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体的浮与沉》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物体的浮与沉》教学设计

《物体的浮与沉》教学设计

《物体的浮与沉》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物体的浮与沉》是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九章第三节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习了浮力的基本概念、产生原因,探究了浮力的方向和大小的影响因素,总结出了阿基米德原理的基础上展开的,与前面的内容构成了完整的浮力知识体系。

本节课将利用浮力、重力、二力平衡、密度等知识,通过实验探究和理论推导的方式总结出物体的浮与沉的条件,充分体现了力学知识的综合运用。

进而让学生通过分析讨论、实验操作,将理论和实践密切联系,了解浮沉条件的具体应用。

【学情分析】初中阶段,学生的好奇心很强,对未知的事物充满了求知欲,但也有不少学生因为基础较差对物理学习存在困难、甚至具有恐惧感。

针对这种情况,应当努力为学生搭建学习的阶梯、以学生为主体设计课堂活动,营造丰富的物理情景,准确把握学生的疑难困惑,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思考、讨论交流、总结反思等教学环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培养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

【教学目标】通过实验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物理知识的兴趣,自主学习的科学思维能力,大胆猜想勇于创新的精神;通过学习讨论密度计、潜水艇、热气球、盐水选种的原理,了解物理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中的应用,体会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科技创造精神,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和了解生活中浮沉条件的应用;2.教学难点:灵活利用浮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组织形式】采用了实验探究、讨论交流、问题导学的启发式、探究式、合作式、体验式的教学方式。

【教具学具准备】教具:“浮沉子”装置、水槽、颜色相同密度不同的两块橡皮泥、体积相同的铜块和铁块、体积较大的木块、密度计、大量筒、水、盐水、潜水艇模型、小瓶子(带瓶盖)、课件等。

学具:每小组一个水槽、三个小药瓶。

【教学过程】学生猜想:密度计还是漂浮,可能会相对在清水中上浮一些。

《沉与浮》教案(精选17篇)

《沉与浮》教案(精选17篇)

《沉与浮》教案(精选17篇)《沉与浮》教案篇1活动目标1、让幼儿感知物体在水中的沉出现象,学会用简洁的图标来表示物体的沉浮。

2、探究调整物体沉浮的方法。

3、培育幼儿的制造性思维,进展幼儿探究求知的精神。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胜利的喜悦。

5、能用较清晰的语言叙述自己的观看和发觉。

活动预备1、每组一个盘子,内有木块、玻璃球、石子、泡沫板、钥匙、枣子、葡萄、硬币、树叶等物体。

2、每组一只盛满水的大盆子。

3、每组一张记录表、一支记录笔。

4、大记录表一张,大玻璃缸一只。

活动过程一、开头部分出示材料(树叶和钥匙),激发幼儿操作的.欲望。

二、基本部分(一)初步感知,熟悉沉与浮1、师做示范,介绍沉浮2、小结:树叶浮在了水面上,我们把这样的现象叫一一浮,钥匙沉到了水底,我们把这样的现象叫一一沉。

(二)幼儿探究、感知物体在水中的沉出现象。

1、熟悉试验的各种物品。

2、老师和幼儿合作,示范做玻璃球沉浮的试验,并示范做记录。

3、提出试验要求:幼儿四人友好协商,一人猜想,一人尝试,一人记录,一人观看。

将沉与浮的物体进行分类,动手时要挽衣袖,以免打湿衣袖,有水洒出来了,要用小毛巾擦洁净。

4、幼儿分组操作。

师巡察指导幼儿的试验。

5、沟通试验结果,得出结论。

6、小结。

师:在操作中,我们发觉玻璃球、石子、钥匙、沉到了水底,这样的现象叫"沉",木块、泡沫板、空饮料瓶、饮料盖、树叶、浮在了水面上,我们把这样的现象叫"浮"。

(三)幼儿尝试转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

1、怎样使浮起来的东西沉下去a、师:小伴侣们,现在我们的瓶子宝宝浮在水面上,(可是它想到水底去看一看,让我们来帮帮瓶子宝宝,想方法让它沉下去,好不好。

b、幼儿尝试。

(假如幼儿一下子想不到方法,可以给幼儿1—2分钟的时间去尝试、争论,假如还是没有小伴侣想出方法再加以引导。

)c、师:小伴侣们,同一个瓶子宝宝,不装水时浮在水面上,装满水后,就沉到水里了。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93物体的浮与沉优秀教学案例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93物体的浮与沉优秀教学案例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让学生通过生活实例感受浮沉现象,培养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掌握浮沉条件,了解阿基米德原理,并能应用于实际情境。
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动手实践能力。
4.强化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科学思维。
为实现以上教学目标,本节课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通过启发式、探究式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浮沉条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注重课堂氛围的营造,鼓励学生提问、思考、交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浮沉现象的生活实例,如船舶、救生圈、密度计等,引导学生关注浮沉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提出问题:“为什么物体会在水中浮起来?”“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3.总结浮沉现象背后的原理,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物体的浮与沉。
(二)讲授新知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思考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设计一个简单的浮力应用装置,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小组合作
1.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共同探讨浮沉现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2.分配实验任务,使学生在动手实践中相互学习、相互帮助,提高合作意识。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关注浮沉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2.以实验为基础,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实验分析能力。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
4.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物体的浮与沉的教学设计

物体的浮与沉的教学设计
(3)理解物体浮沉的条件;
(4)了解物体浮沉的条件在科学研究和生产实际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让学生知道物体浸没在液体中可能出现的状态;
(2)通过探究了解控制浮沉的方法;
(3)通过探究和分析,理解物体浮沉的条件;
(4)通过自学了解物体浮沉的条件在科学研究和生产实际中的应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师让学生
猜一猜:
把下列物品,如实心橡皮泥、苹果、带盖小空瓶、铁块、泡沫块、硬币及鸡蛋,浸没在水中松手后,它们如何运动?(投影投出)
学生积极发言
试一试:让学生利用桌面上的物品和自己带来的橡皮泥做实验验证他们的猜想(提示学生此时用的器材)
找几个组说出他们看到的现象
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
水中的物体都受到重力和浮力,为什么有的物体能浮在水面,而有的物体却沉入水底?
提出问题:物体的浮与沉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呢?
议一议:
1、怎样使浮在水面的空瓶沉下去?
2、怎样使沉在水底的鸡蛋浮起来?
3、怎样使沉在水底的橡皮泥浮起来?
学生做实验(四人一组,教师边巡视边指导)
实验完毕找几个组长发言
对各组采取的措施,用交流的方法汇集起来,通过讨论,引导学生从重力和浮力的关系归纳出所采用的方法的实质。
第五节物体的浮与沉
课标要求
新课程标准要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
(1)经历探究浮沉条件的过程,体验实验的乐趣和重要性;
(2)能运用阿基米德原理计算浮力的大小;
(3)知道物体浮沉的条件。
教学目标
1、学习目标:
(1)知道物体浸没在液体中可能出现的状态;
(2)知道控制变量法并能用此方法控制物体的浮与沉,能用控制变量法对所提出的方法进行分析;

初二物理《物体的浮与沉》教案(五篇模版)

初二物理《物体的浮与沉》教案(五篇模版)

初二物理《物体的浮与沉》教案(五篇模版)第一篇:初二物理《物体的浮与沉》教案物体的浮与沉(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知道物体在液体里浮沉的4种基本状态;(上浮及下沉,既可以是物体的一个运动过程――相对某段时间,也可以是一种状态――相对某一个时刻。

漂浮及悬浮同样如此。

我们现在分析的是物体的受力情况――应该指状态。

)2.理解物体在液体里浮沉的条件;3.知道物体浮沉条件在生活、科技上的简单应用,能应用本节课探究的结果解释生活中一些相关的物理现象,增强知识迁移能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观察,认识物体的浮与沉现象;2.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感受物体的浮与沉与物体的重力和浮力有关,并得出相应的规律;3.运用阿基米德原理及两力平衡知识分析简单的浮沉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自主活动和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并关注身边的物理现象。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物体在液体里浮沉的4种基本状态及对应条件。

难点:轮船(漂浮物体)所受浮力的变化。

根据学生当前的学习能力采用分层教学,合理运用阿基米德原理及两力平衡知识分析简单的浮沉问题。

要学生注意(1)悬浮与漂浮的不同特征:悬浮是物体完全浸没在液体中,既没有露出液面,也不接触底面――物体的顶部在液面下;物体漂浮时,则或多或少总有一部分露出液面――物体顶部在液面上。

悬浮的物体,如果所受到的重力或浮力改变了,物体就不能继续保持悬浮;而漂浮的物体,在重力发生变化或浮力变化后,通过调整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体积,仍可保持浮力与重力两力平衡――继续漂浮。

(2)物体漂浮时,浮力与重力两力平衡。

当物体所受的重力增大时(如轮船装上货物),物体会往下沉一些,物体排开的液体体积增大,浮力就增大,结果浮力与重力再次平衡。

当物体所受的浮力增大时(如液体由清水改成盐水时),物体会往上升一些,浮力就减小,结果浮力与重力也重新平衡。

只有在物体所受的重力大于物体全部浸没在液体中所受到的浮力时(重力大于物体能得到的最大浮力),浮力与重力不能再平衡,物体就会沉没。

初中物理《物体的浮与沉》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物体的浮与沉》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物体的浮与沉》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沪科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物理八年级(全一册)第九章第三节物体的浮与沉【主题】9.3 物体的浮与沉【课程标准】2.2.9 知道阿基米德原理,运用物体的浮沉条件说明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课标解读】1.探究物体的浮沉现象,说出物体的浮沉条件。

2.运用浮沉条件说明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了解密度计、潜水艇、盐水选种、热气球的原理。

【内容分析】本节是学生在学习了浮力和阿基米德原理的基础上,来研究物体的浮沉条件及浮沉条件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广泛应用。

其中,浮沉条件是基础,学生必须首先掌握它,才能领会"应用"这一部分。

为此教材安排:首先通过图示方法激发学生想到“物体的浮沉究竟取决于什么?”这个问题。

接着由这个问题出发联想到物体在液体中的受力情况,以及运动状态变化情况,故顺理成章地安排物体浮沉条件的实验探究活动。

教材除了通过表格的方式展示了上浮以及下沉两种实验方法中的观察要求与受力分析要求外,还要求学生去寻找方法实现“悬浮”状态,进而得出物体上浮、下沉、悬浮和漂浮的条件。

意在让学生完全彻底地理解掌握浮沉条件。

应该说,物体的浮沉现象在生活中是非常多见的,我们应该充分地利用学生已有的这些感性认识,积极地引导学生去思考出现不同情况的原因,放手让学生去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

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新知的精神。

而对于浮沉条件的应用,在认识各种工具、机械的同时,更要让学生了解它们的原理;尤其是通过劳动人民发挥聪明才智在浮力方面的具体实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材在浮沉条件的应用这一部分,特别选择了四个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实例,即密度计、盐水选种、潜水艇、孔明灯和热气球,从而让学生全面地了解浮沉条件的意义和价值。

本节特点是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的方法来发现物体的浮沉条件和改变物体浮沉的方法,因此必须放手让学生实验和思考,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发现的规律去解决实际问题。

【学情分析】我们学校学生半数是外来务工子弟,相对来说知识面较窄,知识信息不丰富,教师要多给他们提供一些高科技、较前沿的东西,激发其求知欲。

大班科学《沉与浮》教案

大班科学《沉与浮》教案

大班科学《沉与浮》教案篇一:大班科学《沉与浮》教案一、设计意图:水,是我们生活中非常常见的东西,洗脸、刷牙、漱口我们都必须用到它。

虽然水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常见,但是我们的孩子对于水的浮力并没有太多的认识。

有一天,在洗手的时候有一个小朋友不小心把一个塑料袋掉在水里,于是孩子马上跑来问我:“老师,为什么那个塑料袋漂在水上面呢?”我发现孩子对这个现象很感兴趣,于是便抓住契机设计了科学“浮与沉”这一活动。

本活动通过实验来探索、丰富孩子们有关物体沉浮的经验,并培养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

二、活动目标:1、感知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2、大胆探索科学实验现象,发展探索精神。

3、初步学习两人合作进行实验,培养合作能力。

三、活动准备:水、小盆、毛巾、水彩笔、记录卡、塑料吸管、树叶、铅笔、泡沫板、钥匙、小石子、橡皮泥、回形针。

四、活动过程:(一)激发幼儿的兴趣,引出课题。

1、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个百宝箱,这个百宝箱里装了好多宝贝,小朋友你们想看看吗?(教师播放PPT)2、师:你们有没有想过要是我们把他们放进水里会怎么样呢?请幼儿先猜测一下,哪些会沉,哪些会浮,然后教师动手操作实验,幼儿观察。

3、教师通过演示实验引导幼儿理解“浮”“沉”并认识浮沉符号。

钥匙沉到了水底,我们把这样的现象叫一一沉;树叶浮在了水面上,我们把这样的现象叫一一浮。

师引导幼儿看上下两个箭头,上表示上浮,下的表示沉下去。

4、教师继续播放PPT,展示记录卡并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告诉幼儿做记录的方法。

(一)分组实验,自主探究。

小朋友,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来试一试啊?1、讲解操作方法与规则:要求幼儿操作完后,马上用水彩笔在记录卡上做好物体沉浮现象的记录。

2、幼儿操作:师,小朋友在把物体放进水里时要看仔细了,看一下物体到底是沉下去还是浮起来的,认真观察水中的现象。

温馨提示:①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实验,每次只放一种材料。

②实验室要注意安全,物体放入水中要轻拿轻放,防止水溅出。

八年级下册物理《物体的浮与沉》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下册物理《物体的浮与沉》教案、教学设计
5.知识巩固与拓展:
a.通过课堂练习,巩固浮力的计算和物体浮沉条件的判断。
b.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浮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6.评价与反思:
a.设计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课堂问答、实验报告、小组汇报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b.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发现自身在知识掌握、实验操作、团队合作等方面的不足,并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
-报告内容包括:浮力应用案例、原理分析、实际意义等。
4.阅读拓展资料,了解浮力在历史、科学、技术等领域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推荐阅读:《阿基米德的故事》、《浮力原理在船舶设计中的应用》等。
5.学生撰写学习心得,反思自己在学习浮力知识过程中的收获与不足,以及今后需要改进的地方。
2.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与应用。
3.物体浮沉条件的判断及实践操作。
4.浮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难点
1.浮力产生原因的理解,尤其是对液体对物体产生的向上托力的认识。
2.阿基米德原理的推导和应用,特别是密度、体积、浮力之间的关系。
3.实验操作中的数据准确性及误差分析。
4.将浮力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3.实践操作:
a.设计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测量不同物体的浮力,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b.引导学生运用浮沉条件设计简易浮力装置,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4.合作学习:
a.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交流和分享,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b.小组间进行汇报,促进学生间的相互学习,拓宽思路。
3.物体的浮沉条件
-讲解物体浮沉的条件,如物体密度小于液体密度时,物体上浮;物体密度等于液体密度时,物体悬浮;物体密度大于液体密度时,物体下沉。

《物体的沉与浮》教案(精选11篇)

《物体的沉与浮》教案(精选11篇)

•••••••••••••••••《物体的沉与浮》教案(精选11篇)《物体的沉与浮》教案(精选11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物体的沉与浮》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物体的沉与浮》教案篇1活动目标:1、让幼儿感知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学会用简单的图标来表示物体的沉浮。

2、探索调节物体沉浮的方法。

3、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幼儿探索求知的精神。

4、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5、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1、各种试验材料(乒乓球、积木、空瓶子、钥匙、橡皮泥、小石头、钉子、树叶、小碗、磁铁、笔、纸)若干。

2、幼儿每四人合用一张操作台,另备水槽、托盘各一只。

重点与难点:探索、发现使物体沉或浮的不同方法。

活动过程:一、创设情景。

幼儿听音乐进实验室,看到各种试验材料,激发幼儿的操作欲望。

二、幼儿尝试(一)教师提出尝试题:把这些物体放入水中,你会发现什么?幼儿尝试、得出结论:有的物体漂(浮)在水面上,有的物体落(沉)入水底。

教师总结(演示课件):象乒乓球、积木、空瓶子在水中的现象叫做浮,象钥匙、橡皮泥、小石头、钉子在水中的现象叫做沉。

三、幼儿尝试(二)教师提出尝试题:如果用向上的箭头表示浮,用向下的箭头表示沉。

这些实验材料该用什么符号表示呢?(插塑、纸、梳子、牙刷、电池、铅笔、小刀、橡皮)。

各组幼儿进行尝试猜测,并在纸上画好对每一种材料沉或浮的猜测结果。

教师总结(演示课件),验证幼儿猜测的正确与否。

对不同意见(如同一种物体,有的幼儿认为沉,有的幼儿认为浮)通过实验验证,统一认识。

四、幼儿尝试(三)教师提出尝试题:怎样让浮的物体沉下去?让沉的物体浮上来?幼儿尝试、得出结论:往空瓶里装水,把铅笔拴在石头上。

可以让浮在水面的空瓶子和积木沉下去;把橡皮泥捏成小船,把钉子放在积木上,可以让沉入水底的橡皮泥和钉子浮上来。

幼儿园中班科学《沉与浮》教案5篇(实用)

幼儿园中班科学《沉与浮》教案5篇(实用)

幼儿园中班科学《沉与浮》教案5篇(实用)幼儿园中班科学《沉与浮》教案1活动目标:1.观察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并根据物体的沉浮特征分类。

2.对沉浮现象有探索的兴趣。

活动准备:1.每人两人一份材料,内有积木、塑料玩具、有盖的小玻璃瓶、玻璃球、回形针、铁夹子等。

个人记录表两人一份(见附表)。

2.每组1大盆装水,1块擦手毛巾。

3.集体记录表和沉浮字卡图片。

活动过程:(一)感受沉浮现象,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

1.教师:看一看我这里有两样东西,看看是什么?如果把石头和泡沫板放到水里会怎样呢?2.请个别幼儿来轻轻的放到水里,仔细看它怎么样了?3.教师:出示字卡,一起用动作来做一做沉和浮。

这里画了一杯水,谁来贴一下沉下去的时候物体在水中的位置?浮起来是物体在水中的位置?适当纠正不对的。

4教师小结:像泡沫板一样飘在水面上的叫浮,像石头一样没在水中的叫沉。

(二)认识操作材料和记录表,商量记录方法。

1.认识操作材料和记录表。

教师:这里还有一些东西也想去水里,我们来看看有些什么?你猜哪个会沉下去,哪个会浮起来?(幼儿猜测)2.了解活动记录单。

教师出示幼儿操作记录单:你们见过这样的表格吗?表上的问号表示什么?小手表示什么?表格上的这些东西放入水中会怎样?哪些会沉?哪些会浮?3.商量记录的方法,老师这里有两个标记,你们觉得哪个可以表示沉?哪个表示浮?老师根据幼儿的猜测进行记录。

(三)引导幼儿两人合作探索并记录沉浮现象。

1.老师:现在要请大家来做实验来验证一下你的猜测。

交代操作要求:两人一组,一人把东西放入水中,一人进行记录。

放的小朋友每次选一个东西,轻轻的放到水中,然后就让他在水中,不要拿出来了,记录的小朋友看好放的是哪个,是沉下去的还是浮起来的`,进行记录。

(认一认小朋友的记录表)2.两人合作探索沉浮并记录。

(四)出示集体记录单,幼儿交流、分类。

1.教师:你猜对了吗?经过实验,结果怎样?(教师根据幼儿的实验结果,在集体记录表中队每个物体逐一进行沉与浮的情况记录。

八年级《物体的浮与沉》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物体的浮与沉》教案、教学设计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并掌握阿基米德原理,能运用浮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掌握物体浮沉的条件,能判断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情况。
3.运用数学知识进行浮力的计算,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采用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分析等方法,自主发现浮力规律。
(4)案例分析:介绍浮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船舶、救生圈等,让学生了解浮力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5)巩固拓展:设计具有挑战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浮力的计算方法和物体浮沉的条件。
4.教学评价:
-过程性评价:观察学生在实验探究、小组讨论等方面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
八年级《物体的浮与沉》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浮力的概念,掌握阿基米德原理,了解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
2.学会计算物体在液体中的浮力,并能运用浮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掌握物体浮沉的条件,能判断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情况。
4.了解浮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船舶、救生圈等。
-激励评价:注重过程性评价,及时鼓励学生的进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教学内容设计:
(1)导入新课:以故事形式介绍阿基米德原理,引发学生思考浮力是什么。
(2)实验探究:分组进行浮力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浮力的存在,观察物体浮沉的现象。
(3)理论学习:讲解阿基米德原理,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进行浮力计算。
2.新课导入:以故事形式介绍阿基米德原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实验探究: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浮力的存在,观察物体浮沉的现象。

2024大班上学期科学教案详案《浮与沉》

2024大班上学期科学教案详案《浮与沉》

2024大班上学期科学教案详案《浮与沉》一、教学目标让幼儿通过实验观察,了解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培养幼儿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通过实验,让幼儿了解物体的浮沉现象。

难点:分析并理解物体沉浮的原因。

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一个小实验,让幼儿观察物体在水中的状态,引导幼儿发现沉浮现象,并提问:“为什么这些物体会沉下去或浮在水面上?”引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思考。

探索实验:提供多种材料,如石头、塑料、金属等物体,让幼儿进行实验,观察哪些物体会沉下去,哪些物体会浮在水面上。

同时,引导幼儿思考并讨论物体沉浮的原因。

总结归纳:在实验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归纳物体沉浮的原因,并简单介绍阿基米德原理。

通过PPT或视频等形式展示物体沉浮的原理,帮助幼儿深入理解。

课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幼儿对物体沉浮现象的理解。

作业与评价方式:布置相关实验操作作业,让幼儿在家中继续进行探索实验,并鼓励幼儿与家长一起讨论和总结。

评价方式以观察和口头测试为主,了解幼儿对物体沉浮现象的理解程度。

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提供相关教具和实验器材,如水盆、各种形状和材质的物体等,以及PPT、视频等多媒体教学资源,辅助教学。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强调物体沉浮现象的原理和应用。

同时,鼓励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继续观察和探索科学现象,培养科学素养。

教学反思:根据幼儿的反应和教学效果,对本次教学活动进行反思和总结。

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探讨改进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效果的途径。

同时,为今后的教学活动提供经验和借鉴。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幼儿亲身感受和观察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讲解法:教师通过讲解,帮助幼儿理解物体沉浮的原理和相关知识。

问答法:在教学中通过提问和回答的方式,引导幼儿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活跃度。

PPT演示法:通过PPT或视频等形式展示物体沉浮的原理和应用,使抽象的知识更加生动形象地呈现在幼儿面前。

浮与沉教案范文(精选5篇)

浮与沉教案范文(精选5篇)

浮与沉教案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浮与沉教案范文(精选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浮与沉教案1活动目标:1.在操作活动中发现物体的沉浮现象,并对沉浮现象有兴趣。

2.尝试运用借助辅助材料的方法,变化物体的沉浮现象。

3.尝试用简单的图画记录观察和探索的结果。

4.体会发现沉浮现象与探索沉浮逆向变化的乐趣。

材料准备1.水盆、操作盘、分类盒、记录表、笔。

2.小泡沫板、不同材质的小球(木珠、玻璃球、塑料球、铁珠、乒乓球)、吸管、雪花片、瓶子、盒子、纸、木块、小木条、石子、海绵、树叶、羽毛、回形针,小铁夹等日常生活中可收集的东西。

指导要点1.运用玩一玩的方法让幼儿发现物体的沉浮现象,对沉浮现象有兴趣,并能用自己的方法记录物体的沉与浮。

2.通过分一分,让幼儿对沉、浮的物体进行分类,并尝试比较沉的物体与浮的物体之间轻重的不同。

3.鼓励试一试,尝试采用物体本身的特点借助辅助材料,让沉下去的物体浮起来,让浮着的沉下去,或是“站”在水中,并能用简单的图画记录探索的结果。

实施步骤1.提供收集的不同材质的材料,如小泡沫板、不同材质的小球(木珠、玻璃球、塑料球、铁珠、乒乓球)、吸管等等,让幼儿把让他们放在水中玩一玩,看一看,说说自己的发现。

2.提供记录表让幼儿用简单的图画(如箭头向上表示浮,向下表示沉)记录不同物体的沉浮现象,并用边连贯的语言交流记录的结果。

3.按沉、浮现象的不同把材料归类分成两大类,并结合已有的经验进行简单的比较,了解一般情况下轻的东西会浮着,重的东西会沉下去。

4.鼓励幼儿采用物体本身的特点(瓶子可装水)或借助辅助材料,探索让沉下去的东西浮起来,让浮着的东西沉下去,或让其“站”在水中。

这时可增加一些材料,如橡皮泥,双面胶等可帮助物体增加重量,也可让沉浮物体粘在一起,或使材料的沉、浮现象发生变化。

在幼儿操作成功让浮的物体沉下去,让沉的物体浮上来时,引导幼儿加重浮的物体一边的重量,尝试让物体“站”在水中。

物体的浮与沉的教案

物体的浮与沉的教案

物体的浮与沉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物体的浮沉条件及阿基米德原理。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物体的浮沉条件: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取决于物体的重力和浮力的大小关系。

2. 阿基米德原理: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等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物体的浮沉条件的理解和应用,阿基米德原理的掌握。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发现并总结浮沉条件,理解并应用阿基米德原理。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探究法、小组合作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

2. 以问题为导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五、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浮力计、物体(如石头、木块等)、液体(如水、盐水等)。

2.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

3. 教学资源:相关科普文章、视频等。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浮力现象引起学生兴趣,如“为什么船能浮在水面上?”2. 新课讲解:讲解物体的浮沉条件,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重力、浮力和浮沉关系。

3. 实验探究: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并记录物体在不同液体中的浮沉情况,引导学生发现浮沉规律。

4. 总结规律:引导学生总结浮沉条件,得出浮沉规律。

5. 阿基米德原理:讲解阿基米德原理,并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验证原理。

6. 课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浮沉问题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七、课堂延伸1. 讨论:引导学生思考浮沉现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船舶、救生圈等。

2. 课后作业:布置一道有关浮沉的实践作业,如调查生活中利用浮沉原理的物品。

八、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和思考,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

2.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采取针对性教学,使每位学生都能理解和掌握浮沉知识。

3.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物体的浮与沉教案设计

物体的浮与沉教案设计

物体的浮与沉【教学目标】1.观察物体上浮、下沉、悬浮的现象,寻找使物体浮与沉的方法。

2.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能应用浮沉条件解释一些简单的问题。

3.经历探究物体浮沉条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4.通过对浮沉条件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通过学生课外活动小制作和查阅打捞中山舰的资料,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动手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能应用浮沉条件解释一些简单的问题2.通过对浮沉条件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准备】小木块、小石块、小铁块、小塑料块、橡皮泥、量筒、水等【教学方法】实验观察法讨论法等【教学过程】引入:我们学习过浮力的有关知识,知道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都受到液体或气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

进行新课进行交流与讨论:交流一:上浮的物体有小木块、小塑料块、下沉的物体有小石块、小铁块、橡皮泥。

交流二:上浮的物体最后漂在水面上,下沉的物体最后落到容器的底部。

交流三:把橡皮泥做成碗状,橡皮泥也可以漂浮在水面上。

交流四:提出问题,有没有什么物体可以悬浮在液体中呢?同学们想一想,怎样使下沉的物体浮起来?又怎样使上浮的物体沉下去?演示活动一:把一生鸡蛋放入盛水的500mL的大量筒中,可以观察到鸡蛋下沉到量筒的底部,把一把盐撒入水中,等一会儿,发现鸡蛋慢慢地浮起来了,此时合理调节好盐水的浓度,可以观察到鸡蛋能停留在盐水中,如果再向盐水中加盐,又可以看到鸡蛋继续上浮。

演示活动二: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一直充满氢气的气球,手抓住系着气球的细线,可以看到气球浮在空中,手一松,气球往上跑,在系着气球的细线上挂一重物,又能使气球下降,哪位同学能使气球漂浮在空中?学生进行演示:调整所挂的重物,能使气球停在教室内。

分析与交流:同学们想一想,使物体上浮与下沉的过程中,你采用了哪些有效的方法?从物理学的角度看,你所采用的这些方法中分别改变了哪些力的大小?你是如何改变这些力的大小的?归纳与小结:使物体上浮或下沉,我们可以通过改变物体所受到的重力和浮力的大小来控制物体的浮与沉。

大班科学《浮与沉》微教案

大班科学《浮与沉》微教案

大班科学《浮与沉》微教案一、教学内容简介本教案是围绕大班科学课程中的《浮与沉》主题展开的微教案设计。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将了解物体浮与沉的原理,探讨水中物体的浮力和重力之间的关系,并进行简单的实验观察。

二、教学目标1.能够简单解释浮力与重力的概念。

2.能够观察并描述水中物体的浮与沉的现象。

3.能够通过实验验证浮力和重力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水槽、水杯、塑料球、小石子、玻璃片等。

2.教师准备:授课PPT、实验步骤指导等。

3.学生准备:学生可提前做些简单的准备工作,如对水的性质进行简单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或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对本课主题的好奇心,并激发学生思考。

2. 讲解浮与沉基本概念(10分钟)教师通过PPT简单介绍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让学生初步了解浮与沉的原理。

3. 实验展示(15分钟)教师利用水槽和各种物体进行实验展示,让学生亲眼观察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浮与沉情况,并进行简单解释。

4. 学生实验操作(2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通过自己操作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浮沉情况,进一步加深对浮力和重力的理解。

5. 实验反思(10分钟)学生整理实验观察结果,讨论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和现象,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

6. 拓展应用(5分钟)教师指导学生思考浮与沉的应用,如为什么船能漂浮在水面上等,拓展学生对物理原理的理解。

五、课堂反馈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展示、问题回答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反馈,强化学生对浮与沉概念的理解。

六、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或作业,帮助学生巩固对本课内容的学习。

七、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总结教学中好的地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为下节课的教学提供参考。

八、延伸阅读1.《物理实验大全》2.《浮力和重力的探究》这是本节课的大班科学《浮与沉》微教案设计,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希望学生能够对浮力和重力有更深入的理解,并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探究精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1《物体的浮与沉》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通过实验观察知道物体浸没在液体中可能出现的状态.
2、通过探究了解控制浮沉的方法,并能用控制变量法对所提出的方法进行分析,进一步建立理性的推论.
3、通过探究和分析,理解物体浮沉的条件,并通过交流与合作得到其结论.
4、通过阅读,了解物体浮沉条件在科学研究和生产实际中的应用,并激发爱国主义的激情和勤奋学习、科技强国的思想。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和改变物体浮沉的方法
难点:灵活利用浮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
弹簧测力计、量筒、泡沫塑料、密封的小玻璃瓶(及配重)、橡皮泥、硬币、蜡块.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运用多媒体课件,来创设教学情境。

看一看:热气球升空
让学生观看多媒体视频——热气球升空,借此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说明以上内容都跟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物体的浮与沉”有关。

二、新课学习
(一)、活动10.1怎样使物体上浮或下沉
猜一猜:
把一些物品,如橡皮泥、硬币、泡沫塑料、小玻璃瓶和自备的各种小物体,浸没在水中松手后,它们如何运动?
试一试:
通过动手探究得出结论:
上浮的物体有:泡沫塑料、密封的小玻璃瓶、蜡块……
下沉的物体有:实心橡皮泥、硬币、内装许多配重的小玻璃瓶……
议一议:怎样使下沉的物体浮起来?怎样使漂浮的物体沉下去?
做一做:带着问题继续进行探究。

想一想:对各组采取的措施,用交流的方法汇集起来,通过讨论,引导学生从重力和浮力的关系归纳出所采用的方法的实质。

得出:物体的上浮或下沉是由重力和浮力的相互关系决定的。

因此,使物体液体中上浮的方法有两种:
其一是减小重力。

如,减少玻璃瓶中的配重、或在体积不变的情况下,将实心物体挖成空心;
其二是增大物体受到的浮力。

如,增大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或增大液体的密度(向水中撒盐)。

所采用方法的实质是:改变了物体的重力或浮力。

2.活动10.2 探究物体浮沉的条件
首先根据活动10.1实验结论:可以通过改变物体所受重力和浮力的大小来控制物体的浮与沉来提出问题。

物体上浮和下沉时,它受到的重力与浮力各有什么关系?
猜一猜:让学生对上述问题进行猜想。

各种猜想都可。

做一做:测量物体受到的重力和浮力探究物体浮沉的条件。

设计实验方案:测出浮力和重力进行比较。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量筒、水、小瓶、配重物。

本活动的教学目标是通过自主探究归纳出物体的浮沉条件。

本活动中物体和重力是用弹簧测力计称出来的。

它是影响本实验准确度的主要因素。

议一议
1.怎样测量物体所受的重力?(用弹簧秤测)
2.怎样利用提供的器材测量或计算物体上浮、下沉、漂浮时受到的浮力?
实验设计中可能学生不能达到这一要求,引导学生从实验设计的几个问题展开讨论,逐一得到结论,为实验步骤的设计创造必要的条件。

交流总结得出实验步骤:
(1)用调节好的弹簧测力计称出小瓶的重力G。

(2)向量筒中装入一定数量的水,记下水的体积V
1。

(3)把小瓶放入量筒中,观察小瓶所处的状态,并记下水面的位置V2。

(4)由公式F
浮=ρ

g(V
2
-V
1
)计算小瓶所受的浮力,并将数据填入实验数据记录表相
应的位置。

(5)改变小瓶中配重的数量,使小瓶处于下沉状态。

用测力计测出其重力和浮力的大小(浮力大小用测V排算也可)并填入表格。

(6)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当物体所受重力大于浮力时,物体下沉;当物体所受重力小于浮力时,物体上浮;当物体所受重力等于浮力时,物体漂浮。

这就是物体浮沉的条件。

对上述结论作出评价后进一步思考1:除通过改变物体的质量、体积使物体浮沉外,另外有什么方法使物体上浮或下沉。

通过观察的鸡蛋在盐水中上浮的实验得出:还能通过改变液体的密度使物体上浮或下沉。

思考2:物体浸没在液体中时,若它的重力等于浮力、可能出现什么情况?
可能静止在液体中的任何位置,这种状态叫悬浮。

3.生活物理社会
4.总结。

思考练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