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心理学论文
文艺心理学读后感范文

文艺心理学读后感范文《文艺心理学》是美国心理学家莱瑟·奥格登(Leslie A. Ogden)所著的一本心理学专著,通过探讨文学、电影、音乐等艺术形式对人们心理的影响,揭示了艺术对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套独特的理论框架。
在《文艺心理学》一书中,奥格登首先介绍了艺术的概念及其对心理健康的作用。
她认为,艺术是一种表达情感和思想的方式,通过与艺术品的互动,人们可以获得身心愉悦、情感宣泄、自我认同等满足感。
此外,艺术还可以帮助人们理解自己和他人的内心世界,促进人际交往,增强心理弹性。
接下来,奥格登探讨了不同艺术形式对人们心理的影响。
她分析了文学、电影、音乐等艺术形式中的心理机制,指出了它们对情绪、认知和行为的影响。
例如,文学作品可以通过角色塑造、情节编排等手段引起读者的共情和情感体验,帮助读者洞察自己和他人的情感需求;电影可以通过视觉、音效等元素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和身临其境的感受;音乐可以通过节奏、旋律等元素调节人们的情绪和心理状态。
在进一步探讨艺术对心理健康的作用时,奥格登提出了自己的理论框架。
“文艺心理学”指的是一种基于艺术的治疗方法,通过与艺术品的互动和创作,帮助个体解决心理问题、提升心理健康。
她认为,艺术创作能够提供情感表达和情感调节的渠道,帮助个体处理情绪困扰、解决心理冲突;同时,通过参与艺术创作,个体能够建立自我认同和自我肯定,增强心理弹性和抗逆能力。
在结尾部分,奥格登总结了文艺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并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
她呼吁心理学家们在实践中采用文艺心理学的方法,通过艺术创作活动来改善心理健康,同时也呼吁各个领域的艺术家们更加关注心理健康问题,创作具有积极意义的艺术品。
阅读完《文艺心理学》这本书后,我深受启发。
这本书以心理学的视角探讨了文艺对人们心理的影响,揭示了艺术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套新的理论框架。
我从中学到了很多有关艺术和心理健康的知识,并对如何通过艺术来改善心理健康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浅谈艺术心理学的论文

浅谈艺术心理学的论文艺术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艺术创作中的审美感知、审美情感、审美想像和审美思维,艺术欣赏中的理解、判断和鉴赏以及艺术家的个性心理结构等。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浅谈艺术心理学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浅谈艺术心理学的论文篇一《界面装饰的艺术心理学》摘要:本论文将从空间维护体中基础的要素墙体界面入手,探究了对人们生活中造成的影响的一些界面设计的基本原则,与强调必须和界面设计协调的室内空间构成要素和空间功能性。
不同的色调可以使人对房间产生心理温差,不同的材质通过不同的质感和构造细部,可以渲染和强化室内的环境气氛以及影响人的心理。
探究对社会个体产生的心理反应的这些不同的方面,反作用于设计,使设计能阐述和充分符合人的心理需求。
关键词:界面设计设计心理学色彩材质室内设计是根据使用的建筑,环境的相应标准,使用适当材料和技术手段以及建筑设计的原则,以创建一个功能合理,舒适和美丽的室内环境需要,以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空间环境既应该拥有相应的使用价值,满足功能上的需要,同时也应该具备能说明历史文化背景,建筑设计风格,人文环境等心理因素。
创造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室内环境。
然而设计心理学则相反发展较为缓慢,在学科建设,基础理论等方面较为滞后,当今设计心理学范畴的问题在室内设计中有所显露,这些设计心理学范畴的问题又对室内设计有了更高的要求。
一、室内建筑界面设计种类以及应用(一)界面装饰的作用及分类界面装饰的主要居室空间作为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之一,尤其是在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显著提高的当今时代,改善和美化居室环境空间已逐渐作为人们的迫切需求之一出现在室内设计行业。
作为空间维护体中最基本的要素之一的墙面,从过去仅仅只是简单粉刷墙面漆逐渐演变成为展现家居文化的一个重要区域。
在空间维护体中,界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它既能划分空间区域,又能通过装饰来美化室内空间。
墙面装饰的作用是保护墙体,美化环境。
论文写作型《文艺心理学》教学模式探讨

1 9 9 7年 我 国高校 扩 招 以来 .大学毕 业 生 面临 不 够 . 并缺 乏 系统 性 的 训 练 . 使 得 很 多 文科 学 生 的
在竞 争 1 3益激 烈 着严 峻 的就业 形势 如何 提 高学生 的综 合素 质 、 培 写 作能力 这 一专业 基础 技能 缺乏 . 养 大学生 的独 立思 考能力 、 创 新思维 和创 新实 践 能 的职场 就缺 失 了本 身 的竞争 力 学术论 文 写作 的训
力成 为大 学教 学改 革 的焦点 . 但是教 学 改革成 效却 练 也是 培养 文科学 生独 立思 考 、 具备科 研修 养 的有
不 突出 . 改变 陈 旧的教学模 式 成为解 决 问题关 键所 效 途径 。因此 . 大学 本科 教 育尤其 是 中文专 业教 育
在 。 以中文 系《 文艺 心理 学》 为例 , 要 想实 现好 的教 倡 导 以论 文 写作 为 中心 的研 究性 教 学 模 式探 讨 具
学 效果 . 必 须 破 除传 统 的 “ 填鸭 式 ” 、 “ 满 堂灌 ” 的 教 有 极其 重要 的意 义和 紧迫性
学模 式 . 进行 教学 创新 。 而采 用论文 写作 的模 式 。 就
是 教学创 新 的手段 之一
一
从 实践 角度看 . 以论文 写作 或其他 途径 进行 的 研 究 型教 学 创新 . 是 课 程 自身 发 展 的 需要 . 也是 实 现 培养 目标 的现 实需要 。 作 为理 论型 的课 程 , 《 文艺
学科要 求 上交课 程论 文 . 但 是论 文写 作 的训练 仍然 和 理论 提升
I 收 稿 日期J 2 0 1 3 — 0 9 —1 6 【 作 者 简 介】 郭守运 ( 1 9 7 9 一 ) , 男, 华 南 师 范 大 学 城 市 文 化 学 院 副 教授 , 硕 士生 导 师 , 文学博士 , 主要研究方向 : 古代文论 、 美学
文学心理学研究论文(2)

文学心理学研究论文(2)文学心理学研究论文篇二《心理学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摘要:创作——作品——接受,这是文学作品产生的过程,也是心理转换的过程,都是特殊的心理行为,因此用心理学分析和研究文学作品是十分有必要的。
在文学创作方面,心理学主要在创作动机、创作思维、创作环境和写作方法上对其产生了影响。
关键词:心理学文学创作精神分析法一、心理学在文学创作方面的应用(一)创作动机1.作者的童年经历、人生体验、精神诉求等都可以成为创作动机。
这些动机都是引发作者创作的内在影响因素,通常内在动机都比较纯粹,少了迎合、少了乞求,这样的作品也往往更加偏向于对精神世界的勾勒。
2.有些作品则是为了唤起民众的某种精神,最典型的就是鲁迅。
鲁迅创作的初衷,就是为了拯救愚昧的看客,为了唤醒国人的良知,为了不在一种主张中无人响应哪怕是反对也好的寂寞中绝望。
3.对生命自由的肯定与激励。
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他具有自主意识和独立的人格,渴望在自己的生命历程中享受自由自觉的快乐,不断实现超越自我。
4.生理愉悦的快感。
文学是人类的高级精神活动之一,无论就其内容还是形式,其中都隐含着丰富多元的生理需要,生理需要就是人类文学活动中最重要的能量基础。
从文学活动的形式方面看,以韵律为例,韵律对于文学就如同声音对于生命一样重要。
节韵律对于文学之所以具有普遍的效用,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是一种生命的自然需要。
诗歌、散文、戏曲等的呼应关照都在内在语言或外在语言中与人体生理结构的运动与平衡的需要中相呼应。
文学之所以于人类生存活动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根本原因还在于人类的生命意识对于平衡的本能需要。
由此,给人类带来的生理上的愉悦感会不断激发人们创作的热情。
(二)创作思维。
作者创作思维的形成受多方面影响,从历时的角度可分为本初思维、后天思维。
本初思维是一个婴儿在毫无抵抗、辨别能力的情况下形成的,受到家庭、社会环境及生理问题的影响形成了最初时的思维特征。
它处在心灵最深处、最隐秘的地方,它不会被消灭,而且一直在自觉或不自觉地活动并发生作用。
文艺心理学论文

“穿越”文学现象的文学接受心理分析chiangCC[摘要]随着穿越古装剧《宫》的热播,“穿越”文学越来越为人所熟悉,也越来越为人所憧憬,虽然根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穿越在理论上是可以实现的,然而目前仍仅限于文学现象,然而对于穿越文学在受众中的走红速度还是令人惊诧的,本文将从文艺心理学中的文学接受心理方面来分析为何“穿越”文学现象能在群众中引起如此热烈的反应。
接受主体在文学或艺术接受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审美心理时空以及审美兴趣能为我们解答“穿越”文学现象在当今生活红极一时的原因。
[关键词]穿越;文学接受心理;审美兴趣;非审美人格一、引言“穿越”如一道混搭佳肴,“披着历史的外衣,裹着言情的馅儿,借着玄幻的噱头”,丰俭由人,老少咸宜。
数字时代的来临让全民写作成为文学新气象,穿越小说更是作为其典型代表为其代言。
而“穿越”文学能够在当今社会红极一时的原因莫过于迎合了接受主体的新的心理及审美需求,而接受主体在文学或艺术接受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审美心理时空以及审美兴趣给接受主体带来的影响,同时浅谈这一现象。
二、“穿越”到底是何方神圣?为何能在当今社会红极一时呢?穿越是穿越时间和空间的简称,通俗的是指某人物因为某原因,经过某过程(也可以无原因无过程),从所在时空(A时空)穿越到另一时空(B时空)的事件。
影视剧剧情基本以此为线索展开。
如《魔幻手机》、《穿越时空的爱恋》、《寻秦记》,还有由金子成名作《梦回大清》改编的《宫锁心玉》和《宫锁珠帘》等。
在网络平台上,一批穿越写手已经诞生,他们创作的作品,行文风格,剧情走向佐以现在的拍摄手段,都为电视剧提供了全新的模式。
穿越小说是指主人公因意外涉足陌生时空体验新生活的小说,比如有的人在海边突然滑倒,醒来发现自己在热带雨林。
在时间上穿越的比较普遍,有人自驾飞机莫名其妙回到了二战的天空,还有人糊里糊涂地游览了俄国兵工厂。
现象虽然奇特,数量却不少。
这些穿越在以揭秘为主题的报道上被归类于科学无法解释之谜。
文学欣赏的心理结构分析的论文

文学欣赏的心理结构分析的论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摘要:人在进行文学欣赏时应具备多种心理因素,同时还要有一定的欣赏心理能力和多种欣赏心理动力。
只有具备了较为完善的欣赏心理结构,才能完成对文学作品的欣赏,从而达到审美效果以及心灵愉悦。
关键词:文学欣赏;心理元素;心理能力;动力系统文学欣赏的心理分析属于文艺心理学范畴,它是将人们在进行文学鉴赏时的心理现象加以分析,从而得出一个合乎逻辑的心理结论的一种活动。
文学鉴赏是人的一种思维过程,是一种在阅读中与作品进行情感与美感的交融行为,以期达到审美的目的。
因此,文学欣赏离不开作品本身,无法脱离人的思想意识而单独存在。
故而文学欣赏中的心理分析是以文学作品本身为基础,运用自身所具备的心理素质,对作品中人物的性格以及作者本身的心灵历程进行探索的过程,从而达到审美的目的。
那么,人在进行文学欣赏时具有哪些心理因素呢?怎样的人才具备进行文学欣赏的综合心理素质,从而完成文学欣赏的全部过程呢?本文试图通过对文学欣赏心理结构的分析,揭示人类在进行文学鉴赏过程中所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1欣赏心理结构的元素系统知觉映像元素外在物象在感官中的倒映,称为知觉映像,分为视觉映像、听觉映像、触觉映像、味觉映像、嗅觉映像等。
文学与其他类型艺术相比较,具有形象的间接性特征,只有在大脑中具有知觉映像储存的人,才能具备欣赏文学作品的起码能力。
鲁迅在小说《阿q正传》中,对人物形象的许多描写都能引起读者心目中的知觉映像,例如视觉映像,“未庄本不是大村镇,不多时便走尽了。
村外多是水田,满眼是新秧的嫩绿,夹着几个圆形的活动的黑点,便是耕田的农夫”;听觉映像,“阿q在这刹那,便知道自己要挨打了,……果然,拍的一声,似乎确凿打在自己头上了……拍,拍拍”;触觉映像,“他觉得自己的大拇指和第二指有点古怪,仿佛比平常滑腻些,不知道是小尼姑的脸上有一点滑腻的东西留在他指上,还是他的指头在小尼姑脸上磨的滑腻了”等等。
朱光潜《文艺心理学》简论

不入 的 ,尤其是在 当时那样 一个
“ 大 一 个 中 国 放 一 下 一 张 书桌 ” 偌
的年代。
二 .文 艺心 理 学 》 核 心 理论 《 的
生 的这本著作依 然有其 不 可忽视
的价 值 。
前面 已经 说过 , 这部《 艺心 文 理学》并 不是一部很 具体 系的理 论著作 ,而更多可 以看作是 论文 汇 编 性 质 。 但 这 并 不 足 说 本 书 就
诚恳 的 , 在今天看来 , 但 我们可 以 认 为 这 是 扎 实 的 古 典 文 学 根 基 和
纯 正 的 欧 洲 文 化 的 熏 陶 。 朱 光 潜 先 生 出 生 于 安 徽 桐 城 乡 ,他 所 就 读 的桐 城 中学 就 是 由桐 城 派 古 文 家 吴 汝 伦 创 办 的 ,因 此 特 别 注 重 桐城派 占文 的学 习 ,教学 所用 的 课 本 即 是 桐 城 大 师 姚 鼐 的 《 文 古
从 本 书的《 者 自白》 作 以及 附 录 中的《 者 自传》 作 里还 可 以看 到
另 一 个 问 题 ,就 是 朱 光 潜 先 生 做
辞类纂》 。桐城派是清代影 响最大 的 散 文 派 别 ,提 倡 义 法 说 和 雅 洁
的 审 美 标 准 。桐 城 派 先 驱 戴 名 世 提 倡 “ 也 、 也 、 也 , 者 有 一 道 法 辞 三
之不备而不可谓之文也 。” 《 ( 已卯 行书小题 序》 ,奠基者方 苞树立 ) 起 “ 法 ” 的 大 旗 , 求 文 章 内 义 说 要 容醇正 , 文辞“ 雅洁” 。我们看桐城 派 的 理 论 和 创 作 ,就 会 发 现 朱 光 潜先生在 行文上有 着很重 的桐城 色彩。
关 于 本 书 的 写 作 背 景 ,另 外
与文艺心理学相关的论文

与文艺心理学相关的论文《“穿越”文学现象的文学接受心理分析》摘要:这几年“穿越”现象以自身新颖的题材和浪漫奇幻的情节成为一种潮流,“穿越”现象与接受“穿越”是一个双向交流的过程。
穿越现象是审美心理时空的外化,同时也契合了接受者的审美心理时空的超越性,并满足了大众的审美心理期待,且能唤起大众的内心情感。
而接受者在欣赏“穿越”现象时,主体的情绪、情感的作用也是显要的,同时,穿越以其自身的魅力会改变接受者的自性或人格。
关键词:穿越热、审美心理时空、心理图式、情感因素、心理期待、自性这几年的穿越小说、穿越影视特别火爆,“穿越”现象成为一股潮流。
穿越小说更是网络小说最热门题材的一种,集成了玄幻、历史和言情三大小说类别的要素,自成一派。
其基本要点是,主人公由于某种原因从其原本生活的年代离开、穿越时空,到了另一个时代,在这个时空展开了一系列的活动,情情爱爱多为主线。
尤其是随着电视剧《宫》、《神话》、《步步惊心》等穿越题材的电视剧的热播,我们可以感受到人们对于穿越文学的浓厚的兴趣。
穿越文学,重点在于这个“穿越”,并且人们对于穿越文学的喜爱也源于这个“穿越”,此“穿越“不同时代之间人物的穿越,大多数是现代人穿越到古代的一种现象。
像穿越小说作为当今网络小说的一大类别,其通俗性与大众性是显而易见的,读者阅读穿越小说多以消遣娱乐为主。
穿越小说能满足读者对于美貌、年轻、财富、俊男美女、爱情、权力、地位等等的幻想,为读者创造了一定程度上脱离现实的美好世界。
穿越作品涉及的历史与古典文化也满足了部分读者的古典情节。
交错的时空,古代与现代智慧的碰撞和摩擦,古代同现代思想的并立与对立,这些元素提升了穿越作品的魅力,为读者创作了新的阅读体验。
那“穿越”热背后的文学接受心理是如何表现的呢,下面就是我要探讨的关于两者的关系。
1、穿越现象是审美心理时空的外化,接受者在欣赏穿越文学的时候也是离不开自身的审美心理时空这一表象的。
一切认识活动都离不开心理时空这一心理框架,那么,艺术审美活动作为一种宽泛意义上的认识活动也不例外。
艺术心理学论文

艺术心理学论文范文一:对艺术实践过程中通感现象的心理分析关键词:主体人;客体艺术作品;艺术实践;通感现象;心理分析摘要:艺术实践活动中经常出现感官移借、感官互通的心理现象,这种移借和互通在艺术心理学上统称为通感现象。
人们在创作和欣赏艺术作品时,不可能就事论事,而是通过艺术作品唤起更多的体验,这种体验是主体先期获得的与其相似的经验并被客体所唤起,使主体感悟到艺术家在作品中想要达而没表达的东西,这就是艺术作品的意境也叫二独创作。
本文对通感现象的形成从艺术心理学上作了一番分析,目的是使更多的人了解通感现象在艺术实践活动所起的作用,这有利于主体艺术修养的提高。
在艺术实践活动中我们经常遇到一种现象,如在我们欣赏美术作品时出现的对画面色彩的温度感;在欣赏音乐和文学作品是大脑意象中出现的视觉画面感;又如我们在称赞歌手时常说的“这个人歌唱的真甜美”等等,这些感官转换的现象在艺术心理学上称为通感现象,也就是人的各感官在艺术实践活动中出现的互通现象。
艺术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通感现象早已有之,如在罗马统治时期,希腊作家普鲁塔克和我国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苏轼都有过关于这方面的论述,如他们提出的“诗是有声的画,画是无声的诗”的论点。
在本文中,不打算从历史发生学的角度来加以考证,只对这种通感现象在艺术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心理过程,以及在艺术欣赏中的运用做一番心理分析,以便在艺术课教学上能更好地帮助学生了解和感悟艺术作品。
通感一词的涵义在艺术心理学上指主体人,在情感观照的媒介艺术产品过程中出现的感官移借、感官互通现象,是一种各感官联觉感受和创造性认识艺术作品的过程。
提出者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学者、作家钱钟书先生在20世纪60年代初针对艺术实践活动中经常出现的感官移借现象加以概括总结后提出的,并从艺术心理学的角度规范了这一现象的内涵,以便人们在这个问题上的理解和认识。
通感一词最早是在对唐诗的创作特征分析时出现的,现已成为唐诗语言艺术六种表达方式之一散中见整、互文见义、指代关系、灵活倒文、通感、平字见奇。
文艺心理学视角下的《荷塘月色》

从文艺心理学角度分析《荷塘月色》文学艺术的世界是一个“心理的世界”,文学作品就是作家的心灵。
作品中的冲突其实是一种最高境界的和谐,最美的艺术是包含丑的艺术,最高的智慧是神韵写意的境界。
用文艺心理学的角度来解读作品,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与丰富作品所蕴含的内容,也可以为自己提供一个新的阅读视野。
《荷塘月色》首先体现的是现实世界与心理世界的对立。
“在人类生活中确乎存在着两个显著不同的世界: 物理世界和心理世界。
对于人来说,物理世界是一个客观的物质存在,心理世界则是一种主观的精神状态。
”对于一个文学家来说文学艺术的世界就是一个心理的世界,是一种心灵化的社会生活。
朱自清先生在《荷塘月色》中给我们展示的是一个自由和平安宁的世界,这是一个与现实对立的陌生的艺术世界,也是他灵魂深处渴望的“另一个世界”——心理世界。
在现实世界中,每个人都命定必须扮演某个角色,做必须做的事,说必须说的话;而在《荷塘月色》里,在作者为我们创造的艺术世界里却“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真正属于自己的、自由的世界。
因此,《荷塘月色》里显然有两个世界——朱自清生活于其中的现实世界与自我心灵升华的超越客观世界的精神世界。
而这一“精神世界”在某种意义上讲可以说是朱自清先生灵魂深处的一个“梦”: 在文章开头写到妻子“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结尾回到家里,“妻已睡熟好久”;行文中又不断以“笼着轻纱的梦”、“小睡”、“酣眠”、“渴睡人的眼”作比,整个“荷塘月色”的画面烟雾弥漫,渺茫朦胧、隐隐约约,可意会而不能触摸,可神悟而不能言传,这都是一个“梦”的氛围与意境。
正是这“梦”的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对立和纠缠,显示出作家灵魂挣扎的凄苦。
其次,本文还阐发了生活感受与创作欲望的冲突。
文学艺术的产生来源于社会生活,其实更包含了作家对社会生活的感受与领悟。
因此文学艺术的创作首先必须有作家的创作欲望,才能产生不同的文学作品。
创作不能没有冲动,如果没有对生活感受的冲动,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创作活动的发生。
试论文艺与心理学的关系

试论文艺与心理学的关系应用心理学092班邱骏6202109058 关键字文艺心理学文艺复习多元化社会摘要:心理学和艺术文化在走过了中世纪的漫长黑夜后终于迎来了文艺复习的曙光,两者在各自发展辉煌的同时交相辉映,相互推动彼此发展,本文从历史出发,着重探讨两者关系。
文艺,指代文学和艺术,有时候指的是文学或表演艺术,是人们对生活的提炼,升华和表达。
文学艺术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形态,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电视电影等多种形式。
首先,我们必须肯定文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其他社会形态相比,文学艺术自身具有不可复制的特点:从内容上来看,文学艺术反应的是一个历史阶段社会的方方面面,用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来展示生活状态以及那些时代背景下最具典型性的人、物、事;从其内涵上来看,文艺又表现出了一定范围内的共性,超越现实生活,更能昭示社会的本质与前进的方向,给我们研究历史与把握当代社会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其次,从文艺的发展的轨迹中,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文学艺术的辉煌,既是社会的一次进步,更是人类自身心理认知的一次革命。
在长达1000年的中世纪之中,文学艺术同人们一样受到宗教的禁锢,死气沉沉。
而人们对自身心理的认识停留在简单的灵魂、肉体与上帝的三者关系上。
从15世纪开始,欧洲进入了崭新的历史时期,在这个时期内,不同于往常的艺术文学开始出现,而与此同时人们对神的信仰发生巨大动摇。
引发这一切的是人类对自我价值的重新认识与弘扬,人和人格的伟大被大众所认可,人们将这一心理认识变化寄托在文学艺术上借以完整地表现出来。
也就从这里开始,西方心理学与文艺有了第一次正式的交集,艺术家开始选择以人的角度取代宗教信仰来进行创作,受同时期的自然科学影响,并要求用经验的方法研究人的现实心理现象。
如从绘画上来看,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画家达芬奇将透视方法运用于其绘画中,他将透视分为三类:线透视、空气透视与隐没透视。
让我们来看一个关于线透视的例子:他借测量发现第二物体比第一物体缩小多少,第三物比第二物又缩小多少,依次类推到最远的物体,从而找到线透视的规律。
文艺心理学相关论文

文艺心理学相关论文
文艺心理学是研究文学艺术的创作过程、欣赏者的感受、理解艺术作品等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性的心理学分支。接下来我搜集了文艺心理学相关论文,欢迎查看借鉴,希望帮助到大家。
摘要:
“生前寂寞,死后留名”的梵高、曹雪芹、卡夫卡等人,作为美的创造者,终其一生不得志,却因其作品流芳百世。
关键词:
美、审美、美术之务
2、文艺心理学研究方法的确立
在恩格斯晚年的时光里,曾经就自己与马克思论战一事多次指出,他与马克思在对唯物史观进行阐发的过程中,往往出于反驳论敌的目的,而重复强调已经被他们明确否认的多项原则,从而将论述的重点向经济作用方向进行转移,用恩格斯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过于关注“以经济事实为基础,对法权、政治和其他所涉及的思想观念进行探讨,并延伸至由于上述观念的存在而被制约的种种行动”,却由此而忽略了“对这些观念的产生方式进行探究”。恩格斯始终为自己与马克思二人“并没有将关注的重点始终放在对参预到交互作用过程中的其他因素进行探究的方面”而感觉到遗憾,也正是因为如此,恩格斯才在认识到这一点后,时刻提醒人们在开展研究工作的过程中应当将唯物史观作为参考指南,就是说不仅需要对经济因素和社会中存在的各种思想之间存在的相互关系引起足够的重视,同时还需要将关注的侧重点放在对“参预到交互过程中的其他因素”所对应的“中间环节”方面。虽然上文所叙述的内容到目前为止仍旧没有得到清晰、具体的研究成果,但是恩格斯还是认为“仍旧有大量与理论相关的工作需要去完成,尤其是经济史,以及经济史和文学史、法律史、文化史和宗教史之间存在的关系,只有对这部分内容具有清晰、科学的理论分析,才能保证在极其复杂的事件中找到正确的方向和道路”。
艺术心理学论文六篇

艺术心理学论文六篇艺术心理学论文范文1环境设计中生态心理的基本概念和立论基础、生态心理的形成与进展、生态心理的文化内涵及表现形态、生态心理在室内外环境艺术中的表达与运用等,较系统地把人类进展历史中生态心理的存在形式、表现形态与审美伦理结合起来,对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具有开拓性的设计思索与借鉴意义。
生态心理学是讨论环境与人的心理和行为之间关系的一个应用社会心理学领域,又称人类生态学或环境心理学。
这里所说的环境虽然也包括社会环境,但主要是指物理环境,包括噪音、拥挤、空气质量、温度、建筑设计、个人空间等。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生态心理学作为讨论人与环境之间的学科,它之所以成为社会心理学的一个应用讨论领域,是由于社会心理学是讨论社会环境中的人的行为,自然和社会环境都对行为发生重要影响。
满意生态心理学要求的环境艺术设计应考虑到四周的自然环境,既要顺应环境,又要有节制地利用和改造环境,达到自然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和谐统一。
例如,我国的一些公共设施,就奇妙地利用自然环境进行了人性化设计。
那里处处都是开放式的城市公园;道路、建筑几乎保留了历史的原貌;公共座椅、电话亭、书报亭等公共设施的构筑风格古色古香,体现着我国深厚悠久的历史文脉;道路标志设置醒口;景观雕塑宏伟壮丽;各种形态、颜色与环境既协调又富有共性。
这些设计不但奇妙地利用了自然环境,而且也便利了人们使用。
满意生态心理学要求的环境艺术设计还要考虑到气候、地域的影响。
不同的气候条件,不同的地域,城市的公共设施应当不同。
如我国北方气候干燥寒冷,因而北方的公共设施材料多采纳具有暖和质感的木材,颜色艳丽醒目,以调剂漫长冬季中单调的灰、蓝色,这些元素能使人们在漫漫寒冬感受到心理上的暖和和视觉上的春天,使人们简单抑郁的心情变得轻松开心。
我国有些地方潮湿多雨,因此在公共设施的选材上便非常留意防潮防锈,多为塑料制品或不锈钢材料,颜色上也尽量使用一些光明色调。
二、从上面的观念可以看出一个符合生态心理学的环境艺术作品的完成,并不是设计师个人制造活动的完结,而是另外一个制造性的、可持续进展过程的开头。
文学心理学研究论文

文学心理学研究论文文学心理学研究在整个跨学科研究领域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从心理学的角度对文学进行阐释是其特色。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文学心理学研究论文,希望大家喜欢!文学心理学研究论文篇一《心理学与文学的交融》摘要:文学心理学研究在整个跨学科研究领域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从心理学的角度对文学进行阐释是其特色。
在这个文学边缘化的年代,在这个高度发达的科技社会、商业社会、物质社会中,历史上的许多重要的心理学流派,则再一次对文学的价值进行阐释,为文学艺术价值的发挥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
让人类寻回失落已久的心灵美德,寻回天真、质朴,寻回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和自然之间的平衡。
关键词:边缘化;马斯洛;文学价值现代工业文明与文学的边缘化。
蒸汽时代的第一次工业文明让人类像马克思所说的那样“时间消灭空间”,随之带来的是人类对知识领域的认识,这具有跨时代的意义。
然而,事物总是具有两面性。
人们对现代文明的依赖,正在走向一种无以复加的地步。
号称自然主体,万类灵长的人们正在被现代文明所殖民,所异化,并逐渐丧失了自己的创造性,成为现代工业文明的奴仆。
在现代工业文明的影响之下,文学也逐渐走向边缘化。
在消费的刺激下,人们的欲望不断膨胀,文学也被异化泛滥成了迎合人们欲望的消费品,使文学原有的高尚地位不复存在。
古往今来,众多的心理学流派对文学价值的发现做出了重大贡献,它们为文学价值的发现与确定提供了充分的依据。
主要的有三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荣格,马斯洛。
首先,弗洛伊德对文学的贡献是他发现了个人心理中的“潜意识”层面。
弗洛伊德认为支配一个人的行为的是一种潜在的、盲目的、混乱的本能冲动。
在这些方法中,审美活动与文学艺术的加入都会起到促进作用。
其次,荣格对文学的贡献是他提出了“原型”这一概念。
荣格关注的是对于“人类集体智慧”的开凿与揭示。
荣格认为文学艺术是种族乃至人类的集体无意识的象征与呈现。
他认为真正的文学作品蕴藏着神秘的内涵,是“原始情境的发生”,它对于现代社会的人们具有强大的情感力量和无可替代的启迪作用:“艺术的社会意义正在于此:它不停地致力于陶冶时代的灵魂,凭借魔力召唤出这个时代最缺乏的形式。
文学活动的心理状态的论文

文学活动的心理状态的论文文学活动必备的心理状态的论文论文摘要:“虚静”作为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理论范畴,最早是作为一种人生态度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提出的。
虚静是认识主体以其独有的心理体验方式,对其自身精神内涵进行深度的挖掘,达到一种理想的审美人生状态,从而实现对世界的认识。
这为探讨和指导文学创作和欣赏具有重大的价值和实践意义。
论文关键词:虚静;文学创作;文学欣赏;心理状态“虚静”作为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理论范畴,最早是作为一种人生态度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提出的。
虚静是认识主体以其独有的心理体验方式,对其自身精神内涵进行深度的挖掘,达到一种理想的审美人生状态,从而实现对世界的认识。
这为指导文学创作和欣赏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只有在这种状态下,作家和欣赏者才能悬搁知识和偏见,成为自由的、超越的存在,真正进入对于文学艺术的审美心境,从而把握艺术的真谛、人生的意义。
1 虚静是文学创作必备心理状态真正的文学创作不是写作,而是作家的审美心理世界的生成。
在这个审美世界中作家这个主体是自由的、超越的存在,而其所要生成的客体世界也与作家的主体存在,在主体间的审美活动中,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主客关系不再是对立的,而是主体与主体的同一关系,它们共在、同情,达到视域融合。
这种审美心理过程的产生依赖的是什么呢?是虚静。
虚静的审美心理状态不是现在才有的,早在刘勰的《文心雕龙·神思》中就有阐述: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绎辞,然后使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
关于艺术创造所需要的心理状态,刘勰指出“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不仅直接运用了“虚静”的概念,而且明确地将它界定为作者心调气畅,淡泊宁静。
重点要求作者进行艺术创作、艺术想象、艺术构思时主观精神状态的专一、超越功利和超越生存,达到一种自由的心理状态。
文艺心理学课程与研究论文(共2篇)

文艺心理学课程与研究论文(共2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第1篇:文艺心理学研究方兴未艾美国《二十世纪文学百科全书》(一九七四年版)提到当今的文学批评有三大世界性流派:马克思主义学派,结构主义学派和心理分析学派。
尽管这种提法我们不一定接受,但从中却可以使我们获得一个重要信息:运用心理学于文学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它已经成为世界范围一种很有声势的潮流。
美的心理学和美的社加强文艺的心理学研究,早在尼达姆()《论十九世纪法国和英国社会美学的进展》一书中就有这样的呼声了。
他认为,美学应包括三个截然不同、却又互相补充的部分:第一,抽象的或形而上学的部分,致力于给美下定义;第二,心理学的部分,致力于描述美对于人类心灵的影响;第三,社会学的部分,目的在于确定美在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我国美学家李泽厚充分发挥了这一思想,系统提出了美的哲学、会学的观点。
他认为,美的哲学只是美的引导和基础,美的心理学则是美的中心和主体,美的心理学的研究是促使美学走向成熟的途径,是了解美的本质到美的现象的中介。
文学的创作和欣赏就是一个立美和审美的过程,因此美的心理学和文艺心理学的关系是显而易见的。
文学的创作与欣赏,是极其复杂的心理活动,仅仅停留在外部规律的分析上总不免给人不足之感,如果深入到心理活动的内部,则能洞悉幽隐,给人以新的启示。
远的不说,就说大家熟知的弗洛伊德,这是一位标新立异有余,自圆其说不足甚至毫不顾及理论严密性的心理学家,常常把具有一定合理因素的理论夸大到近乎绝对的地步。
他的文艺心理观亦不例外。
在他的眼里,作家的创作活动、读者的欣赏共鸣全然是受到压抑的潜在的性本能得以“升华”的需要。
这种理论自然很难令人首肯。
但他开辟的道路却给后人以启迪。
他的学生荣格师承了他的理论而又有所弃取和发展,延伸了文学心理分析的道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穿越”文学现象的文学接受心理分析 chiangCC
[摘要]随着穿越古装剧《宫》的热播,“穿越”文学越来越为人所熟悉,也越来越为人所憧憬,虽然根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穿越在理论上是可以实现的,然而目前仍仅限于文学现象,然而对于穿越文学在受众中的走红速度还是令人惊诧的,本文将从文艺心理学中的文学接受心理方面来分析为何“穿越”文学现象能在群众中引起如此热烈的反应。
接受主体在文学或艺术接受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审美心理时空以及审美兴趣能为我们解答“穿越”文学现象在当今生活红极一时的原因。
[关键词] 穿越;文学接受心理;审美兴趣;非审美人格
一、引言
“穿越”如一道混搭佳肴,“披着历史的外衣,裹着言情的馅儿,借着玄幻的噱头”,丰俭由人,老少咸宜。
数字时代的来临让全民写作成为文学新气象,穿越小说更是作为其典型代表为其代言。
而“穿越”文学能够在当今社会红极一时的原因莫过于迎合了接受主体的新的心理及审美需求,而接受主体在文学或艺术接受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审美心理时空以及审美兴趣给接受主体带来的影响,同时浅谈这一现象。
二、“穿越”到底是何方神圣?为何能在当今社会红极一时呢?
穿越是穿越时间和空间的简称,通俗的是指某人物因为某原因,经过某过程(也可以无原因无过程),从所在时空(A时空)穿越到另一时空(B时空)的事件。
影视剧剧情基本以此为线索展开。
如《魔幻手机》、《穿越时空的爱恋》、《寻秦记》,还有由金子成名作《梦回大清》改编的《宫锁心玉》和《宫锁珠帘》等。
在网络平台上,一批穿越写手已经诞生,他们创作的作品,行文风格,剧情走向佐以现在的拍摄手段,都为电视剧提供了全新的模式。
穿越小说是指主人公因意外涉足陌生时空体验新生活的小说,比如有的人在海边突然滑倒,醒来发现自己在热带雨林。
在时间上穿越的比较普遍,有人自驾飞机莫名其妙回到了二战的天空,还有人糊里糊涂地游览了俄国兵工厂。
现象虽然奇特,数量却不少。
这些穿越在以揭秘为主题的报道上被归类于科学无法解释之谜。
虽然按照爱因斯坦的理论,许多国家也曾传出尝试制造黑洞,让人在宇宙空间瞬间穿越的传闻,但那毕竟之是传说,目前只能够发生在文学文本当中,而能否成为现实还是成为一个未知数。
于是从科学到艺术,人们往往能在文学创作中赋予目前未能实现的“穿越”现象一些奇妙的想像和加工。
美国人玩穿越多往未来穿,而中国多往古代穿。
2011年侃侃被称为“穿越之年”,然而穿越文学虽然数量庞大,真正能体现
出其文学性的却寥寥无几,大部分都是言情小说式的批量生产。
即使是《梦回大清》、《步步惊心》这样的代表作,在局部逻辑、文字处理方面还是能挑到不少瑕疵。
有学者以一种开放的眼光来推断,穿越文学在将来未必不能发展得更好、更成熟,成为一种言说更有深度、能普遍传达历史价值或人类宿命的文学载体,因此“穿越”文学现象能否越走越远就要靠写手们与接受主体的共同努力了。
三、从审美心理时空来分析“穿越”文学现象
(1)审美心理时空作为自由的精神生活本身的形式,是美本身的存在方式,是艺术意境和审美理想的深层心理基础。
穿越文学由最初大量出现时被称为“YY小说”来满足读者在自己头脑中构造一个以“我”为中心的世界的消费品一跃成为众多读者的宠儿,在文学界登堂入室。
爱幻想爱做白日梦是古今中外都热衷的事情,刚好“穿越”遇上了一个时代的契机与接受主体心灵的碰撞,审美需要是一种潜在的、还未被主体体验到的审美人格倾向。
审美需要是人类天然的心理潜能。
人的这种先天存在的追求整合、追求游戏的心里倾向,属于最基本的审美人格倾向。
这一种审美需要正是追捧“穿越”文学的粉丝们所强力散发的,他们的审美兴趣是是某种带方向性的审美偏爱和审美意识。
为主体初步意识到并具有相对稳定方向的审美人格倾向。
只要主体的审美活动的范围不是封闭的,定式不是僵化的,那么这种偏爱就有必然的合理性,因为它标志着人们的潜在审美需要变成了现实,标志着他的审美心理倾向提高到了一定的水准。
“穿越”文学现象之所以能够在群众中红极一时是因为它迎合了接受主体的心理需求,因为现代人对瞬息变化的社会缺乏安全感,他们需要一个过去或者未来的虚拟或不可能完成的时空来存放自己多余的想象,无奈还有激情,“穿越”正是那么一个媒介,让接受主体一次性满足所有的愿望,娱乐,想象,刺激,审美,冒险。
年轻人具有冒险精神,然而现实是残酷的,囿于客观和主观限制,在现实世界中冒险越来越不可能,这种精神就只好借助文学现象来实现。
一些穿越回古代的形象,行侠仗义,救民众于水火,成为一代女侠或英雄,就连《宫》里的晴川居然也能在宫廷斗争中发挥不可忽视的作用。
虽然这样的剧情有太多不可能,但在虚构的故事中实现自己的冒险意识,满足一下一个英雄梦的实现,还是无可厚非的
(2)“穿越”文学给接受主体带来一种心灵上不一样的刺激与审美想象所得到的满足。
这种风靡的文学现象其实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或者说一个时代人的心理特点:渴望被关注,标新立异。
亚里士多德曾生动地描绘了处于艺术欣赏中时人们强烈的情感激荡状态:“当他们倾听兴奋神
魂的歌咏时,就如醉似狂,不能自已,几而苏醒,恢复安静,好像服了一贴药剂。
”穿越是年轻人对现实压力的逃避意识的折射。
当一代独生子女渐渐长大,学习和生活的压力也逐渐增大,升学、就业过程中的竞争、买房供房、养孩子,因此“穿越”是符合年轻一代在影视中,在文学中寻找自我安慰,寻找心灵的刺激,寻找自己的乌邦托。
他们在穿越中看到了被众多的人关注、集大家宠爱于一身的童年影子,渴望自己也是那一个被呵护被宠爱的人。
但这种白日梦般的“穿越”仿佛只能给接受主体带来瞬间的心灵刺激以及视觉享受,若长期沉溺于“穿越”的奇思幻想之中,恐怕读者或观众会像炼丹一样,一个不慎便走火入魔。
可以从众享受“穿越”的快感,但不能过了,凡事过了都不好。
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观众和听众都是艺术家原体验的二度阐释者,但他们并不能机械被动地全盘接受,应该在接受过程中有自己的想法,因此要正确对待“穿越”文学现象,并放大“穿越”文学现象带来的正面影响,缩小负面影响。
四、结语
“穿越”文学现象之所以能够在接受主体之中轰动起来不仅仅受到了社会心态的从众效应,更是由接受主体自身所发出的审美需求以及“穿越”文学所给接受主体带来的心里刺激以及心里治疗所决定。
因此,积极的“穿越”文学现象能够给予接受主体带来积极的心理影响,不合理现象,艺术的巨大力量就在以情动人,俘获人心,使人们沉浸于积极情感的旋涡之中,在其中体验到属于人的情感,使干涸的心灵得到充溢,使被扭曲的人性回复到正常,使自己感到作为人的存在,认识到人的价值,生命的意义,从而振作起来,以艺术世界的存在未理想,带着洋溢着生命力的正常情感投入到现实世界里,去纠正和改造不合理现象,使之成为一个真正人的属于人的世界。
而接受主体从“穿越”文学中得到的审美想象与满足能够很好地反映出“穿越”文学正是迎合了现代社会接受主体的心里需求,而接受主体对“穿越”文学所产生的审美兴趣也能够激发“穿越”文学往更加正面积极的方向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文艺心理学》 朱光潜 漓江出版社 2011
《文艺心理学教程》 童庆炳,程正民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