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班级管理中几种心理效应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运用心理效应进行班级管理

——班主任心理培训

崇明县东门中学朱慧

一、什么是心理效应

心理效应指大多数人在相同的情境之下或对某种相同的刺激,产生相同或相似的心理反应的现象。通俗地讲就是大家普遍存在的心理规律。它具有三个特点:一是普遍性。心理效应普遍地存在于每个人身上,普遍地存在于各种场合。二是微妙性,心理效应尽管很普遍,但是它也很微妙,很难觉察,对于大多数人来讲是很难觉察到自己已经受到心理学效应的影响。第三是客观性。它虽然很奇妙,但它确实对一个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产生影响或发生作用,它具有客观性。生活中有很多心理效应,只要有人群的地方,就一定有心理学效应在起作用。心理效应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要会恰当地运用它。对咱们班主任来说,在建设和管理班级的过程中,如果学会有意识地自觉地运用心理效应,就能掌握同学们普遍存在的心理规律。那么班级管理就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使班级管理充满艺术魅力和人本气息。

一、破窗效应:将不良现象消灭在萌芽状态

首先请大家看一个有趣的生活现象,并试图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寻找切入点并解释它。

现象:在课堂上,起初同学们十分安静地听老师讲解,突然有手机的短信铃声响起。因为是非常搞笑的铃声,所以大家都笑了。老师没说什么,接下来的五分钟里又有两三次其他同学的手机铃声响起。后来老师发现竟然有同学故意调出铃声。

问题:其他同学是因为觉得自己的铃声也很有趣要让大家听一听,笑一笑,还是因为老师没有责备提醒第一名同学,其他同学认为无所谓,而出现了这样的情况?

解释:这是一种有趣的生活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之为”破窗理论”。政治学家威尔逊

和犯罪学家凯琳共同提出。这个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不良现象就会滋生、繁荣。在刚才提到的现象中当第一位同学无意中发出手机铃声,而没有受到老师责备或制止时,其他同学就会得到这样一种暗示:老师对该行为不会责备或制止;再加上人天生的破坏欲,佛洛依德说人天生有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死的本能并不单是求死,而是体现在人的破环性、攻击性上。对于学生来说,叛逆挑战老师的权威就是一种死本能的体现,他们一挑战肯定有分不清是非的同学就会报以笑声表示欣赏,这样他们的死本能就得到充分的满足。于是便会效仿。

心理机制:那么从刚才所讲我们可以得出破窗效应的心理机制有两点:一、人是容易受环境的暗示的,包括物质的和人文的;好的环境能诱导人积极上进的好的一面,消极的环境能诱发人的消极坏的一面。二、人有天生的破坏欲。平常只是受道德规范和社会公德的约束,不表现出来而已,只要时机合适,破坏欲就会钻出来。

实例:破窗效应在班级管理中经常会发挥其效应。当第一个学生没有交作业,老师又没有及时教育时,班级的不交作业的学生会越来越多;当自习课开始有学生小声讲话,老师又没有及时管理时,讲话的声音会越来越大;当有学生不遵守班规时,老师又没有及时处罚,班级不守班规的学生就会越来越多……

启示:(因此,了解了破窗效应我们就能得到以下启示)如果想制止某种现象,当其第一次出现时,应给予制止或惩戒。

应用:这是我为大家讲的第一个心理学效应:破窗效应。在班级管理中如何避免破窗效应的消极影响呢,总结起来一句话:利用破窗效应将不良现象消灭在萌芽状态。

二、登门槛效应:提要求要先得尺再进丈,循序渐进才能笑到最后

现象:2005年暑假我们到西安去旅游,有一次参观完一天的景点后,导游对我们讲还有一个免费的景点送给我们,有一座新建的寺庙,如果大家信佛的话可前去拜访。我们想既然已经到了此地不妨一探虚实。入庙后,有一个很年轻的和尚很严肃地对我们提出了一些要求,如这里是佛教圣地,不得大声说话、嬉戏、不能戴帽子,拜佛的时候按秩序排成两队等,因为寺庙的确很庄严,再加上年轻和尚的提醒,大家果然变得很安静,很有秩序。快参观完的时候,和尚对我们说在偏侧的内室里有高僧免费为我们诵经求签。我们进去以后一排排盘腿而坐,并闭上眼睛听高僧为我们诵经。每过两三分钟,就有人被叫道前面并送被送上一只签文还被小和尚带去解签,解签的人分别单独安排在不同的小隔间里。到我解签的时候,那个和尚首先和我拉家常,当我说是上海人的时候,他说他在上海呆了几年,我顿时有了他乡遇故人的感觉。接着又将我恭维了一番,说什么看面相女士是大富大贵之人之类的话,最后说寺庙要为金佛镀金,如果能慷慨解囊的话,将来的福气会越来越好。我说一般要捐多少好呢?他说3000钱不少,6000、9000不多,一下子我被他的狮子大开口惊醒了(有上当的感觉),故意说我没带那么多现钱,他说没带钱不要紧,可以刷卡。我又说,我的钱包放在车上了,没有随身带……(这时我感觉不留下一些钱是不行了),后来经过一番周旋,我将身上的十几钱零钱捐给他了。后来大家回车上一交流,几乎所有的人都捐了钱,多则三五百,少则十来元。

问题:我们明知其中有诈,为何还看似顺其自然的上了当?为什么我们会不好意思拒绝所谓的免费签,有什么办法可以不入圈套呢?

解释:这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有名的现象,叫“登门槛效应”。“登门槛效应”本意是指推销员一旦能够将脚踏入客户的门槛,那么他就有非常大的机会推销成功。后来心理学运用这一说法来泛指在提出一个比较大的要求之前,现提出一个小的要求,从而加大让他人接受大的要求的可能性的一种现象。在上述的现象中:导游若一开始就告诉我们,进寺庙是可能被要求捐香火钱,估计多数人就不会进去了。和尚一开始若要求我们捐香火钱,估计没几人会捐。但他们一开始告诉你是免费的,你就很容易放松警惕。因此在免费幌子的掩护下,我们先被骗进了是庙门,接着又被骗进了封闭而又神秘的诵经房。再加上环境的暗示,和尚语言的诱导,什么在你家乡呆过,是半个老乡,赞赏你是富贵之人,捐了香火会更有福气等,俗话说:拿人的手短,吃人的嘴软。受了人家这么多恩惠,再不捐点钱,好像有点不近人情。于是在明知上当的清况下,不得不捐了香火钱。

心理机制:1、避免给人留下不通人情的坏印象,一般人对他人提出的非常简单的要求时,通常不会拒绝。但是,一旦接受了一个小小的请求或者邀请,就好像跨过一道心理门槛,让人心里失去戒备。

2、同时为了避免认知上的不协调或者想给人留下前后一致的印象,只要人们接受了别人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或许就会接受更大的要求。

实例:等门槛效应除了经常被精明的商家运用诱导顾客购买商品外。在生活中的也经常发挥效应。心理学家查尔迪尼1975年为慈善机构募捐时,只不过多说了一句话“哪怕是一分钱也好”,便多募捐到了一倍的钱物。

在班级管理中,若能善于运用登门槛效应,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在参加心里咨询师培训的时候,曾经听过一个运用登门槛效应”的精彩案例。这是一个初中班主任讲的。她说班级里有个学生老是不交作业,她苦口婆心跟他讲了很多次不作作业的危害,甚至为此惩罚他很多次,但是学生就是屡教不改。后来跟培训班的老师讨教经验,老师告诉了一个方法,结果一试很有效,后来那个学生不但按时交作业,而且作业的质量也挺高的。

那个方法就是运用了登门槛效应。先跟学生讲:你看你不交作业让老师很为难,老师也知道你不是故意不交作业,你是有实际困难,作业很多时候都不会做。但是你不交作业,老师又不管你的话,其他同学也会慢慢地都不交作业,到时候我就很为难了。这样你帮老师一个忙,你每天都按时交作业,你做不做,做多少,对错如何,我都不管,哪怕空本子,只要交上来就可以了,好不好?这么低的要求,学生很容易就答应了。一般来说,学生开始是有点试探性的,还有点兴奋。他开始交空本子了。只要交本子,老师就鼓励他,在他的本子上画一个笑脸,平常看到他也微笑。这个过程是7——10天,通常学生试探了三四天后,会不好意思,自己会主动做一些会做的题目。这个时候,老师就进一步提要求了:这一段时间我们合作真愉快,因为你的配合我的工作轻松多了。你是一个善于合作的人。而且老师还发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