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超敏反应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SmIgM是(
)
A. B细胞表面BCR; B.膜表面标志分子;
C.MHC—II类抗原; D.B细胞表面抗原;
E.B细胞膜表面Ig
第十九章 超敏反应
一、超敏反应的概念及分类 二、Ⅰ型超敏反应发生的机制、特点、 常 见疾病及防治原则 三、Ⅱ、Ⅲ、Ⅳ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特点 及常见疾病
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
B. B细胞对抗原的特异性识别
Biblioteka Baidu
C. 巨噬细胞对抗原的处理和呈递
D. T、B细胞的活化、增殖、分化
E. 效应细胞和效应分子的产生和作用
二.多选题
1. 免疫细胞间相互作用受HLA-II类分子限制的是(

A、巨噬细胞—TH;
B、B—TH细胞;
C、Tc—肿瘤细胞;
D、T细胞—郎格罕细胞;
E、Tc—病毒感染细胞
新生儿溶血 母胎ABO血型不符
母胎Rh血型不符
Rh– 初孕 Rh+
健康新生儿
Rh– 再孕
Rh+
胎儿红细胞 新生儿溶血 致敏母亲
首次妊娠
抗Rh血清
再次妊娠
Ⅲ型超敏反应(又称免疫复合物型)
一、特 点 参与反应的抗原是可溶性
抗原;抗体主要为IgG和IgM;与可溶性中 等大小免疫复合物有关;引起血管壁及其 周围组织的炎症反应;有个体差异。
一.单选题:
1.下列哪种细胞不参与体液免疫应答?
A. T淋巴细胞
B. B淋巴细胞
C. 巨噬细胞
D. 树突状细胞
E. 中性粒细胞
2.TI 抗原引起免疫应答的特点是:
A. 抗原需经巨噬细胞加工处理
B. 可产生各种类别的免疫球蛋白
C. 可发生再次应答
D. 只引起体液免疫
E. 可以引起细胞免疫
3. TCR识别抗原的信号传递是通过哪项进行传递的:( )
质的释放,数分钟内出现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强,
平滑肌收缩等反应。
特 点:
①由IgE抗体介导,无补体参与;
②反应发生快、消退快,以生理功能紊乱为主;
③具有明显的遗传背景和个体差异。
(一)参与I型超敏反应的物质
1.变应原(allergen):
能选择性激活CD4+Th2细胞与B细 胞,诱导产生特异性IgE抗体应答的物 质。
指机体对某些抗原进行初次应答后,再次 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发生的一种以生理功 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为主的特异性免疫应 答。
亦称变态反应(allergy) 或过敏反应(anaphylaxis)
分类
Ⅰ 型超敏反应
(抗体介导)
Ⅱ 型超敏反应
(抗体介导)
Ⅲ 型超敏反应
(抗体介导)
Ⅳ 型超敏反应
(细胞介导)
一、参与II型超敏反应的抗原
• 1. 组织或细胞上的抗原: • 同种异型抗原:ABO血型或Rh不符 理化生物因素使自身抗原结构改变 自身抗原与外来抗原交叉 2. 外来抗原吸附在组织细胞上: 半抗原(药物)吸附在血细胞表面
3. 抗原抗体复合物通过FcR、CR与靶细胞 结合
二、参与II型超敏反应的分子与细胞
特点与分类:
1)吸入性变应原:植物花粉、真菌、螨等; 2)食物变应原:牛奶、鸡蛋、鱼、虾等; 3)药物及生物制品:青霉素、异种动物血清; 4)其它:某些酶类物质、动物皮屑等
2.变应素(allergin):引起I型超敏反应的特异性IgE.
IgE为亲细胞 性抗体,通过其 Fc 段 与 肥 大 细 胞 和嗜碱性粒细胞
3.消化道过敏反应
4. 皮肤过敏反应
(六)I型超敏反应防治原则
★ 变应原皮肤试验
★ 减敏与脱敏治疗 • ★药物防治
◆抑制生物活性介质合成与释放的药物; ◆生物活性介质拮抗剂; ◆改善效应器官反应性的药物。
II型超敏反应
细胞毒型超敏反应
II型超敏反应(细胞毒型)
• IgG或IgM类抗体与靶细胞表面相应 抗原结合,在补体、吞噬细胞和NK细胞 作用下,引起以细胞溶解或组织损伤为 主的病理性免疫反应。
• 1. 抗体:IgG、IgM 2. 补体参与 3. 参与的细胞: 单核/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NK
细胞、嗜酸性粒细胞
.

II 型 超 敏 反 应 的 发 生 机 制
抗体、补体和效应细胞的作用
(四)常见的II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 1.同种异性型抗原引起 输血反应、新生儿溶血症 2.由外来抗原或半抗原引起 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 3.由自身抗原引起 肺肾综合征、肾小球肾炎 4.由自身受体抗体引起 毒性甲状腺肿、重症肌无力
二、发病机理:
免疫复合物(immune complex)也称为抗原抗体复合物, 通常根据其分子大小分成三类:
(1)Ⅰ类免疫复合物。是在抗原过量时(抗原:抗体=2:1) 形成的分子量小于106的复合物,可在肾小球血管中滤过从尿中 排出,不易致病。
A.CD2;
B.CD3;
C.SmIg ;
D.Igα,Igβ; E.MHC-I/MHC-II类分子
4.人T细胞可根据下列哪个特征区别于B细胞及其它细胞( )
A.形态;
B.Fc受体的存在; C.胞浆颗粒的是否存在;
D.CD2;
E.Ig表面标志
5. 免疫应答过程不包括:( )
A. B细胞在骨髓内的分化成熟
(三)发生过程和发生机制
致敏阶段
效应阶段
激发阶段
组胺 PAF PGD2 LTs
TNF、PGD2、 PAF、 LTs

血管扩张、 通透性增 加 支气管
收缩 肠能动 性增强
炎症
组织 重构
五、常见的I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1. 过敏性休克 (1)药物过敏性休克; (2)血清过敏性休克;
2.呼吸道过敏反应: 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
表 面 FcεRⅠ 结
合,使机体处于 致敏状态。
产生部位:呼吸道和消化道粘膜 固有层中
IgE 体 液 免 疫 应 答
3.参与的细胞
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来源:髓样干细胞前体
分布: 肥大细胞主要分布于结缔组织和粘膜; 嗜碱性粒细胞分布于外周血。
细胞生物学特征: 1)表面均表达高亲和力FcεRⅠ; 2)胞质内含大量颗粒; 3)FcεR与IgE特异性结合,可介导 脱颗粒反应,释放活性介质。
1963年Coombs和Gell根据反应发生的速度、发病机制和临床特征将 超敏反应分为Ⅰ、Ⅱ、Ⅲ和Ⅳ型。
I型超敏反应
速发型超敏反应
I 型 超敏反应(速发型)
immediate hypersensitivity
• 概 念:
相同抗原侵入机体后,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
粒细胞上的IgE发生交联,导致脱颗粒和活性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