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大历史观在中学历史教育中的运用 文档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大历史观在中学历史教育中的运用
新一轮国家课程革初中已经在我国改全面推行,高中的课改已扩展到东部全部省份,中部全面推进,西部相当部分进入。在这轮课改中最大的变化不仅仅是教材变了,也呼唤着新的方法,新的理念。
中学历史课程有着四大要素,即史料、史论、史观、史感。其中史观影响着史料的组织,进而影响到史论和史感的得出,他统摄着其他三者,是中学历史课程的灵魂。传统的中学历史课程是严格遵循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史观的,这是一种科学的,重要的史学理论,也是我们应当坚持运用的基本史观,但是在中学历史教育中我们也同时应当运用多样的史观来看待,分析,学习历史。其中,大历史观有着其独特的历史切入视角,完全可以作为中学历史教育的一种补充史观。
一、概念溯源
“大历史”的英文名词为Macro - history ,这一名词为黄仁宇先生所独创,取“宏观历史”之意,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大历史”就是:“将宏观及放宽视野这一观念引入到中国历史研究里去。”当然提倡这种宏观史学对黄仁宇来说并不局限于对中国历史的
研究上,其中还有他对整个人类历史的哲学立场和治史理念。目前,学界对黄仁宇的“大历史”观有着不同的理解,但大体即对历史本身的,认为它是一种历史的观念,一:类3 可以概括为
认识;二,认为它是一种研究历史的方法,这种认识占大多数;三,强调它是一种历史的叙事手法。台湾学者王森曾在《中国时报》中对黄仁宇《中国大历史》一书及其“大历史”观评价时指出:“以问题为纲领切取中国历史中的某些面相,作一高度概括性的叙述。”不难看出,这里强调的是“大历史”的研究方式和叙事手法。大陆学者陈乐民则撰文认为:“黄仁宇的‘大历史'是一种历史观念,一种历史哲学,一种观察历史的方法和态度,而不在于一个个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二、应用背景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社会,各类学科是越分越多,宏观上人可以探索整个银河系及其之外星系,乃至整个宇宙背景,微观上人们把这个世界也分解的越来越细,从分子到原子,乃至夸克。如此多的信息和知识让人越来越难以把握,尤其难以从整体上去把握和认识这个世界。正如后现代诗人艾略特说人在信息中失去了知识,在知识中失去了智慧。中学生的历史学习也是如此,现在接受信息的渠道和方式变得多元化和复杂化,尤其是网络的发展,学生大量接触相关的历史信息,但作为一个初学者却不得其门而入,在众多的历史信息中迷茫,这时我们就需要系以宏观的历史思维,从历史的纵横总体联系上把握微观的历史史实,并注重历史的结构性变动和长期发展趋势,是要对学生的一种历史思维和历史意识的训练和养成,而不是专恃记忆,去记住那些意历史学习决不是单纯的“怀旧”而是古义不大的历史碎片史实,
今贯通、把握未来趋势的知识、情感与智慧的学习,这需要我们放开历史视角。
三、具体运用
(一)在大历史观指导下开发整合历史课程资源
伴随着我国对外学术和文化交流范围的不断扩大,国外历史书
籍大量进入我国文化市场; 比如,斯塔夫里阿洛斯《全球通史》在中国很畅销,尤其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 也为历史信息的获取和交流打开了一条便捷通道, 史学信
息的来源渠道和途径也日益广泛。这一方面丰富了中学历史教学的资料来源, 开阔了师生的历史视野; 另一方面也应该看到,
这些教学资源中的史学信息良莠不齐、鱼龙混杂, 往往包含某些落后的、甚至消极的历史信息和错误的历史观。那么, 在大历史观下, 中学历史教育就需要明辨国外史籍和互联网中的史料信
息的真伪和正误的问题,在我国, 历史教科书及其教辅资料的编写、出版和使用都要接受国家的严格审查, 经过审查合格的教科书和教辅资料才能进入中学历史课堂。由于社会意识形态、政治制度、历史观的差异, 即使对于同一历史事件, 不同国家的历史纪录和评价都可能有明显的差异,甚至截然相反。当国外史籍和
互联网中对相同历史事件作出不同的表述和评价时, 教师就应
当在大历史观的指导下引领学生多角度,联系比较的看问题,加深对历史的理解避免出现“偏闻则信, 兼闻则惑”的窘境。另一抵制这些新资,方面也是引导学生鉴别和利用这些史学信息资源.
源中错误的历史信息对历史课堂和学生的渗透和影响。
(二)、在大历史观指导下处理有价值的“细节”
在中学历史教育中免不了要学习很多细微的历史事实,甚至现成的历史论点,不仅仅是因为要考试,有些基础的东西学生也是不得不要靠记忆去完成它。如何在大历史观指导下优化处理这些“历史教学细节”,并使之成为有价值的细节?
曾在教学期刊上见过这个材料:有学生学生提问“长征为何不叫王征”(王征是班里一个学生的名字),然后全班哗然,所谓“有价值细节”其实就是要把学生的兴趣点放到真正有价值的探索研究上,而不去讨论“秦始皇到底有几个妃子”之类的无价值细节。“秦始皇有几个妃子”并不影响他的统一大业,也并不影响历史发展的进程,从“大历史观”来看,这个问题实属无价值问题,在日常教学中,并不是针对学生的任何问题教师都必须作正面回答,而是有所选择,针对有价值的做有价值细节来处理,对无价值的则可与提问学生单独交流。有了这个指导,我们便不必再纠缠于“长征为何不叫王征”的无价值生成之类的问题,引导学生转入正常的和我们所要引导的轨道上来。可大胆取舍,在实际教学中把握正确的探究方向。
(三)、利用学科知识迁移,深入认识“大历史”
中学的地理、政治、语文等学科都包含有历史因素,在学习历史课程时可以联系结合这些学科融会贯通。事实上,在人类较只是随着社会的早时期的教育中是没有今天这样的学科细分的,
进步,学科分得越来越细,研究领域也越来越深入。在中学教育中人为地割裂学科之间的联系,会使学科的思路和思考问题的方式陷入狭隘。“大历史观”下的历史教育推崇学科综合的方式
进行历史教学,其本身就给予学生一种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囿于单一历史学科,把相关的其他学科知识纳入到“大历史”范畴之中,也是提高学生素质的一条非常适用现行中学历史教学的方法。
四、注意要项
中学历史教育中大历史观与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关系
任何学科教学都是带有一定意识形态的,尤其是历史学科,它不仅仅是中学的一门基础课程,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课程。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的课程性质就规定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
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历史的事实只有一个, 历史的观点可以有许多, 历史的记录也就有多种多样。这就是一个历史观的问题。历史教育的难题不仅在于要辨别历史真相与历史记录之间的差异, 而且还在于对历史记录的不同理解上。因此, 历史观是历史教育最重要的问题。在我国,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形成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基础。中学历史教师对当前形形色色的历史观应有正确的认识、理解和区分, 同时中学历史课堂要始这也是运用大历史,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不动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