增长的特征北京作为中国的重要城市,近年来其城市空间增长迅速,主要表现为新城区的建设、旧城区的改造与扩展、产业空间的扩大以及人口向郊区的转移等方面。
新城区的崛起和扩大提供了新的发展动力和经济增长点,但同时也面临着生态保护与空间管理的挑战。
(二)城市空间收缩的现象在快速增长的同时,北京部分区域出现了收缩的现象。
主要表现在部分旧城区的功能弱化、人口密度降低,工业园区、工业区域转型等。
这一现象的发生一方面带来了资源优化整合和经济效益的提升,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城市文化的部分流失和社会问题的涌现。
(三)增长与收缩并存的特点北京城市空间的增长与收缩并存的现象是多元复杂的社会经济因素的综合体现。
这种并存的格局表现在空间形态上为城市新区与老城区的共生,在功能上则表现为新旧产业交替发展。
这种并存格局使得北京的城市空间发展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
三、北京城市空间增长-收缩的机制(一)经济因素驱动的机制经济增长与衰落是驱动城市空间增长与收缩的重要机制。
产业升级与新兴产业的崛起推动新城区和新兴空间的扩张;而部分传统产业转型或外迁,则导致了部分旧城区或工业区域的收缩。
(二)政策调控的影响政府政策对城市空间的增长与收缩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例如,政府对某些区域的规划开发政策、环境保护政策等都会对区域的空间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三)社会文化因素的作用社会文化因素如人口迁移、社会关系网络的变化等也对城市空间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例如,人口向郊区的迁移使得郊区成为新的发展热点,而传统社会关系的维系也可能成为某些旧城区得以维持的重要因素。
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研究
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性问题,即各地区经济增长速度是否趋于一致,以及影响这种收敛性的主要因素。
通过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数据的实证分析,本文期望为理解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优化区域发展策略以及推动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具体而言,本文首先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现状进行描述,分析各地区经济增长的速度、趋势及差异性。
在此基础上,运用收敛性检验方法,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性进行实证分析,以揭示各地区经济增长是否趋于收敛,以及收敛的速度和程度。
接着,本文将从多个维度探讨影响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的因素。
这些因素包括但不限于地区资源禀赋、产业结构、政策扶持、科技创新、对外开放程度等。
通过对这些因素进行深入研究,本文期望揭示它们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的具体影响机制和路径。
基于实证分析的结果,本文将为促进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这些建议旨在优化区域发展策略,推动各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实现中国经济的整体繁荣和可持续发展。
总体而言,本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不仅有助于深化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的认识,也为推动中国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二、经济增长收敛性的理论基础经济增长收敛性理论是研究不同经济体之间或同一经济体内部经济增速差异随时间推移而趋于减少的现象。
这一理论起源于新古典增长理论,特别是在Solow(1956)和Swan(1956)的研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根据新古典增长模型,经济体的长期增长率主要取决于技术进步、资本积累和劳动力增长。
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而资本积累和劳动力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暂时的。
新古典增长理论预测了经济增长的趋同现象。
趋同是指,在没有技术进步的情况下,不同经济体的人均收入水平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趋于一致。
这种趋同主要分为两种类型:绝对趋同和条件趋同。
绝对趋同是指,不论经济体的初始条件如何,其人均收入水平最终都会收敛到一个共同的稳态水平。
浅谈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收敛性
浅谈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收敛性李㊀超摘㊀要:国内各区域经济在结构上往往差异明显,整体经济并未呈现出趋同的发展趋势,但通过控制外部因素,经济增长就会趋同㊂而增长收敛性分析往往会结合经济发展和区域差距,促进经济增长和区域缩小收入差距㊂基于此,文章分析了我国区域经济现状,并且研究了区域经济有关的发展收敛性情况,仅供参考㊂关键词:区域经济;收敛性;协调发展㊀㊀为协调发展区域经济,国内政府有适当调整区域经济战略目标,以及时转变区域经济的非均衡发展,有效促进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一步一步缩小不同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情况㊂但据不完全统计资料却显示,尽管这些发展战略大幅促进了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但是却并未缩小不同区域的经济绝对差异,所以,引导经济如何收敛性发展引起了广泛的关注㊂一㊁我国区域经济现状在经济学研究领域,一直都在探索经济发展及区域差距方面的问题㊂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加快经济增长㊁避免区域差距㊁经济收敛性等研究问题确实存在着㊂在改革开放持续深入的背景下,市场化也在加快发展进程㊂尽管全国经济发展有显著提升质量及效益,但是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较高生产效率的东部区域却集聚资本㊁生产劳动力等,以至于不断扩大了东中西部区域间的经济发展差距,最终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发展的稳定性与社会的安定和谐㊂目前,人们越来越关注缩小区域经济差距㊁践行收敛性发展方面的工作㊂二㊁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体收敛性分析(一)s收敛在现实世界上,s收敛最接近直观理解分析经济趋同领域,就是指某国或者区域人均产出或收入差异,常常会在时间向后推移中不断减少㊂目前,一般通过横截面数据,分析测量s收敛㊂据分析三大经济区域人均GDP不同的结果显示,自改革开放迄今为止,国内各省区先有所缩减整体上人均GDP方面的差异,再不断扩大,且省份间的经济发展也愈发分化㊂尽管在东㊁中部,人均GDP在不断缩小差异,但东㊁中部和西部的差距却在深入扩大㊂在东㊁中㊁西部,安全带呈现出显著的差异㊂这说明收入不一样的 俱乐部 在逐步形成,且以东㊁西部最为显著㊂据分析对比可知,我国各省区及三大区域范围内,人均GDP呈现出双重趋同形势㊂(二)β收敛在β收敛中,是指基本经济特点一样的国家或者区域,和人均资本高的先进国家或者富裕区域的对比分析㊂一般人均资本低的国家及落后国家具有较大的经济增长率㊂也即基本经济特点一样的国家在增长经济率和发展水平上有负相关关系㊂自进行改革开放后,我国各省区发展经济并未出现绝对β收敛,但是东㊁中㊁西部却有显著的β收敛㊂在控制明显影响经济增长的变量后发现,国内各省内部的行政单位,在自身经济发展间,存在明显的β收敛㊂从国内各省区上看,人力投入㊁外来资金率㊁省人口增长率㊁各省经济所占比例及其经济开放性㊁市政公路等均属于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并且同样也属于影响各省区经济趋同发展的关键性因素㊂三㊁中国区域融合经济发展俱乐部一般情况下,说的融合俱乐部就指的是某国家或者区域在增长人均GDP上结构特点相似,且经济发展较好的不一样经济体间呈现出整体趋同的一种趋势㊂也就是说,在某个经济不够发达的经济体与另一个具有发达经济的经济体一起组合而成的一个大规模经济集团当中,存在彼此融合经济的基础条件㊂然而,在两个具有显著经济发展差异的大规模经济集团间,却并不存在这种显著的趋同发展经济的趋势㊂目前,在我国各个区域间,有机融合经济俱乐部方面,存在着相当深刻的历史发展根源㊂①自我国改革开放初,在现代市场经济的综合作用下,在国内东西部间出现的需求水平及其结构上的不同,最终需要优化升级产业结构,但东部的整体工业化水平却远远快于中西部㊂②在投入因素方面,东部除了具备东西部无可企及的资金总额外,还储备大量的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专业化技术与管理专业人才,所以中西部的人力资本不及东部㊂③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空间布局上看,以前我国的市场化改革,在整个空间上,呈现出从沿海东北至中西部,逐步进行发展的特征㊂所以,在经济体制方面,东部往往存在更为灵活多变的于经济整体发展相当有利的经济结构体系㊂此外,由于东部往往拥有更优异的发展条件,因此为进一步发展东部地区,我国颁布了一系列的于东部地区快速发展有益的优惠政策方针,以帮助东部地区广泛吸纳港澳台人才和国外资本,并进一步从资金筹集上扶持东部的深入发展㊂四㊁经济发展收敛性模型一般而言,在一个完善的发展经济的收敛模型中,往往含有以下三方面的因素:累积资本㊁劳动力流动㊁扩散专业技术㊂一旦以上三个变量发生变化,就会从各种程度上,影响到经济发展的整体收敛性㊂其中的累积资本因素,往往通过改变数额,来进一步影响发展经济方面的收敛性㊂在持续减少资本收益的情况下,往往会减少累积的资本,并且从整体上收敛资本额,进而引起经济发展出现收敛迹象㊂劳动力流动除了是指会大量流动人力资源外,从广义上看,劳动力流动还涉及人力㊁资本等方面的总体流动㊂通过在不一样的地区,不断加快流动以上生产要素的速度和数量,便会引起各地区间呈现出发展经济速度上的差异,甚至迫使经济发展呈现出收敛趋势㊂扩散技术就是指贸易㊁投资等需要扩散的技术,例如,伴随我国建设的持续发展,发达区域往往会不断输46财经论坛Һ㊀送一些技术到不发达的区域㊂所以,在高新科技的剧烈刺激下,欠发达区域的经济就会提升既有经济发展速度,甚至超过那些发达区域㊂由于高新科技往往会降低研发风险㊁增大生产率,所以会令欠发达区域赢得高于发达区域的经济发展速率,而引起经济发展出现收敛趋势㊂五㊁发展经济的收敛机制据上述分析研究可知,现阶段,国内区域经济发展在自身收敛机制上,可以说成是资本收敛方面的机制㊂具体的收敛机制表现是:先递减资本收益,再收敛资本,最后收敛经济发展或者呈现出扩散技术方面的收敛机制:先扩散专业技术,再收敛专业技术,最后收敛经济发展㊂又或收敛流动生产要素方面的机制:先流动要素,再收敛生产率,最后收敛经济发展㊂一般而言,在各个区域,由于地区特点上的不一样,以上三种收敛机制也会呈现出不一样的作用效果,但在收敛区域发展经济当中,却会一起进行相互作用㊂不仅因为区域特别会引起大小各异的收敛机制影响作用,而且在不同时间段发展经济的过程中,相应的收敛经济发展方面的机制也会不一样㊂据有关研究显示,在改革开放等的综合影响下,收敛资本㊁收敛专业技术扩散㊁收敛生产要素这三种机制,均会大幅作用经济发展方面的收敛,并且分别发挥出相应的收敛作用㊂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人均GDP也呈现出非常明显的收敛性㊂而到了20世纪末㊁21世纪初,收敛资本机制㊁扩散专业技术收敛机制,却在发展经济当中起到了很明显的发散作用㊂但收敛流动生产要素的机制,却并没有起到明显的作用,以至于在该阶段,国内人均GDP呈现出相当明显的发散性趋势㊂六㊁结语综上所述,经过分析我国区域发展经济过程中的收敛性可知,为了合理发展区域经济,国家就要深入考察协调地区发展方面的问题,并且凸显出跨区域方面的空间特点㊂目前,我国区域经济整体发展,外溢效应十分明显,所以应注意推动跨区域之间的团结互助,推行 富邻 方针,以围合而成共赢局面㊂基于开放经济,国内区域经济发展潜力巨大,因此,各区域要积极冲出行政区划,自由流动各种生产要素,以促进区域经济进一步开放发展,从而强化收敛性㊂参考文献:[1]宋伟.我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和知识溢出效应检验[D].吉林大学,2016.[2]陈园园.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及其机制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5.[3]杨春生.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性分析[D].合肥:安徽大学,2014.[4]梁宗德.甘肃省区域金融发展的收敛性与溢出性分析[D].兰州:兰州商学院,2014.[5]李树,鲁钊阳.中国城乡金融非均衡发展的收敛性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4(3):27-35+47.作者简介:李超,南开大学经济学院;青岛农商银行㊂(上接第63页)时更新观念,提高思想意识,提高技术水平,建立符合市场需求的财会管理理念,进而提升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更要掌握对无形资产的认识与管理,对新的知识点要牢记并完全掌握,制定系统的财会管理制度,对财会人员进行培训,为企业在新经济背景下发展中奠定基础,让企业向可持续发展道路迈进㊂(二)提高财会人员的综合业务能力,建立系统的人才库企业财会管理工作在企业管理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财会管理的效果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所以在不断更新和提高财会人员的管理理念时,也要提高整体财会人员的综合业务能力,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严格建立人才选拔制度,将业务能力㊁实操能力㊁学习创新能力等多方面的要求纳入考核标准中来,通过培训和选拔挖掘人才,并建立企业内部的人才系统,时刻为财会人员提供学习的机会,增强人才竞争力,主动能动激发出财会人员的无限潜能,为企业的发展招兵买马,为有能力的年青一代提供发展平台,为企业的发展和管理注入新的血液,与时俱进,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提升竞争能力㊂(三)完善财会管理体系,提供优质的创新环境在新经济背景下,企业要从多方面进行改革与创新,根据企业自身的情况,结合市场运行情况,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目标,从而建立符合自身发展的规范性财会管理体系,真正把权责真正落实到每个人的身上,规范财会人员的管理方式方法,有效提高整体效率,促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确保自身的价值和捍卫自身的地位,保障企业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利益㊂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促使企业财会管理也不断创新,企业必须从人力㊁物力㊁财力上加大投入力度,创造舒适的办公环境,提供先进的办公设备,为企业的创新培养复合型人才添砖加瓦,同时实行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营造公平公正良好的竞争氛围,为优秀人才提供发展平台,让企业在竞争市场中保持旺盛的活力㊂六㊁结束语综上所述,在新经济背景下,企业的良性发展与信息技术密不可分,财会管理作为企业重要的经济支柱之一,必须要实施科学有效的财会管理模式,企业根据自身情况,不断调整和创新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管理办法,完善财会管理机制,找到适合自身企业的财会管理途径,让企业在新的经济形势下,既能抓住机遇又能迎接不断创新的挑战,保持旺盛的竞争活力㊂参考文献:[1]吴麒铭.简析新经济背景下企业财会管理创新[J].信息周刊,2018(8):131-131.[2]刘浩.新经济背景下现代企业财会管理创新的探讨[J].经贸实践,2018(3):303+305.[3]李宗营.新经济背景下现代企业财会管理创新的探索[J].经贸实践,2018(13):256.作者简介:高嘉悦,青岛大学商学院㊂56。
中国地区经济增长及其收敛性
中国地区经济增长及其收敛性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地区经济增长的趋势的变化一直备受关注。
随着二十一世纪的到来,中国地区经济的增长率已经出现了明显的下降,并且收敛现象也更加显著。
本文将就中国地区经济增长及其收敛性进行探讨。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整体趋势。
自1978年实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尤其是在2000年后的十年中,中国的经济增长率一直维持在10%以上的高位。
然而,自2010年以来,中国的经济增速已经开始放缓,并在2020年达到了6%左右的水平。
这样的下滑趋势与国际经济环境、资源环境约束、产业结构等多种因素有关。
其次,我们来看一下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分异现象。
由于历史、地理、自然、政策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分异现象非常明显。
东部沿海地区由于其先进的产业结构、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更为完善的基础设施,吸引了大量外资和劳动力。
与此相比,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相对较慢,经济转型也相对滞后。
此外,中国国内不同省份、城市之间的经济发展也出现了较大的差距。
这样的分异现象与地理位置、资源禀赋、产业结构、政策支持等等因素都有关系。
最后,我们来看一下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收敛性。
研究表明,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收敛现象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就开始显现。
收敛性假说的一个基本假设是:尽管存在明显的经济发展差异,但地区经济增长的差异将逐渐缩小。
这是由于缓慢增长地区将受益于先进地区的技术进步、资本积累和管理经验等流动。
中国的收敛现象比较显著,可以用经济增长率的变化来量化。
在2000年以前,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率要比欠发达地区快得多;但到2010年,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率减缓了,而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率加快了,二者趋于接近。
综上所述,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趋势不仅与国际环境、资源约束等因素有关,更受到政策的推动、科技的进步以及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影响。
地区经济增长和差距的分异在很大程度上是与地区的基础设施、人口、历史文化等因素有关系,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差距已经逐渐缩小了。
(西方经济学专业优秀论文)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收敛性分析
中国地区经济增氏的收敛性分析下:I=w,l。
+w。
.Ic+W。
,。
+,B(8)(8)式中,Ie、I。
和I。
分别为东部、中部和西部内部的差距;w。
、w。
5ftlw。
分别为三大区域各自的权重;Ie为三大区域之间的差距。
具体地区差异区域分解的结果见图5。
图5:地区差异的区域分解资料来源:1978-1998年数据来源于《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中刚统计出版仕,1999:1999—2004年数据来源于中经网经济统计数据库对地区差距按东、中、西三大区域分解后,三大地区内部和三大区域之问的差距变化主要具有以下特征:首先,东部地区内部各省份之间的差距在总的差距中所占的比重在逐年缩小,1978年东部地区的泰尔指数贡献率高达65.57%,之后逐年下降,在1993年跌破50%,并在1994年东部地区差距在总的差距中的比重开始不占主导位置;其次,中部地区内部差异和西部地区内部差异在1978.2004年间表现的趋势基本一致,即在1978一1998年间中、西部地区内部人均GDP的省际差异对全国整体差异的贡献份额很小,且呈下降趋势。
虽然在1999年以后中、西部地区内部人均GDP的省际差异对全围整体差异的贡献份额略有上升,但是总体而言,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内部差异在全国总体差异中所占的比重都很小。
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收敛性分析第三,地区问第三产业产值的差异对全国整体差异的贡献呈现上升趋势,并且第三产业产值差异的贡献份额较大,在1978—1999年问第三产业的基尼贡献率平均为29.8%:第二产业的贡献呈现稍稍下降的趋势,第三产业的贡献逐步上升,这与魏后凯(1997)、林毅夫等(1998)和范剑勇(2002)的分解结果基本一致。
图6:地区差异的产业分解资料来源:1978.1998年数据来源于《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中国统计…版社,19991999.2004年数据柬源于中经网经济统计数据库第三节本章小结根据上面关于中国经济地区差异的变动趋势分析和构成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一、整体而言,1978--2004年中国地区差距呈“v”字型,1990年以前,中国经济呈收敛趋势,而90年以后地区差距丌始扩大,呈现发散趋势;二、从区域的角度看,东部地区内部人均GDP的省际差异对全国整体差异的贡献份额起初最大,但呈现下降趋势,在1994年以后其在总体差距中的比重。
中国地区经济增长及其收敛性
中国地区经济增长及其收敛性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中国的地区经济增长格局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地区经济增长和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一直是困扰中国的一个重要问题,而关于地区经济增长的收敛性也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将就中国地区经济增长及其收敛性展开探讨。
一、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现状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差异化和不均衡的特点。
一方面,长三角、珠三角等沿海地区的经济增长一直保持较高的速度,吸引了大量资金和人才进行投资和创业,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虽在加快,但整体水平和速度仍与沿海地区有一定差距。
这种地区经济增长差距的存在,不仅影响了全国经济的均衡性和可持续性,也催生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如人口流失、资源匮乏等。
1. 区位优势:沿海地区由于地理位置优越,得天独厚地成为对外开放的门户,吸引大量外资和技术引进,推动了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
2. 产业结构:沿海地区的产业结构多样化,涵盖了制造业、金融业、现代服务业等多个领域,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链和增长动力体系。
3. 政策支持:政府对沿海地区的资金、人才和企业发展给予了更多的政策支持,为当地经济的快速增长提供了保障。
4. 技术创新:沿海地区拥有先进的技术和科研机构,对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起到了积极作用,推动了地区经济的发展。
地区经济收敛理论认为,处于较低水平的地区经济增速会高于处于高水平的地区经济增速,最终会出现地区经济增速的趋同现象。
收敛理论的提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解视角和分析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研究中国地区经济增长趋势的变化。
在中国地区经济增长收敛性研究中,学者们提出了许多相关观点和结论。
有的学者认为中国的地区经济正在呈现出一定的收敛性趋势,即处于低水平的地区正通过一定方式和渠道向高水平地区靠近,减缓了地区经济增长差距。
但也有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认为中国地区经济增长严重不均衡,收敛性极其有限,呈现出地区经济增长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
中国地区经济增长及其收敛性
中国地区经济增长及其收敛性1. 引言1.1 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背景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背景可以追溯至改革开放以来的四十多年。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和外商投资的引入,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由于中国的地域差异性较大,不同地区的经济增长也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
东部沿海地区以制造业和外贸为主导,经济发展较为迅速,而西部、中部地区则相对滞后。
这种地区经济增长的不均衡性,不仅会影响经济整体的发展速度和质量,还可能导致社会不平等问题的加剧。
研究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差异性,探讨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进程中,需要关注并解决地区发展不均衡的问题,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实现经济增长的可持续发展。
1.2 收敛理论及其在经济增长中的应用收敛理论是指经济增长速度快的地区或国家与增长速度慢的地区或国家之间在人均收入、生产率、技术水平等方面逐渐趋于一致的现象。
在经济增长过程中,收敛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分析经济发展中的地区差异和收敛趋势。
收敛理论认为,经济增长速度快的地区或国家在一段时间内会逐渐减缓增长速度,而增长速度慢的地区或国家则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迎头赶上,最终实现一种均衡状态。
这种均衡状态可能是由于技术的扩散、资本的流动、人力资本的积累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经济增长中,收敛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不同地区或国家之间的经济发展差异,为政府制定区域发展政策提供依据。
通过分析收敛趋势,政府可以采取相应措施促进地区间的协调发展,实现经济增长的均衡性和可持续性。
在探讨中国地区经济增长及其收敛性时,收敛理论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工具,有助于深入解析不同地区间的收敛趋势和因素。
2. 正文2.1 中国不同地区经济增长的差异性分析中国不同地区经济增长的差异性是一个复杂而多样的问题。
中国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
东部沿海地区发达,拥有先进的产业和科技,经济增长较快;而西部和中部地区相对落后,资源相对匮乏,经济增长相对缓慢。
我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问题研究[论文]
我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问题的研究摘要本文运用bernard和durlarf提出的时间序列分析法,根据1952——2008年各省的人均实际产出数据,运用johanson检验法对我国地区经济增长的收敛性进行了检验。
研究发现,除海南、北京、辽宁和新疆之外,在其他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划分出的三大区域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具有收敛特征,而东、中部地区分别受到4个和2个随机增长因素的共同作用。
关键词区域经济增长随机收敛协整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经济增长的收敛问题一直是经济学界研究的重要课题,产生了很多的理论文献和实证分析。
它之所以引起学者们的高度关注,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原因之一是新古典增长理论和新经济增长理论对于收敛问题的不同看法。
新古典增长理论认为,尽管一个有效经济范围内的不同经济单位(国家、地区甚至家庭)之间在发展的初始阶段存在经济差异,但如果它们的经济增长条件相同或相似,那么欠发达区域的经济增长将会快于发达区域,它们之间的经济差异将随时间推移而逐渐缩小。
而新经济增长理论则认为影响各国经济增长率高低的主要原因是各国技术进步,与人均产出差异没有必然联系,各国经济增长率的差异不一定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甚至可能会不断扩大。
原因之二是现实世界中经济增长差异日趋扩大的事实与收敛理论所预测的经济增长趋同之间存在很大的反差。
在对这些矛盾的争论和解释过程中,经济增长收敛问题的研究才得到不断发展。
总体看来,经济增长收敛问题的研究方法可分为三类:收敛、收敛和随机收敛。
三种方法各有利弊,其中收敛和收敛都是采用截面分析的方法进行研究,随机收敛的概念则由carlino和mills (1993)及bernard和durlarf (1995)提出的,是采用时间序列方法进行研究。
随机收敛分析法是从各国人均产出时间序列所显示的关系出发,通过单位根和协整检验来判断国家间人均产出的差异在长期会不会消失,从而确定各国经济增长之间的收敛性。
我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问题的研究——基于时间序列分析
很大的反差。在对这些矛盾 的争论和解释过程中,经济增长 使用的软件 为 E V i e ws 5 . 0 。
收敛、 B 收敛和随机收敛 。三种方法各有利弊 , 其 中仃 收敛和P
由C a r l i n o 和 Mi l l s ( 1 9 9 3 ) 及B e na r r d 和D u r l a r f ( 1 9 9 5 ) 提 出的,
系, 各国经济增长率 的差异不一定能随着 时间的推移而消失, 日趋扩大的事实与收敛理论所预测 的经济增长趋同之 间存在 收敛问题 的研 究才得到不断发展 。
总体看来 , 经济增长 收敛 问题 的研究方法可分为三类 : 仃
以修正得到 。 另外 , 浙江 省缺 少 1 9 5 4年 的人均实际产 出数据 ,
理论和新经济增长理论对于收敛 问题的不同看法 。新古典增 由于样本期过短和数据缺 失问源自 , 在本 文研究中予以剔除, 不
长理论认为 , 尽管一个有效经济范围内的不同经济单位 ( 国家、 会对结果产 生实质性影响 , 最终样本包括全国 3 O个省 ( 自治
地区甚至家庭) 之间在 发展 的初始阶段存在经济差异 , 但如果 区 、 直辖市)的人均实际产 出序列。 各省人均实 际产 出数据来
它们的经济增长条件相 同或相似 ,那么欠发达区域的经济增 源于《 新 中国 6 O年统计资料汇编》 , 是已经通过各省份同年商 长将会快于发达区域,它们之 间的经济差异将随时间推移而 品零售价格指数修正的数据 , 并选取 1 9 5 2 年为基期 。 其中山 逐渐缩小。而新经济增长 理论 则认 为影 响各 国经济增长率高 西省 由于缺乏人均实际产出数据 ,笔者用该省实际产 出总值 低 的主要原因是各国技术进步,与人均 产出差异没有必然联 与该省人 口总数相除得到每年 的数据, 再以1 9 5 2年为基期予
北京市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性分析
北京市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性分析摘要:本文对北京市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性进行了研究。
在将北京市18个区县划分为4个经济区的基础上,用基尼系数分解方法,得出北京市区域经济增长不存在?滓-收敛。
同时,还利用面板数据和空间面板数据模型分析得出北京市区域经济增长不存在β-绝对收敛,但存在β-条件收敛,并且分析了形成这种条件β-收敛的原因。
关键词:基尼系数;β-收敛;条件β-收敛在对北京市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性研究中,我们首先将北京市划分为功能核心区、功能拓展区、发展新区、生态涵养发展区4个经济区,应用基尼系数分解方法(这里所说的基尼系数是以各经济区或各区县为单位算出的,它可以表示各经济区或各区县之间的贫富差距水平),对1994-2004 年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北京市区域经济增长不存在?滓-收敛。
然后,利用面板数据(panel data)和空间面板数据(spatial panel data)模型分析得出北京区域经济增长不存在β-绝对收敛,但存在β-条件收敛,并且分析了形成这种β-条件收敛的原因。
一、经济收敛问题研究的简单追朔新古典增长理论认为,若技术外生一致,资本边际报酬递减会使经济欠发达地区以更快的增长速度发展,进而赶上发达地区,实现经济增长的趋同,即经济收敛。
新增长理论则认为与物质资本、技术及人力资本相关的规模报酬递增很可能使各地区经济增长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即经济增长发散。
这两种理论对经济增长收敛性长期争论并引发了大量实证研究的出现。
在区域经济收敛性的实证研究中,一般将经济收敛区分为σ-收敛、β-收敛和俱乐部收敛。
σ-收敛是指经济体人均GDP的标准差具有下降的趋势。
β-收敛可分为β-绝对收敛和β-条件收敛,β-绝对收敛是指穷经济体比富经济体有更快的发展速度,并最终都达到相同的稳定状态。
β-条件收敛是指经济体的增长由于其自身初始状态的不同而收敛到各自不同的稳定状态。
俱乐部收敛是指在初期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经济集团内部,其增长速度和发展水平趋同,而集团间的差异仍会存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市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性分析摘要:本文对北京市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性进行了研究。
在将北京市18个区县划分为4个经济区的基础上,用基尼系数分解方法,得出北京市区域经济增长不存在?滓-收敛。
同时,还利用面板数据和空间面板数据模型分析得出北京市区域经济增长不存在β-绝对收敛,但存在β-条件收敛,并且分析了形成这种条件β-收敛的原因。
关键词:基尼系数;β-收敛;条件β-收敛在对北京市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性研究中,我们首先将北京市划分为功能核心区、功能拓展区、发展新区、生态涵养发展区4个经济区,应用基尼系数分解方法(这里所说的基尼系数是以各经济区或各区县为单位算出的,它可以表示各经济区或各区县之间的贫富差距水平),对1994-2004 年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北京市区域经济增长不存在?滓-收敛。
然后,利用面板数据(panel data)和空间面板数据(spatial panel data)模型分析得出北京区域经济增长不存在β-绝对收敛,但存在β-条件收敛,并且分析了形成这种β-条件收敛的原因。
一、经济收敛问题研究的简单追朔新古典增长理论认为,若技术外生一致,资本边际报酬递减会使经济欠发达地区以更快的增长速度发展,进而赶上发达地区,实现经济增长的趋同,即经济收敛。
新增长理论则认为与物质资本、技术及人力资本相关的规模报酬递增很可能使各地区经济增长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即经济增长发散。
这两种理论对经济增长收敛性长期争论并引发了大量实证研究的出现。
在区域经济收敛性的实证研究中,一般将经济收敛区分为σ-收敛、β-收敛和俱乐部收敛。
σ-收敛是指经济体人均GDP的标准差具有下降的趋势。
β-收敛可分为β-绝对收敛和β-条件收敛,β-绝对收敛是指穷经济体比富经济体有更快的发展速度,并最终都达到相同的稳定状态。
β-条件收敛是指经济体的增长由于其自身初始状态的不同而收敛到各自不同的稳定状态。
俱乐部收敛是指在初期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经济集团内部,其增长速度和发展水平趋同,而集团间的差异仍会存在。
关于σ-收敛,目前看来利用基尼系数的分解来分析是一条较优的途径。
在β-收敛的问题上,大多数人使用横截面数据或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
回归模型一般采用基于Solow-Swan、Barro J R 和Sala-I-Martin X 的收敛分析模型得出模型:以上对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收敛性的研究都将经济体视为互相独立的个体,然而,在实际经济活动中,地区间的资金、劳动力等要素流动、商品流通、信息交流等使得地区间尤其是相邻地区间的经济增长相互影响,在地理上存在空间相关性。
Toblers (1979) 提出的地理第一定理认为,事物都是彼此联系的。
而且,与较近事物的联系程度会比较远事物的联系程度更加紧密。
此外,区域经济理论认为外部性、技术扩散、要素流动等机制在很大程度上都促进了地区经济增长的趋同,而这些收敛机制具有显著的地理特征,因此,空间因素在区域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因此,近些年来许多学者在研究区域经济收敛问题,将空间因素也考虑进来。
考虑了空间因素的回归模型,有两种基本形式,分别是空间滞后模型(Spatial Autoregressive Model ,SAR) 和空间误差模型(Spatial Error Model ,SEM) :其中,y为因变量,X为自变量向量,β为变量系数,ρ和λ分别为空间自回归系数和空间自相关系数,ε和μ为随机误差项。
W为n×n 的空间权重矩阵(n 为地区数),若地区i和j边界相邻,W中的元素Wi,j的值为1 ,否则即为0;β为地区经济增长率对地区最初经济水平的弹性,是对地区经济收敛的衡量,若β为显著负值,表明经济增长存在收敛性,若β为显著正值,则表明经济增长是发散的。
在我国经济收敛性分析上,学者们得出的结论大多是认为我国区域经济增长不存在σ-收敛,也不存在β-绝对收敛,但存在β-条件收敛。
也有一些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俱乐部收敛问题。
二、北京区域经济收敛的实证分析本节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的北京统计年鉴,使用的统计软件为Eviews5.0。
下面,先将北京市18个区县按照政策规划目标划分为功能核心区、功能拓展区、发展新区、生态涵养发展区4个经济区。
其中功能核心区包括东城、西城、崇文、宣武,功能拓展区包括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发展新区包括顺义、昌平、大兴、通县、房山,生态涵养发展区包括怀柔、密云、延庆、平谷、门头沟。
设k=1,2,3,4分别表示功能核心区、功能拓展区、发展新区、生态涵养发展区,用ukt表示t年第k个经济区的人均GDP,ut为t年北京市人均GDP。
各区县的人均GDP 用yit(i=1,2…,18)表示。
(1)σ-收敛分析经计算,北京市t年的总体基尼系数分解情况如下表。
由上表可以看出,总的基尼系数有明显的上升趋势,各个经济区的基尼系数也有明显的上升趋势。
这说明总体上并不存在?滓-收敛(各个经济区也不存在?滓-收敛)。
另外,从对基尼系数的贡献率的角度来看,四大经济区组间的贡献率明显大于组内的贡献率,进一步说明北京市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主要来自于四大经济区的差异。
(2)β-收敛分析下面,利用1994-2004年的面板数据和空间面板数据对北京市区域经济增长做β-收敛性分析。
首先,采用未加入区域虚拟变量的模型和加入区域虚拟变量的模型对1994-2004 年间北京市18 个区人均GDP增长率进行回归分析,其结果见下表。
加入的控制变量?追i,t是第i个区县t年的某些指标变量。
主要有财政收入比重(财政收入与t年GDP的比)、财政支出比重(财政支出与t年GDP的比)、产业结构变量(各个产业产值的对数增长率与GDP的比的加权平均就是产业结构变量)、工业化水平(第二产业产值与GDP的比)、服务业水平(第三产业产值与GDP的比)、实际利用外资额比重(实际利用外资额与当年GDP的比)。
计算结果表明,在加入财政收入比重、财政支出比重、产业结构变量、工业化水平、服务业水平、实际利用外资额比重后都会使北京市区域经济增长的β-条件收敛性得到了验证,收敛速度达到了3%左右,这说明这些控制变量也是影响β-条件收敛性的不可忽视的因素。
最后,引入空间因素,同时考虑区域虚拟变量,且增加控制变量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第i个区县t年的社会消费零售与当年GDP的比,i=1,…,18)进行回归分析。
采用的模型应是空间滞后模型(3)或空间误差模型(4)。
理论上在选择空间滞后模型还是空间误差模型时可以通过LM统计量检验来完成。
从国外相关研究来看,对区域人均GDP的β-收敛模型通过统计检验或者试探性空间计量分析,大都支持空间滞后模型。
有学者认为,如果能够用空间滞后模型拟合,即使统计量比空间误差模型差些,但只要统计量检查显著,选择空间滞后模型更好,更容易从经济意义上加以解释。
本文采用空间滞后模型(5),经计算可知,在加入区位虚拟变量、财政收入比重、财政支出比重、工业化水平、服务业水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实际利用外资比重、空间因素后也会使北京市区域经济增长出现β-条件收敛,收敛速度基本上在2%-3%左右。
同时可知,通过空间因素的引入可以使调整的R2明显大于未引入空间因素的调整R2,可见,空间因素(地理位置)也是影响北京市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的重要因素。
三、结论上述实证结果表明:①1994-2004年,北京市区域经济增长不存在?滓-收敛,也不存在β-绝对收敛,但存在β-条件收敛。
②北京市区域经济增长的差异主要来自于四大经济区的差异。
③区位因素、初期人均GDP、财政收入比重、财政支出比重、工业化水平、服务业水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实际利用外资比重、空间因素等都是影响北京市经济收敛的不可忽视的因素。
为此,我们提出以下政策建议:1.重视北京各区县经济差异问题1994-2004年,北京市各区县经济增长存在差异,且有日益扩大的趋势。
虽然各区县经济差距的存在有种种主客观原因,甚至由于经济发展的战略规划的需要在短期内是不可避免的,但是过大的经济差距会损害资源的配置效率,对北京市整个经济的发展极为不利。
此外,只讲效率不讲公平,还会产生影响社会稳定的政治问题。
为此,必须重视北京各区县经济差异问题。
2.加强经济区之间的合作,缩小经济区之间差异四大经济区之间的差异是造成北京市区域经济差异的主要原因,所以必须加强经济区之间的合作,缩小经济区之间的差异。
尽管北京市经济取得了高速的增长,但是经济区经济非均衡增长的情况也高度显现,经济区之间的差距很大。
北京市欠发达区县不能再走粗放型经济增长的老路,必须依靠自己的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优势,走集约型发展之路,加速缩小区域经济差距。
落后区县还需要主动向发达区县学习。
要鼓励落后区县与发达区县间企业层面上的交流,依靠发达区县的指导、扶植和自身水平的提高来加快发展。
同时,北京市政府应该从宏观上加以协调,按照优势互补、互惠互利、长期合作和共同发展的原则,并采取具体措施,促进经济区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要继续加强对落后区县的支持力度。
在人才、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基础设施等方面实施倾斜政策。
要注意提高欠发达区县的对外开放程度、市场化程度,利用技术的公有性和经济的空间溢出效应逐步缩小落后经济区的差距。
3.灵活使用财政政策,加快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财政收入变量、财政支出变量和产业结构变量的加入有利于经济收敛。
因此,灵活运用财政政策,同时加快落后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可以缩小区域间差异,促进经济收敛。
北京市政府应统筹协调各区县经济发展与财政政策的制定,优化财政收入和支出结构,对经济欠发达区县应增加财政支出,施行减税措施,优化税制结构。
北京市各经济区产业结构情况大致如下:功能核心区经济发达,已经由外延扩展转向调整优化,其作为首都政治、文化、国际交往、教育科研和金融管理中心的核心职能逐步明确;城市功能拓展区的第二产业开始逐步向外围转移,初步形成了以服务业为主体,高新技术产业占有较大比重的产业格局;城市发展新区初步形成了以第二产业为主体,服务业具有一定规模,第一产业适当保留的产业格局;生态涵养发展区开始形成以第一产业为基础,第二产业适度发展,服务业初具规模的产业格局。
政府部门必须采取战略性的调整措施,以市场为导向,全面推进产业结构的换代与升级。
在第二产业的结构调整中,要加快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在第三产业的结构调整中,要面向生产和居民消费,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服务技术,改造和发展传统服务业,加快服务业市场化。
比如大力发展旅游业、金融保险业和社区服务业。
这样才能加快落后区县的经济增长速度,有利于经济增长的收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