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美术(3-13世纪)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早期石窟壁画所讲述的佛教故事分为两类:一为佛 本生和佛传故事,一为因缘故事。
❖ 所谓“佛本生故事”,指佛主释迦牟尼前生 的事迹;
❖ 佛传,是佛主一生普度众生的经历;
❖ 所谓“因缘故事”,是描写普通人经过一番 磨难终于出家或成佛的故事。
❖ 敦煌最多的是佛本生故事画,表现佛主前生 为行善而不惜自我牺牲的种种壮举。场面具 有戏剧性,强调动态传情,渲染出极其悲壮 的气氛。
❖ 北齐佛教美术较前一时代有很大的发展,例 如:佛、菩萨在前代以较厚的中国式服饰为 主,而北齐作品则以薄衣肉体的表现为主。 简略、轻快的衣纹线条,润圆的肉体表现, 成为北齐佛教美术特有的面貌。
❖ 北齐佛教美术资料:山东青州的龙兴寺、河 北邯郸的北响堂山石窟、保定曲阳修德寺、 山西的天龙山石窟等。
佛教美术
公元前3世纪-公元13世 纪
引言
❖ 佛教美术是佛教信众对西方佛教世界的视觉再现。
❖ 中国佛教美术是在佛教在中国的传入后发展 起来的。其黄金时代是南北朝时代和唐代。
❖ 中国的佛教美术在自己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 和印度以及中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 要了解中国的佛教美术,首先要了解印度和 中亚的佛教美术。
二、佛教艺术的东渐和兴盛
❖ 佛教于两汉之际传入中国,起初只是道教的附庸。 ❖ 东汉末年,战乱不断,佛教开始深入人心,得到了
社会各阶层人民的共识。 ❖ 东渐路线有三条:一是西北路,即沿丝绸之路输入
内地;二是海路,即从锡兰(斯里兰卡)到广州; 三是南方丝绸之路,从尼泊尔到西藏,或从缅甸到 云南。
三、佛教石窟寺艺术 (南北朝时代)
❖ 佛教美术在北印度的兴盛。 ❖ 秣菟罗的位置:北印度中心,现在新德里南140公
里处,古代北印度的文化、经济中心。 ❖ 公元前3-2世纪开始到公元前后的佛教美术创作日
趋繁荣,公元2-3世纪,出现了一个鼎盛时期。
❖ 造像偏于抽象的程式化,圆脸,大眼,脸型 短而圆,眼球眶在脸部所占比例较大,发型 有三种:螺状肉髻、螺发、无纹肉髻;初期 衣纹好像直接在裸体像上画线,显得胸脯饱 满颇有精神,到后期衣服虽不像以前那样紧 贴肉身,但衣纹仍以刻划的线条为特征。
❖ 石窟寺是佛教寺院的一种形式,一般依山开凿,窟 前多建有木构或仿木构建筑,有的依附于寺院。由 于古代地面建筑多已毁坏,只保留了洞窟遗迹,故 称“石窟”。石窟寺艺术是一种综合艺术,建筑和 洞窟内遍布雕塑和绘画,用以造成宗教氛围。
❖ 石窟寺传统起于印度,是提供给虔诚教徒修 行超度的场所,随着佛教传入而渐渐流行于 中国。沿丝绸之路和黄河流域,石窟群分布 极广,西南地区和黄河下游地区亦有一定数 量的遗存。
3.麦积山石窟造像
❖ 麦积山石窟位于甘肃天水市东南45公里的秦 岭两端,因山状似麦垛故名,是保留泥塑造 像最多的石窟。今存泥塑7000余躯,间有少 量石雕。
❖ 其始凿于十六国后期,现存主要是北魏作品;
❖ 造型风格以儒雅从容的“秀骨清像”著称。 作为中国式佛像的范例,其价值在龙门造像 之上,其艺术表现力超过敦煌。
❖ 古阳洞、宾阳洞、莲花洞是北魏时期开凿的 代表洞窟,被称为“龙门北魏三大窟”。宾 阳中洞北魏后期雕像,布局巧妙,技法成熟, 堪为典范。
❖ 龙门造像已演变为褒衣博带、仪态超然、面 容清癯的“秀骨清像”,风格由古朴挺健转 为秀雅端庄,简直就是中国士大夫的化身了。
❖ 从云岗到龙门,可见佛教造像艺术逐步中国 化的历史轨迹。
❖ 云岗石窟、龙门石窟和麦积山石窟代表了魏 晋南北朝时期的石窟造像艺术。
1.云冈石窟造像
❖ 云岗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武周山,开凿于北魏, 时间较集中,规模巨大。全长约1公里,主要洞窟 53个,佛像、飞天等5100多个。
❖ 现存最早也最著名的洞窟是由沙门昙曜主持兴造的, 被称为“昙曜五窟”(16-20窟)。造像象征五世 帝王,宣扬皇帝“即是当今如来”的思想,具有神 权与君权合一的威严性。
北朝后期佛教美术
❖ 历史背景 :永熙三年(534年)孝武帝与权 臣高欢争斗失败,逃到关中依附宇文泰建立 西魏,高欢拥立孝静帝,改元天平,迁都邺, 迁洛阳40万户到邺。天平4年,两魏激烈交 战,洛阳败落。高欢子高洋建立北齐,推崇 佛教,佛教美术在北齐有了很大的发展。文 献记载:以邺城为中心,北齐的僧尼有四百 万余,寺院四百万所。
❖ 南北朝时代掀起了中国石窟寺艺术的第一个 高潮,甘肃敦煌、新疆克孜尔以及山西大同 云岗、河南洛阳龙门、甘肃天水麦积山都有 开凿于这一时代的著名石窟遗迹。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一)敦煌莫高窟壁画
❖ 甘肃敦煌莫高窟是完整保留有魏晋南北朝时期壁画 的主要石窟。
❖ 始凿于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从十六国到 北周,是敦煌艺术的早期。
四、佛教石窟寺艺术(唐)
❖ 1.唐代石窟寺壁画:唐代石窟寺反映了唐代宗
教壁画的盛况。新疆克孜尔石窟、库木吐喇石窟和 甘肃敦煌莫高窟,是唐代石窟寺壁画的重要保留地。 其中,敦煌莫高窟最为典型。
❖ 五窟主像均雄伟高大,气势不凡;形象面型方圆, 宽额长眉,深目高鼻,“曹衣出水”式衣褶紧贴其 身,带有印度造像余风。
高1550厘米
高1680厘米
高1400厘米
2.龙门石窟造像
❖ 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南部伊水两岸的 龙门口,始凿于北魏文成帝迁都洛阳(公元 488年)前后。这里是历代帝王发愿造像最 集中的地方,北朝开窟尤甚,隋唐继其后。 造像总数逾10万。
一、佛教与佛教艺术的渊源
❖ 公元前6世纪佛教兴起。 ❖ 婆罗门教统治下的印度。 ❖ 传说中的饭净国王子乔达摩.息达多的传教活
动。
1.犍陀罗艺术
❖ 承希腊遗风,手法写实,头部造型颇具西方人特征: 长方形脸,深目高鼻,眼睑细长,波浪式发纹,所 著袈裟多为通肩式古衣,显得厚重并有毛料的质感。
2.秣菟罗(Madras)艺术
❖ 著名作品有《尸毗王本生》《摩诃萨埵那太 子本生》《九色鹿本生》《须大拿本生》等;
❖ 因缘故事也有类似的情感氛围,如第285窟 的《五百强盗成佛图》,其中描绘强盗们被 军队俘获、挖去眼睛的一段,仿佛使人听到 了震天动地的哭号之声。
(二)云冈、龙门、麦积山石窟造像
❖ 所谓“佛本生故事”,指佛主释迦牟尼前生 的事迹;
❖ 佛传,是佛主一生普度众生的经历;
❖ 所谓“因缘故事”,是描写普通人经过一番 磨难终于出家或成佛的故事。
❖ 敦煌最多的是佛本生故事画,表现佛主前生 为行善而不惜自我牺牲的种种壮举。场面具 有戏剧性,强调动态传情,渲染出极其悲壮 的气氛。
❖ 北齐佛教美术较前一时代有很大的发展,例 如:佛、菩萨在前代以较厚的中国式服饰为 主,而北齐作品则以薄衣肉体的表现为主。 简略、轻快的衣纹线条,润圆的肉体表现, 成为北齐佛教美术特有的面貌。
❖ 北齐佛教美术资料:山东青州的龙兴寺、河 北邯郸的北响堂山石窟、保定曲阳修德寺、 山西的天龙山石窟等。
佛教美术
公元前3世纪-公元13世 纪
引言
❖ 佛教美术是佛教信众对西方佛教世界的视觉再现。
❖ 中国佛教美术是在佛教在中国的传入后发展 起来的。其黄金时代是南北朝时代和唐代。
❖ 中国的佛教美术在自己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 和印度以及中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 要了解中国的佛教美术,首先要了解印度和 中亚的佛教美术。
二、佛教艺术的东渐和兴盛
❖ 佛教于两汉之际传入中国,起初只是道教的附庸。 ❖ 东汉末年,战乱不断,佛教开始深入人心,得到了
社会各阶层人民的共识。 ❖ 东渐路线有三条:一是西北路,即沿丝绸之路输入
内地;二是海路,即从锡兰(斯里兰卡)到广州; 三是南方丝绸之路,从尼泊尔到西藏,或从缅甸到 云南。
三、佛教石窟寺艺术 (南北朝时代)
❖ 佛教美术在北印度的兴盛。 ❖ 秣菟罗的位置:北印度中心,现在新德里南140公
里处,古代北印度的文化、经济中心。 ❖ 公元前3-2世纪开始到公元前后的佛教美术创作日
趋繁荣,公元2-3世纪,出现了一个鼎盛时期。
❖ 造像偏于抽象的程式化,圆脸,大眼,脸型 短而圆,眼球眶在脸部所占比例较大,发型 有三种:螺状肉髻、螺发、无纹肉髻;初期 衣纹好像直接在裸体像上画线,显得胸脯饱 满颇有精神,到后期衣服虽不像以前那样紧 贴肉身,但衣纹仍以刻划的线条为特征。
❖ 石窟寺是佛教寺院的一种形式,一般依山开凿,窟 前多建有木构或仿木构建筑,有的依附于寺院。由 于古代地面建筑多已毁坏,只保留了洞窟遗迹,故 称“石窟”。石窟寺艺术是一种综合艺术,建筑和 洞窟内遍布雕塑和绘画,用以造成宗教氛围。
❖ 石窟寺传统起于印度,是提供给虔诚教徒修 行超度的场所,随着佛教传入而渐渐流行于 中国。沿丝绸之路和黄河流域,石窟群分布 极广,西南地区和黄河下游地区亦有一定数 量的遗存。
3.麦积山石窟造像
❖ 麦积山石窟位于甘肃天水市东南45公里的秦 岭两端,因山状似麦垛故名,是保留泥塑造 像最多的石窟。今存泥塑7000余躯,间有少 量石雕。
❖ 其始凿于十六国后期,现存主要是北魏作品;
❖ 造型风格以儒雅从容的“秀骨清像”著称。 作为中国式佛像的范例,其价值在龙门造像 之上,其艺术表现力超过敦煌。
❖ 古阳洞、宾阳洞、莲花洞是北魏时期开凿的 代表洞窟,被称为“龙门北魏三大窟”。宾 阳中洞北魏后期雕像,布局巧妙,技法成熟, 堪为典范。
❖ 龙门造像已演变为褒衣博带、仪态超然、面 容清癯的“秀骨清像”,风格由古朴挺健转 为秀雅端庄,简直就是中国士大夫的化身了。
❖ 从云岗到龙门,可见佛教造像艺术逐步中国 化的历史轨迹。
❖ 云岗石窟、龙门石窟和麦积山石窟代表了魏 晋南北朝时期的石窟造像艺术。
1.云冈石窟造像
❖ 云岗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武周山,开凿于北魏, 时间较集中,规模巨大。全长约1公里,主要洞窟 53个,佛像、飞天等5100多个。
❖ 现存最早也最著名的洞窟是由沙门昙曜主持兴造的, 被称为“昙曜五窟”(16-20窟)。造像象征五世 帝王,宣扬皇帝“即是当今如来”的思想,具有神 权与君权合一的威严性。
北朝后期佛教美术
❖ 历史背景 :永熙三年(534年)孝武帝与权 臣高欢争斗失败,逃到关中依附宇文泰建立 西魏,高欢拥立孝静帝,改元天平,迁都邺, 迁洛阳40万户到邺。天平4年,两魏激烈交 战,洛阳败落。高欢子高洋建立北齐,推崇 佛教,佛教美术在北齐有了很大的发展。文 献记载:以邺城为中心,北齐的僧尼有四百 万余,寺院四百万所。
❖ 南北朝时代掀起了中国石窟寺艺术的第一个 高潮,甘肃敦煌、新疆克孜尔以及山西大同 云岗、河南洛阳龙门、甘肃天水麦积山都有 开凿于这一时代的著名石窟遗迹。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一)敦煌莫高窟壁画
❖ 甘肃敦煌莫高窟是完整保留有魏晋南北朝时期壁画 的主要石窟。
❖ 始凿于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从十六国到 北周,是敦煌艺术的早期。
四、佛教石窟寺艺术(唐)
❖ 1.唐代石窟寺壁画:唐代石窟寺反映了唐代宗
教壁画的盛况。新疆克孜尔石窟、库木吐喇石窟和 甘肃敦煌莫高窟,是唐代石窟寺壁画的重要保留地。 其中,敦煌莫高窟最为典型。
❖ 五窟主像均雄伟高大,气势不凡;形象面型方圆, 宽额长眉,深目高鼻,“曹衣出水”式衣褶紧贴其 身,带有印度造像余风。
高1550厘米
高1680厘米
高1400厘米
2.龙门石窟造像
❖ 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南部伊水两岸的 龙门口,始凿于北魏文成帝迁都洛阳(公元 488年)前后。这里是历代帝王发愿造像最 集中的地方,北朝开窟尤甚,隋唐继其后。 造像总数逾10万。
一、佛教与佛教艺术的渊源
❖ 公元前6世纪佛教兴起。 ❖ 婆罗门教统治下的印度。 ❖ 传说中的饭净国王子乔达摩.息达多的传教活
动。
1.犍陀罗艺术
❖ 承希腊遗风,手法写实,头部造型颇具西方人特征: 长方形脸,深目高鼻,眼睑细长,波浪式发纹,所 著袈裟多为通肩式古衣,显得厚重并有毛料的质感。
2.秣菟罗(Madras)艺术
❖ 著名作品有《尸毗王本生》《摩诃萨埵那太 子本生》《九色鹿本生》《须大拿本生》等;
❖ 因缘故事也有类似的情感氛围,如第285窟 的《五百强盗成佛图》,其中描绘强盗们被 军队俘获、挖去眼睛的一段,仿佛使人听到 了震天动地的哭号之声。
(二)云冈、龙门、麦积山石窟造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