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诱导的麻醉
诱导麻醉剂的名词解释
诱导麻醉剂的名词解释诱导麻醉剂是一类用于手术过程中诱导患者进入麻醉状态的药物。
它们通过不同的途径影响大脑神经递质的传导,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达到使患者失去知觉和意识的效果。
诱导麻醉剂的使用广泛而深入,对于手术的顺利进行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全身诱导麻醉药物全身诱导麻醉剂是一类能够迅速将患者带入麻醉状态的药物。
常用的全身诱导麻醉剂有巴比妥类药物和苯二氮䓬药物。
巴比妥类药物属于非麻醉药物,但具有镇静和抗惊厥的作用,其舒适性和安全性较好。
苯二氮䓬药物则具有较强的镇静和催眠作用,能够迅速使患者进入麻醉状态。
二、局部诱导麻醉药物局部诱导麻醉剂是一类能够局部麻醉,使特定部位或区域失去感觉的药物。
局部麻醉主要用于手术过程中不需要全身麻醉的情况下,对特定部位进行麻醉,以减轻患者的疼痛感。
局部诱导麻醉药物通常分为表面麻醉剂和浸润麻醉剂。
表面麻醉剂可用于局部表面麻醉,如皮肤或黏膜等,常见的局部麻醉剂有利多卡因和普鲁卡因等。
浸润麻醉剂则用于浸润麻醉,可以深入到肌肉和周围组织中进行麻醉。
三、静脉诱导麻醉药物静脉诱导麻醉剂是通过静脉注射的方式将药物快速输送到患者的循环系统中,以达到快速诱导麻醉的效果。
常用的静脉诱导麻醉药物有丙泊酚、异丙酚和咪达唑仑等。
这些药物能够迅速进入大脑,并通过影响伽玛氨基丁酸(GABA)的受体,从而发挥麻醉作用。
静脉诱导麻醉药物通常具有快速起效、易于控制麻醉深度和持续时间的特点。
四、进展与挑战随着麻醉科学的不断发展,诱导麻醉剂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
近年来,一些新型诱导麻醉药物的研究和应用逐渐增多,如雷米芬太尼、普罗帕尼等。
这些药物在诱导麻醉过程中能够更有效地满足患者和医生的需求,提高手术操作的质量和安全性。
然而,诱导麻醉剂的使用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风险。
标准剂量和个体差异性使得麻醉的深度和持续时间不易掌握,可能导致术中意识反应和术后恢复不佳等问题。
因此,合理选择和准确监测诱导麻醉剂的使用,是麻醉科医生在手术过程中必须考虑的关键问题之一。
麻醉科常用药物配制及用法
麻醉科常用药物配制及用法麻醉科在手术过程中需要使用各种药物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舒适,而这些药物的配制及使用方法是麻醉科医生必备的基本知识。
本文将介绍一些麻醉科常用药物的配制方法及使用注意事项。
一、麻醉药物的配制及用法1. 麻醉诱导剂麻醉诱导剂常用的有丙泊酚、咪达唑仑等。
配制时可以将药物溶解于生理盐水或葡萄糖溶液中,注意要用无菌注射器和针头进行操作。
用法上,通常静脉注射给药,注射速度要适中,过快可能引起循环系统的紊乱。
2. 麻醉维持剂麻醉维持剂常用的有异氟醚、芬太尼等。
异氟醚是靠气体吸入的方式使用,可以使用麻醉机或面罩给药。
芬太尼可以通过静脉注射或贴敷透皮贴剂的方式给药。
3. 麻醉辅助剂麻醉辅助剂常用的有氧化亚氮、阿托品等。
氧化亚氮是一种吸入麻醉剂,常用的给药方式是通过面罩吸入,在使用过程中要注意控制呼气浓度,避免过度麻醉。
阿托品可以通过注射给药,也可以通过口服或贴敷透皮贴剂给药。
4. 麻醉镇痛剂麻醉镇痛剂常用的有吗啡、布洛芬等。
吗啡通常通过静脉注射或患者自控镇痛的方式给药。
布洛芬可以通过口服或静脉注射给药,用法上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来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和剂量。
二、药物配制的注意事项1. 配制环境要无菌在配制麻醉药物时,要确保操作环境的无菌。
使用无菌注射器、针头和无菌溶剂,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
2. 配制前检查药物有效性和保存期限在配制药物前,要仔细检查药物的有效性和保存期限。
过期的药物可能会失去效力或产生不良反应,要及时淘汰并更换新的药品。
3. 控制药物剂量在配制药物时,要按照医嘱或临床实践的标准参照药物说明书控制药物的剂量。
过量使用药物可能会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
4. 配制后检查药物外观和颜色在配制完药物后,要仔细检查药物的外观和颜色。
如果发现药物出现异常变化,如颜色变浅或变深,不均匀等情况,应停止使用并咨询专业医师。
三、用药注意事项1. 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在使用药物时,要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病情等因素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
麻醉诱导与维持
麻醉诱导与维持麻醉诱导和维持是现代医学中重要的麻醉过程,对于手术操作的顺利进行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麻醉诱导和维持的定义、常用的麻醉药物、麻醉深度的监测以及麻醉诱导和维持中需要注意的事项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麻醉诱导和维持的定义麻醉诱导是指在手术开始之前,通过给予药物使患者由清醒状态进入失去痛觉和意识的状态,以确保手术操作的顺利进行。
而麻醉维持是指在手术过程中,通过给予药物维持患者处于稳定的麻醉状态,以保持手术操作无痛感。
麻醉诱导和维持的目标是确保手术过程中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和舒适。
二、常用的麻醉药物1. 麻醉诱导药物:常见的麻醉诱导药物包括丙泊酚、咪达唑仑、异丙酚等。
这些药物可以快速诱导患者进入麻醉状态,同时具有快速代谢的特点,在手术结束后患者能够迅速恢复清醒。
2. 麻醉维持药物:常见的麻醉维持药物包括吸入性麻醉药物和静脉注射麻醉药物。
吸入性麻醉药物如氟烷、七氟醚可以通过呼吸道给予,而静脉注射麻醉药物如芬太尼、丙泊酚可以通过静脉给予。
三、麻醉深度的监测麻醉深度的监测是确保患者在麻醉过程中处于适当的麻醉状态的重要手段。
常用的麻醉深度监测方法包括:1. 意识状态监测:通过观察患者的反应和意识状态来判断麻醉的深度,如眼睛的睁闭、对外界刺激的反应等。
2. 生命体征监测:通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指标如血压、心率、呼吸等来评估麻醉深度,以确保患者处于稳定的状态。
3. 麻醉深度测量仪:使用专业的仪器对患者的麻醉深度进行定量测量,如脑电图监测、熵值监测等。
四、麻醉诱导和维持中需要注意的事项1. 患者评估:在麻醉诱导和维持之前,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患者的病史、特殊需要和潜在的风险等,以制定个体化的麻醉方案。
2. 药物选择:根据手术类型、患者特点和需要的麻醉深度等因素选择合适的药物,避免药物过度使用或过度剂量。
3. 专业团队配合:麻醉诱导和维持需要麻醉医生、护士和技术人员的密切配合,确保麻醉操作的顺利进行。
4. 监测和调整: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麻醉深度,并根据需要进行调整,保持患者的稳定和舒适。
麻醉学常见诱导药物课件
剂量
剂量根据患者的体重和 需要的肌松程度进行个 体化调整。
阿托品(Atropine)
1
用途
2
常用于手术过程中预防和处理心率
过慢和唾液分泌等问题。
3
特点
阿托品是一种抗胆碱药,可用于减 少麻醉引起的分泌物和心率下降。
剂量
根据患者年龄、体重和需要的心率 效果进行个体化调整。
用于需较长时间手术的患者。
3
特点
氟烷是一种全身麻醉气体,能提供 良好的镇静和稳定的麻醉状态。
剂量
剂量根据患者的体重和需要的麻醉 效果进行个体化调整。
罗库溴铵(Rocuronium)
特点
罗库溴铵是一种肌松剂, 用于手术期间减少肌肉 运动,促进手术操作。
用途
常用于手术期间的全身 肌肉松弛,有助于无菌 操作和机械通气。
3
特点
依托咪酯是一种快速作用的诱导剂, 能迅速诱导安眠和失去意识,且恢 复较快。
剂量
剂量根据患者体重和手术类型来确 定。
特非那定(Dexmedetomidine)
特点
特非那定具有镇静和催 眠特性,使患者保持清 醒沉睡状态,减少镇静 药物的需求。
用途
常用于镇静和麻醉中, 也可用于监护室内的镇 静。
剂量
麻醉学常见诱导药物课件
了解麻醉学常见诱导药物的分类、作用机制和用途,以及它们在手术中的剂 量和注意事项。
丙泊酚(Propofol)
特点
丙泊酚具有快速引导和恢复的特点,适用 于手术诱导和维持麻醉。
剂量
剂量根据患者的体重和手术类型来确定。
用途
常用于全身麻醉、昏迷状态维持以及镇静 和麻醉中。
注意事项
丙泊酚使用时需注意呼吸抑制和过敏反应 等副作用。
全麻的原理
全麻的原理
全麻是一种常见的麻醉方式,它通过药物的作用使患者失去意识和感觉,以便
进行手术或其他医疗操作。
全麻的原理涉及到多个方面,包括药物的选择、作用机制以及对患者的影响等。
下面我们将对全麻的原理进行详细的介绍。
首先,全麻的药物选择是关键的一步。
一般来说,全麻药物可以分为诱导药、
维持药和肌松药。
诱导药用于快速诱导患者进入麻醉状态,常见的诱导药物有七氟醚、异氟醚等。
维持药用于维持麻醉状态,常见的维持药物包括七氟醚、异氟醚、芬太尼等。
肌松药则用于放松患者的肌肉,使手术操作更加顺利,常见的肌松药物有罗库溴铵、琥珀酰胆碱等。
其次,全麻药物的作用机制也是很重要的。
诱导药物通过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迅速诱导患者进入麻醉状态,维持药物则通过维持神经系统的抑制状态来保持麻醉效果,肌松药物则通过作用于神经肌肉接头,使肌肉松弛,达到手术需要的效果。
另外,全麻对患者的影响也需要考虑。
全麻会使患者失去意识和感觉,同时还
可能对呼吸、循环等生理功能产生影响。
因此,在进行全麻前需要对患者的身体状况进行评估,以确保患者可以安全地接受全麻手术。
总的来说,全麻的原理涉及到药物的选择、作用机制以及对患者的影响等多个
方面。
通过合理选择药物并了解其作用机制,医生可以更好地控制全麻的效果,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同时也能减少对患者的不良影响。
希望本文对全麻的原理有所帮助,谢谢阅读。
何谓麻醉诱导与麻醉维持以及麻醉药诱导量与麻醉药维持量
何谓麻醉诱导与麻醉维持以及麻醉药诱导量与麻醉药维持量【术语与解答】无论实施全身麻醉或是行椎管内脊神经阻滞或采取其他麻醉方法,均有一个麻醉过程和状态,这一过程和状态与麻醉诱导、麻醉维持以及麻醉药诱导量、麻醉药维持量存在因果关系。
1. 麻醉诱导①是指适宜剂量的全麻药或局麻药无论何种途径进入人体,只要达到可以开始进行手术(如切皮)或麻醉操作(如气管插管)或刺激性检查(如胃镜或支气管镜检查)的麻醉过程和状态称为麻醉诱导;②麻醉诱导又分为全身麻醉诱导与外周神经阻滞诱导,前者(全麻诱导)可使高级中枢神经抑制而产生意识丧失;后者(外周神经阻滞诱导)可使躯体某一区域或局部的感觉与运动功能消失(如椎管内脊神经阻滞或神经丛阻滞等)。
临床麻醉诱导最为常用的是以下两种。
(1)全身麻醉诱导:无论静脉注射或是肌肉注射还是呼吸道吸入全麻药,均能使人体从神志清醒进入意识消失的过程和状态,这一过程或时间段以及所处的状态称为全麻诱导。
(2)椎管内脊神经阻滞诱导:不论将局麻药注入人体的硬脊膜外隙,还是注入蛛网膜下腔,均有一个阻断脊神经的时间和(或)过程,前者(硬脊膜外隙脊神经干阻滞)诱导时间和过程较长,后者(蛛网膜下腔脊神经根阻滞)诱导时间或过程则很短。
2. 麻醉维持无论选择全身麻醉,还是实施硬脊膜外隙脊神经干阻滞,麻醉诱导后如继续维持已存在的麻醉状态或麻醉诱导后需继续保持现有的麻醉状态,就得持续或间断地向体内注入麻醉药,直至停止麻醉用药,即麻醉诱导后继续应用麻醉药,直至手术完毕或刺激性检查与操作结束这段时间或过程,称为麻醉维持。
3. 麻醉药诱导量①将麻醉药物注入人体后达到外科手术期或能实施手术以及进行刺激性检查或操作,首先得使体内达到应有的、适宜的、有效的麻醉药物浓度和剂量,而所使用的麻醉药浓度和麻醉药总量称之为麻醉药诱导量(也称麻醉药负荷量),即临床麻醉患者必须具备麻醉药诱导量后方可实施手术;②凡能使患者短时间内接受任何外界刺激所使用的麻醉药剂量称为麻醉药诱导量。
麻醉诱导
麻醉诱导的分类
(二)静脉麻醉诱导和吸入麻醉诱导 ▪ 根据给药的方法和途径,一般分为静脉麻醉诱导和吸入麻醉诱导。 ▪ 静脉麻醉诱导,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诱导方法,根据药代学和
▪ 诱导的风险主要有: (1)循环系统: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心肌梗塞、心绞痛、心力衰竭甚 至猝死等。 (2)呼吸系统:呼吸抑制、气管痉挛、气胸、肺不张、呼吸衰竭等。 (3)中枢神经系统:脑缺血、脑出血、脑水肿、脑梗塞等。 (4)其他:高血糖、应激性溃疡、免疫功能降低、诱发和加重精神疾病 等理机能变化和并发症
▪ 研究发现气管插管时体内AD释放达基础值的30倍、NE达10~20倍、 GC为5倍、血管紧张素5倍、ADH是8倍、胰高血糖素10倍和急性期 反应蛋白1000倍。另外,TNF、IL、β内啡肽也增加,如能在短时 间使颅神经受到抑制,BIS值55以下,则可有效地抑制机体应激反 应。
▪ 另外还有口服,肌肉注射和直肠给药等诱导方式,可用于某些内 镜特殊检查等。
理想的麻醉诱导
▪ 用药简单而无不良反应、血流动力学稳定、内环境稳定、具有良 好的顺行性遗忘、止痛完全、肌肉松弛、内分泌反应平稳、利于 麻醉维持。
全身麻醉诱导给药的顺序
▪ 全身麻醉的四要素为镇静、镇痛、肌松和反射抑制(也有称抑制 应激),其原则是尽可能不给患者带来不适且无不良反应,让患 者平稳进入麻醉状态。所以主张先给予镇静剂,其次为镇痛剂, 最后为肌松剂。若先注射肌松剂会引起患者窒息濒死感,但可以 预注射法,即先给予肌松的1/3~1/4量,剩余为最后注射,以利于 缩短肌松的时间。
麻醉诱导选择及合并处理
3、病人心功能较差、全身情况衰竭 或有明显低血容量的病人,以及体外循环 心脏直视手术等均可以芬太尼为主配合少 量镇静药如咪唑安定使病人意识消失后用 肌松药后插管,以减轻诱导对循环的影响, 芬太尼用量在20 ug/kg以上对应激反应有 一定的抑制,血压的波动较小,但对短时 间的手术,芬太尼用量较多,使呼吸恢复 困难,术后必须在ICU用呼吸机支持一段 较长的时间才可拔管,否则术后通气不足, 缺氧是个严重的问题。
(二) 肺栓塞
是指肺血管的某一部分有阻塞,影响肺 组织供血而发生的变化。
1、病因:
( 1)血栓:任何静脉内形成的血栓脱 落均有可能导致肺栓塞发生。静脉血栓可因 长期卧床、血液存在高凝状态(如高血压病 人)、恶性肿瘤的癌栓形成、长时间低血压 血流缓慢、创伤及感染使周围静脉受累、血 栓性静脉炎、风心病心瓣膜损害、房颤右房 栓子脱落等。
3、临床表现:清醒病人可突然出现 胸痛、咯血、气紧及窒息感,同时有 严重休克和意识障碍;全麻下在给氧 和足够通气情况下,突然呈进行性紫 绀、低血压、心动过速即应想到有此 可能。偶于肺动脉瓣区可闻及收缩期 或持续性杂音及第二音亢进。ECG可 出现电轴右偏、肺性P波,快速性房颤 及心肌缺血等。
4、治疗:支持呼吸、吸入高浓度 氧、控制心衰、心律失常,抗休克及 抗凝治疗。也可考虑紧急体外循环下 取血栓。若怀疑为空气栓塞,可立即 将体位改为左侧卧,使空气滞留在右 房内,使气栓不阻塞肺动脉主干,通 过心脏的机械活动可使气体分散成气 泡而阻塞至小肺血管,情况可得到改 善,亦可作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入右心 及肺动脉吸出空气;还可用高压氧治 疗,促进气体尽快吸收使症状改善。
当有返流、误吸发生,应尽快解除呼吸道
阻塞,用粗管吸引,纠正低氧血症,因大量酸 性胃液吸入肺泡,破坏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并 造成Ⅱ型细胞损害,易发生小叶肺不张,增加 肺内分流,常需用PEEP通气以改善低氧血症。 误吸物不易吸出时可采用支气管冲洗,可使之 稀释减少酸性刺激及便于吸出,在气管插管后 每次注入生理盐水10~20ml后再吸出,反复多次 进行,冲洗量可达300~500ml;也可采用双腔 导管插管后单肺通气,另一侧作冲洗,若双侧 均有误吸物,可交替,则更为彻底,其他应用 抗生素治疗。激素可减轻炎性反应,改善毛细 血管通透性及缓解支气管痉挛。
诱导麻醉名词解释
诱导麻醉名词解释
诱导麻醉是一种通过药物给予患者的麻醉方法,用于在手术或其他医疗操作前迅速使患者进入无意识状态,以减轻或消除疼痛感受和不适感。
在诱导麻醉过程中,医生通常会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手术类型和时间等因素来确定药物剂量和种类。
以下是与诱导麻醉相关的一些名词解释:
1. 麻醉剂:用于诱导麻醉的药物,通常包括苯妥英钠、异丙酚、地西泮等。
2. 静脉注射:将药物通过静脉注射的方式快速输入患者体内,以达到快速麻醉的目的。
3. 气管插管:在诱导麻醉后,将一根管子插入患者气管,以保证患者在手术期间能够正常呼吸。
4. 喉罩:在气管插管困难或不必要时,可使用喉罩替代气管插管,以维持患者的呼吸道通畅。
5. 麻醉深度:指患者处于何种程度的麻醉状态,通常根据生理指标和神经系统反应来判断。
6. 监测仪器:用于监测患者在麻醉期间的生命体征,如血压、心率、呼吸等指标,以确保麻醉过程的安全性。
麻醉诱导PPTPPT课件
老年患者的麻醉诱导
01
老年患者身体机能下降,对麻醉药物的代谢和排泄能力减弱,容易发 生药物蓄积导致呼吸循环抑制等不良反应。
02
老年患者常伴有多种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增加 了麻醉风险。
03
老年患者的麻醉诱导应选择起效快、代谢快的麻醉药物,尽量减少用 药剂量,避免使用对循环和呼吸系统有明显抑制的药物。
呼吸监测
呼吸频率
监测呼吸频率是否正常,若出现呼吸急促或过缓,需 及时处理。
血氧饱和度
通过监测血氧饱和度,了解患者是否出现低氧血症或 通气不足。
气道压力
观察气道压力变化,判断是否存在呼吸道梗阻或通气 障碍。
循环监测
1 2
血压
监测血压变化,判断患者是否出现低血压或高血 压。
心电图
监测心电图变化,发现心律失常或心肌缺血等心 脏问题。
麻醉诱导的目的
确保手术顺利进行
通过麻醉诱导,使患者失去意识 和感觉,从而不会感到手术过程 中的疼痛和不适。
保障患者安全
麻醉诱导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患 者的生命体征,确保患者的呼吸、 循环等系统稳定,预防和及时处 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提高手术效率
通过麻醉诱导,医生可以更快地 开始手术,减少等待和准备时间, 提高手术效率。
02 麻醉诱导前的准备
患者准备
确认患者身份和手术部位
确保患者身份无误,以及手术部位标识清楚 ,以避免手术错误。
禁食禁饮
患者在麻醉诱导前需要遵循一定的饮食要求,通常 需要禁食禁饮8-12小时,以减少麻醉过程中的风险 。
患者心理准备
向患者介绍麻醉过程和注意事项,缓解患者 的紧张情绪,提高患者的配合度。
设备准备
麻醉机
罗库溴铵用于麻醉诱导
注意事项
1.肝功能障碍可延长其时效(分布容积增 加) ; 2.肾功能衰竭并不明显影响其时效与药 代动力学。
参考文献:现代麻醉学(Leabharlann 3版)小结
罗库溴铵ED95为0.3mg/kg,起效时间3~~4分钟,肌 松维持约30分钟; 罗库溴铵气管插管剂量为0.6mg/kg,起效时间约90 秒钟,肌松维持45分钟; 罗库溴铵快速气管插管剂量为0.9—1.2mg/kg,起效 时间约60秒钟,肌松维持约75分钟; 小儿的肌松起效和恢复时间均有所缩短,老年人反之; 麻醉诱导期使用阿片类药、依托咪酯、丙泊酚、氯胺 酮、麻黄碱等均可使其起效时间缩短; 肝功能障碍可延长其时效。
罗库溴铵
在麻醉诱导中的应 用
一八一医院 伍江明
罗库溴铵
罗库溴铵的ED95是多少? 罗库溴铵的诱导剂量是多少? 罗库溴铵快速诱导的剂量是多少? 罗库溴铵各剂量的起效时间和维持时间是多久?
药代动力学
罗库溴铵是目前起效最快的非去极
化肌松药,具有起效快、心血管副 作用小的特点;主要经肝脏代谢, 其次是肾脏。
参考文献:龙跃等.新型肌松药一瑞库溴铵、罗库溴铵和顺式阿曲库铵的研究进 展[J].河南医学研究.
不良反应
注射痛
罗库溴铵注射痛的发生机制不清,其发 生机制可能与药液的理化性质(罗库溴铵 溶液PH=4)和注射后导致中 间介质的释 放有关。单次预注瑞芬太尼1µg/kg 可有 效预防。
参考文献:秦志均等.罗库溴铵注射痛防治的研究进展[J].麻醉医学.
药代动力学
罗库溴铵ED95为0.3mg/kg,起效时间3~~4分 钟,肌松维持约30分钟; 罗库溴铵2倍ED95(气管插管剂量)为 0.6mg/kg,起效时间约90秒钟,肌松维持约 45分钟; 罗库溴铵3~4倍ED95(快速气管插管剂量)为 0.9—1.2mg/kg,起效时间约60秒钟,肌松维 持约75分钟。
全身麻醉诱导期的用药选择
全身麻醉诱导期的用药选择院校:内蒙古包头医学院专业:临床医学年级:2011级作者:霍培源内容摘要利用静脉麻醉来实施麻醉诱导时必须应注意到静脉麻醉本身的一些特点。
目的:首先应强调个体化原则,证明药物的选择和剂量应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调整。
方法:根据临床实践中的病例,举例说明并设立对照组与实验组以验证麻醉诱导与体重、年龄、循环状况、术前用药等的重要关系。
结论:根据病人情况进行麻醉诱导,麻醉诱导期应力求病人生命体征平稳。
关键词:麻醉诱导期个体化原则前言本篇论文主要阐述麻醉诱导期应当注意个体化原则。
首先麻醉药品选用芬太尼、丙泊酚、依托咪酯、维库溴铵、氟哌利多、咪达唑仑等常用药品,麻醉效果必须达到镇静、镇痛、肌肉松弛、不利神经反射消失,以满足手术需求。
列举麻醉药品的药理作用、药物代谢动力学与适应症芬太尼:1、药理作用:本品为人工合成的强效麻醉性镇痛药。
镇痛作用机制与吗啡相似,为阿片受体激动剂,作用强度为吗啡的60~80倍。
与吗啡和哌替啶相比,本品作用迅速,维持时间短,不释放组胺、对心血管功能影响小,能抑制气管插管时的应激反应。
2、药物代谢动力学:口服经胃肠道吸收,但临床一般采用注射给药。
静脉注射1分钟即起效,4分钟达高峰,维持30~60分钟。
肌内注射时约7~8分钟发生镇痛作用,可维持1~2小时。
肌内注射生物利用度67%,蛋白结合率80%,消除T1/2约3.7小时。
本品主要在肝脏代谢,代谢产物与约10%的原形药由肾脏排出。
3、适应症:本品为强效镇痛药,适用于麻醉前、中、后的镇静与镇痛,是目前复合全麻中常用的药物。
用于麻醉前给药及诱导麻醉,并作为辅助用药与全麻及局麻药合用于各种手术。
与氟哌利多(Droperidol)2.5mg和本品0.05mg的混合液,麻醉前给药,能使病人安静,对外界环境漠不关心,但仍能合作。
用于手术前、后及术中等各种剧烈疼痛。
丙泊酚:1、药理作用:起效快,作用时间短,以 2.5mg/kg静脉注射时,起效时间为30-60秒,维持时间约10分钟左右,苏醒迅速。
手术麻醉知识点总结
手术麻醉知识点总结手术麻醉是指通过药物或其他方法使患者失去疼痛感和意识,以便进行手术操作的过程。
下面将从麻醉的分类、麻醉的步骤、麻醉的风险和麻醉后的恢复等方面进行知识点总结。
一、麻醉的分类根据麻醉的方式,麻醉可以分为全身麻醉和局部麻醉两种。
1. 全身麻醉:全身麻醉是通过给患者静脉注射药物或吸入麻醉气体来达到麻醉效果。
全身麻醉可以使患者完全失去意识和疼痛感,适用于大部分手术。
2. 局部麻醉:局部麻醉是通过给患者局部注射麻醉药物来使局部区域失去疼痛感。
局部麻醉可以使患者保持清醒,适用于一些小手术或疼痛较轻的手术。
二、麻醉的步骤1. 评估患者:在手术前,麻醉师会对患者进行评估,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和病史,以确定合适的麻醉方法和药物。
2. 麻醉诱导:麻醉诱导是指给患者注射麻醉药物,使其进入麻醉状态。
全身麻醉通常使用静脉注射药物,而局部麻醉则是通过局部注射药物。
3. 麻醉维持:在手术期间,麻醉师会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并根据需要调整麻醉药物的剂量,以维持患者的麻醉状态。
4. 麻醉解除:手术结束后,麻醉师会逐渐停止给予麻醉药物,使患者从麻醉状态中苏醒过来。
三、麻醉的风险1. 过敏反应:某些患者对麻醉药物可能存在过敏反应,如药物过敏性休克等,因此在手术前需要对患者进行过敏测试。
2. 呼吸抑制:麻醉药物可能抑制患者的呼吸中枢,导致呼吸困难或呼吸暂停,因此在麻醉过程中需要监测患者的呼吸情况。
3. 血压变化:麻醉药物可能引起患者的血压升高或降低,因此需要监测患者的血压,及时调整药物剂量。
4. 感染风险:在进行全身麻醉时,可能需要插管进行呼吸管理,这增加了患者感染的风险。
四、麻醉后的恢复1. 觉醒:手术结束后,患者会逐渐从麻醉状态中苏醒,恢复清醒和意识。
2. 疼痛管理:手术后可能会有一定的疼痛感,麻醉师会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和个体差异,给予相应的镇痛药物。
3. 监测:在麻醉后恢复期间,患者的生命体征和恢复情况需要继续监测,以确保患者的安全。
麻醉诱导的合理用药
Anesthesiology 1997;87:A302
依托咪酯的镇静效价高
现代麻醉学,第3版,P481-488
诱导期阿片类药物的选择
药物 芬太尼 舒芬太尼 瑞芬太尼
缺点
肌强直、呛咳 肌强直、呛咳 肌强直、呛咳、心动过缓
药代动力学
芬太尼
舒芬太尼
瑞芬太尼
起效时间
1-2min
1-3min
30S
峰效时间
降压药 肌松剂
依托咪酯 异丙酚
大脑皮层
异丙酚
镇静与镇痛
米勒麻醉学
镇静与镇痛的辩证关系
1 镇静提高痛阈 2 2 镇痛强化镇静
3 镇痛镇静协同增效
麻醉诱导时阿片类药物的应用
平衡麻醉
☞ 狭义:药物诱导对伤害性刺激的无意识状态 ☞ 广义: 充分镇静
完善镇痛 满意肌松 适度应激 Balanced Anesthesia
3-4min
5-6min
1min
作用时间
30min
60min
5-10min
瑞芬太尼诱导肌强直、心动过缓发生率高
缓慢注射是预防呛咳的有效方法
诱导期阿片类药物的使用技巧
稀释结合缓慢注射有效预防芬太尼引起的呛咳
肌松药的药代动力学
单位min
峰效应时间
临床作用时间
琥珀胆碱
1-2
6.7-9
罗库溴铵
1-2.3
依托咪酯与丙泊酚之比较注射痛
丙泊酚诱导期注射痛明显,尤在儿童 依托咪酯注射痛轻微
研究对象
110名2-16岁 择期门诊手术患儿 随机、对照、双盲
依托咪酯0.3mg/kg 丙泊酚3mg/kg
Nyman,Y, Von Hofsten,K,et al.British Journal of Anaesthesia 97 4: 536–9 2006
全身麻醉诱导的“四大金刚”
悦读大家·诊疗-92 - Family life guide杨雪梅 (四川华西甘孜医院)经历了大大小小手术的患者在谈到自身做手术的过程时,由于麻醉药物的作用,常常感觉“自己服用或注射药物之后就睡着了”,没有其他的任何感觉,但从医学专业的角度来分析的话,“睡着”的原因是因为麻醉药经过呼吸道等途径,进入患者体内之后对中枢神经产生的剧烈的疼痛现象进行了抑制,使患者的意识、全身产生的痛觉完全消失,也让患者的骨骼肌松弛,全身处于一种超脱状态。
而对中枢神经的抑制作用与患者血液中麻醉药物的浓度密切相关,并且可以通过药物的浓度进行调节抑制作用。
尽管这种抑制作用是暂时的、可逆的,当相关药物被排出体外时,患者的意识也会逐渐恢复,疼痛感也会慢慢增加。
即便如此,麻醉药在手术中给病人减轻了巨大的疼痛与痛苦,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而临床中常用于全身麻醉的“四大金刚”药物更是麻醉药物中的骄子,分别有咪达唑仑、丙泊酚、舒芬太尼、罗库溴铵,那么,这四大支柱药物在手术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呢?咪达唑仑:也常称“咪唑安定”,与民众所熟悉的“安定”属于同一类的药物,在手术过程中,有为患者抵抗焦虑、使患者镇静并对其进行催眠的作用,还能松弛患者的肌肉,使患者处于放松状态,但总的来说,咪达唑仑在全身的麻醉诱导中起着催眠和遗忘的作用,使病人产生一段时间内的记忆缺失,使其不能回忆起在手术过程中发生的所有事以及遭受的疼痛。
所以,在整个手术过程中,患者关于做手术过程的记忆被擦除了。
但在所有的药物被排出体外后,记忆就恢复如初,主要针对多种手术前患者的焦虑症。
丙泊酚:因其外观为乳白色,俗称脂肪乳剂,在医院的手术室中常俗称为“牛奶”。
是在临床上使用的一种短期有效的静脉注射的麻醉药,在整个手术过程中起着镇静的作用。
丙泊酚通过静脉注射后,迅速地遍及患者的全身,只需40秒,就可以使患者进入睡眠状态,丙泊酚使患者进入麻醉状态的迅速性和平稳性是其他药物无所比拟的。
麻醉科急救药物
麻醉科急救药物麻醉科急救药物是指用于麻醉科病房或者手术室中,用于处理急救情况下的药物。
麻醉科急救药物的目的是迅速控制病情,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和功能,以便进行进一步的治疗和抢救。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麻醉科急救药物及其作用和用法:1. 快速诱导药物:快速诱导药物用于迅速诱导麻醉,使患者快速进入无意识状态。
常用的药物有:- 丙泊酚:具有快速起效、短效的特点,用于快速诱导和维持麻醉。
- 依托咪酯:具有快速起效、中等效应时间的特点,常用于儿童和老年患者。
2. 镇痛药物:镇痛药物用于缓解患者的疼痛感。
常用的药物有:- 吗啡:作为强效镇痛药物,用于重度疼痛的缓解。
- 氯胺酮:作为麻醉诱导剂和镇痛药物,用于急救和疼痛管理。
3. 麻醉维持药物:麻醉维持药物用于维持患者的麻醉状态,使其在手术过程中保持无意识状态。
常用的药物有:- 异丙酚:具有快速起效、短效的特点,用于维持麻醉。
- 七氟醚:具有快速起效、可调节的特点,常用于手术维持麻醉。
4. 心血管药物:心血管药物用于维持患者的心血管稳定,保持血压和心率在正常范围内。
常用的药物有:- 血管活性药物:如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等,用于增加心输出量和血压。
- β受体阻滞剂:如普萘洛尔、阿替洛尔等,用于降低心率和血压。
5. 抗过敏药物:抗过敏药物用于处理麻醉过程中可能浮现的过敏反应。
常用的药物有:- 氯雷他定:具有抗组胺作用,用于治疗过敏反应。
6. 解毒药物:解毒药物用于处理麻醉药物过量或者中毒的情况。
常用的药物有:- 纳洛酮:用于阻断吗啡和其他阿片类药物的作用,逆转中毒症状。
以上仅为常见的麻醉科急救药物,具体的使用剂量和适应症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建议来确定。
在使用这些药物时,医生应严格按照药物说明书和相关指南进行操作,确保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此外,麻醉科急救药物的储存和管理也是非常重要的。
这些药物应存放在干燥、阴凉的地方,避免阳光直射和高温环境。
同时,应定期检查药物的有效期,并及时更换过期药物。
麻醉的原理百度百科
麻醉的原理百度百科麻醉是指通过药物或其他方法抑制神经系统的功能,使患者失去痛觉和意识等感知能力。
麻醉的原理是通过调节神经传递的过程,干扰神经细胞的活动,从而达到阻断痛觉传递、降低意识活跃度的效果。
下面我将详细介绍麻醉的原理。
一、麻醉的分类根据麻醉的原理和作用方式,可以分为全身麻醉、局部麻醉和表面麻醉三种类型。
全身麻醉通过给患者口服或注射药物,使药物进入血液循环系统,通过血流分布到全身各个器官和组织,在中枢神经系统发挥作用,使患者失去意识和痛觉感知能力。
局部麻醉是通过将药物局部注射到神经末梢或周围组织中,阻断疼痛信号传递。
表面麻醉主要应用于皮肤和粘膜表面,通过涂抹或喷洒麻醉药物,使局部皮肤失去痛觉敏感。
二、全身麻醉的原理全身麻醉是通过药物干扰神经细胞的功能,阻断神经传递的过程,进而抑制痛觉和意识。
全身麻醉药物主要分为麻醉诱导药物、麻醉维持药物和镇痛药物。
1. 麻醉诱导药物:麻醉诱导药物是用于迅速诱导患者进入麻醉状态的药物。
常用的药物包括巴比妥类药物、苯二氮䓬类药物和全麻药。
- 巴比妥类药物可通过增加神经传递抑制物质的活性,降低神经传递的速度,从而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
通过调整巴比妥盐的剂量和给药速度,可以控制患者进入麻醉状态的时间和深度。
- 苯二氮䓬类药物作用于受体的正电位产生局部电流丧失,进一步造成大脑皮层的抑制,从而诱导麻醉状态。
- 全麻药多用于复杂手术中,通过与特定的受体结合,阻断神经传递,达到全身麻醉的效果。
2. 麻醉维持药物:麻醉维持药物的作用是使患者在手术过程中保持麻醉状态。
常用的麻醉维持药物包括吸入性麻醉药物和静脉麻醉药物。
- 吸入性麻醉药物可通过适量吸入,进入肺泡,通过肺血循环进入脑组织产生麻醉作用。
吸入麻醉药物主要以麻醉气体和蒸气形式存在,如氟烷和七氟醚等。
- 静脉麻醉药物是通过直接静脉注射药物到全身循环中,发挥其麻醉作用。
常用的静脉麻醉药物包括苯巴比妥、丙泊酚和咪唑肽等。
3. 镇痛药物:在全身麻醉中,为了进一步降低术中和术后的疼痛感受,常常需要加用镇痛药物。
全身麻醉的诱导名词解释
全身麻醉的诱导名词解释全身麻醉是一种常见的医学技术,用于在手术过程中使患者完全无知觉和无痛感。
全身麻醉的成功实施离不开多种技术的配合,其中之一就是麻醉的诱导过程。
本文将对全身麻醉的诱导过程进行名词解释和阐述,以便更好地理解这一重要步骤。
1. 诱导麻醉的定义和意义诱导麻醉是指在麻醉手术开始之前,通过合适的药物和操作方法,使患者从清醒状态进入无意识状态的过程。
这一过程的主要目标是消除患者的焦虑、痛感和意识,以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同时保护患者的生命安全。
2. 诱导剂的作用和分类在诱导麻醉过程中,医生通常会使用一种或多种药物,称为诱导剂。
这些药物主要通过干扰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产生镇静、催眠、肌肉松弛和镇痛等作用。
根据其作用机制和药理特点,诱导剂可分为苯二氮卓类药物和非苯二氮卓类药物。
前者包括常用的咪唑安定、奋乃静等,后者则包括丙泊酚、异丙酚等。
3. 静脉内麻醉诱导的过程和操作静脉内麻醉诱导是目前最常见的诱导方法之一。
在手术开始前,医生会通过静脉通路将诱导剂快速注射进入患者体内,以迅速达到麻醉效果。
通常情况下,医生会监测患者的心率、血压、呼吸等生理指标,以确保诱导剂的使用安全有效。
诱导剂的剂量和注射速度通常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和手术类型等因素进行调整。
4. 麻醉诱导中的监测设备和技术为了确保患者在麻醉诱导过程中的安全,医生通常会使用各种监测设备和技术,对患者的生理状态进行实时监测。
这些设备包括心电监护仪、无创血压监测仪、脉搏氧饱和度检测仪等。
通过对心率、血压、氧饱和度等指标的监测,医生可以及时调整药物剂量和处理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以提高麻醉的安全性和效果。
5. 麻醉诱导中的常见并发症和风险尽管麻醉诱导是一项相对安全的医学技术,但仍存在一些常见的并发症和风险。
这些包括过度镇静、意识丧失时间过长、呼吸抑制、声门痉挛、过敏反应等。
针对这些风险,医生在诱导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理状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干预和治疗,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手术的顺利进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When gas or vapor is inhaled only a small amount is absorbed
• Whereas the rest is exhaled out in next 1-2 seconds • The drug reaches the brain by leaving the blood • Anaesthetic blood levels of theral Anesthetics are the most dangerous drugs
• Therapeutic index ranges between 2-4
• 2-3 times dose causes circulatory failure
Oral dose delivers the total dose
and the brain are almost equal at equilibrium
Minimum Alveolar Concentration
• MAC is the measure of potency of general anesthetics
• It is the minimum alveolar concentration (MAC) at one atmospheric pressure that produces immobility in 50% patients or animals exposed to noxious stimuli
OTHER ROUTES: These agents are also eliminated in smaller quantities from skin, mucous membrane and the kidneys
The state of general anesthesia is drug induced absence of perception of all sensations
PRINCIPLES OF THE ADMINISTRATION OF GENERAL ANAESTHETICS
Uptake and Distribution of inhalational general anesthetics
measures accurately • Concentrations in the lungs can be easily frequently
and accurately be measured • The partials pressures of the anaesthetic in the lung
venous blood.
Loss of the agent from the arterial blood to all the tissue of the body
ANAESTHESIA MACHINES
Are devices by which the anesthesiologist is able to deliver
Transfer of the gas from the alveoli to the blood
Decreased in disease (ex. emphysema) Rate of transfer is determined by:
Solubility(Blood gas partition coefficient.) Rate of blood flow(directly proportional to the C.O. Partial pressures of the agent in arterial and mixed
Depth of Anesthesia - Tension of anaesthetic agent in brain - controls - rates of induction and recovery
Tension and partial pressure are interchangeable terms
Tension in the arterial blood and brain are same and are determined by:
Concentration of the anaesthetic in the inspired air depends on rate of ventilation
ELIMINATION OF GENERAL ANAESTHETICS
Free gases and vapors wash out of the lungs: The arterial blood tension declines first. Followed by that in the tissues where the anaesthetic agent persists for a longer time. Tissue having low blood flow (muscle) relieve the agent much slow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