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环境监测考点整理

合集下载

环境监测个人整理复习要点

环境监测个人整理复习要点

环境监测个人整理复习要点第一章1、环境监测的分类(按监测目的分)(1)、监视性监测(又称例行监测或常规监测)(2)特定目的监测(特例监测)(3)研究性监测(科研监测)2、优先污染物与优先监测(特性)根据一个确定的筛选原则,对众多有毒污染物进行分级排队,从中筛选出潜在危害性大,在环境中出现频率高的污染物作为监测和控制对象,经过优先选择的污染物称为环境优先污染物,简称优先污染物。

对优先污染物进行的监测称为优先监测。

优先污染物的特点:(1)难以降解、(2)在环境中有一定的残留水平、(3)出现频率较高、(4)具有生物累积性、(5)“三致”物质(致癌、致畸、致突变)、(6)毒性较大、(7)现代已有检出方法3、环境标准我国环境标准分为:(1)环境质量标准、(2)污染物排放标准、(3)环境基础标准、(4)环境方法标准、(5)环境标准物质标准、(6)环保仪器、设备标准国家级标准:环境基础标准、环境方法标准、环境标准物质标准第二章(50%以上)1、水体污染监测(1)水体自净:污染物质进入水体之后,首先被稀释,随后进行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和生物变化,如挥发、絮凝、水解、络合、氧化还原及微生物降解等,使污染物浓度降低的过程。

(当污染物排入量超过水体的自净能力时,就会造污染物积累,水质不断恶化)(2)水体污染类型:化学、(酸碱、有机物、无机物)、物理、生物(3)设置采样断面:1背景断面:设在基本上未受人类活动影响的河段,用于评价一完整水系污染程度;2对照断面:为了解流入监测河段前的水质情况而设置。

这断面应设在河流进入城市或工业区以前的地方,避开各种废水、污水流入或回流处。

一个河段一般只设一个对照断面。

有主要支流时可酌情增加;3控制断面:为评价监测河段两岸污染源对水质影响而设置。

控制断面数应根据城市的工业布局和排污口分布情况而定,设在排污口下游雾水与河水基本混匀处。

在流经特殊地区(如饮用水源地、风景区等)的河段上也应设置控制断面;4削减断面:是指河流受纳废水和污水后,经稀释扩散和自净作用,使污染物浓度显著降低的断面,通常设在城市或工业区最后一个排污口下游1500m以外的河段上。

《环境监测》第四历考试所有重点复习资料

《环境监测》第四历考试所有重点复习资料

环境监测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一、环境监测:就是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

二、环境监测目的:1.根据环境质量标准,评价环境质量。

2.根据污染特点、分布情况和环境条件,追踪污染源,研究和提供污染变化趋势,为实现监督管理、控制污染提供依据。

3.收集环境本底数据,积累长期监测资料,为研究环境容量、实施总量控制、目标管理、预测预报环境质量提供依据。

4.为保护人类健康,保护环境,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制定环境法规、标准、规划等服务。

三、环境监测过程现场调查→监测方案制订→优化布点→样品采集→运送保存→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综合评价四、环境监测的分类(一)按监测目的的分类1、监视性监测<又称例行监测或常规监测)对指定的有关工程进行定期的、长时间的监测,以确定环境质量及污染源状况,评价控制措施的效果,衡量环境标准实施情况和环境保护工作的进展。

这是监测工作中量最大、面最广的工作,包括对污染源的监督监测和环境质量监测。

2、特定目的监测<又称特例监测)根据特定的目的,环境监测可分为:<1)污染事故监测:在发生污染事故,特别是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时进行的应急监测。

<2)仲裁监测:主要针对污染事故纠纷、环境法律执行过程中所产生的矛盾进行监测。

<3)考核验证监测:包括对环境监测技术人员和环境保护工作人员的业务考核,环境监测方法验证和污染治理工程竣工时的验收监测等。

<4)咨询服务监测:为政府部门、科研机构、生产单位所提供的服务型监测3、研究性监测<又称科研监测)研究性监测是针对特定目的的科学研究而进行的监测。

<二)按监测介质对象分类按监测介质对象分类,环境监测可分为水质监测、空气监测、土壤监测、固体废物监测、生物监测等。

五、环境污染和环境监测的特点<一)环境污染的特点1、时间分布性。

污染物的排放量和污染因素的排放强度随时间而变化。

环境监测基础知识点汇总

环境监测基础知识点汇总

环境监测基础知识点汇总1、环境监测的分类按监测目的分为监视性监测、特定目的监测、研究性监测三类。

2、什么是环境标准?环境标准是判断环境质量和衡量环保工作优劣的准绳,是为防治环境污染,促使生态良性循环,对有关环境工作的各项工作所作的工作。

3、环境标准分为哪几级几类分类〃三级六类〃标准体系(1)三级:国家级、地方级、行业级;(2)六类环保标准:包括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基础标准、环境方法标准、环境标准物质标准、环保仪器设备标准。

4、什么是环境质量标准?环境质量标准:是以环境质量基准为依据,并考虑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对环境中有害物质和因素所作的限制性规定。

5、《污水综合排放标准》将排放的污染物按性质和控制方式分为两类:第一类污染物(金属),在车间或车间处理设施排放口采样;第二类污染物(有机物),在排污单位排放口采样。

水和废水监测1、《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为满足地表水使用功能和生态环境质量要求,将监测项目分为几类?⑴基本项目⑵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补充项目⑶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特定项目2、监测断面的设置原则应在水质、水量发生变化及水体不同用途的功能区处设置监测断0(1)大量废水排入河流的居民区、工业区上下游;(2)湖泊、水库的主要出入口;⑶饮用水源区、水资源区域等功能区;⑷入海河流的河口处、较大支流汇合口上游和汇合后与干流混合处;⑸国际河流出入国际线的出入口处;⑹尽可能与水文测量断面重合。

3、水样的类型?瞬时水样某一时间和地点随机采集。

混合水样同一采样点,不同时间所采集的瞬时水样所混合的水样。

综合水样不同采集点,同时采集的瞬时水样所混合的水样。

4、水样的保存方法有哪几种?冷冻或冷藏法加入化学试剂保存法水样的过滤或离心分离。

5、水样的测定方法铅字法、塞氏盘法(现场)。

空气和废气监测1、污染物分为几类我国〃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规定了33种污染物排放限值,根据空气污染物的形成过程,可将污染物分为一类污染物和二类污染物。

环境监测知识点整理

环境监测知识点整理

环境监测1.环境污染的‎特点1、时间分布性‎。

2、空间分布性‎。

3、污染因素的‎综合效应。

2.环境监测的‎特点1、环境监测的‎综合性。

2、环境监测的‎连续性。

3、环境监测的‎追溯性。

2.优先污染物‎的特点:难以降解,在环境中有‎一定残留水‎平,出现频率较‎高,具有生物积‎累性。

3.三致:致癌、致畸、致突变。

五毒有害元‎素: Hg , Cr, Cd , Pb, As.4.现场监测五‎参数:①水温②pH值③电导率④浊度⑤溶解氧5.环境标准分‎为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两级,国家标准分‎为综合标准‎和行业标准‎。

执行原则:地方环境标‎准–国家行业标‎准–国家综合标‎准。

6.对于工业废‎水排放源: 第一类污染‎物采样点一‎律在车间排‎放口和具体‎安装设施排‎放口。

第二类污染‎物在排污工‎厂的总排放‎口采样。

7.臭阈值:用无臭水稀‎释水样,当稀释到刚‎能闻出臭味‎时的稀释倍‎数。

臭阈值(TON)=(水样体积+无臭水体积‎)/水样体积8.色度:取一定量水‎样,用蒸馏水稀‎释至刚好看‎不到颜色,以稀释倍数‎表示该水样‎的色度。

7.水样的保存‎方法1、冷藏或冷冻‎保存法2、加入化学试‎剂保存法(加入生物抑‎制剂;调节pH;加入氧化剂‎或还原剂)8.水样中加入‎硝酸可以防‎止金属离子‎沉淀。

9.水样的预处‎理方法分为‎:水样的消解‎,分离和富集‎。

①消解的目的‎:破坏有机物‎,消除对测定‎的干扰,溶解悬浮物‎,将各种价态‎的欲测元素‎氧化成单一‎高价态或转‎变成易于分‎离的无机物‎。

消解后的水‎样应清澈、透明、无沉淀。

②分离与富集‎的目的:对样品进行‎浓缩,使其浓度增‎大。

10.水样中金属‎离子,无机非金属‎离子,有机物测定‎时常用的预‎处理方法分‎别是消解、蒸馏、萃取。

(或消解、萃取、蒸馏)。

11.《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适用于中国‎领域内江河‎,湖泊,运河,渠道,水库等。

地表水水域‎分为五类:Ⅰ类:主要适用于‎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

环境监测考试重点总结

环境监测考试重点总结

绪论部分及第一章考点考点1:环境监测的分类(一)按监测目的的分类1、监视性监测(又称例行监测或常规监测)对指定的有关项目进行定期的、长时间的监测,以确定环境质量及污染源状况,评价控制措施的效果,衡量环境标准实施情况和环境保护工作的进展。

这是监测工作中量最大、面最广的工作,包括对污染源的监督监测和环境质量监测。

2、特定目的监测(又称特例监测)根据特定的目的,环境监测可分为:(1)污染事故监测:在发生污染事故,特别是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时进行的应急监测(2)仲裁监测:主要针对污染事故纠纷、环境法律执行过程中所产生的矛盾进行监测。

(3)考核验证监测:包括对环境监测技术人员和环境保护工作人员的业务考核,环境监测方法验证和污染治理项目竣工时的验收监测等。

(4)咨询服务监测:为政府部门、科研机构、生产单位所提供的服务型监测3、研究性监测(又称科研监测)研究性监测是针对特定目的的科学研究而进行的监测。

(二)按监测介质对象分类按监测介质对象分类,环境监测可分为水质监测、空气监测、土壤监测、固体废物监测、生物监测等。

考点2:环境污染和环境监测的特点(一)环境污染的特点1、时间分布性。

污染物的排放量和污染因素的排放强度随时间而变化。

2、空间分布性。

污染物和污染因素进入环境后,随水和空气的流动而被稀释扩散。

3、环境污染与污染物含量(或污染因素强度)的关系。

有害物质引起毒害的量与其无害的自然本底值之间存在一界限,所以污染因素对环境的危害有一阈值。

4、污染因素的综合效应。

多种污染物同时存在对人或生物体的影响有单独作用、相加作用、相乘作用和拮抗作用等情况。

5、环境污染的社会评价。

环境污染的社会评价与社会制度、文明程度、技术经济发展水平发展、民族的风俗习惯、哲学、法律等问题有关。

(二)环境监测的特点1、环境监测的综合性。

表现在监测手段、监测对象分析和监测数据分析的综合性。

2、环境监测的连续性。

由于环境污染具有时间、空间分布性等特点,因此,只有坚持长期测定,才能从大量的数据中揭示其变化规律,预测其变化趋势,数据样本越多,预测的准确度就越高。

环境监测考试知识点总结

环境监测考试知识点总结

环境监测考试知识点总结:第一章绪论环境监测的分类(按目的):1、监视性检测2、特定目的检测(1)污染事故检测(2)仲裁检测(3)考核验证监测(4)咨询服务监测3、研究性检测第二章水和废水监测1、河流监测断面的布设:(1)背景断面:设在基本上未受人类活动影响的河段(2)对照断面:设在河流进入城市或工业区以前的地方,避开各种废水流入处和回流处。

(3)控制断面:设在排污区下游,废水与江、河水基本混匀处。

(4)削减断面:设在城市或工业区最后一个排污口下游1500m以外的河段上。

2、水色的基本知识水的颜色分为表色和真色。

真色指去除悬浮物后的水的颜色,没有去除悬浮物的水具有的颜色称为表色。

3、浊度分光光度法测定浊度原理:以甲僭聚合物配制浊度标准溶液,用分光光度计于680nm波长处测其吸光度,与在同样条件下测定水样的吸光度比较,得知其浊度。

该方法适用于天然水、饮用水浊度的测定。

4、溶解固体物与矿化度溶解固体物:是指将过滤后的水样放在称至恒重的蒸发皿内蒸干,再在一定温度下烘至恒重时蒸发皿中的剩余物质。

矿化度:是水化学成分测定的重要指标,用于评价水中总含盐量,是农田灌溉用水适用性评价的主要指标之一。

该指标一般只用于天然水。

5、溶解氧测定时采样过程6、BOD生化需氧量是指在溶解氧的条件下,好养微生物在分解水中有机物的生物化学氧化过程中所消耗的溶解氧量。

BOD是反映水体被有机物污染程度的综合指标,也是研究废水可生化降解性和生化处理效果,以及废水生化处理工艺设计和动力学研究中的重要参数。

7、挥发酚和COD的测定COD测定重铬酸钾法在强酸性溶液中,用一定量的重铬酸钾在有催化剂(Ag2SO4)存在条件下氧化水样中的还原性物质,过量的重铬酸钾以试铁灵作指示剂,用硫酸亚铁铵标准溶液回滴至溶液由蓝绿色变味红棕色即为终点,记录标准溶液消耗量,再以蒸馏水作空白溶液,按同法测定空白溶液消耗硫酸亚铁铵标准溶液量,根据水样实际消耗的硫酸亚铁铵标准溶液量计算化学需氧量。

环境监测复习资料

环境监测复习资料

环境监测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1.环境监测: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

2.环境标准:为了保护人群健康,防治环境污染促使生态良性循环,对有关环境的各项工作所做的规定。

3.环境质量的双重含义:①质量现状②质量变化趋势4.环境监测的分类:监视性监测、特定目的性监测、研究性监测5.环境监测原则:1)实用性原则:监测结果有用2)经济性原则:从减少布点而又能满足质量要求,充分发挥站、点功能,协作或网络化,资源共享而尽量减少投入3)质量优先原则:在保证质量前提下减少投入4)污染物优先监测原则:(1)污染物毒性大,或潜在毒性大,或污染趋势向重的污染物(2)有监测手段(3)有评价标准的污染物。

6.环境优先污染物和优先监测:①环境优先污染物:经过优先选择的污染物②优先污染物特点:难以降解、在环境中有一定残留水平、出现频率较高、具有生物积累性、三致物质、毒性较大或潜在危害性较大以及现代已有检出方法的。

③优先监测:对优先污染物进行的监测。

美国最早开展优先监测:水体中129种,空气中43种。

前苏联:水体中664种,空气中1122种。

“中国环境优先污染物黑名单”包括:14种化学类别共68种有毒化学物质,其中有机物占58种。

7.制取去离子水(无CO2水):①煮沸法:将蒸馏水或去离子水煮沸至少10分钟(水多时),或使水量蒸发10%以上(水少时),加盖冷放即得。

②曝气法:用惰性气体或纯氮通入蒸馏水或去离子水至饱和即得。

8.化学试剂的级别:级别名称代号标志颜色用途一级品优级纯GR绿色精密的分析工作,在环境分析中用于配制标准溶液中用于配制标准溶液二级品分析纯AR红色配制定量分析中普通试液。

如无注明环境监测所用试剂均应为二级或二级以上无注明环境监测所用试剂均应为二级或二级以上为二级或二级以上三级品化学纯CP蓝色配制半定量、定性分析小试液和清洁液等和清洁液等9.监测数据的五性:代表性、准确性、精密性(平行性重复性再现性)、可比性、完整性10.数字修约规则:“四舍六入五考虑,五后非零则进一,五后皆零视奇偶,五前为偶应舍去,五前为奇则进一”规则。

环境监测复习要点

环境监测复习要点

1.环境监测是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

2.环境监测包含的内容:由对工业污染源的监测逐步发展到对大环境的监测,即监测对象不仅是影响环境质量的污染因子,还延伸到对生物、生态变化的监测;从确定环境实时质量到预测环境质量。

3.环境监测的过程:现场调查----监测方案制定----优化布点----样品采集----运送保存----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综合评价。

4.优先污染物:对众多有毒污染物进行分级排序,从中筛选出潜在危害性大、在环境中出现频率高的污染物作为监测和控制的对象。

这一筛选过程就是数学上的优先过程,经过优先选择的污染物称为环境优先污染物,简称优先污染物。

5.中国环境优先污染物名单:包括14个化学类别共68种有毒化学物质,其中有机物占58种。

6.中国环境标准体系:三级五类三级: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地方环境保护标准、国家环境保护行业标准五类:国家环境质量标准、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国家环境监测方法标准、国家环境标准样品标准、国家环境基础标准7.水体是地表水、地下水及其中包含的底质、水中生物等得总称。

8水体污染:污染物排入量超过水体自净能力时,就会造成污染物积累,水质急剧恶化。

水体是否被污染,污染程度如何,需要通过其所含污染物或相关参数的监测结果来判断。

9.第二章第二节重点复习10.瞬时水样、混合水样、综合水样(书本48页)11.第二章第四节重点复习加标回收(率):/link?url=-Z_cHo6Gfnhpq0ctIpftzlhgLb-IFnHFLtk2wpqjboivTyNDfmq0R_xDMYbEM4-MShZV5Ju1nZnt37hPgOcASa12.水体中的金属元素,对人体健康有危害的有:汞、镉、铬、铅、铜、锌、砷等。

13.第二章第六节重点复习(总结测定金属元素常用的方法有哪些)14.溶解氧(DO):重点复习概念、碘量法、修正的碘量法、高锰酸钾修正法。

《环境监测》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环境监测》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环境监测》期末考试复习重点一,环境监测目的1、根据环境质量标准,通过监测来检验和判别工业排放物浓度或排放量是否超标,检验和评价环境质量;2、根据污染分布情况,追踪寻找污染源,为实现监督管理、控制污染提供依据;3、收集本底数据,积累长期监测资料,为研究环境容量、实施总量控制和目标管理、预测预报环境质量提供数据;4、为保护人类健康、保护环境,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制订环境法规、标准、规划等服务。

分类:特定目的监测(特例监测、应急监测)(1)污染事故监测(2)纠纷仲裁监测(3)考核验证监测(4)咨询服务监测二,中国环境标准体系1,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国家环境质量标准,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国家环境监测方法标准,国家环境标准样本标准,国家环境基础标准。

2,地方环境保护标准:地方环境质量标准,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3,国家环境保护行业标准三,废水监测项目第一类是在车间或车间处理设施排放口采样测定的污染物。

第二类是在污染单位排放口采样测定的污染物。

四,河流监测断面采样点位布设当水面宽小于50米时,只设一条中泓垂线;50—100,左右岸有明显水流处各设一条,大于一百,设左中右三条。

在一条垂线上水深不足0.5,在二分之一处设;0.5—5,水下0.5处设;5—10,水下0.5处,河底上0.5处;大于10,水下0.5,水底上0.5,二分之一处,各设一。

五,水样保存方法与保存要求要求1.减缓生物作用2.减缓化合物或者络合物的水解及氧化还原作用3.减少组分的挥发和吸附。

保存措施:1,冷藏或冷冻 2,加入化学保存剂:控制溶液 pH 值,加入氧化剂,加入还原剂,加入抑制剂六,水样消解的作用和要求及消解类型类型:湿式消解法,干灰化法,微波消解法要求:消解后水样要清澈透明无沉淀。

作用:破坏有机物,溶解悬浮物,将各种价态的欲测元素氧化成单一高价态或转变成易于分解的无机物。

七,水样常见富集与分离方法过滤,气提,顶空,蒸馏,萃取,吸附,离子交换,共沉淀,层析。

(完整word版)环境监测知识点整理 (2)

(完整word版)环境监测知识点整理 (2)

环境监测1.环境污染的特点1、时间分布性。

2、空间分布性。

3、污染因素的综合效应。

2.环境监测的特点1、环境监测的综合性。

2、环境监测的连续性。

3、环境监测的追溯性。

2.优先污染物的特点:难以降解,在环境中有一定残留水平,出现频率较高,具有生物积累性。

3.三致:致癌、致畸、致突变。

五毒有害元素: Hg , Cr, Cd , Pb, As.4.现场监测五参数:①水温②pH值③电导率④浊度⑤溶解氧5.环境标准分为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两级,国家标准分为综合标准和行业标准。

执行原则:地方环境标准–国家行业标准–国家综合标准。

6.对于工业废水排放源: 第一类污染物采样点一律在车间排放口和具体安装设施排放口。

第二类污染物在排污工厂的总排放口采样。

7.臭阈值:用无臭水稀释水样,当稀释到刚能闻出臭味时的稀释倍数。

臭阈值(TON)=(水样体积+无臭水体积)/水样体积8.色度:取一定量水样,用蒸馏水稀释至刚好看不到颜色,以稀释倍数表示该水样的色度。

7.水样的保存方法1、冷藏或冷冻保存法2、加入化学试剂保存法(加入生物抑制剂;调节pH;加入氧化剂或还原剂)8.水样中加入硝酸可以防止金属离子沉淀。

9.水样的预处理方法分为:水样的消解,分离和富集。

①消解的目的:破坏有机物,消除对测定的干扰,溶解悬浮物,将各种价态的欲测元素氧化成单一高价态或转变成易于分离的无机物。

消解后的水样应清澈、透明、无沉淀。

②分离与富集的目的:对样品进行浓缩,使其浓度增大。

10.水样中金属离子,无机非金属离子,有机物测定时常用的预处理方法分别是消解、蒸馏、萃取。

(或消解、萃取、蒸馏)。

11.《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适用于中国领域内江河,湖泊,运河,渠道,水库等。

地表水水域分为五类:Ⅰ类:主要适用于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

Ⅱ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稀水生生物栖息地,鱼虾产卵场等。

Ⅲ类: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鱼虾类越冬场等渔业水域及游泳区。

环境监测总复习

环境监测总复习

环境监测总复习题第一章、绪论1、环境监测概念: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

2、环境监测的分类:按监测目的分类:1、监视性监测〔例行监测、常规监测〕2. 特定目的监测〔特例监测、应急监测〕3. 研究性监测〔科研监测〕3、按筛选原那么,经过优先选择的污染物成为环境优先污染物,简称优先污染物。

4、中国环境优先污染物黑:包括14个化学类别共68种有毒化学物质,其中有机物占58种。

第二章、水和废水监测1、国家环保部对监测方法分类?P38分为三个层次:A国家或行业标准方法;B统一方法;C等效方法。

2、.简述地面水监测方案的制定包括哪些内容?P42〔1)根底资料的收集与实地考察(2)监测断面和采样点的布设(3)采样时间和采样频率确实定(4)采样及检测技术的选择(5)结果表达、质量保证及实施方案3、具体说明地表水检测中河流监测断面,采样垂线及采样点布设的内容。

P42—44 (1〕为评价完整江河水系的水质,需设置背景断面、对照断面、控制断面和削减断面;对于某一河段,只需设置对照、控制和削减〔或过境〕三种断面。

①背景断面:设在未受人类活动影响的河段,用于评价一个完整的水系污染程度。

②对照断面:设在进入城市或工业区以前的地方,避开各种废水流入处和回流处。

③控制断面:设在排污口下游,废水与江、河水根本混匀处。

④削减断面:设在城市或工业区最后一个排污口下游1500m以外的河段上。

(2)根据水面宽度确定断面上的监测垂线:对于江河水系,当水面宽小于等于50m时,只设一条中泓垂线;水面宽50——100m 时,在近左右岸有明显水流处各设一条垂线;水面宽大于100m时,设左中右三条垂线,如证明断面水质均匀时,可仅设中泓垂线。

(3)根据监测垂线处水深确定采样点的数目和位置:在一条垂线上,当水深缺乏0.5m时在二分之一水深处设采样点;水深0.5—5m时,只在水面下0.5m处设一个采样点;水深5—10m时,在水面下0.5m处和河底以上0.5m处各设一个采样点;水深大于10m时,设三个采样点,即水面下0.5m处、河底以上0.5m及二分之一水深处各设一个采样点。

环境监测重点整理

环境监测重点整理

环境监测考试重点整理第一章绪论1.环境监测:(1)概念:指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

(2)分类:①按监测目的分类:监视性监测、特定目的监测和研究性监测;②按监测介质对象分类:水质监测、空气监测、土壤监测等;③按专业部门分类:气象监测、卫生监测等。

(3)任务:2.环境监测(1)目的:准确、及时、全面地反应环境质量现状及发展趋势,为环境管理、污染源控制、环境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

具体归纳为:①根据环境质量标准,评价环境质量;②根据污染特点、分布情况和环境条件,追踪寻找污染源、提供污染变化趋势,为实现监督管理、控制污染提供依据;③收集本底数据,积累长期监测资料,为研究环境容量、实施总量控制、目标管理、预测预报环境质量提供数据;④为保护人类健康、保护环境,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制定环境法规、标准、规划等服务。

(2)特点:综合性、连续性、追踪性。

3.主要环境标准: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基础标准、环境方法标准、环境标准物质标准和环保仪器、设备标准。

4.环境监测在环境分析评价和环境保护中的作用:第二章水体污染监测1.监测的对象:环境水体监测和水污染源监测。

前者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后者包括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医院污水等。

目的:①对地表水和地下水中的污染因子进行经常性的监测,以掌握水质现状及其变化趋势;②对污水排放源排放的污水进行监视性监测,掌握污水排放量及其污染物浓度和排放总量,评价是否符合排放标准,为污染管理提供依据;③对水环境污染事故进行应急监测,为分析判断事故原因、危害及制定对策提供依据;④为国家政府部门制定水环境保护标准、法规和规划提供有关数据和资料;⑤为开展水环境质量评价和预测预报及进行环境科学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和技术手段。

监测项目:(1)地表水监测项目:①江河、湖泊、渠道、水库监测;②海水监测项目;(2)生活饮用水监测项目:①常规检验项目包括总硬度、pH等②非常规检验项目包括硫化物等;(3)废(污)水监测项目:①第一类:在车间或车间处理设施排放口采样测定的污染物;②第二类:在排污单位排放口采样测定的污染物,包括pH,色度等。

环境监测期末考试知识点整理

环境监测期末考试知识点整理

环境监测考点第一章绪论1.监测:对环境中的污染物进行监视、测定和监控。

2.环境监测就是运用物理、化学和生物技术手段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

3.环境监测的过程:现场调查、监测方案制订、优化布点、样品采集、运送保存、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综合评价。

第一节环境监测的目的和分类(1)环境监测按目的分类1监视性监测①对污染源的监督检测(污染物浓度、排放总量、污染趋势);②环境质量监测(所在地区的空气、水质、噪声及固体废物等)。

2•特定目的监测①污染事故监测;②仲裁检测;③考核验证监测;④咨询服务监测3.研究性监测(2)按监测介质对象分类水质监测、空气或废气监测、土壤监测、固体废物监测第二节环境监测的特点和监测技术概述1•污染因子的综合效应:①独立作用;②相加作用;③协同作用;④拮抗作用2.环境监测的手段包括:化学、物理、生物、物理化学、生物化学及生物物理等方法3.优先污染物:对众多有毒污染物进行分级排序,从中筛选出潜在危害性大,在环境中出现频率高的污染物作为监测和控制对象,这一筛选过程就是数学上的优先过程,经过优先选择的污染物成为环境优先污染物。

4•优先监测:对优先污染物进行的监测称为优先监测。

第三节环境标准1.《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水质分为五类2.第一类污染物:指能在环境或动、植物体内积累,对人体健康产生长远不良影响的污染物。

3•第二类污染物:指长远影响小于第一类的污染物。

第二章水和废水监测第二节水质监测方案制订1地表水监测方案制订过程:①资料收集和实地调查;②监测断面布设;③采样点确定;④采样时间和采样频率的确定(考简答题写这四点)2.地表水监测方案制订过程:①明确监测目的;②调查研究;③确定监测对象;④设计监测网点;⑤合理安排采样时间和频率;⑥选定采样和保存方法选定分析测定技术;⑦提出监测报告的基本要求;⑧制订质量保证程序、措施和方案的实施计划;⑨提出水质监测综合评价报告。

环境监测复习重点

环境监测复习重点

环境监测复习知识点第一章:绪论1.(必考)环境监测的定义: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

2.(必考)环境监测的工作程序:现场调查、监测方案、优化布点、样品采集、运输保存、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综合评价。

后六个必须有质量保证。

3.环境检测是环境监测过程的一部分,环境监测离不开环境检测。

4.环境监测可分为监测性监测(常规监测或例行监测)、特定目的监测(特例监测,可分为污染事故应急、纠纷仲裁、考核验证、咨询服务)、研究性监测(科研监测)5.环境监测发展的三个阶段:被动监测、主动监测、自动监测6.3S技术: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7.污染因素的综合效应:单独作用、相加作用(如低浓度条件下,大气中SO2和硫酸气溶胶之间,氯和氯化氢之间)、相乘作用(锌和镉能和氰产生协同作用,使氰的毒性加强)、拮抗作用(如硒可抑制甲基汞的毒性)8.环境监测具有综合性、连续性、追溯性的特点。

9.筛选出潜在危害性大、在环境中出现频率高的污染物作为监测和控制的对象,这类污染物称为环境优先污染物。

优先污染物特点:潜在危险性大(难降解、生物积累性、毒性大和属三致物质);在环境中出现频率高,高残留;检测方法成熟的化学物质制订优先监测目标,实施优先和重点监测。

(名词解释或简答题)10.优先监测:对优先污染物进行的监测。

11.中国的环境优先污染物黑名单包括14种化学类别共68种有毒化学物质,其中有机物占58种。

12.我国的环境标准体系可分为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地方环境保护标准、国家环境保护行业标准,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可分为国家环境质量标准、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国家环境基础标准、国家环境监测方法标准、国家环境标准样品标准。

地方环境保护标准可分为地方环境质量标准、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

(问答题)注意:地方标准应符合以下两点:国家标准中所未规定的项目:对国家环境保护标准的补充和完善。

《环境监测》复习资料

《环境监测》复习资料

《环境监测》复习资料1.环境监测按监测目的的分类:监视性监测;特定目的监测(污染事故监测、仲裁监测、考核验证监测、咨询服务监测);研究性监测2.优先污染物:对众多有毒污染物进行分级排序,从中筛选出潜在危害性大、在环境中出现频率高的污染物作为监测和控制的对象。

经过优先选择的污染物称为环境优先污染物。

3.优先监测:对优先污染物进行的监测称为优先监测。

4.环境标准:是标准中的一类,目的是为了防止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保护人群健康,对环境保护工作中需要统一的各项技术规范和技术要求所作的规定。

中国环境标准体系分为: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地方环境保护标准和国家环境行业保护标准。

5.《污水综合排放标准》规定:第一类污染物,不分行业和污水排放方式,也不分受纳水体的功能类别,一般在车间或车间处理设备排放口采样。

第二类污染物,指长远影响小于第一类污染物的污染物质,在排放单位的排放口取样。

6.水体:是地表水、地下水及其中包含的底质、水中生物等的总称。

7.水体污染:一般分为化学型污染、物理型污染和生物型污染三种类型。

8.化学型污染:系指随废水及其它废物排入水体的无机和有机污染物质造成的水体污染。

9.物理型污染:系指排入水体的有色物质、悬浮物、放射性物质及高于常温的物质造成的污染。

10.生物型污染:系指随生活污水、医院污水等排入水体的病原微生物造成的污染。

11.水污染监测:分为环境水体监测和水污染源监测。

12.水污染监测目的:(1)对江、河、湖、库、渠、海水等地表水和地下水中的污染物质进行经常性的监测,以掌握水质现状及其变化趋势。

(2)对生产、生活等废水排放源排放的废水进行监视性监测,掌握废水排放量及其污染物浓度和排放总量,评价是否符合排放标准,为污染源管理提供依据。

(3)对水资源污染事故进行应急监测,为分析判断事故原因、危害及制定对策提供依据。

(4)为国家政府部门制定水环境保护标准、法规和规划提供有关数据和资料。

(5)为开展水环境质量评价和预测、预报及进行环境科学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和技术手段。

环境监测考试要点总结

环境监测考试要点总结

1.环境监测的定义:通过对影响环境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

2.环境监测的一般过程:现场调查——环境监测方案制定——优化布点——样品采集——运送保存——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综合评价。

3.环境监测的对象:反应环境质量变化的各种自然因素、对人类活动与环境有影响的各种人为因素、对环境造成污染危害的各种成分。

4.环境监测的目的:准确、及时、全面地反映环境质量现状及发展趋势,为环境管理、环境源控制、环境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

5.环境监测的分类监视性监测(例行监测/常规监测)环境环境事故监测监按监测目的分:特定目的的监测(特例监测)仲裁监测测考核验证监测的咨询服务监测分研究性监测(科研监测)类按监测介质对象分类:水质监测、空气监测、土壤监测、固体监测等。

6.环境污染的特点时间分布性空间分布性环境污染与污染物含量的关系环境因素的综合效应(1)单独作用:即当机体中某些器官只是受到混合污染物中某一成分的危害,没有因污染物的共同作用使危害加深时,称为污染物的单独作用。

(2)相加作用:混合污染物各组分对机体的同一器官的毒害作用彼此相似,且偏向同一方向,当这种作用等于各污染物单独作用的总和时称为污染物的单独作用。

(3)相乘作用:当混合污染物各组分对机体的毒害作用超过单独作用的总和时,称为相乘作用。

(4)拮抗作用:当两种或两种以上污染物对机体的毒害作用彼此抵消一部分或大部分时,称为拮抗作用。

7.环境监测的特点:综合性、连续性、追溯性p68.优先污染物:由于有毒污染物种类繁多,从中筛选出潜在危害性大、在环境中出现频率高的污染物进行优先监测和控制,这类污染物称为优先污染物。

优先监测:对优先污染物进行的监测,称为优先监测。

9.中国环境标准体系:二级五类三级五类二级(三级):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地方环境保护标准,(国家环境保护行业标准)五类:国家环境质量标准,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国家环境监测方法标准,国家环境标准样品标准,国家环境基础标准。

2014环境监测考点整理

2014环境监测考点整理

绪论1.环境监测:就是通过对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2.环境监测的过程:现场调查——监测方案制订——优化布点——样品采集——运送保存——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综合评价按其监测目的分类:监视性监测、特定目的的监测、研究性监测开展:被动监测,主动监测,自动监测5.优先污染物:对众多有毒污染物进展分级排序,从中筛选出潜在危害性大,在环境中出现频率高的污染物作为监测和控制的对象。

这一筛选过程就是数学上的优先过程,经过优先选择的污染物称为环境优先污染物,简称优先污染物。

对优先污染物进展的监测称为优先监测。

“两级六类〞:两级: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地方环境保护标准六类: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根底标准、环境方法标准、环境标准物质标准、环保仪器、设备标准7.中国环境标准体系: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地方环境保护标准、国家环境保护行业标准8.地方标准通常增加国家标准中未作规定的污染物工程,或制定“严于〞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中的污染物浓度限值。

所以,在执行方面,地方环境保护标准优先于国家环境保护标准9.综合排放标准与行业排放标准不穿插执行,行业排放标准优先执行10.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分为五类11.大气质量标准将大气分为三级12.第一类污染物:是指能在环境,或动植物体内积累,对人体安康产生长远不良影响的污染物质。

一律在车间或车间处理设施排放口采样,包括总汞、烷基汞、总镉、总铬、六价铬、总砷、总铅、总镍第二类污染物:指长远影响小于第一类污染物的污染物质。

在排污单位的排放口采样,包括pH、色度、悬浮物、BOD5、COD水和废水监测1.水体自净:污染物进入水体后,首先被稀释,随后进展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和生物转化,使污染物浓度降低,该过程称为水体自净2.水污染监测的分类:环境水体监测、水污染源监测3.污染物形态:是指污染物在环境中呈现的化学状态、价态和异构状态4.河流监测断面的布设5.采样点确实定6.水样类型瞬时水样:是指在某一时间和地点从水体中随机采集的分散单一水样混合水样:分为等时混合水样和等比例混合水样,指同一采样点于不同时间段采集的瞬时水样混合后的水样综合水样:指在不同采样点同时采集的各个瞬时水样混合后得到的水样7水样的保存方法冷藏或冷冻保存法:抑制微生物活动,减缓物理挥发和化学反响速率参加化学试剂保存:〔1〕参加生物抑制剂:如在测定氨氮、硝酸盐氮、化学需氧量的水样中参加HgCl2,可抑制生物的氧化复原作用〔2)调节pH:测定金属离子的水样常用HNO3溶液酸化至pH为1~2,既可防止重金属离子水解沉淀,又可防止金属被器壁吸附〔3〕参加氧化剂或复原剂:测定硫化物的水样,参加抗坏血酸,可以防止硫化物被氧化8.水样的消解:湿式消解法、干灰化法〔干式分解法或高温分解法〕、微波消解法9.富集与别离的方法:〔1〕气提、顶空和蒸馏法〔2〕萃取法:溶剂萃取法、固相萃取法〔3〕吸附法〔4〕离子交换法〔5〕共沉淀法10.离子交换树脂:是一种具有渗透性的三维网状高分子聚合物小球,在网状构造的骨架上含有可离解的活性基团,与水样中的离子发生交换反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同之处:冷原子吸收光谱法是测定253.75nm的特征紫外光在吸收池中被汞蒸汽吸收后的透光强度,进而确定汞浓度。冷原则荧光光谱法是测定吸收池中的汞原子吸收特征紫外光被激发后所发射的特征荧光光强,进而确定汞浓度。
2仪器:相同之处:两种方法所用的仪器结构基本类似。不同之处:冷原子吸收光谱法无激发池,光电倍增管与吸收池在一条直线上。冷原则荧光光谱法的测定仪器的光电倍增管必须在与吸收池垂直的方向上。
第二类污染物:指长远影响小于第一类污染物的污染物质。在排污单位的排放口采样,包括pH、色度、悬浮物、BOD5、COD
水和废水监测
1.水体自净:污染物进入水体后,首先被稀释,随后进行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和生物转化,使污染物浓度降低,该过程称为水体自净
2.水污染监测的分类:环境水体监测、水污染源监测
5.优先污染物:对众多有毒污染物进行分级排序,从中筛选出潜在危害性大,在环境中出现频率高的污染物作为监测和控制的对象。这一筛选过程就是数学上的优先过程,经过优先选择的污染物称为环境优先污染物,简称优先污染物。对优先污染物进行的监测称为优先监测。
6.环境监测的“两级六类”:
两级: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地方环境保护标准
分离的过程:交换柱的制备、交换、洗脱
11.简要说明ICP-AES法测定金属元素的原理,用方块图示意其测定流程,该方法的优点?
答:ICP-AES法即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发
1原理:电感耦合等离子体焰炬温度可达6000~8000k,当将样品由进样器引入雾化器,并被氩载气带入焰炉时,发射不同波长的特征光,故根据特征光的波长可以进行定性分析,元素的含量不同时,发射的特征光的强度也不同,据此就可以进行定量分析
14.碘量法测定溶解氧的原理
答:1将采样器采好的水样,用虹吸法把水放到溶解氧瓶中。用虹吸法时需把管底插到溶解氧瓶的底部,防止空气中的氧溶解到水样中,加水样时需放满并溢出溶氧瓶三分之一左右,需要水封。用配制好的重铬酸钾和硫代硫酸钠溶液进行标定,滴定至蓝色刚好褪去,记录消耗的各试剂用量
2碘量法原理:
在水样中加入硫酸锰溶液和碱性碘化钾溶液,水中的溶解氧将二价锰氧化成四价锰,并生成氢氧化物沉淀。加酸后,沉淀溶解,四价锰又可氧化碘离子而释放出与溶解氧含量相当的游离碘,可计算出溶解氧的含量
六类: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基础标准、环境方法标准、环境标准物质标准、环保仪器、设备标准
7.中国环境标准体系: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地方环境保护标准、国家环境保护行业标准
8.地方标准通常增加国家标准中未作规定的污染物项目,或制定“严于”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中的污染物浓度限值。所以,在执行方面,地方环境保护标准优先于国家环境保护标准
8.水样的消解:湿式消解法、干灰化法(干式分解法或高温分解法)、微波消解法
9.富集与分离的方法:(1)气提、顶空和蒸馏法
(2)萃取法:溶剂萃取法、固相萃取法
(3)吸附法(4)离子交换法(5)共沉淀法
10.离子交换树脂:是一种具有渗透性的三维网状高分子聚合物小球,在网状结构的骨架上含有可离解的活性基团,与水样中的离子发生交换反应。
根据活性基团的不同,分为阳离子交换树脂、阴离子交换树脂、特殊离子交换树脂
强酸型阳离子交换树脂含有-SO3H、-SO3Na等活性基团,一般用于富集金属阳离子。强碱型阴离子交换树脂含有-N(CH3)3+X-基团,其中X-为OH-Cl-、NO3-等,能在强酸、强碱和中性溶液中与强酸或弱酸阴离子交换。特殊离子交换树脂含有螯合、氧化还原等活性基团,能与水样中的离子发生螯合或氧化还原反应,具有良好的选择性吸附能力
13.六价铬和总铬的测定原理六价铬:在酸性介质中,六价铬与二苯碳酰二肼(DPC)反应,生成紫红色络合物,与540nm波长处用分光光度法测定。
总铬:在酸性溶液中,首先将水样中的三价铬用高锰酸钾氧化成六价铬,过量的高锰酸钾用亚硝酸钠分解,过量的亚硝酸钠用尿素分解;然后加入二苯碳酰二肼显色,与540nm波长处用分光光度法测定。
9.综合排放标准与行业排放标准不交叉执行,行业排放标准优先执行
10.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分为五类
11.大气质量标准将大气分为三级
12.第一类污染物:是指能在环境,或动植物体内积累,对人体健康产生长远不良影响的污染物质。一律在车间或车间处理设施排放口采样,包括总汞、烷基汞、总镉、总铬、六价铬、总砷、总铅、总镍
3.污染物形态:是指污染物在环境中呈现的化学状态、价态和异构状态
4.河流监测断面的布设5.采样点的确定
6.水样类型
瞬时水样:是指在某一时间和地点从水体中随机采集的分散单一水样
混合水样:分为等时混合水样和等比例混合水样,指同一采样点于不同时间段采集的瞬时水样混合后的水样
综合水样:指在不同采样点同时采集的各个瞬时水样混合后得到的水样
7水样的保存方法
冷藏或冷冻保存法:抑制微生物活动,减缓物理挥发和化学反应速率
加入化学试剂保存:(1)加入生物抑制剂:如在测定氨氮、硝酸盐氮、化学需氧量的水样中加入HgCl2,可抑制生物的氧化还原作用(2)调节pH:测定金属离子的水样常用HNO3溶液酸化至pH为1~2,既可防止重金属离子水解沉淀,又可避免金属被器壁吸附(3)加入氧化剂或还原剂:测定硫化物的水样,加入抗坏血酸,可以防止硫化物被氧化
2流程
样品氩气
3优点: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ICP-AES)是以电感耦合等离子体焰炬为激发光源的发射光谱分析法,具有准确度和精密度高、检出限低,测定快速、线性范围宽、可同时测定多种元素等优点。
12.冷原子吸收光谱法和冷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水样中的汞,在原理和仪器方面有何主要相同和不同之处?
答:1原理:相同之处:都是将水样中的汞离子还原成基态汞原子蒸汽,根据一定测量条件下光强与汞浓度成正比进行测定。
绪论
1.环境监测:就是通过对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
2.环境监测的过程:现场调查——监测方案制订——优化布点——样品采集——运送保存——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综合评价
3.环境监测按其监测目的分类:监视性监测、特定目的的监测、研究性监测
4.环境监测的发展:被动监测,主动监测,自动监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