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性文本的教学策略
叙事性文本阅读教学设计
![叙事性文本阅读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915149e4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98.png)
探索叙事性文本阅读教学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反思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提出新的教学理念和思路。 尝试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情境教学、合作学习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探索叙事性文本阅读与其他文本阅读的联系和区别,寻找更有效的教学策略。 结合实际教学案例,分享叙事性文本阅读教学的经验和成果。
感谢您的观看
叙事性文本的审美体验
教学内容:引导 学生感受文本中 的语言美、意境 美和情感美
教学方法:通过 朗读、想象、讨 论等方式,让学 生深入体验文本 的审美价值
教学重点:培养 学生的审美意识 和审美能力,提 高学生对叙事性 文本的鉴赏水平
教学难点:如何 引导学生发现和 欣赏文本中的美, 激发他们的审美 体验和创造力
叙事性文本阅读教 学设计
汇报人:XXX
目录
01 单击此处添加目录标题内容 03 教学内容 05 教学过程
02 教学目标 04 教学方法 06 教学评价
添加章节标题
教学目标
理解叙事性文本的内涵和特点
叙事性文本是以 叙述事件为主要 表达方式的文本, 包括小说、故事、
新闻等。
叙事性文本的特 点包括情节、人 物、环境等方面, 通过这些方面来 展现事件的发展
小组讨论法
小组讨论法的定义和特点
小组讨论法在叙事性文本阅读 教学中的实施步骤
小组讨论法在叙事性文本阅读 教学中的作用和效果
小组讨论法与其他教学方法的 比较和结合
互动问答法
定义: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的教学方法。 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语言表达能力。 实施步骤:教师提出问题 → 学生思考 → 学生回答 → 教师点评与总结。 注意事项:问题设计要合理,难度适中,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叙事性文本的教学策略
![叙事性文本的教学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6967a97a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ab.png)
叙事性文本的教学策略作者:陈元山来源:《小学教学参考(语文)》2019年第02期[摘要]各版本的语文教材中,叙事性文本占有较大的比例。
教学叙事性文本,教师要引导学生探寻它的表达秘妙、品味它的语言特质、体悟它的写作方法等,使学生感悟人物形象、掌握表達技法、领悟写作艺术,从而提升叙事性文本的教学效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叙事性文本;文体特质;人物形象;读写结合[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04-0028-02叙事性文本,是以记叙事情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体裁样式。
2011年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叙事性作品必须要了解事情的梗概,能够简要描述自己印象最为深刻的场景、人物和细节,说出自己心中独特的喜爱、憎恶、向往、同情等感受。
这揭示了叙事性文本教学的核心,即在引领学生感知文本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明确文本表达的主题思想,并在角色置换的基础上感知作者表达内心情感的方法。
这就需要教师密切关注文本的体裁样式,探寻文本所蕴藏的核心价值,使阅读教学沿着言意兼得的思路不断前行。
一、探寻表达秘妙,体悟人物性格叙事离不开记人,记人离不开叙事。
人和事是构成叙事类、记人类文本两个不可或缺的核心要素,彼此之间相辅相成。
为此,要想真正地感知事件,就要从文本具体的人物出发,引领学生紧扣课文的关键语言进行赏析,探寻语言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
为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探寻文本表达的内在秘妙,让学生感受人物内在的独特魅力,从而在深入感知人物形象的基础上,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不断发展。
如,《理想的风筝》是一篇典型的回忆类散文,作者以一个孩子的视角来反映刘老师乐观向上、自信坚定的品质。
为了凸显人物的这一特点,作者先后描述了“笑谈腿疾”“上课板书”“放飞风筝”三个典型事件。
三件事情作者所关注的侧重点是完全不同的,分别是积极的生活态度、坚强的性格品质、永恒的理想追求三个方面。
拉波夫语篇分析英语叙事文体模式的教学策略
![拉波夫语篇分析英语叙事文体模式的教学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2ed29bd1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af.png)
学法指导摘要:本文探讨拉波夫语篇分析模式在英语阅读叙事文体中的运用,旨在探索出更为有效的教学策略,从而提升学生的英语阅读素养能力及应考能力。
关键词:拉波夫语篇分析模式;英语;叙事文体一、拉波夫语篇分析模式研究价值美国语言学家拉波夫(bov,1927-)是社会语言学的奠基人之一。
主张把语言放到社会中去研究,建立起一套富有特点的社会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为语言学研究方法多样化起了促进作用。
目前,备受语言学界推崇的建立语料库及进行数据化量化分析等做法无不源于拉波夫的定量分析法。
拉波夫提出了著名的叙事文体六组分析模型,把完整的叙事分成六个部分,分别是点题(Abstract)、指向(Orientation)、进展(Complicating Action)、评议(Evaluation)、结果或结局(Result or Resolution)和回应(Coda)。
每个部分可通过不同的问题表证来阐述。
二、拉波夫语篇分析模式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笔者在高中阅读理解叙事文体专题复习中,运用了拉波夫语篇分析模式进行教学,收到效果良好。
本文选用了2020年广州市统测阅读理解语篇,以拉波夫叙事分析模式为理论依据,对其进行具体分析。
该篇阅读理解主要记叙了上周日,Iris一家突然遭遇了沙尘暴,而Iris的爸爸去田里看家畜还没回来,Iris急忙呼喊爸爸回家,又一遍遍地按汽车喇叭好让父亲听到。
最终父亲平安找到了车,一家人躲过了沙尘暴。
整个故事按照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展开,是典型的叙事结构,符合拉波夫叙事分析模式的六要素。
1.点题点题是叙述者在叙述前对整个故事的概要总结,让读者知道“What was this about?”或“What was the narration(of the story)about?”Iris一家住在风沙很大的地方,每天不得不用头巾蒙住嘴,才不会吸入灰尘,在空气很糟糕的日子里,他们呆在家里帮妈妈把湿床单盖在窗户上,防止风沙进入。
小学语文第三学段叙事文章探究型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小学语文第三学段叙事文章探究型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e1513d44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23.png)
小学语文第三学段叙事文章探究型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摘要】叙事文章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占有较大比重,是培养和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的主要内容。
而探究型阅读教学则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和方法。
本文从“把握故事情节,培养概括能力;品析词句精妙,感悟人物形象;利用情节设疑,激发探究欲望;运用合理想象,营造学习氛围;感悟文本写法,促进读写迁移;巧用媒体辅助,还原画面之美”六个方面出发,探寻提升小学生阅读技巧与能力的教学路径,让小学语文第三学段叙事文章探究型阅读的教学有章可循、有始有终。
【关键词】小学语文第三学段叙事文章探究型阅读教学有效策略叙事文章以叙事功能为主,包括散文、小说、寓言、童话等体裁,而且题材不一、形式多变,以波折有致的情节、鲜活灵动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的画面感、内涵丰富的主题为主要特点。
而叙事文章探究型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本身所具有的独特的教育价值和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于促进小学生的认知和成长发展有着积极意义。
如何使学生能够在第三学段叙事文章探究型阅读中有所收获,应当是教师深入探索的一个课题之一。
一、把握故事情节,培养概括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阅读叙事文章的篇幅也在不断变长,当面对较长的文本时,先做的就是要把文本故事情节梳理通顺,能够概括整个故事的主要情节。
叙事文章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其有引人入胜的故事和一波三折的情节,作者生花妙笔,将故事情节写得有声有色,读起来有滋有味。
二、品析词句精妙,感悟人物形象叙事文章中出现的人物都具有生动、鲜明的性格和形象特点,而对于人物形象的体现自然离不开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
这些细节是指那些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人物是情节得以发生发展的动力。
一般而言,情节是为表现人物服务的。
正因为如此,叙事文章把人物形象的刻画摆在中心位置,使事件的叙述和场景的描写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
教学时,我们可以循着这一特点,尤其是在具有丰富故事情节的叙事文章中,要引导学生去重点抓住那些能够引发情感共鸣的片段,细细品析词语的精妙,感悟人物的形象。
例谈叙事性作品教学
![例谈叙事性作品教学](https://img.taocdn.com/s3/m/3cefdec2360cba1aa811dab3.png)
叙事性作品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有一定的比例。
修订后的语文课标在第三学段的阅读教学目标中,对叙事性作品的阅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阅读叙事性的文学作品,可以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那么在小学阶段如何指导学生阅读叙事性作品呢?笔者进行了以下一些探索。
一、了解事件梗概,把握主要内容叙事性作品主要是通过事件的叙述和具体环境的描绘来塑造人物形象的。
新课标要求阅读叙事性作品要了解事件梗概。
了解事情的梗概即大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对学生来说就是要能说出课文大致讲了一件什么事,这是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作者情感的基础。
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了解事件的梗概,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呢?1.借“六要素”概括我们知道,叙事性作品通常包括六个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教学中,引导学生把“六要素”弄清楚,再连起来说一说,即可以大体把握主要内容。
如在教学《船长》一文时,我要求学生在读文的基础上说一说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学生很快梳理出事情发生的时间是“1870年3月17日夜晚”,地点是“‘诺曼底’号轮船从南安普敦开往斯恩西岛的途中”,主要人物是“哈尔威船长”,故事的起因是“客轮被撞,遇到危险”,故事的经过是“哈尔威船长镇定自若地指挥人们乘救生艇脱险自救”,故事的结果是“坚守岗位,以身殉职”。
随着学生的回答,我逐步出示了一组关键词:遇险、自救、殉职。
我引导学生借助这组关键词把事情连起来说一说。
有的学生这样说道:“1870年3月17日夜晚,‘诺曼底’号轮船在从南安普敦开往斯恩西岛的途中,被‘玛丽’号巨轮猛烈撞击即将沉没,哈尔威船长镇定自若地指挥60名乘客和船员安然脱险,而他自己却随着客轮一起沉入深渊以身殉职。
”借助这样的方法,学生从整体上了解了事情的梗概,大体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小学语文叙事性作品的解读策略
![小学语文叙事性作品的解读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9d12ef13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76.png)
小学语文叙事性作品的解读策略
叙事性作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不可无视。
语文新课标对每个学
段学生的阅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求第一学段〔1~2年级〕学生阅读
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
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要求第二学段〔3~
4年级〕的学生能够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
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能够与他人交流自己
的阅读感受;要求第三学段〔5~6年级〕的学生要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
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一、叙事性作品的问题设计
二、叙事性作品的体裁
叙事性作品是通过生活事件表达和具体环境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以
叙事为主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学语文教材中常见的有童话、寓言、神话、
故事、小说……这些文章特点鲜明,故事引人入胜,情节一波三折,人物
形象鲜活生动,内涵丰富。
三、叙事性作品的研究
四、叙事性作品解读策略
1.句词结合
2.赏读篇章
写作与阅读密不可分。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充
分结合了起来,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赏析能力及习作能力。
3.类文比照
总之,教师在讲授叙事性作品时,应深度解读文本,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阅读能力与习作能力,以及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
《桥》教学教案设计——探究文本叙事结构及技巧
![《桥》教学教案设计——探究文本叙事结构及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6af86d76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ec79c47.png)
《桥》教学教案设计——探究文本叙事结构及技巧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小说《桥》的基本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2)能够分析小说中的叙事手法和叙事结构。
(3)能够运用小说中的叙事技巧进行创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小说,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2)通过分析小说叙事结构,提高学生的小说创作能力。
(3)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对人性的思考和关注。
二、教学内容1. 小说《桥》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2. 小说中的叙事手法和叙事结构。
3. 小说中的叙事技巧及运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小说《桥》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2)小说中的叙事手法和叙事结构。
2. 教学难点:(1)小说中的叙事技巧及运用。
(2)如何运用叙事技巧进行小说创作。
四、教学过程1. 引入:(1)介绍小说《桥》的作者和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小说中的叙事手法和叙事结构。
2. 课堂讲解:(1)讲解小说《桥》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2)分析小说中的叙事手法和叙事结构。
(3)讲解小说中的叙事技巧及运用。
3.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小说中的叙事手法和叙事结构。
(2)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发现。
4. 创作练习:(1)学生运用小说中的叙事技巧进行创作。
(2)学生互相评改,教师进行指导。
五、课后作业1. 阅读其他文学作品,比较《桥》的叙事手法和叙事结构。
2. 结合自己的创作,思考如何运用叙事技巧进行小说创作。
3. 写一篇关于《桥》的读后感,不少于500字。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准确地描述《桥》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对小说的叙事手法和叙事结构有一定的理解。
2. 学生能够运用小说中的叙事技巧进行创作,表现出一定的文学素养和创造力。
七、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关注小说中的叙事手法和叙事结构,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深入把握文本特征定位教学内容:谈《盼》的叙事特色及教学指向
![深入把握文本特征定位教学内容:谈《盼》的叙事特色及教学指向](https://img.taocdn.com/s3/m/9205f36f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c7.png)
深入把握文本特征定位教学内容:谈《盼》的叙事特色及教学指向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三至六年级,每册都设置了一个习作单元,每个习作单元均编有精读课文、习作例文,并安排了相关的语文学习活动。
《盼》是六年级上册习作单元的精读课文。
教学中,教师需要从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出发,结合“交流平台”的提示,分析这篇课文与其他课文、习作例文等地位、作用的不同,以合理选择教学内容。
同时,要更加注意文本的个性化特征及其与单元教学要求之间的有机联系,结合本学段学生的发展需要确定教学侧重点,有效保证教学效果。
一.《盼》的叙事特色《盼》是一篇叙事性文本,核心事件是一件不起眼的小事:一个小女孩希望穿上新雨衣出门。
文章通过一系列连贯的事件,多方位地展现了小女孩内心的盼望之情。
得益于选材的精当,内容组织、结构设置的严谨以及表达手法的娴熟,事件进展起起伏伏,细节描写贴切自然,全文表现力、趣味性都很强。
《盼》作为体现“围绕中心意思写”的范例,其以下叙事特色值得关注。
围绕“盼”字选择、组织材料,在情节推动中不断展现主题。
得到新雨衣,着力体现人物对新雨衣的喜爱;为能穿上新雨衣而盼下雨,“可是一连好多天",天气预报"总是‘晴'",人物的愿望被环境所约束;雨盼来了,人物与环境达成了一致,可是另一位人物“妈妈”登场,有意无意间毁掉了“我”出门的一切可能;能出门时雨停了,“我”在失望中熄灭了燃烧在心头的盼雨火花;当走出门,却发现雨来了……愿望实现过程中意外频出,多个具有内在因果关系的人物活动推动了事件的进展,一系列的活动有效呈现了“盼”这一内在情感。
情节推动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从多个角度展现了小女孩的盼望之情,强化了主题“盼”。
文章在儿童视角下叙述事情经过,把“我”初得新雨衣、盼下雨好穿上新雨衣、下雨了未能如愿穿上新雨衣以及终于穿上新雨衣等各种情境下的心理状态展现得很具体、生动。
如,初得新雨衣,通过写雨衣“长着两只袖筒”,穿上后“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以及人物行为和内心活动,着力体现“我”对新雨衣的喜爱,以生动的细节充分解释了“我”盼望穿上新雨衣的原因。
小学语文叙事的教案
![小学语文叙事的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e8f1a74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4ce7b64.png)
小学语文作为国民必修课程,将学生的语言表达与思维能力认知为学习目标,其中叙事是其中重点之一。
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叙事,我们需要设计一份小学语文叙事的教案,本文将对此进行详细讲解。
一、教学目标1.在了解什么是叙事的基础上,认识并掌握叙事的归纳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叙述。
2.通过多次练习,提高学生感性认识、作练习。
3.鼓励学生用生活中的小事情作为故事素材,培养他们的情感表达能力。
二、教学过程1.导入用老师或学生的故事来引导学生对叙事的认识,老师可以先讲述一个简单的故事。
学生可以尝试追踪故事的时间、地点、人物等要素,以及讲述过程中需要包含哪些要素。
2.讨论在全班讨论的情境下,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什么是叙事?•叙事有哪些要素?•你喜欢听或读什么样的故事?讨论的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故事的基本要素,并激发他们的思考。
3. 故事的讲解要求学生以固定的算法方式讲述故事,例如 She (人名)在 an Apple Store(地点)买了一部新手机,but(线索)iPhone的盗版版本,so(反转)她懊悔不已,决定退货,and(高潮)她最终退了手机。
这样的算法可以让学生了解故事在讲述中的起承转合,并可以导致其积累讲述的技巧。
4. 时间、地点、人物、动作(事件)学生完成讲述算法并掌握事件的基本要素后,可以开始告诉故事的关键部分。
这里的重点在于时间,地点,人物和动作的描绘。
老师可以用示范方法来帮助学生,例如给出一个图片或一个视频,让学生以老师提供的要素来构造一个故事,并让其他学生对该故事进行评价。
这种方式有助于学生沉淀和查漏补缺。
5. 情感表达情感表达是叙事的关键,也是刻画每个人的心灵深处的重要手段。
老师可以让学生讲述自己或其他人的故事,然后让他们尝试用语言把自己的感情表达出来。
这种训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知自己的情感,并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三、教学反思本篇教案的设计主要是贯穿了“导入——讨论——讲解——练习——反思”的过程,力求使学生在具体的操作中掌握自己的表述能力,进而增进他们的语言能力。
小学语文第三学段不同文体教学的基本策略
![小学语文第三学段不同文体教学的基本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b13cb80e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7c.png)
小学语文第三学段不同文体教学的基本策略王小毅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特性,不同的特性有不同的教法,这是文本教学的基本常识。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
”然而,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是众多教师都习惯用一种套路去教所有的课文,既违背了文本体式的内在规定性,又违背了文体学习的内在规律,使教学高耗而低效。
笔者以为,小学语文教学应该倡导这样一种基本的思维方法:依据学段的不同要求,遵照文体的不同特征,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
本文试着粗浅地谈淡第三学段不同文体教学的基本策略。
一、叙事性作品的教学策略叙事性作品,顾名思义就是以叙事功能为主的一种文学作品。
叙事者,讲故事也。
叙事就是用语言尤其是书面语言表现一件或者一系列真实或者虚构的事件。
我以为,那些故事性强的文学作品就是叙事性作品。
一般地说,这类作品由“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构成,或叙事写人,或叙事抒情,或叙事寓理。
这类课文怎么教呢?《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的“阅读目标与内容”中,对叙事性作品的阅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因此,叙事作品教学的基本策略是:一是阅读文本内容,概括事件梗概,理解表达顺序;二是获得情感体验,简单描述最打动你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你的爱与恨、崇敬、向往、同情的感受;三是学习表达方法,明白为什么是这样表达,而不是那样表达。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教材中安排的叙事作品主要有童话、散文、小说、戏剧、叙事文言文等。
即使都属于叙事作品,也要在教学中体现其个性。
(一)童话教学策略。
所谓童话,是指按照内心的欲望或者幻想的逻辑,用散文写出来的故事,在现实生活的逻辑中是不可能发生的。
童话文本的教学应注重以下几点:1.整体把握。
高中语文叙述法教案
![高中语文叙述法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3c5adc8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33.png)
高中语文叙述法教案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理解叙述文的概念、特点和分类。
2. 教授学生如何选取合适的素材,进行合理的组织和安排。
3. 指导学生运用生动的语言和多样的叙述手法,提高文章的吸引力。
4.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创造力,激发写作兴趣。
教学内容:
1. 叙述文的定义与分类。
2. 叙述文的结构组织。
3. 叙述文的写作技巧。
4. 实例分析与写作练习。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通过展示一篇优秀的叙述文范文,引起学生的兴趣,并简要介绍叙述文的重要性。
讲解新知:
1. 明确叙述文的定义,区分叙述文与其他文体的不同。
2. 分析叙述文的主要类型,如记叙文、传记文、游记文等,并举例说明各自的特点。
3. 讨论叙述文的结构要素,包括开头、发展、高潮和结尾,强调每个部分的作用和处理方法。
案例分析:
选取几篇不同风格的叙述文,分析其结构组织、语言运用和叙述技巧,让学生对比学习。
实践操作:
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挑选合适的主题和素材,构思自己的叙述文大纲。
2. 指导学生如何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以及如何设置情节和塑造人物形象。
3. 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叙述视角和时态,增加文章的多样性。
作业布置:
要求学生根据课堂所学,撰写一篇叙述文,并进行同伴互评,最后由教师点评。
教学反思:
在课后,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和反馈,总结本次教学的效果,思考如何在下一次课程中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叙事性文本的解读内容、解读立场及解读策略
![叙事性文本的解读内容、解读立场及解读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aa004d233186bceb18e8bbbe.png)
叙事性文本的解读内容、解读立场及解读策略作者:张静来源:《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19年第11期张静所谓“叙事性文本”,顾名思义就是一种以叙事功能为主的文学作品。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叙事性文本包括童话、寓言、散文、小说、名人故事等。
对于叙事性文本,教学中应当教什么?应当怎样教?又为什么这样教?这些取决于教师对叙事性文本的解读,包括解读内容、解读立场及其解读策略。
在这个维度上,正如王崧舟老师所说:“文本是语文教师的漂亮的倒影。
”一、叙事性文本的解读内容在对叙事性文本解读中,教师首先要正确把握叙事性文本特点,对叙事性文本进行正确解读。
叙事性文本具有明显的文体特征,包括鲜明的主题、起伏的情节、鲜活的人物、场景等。
只有把握了其文体特征,把握了其需要解读的内容,才能激活叙事性文本的活力因子。
1.主题叙事性文本是作者传达思想、情感和意蕴的载体,它反映一定的社会内容,寄寓着作家的主观精神。
因此,任何叙事性文本都蕴含着意义。
因此,解读叙事性文本,首先就必须追寻文本的意义,包括政治意义、伦理意义、历史意义、人生意义等。
比如《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所传达的主题就是“只要有信念,希望之光就会驱散绝望之云”。
2.情节情节是叙事性文本的构成要素之一,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事件构成。
情节是叙事性文本中最为典型、最为生动的内容。
解读叙事性文本,不仅要抓住情节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更应抓住情节的内在冲突、矛盾等。
如《爱之链》,其“人物不知道,读者全知道”的情节(乔依帮助老妇人,老妇人帮助女店主,也就无意中帮助了女店主的丈夫乔依,这就是“爱之链”),彰显了作家的精巧构思。
3.形象叙事性文本通过各种描写来塑造人物,或借助人物活动展现情节。
在叙事性文本中,人物通常具有典型性。
正如著名美学家别林斯基所说:“典型的本质在于:即便描写挑水人,也不要只描写挑水的‘某一个’人,而是要描写挑水的‘一切人’。
”比如《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文,尽管林冲、洪教头是作家塑造出来的,生活中没有,但生活中却处处可看到具有这样个性特征的人物,比如临危不惧、谦逊礼让,比如嚣张跋扈、傲慢无礼等。
初中语文叙事性散文阅读教学指导策略分析
![初中语文叙事性散文阅读教学指导策略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b2459c04f524ccbff0218405.png)
课程篇初中语丈叙事性散丈阖篠教学指导策略分析沈典同(甘肃省民乐县第二中学,甘肃张掖)摘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能够接触到不少类型的文学体裁,比如小说、诗歌、戏剧以及散文等。
而叙事性散文则是散文体裁中的一种,在其阅读教学中,一般要求学生能够抓住叙事性文本内容中的重要线索,以理清作者的写文思路。
基于此,主晏针对2017年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林中叙事性散文的阅读教学指导策略进行相应的分析,以期提高其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初中语文;叙事性散文;阅读教学;指导策略所谓叙事性散文,实际上就是一种以写人记事为主要内容的:散文。
一般而言,作者在人与事的相关叙述方面都会比较突出,而[且又比较具体化,通过表达可以很鲜明地凸显作者对这些人与事:的认识,并传达作者的个人感受。
因此,叙事性散文也会有抒情的[成分。
在叙事性散文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要正确解读叙事性」散文的特点,并结合实际的散文内容来引导学生进行细致的分:析,让学生从中获得有效的知识.领会作者饱满的情感。
[一、叙事性散文的基本特征在语文学科中考的文学类文本阅读中,散文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而叙事性散文却又在这其中占据着不可忽视的地位。
因此,:要求初中语文教师必须要在阅读教学中将叙事性散文阅读指导:摆在重要的位置,并且依托于有效的教学指导方法来帮助学生掌:握好叙事性散文的阅读能力。
[就叙事性散文而言,它们的侧重点在于通过叙述人与事的发:展变化来反映事物中蕴含的本质,其重要因素可以涵括时间要:素、地点要素、人物要素以及事件要素等。
而在叙述人的时候,作:者一般会通过这个人的言行、心理以及肖像等方面的具体描述来:让读者感知其人物性格。
而且人物性格特征本身就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如我们常常用幽默、勤奋或者沉闷等形容词来形容一个人:的性格,这些词语的内涵所代表的性格特征就是抽象的。
而作者在描述的过程中通过人物的言行举止以及外在形象等具体性的:特征来辅助读者感知其人物性格,则可实现抽象到形象之间的转:化,可提高读者的理解能力o此外,叙事性散文的写人叙事线索也:是非常重要的内容,这是理清作者写作思路的关键要素,能够让:学生清楚把握好文本的立意。
叙事性文本阅读教学设计
![叙事性文本阅读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0677c080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d8.png)
叙事性文本阅读教学设计前言:叙事性文本是学生在学习阅读过程中经常接触到的一种文本类型。
它以叙述事件或故事为主要特点,通过情节发展、人物描写等手法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同时也提供了丰富的语言材料和情境背景。
叙事性文本的阅读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还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想象力。
本文将针对叙事性文本阅读教学进行设计,帮助教师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叙事性文本的阅读。
一、课程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达到以下目标:1. 能够理解叙事性文本的基本特点和结构;2. 能够运用合适的阅读策略来解读叙事性文本;3. 能够分析和评价叙事性文本中的情节、人物和主题等要素;4.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叙事性文本的创作。
二、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一篇适合学生阅读的叙事性文本,确保文本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爱好;2. 教师准备一些与文本相关的图片、词汇表、问题等辅助教学材料;3. 教师准备课堂活动所需的PPT或教学工具。
三、教学步骤Step 1:导入与激发兴趣(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与文本相关的图片、短视频等引起学生兴趣,并简要介绍本课的主题和学习目标。
Step 2:预习与词汇介绍(10分钟)教师让学生预习叙事性文本的标题,引导学生通过标题猜测文本内容,并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文本中可能出现的生词和短语。
Step 3:整体阅读与理解(15分钟)学生独立阅读整篇叙事性文本,并根据阅读理解相关问题,教师可以提供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文本的主题是什么?文本中的人物有哪些?描写了什么样的情节等。
Step 4:情节分析与讨论(15分钟)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文本中的主要情节,共同分析情节的起伏变化、高潮和结尾等要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展开讨论。
Step 5:人物描写与角色评价(15分钟)学生继续小组讨论,分析文本中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并给予自己的评价和看法,教师可以提供一些评价人物的问题,如:你喜欢文本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Step 6:主题概括与主题阐述(15分钟)学生个人或小组讨论,总结归纳文本的主题,并通过简短的段落概括和阐述文本的主题,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相关的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叙事性文本阅读教学设计
![叙事性文本阅读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cbfbc64e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c0.png)
叙事性文本阅读教学设计一、引言叙事性文本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一种文本类型。
它通过讲述故事、描绘事件,让读者沉浸其中,产生情感共鸣。
然而,在教学中,学生对于叙事性文本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往往较为薄弱。
因此,本文将针对这一问题,设计一节叙事性文本阅读教学课。
二、课前准备1. 教学目标- 学生能够理解叙事性文本的基本特点和结构。
- 学生能够运用阅读策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 学生能够分析叙事性文本的主题、情节、人物形象等要素。
- 学生能够通过叙事性文本体验情感,并进行情感交流。
2. 教学资源- 选取一篇适应学生年级和阅读水平的叙事性文本。
- PPT课件、电子白板等多媒体教学工具。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段引人入胜的叙事性文本片段,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引发学生的思考,例如:教师:今天我给大家念一个段落,你们听完后,尽量描述一下你们的想法和感受。
(教师朗读)学生:(积极参与)……2. 导入叙事性文本概念通过多媒体展示,向学生介绍叙事性文本的定义和特点,并与学生共同分析叙事性文本的结构和要素,如情节、人物、环境等。
3. 阅读指导教师引导学生使用阅读策略,如预测、推测和关键词标注等,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同时,鼓励学生积极提问,解决阅读过程中的困惑。
4. 阅读实践学生分组阅读一篇适应年级的叙事性文本,并填写阅读指导提供的问题和思考导图,以帮助学生分析主题、情节和人物形象等内容。
5. 分享与讨论学生分享并讨论自己的阅读体验和分析结果,教师引导学生一起探讨叙事性文本中出现的问题,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思考。
6. 情感体验通过事先准备好的图片、视频或音频等素材,让学生体验叙事性文本所传达的情感,进行情感交流和共鸣,加深对文本情感的理解。
7. 小结与拓展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小结,并根据学生的阅读表现,对下一节课的拓展任务进行布置,如写一篇对于叙事性文本的评论或自己编写一段故事。
四、教学评估1. 学生的阅读笔记和思考导图通过检查学生填写的阅读问题和思考导图,评估学生对于叙事性文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叙事性文本教学内容选择策略浅探
![叙事性文本教学内容选择策略浅探](https://img.taocdn.com/s3/m/d50b91c62f60ddccdb38a045.png)
叙事性文本教学内容选择策略浅探作者:朱晓方来源:《小学教学参考·上旬》 2018年第6期[摘要]小学教材中叙事性文本占据了大部分的比重。
对叙事性文本的教学,怎样合理地研制教学内容呢?教师要根据这类文本的特征、学生的认知规律等,在感知语言和实践表达的整合中、在感知能力和思维品质的整合中、在审美内容和审美情趣的整合中、在情感体验和文化体悟的整合中研制教学内容,让这类文本的教学更加高效,以促进学生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叙事性文本;教学内容;整合[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18)16-0027-02语文教学的核心是进行理解和表达的语言训练、抽象与概括的思维训练、积累和创造的审美训练、体悟与传承的文化训练。
小学语文教材中叙事性作品占据了大部分的比重。
我们该如何根据叙事性作品的文体特征和教学要求,合理地研制教学内容呢?一、在感知语言和实践表达的整合中研制教学内容阅读文本所蕴含的语义,就是要体悟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意蕴。
其实,对文本的感知与理解只是完成阅读的第一项任务,我们还要引领学生对作者的语言表达进行体会与揣摩,即学习作者是怎样来处理形式和认知之间的关系,关注语言形式和文本形式,将文本理解和语言表达进行有效整合。
如,教学《姥姥的剪纸》一文,从内容的视角看,它主要描写了两个意思:一是展现了姥姥剪纸的高超,二是揭示了姥姥和“我”之间深厚的祖孙情谊;而从语言表达的视角看,文本所蕴藏的教学价值更为丰富:姥姥剪纸的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以及夸张、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等,都值得探究。
教师要紧扣语言文字引领学生感受姥姥剪纸技艺的高超,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展开理性思考:作者是怎样运用语言展现姥姥剪纸技艺高超这一特点的?这样,使学生有意识地体悟作者言语表达的精妙。
如,人们称赞姥姥的语言,要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要选择猫、虎、母鸡、公鸡等动物来进行反衬?如果将原句改为‘剪猫像猫,剪猪像猪,剪只母鸡能下蛋,剪只喜鹊叫喳喳’,是否可行?”学生在深入研读之后发现作者这样选择的原因。
叙事性讲述性教案
![叙事性讲述性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68aaeba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9e.png)
叙事性讲述性教案教案标题:叙事性讲述性教案教案目标:- 学生能够理解叙事性和讲述性文本的特点和区别。
- 学生能够运用适当的语言和结构编写叙事性和讲述性文本。
- 学生能够通过叙事性和讲述性文本传达信息和观点。
教学重点:- 叙事性文本的特点和结构。
- 讲述性文本的特点和结构。
- 如何运用适当的语言和结构编写叙事性和讲述性文本。
教学准备:- PowerPoint幻灯片或白板。
- 学生练习册或作业本。
- 叙事性和讲述性文本的示例。
教学过程:引入:1. 使用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或个人经历作为引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讲解叙事性文本:2. 解释叙事性文本的定义和特点。
强调叙事性文本的目的是通过故事来传达信息和观点。
3. 分析叙事性文本的结构,包括引子、起承转合、高潮和结尾等要素。
4. 提供一个叙事性文本的示例,并与学生一起分析其结构和语言特点。
练习叙事性文本:5. 分发练习册或作业本,要求学生编写一个叙事性文本。
可以提供一个主题或事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历或想象进行创作。
6. 学生互相交换作品,进行同伴评价和反馈。
鼓励学生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讲解讲述性文本:7. 解释讲述性文本的定义和特点。
强调讲述性文本的目的是通过描述来传达信息和观点。
8. 分析讲述性文本的结构,包括描述对象、描述特点和描述顺序等要素。
9. 提供一个讲述性文本的示例,并与学生一起分析其结构和语言特点。
练习讲述性文本:10. 分发练习册或作业本,要求学生编写一个讲述性文本。
可以提供一个主题或对象,让学生进行描述。
11. 学生互相交换作品,进行同伴评价和反馈。
鼓励学生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总结:12. 回顾叙事性和讲述性文本的特点和结构。
13. 强调学生在写作时要根据文本类型选择适当的语言和结构。
14. 鼓励学生继续练习和探索不同类型的文本写作。
拓展练习:- 要求学生根据给定的主题,编写一个同时包含叙事性和讲述性元素的文本,提供更多写作挑战和机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烘托的手法刻画了一个自觉遵守规则的好爸爸形象。
文章的目的是使学生懂得,自觉遵守规则、诚实守信是一个好公民应有的修养。
“大”与“小”的关系看似简单,实则暗藏着自然辩证法的智慧。
《“扫一室”与“扫天下”》一文阐释了人既要顶天立地,又要脚踏实地的道理。
实现远大志向,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正所谓“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幸福在哪里》讲了三个牧童寻找幸福的故事。
在智慧女儿的引导下,三个牧童经过自身的劳动实践,找到了幸福,领悟了幸福的真正含义。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从探寻生命智慧的角度来研究文本、关注课堂、重视学生主体,让每一次的课堂经历都成为学生生命历程的一部分。
三、体悟生命哲理,树立正确人生观“人不是纯粹的动物,而是意义的动物,人生必须追问意义,活在意义之中。
”人不能只追求活着,还必须追求意义,因为人的生活必须要有意义来装扮,来提升生命的价值。
虽然生命的长度是有限的,但我们要追求生命无限的宽度和高度。
正所谓“决定你成败的不是你尺寸的大小,而是要做一个最好的你!”生命的渺小与伟大在于其存在的过程及其意义中。
如,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的《野草》一文托物言志,歌颂了广大的抗日群众身上具有一般人看不见的生命力,使一代又一代的人认识到了生命的意义。
生离死别是个伤感的话题。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毛泽东在《蝶恋花·答李淑一》一词中告诉学生,在追求真理道路上革命烈士的牺牲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是值得骄傲的、纪念的。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叶挺在《囚歌》中诠释了什么是“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精神。
我们要自由,要有尊严的自由。
何谓美?何以追求美?真、善、美是人类普遍追求的精神理想。
真善美必须以“真”为前提,不“真”的美是假象,不“真”的善是伪善。
《丑石》一文教导学生理解认识事物不可限于表面,应透过现象看到事物本质;同时,更让学生坚信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要学习丑石不因误解、寂寞而放弃自己的精神追求。
《东施效颦》启示学生应该怎样追求美:不顾自己的实际情况,盲目地效仿别人反而会弄巧成拙,结局必然愚蠢可笑。
可见,追求美要追求真。
总之,北师大版语文教材能够契合时代的发展,注重选文的结构性和逻辑性,不断渗透生命化元素,在教育中强调学生生命在场、启迪学生的生命智慧、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生命化元素,并加以优化整合,并通过有目的性、有针对性、有特色的生命化教育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生命主体的活力,让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感到幸福和自由,获得对生命本质的深刻认识。
[参考文献][1]冯建军,石中英,王卫东.生命化教育[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2]高玮.例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生命化教育[J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2012(5).(责编韦雄)叙事性文本,是以记叙事情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体裁样式。
2011年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叙事性作品必须要了解事情的梗概,能够简要描述自己印象最为深刻的场景、人物和细节,说出自己心中独特的喜爱、憎恶、向往、同情等感受。
这揭示了叙事性文本教学的核心,即在引领学生感知文本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明确文本表达的主题思想,并在角色置换的基础上感知作者表达内心情感的方法。
这就需要教师密切关注文本的体裁样式,探寻文本所蕴藏的核心价值,使阅读教学沿着言意兼得的思路不断前行。
一、探寻表达秘妙,体悟人物性格叙事离不开记人,记人离不开叙事。
人和事是构成叙事类、记人类文本两个不可或缺的核心要素,彼此之间相辅相成。
为此,要想真正地感知事件,就要从文本具体的人物出发,引领学生紧扣课文的关键语言进行赏析,探寻语言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
为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探寻文本表达的内在秘妙,让学生感受人物内在的独特魅力,从而在深入感知人物形象的基础上,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不断发展。
如,《理想的风筝》是一篇典型的回忆类散文,作者以一个孩子的视角来反映刘老师乐观向上、自信坚定的品质。
为了凸显人物的这一特点,作者先后描述了“笑谈腿疾”“上课板书”“放飞风筝”三个典型事件。
三件事情作者所关注的侧重点是完全不同的,分别是积极的生[摘要]各版本的语文教材中,叙事性文本占有较大的比例。
教学叙事性文本,教师要引导学生探寻它的表达秘妙、品味它的语言特质、体悟它的写作方法等,使学生感悟人物形象、掌握表达技法、领悟写作艺术,从而提升叙事性文本的教学效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叙事性文本;文体特质;人物形象;读写结合[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19)04-0028-02叙事性文本的教学策略江苏扬州市邗江区陈俊学校(225116)陈元山阅读·说文论道活态度、坚强的性格品质、永恒的理想追求三个方面。
为此,教学时,教师紧扣课文中的关键词句进行品析,将学生引向文本的深处,让学生感受人物的内在品质,洞察文本的主题。
如,“每个学生心理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一种舒展的快意便浮上心头”“他脸上漾出甜蜜的笑容”中的三个核心动词“泛”“浮”“漾”看似非常平淡,但如果与文本中具体的情境进行整合联系,就会探寻出这些看似简单的动词背后其实蕴藏着丰富的人生体验,是引领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重要抓手。
可见,要理解叙事性文本的言语形式、掌握它的写作策略,就要从文本的内容入手,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找寻到文本内在的表达秘妙,使学生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二、品味语言特质,学习表达技法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其中“理解”一词不能仅仅视为是对文本词语的一种解释,而是在充分整合文本语境的基础上,探寻其所蕴藏的丰富含义。
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悉心揣摩、巧妙思辨,让学生在实实在在的联想中,感知其在表情达意方面的效果,强化学生运用规范性语言的意识和能力。
如,《船长》一文,哈尔威船长为了控制混乱的局面,向大副下命令:“哪个男人敢走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然后,作者这样描写:“大家沉默了,没有一个人违抗他的意志,人们感到有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上空。
”如果单看这一句话,很多学生都能将语段中“伟大的灵魂”归结到哈尔威伟大的人格魅力上,但这样的认知显然是非常标签化的。
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深入实践的过程中进行感悟,为什么“敢走女人前面”就要“开枪打死他”,为什么“大家瞬间都沉默了”。
这样的问题,使学生的思维逐步朝着具体事件的情境、向着作者的言语内涵进发,从而更好地关注文本,感受哈尔威这个“伟大的灵魂”所包含的丰富价值,洞察作者语言运用的绝妙艺术。
关注语言、关注表达策略,是阅读教学永恒的焦点,更是解构叙事性作品的核心内容。
只有聚焦在语言层面,在厘清内容、涵泳含义的基础上,才能与作者形成真正的对话,为学生核心能力的发展奠基。
三、体悟写作方法,促进读写结合学生对教材文本的学习,最终的目标是将文本信息、知识进行悦纳、内化、运用。
不同的叙事性文本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在教学中,教师要在关注具体文本表现形式的基础上渗透相关的写作知识,有效地引领学生进行写法的感知、实践与迁移。
如,苏教版的《水》一文,作者借助生动形象的语言抒发了细腻的情感,营造出深邃的意境。
文章中很多经典的片段值得学生深入玩味。
如,“勺水冲凉”这一事件,作者描写了用水洗凉时的舒服感觉,无论是语言特质还是写作方法,都彰显鲜明的教学价值。
只有在反复的朗读中潜心体悟,才能真正品味出文本细致入微的描写所带来的细腻感受与真切体验。
有着生活经验的人都知道,缺水的日子是痛苦的,但初读全文却看不到一个“苦”字,更没有一丝丝痛苦的情感。
相反,我们看到了作者和小伙伴们在雨中洗澡的快乐和勺水冲凉的爽快。
这种反衬的方法,值得学生去体悟、借鉴和运用。
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决不会忽视这种可贵的教学资源,不仅要让学生从中习得写作方法,更要让学生在富有创意的实践中进行迁移运用。
俗话说得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体悟再多、感受再深,不如一次扎扎实实的实践练笔。
只有在通透把握作者写作策略的基础上,才能让学生在深入实践的过程中进行合理、熟练地运用和富有创意地表达,才能真正达到“我手写我心”的目标。
四、依循教材体系,彰显严谨思考当下,很多教材都是按照主题进行单元编排,以文选的方式串联起教材的内容。
这就会形成相同类型体裁的文本散见于教材的不同单元中,而同一单元中几篇文本的文体样式则各不相同。
如果教师不能顺应教材编者的思路,缺乏相应的系统思考能力,就会陷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尴尬。
如,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由《爱因斯坦和小女孩》《宋庆龄故居的樟树》《黄河的主人》三篇课文构建了“名人风采”的单元。
三篇课文虽然各有侧重,但都指向人物鲜明的个性。
为此,教学时,教师要从单元的整体视角出发,形成教学主题,并引领学生进行深入探究与思考,品味每篇课文中主人公鲜明的形象特点,感受不同文本中主人公的不同风采。
如,教学《黄河的主人》这篇课文,教师既要紧扣作者运用的反衬手法,又要抓住作者由远及近的描写顺序,引导学生学习掌握。
作者对羊皮筏子的介绍是按人们认识事物的内在规律展开的:一开始完全是不经意的远观,而随后则是“定睛一看”的细细观察,最后再近观。
这就如同电影的拍摄手法,从长镜头到细致特写,然后再慢慢拉远,让读者从不同的视角和维度来感知羊皮筏子的特点,给人以豁然开朗的感觉。
不难看出,在引领学生感受文本写法的精妙之处时,不能停留在理解性的感知与体悟层面,而要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彰显出系统化的理性思考,真正为学生核心能力的高效发展奠基。
总之,语文教师要站在课程的高度,关注文体特征,充分发挥教材课文的范例价值,让学生在叙事性文本的解构过程中不断地感悟、理解、运用语言,真正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高效发展。
(责编韦雄)阅读·说文论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