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性文本的教学策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烘托的手法刻画了一个自觉遵守规则的好爸爸形象。文章的目的是使学生懂得,自觉遵守规则、诚实守信是一个好公民应有的修养。“大”与“小”的关系看似简单,实则暗藏着自然辩证法的智慧。《“扫一室”与“扫天下”》一文阐释了人既要顶天立地,又要脚踏实地的道理。实现远大志向,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正所谓“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幸福在哪里》讲了三个牧童寻找幸福的故事。在智慧女儿的引导下,三个牧童经过自身的劳动实践,找到了幸福,领悟了幸福的真正含义。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从探寻生命智慧的角度来研究文本、关注课堂、重视学生主体,让每一次的课堂经历都成为学生生命历程的一部分。

三、体悟生命哲理,树立正确人生观“人不是纯粹的动物,而是意义的动物,人生必须追问意义,活在意义之中。”人不能只追求活着,还必须追求意义,因为人的生活必须要有意义来装扮,来提升生命的价值。虽然生命的长度是有限的,但我们要追求生命无限的宽度和高度。正所谓“决定你成败的不是你尺寸的大小,而是要做一个最好的你!”

生命的渺小与伟大在于其存在的过程及其意义中。如,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的《野草》一文托物言志,歌颂了广大的抗日群众身上具有一般人看不见的生命力,使一代又一代的人认识到了生命的意义。生离死别是个伤感的话题。“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毛泽东在《蝶恋花·答李淑一》一词中告诉学生,在追求真理道路上革命烈士的牺牲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是值得骄傲的、纪念的。“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

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叶挺在《囚歌》中诠释了什么是“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精神。我们要自由,要有尊严的自由。何谓美?何以追求美?真、善、美是人类普遍追求的精神理想。真善美必须以“真”为前提,不“真”的美是假象,不“真”的善是伪善。《丑石》一文教导学生理解认识事物不可限于表面,应透过现象看到事物本质;同时,更让学生坚信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要学习丑石不因误解、寂寞而放弃自己的精神追求。《东施效颦》启示学生应该怎样追求美:不顾自己的实际情况,盲目地效仿别人反而会弄巧成拙,结局必然愚蠢可笑。可见,追求美要追求真。

总之,北师大版语文教材能够契合时代的发展,注重选文的结构性和逻辑性,不断渗透生命化元素,在教育中强调学生生命在场、启迪学生的生命智慧、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生命化元素,并加以优化整合,并通过有目的性、有针对性、有特色的生命化教育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生命主体的活力,让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感到幸福和自由,获得对生命本质的深刻认识。

[参

献]

[1]冯建军,石中英,王卫东.生命化教育[M ].北京:教育科

学出版社.2010.

[2]高玮.例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生命化教育[J ].小学语文

教学园地.2012(5).

(责编韦雄)

叙事性文本,是以记叙事情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体裁样式。2011年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叙事性作品必须要了解事情的梗概,能够简要描述自己印象最为深刻的场景、人物和细节,说出自己心中独特的喜爱、憎恶、向往、同情等感受。这揭示了叙事性文本教学的核心,即在引领学生感知文本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明确文本表达的主题思想,并在角色置换的基础上感知作者表达内心情感的方法。这就需要教师密切关注文本的体裁样式,探寻文本所蕴藏的核心价值,使阅读教学沿着言意兼得的思路不断前行。

一、探寻表达秘妙,体悟人物性格叙事离不开记人,记人离不开叙事。人和事是构成叙事类、记人类文本两个不可或缺的核心要素,彼此之间相辅相成。为此,要想真正地感知事件,就要从文本具体的人物出发,引领学生紧扣课文的关键语言进行赏析,探寻语言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为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探寻文本表达的内在秘妙,让学生感受人物内在的独特魅力,从而在深入感知人物形象的基础上,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不断发展。

如,《理想的风筝》是一篇典型的回忆类散文,作者以一个孩子的视角来反映刘老师乐观向上、自信坚定的品质。为了凸显人物的这一特点,作者先后描述了“笑谈腿疾”“上课板书”“放飞风筝”三个典型事件。三件事情作者所关注的侧重点是完全不同的,分别是积极的生[摘

要]各版本的语文教材中,叙事性文本占有较大的比例。教学叙事性文本,教师要引导学生探寻它的表达秘妙、品味它

的语言特质、体悟它的写作方法等,使学生感悟人物形象、掌握表达技法、领悟写作艺术,从而提升叙事性文本的教学效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叙事性文本;文体特质;人物形象;读写结合[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2019)04-0028-02

叙事性文本的教学策略

江苏扬州市邗江区陈俊学校(225116)陈元山

阅读·说文论道

活态度、坚强的性格品质、永恒的理想追求三个方面。

为此,教学时,教师紧扣课文中的关键词句进行品析,将学生引向文本的深处,让学生感受人物的内在品质,洞察文本的主题。如,“每个学生心理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一种舒展的快意便浮上心头”“他脸上漾出甜蜜的笑容”中的三个核心动词“泛”“浮”“漾”看似非常平淡,但如果与文本中具体的情境进行整合联系,就会探寻出这些看似简单的动词背后其实蕴藏着丰富的人生体验,是引领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重要抓手。

可见,要理解叙事性文本的言语形式、掌握它的写作策略,就要从文本的内容入手,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找寻到文本内在的表达秘妙,使学生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二、品味语言特质,学习表达技法

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其中“理解”一词不能仅仅视为是对文本词语的一种解释,而是在充分整合文本语境的基础上,探寻其所蕴藏的丰富含义。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悉心揣摩、巧妙思辨,让学生在实实在在的联想中,感知其在表情达意方面的效果,强化学生运用规范性语言的意识和能力。

如,《船长》一文,哈尔威船长为了控制混乱的局面,向大副下命令:“哪个男人敢走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然后,作者这样描写:“大家沉默了,没有一个人违抗他的意志,人们感到有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上空。”如果单看这一句话,很多学生都能将语段中“伟大的灵魂”归结到哈尔威伟大的人格魅力上,但这样的认知显然是非常标签化的。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深入实践的过程中进行感悟,为什么“敢走女人前面”就要“开枪打死他”,为什么“大家瞬间都沉默了”。这样的问题,使学生的思维逐步朝着具体事件的情境、向着作者的言语内涵进发,从而更好地关注文本,感受哈尔威这个“伟大的灵魂”所包含的丰富价值,洞察作者语言运用的绝妙艺术。

关注语言、关注表达策略,是阅读教学永恒的焦点,更是解构叙事性作品的核心内容。只有聚焦在语言层面,在厘清内容、涵泳含义的基础上,才能与作者形成真正的对话,为学生核心能力的发展奠基。

三、体悟写作方法,促进读写结合学生对教材文本的学习,最终的目标是将文本信息、知识进行悦纳、内化、运用。不同的叙事性文本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在教学中,教师要在关注具体文本表现形式的基础上渗透相关的写作知识,有效地引领学生进行写法的感知、实践与迁移。

如,苏教版的《水》一文,作者借助生动形象的语言抒发了细腻的情感,营造出深邃的意境。文章中很多经典的片段值得学生深入玩味。如,“勺水冲凉”这一事

件,作者描写了用水洗凉时的舒服感觉,无论是语言特

质还是写作方法,都彰显鲜明的教学价值。只有在反复的朗读中潜心体悟,才能真正品味出文本细致入微的描写所带来的细腻感受与真切体验。有着生活经验的人都知道,缺水的日子是痛苦的,但初读全文却看不到一个“苦”字,更没有一丝丝痛苦的情感。相反,我们看到了作者和小伙伴们在雨中洗澡的快乐和勺水冲凉的爽快。这种反衬的方法,值得学生去体悟、借鉴和运用。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决不会忽视这种可贵的教学资源,不仅要让学生从中习得写作方法,更要让学生在富有创意的实践中进行迁移运用。

俗话说得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体悟再多、感受再深,不如一次扎扎实实的实践练笔。只有在通透把握作者写作策略的基础上,才能让学生在深入实践的过程中进行合理、熟练地运用和富有创意地表达,才能真正达到“我手写我心”的目标。

四、依循教材体系,彰显严谨思考当下,很多教材都是按照主题进行单元编排,以文选的方式串联起教材的内容。这就会形成相同类型体裁的文本散见于教材的不同单元中,而同一单元中几篇文本的文体样式则各不相同。如果教师不能顺应教材编者的思路,缺乏相应的系统思考能力,就会陷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尴尬。如,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由《爱因斯坦和小女孩》《宋庆龄故居的樟树》《黄河的主人》三篇课文构建了“名人风采”的单元。三篇课文虽然各有侧重,但都指向人物鲜明的个性。为此,教学时,教师要从单元的整体视角出发,形成教学主题,并引领学生进行深入探究与思考,品味每篇课文中主人公鲜明的形象特点,感受不同文本中主人公的不同风采。如,教学《黄河的主人》这篇课文,教师既要紧扣作者运用的反衬手法,又要抓住作者由远及近的描写顺序,引导学生学习掌握。作者对羊皮筏子的介绍是按人们认识事物的内在规律展开的:一开始完全是不经意的远观,而随后则是“定睛一看”的细细观察,最后再近观。这就如同电影的拍摄手法,从长镜头到细致特写,然后再慢慢拉远,让读者从不同的视角和维度来感知羊皮筏子的特点,给人以豁然开朗的感觉。

不难看出,在引领学生感受文本写法的精妙之处时,不能停留在理解性的感知与体悟层面,而要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彰显出系统化的理性思考,真正为学生核心能力的高效发展奠基。

总之,语文教师要站在课程的高度,关注文体特征,充分发挥教材课文的范例价值,让学生在叙事性文本的解构过程中不断地感悟、理解、运用语言,真正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高效发展。

(责编韦雄)

阅读·说文论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