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超敏反应
超敏反应(变态反应过敏反应)课件
01
超敏反应的预防与 控制
避免过敏原暴露
识别过敏原
了解和识别过敏原是预防超敏反 应的第一步,家长和医生应密切 关注宝宝的过敏症状,并找出可
能的过敏原。
避免接触
一旦确定了过敏原,应尽量避免宝 宝与过敏原的接触,例如避免在花 粉浓度高的季节外出,或在家中安 装空气净化器等。
诊断与治疗
诊断
诊断Ⅳ型超敏反应通常需要进行皮肤试验、血液检查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皮肤试验包括 斑贴试验和划痕试验,用于检测过敏原。血液检查可以检测过敏原特异性IgE抗体。组 织病理学检查可以通过观察组织样本中的炎症细胞和损伤特征来确定超敏反应的类型。
治疗
治疗Ⅳ型超敏反应的方法包括避免接触过敏原、药物治疗和免疫治疗。避免接触过敏原 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对于某些无法避免的过敏原,药物治疗是必要的。常用的药物 包括抗组胺药、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等。免疫治疗也称为脱敏治疗,通过逐渐增加
室内清洁
保持室内清洁,定期清洁和整理家 居环境,以减少过敏原的滋生。
免疫疗法
免疫耐受
通过免疫疗法,逐渐增加宝宝对过敏原的暴露量,帮助宝宝建立对 过敏原的免疫耐受,从而减少超敏反应的发生。
脱敏治疗
对于某些特定的过敏原,如尘螨、花粉等,可以进行脱敏治疗,通 过注射或舌下含服过敏原提取物,逐渐提高宝宝的耐受性。
超敏反应(变态反应 过敏反应)课件
THE FIRST LESSON OF THE SCHOOL YEAR
目录CONTENTS
• 引言 • Ⅰ型超敏反应(速发型超敏反应) • Ⅱ型超敏反应(细胞毒型超敏反应
)
目录CONTENTS
• Ⅲ型超敏反应(免疫复合物型超敏 反应)
超敏反应
嗜酸性粒细胞
4.生物活性介质 生物活性介质
组胺,白三烯,前列腺素,肝素等. 组胺,白三烯,前列腺素,肝素等. 引起平滑肌收缩 腺体分泌增加 小血管及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二,I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一)致敏阶段
变应原初次进入机体后------诱导产生 诱导产生 变应原初次进入机体后 IgE类抗体 类抗体------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 类抗体 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 细胞表面相应的受体结合------机体处于 细胞表面相应的受体结合 机体处于 致敏状态. 致敏状态. 通常靶细胞致敏状态可维持数月甚至更 如长期不接触变应原, 长,如长期不接触变应原,致敏状态可 逐渐消失. 逐渐消失.
三,临床常见疾病
(一)过敏性休克
最迅速,最严重--------甚至导致死亡 迅速, 严重 甚至导致死亡 1. 药物过敏性休克:以青霉素引发最为常见, 药物过敏性休克: 青霉素引发最为常见, 引发最为常见 此外头孢菌素,链霉素, 此外头孢菌素,链霉素,普鲁卡因等也可 引起(注意:提高青霉素质量, 引起(注意:提高青霉素质量,现用现 配). 2. 血清过敏性休克:再次使用动物免疫血清 血清过敏性休克: 如破伤风抗毒素, 如破伤风抗毒素,白喉抗毒素进行治疗或 紧急预防时,可发生过敏性休克, 紧急预防时,可发生过敏性休克,重者可 在短时间内死亡. 在短时间内死亡.
(二)激发阶段
指相同变应原再次进入机体时, 指相同变应原再次进入机体时,通过 与致敏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表面IgE 与致敏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表面 抗体特异性结合,使之脱颗粒, 抗体特异性结合,使之脱颗粒,释放 生物活性介质的阶段
(三)效应阶段
指生物活性介质作用于效应组织和官, 指生物活性介质作用于效应组织和官, 引起局部或全身过敏反应的阶段 1,平滑肌痉挛 , 2,小血管扩张 , 3,粘膜腺体分泌增加 ,
超敏反应1
静息肥大细胞
激活后 5 分钟
激活后 60 分钟
嗜碱性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同肥大细胞一样,其表面 有大量的FcεR,胞浆内有含多种生物活性 介质的大量嗜碱性颗粒。当IgE与其FcεR 结合形成“桥联”后可导致细胞脱颗粒, 释放出生物活性介质而引起过敏反应
嗜酸性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通过1)直接吞噬、破坏肥 大细胞等脱出的颗粒;2)释放组胺酶灭活 组胺;3)释放芳基硫酸酯酶灭活白三烯; 4)释放磷酯酶D灭活血小板活化因子,从 而对Ⅰ型超敏反应有负反馈调节作用
阿司 肾上 色甘酸 匹林 腺素 二钠 抑制生物活性介质合 成和释放的药物 支气管痉挛、 支气管痉挛、 黏液分泌 、 平滑肌收缩 组胺 缓激肽 白三烯 PAF PGE2 改善效 应器官 的药物
道
IgE
生物活 性介质 拮抗药
血管扩 张水肿 肾上 腺素 葡萄糖 酸钙
皮肤注射 脱敏疗法
IgG
扑尔敏
本章学习要求
初次接触 花粉
B细胞产生 细胞产生 特异性IgE 特异性
IgE结合于肥大 结合于肥大 细胞的FcεRⅠ Ⅰ 细胞的
再次接触 花粉
脱颗粒 花粉症
食物过敏
对蜂毒的过敏反应
五、防治原则
(一)变应原检测 皮肤试验 (二)治疗 1、环境控制治疗:避免接触 2、脱敏治疗 异种免疫血清脱敏治疗:紧急治疗和预防 特应性变应原脱敏治疗:蜂蜇过敏 封闭抗体
3、药物治疗: 阻止生物活性介质释放:阿司匹林 生物活性介质拮抗药:扑尔敏 改变效应器官反应性:肾上腺素 4、免疫新疗法 改变应答类型:Th2 改变应答类型:Th2 Th1 构建人源化抗IgE单抗 构建人源化抗IgE单抗 阻断IL阻断IL-4生物学作用
I 型超敏反应防治原则
超敏反应—超敏反应概述(动物微生物课件)
3.药物治疗
对已出现过敏症状的动物,可用药物治疗。
①抑制生物活性介质的合成和阻断其 释放 •阿司匹林--- 抑制前列腺素 •肾上腺素、色甘酸钠---阻止生物活 性介质的释放 ②拮抗生物活性介质 •组胺拮抗剂 --- 苯海拉明、扑尔敏、 异丙嗪等 ③改善效应器反应性的药物 •肾上腺素---解除支气管平滑肌痉挛, 抢救过敏性休克 •钙剂、VitC----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 和减轻皮肤粘膜炎症反应
迟发型
T细胞介导
Ⅰ型超敏反应 Ⅱ型超敏反应 Ⅲ型超敏反应 Ⅳ型超敏反应
速发型
细胞毒型 免疫复合物型
迟发型
I型超敏反应
一、概念: I型超敏反应又称为过敏性变态反应或 速发型变态反应,主要由特异性IgE抗 体介导产生,发生于局部或全身。 例如: 由异种动物血清(如破伤风抗毒素) 及青霉素等药物引起的全身过敏反应
二、I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初次受变应原刺激之后,遗传敏感的机体可产生相当量的IgE抗体(IgE由 呼吸道和消化道粘膜固有层中的浆细胞产生,正常人畜IgE含量很低); IgE具有亲细胞的特性,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IgE Fc段受体 结合,使机体处于敏感状态; 当相同变应原再次进入机体时,与致敏细胞表面的IgE特异性结合,激活 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使其脱颗粒释放组胺等生物活性物质,引起平 滑肌收缩,毛细血管扩张,血管壁通透性增加,腺体分泌增加,导致I型超 敏反应。
皮试
2.脱敏和减敏治疗 若难以避免再接触变应原,可采取脱敏 注射方法防止过敏反应的发生 异种免疫血清脱敏治疗: 如马破伤风抗毒素血清,小剂量,短间 隔(20~30min),多次皮下注射。 注意:这种脱敏是暂时的,经过一定时 间后,IgE将再产生,机体将重建敏感 状态。 特异性变应原脱敏治疗: 如花粉、尘螨,小剂量,长间隔(一周 左右) ,多次皮下注射。
第十九章超敏反应课件
IgG/IgM 中等大小IC沉积血管壁
局部Arthus反应
补体
激活补体,
血清病
血小板
激活嗜碱性粒、中性粒细胞 感染后肾小球肾炎
中性粒细胞 使血管透性增加, 溶酶体释放, 血类风湿性关节炎
嗜碱性粒细胞 小板凝集形成血栓
APC Th1/Tc细胞 巨噬细胞
APC将抗原提呈给T使之致敏
Th1释放细胞因子激活MΦ
TNF、PGD2. PAF、 LTs
酶
血管扩张、 通透性增 加 支气管
收缩 肠能动 性增强
炎症
组织 重构
五、常见的I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1.过敏性休克 (1)药物过敏性休克; (2)血清过敏性休克;
2.呼吸道过敏反应: 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
3.消化道过敏反应
4.皮肤过敏反应
(六)I型超敏反应防治原则
指机体对某些抗原进行初次应答后, 再次接 受相同抗原刺激时, 发生的一种以生理功能 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为主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亦称变态反应(allergy) 或过敏反应(anaphylaxis)
分类
Ⅰ 型超敏反应
(抗体介导)
Ⅱ 型超敏反应
(抗体介导)
Ⅲ 型超敏反应
(抗体介导)
Ⅳ 型超敏反应
(细胞介导)
胞内微生物感染
常
见
结核病、麻风病 病毒感染
迟
某些真菌感染
发
某些寄生虫感染
传染性迟发型超敏反应
型 小分子物质与皮 超 肤细胞蛋白结合
接触性皮炎
敏
油漆、染料、农药、化妆
反
品、药物等
应 同种异型抗原 疾
移植物排斥反应
病 自身抗原
第十九章 超敏反应
第十九章超敏反应一.选择题A型题1.Ⅲ型超敏反应引起炎症性反应和组织损伤的重要特征是A.红细胞浸润B.巨噬细胞浸润C.淋巴细胞浸润D.嗜酸性粒细胞浸润E.中性粒细胞浸润2.下列哪种超敏反应性疾病的发生与补体无关?A.肾小球肾炎B.血小板减少性紫癜C.甲状腺机能亢进D.接触性皮炎E.血清病3.下列生物活性介质中哪一种与Ⅰ型超敏反应的发生关系不大?A.备解素B.白三烯(LTs)C.前列腺素D.组胺E.血小板活化因子(PAF)4.给分娩Rh+胎儿的Rh-母亲注射Rh抗体,可以抑制母体内Rh抗体的产生,是因为注射的Rh抗体能够A.清除进入母体内的Rh抗原B.清除母体产生的Rh抗体C.促进母体内T S细胞的增殖D.促进母体内Tc细胞的增殖E.抑制母体内浆细胞产生抗Rh抗体5.青霉素诱导的溶血性贫血属于A. Ⅰ型超敏反应B. Ⅱ型超敏反应C. Ⅲ型超敏反应D. Ⅳ型超敏反应E. 不属于超敏反应6.Ⅰ型超敏反应不具有的特点是A.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背景B.发生迅速,消退也快C.特异性IgE参与D.无补体参与E.免疫病理作用以细胞破坏为主7.Ⅰ型超敏反应中具有重要调节作用的细胞是A.中性粒细胞B. 嗜碱性粒细胞C. 嗜酸性粒细胞D. 肥大细胞E. 血小板8.Ⅰ型超敏反应是由哪类抗体介导的A.IgGB.IgEC.IgAD.IgDE.IgM9.易诱导B细胞产生特异性IgE的细胞因子A.IL-1B.IL-2C.IL-5D.IL-3E.IL-410.下列哪项不是Ⅰ型超敏反应的特点A.发生快,消退快B.需要IgE和补体的参与C.多无严重的组织细胞损伤D.与遗传有关E.有明显的个体差异11.参与Ⅱ型超敏反应的成分主要是A.肥大细胞、嗜硷性粒细胞、致敏淋巴细胞B.抗原、T细胞、MφC.抗原、抗体、补体、MφD.抗体、抗原、免疫复合物E.以上均不对12.青霉素引发的溶血性贫血的机制是A.青霉素吸附红细胞,与相应抗体结合后激活补体B.红细胞膜上出现补体受体C.青霉素吸附到红细胞后直接活化补体D.吸附到红细胞上的补体结合青霉素所致E.抗体的直接溶血作用13.RH血型不符引起的新剩儿溶血症多发生于A.母RH-,儿RH-B.母RH+,儿RH+C.母RH-,儿RH+D.母RH+,儿RH-E.以上均不是14.ABO血型不符引起的溶血属于A.Ⅰ型超敏反应B.Ⅱ型超敏反应C.Ⅲ型超敏反应D.Ⅳ型超敏反应E.不属于超敏反应15.下列哪项属于Ⅲ型超敏反应A.溶血性贫血B.接触性皮炎C.哮喘D.类风湿性关节炎E.异种皮肤排斥反应16.免疫复合物所致基底膜损伤主要由那种物质引起A.溶酶体酶B.淋巴毒素C.链激酶D.溶血素E.IL-117.类风湿因子A.是自身变性的IgG分子B.是抗变性IgG的抗体C.是自身变性的IgM分子D.是抗变性IgM的抗体E.大多数为IgG类抗体18.病人反复局部注射胰岛素,引起局部红肿、出血、坏死与哪型超敏反应有关A. Ⅰ型超敏反应B. Ⅱ型超敏反应C. Ⅲ型超敏反应D. Ⅳ型超敏反应E. 以上均不是19.Ⅳ型超敏反应的重要病理学特征为A.淋巴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浸润B.嗜酸性粒细胞浸润C.中性粒细胞浸润D.淋巴细胞浸润E.以上均不对20.无抗体参与的超敏反应是A. Ⅰ型超敏反应B. Ⅱ型超敏反应C. Ⅲ型超敏反应D. Ⅳ型超敏反应E. Ⅱ型和Ⅲ型超敏反应21.关于青霉素引起超敏反应的描述哪项是错误的A.可引起Ⅰ、Ⅱ、Ⅲ、Ⅳ型超敏反应B.皮试阳性者可采用脱敏注射C.初次注射也可引起过敏反应D.个体差异明显E.青霉烯酸为半抗原B型题A.Ⅰ型超敏反应B.Ⅱ型超敏反应C.Ⅲ型超敏反应D.Ⅳ型超敏反应E.非超敏反应1.Arthus反应属于2.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属于3.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于4.结核菌素试验属于5.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属于6.过敏性哮喘属于A. Mφ、TH1B.Mφ、补体、NK细胞C.嗜硷性粒细胞、肥大细胞、IgED.中性粒细胞、免疫复合物沉积E.免疫复合物沉积、Mφ、IgE7.与Ⅰ型超敏反应有关的是8.与Ⅱ型超敏反应有关的是9.与Ⅲ型超敏反应有关的是10.与Ⅳ型超敏反应有关的是C型题A.Ⅰ型超敏反应B.Ⅱ型超敏反应C.两者均可D.两者均不可1.青霉素可引起2.结核菌素可引起3.ABO血型抗原可引起4.花粉可引起X型题1.在Ⅰ型超敏反应中,肥大细胞释放的生物活性介质可引起 A.毛细血管扩张B.平滑肌收缩C.血管通透性增高D.黏膜腺体分泌增加E.横纹肌收缩2.参与迟发型超敏反应的细胞有A.MφB.TCC.TH1D.NKE.LAK3.参与迟发型超敏反应的细胞因子有A.IL-7B.IL-2C.IL-4D.IFN-γE.TNF4.Ⅱ型超敏反应临床常见疾病有A.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B.输血反应C.新生儿溶血症D.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E.哮喘5.肥大细胞产生的活性介质包括A.组胺B.白三烯C.前列腺素D.激肽原E.血小板活化因子6.Ⅲ型超敏反应临床常见疾病有A.血清病B.输血反应C.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D.类风湿性关节炎E.类Arthus反应7.参与Ⅱ型超敏反应的效应细胞有A.TH1细胞B.Mφ细胞C.B细胞D.NK细胞E.中性粒细胞8.人体注射抗毒素可引起A.Ⅰ型超敏反应B.Ⅱ型超敏反应C.Ⅲ型超敏反应D.Ⅳ型超敏反应E.Arthus反应9.免疫复合物导致局部组织损伤的机制是 A.激活补体,释放过敏毒素和趋化因子 B.血小板活化,释放血管活性胺类物质 C.中性粒细胞聚集,释放溶酶体酶D.溶酶体酶活化T细胞产生CKE.Mφ被活化释放IL-1加重炎症反应10.以下哪些是细胞免疫介导的A.化妆品引起的接触性皮炎B.结核菌素阳性反应C.肾移植物排斥反应D.血清病E.全身性红斑狼疮二.名词解释1.超敏反应2.变应原3.Arthus反应三.问答题1.试述Ⅰ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2021年儿科主治医师第十九章变态反应性疾病
概述过敏反应(症)血清病变应性鼻炎支气管哮喘变态反应性皮肤病其他变态反应性疾病第一节概述一、变态反应概念及分类变态反应亦称超敏反应或过敏反应,是一种特殊的病理免疫反应,表现为当机体通过吸入、食入、注射或接触等途径接受抗原刺激后致使其反应性发生改变,机体再次暴露于相同抗原时,出现某些组织或器官甚至全身性强烈反应,引起组织损伤或机体生理功能紊乱。
根据细胞损伤的主要病理机制及临床特点Coombs和Gell将变态反应分为四种类型: 1快2毒3复合,4型最慢是迟发。
Ⅰ型变态反应:速发型或过敏型Ⅱ型变态反应:细胞毒型或细胞溶解型Ⅲ型变态反应:免疫复合物型或血管炎型Ⅳ型变态反应:迟发型超敏反应Ⅰ型变态反应·速发型或过敏型,由IgE介导,肥大细胞及嗜碱性粒细胞参与·特点是发生和消失迅速,反应过程中无补体参加,一般无组织细胞破坏·属于此型变态反应的疾病有过敏症、过敏性哮喘、荨麻疹、血管性水肿、食物过敏等Ⅱ型变态反应·又称细胞毒型或细胞溶解型·介导此型反应的抗体多为IgG、IgM,亦有少数IgA·属于Ⅱ型变态反应的常见疾病有免疫性血细胞减少症、ABO溶血、肺出血性肾炎综合征等Ⅲ型变态反应·亦称免疫复合物型或血管炎型,当存在持续性抗原或抗原量稍多于抗体时,抗原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并沉积于小血管壁,通过激活补体和细胞成分导致沉积部位发生以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变化和损伤,参与的抗体主要是IgG,少数为IgM和IgA·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血清病、某些荨麻疹、血管炎及狼疮肾炎等Ⅳ型变态反应·即迟发型超敏反应,由T淋巴细胞介导·典型的Ⅳ型变态反应见于结核再感染及皮肤结核菌素试验、接触性皮炎、湿疹、移植物排斥反应等二、特应性与特应性疾病特应性是指某些个体具有对环境变应原容易产生特异性IgE抗体并发生过敏性疾病的素质。
有明显的家族遗传倾向血清IgE值高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对异种蛋白过敏三、变态反应性疾病的防治原则第二节过敏反应(症)一、概述过敏反应是指机体接触过敏原后出现的严重变态反应,临床表现为严重的皮肤及全身症状与体征,包括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低血压以及支气管痉挛。
第十九章超敏反应
二、临床常见的Ⅳ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临床常见的Ⅳ ⒈传染性迟发型超反应 ⒉接触性皮炎
(二)激发阶段
相同变应原
与细胞表面IgE结合 结合 与细胞表面
刺激细胞释放物质活性介质
(三)效应阶段 生物活性介质 局部或全身过敏反应 效应组织或器官
生物活性介质 1、颗粒内预先形成储备的介质及其作用 、 是引起即刻反应的主要介质,作用: ①组胺 是引起即刻反应的主要介质,作用: 小静脉和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 小静脉和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刺激 支气管、胃肠道、子宫、 支气管、胃肠道、子宫、膀胱等处平滑肌收 促进粘膜腺体分泌增强。 缩;促进粘膜腺体分泌增强。 ②激肽原酶 作用于血浆中的激肽原生成激 激肽的作用:刺激平滑肌收缩, 肽。激肽的作用:刺激平滑肌收缩,使支气 管痉挛;使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 管痉挛;使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吸 引嗜酸性、嗜硷性粒细胞等向局部趋化。 引嗜酸性、嗜硷性粒细胞等向局部趋化。
Ⅰ型超敏反应 Ⅱ型超敏反应 Ⅲ型超敏反应 Ⅳ型超敏反应
速发型 细胞毒型或 细胞溶解型 免疫复合物型 血管炎型 迟发型
第一节 Ⅰ型超敏反应 由特异性IgE抗体介导。 抗体介导。 由特异性 抗体介导 主要特征有: 主要特征有: 发生快, ①发生快,消退亦快 只导致机体功能紊乱, ②只导致机体功能紊乱,而无严 重组织 细胞损伤 ③具有明显个体差异和遗传背景
第四节 Ⅳ型超敏反应 是由效应性T细胞与相应抗原结合后 细胞与相应抗原结合后, 是由效应性 细胞与相应抗原结合后, 引起以单个核细胞浸润和组织细胞为主要 特征的炎症反应。 特征的炎症反应。 此型超敏反应的发生与抗体和补体 无关,而与效应T细胞和吞噬细胞及其产 无关,而与效应 细胞和吞噬细胞及其产 生的细胞因子或细胞毒性介质有关。 生的细胞因子或细胞毒性介质有关。
第十九章 超敏反应
临床常见的II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输血反应 新生儿溶血症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 甲状腺功能亢进
与II型超敏反应有关的药物
• 青霉素、磺胺、安替比林、奎尼丁和非那西叮等药 物抗原表位能与血细胞膜蛋白或血浆蛋白结合获得 免疫原性,从而刺激机体产生药物抗原表位特异性 的抗体。
防治原则
• 变应原皮肤试验 • 脱敏治疗 异种免疫血清脱敏治疗和特异性 变异原脱敏疗法 • 药物治疗 抑制生物活性介质合成和释放 生 物活性介质拮抗药 改善效应器官反应性的 药物
Skin test for allergy
Skin test for allergy
第二节 II型超敏反应
II型超敏反应是由IgG或IgM类抗体与靶细胞 表面 相应抗原结合后,在补体、吞噬细胞和NK细 胞参与作用下,引起的以细胞溶解或组织损 伤为主的病理性免疫反应
IgE主要由鼻咽部、扁桃体、气管和胃肠道 黏膜下固有层淋巴组织中的B细胞产生 IgE + 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机体致敏
(三)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及
其表面高亲和性IgE Fc受体
肥大细胞主要分布在皮下小血管周围的结缔组织中 和黏膜下层,嗜碱性粒细胞主要分布在外周血中
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具有高亲和性IgE Fc 受体,胞质中有嗜碱性颗粒。激活后可释放出 颗粒性物质 FcεRI由一条α链、一条β链和两条相同的γ链组成。 α链与IgE的FC段结合,β链和γ链可介导信号转导。
I型超敏反应 II型超敏反应 III型超敏反应 速发型超敏反应 细胞毒型超敏反应 免疫复合物型超敏反应
Ⅳ型超敏反应
迟发型超敏反应
I型
---- 速发型 (IgE)
II型 ---- 细胞毒型(IgG,IgM) III型 ---- 免疫复和物型(IgG) IV型 ---- 迟发型(Th1,TDTH) -----------------------------V型? ---- CTL VI型?---- 细胞因子 VII型?
超敏反应及免疫学应用习题
第十六章免疫病理之一:超敏反应【目的要求】掌握:超敏反应的概念、分型;Ⅰ、Ⅱ、Ⅲ、Ⅳ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及临床常见疾病;Ⅰ型超敏反应的防治原则。
熟悉:Ⅰ、Ⅱ、Ⅲ、Ⅳ型超敏反应的特点。
【教学难点】Ⅰ、Ⅱ、Ⅲ、Ⅳ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教学内容】一、超敏反应的概念(超敏反应、变态反应、过敏反应)、超敏反应的分类:根据发生机制和临床特点分为Ⅰ、Ⅱ、Ⅲ、Ⅳ型。
二、Ⅰ型超敏反应:1、特点及参与成分(变应原、变应素、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2、发生机制(致敏阶段、发敏阶段)。
3、临床常见疾病及防治原则。
三、Ⅱ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临床常见疾病。
四、Ⅲ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临床常见疾病。
五、Ⅳ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临床常见疾病。
【复习思考题】一、名词解释1.超敏反应2. 变应原3. 变应素4. Authus反应5. DTH二、填空题1.超敏反应是一种以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为主要特征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2.根据免疫应答的机制和临床特点,可将超敏反应分为4型:其中 I 型,又称速发型超敏反应; II 型,又称细胞毒型或细胞溶解型超敏反应; III 型,又称为免疫复合物型超敏反应; IV 型,又称迟发型超敏反应。
3.表面具有FcεRI的细胞有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4.根据I型超敏反应效应发生的快慢和持续时间的长短,分为速发相和迟发相两种类型。
5.致敏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颗粒内预先形成储备的介质包括组胺和激肽原酶;新合成的介质主要包括白三烯、前列腺素D2 和血小板活化因子。
6.青霉素降解产物青霉噻唑醛酸和青霉烯酸是半抗原,与体内组织蛋白结合后就具有了免疫原性。
7.ABO血型的天然血型抗体属于 IgM 类抗体;引起新生儿溶血症的Rh抗体是 IgG 抗体。
8.补体不参与 I 型和 IV 型超敏反应。
9.Ⅳ型超敏反应是以单个核细胞浸润和组织细胞损伤为主要特征的炎症反应。
10.食物过敏反应属于 I 型超敏反应;异型输血反应属于 II 型超敏反应;急性肾小球肾炎多数属于 III型超敏反应;接触性皮炎属于 IV 型超敏反应。
医学免疫学考试精品题库:第十九章 超敏反应
第十九章超敏反应复习要点:1. 掌握超敏反应的概念及分类。
2. 掌握 I 型超敏反应的概念,组织损伤机制与常见疾病。
3. 了解 I 型超敏反应中 IgE 合成的调节及其受体。
4. 掌握Ⅱ型超敏反应的概念;组织损伤机制及常见疾病。
5. 掌握Ⅲ型超敏反应的概念、组织损伤机制及常见疾病。
6. 掌握 IV 型超敏反应的概念、组织损伤机制及常见疾病。
7. 掌握四型超敏反应的主要异同点。
一、单项选择题1.Ⅰ型超敏反应又称为:A. 免疫复合物型超敏反应B. 迟发型超敏反应C. 速发型超敏反应D. 细胞毒型超敏反应E. 细胞溶解型超敏反应2.Ⅰ型超敏反应性炎症以哪种细胞浸润为主?A. 嗜酸性粒细胞B. 肥大细胞C. 单核细胞D.T淋巴细胞E. 中性粒细胞3.释放介导Ⅰ型超敏反应生物活性物质的主要细胞是:A. 巨噬细胞B. 单核细胞C. 肥大细胞D. B淋巴细胞E. 中性粒细胞4.Ⅰ型超敏反应细胞内游离Ca2+升高能引起:★A. 淋巴细胞增殖B. 增强细胞膜稳定性C. 肥大细胞脱颗粒D. 生物活性介质合成减少E. 以上都不是5.Ⅰ型超敏反应时,细胞内cAMP降低和(或)cGMP升高能引起:★A. 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B. 淋巴细胞增殖C. 增强细胞膜稳定性D. Tc细胞对靶细胞的破坏E. 以上都不是6.Ⅰ型超敏反应可通过下列哪种成分被动转移? ★A. 致敏淋巴细胞B. 患者的血清C. 特异性转移因子D. 生物活性介质E. 特异性IgE形成细胞7.下列哪些细胞表达高亲和力的FcεRⅠ?A. 单核细胞、巨噬细胞B. 中性粒细胞、肥大细胞C. 中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D. 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E. 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8.介导Ⅰ型超敏反应迟缓相的最主要介质是:A. 组胺B. 白三烯C. 肝素D. 腺苷酸环化酶E. 血小板活化因子9.磷酸酯酶D可以灭活:★★A. 花生四烯酸B. 缓激肽C. 白三烯D. 血小板活化因子E. 组胺10.可以被芳香基硫酸酯酶灭活的是:★★A.ECF-AB. 前列腺素EC. 白三烯D. 5-羟色胺E. 激肽酶11.氨茶碱通过哪种机制提高胞内cAMP水平? ★A. 刺激β肾上腺素能受体B. 抑制腺苷酸环化酶C. 激活腺苷酸环化酶D. 抑制磷酸二酯酶E. 激活磷酸二酯酶12.下列哪项能诱导已被豕草花粉致敏者的肥大细胞脱颗粒? ★★A. 抗IgE的F(ab’)2B. 抗豕草花粉变应原的IgGC. 豕草花粉变应原的一个单价片段D. 抗豕草花粉变应原的IgEE. 抗IgE的Fab与细胞表面IgE结合13.介导Ⅰ型超敏反应的生物活性介质是:A. 磷脂酶DB. 组胺酶C. IgED. LTsE. 以上都不是14.Ⅱ型超敏反应又称为:A. 迟发型超敏反应B. 免疫复合物型超敏反应C. 细胞毒型超敏反应D. 速发型超敏反应E. 过敏反应15.Ⅲ型超敏反应又称为:A. 细胞溶解型超敏反应B. 细胞毒型超敏反应C. 速发型超敏反应D. 免疫复合物型超敏反应E. 迟发型超敏反应16.Ⅳ型超敏反应又称为:A. 迟发型超敏反应B. 速发型超敏反应C. 细胞毒型超敏反应D. 免疫复合物型超敏反应E. 细胞溶解型超敏反应17.抗体介导的超敏反应有:A. Ⅰ、Ⅱ、Ⅳ型超敏反应B. Ⅰ、Ⅱ、Ⅲ型超敏反应C. Ⅰ、Ⅲ、Ⅳ型超敏反应D. Ⅱ、Ⅲ、Ⅳ型超敏反应E. Ⅱ、Ⅳ、Ⅴ型超敏反应18.T淋巴细胞介导的超敏反应是:A.Ⅰ型超敏反应B.Ⅱ型超敏反应C.Ⅲ型超敏反应D. Ⅳ型超敏反应E. 以上都不是19.关于Ⅳ型超敏反应的叙述,下列哪项是正确的?A.以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B.抗原注入后4小时达到反应高峰C.补体参与炎症的发生D.能通过血清Ig被动转移E.以单个核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20.下列哪项属于Ⅳ型超敏反应的机制?A.过敏性休克B.血清病C.类风湿性关节炎D.结核菌素皮肤试验阳性E.系统性红斑狼疮21.下列哪项疾病属于免疫复合物型超敏反应?A.过敏性休克B.特应性皮炎C.新生儿溶血症D.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E.肺出血肾炎综合征22.Ⅳ型超敏反应可经下列哪种成分被动转移? ★A.巨噬细胞B.淋巴细胞C.血清IgD.血清补体E.中性粒细胞23.引起Ⅲ型超敏反应的始动因素是:★A.细胞因子B.单核吞噬细胞系统C.补体D.免疫球蛋白E.免疫复合物24.属于Ⅰ型超敏反应的疾病是:A.新生儿溶血症B.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C.接触性皮炎D.自身免疫性疾病E.血清过敏性休克25.属于Ⅱ型超敏反应的疾病是:A.新生儿溶血症B.系统性红斑狼疮C.血清病D.接触性皮炎E.青霉素过敏性休克26.属于Ⅲ型超敏反应的疾病是:A.新生儿溶血症B.输血反应C.血清病D.接触性皮炎E.青霉素过敏性休克27.属于Ⅳ型超敏反应的疾病是:A.新生儿溶血症B.支气管哮喘C.血清病D.接触性皮炎E.青霉素过敏性休克28.下列哪种疾病的变应原是半抗原? ★A.系统性红斑狼疮B.农民肺C.青霉素治疗后发生的溶血性贫血D.风湿性关节炎E.对移植肾的排斥反应29.免疫复合物病引起血管炎的主要原因是:★A.组胺和白三烯B.攻膜复合体C.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D.细胞因子E.多形核白细胞的溶酶体酶30.预防Rh血型不合的新生儿溶血症的方法是:A.用抗Rh血清给新生儿进行人工被动免疫B.给胎儿输入母亲的红细胞C.用过量的抗原中和母亲的抗Rh球蛋白D.用免疫抑制剂抑制母体产生抗Rh抗体E.分娩72小时内给产妇注射抗Rh免疫血清31.下列哪种因素出现时可能发生血清病?A.存在抗肾小球基膜抗体B.大量IgE产生C.补体水平升高D.中等大小可溶性免疫复合物形成E.巨噬细胞功能亢进32.引起皮肤迟发型炎症主要是由于:★A. CTL特异杀伤作用B.中等大小可溶性IC的沉积C. C5b-9大量形成D.T DTH释放大量淋巴因子E. 肥大细胞脱颗粒33.引起Arthus反应的主要原因是:A.T DTH释放的淋巴因子的作用B. 单个核细胞浸润引起的炎症C. 肥大细胞脱颗粒D.IgE抗体大量产生E.IC引起的补体活化34.引起迟发型皮肤试验阳性的相关物质是:★A. 抗原、抗体与补体B. 沉积的免疫复合物C. 淋巴因子和补体D. 特异性T DTH及释放的细胞因子E. 抗原、NK细胞35.迟发型超敏反应的组织病理学特点为:A. 小血管扩张、水肿B. 单个核细胞浸润C. 嗜酸性粒细胞浸润D. 中性粒细胞浸润E. 小血管壁内外IC沉积36.关于细胞免疫介导的免疫病理损伤,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A. 去除巨噬细胞可以加重损伤B. 抗组胺药可以抑制C. 抗CD3 McAb和补体能减轻损伤D. 去除NK细胞可以加重损伤E. 去除T淋巴细胞可以加重损伤37.关于Ⅰ型超敏反应的叙述,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A. 由IgG抗体介导B. 以释放大量细胞因子为特征C. 只发生在人类D. 白三烯介导Ⅰ型超敏反应迟缓相E. 24小时反应达到高峰38.Ⅱ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是:★A. Mφ直接吞噬靶细胞B.CTL特异性杀伤靶细胞C. 补体依赖的细胞毒D. 中性粒细胞释放溶酶体酶E. 嗜酸性粒细胞介导的ADCC39.引起Ⅲ型超敏反应组织损伤的主要细胞是:★A.MφB. 血小板C. 淋巴细胞D. 中性粒细胞E.NK细胞40.临床上药物过敏性休克,以哪一种药物最常见? ★A.链霉素B.先锋霉素C.维生素BlD.青霉素E.普鲁卡因41.下列哪种因素与免疫复合物性疾病发病无关? ★A. 血管活性物质的释放B. 免疫复合物在血管壁沉积C. 激活补体活化产生大量C3a、C5aD.大量IC形成E.大量淋巴细胞局部浸润42.不能引起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的因素是:★★A. 细胞表面IgE与多价Ag结合B.C3a、C5aC. 植物凝集素与细胞上IgE分子结合D.IgE与单价Ag结合E.抗FcεRⅠ抗体43.不属于Ⅰ型超敏反应预合成介质的是:A.组胺B.蛋白水解酶C.NCF-AD.ECF-AE.PAF44.一般不引起Ⅰ型超敏反应的物质是:★A.豕草花粉B.青霉素C.鱼、虾D.动物皮屑E.结核菌素45.一般不引起迟发型超敏反应的物质是:★★A.豕草花粉B.镍C.化妆品D.青霉素E.结核菌素46.以下哪项不属于迟发型超敏反应? ★A.接触性皮炎 B. 干酪性肺炎 C. 移植物排斥反应D. 血清病E.结核菌素皮肤试验阳性47.与Ⅰ型超敏反应的新合成介质无关的是:★A.环氧合酶B.PGD2C.血栓素A2D.LTsE.组胺48.非肥大细胞源性介质是:★★A.缓激肽B.组胺C.激肽原酶D.LTC4E.肝素49.肾上腺素与下列哪种作用无关? ★★A.松弛平滑肌B.可以引起支气管扩张C.活化腺苷酸环化酶D.使小血管收缩E.增加血管壁通透性50.不属于免疫复合物病的是:★A.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B.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C. 血清病D. 血管炎E.Arthus反应51.下列哪种物质与Ⅲ型超敏反应的炎症无关? ★★A.中性蛋白水解酶B.激肽形成酶C.IL-4D.胶原酶E.血管活性胺类物质52.关于Ⅰ型超敏反应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由IgE介导的超敏反应 B.肾上腺素治疗有效C.有明显的个体差异D.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参与E.多在接触变应原48小时后发生53.关于Ⅰ型超敏反应的特点,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肥大细胞与嗜碱性粒细胞参与B.发生快C.主要抗体是IgED.24小时达高峰E.主要表现为生理功能紊乱54.关于Ⅱ型超敏反应的特点,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 需要补体参与B.有致敏淋巴细胞参与C. 需要 Mφ和NK细胞参与D.最后引起靶细胞溶解E. 由IgG和IgM介导55.关于Ⅲ型超敏反应的特点,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由IgG和IgM介导B.有补体参与C.为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D. Ag、Ab在血液循环中形成中等大小免疫复合物E.发生快,消退也快56.关于Ⅳ型超敏反应的特点,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 不需要补体参与B. 为单个核细胞浸润为主和细胞变性坏死的炎症C. 导致组织损伤D. 接触变应原6小时内发病E. 以T淋巴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为基础57.下列哪种物质不参与药物过敏性休克?A.组胺B.备解素C.激肽D.白三烯E.前列腺素58.不属于Ⅱ型超敏反应疾病的是:A.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B. 输血反应C. 肺-肾综合征D.接触性皮炎E. 新生儿溶血症69.与Ⅱ型超敏反应发生无关的是:A.补体B.吞噬细胞C.肥大细胞D.IgGE.IgM60.补体不参与下列哪种超敏反应性疾病的发生? ★A.溶血性贫血B.重症肌无力C. 肾小球肾炎D. 血清过敏症(血清过敏性休克)E.血小板减少性紫癫61.与Ⅲ型超敏反应发生无关的成分是:A.血小板B.IgG或IgMC.补体D.中性粒细胞E.Tc细胞62.不参与Ⅳ型超敏反应发生的成分是:★A.CD4+T细胞B.巨噬细胞C.细胞因子D.CD8+T细胞E.补体63.关于Rh血型不合导致的新生儿溶血症,下列哪顶是错误的?A. 补体参与该病的发生B. 分娩后72小时内给母体注射抗Rh血清,可成功预防该疾病C. 母亲在孕育第2胎Rh+胎儿时发生D. 引起溶血的抗体为新生儿体内IgM抗体E. 引起溶血的抗体为母体IgG抗体64.关于血清病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 免疫复合物沉积于关节滑膜、毛细血管壁B. 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C. 血清补体水平下降D. 可有肾小球基膜的损伤E. 最终导致靶细胞的损伤65.关于Ⅰ型超敏反应皮肤试验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一般在15~30分钟观察结果B.局部皮肤有丘疹,周围有红晕C.组织改变为局部水肿、充血D.可检测引起Ⅰ型超敏反应的变应原E.可有单个核细胞浸润66.与IgE类抗体无关的是:★★A. Prausnitz-KÜstner反应B.血清过敏症C.变态反应性鼻炎D.赫氏反应E.青霉素皮肤试验阳性67.不属于Ⅳ型超敏反应的现象★A.肉芽肿B.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C.移植物排斥反应D.化妆品引起的皮炎E.特应性皮炎二、多项选择题1.抗毒素脱敏疗法的机制是:★A. 小剂量变应原只引起微量的生物活性介质的释放B. 少量介质迅速被灭活不引起明显的临床症状C. 短期内小剂量、多次注射逐渐消耗肥大细胞上的IgED. IgE耗尽,机体处于暂时脱敏状态E. 此时接受大量变应原,不引起超敏反应2.在Ⅰ型超敏反应防治中,最常使用的肾上腺素具有哪些主要作用? ★A. 稳定肥大细胞胞膜B. 解除支气管平滑肌痉挛C. 提高cAMP浓度D. 减少腺体分泌E. 抑制磷酸二酯酶3.关于农民肺的叙述,下列哪些是正确的? ★★A. 由吸入的抗原与特异性IgG抗体结合而引起的B. 为肺内Arthus反应C. 为免疫复合物型超敏反应D. 变应原为嗜热放线菌孢子或菌丝E. 常于吸入变应原后24小时出现严重呼吸困难4.免疫复合物导致局部组织损伤的机制是:★A. 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释放过敏毒素和趋化因子B. CKs激活血小板,释放血管活性胺类物质C. 中性粒细胞聚集并释放溶酶体酶D. 溶酶体酶激活T淋巴细胞产生CKsE. Mφ被激活释放IL-1等,加重炎症反应5.在Ⅰ型超敏反应中,肥大细胞具有哪些特性?A. 广泛分布在皮肤粘膜下层结缔组织中B. 肥大细胞膜上相邻的FCεRⅠ桥联导致脱颗粒C. 肥大细胞可分为结缔组织型和粘膜型两型D. 肥大细胞能释放CKsE. 胞质颗粒内含组胺、ECF-A、LTs等介质6.有IgE抗体参与的免疫过程是:A.Prausnitz-KÜstner试验B.Arthus反应C. 过敏性鼻炎D. 食物变态反应E. 支气管哮喘7.关于血清病的特点,下列哪些是正确的?A. 形成中等大小的免疫复合物,造成组织损伤B. 初次一次性注射大量抗毒素而出现的反应C. 补体大量消耗D. 通常在注射后7~14天发病E. 是Ⅱ型超敏反应的一种临床表现8.Arthus反应的发生机制包括:A. 淋巴细胞在局部浸润B. 抗原抗体复合物沉积于血管壁基膜C. 中性粒细胞及血小板在局部聚集D. 补体被激活E. 肥大细胞脱颗粒9.T淋巴细胞介导的超敏反应结果可以是:★A. 肉芽肿形成B. 皮肤局部红肿、硬结C. 移植物排斥反应D. 剥脱性皮炎E. 肺空洞形成10.Ⅰ型超敏反应具有哪些特点?A. 由IgE介导B. 补体参与反应C. 有明显的个体差异D. 有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参与E. 反应多在24小时内消退11.Ⅱ型超敏反应的特点是:A. 需补体参与B. 抗原在靶细胞表面C. 需Mφ、NK细胞参与D. 最后导致靶细胞溶解E.IgG、IgM类抗体参与反应12.与Ⅰ型超敏反应有关的生物活性介质是:A. 组胺B. 备解素C. 激肽D. 白三烯E. 前列腺素13.属于Ⅱ型超敏反应的是:A. 甲状腺功能亢进B. 氨基比林导致的粒细胞减少症C. 新生儿溶血症D. 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E.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14.参与Ⅱ型超敏反应的细胞或分子是:A. 补体B. 巨噬细胞C. NK细胞D. IgGE. IgM15.与补体有关的超敏反应性疾病是:A.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B. 重症肌无力C. 肾小球肾炎D. 甲状腺功能亢进E.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6.参与Ⅲ型超敏反应的细胞或分子是:A. 血小板B. IgG和IgM类抗体C. 补体D. NK细胞E. 中性粒细胞17.Ⅰ型超敏反应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可能与下列哪些因素有关? ★★A. 缺乏分泌型IgAB. 胆碱能神经兴奋性增高C. 易产生IgED. 组胺酶减少或活性低E. 胆碱酯酶缺乏18.与免疫复合物型超敏反应发病有关的因素是:A. 血管活性物质的释放B. 沉积的IC激活补体C. 吞噬细胞释放过敏毒素D. 中等大小循环IC的形成E. 可通过攻膜复合体加重组织损伤19.能引起肥大细胞两个邻近的FcεRⅠ发生桥联的因素有:★★A. 多价变应原与肥大细胞上的IgE结合B. 抗FcεRⅠ的抗体C. 与受体结合的IgE与抗IgE抗体结合D. 植物凝集素与IgE分子上的受体结合E. 与受体结合的IgE与抗独特型抗体结合20.介导Ⅰ型超敏反应的预合成介质是:★A. 组胺B. 激肽原酶C. 肝素D. ECF-AE. LTD421.能引起速发型超敏反应的物质是:A. 破伤风抗毒素B. 青霉素C. 屋尘D. 牛奶E. 豕草花粉22.能引起迟发型超敏反应的物质是:★★A. 镍B. 染料C. 槲叶毒葛D. 磺胺E. PPD23.以下哪些免疫应答是细胞免疫介导的? ★A. 化妆品引起的接触性皮炎B. 机体对某些寄生虫感染的免疫力C. 肾移植物排斥反应D. 念珠菌病E. 全身性红斑狼疮24.介导Ⅰ型超敏反应的新合成介质是:A. 脂氧合酶B. PGD2C. PAFD. LTsE. NCF-A25.来源于肥大细胞的介质是:★A. LTsB. 缓激肽C. 血栓素A2D. PGD2E. ECF-A26.下列哪些条件下易形成中等大小的免疫复合物? ★A. 可溶性抗原B. 颗粒性抗原C. IgG类抗体D. 抗原略多于抗体E. 中等亲和力的抗体27.在Ⅲ型超敏反应中C3a、C5a的作用是:A. 直接活化血管作用B. 引起嗜碱性粒细胞、肥大细胞脱颗粒C. 趋化作用D. 吸引PMN聚积于IC围围E. 激血小板释放LTs28.Ⅲ型超敏反应中引起血管通透性增加的因素有:A.C5a直接作用于血管B.C3a、C5a引起嗜碱性粒细胞、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血管活性胺类物C. 血小板活化,释放血管活性胺类物质D. 血小板聚集,微血栓成,导致局部缺血、出血E. 中性粒细胞浸润29.以下哪些疾病属于免疫复合物病?A. 甲状腺功能亢进B. 链球菌感染后的肾小球肾炎C. SLED. 变应性鼻炎E. 传染性变态反应30.多形核白细胞所释放的可以加重Ⅲ型超敏反应炎症的因子是:★★A. 中性蛋白水解酶B. 激肽形成酶C. 阳离子D. 胶原酶E. 5-羟色胺31.关于Ⅲ型超敏反应的叙述,下列哪些是正确的?A. 由IgG和IgM介导B. 需要补体参与C. 为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D. 抗原、抗体存在于血液循环中E. 免疫病理以功能紊乱为主32.关于Ⅳ型超敏反应的叙述,下列哪些是正确的?A. 需要补体参与B. 迟发型C. 为单个核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D. 有明显的遗传因素E. 以细胞免疫为基础33.参与Ⅳ型超敏反应的成分是:★A. T淋巴细胞B. 巨噬细胞C. 淋巴因子D. 单核因子E. 补体34.与Ⅰ型超敏反应有关的细胞是:★A. 单核/巨噬细胞B. 嗜碱性粒细胞C. 肥大细胞D. 中性粒细胞E. 嗜酸性粒细胞35.在Ⅰ型超敏反应中,细胞内cAMP降低能引起:★A. 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等生物活性介质B. 淋巴细胞增殖分化C. 胞内储存Ca2+释放入胞质D.Tc杀伤靶细胞E. 抑制炎症发生36.属于Ⅰ型超敏反应的疾病是:A. ABO血型不合新生儿溶血症B. 支气管哮喘C. 接触性皮炎D. 初次注射血清病E. 青霉素过敏症37.发生机制属于Ⅱ型超敏反应的疾病是:A. 新生儿溶血症B. 系统性红斑狼疮C. 肺-肾综合征D. 传染性变态反应E. 青霉素过敏性休克38.发病机制属于Ⅲ型超敏反应的疾病是:A. 系统性红斑狼疮B. 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C. 再次注射血清病D. Arthus反应E. 类风湿性关节炎39.发生机制属于Ⅳ型超敏反应的是:A. 肉芽肿B. 肺结核C. 重症肌无力D. 接触性皮炎E.移植物急性排斥反应40.Ⅰ型超敏反应中肥大细胞释放的活性介质可引起:A. 趋化作用B.毛细血管扩张C. 血管壁通透性增加D.平滑肌收缩E. 粘膜腺体分泌增加41.Ⅰ型超敏反应中,具有趋化作用的活性介质是:★A. PGD2B. LTB4C. PAFD. ECF-AE. NCF-A42.Ⅱ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是:A. 激活补体溶解靶细胞B. 调理作用C. 释放淋巴因子D. ADCCE. CTL杀伤靶细胞43.人类局部免疫复合物病见于:★A. 反复注射胰岛素B. 反复使用异种抗毒血清C. 反复接触染料引起的接触性皮炎D. 多次注射狂犬病疫苗E. 长期吸入某些真菌孢子引起的过敏性肺泡炎三、填空题1.Gell和Coombs根据超敏反应发生机制和临床特点,将其分为四型:Ⅰ型超敏反应,即型超敏反应;Ⅱ型超敏反应,即敏反应;Ⅲ型超敏反应,即型超敏反应;Ⅳ型超敏反应,即型超敏反应。
第十九章 超敏反应
©2001 免疫学信息网
㈡ 呼吸道过敏症:
适应情况:抗毒素皮试阳性的必用者 适应情况:抗毒素皮试阳性的必用者 方法:小剂量、短间隔多次注射抗毒素 方法:小剂量、短间隔多次注射抗毒素 机制: 使体内致敏靶细胞分期分批脱敏 机制: 使体内致敏靶细胞分期分批脱敏 →最终全部解除致敏状态
©2001 免疫学信息网
2、嗜酸性粒细胞 1)来源:骨髓髄样前体细胞 来源: 2)分布: 分布: 呼吸道、消化道、 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粘膜上 皮下的结缔组织。 皮下的结缔组织。 3)生物学特征:作用的双重性 生物学特征:作用的双重性
©2001 免疫学信息网
阿司匹林;色甘酸二钠; 如:阿司匹林;色甘酸二钠;肾上腺素等
2.生物活性介质拮抗剂 2.生物活性介质拮抗剂 生物活性介质
苯海拉明;扑尔敏; 如:苯海拉明;扑尔敏;阿司匹林等
3.改善效应器官反应性的药物 3.改善效应器官反应性的药物
肾上腺素、 如:肾上腺素、葡萄糖酸钙等
©2001 免疫学信息网
3)生物学特征
表面均表达高亲和力 表面均表达高亲和力FcεRI; 高亲和力 ; 嗜碱性颗粒; 胞质内含嗜碱性颗粒 胞质内含嗜碱性颗粒; FcεRI交联,可介导脱颗粒反应,释放活性 交联, 脱颗粒反应 交联 可介导脱颗粒反应,释放活性 介质
©2001 免疫学信息网
机制:改变抗原进入途径, 抗原进入途径 机制:改变抗原进入途径,诱导机体产生
大量特异性IgG类封闭抗体 大量特异性IgG类封闭抗体 IgG
第十九章 超敏反应
第四节 Ⅳ型超敏反应
(迟发型超敏反应,delayed type hypersensitivity, DTH )
• 特点: 1、发病迟缓(24~48h后) 2、与抗体、补体无 关 3、无明显的个体差异(又称 细胞介导型)
四、 Ⅳ型(迟发型超敏反应)
★ 一)
机制
由致敏T细胞再次接触相同抗原18~24小时后产 生T细胞介导的,以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浸润为 主的病理性损伤,48~72小时达高峰 抗原:病毒、胞内寄生菌、寄生虫、真菌等 细胞:CD4+TH1细胞和CD8+Tc细胞
主要特点:
1.发生快、消退快,一般不易造成组织细胞的损 伤,多表现为功能的紊乱; 2.参与的抗体为IgE和IgG4,参与的细胞为肥大 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等; 3.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
参与Ⅰ型超敏反应的成分与细胞
变应原
1、花粉
2、 尘埃
3、异种动物蛋白成分
动物唾液、皮屑、抗毒素
所致疾病
1)过敏性休克:最严重,常见药物过敏性休克和
血清性过敏性休克
2)呼吸道过敏症:常见变应性鼻炎和支气管哮喘
3)消化道过敏症
4)特应性皮炎
防治原则
1、询问病史,避免接触
2、皮肤试验
3、特异性脱敏疗法
(1) 异种免疫血清脱敏
(2) 特异性变应原脱敏
4、药物治疗
(1) 抑制生物活性介质释放:如色苷酸二钠
交叉抗原:链球菌胞壁与正常膜间的共同抗原
自身修饰的抗原:理化因素,污染等所致 药物结合所致
2、抗体及介导的溶细胞作用
IgG 、IgM类抗体
三)临床常见的Ⅱ型反应性疾病
1、输血反应
ABO血型不符
超敏反应课程课件
发病机制
Ⅰ型超敏反应
Ⅱ型超敏反应
Ⅲ型超敏反应
Ⅳ型超敏反应
由IgE介导,引发炎症介 质释放和组织损伤。
由IgG或IgM介导,引起 细胞表面抗原改变,引
发细胞损伤。
由IgG或IgM介导,引发 免疫复合物形成和组织
损伤。
由T细胞介导,引发炎症 细胞浸润和组织损伤。
临床表现
Ⅰ型超敏反应
常见于过敏性鼻炎、哮喘等, 表现为呼吸道痉挛、呼吸困难
等症状。
Ⅱ型超敏反应
常见于输血反应、新生儿溶血 病等,表现为红疹、黄疸、溶 血性贫血等症状。
Ⅲ型超敏反应
常见于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 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病,表现 为关节肿痛、肾脏损伤等症状 。
Ⅳ型超敏反应
常见于接触性皮炎、药物过敏 等,表现为皮肤红肿、瘙痒等
症状。
02
Ⅰ型超敏反应
概述
定义
Ⅰ型超敏反应是由IgE介导的快速 超敏反应,也称为过敏反应。
诊断与治疗
诊断Ⅲ型超敏反应性疾病需要进行详 细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 查,以确定免疫复合物的沉积和炎症 反应的存在。
治疗Ⅲ型超敏反应性疾病通常需要使 用抗炎药物、免疫抑制剂等药物来抑 制炎症反应和免疫应答,同时根据疾 病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案。
05
Ⅳ型超敏反应
概述
定义
特点
Ⅳ型超敏反应是由细胞介导的免疫反 应,通常需要较长时间才会发生。
发生机制
过敏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IgE抗 体,当再次接触过敏原时,IgE抗 体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结合 ,引发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导致 过敏症状。
特点
发生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
常见疾病:过敏性鼻炎、荨麻疹等
第十九章 超敏反应
第十九章超敏反应(参考答案)一、单选题1.不能引起I型超敏反应的抗原是A.花粉B.螨同种异型抗原D.真菌E.青霉素2.当患者需要注射抗毒素,而又对其过敏时,可采取的治疗措施是:脱敏注射B.减敏疗法C.先小量注射类毒素,再大量注射抗毒素D.同时注射类毒素和足量抗毒素E.先服用抗过敏药物,再注射抗毒素3.属于I型超敏反应的疾病是:A.过敏性休克样反应B.新生儿溶血症C.系统性红斑狼疮过敏性休克E.传染性变态反应4.不属于III型超敏反应的疾病是:A.类风湿性关节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C.血清病D.全身性红斑狼疮E.免疫复合物性肾小球肾炎5.属于II型超敏反应的疾病是:A.Arthus反应格雷夫斯病(Graves病)C.花粉症D.接触性皮炎E.血清病6.属于IV型超敏反应的疾病是:A.新生儿溶血症B.支气管哮喘C.血清病D.青霉素过敏性休克接触性皮炎7.与类风湿因子特异性结合的是:A.自身IgG分子B.自身IgM分子C.自身变性的IgE分子D.自身变性的IgM分子IgG分子二、填空题1.表面具有IgE Fc受体的细胞有___肥大细胞___和____嗜碱性粒细胞______。
2.超敏反应是一种引起机体____组织损伤__或____功能紊乱______的免疫应答。
3.青霉素的降解产物属一种__半抗原__,与人体组织蛋白结合可获得__免疫原____性。
4.在注射_ 抗毒素 _时,如果遇到皮肤反应阳性者,可采取小剂量、短间隔、连续多次注射后。
再足量注射的方法,称为__ 脱敏______治疗。
三、名词解释1、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己致敏机体再次接触相同的抗原或半抗原所引起的组织损伤和功能紊乱。
超敏反应具有特异性、记忆性、可转移性,变应原可以是无害的抗原,反应后果导致病理损伤。
2、I型超敏反应的迟发相——是I型超敏反应的晚期反应,其发生较慢,伴有炎性改变,新合成介质、细胞因子及嗜酸粒细胞等主要参与晚期反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生儿溶血 母胎ABO血型不符
母胎Rh血型不符
Rh– 初孕 Rh+
健康新生儿
Rh– 再孕
Rh+
胎儿红细胞 新生儿溶血 致敏母亲
首次妊娠
抗Rh血清
再次妊娠
Ⅲ型超敏反应(又称免疫复合物型)
一、特 点 参与反应的抗原是可溶性
抗原;抗体主要为IgG和IgM;与可溶性中 等大小免疫复合物有关;引起血管壁及其 周围组织的炎症反应;有个体差异。
二、发病机理:
免疫复合物(immune complex)也称为抗原抗体复合物, 通常根据其分子大小分成三类:
(1)Ⅰ类免疫复合物。是在抗原过量时(抗原:抗体=2:1) 形成的分子量小于106的复合物,可在肾小球血管中滤过从尿中 排出,不易致病。
3.消化道过敏反应
4. 皮肤过敏反应
(六)I型超敏反应防治原则
★ 变应原皮肤试验
★ 减敏与脱敏治疗 • ★药物防治
◆抑制生物活性介质合成与释放的药物; ◆生物活性介质拮抗剂; ◆改善效应器官反应性的药物。
II型超敏反应
细胞毒型超敏反应
II型超敏反应(细胞毒型)
• IgG或IgM类抗体与靶细胞表面相应 抗原结合,在补体、吞噬细胞和NK细胞 作用下,引起以细胞溶解或组织损伤为 主的病理性免疫反应。
B. B细胞对抗原的特异性识别
C. 巨噬细胞对抗原的处理和呈递
D. T、B细胞的活化、增殖、分化
E. 效应细胞和效应分子的产生和作用
二.多选题
1. 免疫细胞间相互作用受HLA-II类分子限制的是(
)
A、巨噬细胞—TH;
B、B—TH细胞;
C、Tc—肿瘤细胞;
D、T细胞—郎格罕细胞;
E、Tc—病毒感染细胞
(三)发生过程和发生机制
致敏阶段
效应阶段
激发阶段
组胺 PAF PGD2 LTs
TNF、PGD2、 PAF、 LTs
酶
血管扩张、 通透性增 加 支气管
收缩 肠能动 性增强
炎症
组织 重构
五、常见的I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1. 过敏性休克 (1)药物过敏性休克; (2)血清过敏性休克;
2.呼吸道过敏反应: 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
指机体对某些抗原进行初次应答后,再次 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发生的一种以生理功 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为主的特异性免疫应 答。
亦称变态反应(allergy) 或过敏反应(anaphylaxis)
分类
Ⅰ 型超敏反应
(抗体介导)
Ⅱ 型超敏反应
(抗体介导)
Ⅲ 型超敏反应
(抗体介导)
Ⅳ 型超敏反应
(细胞介导)
• 1. 抗体:IgG、IgM 2. 补体参与 3. 参与的细胞: 单核/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NK
细胞、嗜酸性粒细胞
.
三
II 型 超 敏 反 应 的 发 生 机 制
抗体、补体和效应细胞的作用
(四)常见的II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 1.同种异性型抗原引起 输血反应、新生儿溶血症 2.由外来抗原或半抗原引起 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 3.由自身抗原引起 肺肾综合征、肾小球肾炎 4.由自身受体抗体引起 毒性甲状腺肿、重症肌无力
一.单选题:
1.下列哪种细胞不参与体液免疫应答?
A. T淋巴细胞
B. B淋巴细胞
C. 巨噬细胞
D. 树突状细胞
E. 中性粒细胞
2.TI 抗原引起免疫应答的特点是:
A. 抗原需经巨噬细胞加工处理
B. 可产生各种类别的免疫球蛋白
C. 可发生再次应答
D. 只引起体液免疫
E. 可以引起细胞免疫
3. TCR识别抗原的信号传递是通过哪项进行传递的:( )
1963年Coombs和Gell根据反应发生的速度、发病机制和临床特征将 超敏反应分为Ⅰ、Ⅱ、Ⅲ和Ⅳ型。
I型超敏反应
速发型超敏反应
I 型 超敏反应(速发型)
immediate hypersensitivity
• 概 念:
相同抗原侵入机体后,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
粒细胞上的IgE发生交联,导致脱颗粒和活性介
质的释放,数分钟内出现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强,
平滑肌收缩等反应。
特 点:
①由IgE抗体介导,无补体参与;
②反应发生快、消退快,以生理功能紊乱为主;
③具有明显的遗传背景和个体差异。
(一)参与I型超敏反应的物质
1.变应原(allergen):
能选择性激活CD4+Th2细胞与B细 胞,诱导产生特异性IgE抗体应答的物 质。
2. SmIgM是(
)
A. B细胞表面BCR; B.膜表面标志分子;
C.MHC—II类抗原; D.B细胞表面抗原;
E.B细胞膜表面Ig
第十九章 超敏反应
一、超敏反应的概念及分类 二、Ⅰ型超敏反应发生的机制、特点、 常 见疾病及防治原则 三、Ⅱ、Ⅲ、Ⅳ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特点 及常见疾病
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
一、参与II型超敏反应的抗原
• 1. 组织或细胞上的抗原: • 同种异型抗原:ABO血型或Rh不符 理化生物因素使自身抗原结构改变 自身抗原与外来抗原交叉 2. 外来抗原吸附在组织细胞上: 半抗原(药物)吸附在血细胞表面
3. 抗原抗体复合物通过FcR、CR与靶细胞 结合
二、参与II型超敏反应的分子与细胞
表 面 消化道粘膜 固有层中
IgE 体 液 免 疫 应 答
3.参与的细胞
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来源:髓样干细胞前体
分布: 肥大细胞主要分布于结缔组织和粘膜; 嗜碱性粒细胞分布于外周血。
细胞生物学特征: 1)表面均表达高亲和力FcεRⅠ; 2)胞质内含大量颗粒; 3)FcεR与IgE特异性结合,可介导 脱颗粒反应,释放活性介质。
特点与分类:
1)吸入性变应原:植物花粉、真菌、螨等; 2)食物变应原:牛奶、鸡蛋、鱼、虾等; 3)药物及生物制品:青霉素、异种动物血清; 4)其它:某些酶类物质、动物皮屑等
2.变应素(allergin):引起I型超敏反应的特异性IgE.
IgE为亲细胞 性抗体,通过其 Fc 段 与 肥 大 细 胞 和嗜碱性粒细胞
A.CD2;
B.CD3;
C.SmIg ;
D.Igα,Igβ; E.MHC-I/MHC-II类分子
4.人T细胞可根据下列哪个特征区别于B细胞及其它细胞( )
A.形态;
B.Fc受体的存在; C.胞浆颗粒的是否存在;
D.CD2;
E.Ig表面标志
5. 免疫应答过程不包括:( )
A. B细胞在骨髓内的分化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