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协同创新中心运行机制探索

合集下载

协同创新下的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路径选择与实践探索

协同创新下的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路径选择与实践探索

的重要 思想后 , 教育部推 出了《 高 等 学 校 创 新 能
力 提升 计 划 》 ( 简称 “ 2 0 1 l计 划 ” ) , 该 计 划 是 “ 2 l 1工 程 ” 和“ 9 8 5工 程 ” 的发 展 和 延 续 . 是 中 国
了一 系 列 的实 践 探 索 。

高 等 教 育 系 统 的 又 一 项 重 大 战 略 举 措 。 高 等 院
适 应 不 同 需 求 、形 式 多 样 的 人 才 培 养 和 科 学 研 究 协 同 创 新 模 式 … 。 这 为 高 职 院 校 推 进 协 同 创 新 指 明 了方 向 , 确 立 了 目标 。 近 年 来 . 我 们 对 高 职 院 校 如 何 开 展 协 同 创
新 工 作 进 行 了 较 深 入 的 思 考 和 讨 论 , 并 在 笔 者 任 职 的 江 门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对 推 进 协 同 创 新 开 展
极 高的要求 。 似 乎只是研究型大学 . 至 少 也 是 研 究 教 学 型 大 学 的使 命 , 高 职 院 校 恐 难 以 企 及 。其
实 不 然 。 我 国 的 高 等 教 育 有 着 不 同 的 类 型 和 层
主 体 .充 分 发 挥 市 场 配 置 资 源 基 础 性 作 用 , 建 立 起 各 类 创 新 主 体 紧 密 联 系 和 有 效 互 动 , 在 更
关 键词 : 高 职院校 ; 协 同创 新 ; 产 学研 合作 ; 实 践 探 索 中图分 类 号 : F 0 9 1 . 3 5 4 0 文献 标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6 7 2—4 0 2 X( 2 0 1 3) 0 9—0 0 1 0—0 4
前 言
自胡 锦 涛 总 书 记 在 庆 祝 清 华 大 学 建 校 1 0 0 周 年 大 会 上 对 高 校提 出 了积 极 推 动 “ 协 同创 新 ”

高职院校校企协同创新的探索

高职院校校企协同创新的探索
协 同创 新 的探 索 , 但 在 推 进 校企 协 同创新 的过 程
的产 品技术要素整合 , 其本质属性是一种重要 的 管理 创 新 。熊励 、 孙友 霞 指 出协 同创 新 属 于企 业
管 理 的 范 畴 ,是企 业 提 升 投 资 回报 率 、 增 强 和谐
中也 出现 了一些 问题 , 制 约着 校企 协 同创 新 的密

创新资源和要素有效汇聚 , 形成深层互动 、 互补 、 互助 、 互 融 的创 新 活 力 模 式 , 明 显 提 升 创 新 能 力。 ¨ 5 对高职院校而言 , 高 职 院 校 协 同创 新 是 指 在 国家创新体系框架下 , 根据 自身的实际情况 , 积 极 联合 行业 、 企业 、 地 方政 府 以及 其他 创新 力量 等 创 新 主体 , 通过 建立 协 同创 新机 制体 制 , 打 破创新
主体 间 的体 制壁 垒 , 建立 协 同创 新 的平 台 , 充分 释 放人 才 、 资本 、 知识 、 信 息、 技 术 等 创 新 要 素 的 活

协 同创新 的 内涵
协同创新 的概念最早 由美国研究员彼得 ・ 葛 洛提 出 , 他 认 为 协 同创 新 是 “ 由 自我 激 励 的 人 员 所组成的网络小组形成集体愿景 , 借 助网络交流 思路 、 信 息及 工作 状况, 合 作 实现共 同的 目 标” 。 … 国 内的 很 多 学 者 也 对 协 同创 新 进 行 了深
切化 、 持续 化 、 内涵化 、 高度化 进行 。
1 . 政策环 境 不健 全 , 影 响 了校 企 协 同创 新 的
养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高职院校协 同
创 新 可 以有 政 校协 同创 新 ( 政府与学校) 、 校 校 协

行业与高职院校协同创新机制探究

行业与高职院校协同创新机制探究

观 照到 企业 与 职业 相互 渗透 的界 面 。 当前 . 我 们 正 在 建 立健 全 政 府 主 导 、 行 业 指导 、 企 业 参 与 的 职 业 教 育 办 学 机 制 .如 何 充 分 发 挥 行 业 协 会 的 指 导 作
用 , 推 进 行 业 协会 与高 职 院校 的协 同创 新 . 对 于 我 们 加快 发展 现 代 职 业 教育 。 构建 中 国特 色 、 世 界 水
Z H U A N T I Y A N J I U 专 题 研 究
行业与高职院校协同创新机制探究
口石 曼 胡斌 武
摘 要 : 我 国 行 业 协 会 指 导 高 职 教 育 办 学存 在 的 主 要 问题 在 于 : 供 给 与 需 求脱 节 , 行 业 指 导 功 能 被 弱 化 ; 角 色职 能 不 明 确 , 责权 利 不统 一 ; 利益取 向鲜 明 , 教 育 公 益 性 被 侵 蚀 。 职 业 教 育 发 达 国 家 行 业 指 导 职 业
问题 主 要 有 : 第一 , 供 给与 需求 脱 节 。 行 业 指导 职业
院 校 办 学 的 功 能 被 弱 化 我 国 行 业 协 会 参 与 职 业 教
育 是希望 解 决职业 教 育 与社会 需 求相 脱节 的矛盾 .
使 职业教 育 与市 场 和劳动 就业 密切 结 合起 来 . 适 应 社 会发展 的需要 . 而 当 前 行 业 协 会 的 参 与 方 式 只 能
பைடு நூலகம்
应 、 运行管理和养护维修 。 以及 研 究 设 计 、 建 设 管
理 、 工程 咨 询 服务 、 人 才 培 训 和 交 流 等 各 个 方 面 的 企 事业 单位 。 协 会 为 会 员 单 位 服 务 的 功 能 也 在 逐 步

高职院校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实践与探索

高职院校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实践与探索

高职院校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实践与探索作者:富国亮只海平张能云来源:《职业技术教育》2014年第17期摘要高职院校协同创新平台是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下,由具有资源优势的高职院校牵头,联合区域内中小企业和院校等创新主体,在共同利益和意愿的基础上,通过契约和协议的形式组建的利益实体。

实现协同创新平台的有效运行,需要建立相关组织机构,规范运行管理,根据平台特点可采取资源共用、人员互通、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等协同模式。

关键词协同创新;高职院校;中小企业;契约;平台建设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17-0062-04收稿日期:2014-05-08作者简介:富国亮(1982- ),男,河北邢台人,河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高职研究所讲师;只海平(1959- ),女,河北邢台人,河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处处长,高职研究所所长,教授;张能云(1978- ),男,河北邢台人,河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学院办公室主任,副教授。

基金项目:2012年度河北省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软科学项目《河北省中小装备制造企业研发能力提升策略研究》(编号:12456223),主持人:富国亮;2013年度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面向区域中小微企业的高职院校协同创新平台建设研究》(编号:SQ132017),主持人:富国亮。

一、建设背景2011年4月,胡锦涛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的重要讲话中首次将“协同创新”作为国家层面的战略要求。

随后,“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启动实施。

目前,国家层面的协同创新项目大多由国家知名院校牵头组建,直接面向国家重大发展需求和国际科技前沿竞争需要。

高职院校因为办学水平和创新基础相对较弱,难以参与国家层面协同创新,但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和社会服务等方面贴合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符合区域中小企业创新发展需求,更加适合开展区域协同创新。

近年来,河北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连续8年增速超过20%,已成为河北省第二大支柱产业,在这个过程中,中小企业功不可没。

高职院校进行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途径探索

高职院校进行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途径探索

高职院校进行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途径探索作者:刘为稳来源:《都市家教·上半月》2016年第04期【摘要】高职院校不同于大专院校,它们育人的最主要任务不是知识,而是与学生职业生涯相匹配的专业技术。

因此,高职院校进行产学沿用协同创新十分有必要,而且能迅速提高教学匹配度。

虽然现在,越来越多高职院校加入到了其中,但是,由于不够重视等原因,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本文针对泰豪动漫学院“产学研”一体化教学实践问题进行探索,并且通过探索将产学沿用协同创新做好做精。

【关键词】高职院校;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途径我们常说的一个词就是学以致用,学的最终目的就是用。

在我国的教育当中,国家就很注重让我们把自己学的东西用上。

而且,国家还把“产学沿用协同创新”定为国家战略,可见国家对学以致用的重视程度。

何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呢?它的中心意思就是,将学生的学习和实际工作、收入,完全融合在一起的一种教育方式。

通俗来说,学生学习的和职业生涯中这两个方面不是分离的而是一个整体。

现如今,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开始注重“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了,但是由于对他们的认识过于片面,重视程度不够,致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在高职院校存在一些问题。

一、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存在问题1.高职院校对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不够重视产学沿用协同创新作为一项战略出台,国家是十分重视的,为了响应国家的号召,江西泰豪动漫职业学院率先进行了实践探索,但是由于我国教学的传统模式都是先学习理论知识,实践都是在工作以后才有的。

该院校对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实践的深入研究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教师们由于是第一次进行尝试,在实践方面还属于踌躇阶段,实践开展工作进展不是很明显。

2.院校对产学沿用协同创新的鼓励机制较少高职院校内部对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几乎很少有鼓励的机制。

比如,对自主联系企业与学生对接的老师进行奖励,再比如,对参与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同学进行奖励,同时让他们发挥宣传的作用,带动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其中。

高职院校政校企协同创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高职院校政校企协同创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推动产教融合
政府应积极推动产教融合,促进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深 度融合,提高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政校企协同创新 的实效性。
企业层面的对策建议
加强与高职院校的合作
企业应加强与高职院校的合作,积极参与高职院 校的教学活动,提供实习实训基地,共同制定人 才培养方案,以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注重人才培养
2
当前高职院校政校企协同创新存在合作深度不 够、缺乏有效沟通机制、资源共享不足等问题 。
3
政校企协同创新应加强政策引导,完善合作机 制,加强资源共享,以提升协同创新的成效。
研究展望与不足之处
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如何通过政策引导、机制完善、资源共享等途径推动高职院校政校企协同 创新的发展。
当前研究尚未涉及高职院校政校企协同创新的实践案例分析,未来可以结合具体案例,深入探讨协同 创新的实践经验和发展趋势。
人 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匹配。然而 ,一些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 与产业需求存在不匹配的现象, 导致人才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
03
高职院校政校企协同创新 问题的原因分析
政府层面原因分析
法律法规缺失
政府在协同创新方面的法律法 规尚不完善,缺乏明确的法律 地位和保障措施,导致各方合
02
高职院校政校企协同创新 的现状及问题
政校企协同创新的含义及发展现状
含义
政校企协同创新是指政府、高职院校和企业之间相互合作,共同推进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和产业升级的一种创 新模式。这种模式强调政府、高职院校和企业三个主体之间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以实现技术创新、人才培 养和产业升级的目标。
发展现状
作缺乏法律约束力。
政策支持不足
政府对政校企协同创新的支持力 度不够,缺乏专门的政策文件和 资金支持,难以调动各方参与的 积极性。

高校协同创新机制研究初探

高校协同创新机制研究初探

高校协同创新机制研究初探作者:黄雪竹孙冲武来源:《广东教育·职教版》2014年第10期摘要:随着技术交叉性、融合性的不断增强,协同创新已成为当今世界科技活动发展的新趋势。

随着我国“2011计划”的推出,诸多高校纷纷以此为新契机,进行协同创新实践,推动机制体制改革。

本文对协同创新相关问题进行了梳理性研究,并结合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相关实践,在协同创新平台、人才培养及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高校;协同创新;机制;实践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4)10-0036-03一、引言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上,教育部、财政部联合颁发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简称“2011计划”),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多学科、多功能的优势,积极联合国内外创新力量,有效整合创新资源,构建协同创新的新模式与新机制,形成有利于协同创新的文化氛围。

因此,准确把握协同创新的内涵,对于全面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高校协同创新的内涵高校协同创新是高校协同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及国外科研机构等创新主体,在地方政府、科技服务中介机构、金融机构等相关主体的支持下,以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研发展为目标,通过创新主体之间、创新主体与外部环境之间的人力、知识、技术、资本、信息、基础设施等创新资源的互动,形成具有前沿性、开放性、专业性、稳定性的组织系统。

实施高校协同创新就是要突破高校与其他创新主体间的壁垒,投入各自的优势资源和能力,充分释放人才、技术、资本、信息等创新要素的活力,合作攻关,从而力求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上取得重大进展和突破。

三、高校实施协同创新的必要性“协同创新”的重要思想是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高度提出的。

在协同创新过程中,企业参与协同创新的主要动机是降低和减少研发时间、成本、风险、解决技术难题、开发新产品、获取互补性创新资源、进入技术新领域。

浅谈技工院校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建设路径研究

浅谈技工院校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建设路径研究

浅谈技工院校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建设路径研究[摘要]“协同创新”是国家职教育发展的风向标,在国家产业升级转型的大背景下,各地技工院校积极推动校企协同创新,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是落实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的重要举措,也是技工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一种重要途径和创新模式。

本文就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主要任务、资金分配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究,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路径、运行机制等问题的对应解决方案。

[关键词]技工院校协同创新建设路径运行机制技师学院作为实施职业教育的主体,必须肩负起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多领域、全方位服务的社会职能。

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作为技师院校面向社会的窗口,搭建起了学校与企业、学生与社会之间的桥梁,充分发挥出技工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

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由技工院校作为牵头单位,以市场和产业急需解决的实际问题为导向,以“政校行企”项目为牵引,倡导“整合、创新、共享、服务”的运行机制,积极探索“产权多元化、使用社会化、服务专业化、运行企业化”的运行模式,集中围绕人才培养、技术提升、社会服务和机制创新四个着眼点,集聚政府、学院、行业、企业等创新主体的优势来组建,培育面向济宁市产业发展所需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促进区域产业转型升级。

一、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开展的主要工作1.开展企业咨询服务为企业提供咨询服务是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服务经济建设、促进科技进步的有效方式。

学院拥有人才智力、信息和网络等方面的优势,通过“企业咨询”活动向企业提供技术和人才等各种创新资源,帮助企业解决科技创新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培育科技创新团队,搭建创新平台,联合申报各级、各类项目是中心服务企业最直接有效的手段。

2.教师参与项目实践组织协同创新中心的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研发人员共同开展研讨活动,相互学习探讨科研和教学经验,总结项目开发及专业课教学中的经验教训,并深入探讨将真实项目开发中的经验、方法和策略充分有效地应用到实际教学中的思路和方法。

高职院校产学研的协同创新实践与探索

高职院校产学研的协同创新实践与探索

产学 研结 合 教育 是 指学 校 、企业 和 科 研 院所 三 者有 机 结合 的人 才 培养 模式 . 其功 能 和作 用是 双 向 的 、 相互 依 赖的、 缺 一 不可 的 , 对其 三者 关 系理解 如下 。 第 一 .其 关 系往 往呈 三 足 鼎立 ,其 意 义包 含 i个层


前 言
二、 产 学 研 的 协 同 创 新 1 . 产 学研 的 涵 义
随 着 我 国经 济结 构调 整 的不 断 深入 . 社 会 各 行 业 迫
切 需 要 大批 高 水 平 、 复合 型 的 技术 应 用性 人 才 , 而生产 、
管理 、 服 务 一 线 上 的高 级 技 术 型 人 才 严 重 短 缺 . 已 成 为
Z ENG We n l i a n g ,L I U Xi a o h o n g ,W ANG J i n g z h i ,M A Ya n k u n
( G u a n g d o n g I n d u s t r y T e c h n i c a l C o l l e g e ,G u a n g z h o u 5 1 0 3 0 0 ,C h i n a )
高职院校产学研的协同创新实践与探索
曾文 良 刘 晓红 王 景 智 马 炎坤
( 广 东 轻 工 职 业技 术 学 院 . 广州 5 1 0 3 0 0 )
摘要: 文章分析 了产 学研合 作及 产学研协 同创新 的 内涵 . 探 讨 了广 东轻 工职业技 术 学 院在 产 学研 协 同创新 中的
Ab s t r a c t : T h i s p a p e r d i s c u s s e d t h e c o n n o t a t i o n o f b o t h i n d u s t r y - c o l l e g e - r e s e a r c h i n s t i t u t i o n c o o p e r a t i o n a n d

协同创新中心发展现状及探究

协同创新中心发展现状及探究

协同创新中心发展现状及探究作者:李一辰孙玲王雅楠来源:《山东青年》2020年第08期摘要: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是针对科学研究、学科融合发展、人才培养三位一体全面发展的中国高等教育的战略改革。

本文针对协同创新中心发展现状,以机制体制、人才培养及队伍建设、纵深发展展开研究,建议协同创新中心突破机制体制壁垒建立伙伴关系,形成创新共同体以保证其能长期稳定的运行,推进高校企业发展和人才培养,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关键词:协同创新;伙伴关系;创新共同体一、“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建设背景介绍“2011计划”是国家在高等教育领域启动的第三项国家工程,以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任务,深化高校机制体制改革,转变高校创新方式。

该计划按照“国家急需、世界一流”的要求,结合国家中长期教育、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发挥高校多学科、多功能的优势,积极联合国内外创新力量,有效聚集创新要素和资源,构建协同创新的新模式,形成协同创新的新优势。

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印发《2011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发展规划》[1]明确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原则及重要任务,并对通过认定的2011协同创新中心提出“2011协同创新中心政策支持意见”,充分给予中心在机制体制改革、人事改革、人才培养等方面发展优先权、自主权。

通过认定的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为38家,覆盖 14 个省份,且基本分布在中、东部地区。

京(9)、苏(5)、沪(4)、湘(3)、浙(3)5 省(直辖市)占据 24 席,川、鄂、闽、津、陕各占 2 席,辽、豫、黑、皖各占 1 席。

[2]根据重大需求划分,分为面向科学前沿、面向文化传承创新、面向行业产业和面向区域发展四种类型,涵盖量子物理、司法文明、化学化工、生物医药、航空航天、轨道交通、军民共建等多个国家发展重大需求领域。

协同创新中心作为一个创新综合体,将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及政府功能部门整合,将支持政策、科研实力和生产工厂一体化。

在创新环境、创新能力、创新实力上,都是高度匹配,是目前较为前沿的的协同创新模式。

高职院校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协同机制与保障

高职院校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协同机制与保障

高职院校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协同机制与保障随着高职教育的不断发展,为了适应社会需求和人才培养的要求,高职院校教学创新已成为当前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方向。

而教学创新团队的建设成为教学创新的关键。

本文将探讨高职院校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协同机制与保障。

首先,高职院校教学创新团队的协同机制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是建立团队目标,明确团队成员的职责和任务,确保团队成员的协同合作。

二是建立团队管理体系,包括制定团队管理规章制度、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和信息共享机制等,以便实现团队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三是建立团队评估机制,评估团队成员的成果和绩效,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以保证教学创新团队的持续发展。

其次,高职院校教学创新团队的保障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完善团队成员的培训机制,提高团队成员的教学水平和教育教学理论素养。

二是为团队成员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包括提供先进的教学设备、教学资源和教学材料等。

三是优化团队成员的薪酬体系,建立激励机制,激发教学创新团队成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协同机制和保障是教学创新的基础,也是教学创新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

只有通过科学的机制和完善的保障措施,才能够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培养优秀的应用型人才。

- 1 -。

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协同机制与保障

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协同机制与保障

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协同机制与保障随着高职教育的不断发展,教师的教学创新能力和水平已经成为衡量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而教师教学创新的核心在于团队协作,只有建立起有效的协同机制,才能实现教师之间的合作创新,提升教学质量。

因此,高职院校应该积极推进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建设,构建完善的协同机制和保障体系。

一、建立协同机制1.明确团队目标和任务首先,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应该明确自己的目标和任务,确保整个团队的共同努力方向一致。

同时,应该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和分工方案,明确每个成员的职责和任务。

2.加强交流和合作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应该注重成员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建立起良好的信息共享机制。

团队成员之间应该积极交流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创新思路,相互借鉴和学习。

同时,应该加强团队成员之间的合作,协同开展教学创新活动。

3.构建完善的评估机制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应该建立起完善的评估机制,对团队成员的工作进行定期评估和总结。

评估结果应该及时反馈给团队成员,对团队的工作进行指导和调整,确保创新活动的顺利进行。

二、提供保障措施1.提供资源支持教师教学创新团队需要大量的教学资源支持,包括教学设备、实验室仪器、课程资料等。

高职院校应该提供充足的资源支持,确保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工作顺利进行。

2.提供经费支持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工作需要一定的经费支持,包括科研经费、教材编写经费等。

高职院校应该为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提供充足的经费支持,确保团队的工作能够持续开展。

3.提供政策支持高职院校应该为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提供政策支持,包括评优评先、晋升职称等方面的支持。

这样可以激励教师积极参与教学创新团队的工作,提升教学水平。

总之,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协同机制和保障措施是促进教师教学创新的重要保障。

只有建立起有效的协同机制和提供充足的保障措施,才能促进教师之间的合作创新,提升教学质量。

浅谈高职院校如何进行产学研用协同创新

浅谈高职院校如何进行产学研用协同创新

浅谈高职院校如何进行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随着科技不断更新,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开始注重对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研究。

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本质是通过产业、学术界、科研机构三者之间的合作与协作加快技术创新的步伐。

高职院校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机构,也应该积极地参与到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中去。

但是,高职院校如何开展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呢?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优势首先,我们要了解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优势。

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可以提升学校科研水平,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此外,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还可以为企业和社会提供高质量的技术服务,增强企业和社会的创新能力。

因此,高职院校积极参与到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中去是非常有必要的。

高职院校如何参与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建立科技服务站高职院校可以利用自身师资力量和先进的设备条件建立科技服务站,为企业和社会提供技术服务。

科技服务站可以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技术研发等服务,为社会提供技术创新等服务。

科技服务站的建立可以帮助高职院校和企业建立良好的协同关系。

建立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基地高职院校可以在自身校园内建立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基地,与企业和社会建立联合实验室,在共享实验室、科技创新中心等场所开展合作研究。

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基地将成为高校实现教育和产学研用协同发展的重要载体,促进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深度发展。

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高职院校应当加强对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相关知识和技能。

师资队伍的建设可以提升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水平和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实力。

高校应当结合产业需求,确定专业方向,引领师资队伍的发展,挖掘科研人才的潜力,加速研究成果的转化与商业化应用。

结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是当今时代发展的大趋势,高职院校应当积极参与到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中去。

建立科技服务站、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基地,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措施是高职院校实现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根本保证。

高职院校要适应时代需求,不断加强自身实力和科研水平,为中国的科技创新做出贡献。

协同创新视域下高职顶岗实习运行机制构建与实践

协同创新视域下高职顶岗实习运行机制构建与实践
收稿 日期 : 2 0 1 3 — 0 8 — 1 2
作者简介: 揭平英( 1 9 6 5 一 ) , 女, 江西广昌人,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经济师。
基金项 目: 广州市属高校科研计划项 目《 基于教练技术应 用创新高职 院校学生管理模式的研究》 ( 番职院科[ 2 o 1 3 1 4 号) , 主
数高校开始 制定协同创新计划 。 1 学 界对 于协 同创新 的概念 还没有
工学结合阶段后必 如何推 动校企协同创新 , 是高职 院 达成共识 , 但无论何种定 义其基 本 注重校企合作 、 校 面 临的新课 题 。本 文 以广 州 番 内涵都 指 向创新 主体 以利 益共 赢 不可少 的教学 环节 , 直接参 与的主 禺职业 技术学院为例 , 探讨协 同创 为 目标 , 以协 同合作 为方 式 , 共 同 体 不仅有 学 生 、 学校 , 还有 社会 各 新视 域下 高职 院校顶 岗实 习运 行 构成深度交叉融合 的创 新系统 , 各 个组织 群体 ( 政府机构 、 行业 协会 、
科 技开 发 和社会 服务 的主要 实现 者 。某种 程度 上 , 学校 、 企业 是利
益共 同体 。
( 三) 建立稳 定 的三级校 企协
同新 型 组 织
在实 施校 企协 同创 新 的过程 中, 顶 岗实习涉及到不 同利益 目标
的创新 主体 , 这是一种独特 的混合
型跨组 织关 系 , 其 中单个主体不 可 能获得 合作的全部控制权 , 需要有
机制构建及实践。

社会 组织 等 ) 。 l 创新 主体组成 了一个 有机 的、 联 系 用人企业 、 紧密 的整体闭 。协同创新类型 因主
l导 主体 的不 同 , 分 为政 府 主导 、 产

高职院校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协同机制与保障

高职院校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协同机制与保障

高职院校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协同机制与保障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高职院校教育的发展已经成为教育领域的焦点之一。

在高职院校中,建设优秀的教学创新团队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

但是,如何建设高效的教学创新团队却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

本文将就高职院校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协同机制和保障进行探讨。

一、建立有效的协同机制教学创新团队的建设需要各方面的协同配合,包括学校领导、教师、学生等各个方面。

所以建立有效的协同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1.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协同机制的前提。

只有建立了合理、科学、公正的评价体系,才能够保证每个人的努力都能够得到应有的认可和回报,同时也可以激发每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可以让各方面之间能够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及时传递信息,协调各方面之间的利益关系,促进团队的协同配合,提高团队整体效能。

3.建立共识和信任建立共识和信任是协同机制的关键。

只有建立了共识和信任,才能够让各方面之间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团队整体效能。

二、提供全方位的保障教学创新团队的建设还需要全方位的保障。

这包括物质保障、精神保障等各个方面。

1.提供充足的物质保障提供充足的物质保障是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基础。

只有提供了充足的资金、设备、场地等物质保障,才能够保证教学创新团队的正常运转和发展。

2.提供良好的精神保障提供良好的精神保障同样也非常重要。

这包括提供学术支持、培训机会、宣传推广等各方面的支持,以及鼓励和肯定教学创新团队的成果和成就,激发团队成员的创造性和积极性。

以上就是关于高职院校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协同机制和保障的探讨。

通过建立有效的协同机制和提供全方位的保障,可以有效地推进高职院校教学创新团队的建设,提高教育质量,为培养更多优秀人才做出积极的贡献。

协同创新中心生成机理与实证研究

协同创新中心生成机理与实证研究

协同创新中心生成机理与实证研究在当今竞争激烈的时代,创新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力量。

而协同创新中心作为一种新型的创新组织模式,正逐渐受到广泛关注。

协同创新中心通过整合不同主体的资源和优势,实现了创新要素的高效配置和协同作用,从而大大提高了创新的效率和质量。

那么,协同创新中心是如何生成的呢?其背后的机理又是什么?为了深入探究这些问题,我们进行了以下的研究。

一、协同创新中心的概念与特点协同创新中心是指由多个创新主体(如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共同组成的,以协同创新为目标,通过整合资源、共享知识、协同研发等方式,实现创新成果的高效产出和应用的创新组织。

协同创新中心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1、多元主体参与:协同创新中心通常由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多个不同类型的主体组成,各方在创新过程中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推动创新活动的开展。

2、资源整合与共享:通过整合各方的人才、资金、技术、设备等创新资源,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共享利用,提高创新资源的利用效率。

3、协同创新机制: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协同创新机制,包括沟通协调机制、利益分配机制、风险分担机制等,确保各方能够紧密合作,共同攻克创新难题。

4、创新成果转化:注重创新成果的转化和应用,通过与市场的紧密对接,将创新成果迅速推向市场,实现创新价值的最大化。

二、协同创新中心的生成机理1、需求驱动市场需求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是协同创新中心生成的重要驱动力。

当企业面临市场竞争的压力,需要不断推出新产品、新技术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时,就会产生强烈的创新需求。

高校和科研机构也需要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提升自身的科研水平和社会影响力。

这种共同的需求促使各方走到一起,形成协同创新中心,共同开展创新活动。

2、资源互补不同创新主体拥有不同的创新资源和优势。

企业具有丰富的市场经验、资金和生产能力;高校和科研机构则拥有雄厚的科研实力、人才和前沿的技术。

通过协同创新,各方可以实现资源的互补,将各自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提高创新的成功率和效率。

基于协同创新的校企合作有效运行机制的探索

基于协同创新的校企合作有效运行机制的探索

基于协同创新的校企合作有效运行机制的探索校企合作是高校与企业之间的一种紧密合作关系,对于提高双方的技术水平,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具有重要意义。

协同创新是指高校与企业合作,在技术创新、产品研发等方面共同开展、共同享有研究成果、共同承担风险,从而提高双方的核心竞争力。

本文从协同创新的角度,探讨校企合作有效运行的机制。

建立双方互补的合作模式校企合作要求双方协同创新,建立起互补优势的合作模式才有可能产生更大价值。

高校的优势在于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先进的科研设备,而企业则拥有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和市场运作能力。

因此,合作双方应当根据各自的优势确定合作的方向,各自发挥自己的优势,达到协同创新的效果。

建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机制协同创新过程中,双方要有信任、合作、沟通的机制,共同确定合作方向,及早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确保合作项目的顺利进行。

在合作过程中,由企业提出需求,高校进行探索与研究,这样有助于拓宽高校的研究思路,提高校企合作的效率,使得合作双方在协同创新中能够更好地完成任务。

建立充分的经济动力机制在校企合作中,企业是希望得到一定的经济回报的,而高校则需要获得更多的科研经费支持。

因此,建立充分的经济动力机制可以促进双方更好的合作。

对于企业来说,可以采用购买服务、技术转让等方式,直接投入研究项目中,获得成果的共同权益。

对于高校来说,可以通过产学研结合,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商业价值,并获得应有的收益。

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在协同创新中,知识产权的保护是非常重要的。

高校和企业都需要有自己的知识产权,保护自己的研究成果不受侵犯。

为此,双方应当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的法规和制度,保护知识产权利益,避免因知识产权不明晰而引发的争执。

建立有效的交流机制协同创新需要有高效的交流机制,以避免信息不对称和误解。

因此,在校企合作中,双方应当建立近距离的沟通渠道,及时了解对方的需求和进展情况,尤其是在重大决策背后的产生和思考的过程中,要达成共识,共同进行决策。

高职院校专创融合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高职院校专创融合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2020年第3期(总第81期)西安轨道交通职业教育研究Xi′anRailTransitVocationalEducationResearchNo.3,2020SerialNo.81收稿日期:2020-04-02作者简介:孙正华(1985-),男,陕西蒲城人,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牵引动力学院办公室,讲师。

高职院校专创融合体系的探索与实践孙正华(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26)摘 要: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要有机融合,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发展方向。

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电气工程学院在如何进行“专创融合”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构建了“两堂协调,三位一体”的全方位、立体化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校内外实践平台、师资等方面着手,探索出多条专创融合路径,为高职院校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提出了参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专创融合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SY028-(2020)04-0042-04ExplorationandPracticeoftheIntegrationSystemofSpecialtyandInnovationinHigherVocationalCollegesSunZhenghua(Xi'anRailwayVocationalandTechnicalInstitute,Xi'an,Shaanxi710026,China)Abstract:Theorganicintegrationofprofessionaleducationandinnovationandentrepreneurshipeducationhasbe comeanimportantdevelopmentdirectionofinnovationandentrepreneurshipeducationinhighervocationalcolle ges.TheschoolofelectricalengineeringofXi'anRailwayVocationalandTechnicalInstitutehasactivelyexploredhowtocarryoutthe"integrationofspecialtyandinnovation",andhasconstructedanall-roundandthree-di mensionalinnovationandentrepreneurshipeducationsystemof"coordinationoftwohallsandTrinity".Ithasex ploredmultiplepathsofintegrationofspecialtyandinnovationfromtheaspectsoftalenttrainingprogram,curricu lum,practiceplatforminsideandoutsidetheschool,teachersandsoon,soastopromoteinnovationandinnova tionforhighervocationalcollegesVocationaleducationputsforwardreference.Keywords:HigherVocationalColleges;InnovationandEntrepreneurship;IntegrationofSpecialtyandInnovation 继2010年,我国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如何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提出了要求之后,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职院校协同创新中心运行机制探索作者:邹栋林来源:《科技风》2022年第24期摘要:协同创新中心是高职院校校企融合的重要平台和载体。

文章从分析当前高职院校协同创新中心存在的问题入手,阐述了罗克韦尔智能制造协同创新中心的管理组织架构、职责和优势,以及由目标引领、资源整合共享、任务共担、利益共赢、一体推进人才培养、项目研发、专业建设和外部评价反馈等组成的罗克韦尔智能制造协同创新中心长效运行机制,对高职院校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和运行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高职院校;协同创新中心;运行机制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协同创新中心作为高职院校校企融合的重要平台和载体,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专业建设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高职院校协同创新中心与其他类型的协同创新中心在建设目标、组织架构、合作单位、资源供给等方面有所不同,可供参考的经验不多,因此建立健全协同创新中心长效运行机制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1 当前高职院校协同创新中心存在的问题1.1 高职院校协同创新中心组织架构单一高职院校协同创新中心通常是以学校二级院(系)为管理主体,由专业教师组建研发团队,根据合作企业提出的产品开发、设备研制需求开展工作,企业根据研发项目的情况给予一定的资金和必要的试验条件支持。

在具体项目的研发过程中,企业参与较少,因此项目的成果必然停留在论文或专利层面,在企业实际运用中往往会出现问题,导致对企业的技术水平提升所起的作用有限。

长此以往,学校教师团队因能满足科研考核方面的要求往往参与协同创新的积极性较高,而企业因难以获得实际成效往往参与协同创新的动力不足,从而影响协同创新中心的长期稳定运行。

1.2 高职院校协同创新中心利益分配存在矛盾影响高职院校协同创新中心持续运行的关键问题是学校和企业存在利益分配方面的矛盾。

如以学校教师为主体的研发团队,在企业一定的研发资金支持下,成功研发出新产品,并顺利获得专利授权,学校教师作为职务发明人往往要求将学校作为专利权人,企业在使用该专利时就被要求支付学校专利使用费或专利转化费。

而企业则认为产品研发过程中已投入相关资金,该产品的专利权应属于企业,不需支付专利使用费,且学校在一定时效内有保密的义务。

因此,利益分配问题如果不能形成解决机制,将导致合作失败,进而难以调动企业参与协同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1.3 高职院校协同创新中心管理体制欠缺高职院校协同创新中心的研发项目一般来源于企业,通常由企业提出研发需求,感兴趣且具备研发能力的专业教师组成团队进行申报,协同创新中心组织评审、立项后,即较少参与管理,项目研究过程的管理实质上依赖于项目负责人,存在着重申报、轻管理的现象,从而使研发项目的成果以及时效性往往低于预期。

同时,因为缺乏协同创新中心的统筹管理,可能导致应该企业投入和参与完成的项目部分往往后期因各种原因难于落实,从而进一步影响研发项目的完成质量。

2 罗克韦尔智能制造协同创新中心的管理组织架构及职责2.1 管理组织架构我校罗克韦尔智能制造协同创新中心的管理组织架构包括理事会、学术委员会、中心主任和中心办公室等构成。

协同创新中心理事会由我校、政府主管部门以及美国罗克韦尔自动化有限公司等共计20家紧密合作型企业的负责人组成;协同创新中心学术委员会成员由来自我校、政府主管部门、研究院所、本科学校及行业龙头企业5位专家组成;我校副校长担任协同创新中心主任;设立协同创新中心办公室,作为具体管理、运行机构。

2.2 管理职责罗克韦尔智能制造协同创新中心理事会的主要职责:负责确定协同创新中心目标任务,协调与各方面的关系,处理协同创新中心重大事项;聘任学术委员会成员和中心主任;考核协同创新中心年度目标完成情况。

罗克韦尔智能制造协同创新中心学术委员会主要职责:负责确定协同创新中心研究方向;对重大课题经费的使用进行监督;参与协同创新中心研发项目的评审;参与协同创新中心研发项目成果的鉴定工作;协调并处理协同创新中心项目研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争议问题;对協同创新中心人员的研究能力和水平进行评估,并向各协同单位反馈;对协同创新中心参与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进行评估并提出改进意见。

罗克韦尔智能制造协同创新中心主任职责:负责协同创新中心的日常运行与管理,组织协调各协同单位的人、财、物和项目研发;制定协同创新中心管理制度并督促落实;组织完成协同创新中心年度目标任务;聘任和考核协同创新中心研究人员及行政工作人员;筹集和管理使用经费;每年度向协同创新中心理事会报告工作。

罗克韦尔智能制造协同创新中心办公室职责:负责协同创新中心的规范化管理,为协同创新中心的正常运转提供保障;组织实施协同创新中心的各项管理制度和工作程序;组织协同创新中心研发项目的可行性论证和立项报批;协助协同创新中心主任筹集经费;承担研发项目日常管理、科研成果与知识产权处置;以及协调学校人才培养,承担物资配置和中心文化建设等职责。

3 罗克韦尔智能制造协同创新中心的管理组织架构的优势3.1 共同治理为协同创新中心运行提供可靠支撑罗克韦尔智能制造协同创新中心的理事会由我校、政府主管部门和企业负责人共同组成,理事会成员虽然来自不同的单位,但在协同创新中心理事会的框架下,各理事会成员为出创新成果这一共同目标贡献智慧和力量,从而为协同创新中心的运行提供可靠支撑。

3.2 各司其职为协同创新中心运行提供可靠保障罗克韦尔智能制造协同创新中心的最高决策机构是理事会,其做出的关于协同创新中心的所有决议具有最终决定性。

在协同创新中心的管理组织架构中,理事会处于中心地位,由理事会聘请学术委员会和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并每年对协同创新中心工作进行考核。

这种组织架构,较好地实现了理事会、学术委员会、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和办公室各司其职,管理顺畅,在兼顾各协同单位利益的同时确保能较快地做出科学决策,同时保证决策能被可靠执行和监督,为协同创新中心的运行提供了可靠保障。

3.3 民主决策为协同创新中心运行提供可靠动力罗克韦尔智能制造协同创新中心理事会在进行重要事项决策时,如目标任务、聘请中心主任、年度考核等均采用民主协商的方式。

通过定期召开理事会,且规定三分之二以上理事出席才能召开,以及采用票决制等方式决定协同创新中心重要事项,有利于充分调动协同单位的积极性,吸纳各协同单位的智慧,可提高决策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也为协同创新中心的长期运行提供了可靠动力。

4 罗克韦尔智能制造协同创新中心的运行机制我校罗克韦尔智能制造协同创新中心建设、运行中,建立了一个由目标引领、资源整合共享、任务共担、利益共赢、一体推进人才培养、项目研发、专业建设和外部评价反馈等环节紧密组合的运行机制,如下图所示。

4.1 协同创新中心目标任务确立罗克韦尔智能制造协同创新中心在成立前的调研中发现,长三角地区的制造业较为发达,但各企业的自动化程度参差不齐。

行业龙头企业的自动化程度较高,但面临着生产制造设备更新换代和优化的问题。

大多数中、小型企业自动化程度有待提高,但企业管理层表现出强烈的自动化意愿,以应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和较高的用人成本。

因此,罗克韦尔智能制造协同创新中心在成立之初就明确为长三角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提升长三角地区企业智能制造水平的目标任务,通过实行目标管理、全员管理和全程管理等多种科学管理办法,确保协同创新中心的所有工作围绕既定的目标任务开展。

4.2 协同创新中心资源共享高职院校协同创新中心的资源包括不同专业背景和研发经验的人员、研发经费、实验室与实验装置、相关国内外科研信息等。

罗克韦尔智能制造协同创新中心在资源共享方面采取的做法:一是由协同创新中心制订资源共享的办法,使得各协同单位在资源使用和共享方面有据可依;二是针对具体的研发项目,在项目研发合作协议里增加相关资源共享的条款,明确项目牵头单位与协同单位各自投入该项目的资源和由此产生收益后的分配办法;三是逐步建立协同创新中心各协同单位可共享资源的平台,实现项目研发时资源查找、共享、使用的便捷化。

4.3 协同创新中心项目研发任务共担为了解决高职院校协同创新中心在项目研发时各协同单位各自为政、不能很好配合的问题,罗克韦尔智能制造协同创新中心确立了任务共担机制,使各协同单位能以主人翁的态度参与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和项目研发工作,实现协同一致、合作共赢,从而多、快、好、省地出研发成果。

具体做法:一是明确项目牵头单位和协作单位各自的责任、权利和义务;二是在签订项目合作协议时,协同创新中心指导项目牵头单位和协作单位在协议里明确各自在项目中的任务和权益;三是建立项目任务全流程管理制度,使各协同主体均保质保量完成各阶段任务;四是在决定协同创新中心阶段性研究方向及自身建设等重要事项中,采取民主协商机制,充分听取协同创新中心各方的意见。

4.4 协同创新中心的利益分配机制决定高职院校协同创新中心能否正常持续运行的关键是利益分配机制。

如果利益分配机制不合理,将会造成各协同创新主体动力不足,也就很难实现各协同单位之间的持续深度合作。

罗克韦尔智能制造协同创新中心利益分配机制的具體做法:一是建立研发项目较为完善的绩效管理制度。

即在项目研发前,由协同创新中心根据项目合作协议各协同单位下达任务书;在项目研发过程中,组织对各协同单位阶段性研发任务完成情况的督查;项目完成后,在项目结题时组织对各协同单位任务完成绩效的评估,并将结果作为利益分配的重要因素;通过绩效管理制度,使项目研发始终处于协同创新中心监管状态,也有利于调动各协同单位和项目研发人员的积极性。

二是建立协同创新中心的年度考核机制。

即由协同创新中心理事会确定协同创新中心的年度工作目标,并根据年度考核结果,给予协同创新工作人员奖励,从而充分调动协同创新中心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体现多劳多酬、优劳优酬的原则。

三是建立研发成果共享机制。

即协同创新中心制定较为完善的新产品知识产权、专利等的利益分配制度,使参与研发的各协同单位在分享成果时有章可循,避免出现争议。

4.5 协同创新中心一体推进人才培养、项目研发、专业建设高职院校协同创新中心必须一体推进人才培养、项目研发和专业建设,牢牢抓住人才培养这个重点,以项目研发为基础,促进协同创新中心辐射到的专业更好地发展。

罗克韦尔智能制造协同创新中心采取的具体做法:一是高度重视人才培养,把面向长三角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作为协同创新中心的首要任务和项目研发、专业建设的重要动力,实现专业知识的传授和项目研发成果的知识化;二是把项目研发作为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的重要载体,通过不断完成的研发项目,在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的同时,促进学校创新氛围的培育和师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进而为专业建设和发展提供动力;三是把专业建设作为人才培养和项目研发的重要平台,通过师资队伍能力提高、专业建设水平提升等,为学校人才培养和协同创新中心的项目研发提供可靠保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