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复习资料答案总结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2023-2024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代号:1316)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2023-2024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代号:1316)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性别歧视者常犯的错误是以偏盖全,过分强调()oA.生理性差别B.心理性差别C.社会性差别D.环境差别2.自我意识的产生是在()A.胎儿期Bo婴儿期C.幼儿期D.儿童期3.赋权理论是一个比较激进的流派,认为案主遭遇困境的根本原因是()。
A.社会的制度性障碍B.案主的个体性错误C.案主的社会地位低Do案主的无意识4.社会政策研究的正式渊源始自于1837年()学者组织的“社会政策研究会”。
A.美国B.德国C.英国D.中国5.-般而言,幼儿期指的是()这段发育和生长时期。
A.从母体分娩出直到第四周B.从。
岁到2岁C.从。
岁到6岁D.从3岁到6岁6.()主要是指,对于那些身患无法治愈的重病,而本人又自愿终止生命的人,通过采取一定的手段,使他们无痛苦地死去。
A.成功的死亡B.安乐死C.临终关怀D.接受死亡7.()理论认为择偶实质上是一种社会交往活动,婚姻本身就是一个交易的过程。
A.互补需要B.交换C.角色D.价值8.()的形成是儿童时期一个非常具有代表性的特征。
A.弱势群体B.初级群体C.次级群体D.同龄群体9.在对正式结构组织的研究中,()是一种核心研究对象。
A.公司制B.科层制C.首长负责制D.非政府组织10.青春期的发展中一个突出的特征或者说是缺陷在于()。
A.心理的发展速度大大超过了生理和社会的成熟度Bo社会的成熟度大大超过了生理和心理的发展速度Co生理的发展速度大大超过了心理和社会的成熟度D.生理、心理和社会发展同步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llo中年人失业的影响主要有()oAo家庭收入的减少B.失业者家庭地位的下降C.割断了失业者与社会的联系D.失业人员人格出现偏差12.男性歧视的主要表现有()。
A.成功的压力B.责任的重负C.情感的压抑D.语言歧视13.幼儿游戏的意义主要表现为()。
《人类行为与环境》复习资料

1.人类行为的特征适应性、多样性、可变性、可控制性、整合性人类行为是人类为满足其自身需要,采取某种方式去适应环境所表现出来的活动或方式。
2.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阶段埃里克森把发展看作是一个经过一系列阶段的过程,每一阶段都有其特殊目的、任务和冲突。
他认为每一阶段的发展中,个体均面临一个关键的任务,如果个体能够处理好这一任务,便会顺利地进入下一阶段,而如果处理不好,则会影响以后的生活。
3.人类需要需要是人脑对生理和社会需求的反应,是个体对内部环境和外部生活条件的稳定要求,是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形成需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个体对某种外在客体的缺乏,二是个体的获得期望。
人类需要的类型:①客观性②社会性③对象性④动力性⑤独特性4.提供福利制度制度的功能:1.满足人类生活需要的功能2.实现社会整合的功能3.传递社会文化,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社会福利特征:1.福利对象的扩大2.福利项目的丰富3.福利提供者的多元化5.强关系、弱关系(86)社会网络,嵌入性假设(1)强弱关系:互动的次数多、感情较深、关系亲密、互惠交换多则为强关系,反之则为弱关系。
强关系是在社会经济特征相似的个体之间发展起来的,往往是在个人特质相似的群体内部产生的,通过强关系获得的信息往往重复性很高。
弱关系是在社会经济特征不同的个体之间发展起来的,由于这些人间相似程度低,他们掌握的信息大不相同。
弱关系分布的范围较广,它比强关系更能充当跨越其社会界限去获取信息和其他资源的桥梁,可以将其他群体的重要信息带给不属于这些的群体的某个个体,从而起到“信息桥”的作用。
一个人的社会网络的异质性越大,网络成员的地位越高,个体与成员的关系越弱,则其拥有的社会资源就越丰富。
(2)嵌入性理论:政治经济等行动都是嵌入于社会关系之中的。
6.出生性别比(194)指某一时期内出生的男婴数与女婴数之比。
而近年来持续上升,出生性别比对总人口的性别比和年龄别人口的性别比具有决定的作用,严重失衡,会影响人口安全和社会稳定。
行为与社会环境试题答案

行为与社会环境试题答案一、选择题1. 社会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A. 价值观和行为准则B. 社会地位和角色C. 心理状态和情感反应D. 所有以上选项答案:D2. 根据社会学习理论,个体如何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和后果来改变自己的行为?A. 通过模仿B. 通过内化C. 通过反向学习D. 所有以上选项答案:D3. 在社会心理学中,群体对个体行为的影响通常通过哪种形式体现?A. 从众B. 顺从C. 领导力D. 合作答案:A4. 下列哪个因素不是影响社会环境对个体行为影响的因素?A. 文化背景B. 社会经济地位C. 个人生理特征D. 教育水平答案:C5. 在社会环境中,个体行为的适应性变化是为了实现什么目的?A. 获得社会认同B. 维持社会秩序C. 满足个人需求D. 所有以上选项答案:D二、简答题1. 描述社会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具体影响机制。
社会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机制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实现:首先,社会环境提供了一套行为规范和价值观,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学习和内化这些规范,形成自己的行为模式。
其次,社会环境中的角色分配和期望对个体行为产生指导作用,个体往往会根据所扮演的角色来调整自己的行为以满足角色期望。
再者,社会环境中的群体动态,如从众、顺从和合作等,也会对个体行为产生影响。
最后,社会环境的变化和压力也会促使个体调整行为以适应环境。
2. 举例说明社会学习理论在个体行为改变中的应用。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个体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后果来学习新的行为模式。
例如,一个孩子观察到同伴在课堂上举手发言后得到了老师的表扬,他可能会模仿这种行为,以期望获得类似的正面反馈。
通过这种方式,孩子学会了在适当的时候表达自己的观点。
3. 讨论群体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及其可能的后果。
群体对个体行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从众现象上。
个体在群体中往往会受到群体意见和行为的影响,从而改变自己的行为以获得群体的接受和认同。
这可能导致积极的后果,如增强团队合作和凝聚力;但也可能导致消极的后果,比如个体放弃自己的独立判断,甚至参与到群体的不良行为中。
(完整版)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复习资料答案总结

(完整版)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复习资料答案总结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1.P1.社会工作最重要的视角之一就是“人在环境中”,这个环境就是作为社会成员的人的生活环境。
社会工作者在介入时最需要把握的原则之一,就是将社会问题放入具体环境中来考察,将服务对象放在社会环境中来分析。
2.P2.人类行为:是人类为满足其自身需要,采取某种方式去适应环境所表现出来的活动或方式。
(可以是生理的或社会的、外显的或内在的、个体的或集体的、理性的或非理性的,正常的或非正常的。
)3.分析人类行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本书采用的是多元分析框架。
包括社会维度,心理维度和生物维度。
(这三个角度也是案例分析可用的角度。
)4.P7.社会互动:是人类行为最基本的方式。
是指个人与个人之间通过语言、表情、身体姿势和其他象征符号,彼此表达意向,沟通感情,共同行为的过程。
5.P8.以社会互动为基本形式的人类行为类型有:暗示与模仿、竞争与冲突、调适与同化、中国人的行为模式(中国是差序格局,每个人都是一个中心。
)6.暗示:是采用含蓄的方式将一种意见、态度或行为方式通过语言及其他象征符号传达给他人并能引起他人反应的行为。
(分直接暗示、间接暗示和反暗示三种)(1)直接暗示:是对特定对象面对面的发出的暗示。
(2)间接暗示:是指对不特定对象通过传媒符号发出的暗示。
(3)反暗示:是受暗示者向相反的方向行动。
7.P16.社会工作者助人的过程是一个改变人行为的过程。
8.人类行为的特征:(简答)①适应性。
人类行为是为了适应社会环境的需要而产生的。
(如农民工子女随父母进城,在城市读书,学习书本知识外学说普通话,参加学习培训班等。
)②多样性。
(体现在外显和心理行为,如行走、哭、笑、思想、恐惧、幻想及态度等,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生活环境中的人有不同的行为)③可变性。
人类行为的变化除了受自身生理结构机能的影响限制外,还受到社会生活条件的制约。
(来自人的生物性和社会性的影响)④可控制性。
社会工作综合能力(初级):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考点巩固三

社会工作综合能力(初级):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考点巩固三1、判断题华生认为新生儿有三种主要情绪:爱、怒和怕。
正确答案:对2、判断题感觉-运动游戏不需要幼儿知觉与运动技能的协调。
正确答案:错3、判断题中年期是婚外恋最(江南博哥)盛的时期,如“七年之痒”大多处于中年。
正确答案:错4、名词解释早衰综合症正确答案:由于各种原因,中壮年过早出现生理上的衰老,体制上的衰退,心理上的衰弱的现象。
5、判断题持续的活动,适当的营养,压力的缓解,良好的睡眠是公认的可以延缓衰老的最重要的四个因素。
正确答案:对6、判断题婴儿自我意识的产生是一个个别化的单向过程。
正确答案:错7、判断题1925年皮亚杰发表《心理学与认识的批判》一文,首次明确阐述心理学和知识论想结合的重要性。
正确答案:对8、填空题()对头3个月的孕妇伤害最大。
正确答案:精神刺激9、判断题可以建立和参加戒酒互助会来治疗酗酒。
正确答案:对10、填空题我们每个人都有双重的责任:既要懂得独立的处理事情,又要学会()。
正确答案:与他人携手合作11、多选小张是一名初中生,她的行为会受到学校()因素的影响。
A.校园文化B.班级规模C.教学模式D.师生关系E.后勤补给正确答案:A, B, C, D参考解析:学校对人的行为的影响。
12、填空题班杜拉认为社会学习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有:攻击性、性别角色获得、自我强化、()。
正确答案:亲社会行为13、单选社会政策研究的正式渊源始自于1837年()学者组织的“社会政策研究会”。
A.美国B.德国C.英国D.中国正确答案:B14、单选按照起源划分,人类的需要可以分为()。
A.发展需要B.生存需要C.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D.生理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人类需要的类型。
15、判断题埃里克森认为自我的同意性最初起源于婴儿期,但要到青年期才能形成。
正确答案:对16、单选根据人们对需要的迫切程度,人的需要可分为直接需要和间接需要。
以下哪种需要属于间接需要()。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15小题. 每题1.0分, 共15.0分。
请从以下每一道考题下面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最正确答案, 并在答题卡上将相应题号的相应字母所属的方框涂黑。
〕第1题埃里克森认为( )的个体的开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 克服自卑感。
A 1.5岁~3岁B 3岁~6岁C 6岁~12岁D 12岁~18岁E 18岁~40岁【正确答案】: C【答案解析】[提示] 根据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开展论, 儿童中期的主要冲突是勤奋对自卑, 这个年龄阶段为6岁~12岁。
第2题可能对胎儿健康产生影响的母亲自身条件不包括( )。
A 体重B 身高C 年龄D 容貌E 疾病【正确答案】: D【答案解析】[提示] 对胎儿健康产生影响的母亲的自身条件包括体重、身高、年龄、疾病、孕史、RH因素、营养等, 而母亲的容貌不会对胎儿健康产生影响。
第3题自我整合与绝望是老年期要处理的主要心理危机, 如果处理不当就无法摆脱对死亡的恐惧与焦虑, 而危机成功解决后那么会形成( )的美德。
A 关心B 博爱C 智慧D 勤奋E 创造【正确答案】: C【答案解析】[提示] 埃里克森认为, 自我整合与绝望是该时期要处理的主要心理危机, 如果处理不当就无法摆脱对死亡的恐惧与焦虑;而危机成功解决后那么会形成“智慧〞的美德。
第4题弗洛伊德认为人格开展的主要动力是( )。
A 需要B 恋父情结C 恋母情结D 性驱力E 潜意识【正确答案】: D【答案解析】[提示] 弗洛伊德认为, 人类本能中的性驱力是人格开展的主要动力。
在人的一生中, 性驱力的聚集区域从身体的一个部位转向另一个部位, 而每一次转变都标志着人格开展又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第5题对潜意识的研究和重视童年经验是( )的主要奉献。
A 弗洛伊德B 马斯洛C 罗杰斯D 埃里克森E 科尔伯格【正确答案】: A【答案解析】[提示]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重视潜意识的研究和童年经验。
罗杰斯和马斯洛是人本主义的代表人物。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复习资料

简答题ABC人格理论:A代表一个事实,一个事件或一个个体的行为或态度的客观存在。
C是个体的情绪和行为结果或反应,这一反应可以是健康的,也可以是不健康的。
但A(诱发性事件)并不必然导致C(情绪和行为结果)。
而是B(信念)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C。
如果进行干预,则会导致D(质疑不合理的信念),从而产生了E(新的信念),这样就会出现F(新的情绪或行为结果)。
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柯尔伯格沿用皮亚杰的方法,借助道德两难的问题情境,探讨儿童对道德判断的内在认知心理历程。
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论述道德发展,强调道德发展是认知发展的一部分,强调道德判断同逻辑思维能力有关,强调社会环境对道德发展有着巨大的作用。
他精心创造了关于道德发展的“三种水平六个阶段”。
⑴前俗水平:儿童已具备关于是非善恶的社会准则和道德要求,但他们是从行动的结果及与自身利害关系来判断是非的。
此时,处于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道德判断的理由是根据是否受到惩罚或服从权力,不考虑惩罚与服从背后的道德准则)与工具性相对主义定向阶段(考虑准则是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初步考虑到人际关系,但被看成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易关系)。
⑵习俗水平:儿童有了满足社会的愿望,比较关心别人的需要。
处于人际关系的定向或好孩子定向阶段(认为行为正确与否,主要看是否为他人所喜爱,受他人称赞或对他人有帮助)与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意识到普遍的社会秩序,遵守法则与权威,并要求他人也遵守,使社会秩序得以维持)⑶后习俗水平:力求对正当而合适的道德价值和道德原则作出自己的解释,而不理会权威人士如何支持这些原则,履行自己选择的道德准则。
处于社会契约定向阶段(道德判断较为灵活,能从道义上和法律上较辩证地看待各种行为的是非善恶)普遍道德原则定向阶段(道德判断已超越某些规章制度,更多地考虑道德的本质,而非具体的准则)社会学习理论的主要特点⑴强调行为是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之间复杂互动的产物,理论的焦点集中与认知过程对学习的影响,强调行为受认知的调节和自我调节。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复习资料.doc

1.社会功能社会功能是提出共同的人类需求,这些需求必须被充分地满足,从而使人们能够获得合理程度的自我实现,并且发展成有所创举以及有所贡献的社会成员。
2.副交感神经系统的作用副交感神经系统的作用与交感神经系统的兴奋作用正好相反,它起抑制作用,该系统之所以被称为副交感神经系统,是因为它所包含的神经系统位于交感神经的通道。
3.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组织化趋向是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寻求解释的东西。
他认为人类思维系统或结构屮的发展性变异提供了一个阶段性描述。
在他的认知中,他指出人们要经历一系列精神发展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从出生到约2岁);(2)前运算阶段(2~7岁);(3)具体算阶段(7〜11岁);(4)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上)。
这些阶段口J以说明为什么我们会在儿童和成人身上观察到知识上的差异,这些差异并非仅仅由孩子缺少常识、经验或信息引起;孩子的思维方式之所以与大人不同,是因为定义他们发展阶段的心理结构与大人不同。
皮亚杰在其认知发展理论中提出了心理结构的作用,因此,他被人称为结构主义者。
4.社会认知社会认知指的是关丁人的认知,社会心理学家和认知心理学家认为,社会认知的获得不同于其他形式的知识的获得,从社会中获得的规则制约并调节着我们在社会情境中的行为。
社会认知的口标是理解认知和社会行为之间的相互依赖性。
5.社会支持系统社会支持系统是指连续的社会集合体,这些集合体为人们提供了自我反馈的机会,以及确认他们对别人的期待机会,从而在更大的社区背景下弥补这些交流机会屮的缺陷。
6.分娩期的社会维度1•家庭、群体、支持系统和社区每个孩子都岀生在家庭中,在家庭中,刺激和支持是最重要的需求。
新岀生的婴儿需要父母对他们有所反应,并和他们谈话。
他们需要一个有结构的、安全的、具有刺激性的游戏和感兴趣的玩具根拯地。
而新生的婴儿尤其需要一个热情的、有教养的、并且能够满足其需要的成人组成的群体。
产而干预和产后早期干预是社区为婴儿提供的主耍支持。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复习资料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期末复习题型:填空(15个×1分);名词解释(5个×3分);简答(5个×8分);案例分析(1个×15分);论述(1个×15分)一、填空1、人类行为是人类为满足其自身需要而采取某种方式去适应环境所表现出来的活动或方式。
2、人类行为划分的几种类型:生理行为——社会行为;外显行为——内隐行为;个人行为——集体行为;理性行为——非理性行为;正常行为——非正常行为3、影响人类行为的社会环境有常规事件影响因素与非常规事件影响因素两个方面。
常规事件又包括年龄常规事件和生活常规事件。
4、精神分析理论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始人是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心理结构包括:意识、前意识、潜意识;人格结构包括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性心理发展阶段: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两性期。
5、埃里克森认为,社会文化是人格发展的决定因素。
6、行为主义理论产生于20世纪初的美国,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华生。
7、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行为的建立与操作和强化两个因素的作用是分不开的。
8、马斯洛是人本主义理论的创始人,提出了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
9、认知发展理论的创始人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
皮亚杰认为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是:生物成熟;物理经验;社会环境;平衡。
10、提出患者中心疗法的是罗杰斯。
符号互动理论的创始人是:米德11、胎儿发展的阶段:胚芽期;胚胎期;胎儿期12、遗传的基本单位是基因,组成是DNA;人类有23对染色体,其中22对是常染色体,第23对是性染色体。
13、婴幼儿动作发展的基本原则:头尾原则、近远原则、简单复杂原则。
14、依恋的类型:安全型依恋、反抗型依恋、回避型依恋。
15、依恋的三大功能★:寻求亲近;避风港;安全基地;安全基地是依恋最高级的功能,安全基地的形成,标志着依恋关系的成熟。
16、根据婴儿对母亲和陌生人的反应,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安全型、矛盾型、回避型。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复习资料问答题学习资料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复习资料问答题一.人类行为的分类、特点、需要简单的说,人类泛指人的一切行为。
(一)、分类广义的人类行为包括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通常意义上所说的人类行为主要指外显行为,他可以被划分为若干个不同类型:1.按照人类行为的起源,可以把他分为本能行为和习得行为;2.按照以下标准又有正常与异常之分:(1)、统计标准(2)、社会规范与价值标准(3)、行为适应性标准(4)、个体主观经验标准网络上的:依范围,分为「广义的行为」、「狭义的行为」。
依先天或后天,分为「本能的或天赋的才能」、「适应行为」。
依是否符合常模、社会规范,分为「正常行为」、「偏差行为」。
依行为的功能,分为「生理行为」、「精神行为」、「情绪行为」、「社会行为」。
(二)特点1、适应性2.、多样性3、动态性4、指向性5、可控性6、发展性7、整合性(第一,适应性。
人类行为能够而且必须适应社会环境并做出反应,亦即人类行为是为了适应社会环境的需要而产生的。
第二,多样性。
人类行为是个复杂的过程,它的变化会出现在各个不同的方面,既包括可以直接观察到的外显行为,如哭、笑等,也包括可以间接观察到心理行为,如思想、意欲、恐惧以及态度等。
第三,变化性。
人类行为的变化是持续不断的,它既包括人类由于如身高、体重等的变化而造成的行为变化,也包括由于社会生活条件的变化而造成的行为变化。
第四,可控制性。
人类的有意识性,使他们能够有意识地了解和分析周围事物的本质特点及其内在联系,明确思考过程和方向,并有目的地控制和调节自身的行为。
第五,整合性。
由于人类行为变化的复杂性,单一的学科无法对其进行全面的描述,这就使越来越多的学科互相渗透和整合。
)(三)需要马斯洛认为,人类的需要依照由低到高不断递进的顺序分为若干层次:1、生理需要2、安全需要3、归属与爱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5、认知的需要 6、审美需要 7、自我实现的需要二、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社会环境是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人类通过撑起有意识的社会劳动所形成的环境体系!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1、个体必须适应环境。
社会工作综合能力(初级):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社会工作综合能力(初级):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1、判断题人的身体在18到30岁期间达到生物和知觉能力的顶点。
正确答案:错2、判断题英国的《精神病诊断与统计手册》对病理性赌博是否成立做了说明。
正确答案:错3、(江南博哥)判断题X射线检查是诊断胎儿是否健康的途径之一。
正确答案:对4、判断题只要青少年加强自身修养就不会受社会化发展不良的情况影响。
正确答案:错5、名词解释后现代主义的女权主义正确答案:后现代主义女权主义指的是后现代主义和女权主义相结合的一个产物,但是,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认为,后现代主义女权主义是一种值得怀疑的结合,因为这种结合在给女权主义带来理论上的建设之外,同时,还给女权主义带来了理论上的破坏甚至毁灭。
6、填空题罗森塔尔提出了著名的“()”。
正确答案:教师期望效应7、问答题结构功能主义的主要内容有哪些?正确答案:结构功能理论是一个巨型理论,主要侧重对社会进行宏观研究,主要代表人物是帕森斯及其学生默顿。
从学术渊源上来看,结构功能主义的产生受到马林诺夫斯基等人类学家的功能主义的巨大影响,同时,结构功能主义也受到了涂尔干及韦伯等传统社会学大家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帕森斯逐渐发展出了他自己独特的结构功能主义理论。
帕森斯的观点主要可以用以下几个方面来表示:第一、社会行动理论;第二、模式变项;第三、功能分析模型。
8、填空题()指的是由个元素组成的系统所产生的效应大于由各元素简单相加所产生的效应。
正确答案:整体性9、判断题视力调节能力在儿童10岁的时候,发展的更快些。
正确答案:错10、多选下列描述中,哪些符合青年阶段的人()。
A.小张今年33岁了,是一名典型的“剩女”,父母为她的婚姻大事十分操心B.刘女士今年40岁了,她发现她的丈夫最近有了婚外恋,她十分伤心C.小王今年27岁,研究生刚毕业,虽然有着高学历,但是她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因为性别因素屡屡碰壁D.青年阶段人生观的稳定和成熟体现在价值观、道德观和社会观的发展以及成熟E.青年阶段心智活动的效率达到最高水平正确答案:A, C, D, E参考解析:青年阶段的主要特点。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讲义复习资料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讲义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1.什么是“人”?人:人是一个系统的存在。
这里的系统分为两个子系统:第一个主要指作为个体而存在的人(包括生理、心理、认知、情感、行为等要素);第二个子系统主要指作为社会性存在的人(包括家庭、单位、社区、民族、制度等要素)。
2、人类行为的定义(1)行为:行为是主体的活动或者对环境的反应。
狭义行为指能直接观察到的一切外在活动,广义行为还包括人的内在思想和心理过程。
(2)人类行为:个体(或群体、组织)为适应环境与满足需要所表现出的活动或反应,是遗传、生理、心理、社会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人类行为分类按行为起源:本能行为(遗传)习得行为(学习)按行为的功能:生理行为心理行为社会行为按行为内容: 摄食行为(生存行为)睡眠行为(生养行为)游戏行为(生趣行为)认知行为(生智行为)劳作行为(生产行为)繁衍行为(生殖行为)皈依行为(生息行为)按行为主体分:个人行为集体行为按医学标准分:正常行为异常行为健康行为病理行为按个人成长阶段分:胎儿行为婴儿行为幼儿行为青年行为中年行为老年行为(3)人类行为的三个层面生物生理层面人类个体作为一个生物有机体,其行为发展必然受到生物生理因素的制约。
这主要表现在:第一、人的基本生物性状受遗传信息的控制,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第二、体质状况构成个人社会发展的基础。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第三、人作为一个生物体内在的“生物钟”规定着每个人基本的生活节奏和生命周期,人人都逃不出生老病死的大限,生理发育过程中的某些环节或阶段也常常构成生命历程中的重要转折点或生命事件。
心理层面人的潜意识、感觉、认知、情绪、需要、态度、意志等心理过程,是人类行为的重要动力。
社会层面从社会的角度看,人类行为实际上是一个扮演社会角色的过程。
从时间上说,自然时间节奏和社会时间安排叠加在一起,共同对人的行为施加影响。
从空间上说,物理空间和社会文化空间共同影响人的行为。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复习资料

1、人类行为的特点:适应性、多样性、变化性、可控制性、整合性2、人生发展阶段:胎儿期(受孕至出生)、婴幼儿期(出生至3岁)、学龄前期(3-6岁)、青春期(6-12)、青少年期(12-20)、成年前期(20-40)、成年期(40-65)、老年期(65-)3、影响人类行为的社会环境因素:生物过程、心理过程和人格心理、社会化过程(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工作单位、大众传播群体、社会角色、社区、文化)4、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人格结构:本我(是人格的原始部分,包括一切与生俱生的本能冲动)、自我(是本我的表层部分,由本我与现实的接触中划分出来的一部分,是有意识的)、超我(是道德化了的我,是自我的典范,也是人格中最高的监督和惩罚系统,主要是指人性中的高级本性,包括良心和自我思想)心理发展阶段论:口腔期(0-1)、肛门期(1-3)、性器期(3-6)、潜伏期(6-12)、两性期(12以后)5、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婴儿前期(0-1 心理社会危机是信赖对不信赖)、婴儿后期(1-3 心理社会危机是自主行动对羞怯怀疑)学前期(3-6 心理社会危机是自动自发对退缩愧疚)、学龄期(6-12 心理社会危机是勤奋进取对自贬自卑)、亲少年期(12-20 心理社会危机是自我统和对角色混淆)、青年期(20-40 心理社会危机是友爱亲密对孤独疏离)中年期(40-65 心理社会危机是精力充沛对颓废迟滞)老年期(65岁以上心理社会危机是完美无缺对悲观绝望)6、强化对操作性条件反射行为发生的作用:正强化:提供刺激,给情境呈现一些喜欢、令人忧快的东西,提高反应概率。
负强化:从情境中消除某些令人不愉快的事物,提高反应概率。
7、马斯洛的人本主义理论:五种基本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8、皮亚杰的儿童认识的发展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感觉运动阶段0-2岁;第二阶段是运算思维准备阶段2-7岁;第三阶段是具体运算思维阶段7-12;第四阶段是形式运算思维阶段12-15;9、胎儿发展阶段:1胚芽期:受精后0-2周;胚胎期:2-12周;胎儿期:13周-出生;10、影响胎儿发展的社会环境因素:母亲的身体状况(年龄、身高和体重、营养、药物、烟酒和毒品、疾病、其他因素)母亲的情绪状况(代谢作用的影响、血液中化学物质的沟通作用)环境污染。
国家开放大学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试题22题含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试题22题含答案)在探讨男女两性之间的差别时,需要从生理差别、心理差别和社会差别三方面展开。
A.正确B.错误正确答案:A性别最大的特征就是差异,在探讨男女两性之间的差别时,需要从生理差别、心理差别和社会差别三方面展开,缺一不可。
有一种理论观点认为,对老年人最好的关爱并不是让老年人像中年期和青年期那样拼命奋斗,而是让老年人在适当的时候以适当的方式从社会中逐步疏离。
这种理论被称为()。
A.活动理论B.社会疏离理论C.老年亚文化理论D.连续性理论正确答案:B由一对夫妇及其未婚子女生活在一起而组成的家庭称之为()。
A.核心家庭B.主干家庭C.联合家庭D.丁克家庭正确答案:A以下说法中,哪些属于家庭的主要社会特征?()A.家庭具有历史性B.家庭是一个社会体系C.家庭是一个社会群体D.家庭是一种社会制度正确答案:ABCD性别歧视者的中心是主张()。
A.男女平等B.性别偏见C.女性优越于男性D.男性优越于女性正确答案:D下列关于防止和杜绝家庭暴力的手段说法正确的是()。
A.教育B.保护C.忍耐D.惩罚正确答案:ABD社会政策研究的正式渊源始自于1837年()学者组织的“社会政策研究会”。
A.美国B.德国C.英国D.中国正确答案:B皮亚杰根据认知心理的发展阶段,相应地区分出不同的游戏类型()。
A.练习游戏B.象征游戏C.规则游戏D.情感游戏正确答案:ABC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有一种需要,指的是对家庭、团体和朋友的需要,力图克服孤独和孤单。
这种需要是()。
A.爱与归属感的需要B.安全需要C.生理需要D.尊重需要正确答案:A罗伯特·哈维格斯特是一位发展心理学家,他将成年期的发展分为()。
A.青春期B.成年早期C.中年期D.老年期正确答案:BCD论述婴儿与父母的互动关系及相互影响。
正确答案:从本质上来看,婴儿与父母的关系是一种血缘关系,是终生都无法改变的;从起源上来看,婴儿与父母的关系在婴儿出生之际,甚至也可以说是在胎儿期就已经确立起来了,在这种持久的、稳固的亲子关系中,不仅母亲和父亲影响着婴儿,婴儿也在不断影响着母亲和父亲。
(完整版)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复习笔记

第一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0.人的定义:人是一个系统的存在,这个系统包含两个子系统:一是作为社会性而存在的人,包含人的生理心理情感和认知等很多因素,第二个是作为社会性而存在的人,包括家庭学校单位社区民族等因素。
1.人类行为定义:人类为满足其自身需要而采取某种方式去适应环境所表现出来的活动或方式,它是遗传、生理、心理、社会过程等内外因素综合性相互作用的结果。
2.人类行为的特点:①适应性②多样性③动态性④可控性⑤发展性3.人类行为的分类:①按照人类行为的起源,可分为本能行为和习得行为。
②按照是否符合常规,可分为正常行为和异常行为。
划分标准为:统计规律、社会规范与价值、行为适应性、个体主观体验。
③按照人生的重要发展阶段,可分为八个时期的行为:胎儿期(受孕至出生)、婴幼儿期(出生至3岁)、学龄前期(3—6岁)、青春前期(6—12岁)、青少年期(12—20岁)、成年前期(20—40岁)、成年期(40—65岁)、老年期(65岁以上)。
4.人类行为的一般过程定义:人类行为的一般过程,就是人类的需要引起行为动机,然后通过一系列手段确定要达到的行为目标。
(合适的目标诱发动机,目标性质决定手段性质,手段反过来影响目标,决定着目标是否实现。
)所谓动机是一种达到预期目标的愿望或意念,是人类行为发生的内在动力;所谓需要是指有机体队延续和发展其生命所必须的客观条件的需求的反应;所谓手段人类为达到某种目标而采取的方法或措施的总称;目标和手段的关系:目标的性质决定手段的性质,手段从属于目标,服务于目标;另一方面手段又反过来影响目标,决定目标是否能够实现。
5.社会环境的定义:是指由影响人类行为的因素,如生物遗传、心理状态以及社会过程等交织在一起而形成的社会系统,家庭、学校、团体、组织、社会文化、社区等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6.社会环境的特点:①多样性②静态与动态的相对统一7.社会环境的分类:从来源与作用的角度,分为:⑴常规事件影响因素:是指该事件以类似的方式发生于某一特定群体中的大多数人身上,包括年龄常规事件和生活常规事件⑵非常规事件影响因素:是指对人类行为有重大影响的不寻常事件,包括愉快的事件和不幸的事件8.社会环境的构成(评估人类行为的社会学维度):①家庭②朋辈群体③学校与工作单位④社区⑤社会(社会系统)⑥文化⑦大众传媒9.社会环境与人类行为的交互影响:①个体必须适应社会环境②社会环境影响个人行为③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不能脱离遗传禀赋的制约,同样,良好的遗传特性需要依托适当的社会环境才能得以发挥。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152答案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模拟试卷B答案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10分)人口老龄化人口老龄化指某一人口总体中老年人口的比重逐渐提高的过程。
(3分)按联合国相关规定,65岁及以上人口达到总人口的7%,或60岁以上人口达到总人口的10%,则称为“老龄化地区”或“老龄化国家”。
(2分)人类行为人类行为指个体为适应环境与满足需要所表现出的活动或反应,是遗传、生理、心理和社会过程等内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3分)具体地说,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现的一切动作都可以称为人类行为。
它不仅表现为人们的摄食、睡眠等生理活动,也包括人们的日常劳动、工作、娱乐和人际交往等社会性活动。
(2分)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1.人类行为是由行为主体、行为客体、行为环境、行为手段和行为结果五个要素构成。
行为主体—人2分行为客体—行为目标的指向,也可称之为行为作用的对象2分行为环境—行为主体与行为客体发生联系的客观环境2分行为手段—行为主体作用于行为客体时所应用的工具和使用的方法2分行为结果—行为主体预想的行为与实际完成的行为之间的相符程度2分3.月经开始紊乱并慢慢停止,卵巢停止排卵,女性荷尔蒙、雌激素停止分泌,女性生殖器官开始萎缩,由此导致一系列的生理和心理的不适应症状。
更年期中的女性常常出现头痛、心悸、疲劳、失眠、小腹疼痛、面部潮红、喉部痉挛、易怒、多疑、性冷淡等等,这些症状被概括为“妇女更年期综合症"。
---5分具体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5分第一,生殖功能;第二,性能力;第三,美貌;第四,母亲角色的扮演。
4、库布勒-罗斯(E.kubler-Ross,1969)认为,当人们面临死亡时,从心理上主要经历5个不同的阶段:(1)否认期(2)愤怒期(3)讨价还价期(4)抑郁期(5)接受期每一点各2分三、选择题(每题5分,共20分)1、ABCDE2、ABC3、ABCDE4、ABCDE四、案例分析(每题30分,共30分)1、老年期的身体状况有什么特点?--10分老年期的身体状况的主要特点是生理老化,疾病增多,具体体现在如下方面:★皮肤★肌肉和骨骼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及泌尿系统★感觉器官★神经系统2、刘婆婆不愿接受居家养老服务的可能原因是什么?--10分刘婆婆不愿接受居家养老服务的可能原因主要是心理方面的,根据卡究(R·cavan)对老年期的心理老化的归纳,刘婆婆不能接受居家养老服务的可能原因可能有如下几个方面:(1)对自身健康、经济方面的问题表现出焦虑和紧张情绪尽管刘婆婆经济状况还可以,但是仍然对自身健康和经济方面的问题有焦虑和紧张情绪(2)不能适应老年期出现的生活上的变化刘婆婆可能还不能适应老年期需要别人照顾的角色转变(3)在精神上,由于生活和兴趣范围的减少,孤独感、失落感和恐慌感越来越强所以不愿与外人打交道(4)对环境反应迟钝,同时又表现出过分的敏感和猜疑,嫉妒心理比较重刘婆婆还不能适应居家养老这种新的服务模式,并且对别人服务的动机和服务质量表现出猜疑等,同时刘婆婆自己没有小孩,可能对亲身子女赡养既羡慕又嫉妒,所以不认可他人服务(5)缺乏参加有关活动的热情,活动性减退,喜欢安静;(6)日益保守起来,不喜新事物,难以适应新环境;(7)固执于过去的生活习惯,不愿意做出适当的变更;其中第二、四、六和七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1.P1.社会工作最重要的视角之一就是“人在环境中”,这个环境就是作为社会成员的人的生活环境。
社会工作者在介入时最需要把握的原则之一,就是将社会问题放入具体环境中来考察,将服务对象放在社会环境中来分析。
2.P2.人类行为:是人类为满足其自身需要,采取某种方式去适应环境所表现出来的活动或方式。
(可以是生理的或社会的、外显的或内在的、个体的或集体的、理性的或非理性的,正常的或非正常的。
)3.分析人类行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本书采用的是多元分析框架。
包括社会维度,心理维度和生物维度。
(这三个角度也是案例分析可用的角度。
)4.P7.社会互动:是人类行为最基本的方式。
是指个人与个人之间通过语言、表情、身体姿势和其他象征符号,彼此表达意向,沟通感情,共同行为的过程。
5.P8.以社会互动为基本形式的人类行为类型有:暗示与模仿、竞争与冲突、调适与同化、中国人的行为模式(中国是差序格局,每个人都是一个中心。
)6.暗示:是采用含蓄的方式将一种意见、态度或行为方式通过语言及其他象征符号传达给他人并能引起他人反应的行为。
(分直接暗示、间接暗示和反暗示三种)(1)直接暗示:是对特定对象面对面的发出的暗示。
(2)间接暗示:是指对不特定对象通过传媒符号发出的暗示。
(3)反暗示:是受暗示者向相反的方向行动。
7.P16.社会工作者助人的过程是一个改变人行为的过程。
8.人类行为的特征:(简答)①适应性。
人类行为是为了适应社会环境的需要而产生的。
(如农民工子女随父母进城,在城市读书,学习书本知识外学说普通话,参加学习培训班等。
)②多样性。
(体现在外显和心理行为,如行走、哭、笑、思想、恐惧、幻想及态度等,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生活环境中的人有不同的行为)③可变性。
人类行为的变化除了受自身生理结构机能的影响限制外,还受到社会生活条件的制约。
(来自人的生物性和社会性的影响)④可控制性。
受自身的控制和社会的控制。
(自我意识控制和社会环境等控制。
如社会工作者在服务过程中会产生社会控制的力量,改变服务对象的行为)⑤整合性。
人类行为是由多个方面组成的,变化的复杂性,所以由生物学、心理学、生物学和社会学多元分析是社会工作者提供正确服务的基础。
9.P29.需要:从某种意义上说,需要可以看成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10.P32.在社会工作于社会福利领域中影响很广泛的还有步瑞德山的需要类型理论。
他在1972年提出了该理论,认为人类的需要可以分为四种类型:⑴.感觉性需要:这种需要强调的是由个人来表达其感觉到的需要。
它是属于一种个人主观的感受,是个人真正意识到的需要。
⑵.表达性需要:它是将感觉的需要转换成个人表达出来的需要,表现出个人实际需要什么。
在社会工作领域,它已被界定为人们有被服务的需要。
是一种最普遍的了解服务对象需要的方式。
⑶.规范性需要:这种需要往往由专家学者来测量,而其测量的标准是为了维持社会结构体系的整合,而必须满足个人需要。
⑷.比较性需要:它是规范性需要的延伸,但考虑到了个人需要之间的差异性。
界定比较性需要时至少有一个参考的标准。
如A,B两个人都有一种特质而A接受某种服务,B没有接受,所以B有此需要,就死比较性需要。
11.P34.人类需要的特征:⑴客观性。
需要并不是由人的主观意志决定的而是历史形成的,它客观的存在于某个个体诞生之前。
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的个体只是这个客观需要的一个载体⑵社会性。
人类很多需要在社会中才能满足。
如安全需要、爱的需要、自尊需要和满足来源于他们的社会生活中,因此,需要社会性的实现是人的个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⑶对象性。
人类需要的指向一定对象,这个对象可以是过程也可以使结果,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使精神的。
⑷人类需要的动力性。
人类需要满足后不会终止,同类需要还可能出现,而且人类需要还带有周期性特征。
由于人类需要的不断出现,推动人类不断进行满足需要的活动,成为个人和社会发展的动力。
⑸独特性。
人们表现需要和满足需要的方式深受人类社会和个体成员差异性的影响。
人们在生理、心理、社会、文化上存在差异会直接影响人们的需要表达和满足的方式。
12.P38.人类的社会环境:是指围绕着人类的空间和其中可以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社会因素的总和。
13.P39.按社会环境所包含的要素和性质将社会环境分为:⑴.物理社会环境:食物、衣物、交通工具、通讯工具、建筑物、道路、企业厂房等⑵.生物社会环境:含人类驯化和驯养的动物、人类栽培的植物、人类加工过的水等⑶.心理社会环境:包括人的性格、脾气、情商、逆商等。
⑷.文化社会环境:物质技术、社会规范和精神体系、生活方式、风俗习惯、语言等⑸.制度社会环境:家庭制度、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社会福利制度等⑹.群体与组织社会环境:家庭、同龄群、学校、工作单位、非政府组织、政府等14.P39.社会环境的特点:⑴社会构成的多样性(社会由物质—文化因素、自然—社会因素,微观与宏观结构等构成,内容十分丰富。
)⑵社会具有动态平衡性(社会文化、制度。
社区组织、学校家庭等因素对个体而言是相对稳定的,但社会环境因素本身又时刻处于变动中。
)15.P40.人与社会环境关系的理论观点主要包括社会唯实论和社会唯名论。
16.P46.社会性别:表示男性和女性之间心理、社会和文化的差异,与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概念的社会建构相关。
它并不一定是一个人生理性别的对应物。
17.P52.社会工作的具体目标:⑴.实现增进人类福祉,消除贫困、压迫和其他形式的社会不公平的目标。
⑵.实现促成个人、家庭、群体、组织和社区实现目标、开拓资源、预防和消除不幸,以提高它们的社会功能水平和互动水平的目标。
⑶.实现规划和执行社会政策、社会服务和社会项目,满足人类的基本需要并发展人类潜能的目标。
⑷.实现通过社会行动的方式,执行或利用政策、服务和资源,提高社会和经济公正性目标。
⑸实现运用研究、只是和技能,促进社会工作实务的发展目标。
⑹实现在多元文化的环境中开展社会工作实务的目标。
18.P66.自我的心理防御机制:一旦焦虑产生,自我便会运用心理能量,调和超我与本我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以缓和焦虑,消除痛苦。
19.P82.皮亚杰将儿童的道德发展进程概括为三个连续发展的阶段:⑴无律的阶段:包含感觉动作阶段和前运算阶段的儿童的道德判断。
这一阶段的儿童的思维完全是自我中心的,行为上也完全是个人的自发行为。
⑵他律的阶段:是指前运算阶段的末期到具体运算中期阶段的儿童行为。
此时儿童有一种遵守成人标准和服从成人规则的义务感。
此阶段儿童的道德行为时一种盲目,被动的遵守规则,其道德意识也没有完全成熟,无法独立的做出道德判断。
⑶自律的阶段:他认为儿童大约七八岁开始其道德的理性会逐渐的苏醒而更成熟,已认识到规则是由人根据互相之间的协作而创造的,因而它是可以依照人们的愿望加以改变的。
这一阶段儿童开始运用自我的意志作自律的道德判断。
20.P84.科尔伯格在道德判断的发展方面鉴别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
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三期六段论。
前习俗道德水平(惩罚与服从阶段,工具性相对主义)习俗道德时期(寻求认可取向阶段,遵守法规和秩序定向阶段)后习俗道德期(社会契约定向阶段、良心或原则定向阶段)21.P87.(简答)道德发展是连续地按照不变的顺序由低到高逐步展开的过程。
个体逐渐由一个阶段进入另一个阶段,要达到任何阶段都需要通过前面几个阶段,而且后续阶段高于前面阶段。
每达到一个新的阶段,个体的认知发展上都已经产生了质的不同。
各阶段的时间长短不等,个体的道德发展水平也有较大差异。
22.P89.行为主义学派的另一代表性人物斯金纳,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的概念。
操作条件作用是指在一定的刺激情境中,有机体的某种反应结果能满足其某种需要,以后再相同的情境中其反应概率就会提高的现象。
23.P95.罗杰斯提出全能的人的概念,这样的人具有如下特征:(1)全功能的人适应良好。
(2)他们对经验持开放态度,所有的刺激物,无论是来自有机体内部还是来自外界环境,都能顺利的被自我接受。
(3)他们是生活在当下,即存在生活,他们的经验交流是流动和变化的,他们总是用心的眼光看待每一种经验,并且完全沉浸在目前这一时刻。
(4)他们相信自己有能力和别人建立和谐的关系,他们和别人的关系是真诚的,他们表里如一,并关心他人。
(5)他们更加整合,更加完整。
他们不需要掩饰自己的真面目,所以,在他们的意识和无意识之间没有认为的界限。
他们能够公开表达此时经验到的任何情感。
(6)他们具有对人性的基本信任。
(7)他们享受着比别人更加丰富多彩的生活。
24.P97.米德通过对儿童的玩耍和游戏的分析来探讨自我的产生机制,将自我的发展分三个阶段:⑴玩耍阶段。
婴幼儿期的儿童能够模仿他人的角色⑵游戏阶段。
童年期,儿童开始从群体、规则和共同活动的角度评价自己⑶概化他人阶段。
青少年时期,个体的自我观念基本形成,但它仍然随个体群体经验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同时依据群体的整体期待来评价自己。
25.P98.布鲁默认为:人类社会最典型的特征就是符号互动,符号是社会互相作用的中介;人们通过对符号的定义和理解进行互动;符号互动是能动和可变的过程;符号互动创造、维持与变革社会组织、结构与制度。
布鲁德总结了符号互动论的三个基本前提:(知道基本观点就好)⑴人类对待事物的行为是以事物的意义性为基础的。
⑵意义是社会交往和社会互动的产物。
⑶在人与事物的接触过程中,人通过对事物的解释过程而驾驭并修正这些事物的意义26.P100.印象管理:个体与他人接触时,个体会试图通过操作情境、仪表和举止等,控制或引导他人对他的印象。
即个体在他人心目中塑造一个自己所希望的形象的过程。
27.表演框架:即主观的经验结构,分四个环节①剧本期望②剧情③剧组④表演区域⑤假面具28.P101戈夫曼认为,假面具并不等于欺骗工具(判断)29.P108.家庭:是以婚姻、血缘或收养关系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共同生活的社会群体。
30.P112.家庭在个人成长中的经济活动的功能:主要包括家庭生产和家庭消费两个方面。
31.P112.家庭生命周期理论: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它从发展的角度探究家庭的纵向生命轨迹。
一个家庭从建立到消失的过程便是一个家庭生命周期。
32.P129.沃伦确定与地方相关的社区一般履行五个功能:⑴生产、分配和消费的功能。
(指满足个体物质需要的社区活动,包括基本的衣食足行等物质需要。
)⑵社会化的功能。
(指社区使盛行的规范、传统的以及人们与之互动的价值观进行社会化。
)⑶社会控制的功能。
(指通过建立法律、规范和规定,以及通过确定它们的实施而保证社区成员依从规范和价值观的过程。
)⑷社会参与和归属的功能。
(包括与社区中其他的群体、协会和组织的互动)⑸相互支持和福利的功能。
(家庭、朋友、邻居以及志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