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四首 精品教案
12、部编九下《词四首》精品教案
12 词四首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能区分词与诗的不同特点。
2.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把握作者的感情。
3.感受四首词的音韵美,体会各首词中蕴含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写作背景理解这四首词的内容。
情感态度价值观领会词中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激发自己的爱国情感。
重点难点重点:体悟词的意境和语言,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难点:了解词的不同艺术风格。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教学目标:课文导入;导读《渔家傲·秋思》一诗。
课文导入和诗一样,词是我国文化宝库中又—颗璀璨的明珠!本单元中的《词四首》里所描述的“长烟落日”的自然景观,那城外狩猎、沙场点兵的壮观情景,“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鉴湖女侠的形象,一定会触动我们的悠悠情思。
预习展示(一)介绍作者。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现在江苏省苏州市)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死后谥号文正。
范仲淹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
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
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二)了解背景。
【老师边介绍边多媒体展示】宋康定元年(1040年)至庆历三年(1043年)间,词人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
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
这首词就是他身处军中的感怀之作。
合作探究1.提问:《渔家傲·秋思》所写的塞下风景“异”在哪里?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渔家傲》描述了与中原地区完全不同的塞外景色。
“衡阳雁去”,秋天边塞的大雁向衡阳飞去,表明塞下天气极寒冷,与作者的家乡吴地(今江苏吴县)大不相同。
“四面边声连角起”,风吼、马嘶,同不断起伏的号角声混杂在一起,构成了塞下特异的声音,这种“边声”当然也是中原所没有的。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座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当暮霭生成、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地关闭了城门,这里当然和内地城市华灯初上时的景象迥然不同。
词四首教案
词四首教案词四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并学习四首诗词的内容和意义。
2.感受诗词的美,培养学生对诗词的鉴赏能力。
3.学习诗词的同时,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二、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相关的教学素材和课件。
2.学生准备好听和领悟诗词的心态。
三、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播放相关背景音乐,营造出诗词的氛围。
2.学习第一首诗词《静夜思》教师向学生介绍作者李白和《静夜思》的背景。
播放《静夜思》的朗读音频,使学生能够感受到诗词的语音美。
学生大声朗读《静夜思》,并讨论诗词的内涵和意义。
3.学习第二首诗词《登鹳雀楼》教师向学生介绍作者王之涣和《登鹳雀楼》的背景。
播放《登鹳雀楼》的朗读音频,使学生能够感受到诗词的语音美。
学生大声朗读《登鹳雀楼》,并讨论诗词的内涵和意义。
4.学习第三首诗词《赋得古原草送别》教师向学生介绍作者白居易和《赋得古原草送别》的背景。
播放《赋得古原草送别》的朗读音频,使学生能够感受到诗词的语音美。
学生大声朗读《赋得古原草送别》,并讨论诗词的内涵和意义。
5.学习第四首诗词《登高》教师向学生介绍作者杜甫和《登高》的背景。
播放《登高》的朗读音频,使学生能够感受到诗词的语音美。
学生大声朗读《登高》,并讨论诗词的内涵和意义。
6.总结和展示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四首诗词的特点和美。
学生可以自由发挥,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诗词的理解和感受。
四、教学反思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和学习四首诗词的内容和意义,感受诗词的美,培养学生对诗词的鉴赏能力,并且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同时,学生也有机会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诗词的理解和感受,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感悟诗词的意义。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词四首》优秀教案(内含2课时)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词四首》优秀教案(内含2课时)一. 教材分析《词四首》是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包含了四首经典的古代词作品。
这些词作品既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又能反映出古代社会的风貌和词人的情感。
通过学习这四首词,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了解古代文化,同时也能够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学基础,对古代文学作品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一些较难理解的古词,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引导,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四首词,理解词中的难点词语,掌握词的基本格式和技巧。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词的背景,学生能够理解词人的生活经历和创作风格,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四首词,学生能够感受词人的情感,了解古代社会的风貌,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四首词,理解词的基本格式和技巧。
2.难点:理解词中的难点词语,把握词人的生活经历和创作风格。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词的背景和词人的创作风格。
2.讨论法: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共同解决词中的难点问题。
3.示范法:教师通过示范朗读和背诵,引导学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词。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四首词的全文、词人的简介、词的注释和译文等。
2.教师准备相关资料,以便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简单的介绍,引导学生进入课堂。
例如:“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词四首》。
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种重要形式,它以简洁的语言、丰富的情感深受人们喜爱。
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进这四首词,感受词人的情感世界。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四首词的全文,并引导学生关注词的标题、作者、注释等信息。
《古代诗歌四首》精品教案范文通用
《古代诗歌四首》精品教案范文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古代诗歌四首,包括《静夜思》、《登鹳雀楼》、《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和《江南逢李龟年》。
教学内容主要涉及教材的第一章“古典诗词欣赏”,详细内容包括了解每位诗人的生平背景,深入理解每首诗歌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及诗歌的韵律结构。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四首古代诗歌的基本内容,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 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3. 通过对古代诗歌的学习,引导学生体会古典文化的魅力,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四首诗歌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及韵律结构。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四首诗歌的意境画面,引导学生进入古代诗歌的世界。
2. 讲解:详细讲解四首诗歌的作者背景、创作背景、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及韵律结构。
3. 例题讲解:挑选一首诗歌进行详细剖析,指导学生如何分析诗歌。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另外三首诗歌,并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四首诗歌的共性与个性,促进学生思考。
六、板书设计1. 古代诗歌四首2. 诗人:李白、王之涣、韩愈、杜甫3. 诗歌《静夜思》、《登鹳雀楼》、《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江南逢李龟年》4. 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及韵律结构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四首诗歌的韵律结构,并阐述自己的看法。
2. 答案示例:以《静夜思》为例,五言绝句,押韵严格,平仄相对自由,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理解程度,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古代诗歌,培养他们的文学兴趣;组织诗歌朗诵比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的设定2.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把握3. 教学过程的安排与实施4. 作业设计及课后反思拓展延伸一、教学目标的设定1. 掌握四首古代诗歌的基本内容,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词四首》精品教案
《词四首》精品教案1.了解词在形式上和抒情上的特点,体会词在节奏、韵律上的美感。
2.在把握大意、熟读成诵的基础上,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情感基调。
3.通过对比阅读,体会不同词作的异同点。
本课的四首词都感情充沛,因此本教学设计在帮助学生理解词意时,注重“知人论世”,结合作者的生平和词作的写作背景,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作者想通过词作表达的感情。
本课的词作艺术成就突出,所以本教学设计同样注重对词作中重点句子所使用的表现手法的分析,以此来体会作者抒发的感情,并让学生初步学习如何赏析词作,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本教学设计还把四首词进行对比阅读,从而让学生对四首词有更深入的理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资料链接1.《渔家傲·秋思》北宋在仁宗即位之后,国家积弱积贫之势益加明显,表面上一片升平,实际上危机四伏,而文风、词风仍在沿袭着晚唐、五代的余习发展。
有远见的政治家、文学家都已觉察到问题的严重性,“庆历新政”和古文运动先后发生在这个时期不是偶然现象,而是当时政治现实、社会现实的客观要求。
在词方面,豪放词开始兴起,一改低沉婉转之调,而为慷慨雄放之声,把有关国家、社会的重大问题反映到词里。
范仲淹的《渔家傲》算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这首词,有人说是“表现了作者的英雄气概和战士们生活的艰苦性”,这只是表面看法,其实它更是对宋王朝重内轻外、消极防御政策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形象的概括与反映。
2.《江城子·密州出猎》苏东坡是北宋词坛的大革新家,他作词时,正当柳永词风靡一时之际。
他有志于改变花间词派柔媚的词风,就以柳永为对手。
宋神宗熙宁八年,东坡任密州知州,曾因天旱去常山祈雨,归途中与同官梅户曹会猎于铁沟,写了一首出猎词。
他致书鲜于子骏说:“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
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
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
”他树起了“自是一家”的旗帜,并对于自己的词有别于“柳七郎风味”,颇为得意。
九下词四首教案
九下词四首教案教案标题:九下词四首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四首词的内容,使学生了解并掌握这些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
2.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3. 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并背诵四首词的内容。
2. 掌握四首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
3. 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1. 理解四首词的深层含义和情感表达。
2. 运用适当的语音语调进行朗读和表达。
教学准备:1. 教材: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材。
2. 多媒体设备。
3. 黑板、粉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相关古代词曲音乐,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
2. 引导学生谈论古代词曲的特点和魅力。
二、呈现(15分钟)1. 依次介绍四首词的背景和作者,并简要介绍词的形式和特点。
2. 分发词的课文,让学生先自行阅读一遍,了解大意。
三、讲解(20分钟)1. 分析每首词的内容,解释生词和短语的意义。
2. 针对每首词的特点,讲解其中的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方式。
3.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每首词的主题和情感内涵。
四、练习(15分钟)1. 学生分组朗读每首词,注意语音语调的把握。
2. 学生小组内互相讨论每首词的主题和情感表达方式。
3. 学生个别或小组完成一些词语解释和句子翻译的练习。
五、总结(5分钟)1. 回顾四首词的内容和特点,让学生进行总结。
2. 引导学生谈论对这些词的理解和感受。
六、拓展(10分钟)1. 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古代词曲的发展和流派。
2.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其他优秀的古代词曲作品,并进行欣赏和分享。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创作一首自己的词曲作品。
2. 学生可以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词曲,进行朗读和表演。
教学评价:1. 教师观察学生的课堂参与情况,包括对词曲内容的理解和表达能力的提高。
2. 学生完成的练习和课后作业,包括词语解释和句子翻译的准确性和深度。
3. 学生的课堂表现和态度,包括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欣赏能力的培养。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四首》教案(精选10篇)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四首》教案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四首》教案(精选10篇)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四首》教案篇1教学目标①了解诗词有关知识。
②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③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④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
课前准备唐宋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化的艺术瑰宝,多读多背必有好处。
课前让学生再搜集一些与之相关的诗词,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增加积累。
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学习《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
教学设计观沧海曹操一、导入新课曹操,字孟德,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
他已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统一了北方。
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
《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归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
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
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古代诗歌四首》知识重点知识重点观沧海[汉]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一、作者简介曹操(155一220),字孟德,沛国谯(qiáo)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著有《孙子略解》《兵法接要》,其诗作以慷慨悲壮见称,有《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等。
二、背景与主题《观沧海》是曹操率军征乌桓时所作。
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
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九年级词四首教学设计
九年级词四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熟练背诵并默写这四首词。
理解词中重点字词和句子的含义。
把握词的意境和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朗读能力。
引导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体会词的画面美和情感美。
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深入理解词作的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古代文人的爱国情怀和壮志豪情,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词的内容和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掌握词中的重点字词和名句。
2、教学难点理解词作中运用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引导学生将词中的情感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词的韵律美和节奏美,从而理解词的内容和情感。
2、讲授法讲解词中的重点字词、句子和表现手法,帮助学生理解词作的内涵。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词的主题、意境和情感,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古典音乐,展示一些古代文人的画像,然后提问学生:“在古代,文人墨客常常通过诗词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九年级的四首词,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情怀。
”(二)初读感知1、教师范读四首词,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结合注释,初步理解词的内容。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三)精读理解1、《渔家傲·秋思》讲解词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范仲淹在边疆的经历和感受。
重点分析“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一句,引导学生体会边疆的荒凉和孤寂。
探讨“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所表达的思乡之情和报国之志。
分析“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的意境和情感,感受战士们的愁苦和无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词四首》精品教案
12词四首【知识目标】1.了解作者及其代表作,有节奏、有感情地诵读四首词。
2.体会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品味、赏析词的语言内涵。
【能力目标】学会对比阅读,体会不同词作的异同点。
【德育目标】把握作者在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的爱国思想。
1.了解作者及其代表作,有节奏、有感情地诵读四首词。
2.体会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品味、赏析词的语言内涵。
3.把握作者在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的爱国思想。
4.学会对比阅读,体会不同词作的异同点。
第1课时《渔家傲·秋思》《江城子·密州出猎》一、导入新课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以及仁人志士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现在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曾经学过的有关描写边塞风光或将士戍守边关的诗词(学生补充诗词名句)。
范仲淹的词《渔家傲·秋思》也是描写边塞的,今天,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范仲淹笔下的边塞特点。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渔家傲·秋思》1.朗读本词,把握内容。
(1)说说词的上阕和下阕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各用两个字概括。
明确:上阕:写景;下阕:抒情。
(2)词人开篇就说“塞下秋来风景异”,请你说说塞下风景“异”在什么地方。
明确:①异声(边声连角起,羌管悠悠);②异寒(霜满地);③异景(衡阳雁去无留意,千嶂,孤城闭)。
这都充分说明了入秋以来,塞北的荒凉,环境的恶劣。
(3)词的上阕主要描绘了什么景象?写景的目的是什么?明确:描绘了一幅萧瑟、荒凉、紧张的边塞风光图。
通过对边疆环境的描写,突出边塞环境的恶劣,暗示了戍边将士的艰辛,为下阕抒情做铺垫。
2.品读本词,赏析语言美。
请任选角度赏析下面的词句。
(1)衡阳雁去无留意。
明确:“大雁南飞”是一种自然现象,可是在这里词人却用了“无留意”,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大雁以人的情感。
大雁向衡阳飞去,没有丝毫的留恋之意,连鸟也不愿久留,反衬出边地的荒凉,将士们戍边条件的艰苦。
(2)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词四首教案第一课时
词四首教案第一课时课题:词四首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四首诗的内容和作者,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2. 学习并掌握四首诗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子,提高学生的词汇量和语言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表演能力,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1. 理解四首诗的内容和意义。
2. 掌握四首诗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子。
3. 提高学生的朗读和表演能力。
教学准备:1. 教材:《词四首》课本。
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音响设备。
3. 教具:黑板、彩色粉笔。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1. 创设情境:教师播放四首诗的音频,并展示相关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提问引导:教师问学生是否喜欢诗歌,为什么喜欢或不喜欢。
Step 2:诗歌导读(10分钟)1. 教师介绍四首诗的标题和作者,并简要介绍诗歌的内容和意义。
2. 学生跟读诗歌,教师纠正发音和语调。
Step 3:词语学习(15分钟)1. 教师逐句解读四首诗中的重要词语,并与学生一起讨论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 学生分组合作,完成词语的搭配练习。
Step 4:句子学习(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四首诗中的重要句子结构和语法特点。
2. 学生个别或小组合作,完成句子的分析和填空练习。
Step 5:朗读与表演(15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朗读练习,注意语音语调和情感表达。
2. 学生选取自己喜欢的诗句进行表演,可以配合肢体语言和表情。
Step 6: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强调学生在家中的复习任务。
2. 学生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检查学习效果。
Step 7:作业布置(5分钟)1.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背诵并默写四首诗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子。
2. 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其他诗歌作品,培养对诗歌的兴趣。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诗歌导读、词语学习、句子学习、朗读与表演等环节,全面提高学生对《词四首》诗集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表演能力。
初中九年级下册词四首教案
初中九年级下册词四首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感受诗词的音乐美,体会词句的绘画美,领悟词的意境美。
2、情感与价值: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对诗词的鉴赏能力。
3、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合作探究,整体感知,品味语言,体会情感。
教学重点:感受诗词的音乐美,体会词句的绘画美,领悟词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领悟词的意境美,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图片导入:展示四首词的插图,让学生对词中的景物有一个直观的感受。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关于咏物的诗词?二、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由朗读四首词,读后交流对四首词的初步认识。
2、引导学生关注四首词的题目,讨论题目的作用。
三、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首词,从字、词、句、手法、意境等方面进行分析,讨论作者是如何咏物的。
2、小组代表发言,展示本组的学习成果。
3、教师点评,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词的内容。
四、课堂小结让学生谈谈对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四首咏物词,谁能简单概括一下每首词的内容?2、让学生齐读四首词,感受诗词的音乐美。
二、情感体验1、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每首词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教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置身于词中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感。
三、品词赏句1、让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词句,谈谈自己的感受。
2、教师点评,引导学生体会词句的绘画美。
四、课堂小结让学生谈谈对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五、作业布置1、熟读四首词,背诵《卜算子·咏梅》。
2、写一篇关于咏物词的短文,可以是心得体会,也可以是评论。
教学反思《词四首》教学设计注重了学生对诗词的朗读、感悟,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诗词的音乐美,在感悟中领悟诗词的意境美。
同时,设计了合作探究环节,让学生在讨论中提高对咏物词的认识。
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关注不够,今后需要在这方面加以改进。
词四首教案
词四首教案诗歌是人们用语言艺术的形式表达情感、思想和意象的一种文学体裁。
无论是通过歌颂、抒情、叙事还是咏史等方式,诗歌都能够让读者感受到深厚的情感和美的享受。
诗歌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其教学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本教案设计了四首不同类型的诗歌,通过对诗歌内容和诗的形式的分析,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这四首诗歌分别是《登鹳雀楼》《春晓》《蜂》和《悯农》。
【课堂活动】一、呈现:先让学生根据诗名猜测这四首诗歌的内容和形式,引发学生的兴趣。
二、导入:通过简要了解唐代文化的背景,让学生了解到诗歌在唐代的重要地位,同时为学生培养审美意识做准备。
【课堂内容】三、分析诗歌内容1.《登鹳雀楼》题材:这首诗描绘了作者登上鹳雀楼时所看到的景色和他对日落的感受。
主题:通过对美丽景色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转不息的思考与感叹。
2.《春晓》题材:这首诗描绘了春天的早晨,以及春天带给人们的喜悦和希望。
主题:通过对春天的描写,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生活的希望。
3.《蜂》题材:这首诗描绘了蜜蜂辛勤劳作的形象,以及蜜蜂和人类之间的关系。
主题:通过对蜜蜂的描写和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思考,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劳动的赞美。
4.《悯农》题材:这首诗描绘了农民的艰苦生活和他们的种田劳作。
主题:通过对农民生活的描写,表达了对农民辛勤劳动的赞美和对农民困境的同情。
四、分析诗歌形式1.《登鹳雀楼》题材:这首诗采用了五言绝句的形式,每一句四个汉字,整首诗由四句构成。
意象:整首诗采用了一些描绘自然景物的意象,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2.《春晓》题材:这首诗采用了五言绝句的形式,每一句四个汉字,整首诗由四句构成。
意象:整首诗描绘了春天的美丽景色和繁荣景象,如“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3.《蜂》题材:这首诗采用了五言绝句的形式,每一句四个汉字,整首诗由四句构成。
意象:整首诗通过对蜜蜂的描写,运用了一些形象生动的意象,如“百啭无一语,单于击败楚”。
《古诗四首》教案(精选13篇)
《古诗四首》教案(精选13篇)《古诗四首》篇1[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四首诗。
2、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情味。
3、细心品味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重点难点]1、重点:背诵默写诗歌。
2、难点: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时数] 二教时[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春望》《泊秦淮》一、导入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自《诗经》起,经两汉、六朝、唐宋元明清,到现在,将这些诗堆叠排列起来就像那蜿蜒起伏的长城,读这些诗就像长城那样绵延不绝。
诗歌是情感的产物,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都会产生不同的心情,创造出不同的诗篇。
今天就让我们来踏寻古人的足迹,推测名人心情,欣赏名作之境界。
二、学习第一首诗《春望》1、听配乐朗诵。
2、全体学生配乐齐读。
3、学生结合注释试着理解全诗。
4、由学生提出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师生共同解答并翻译全诗。
译诗参考:国都残破,山河依旧,长安的春天草木深深。
感伤国事,见花而溅泪;怅恨离别,闻鸟而惊心。
战乱烽火已持续三个月,一封家书可抵万两黄金。
忧而搔头,白发一天天短少,简直挂不住束长的簪针。
5、学生齐读全诗。
6、品味全诗。
⑴本诗是在什么背景下写的?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明确:《春望》写于安史之乱之后。
当时,唐朝首都长安已被叛军安禄山占领,唐玄宗带着杨贵妃逃往四川。
诗人目睹破碎衰败的祖国,黯然神伤,抒发了国破家亡、忧国思亲的沉痛悲苦之情。
⑵本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明确:诗的首联写望中所见。
长安城被叛军攻破后,遭到了惊人的破坏。
叛军焚烧军宫室,杀戮无辜,人民朝不保夕,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国破山河在”,山河依旧,世事全非,失陷后的长安“城春草木深”。
春天本是明媚的,然而战乱中的长安城却是草木丛生,一片凄风苦雨。
诗意形象生动,情感极其沉痛。
诗的颔联是分写,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写春天。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诗人睹物伤情,见到开放的鲜花,也禁不住悲怆溅泪;听到鸟儿的啼叫,也禁不住魂悸心惊。
《词四首》教学设计
导入
第三课时
唐有这样一个人:
一代伟人毛泽东最欣赏的词人;
骁勇善战,斩获外号“大青兕”;
与苏轼双峰对峙各具风流;
非要替陆游盖大房子;
名字和一代战神霍去病神似。
大家知道这个人是谁吗?——辛弃疾。今天就让我们共同学习他写得一首词《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一起走进一代天骄辛弃疾的璀璨人生!
难点
感悟词人复杂的情感及形象魅力。
阶段 2 教与学过程
表现性任务
其他评估证据
有感情地诵读诗词,分析文本及推送材料。
自悟单、质量评估手记,课堂展示
设计教学流程
流程
内容设计
设计意图
学生活动
导入
第一课时
范仲淹人物小传:
自幼孤贫 勤学苦读
庆历新政 政治革新
军中一范 西贼破胆
几起几落 百折不挠
先忧后乐 心系天下
3.通过齐读,再感其词风的豪放。
倾听,整理笔记
拓展
品读拓展资料(另外四首苏轼的豪放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浣溪沙》《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体会苏轼不同风格的“豪放”,以“_____之豪”的形式来概括每首词的风格。
培养学生对比阅读的能力,感受到同为苏轼的豪放词,不同的词作侧重点有所不同,苏轼的豪放是多面而具体的,既有其共性,又有其个性。通过品析苏轼的多首词作来认识一个全面立体的苏轼其人。
2.通过其他名人大家对于苏轼的评价,了解苏轼的魅力光芒万丈。
3.了解写作背景,且从书信的字里行间也能体会到苏轼的率直豪放。
倾听,思考,表达
自悟
活动一:初读词,感其豪放
要求:
①读准字音,口腔打开,做到字正腔圆。
②把握节奏,落实重音
九年级词四首教案
九年级词四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四首词的作者及创作背景,理解词的大意。
2、品味词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人的情感。
3、学习借景抒情、用典等表现手法,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词的内容,背诵并默写四首词。
(2)品味词中精妙的语言,感受词人的情感。
2、难点(1)体会词中用典、借景抒情等表现手法的作用。
(2)理解词人在词中所表达的复杂情感。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讲授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中国是一个诗词的国度,唐诗宋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在九年级的语文学习中,我们将走进四首风格各异的词,感受古人的情怀与智慧。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1、《渔家傲·秋思》作者范仲淹范仲淹,字希文,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
他曾镇守西北边疆,抵御西夏的侵扰。
这首词是他在西北军中的感怀之作。
2、《江城子·密州出猎》作者苏轼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这首词写于他在密州任知州期间,表达了他渴望为国效力的壮志豪情。
3、《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作者辛弃疾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豪放派词人。
他一生力主抗金,却壮志未酬。
这首词是他写给好友陈亮(字同甫)的,抒发了自己的爱国情怀和壮志难酬的悲愤。
4、《满江红》作者秋瑾秋瑾,近代民主革命志士,自称“鉴湖女侠”。
这首词是她在1903年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对封建礼教的不满和追求自由解放的决心。
(三)朗读感知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气。
2、学生自由朗读,结合注释理解词意。
3、指名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四)文本赏析1、《渔家傲·秋思》(1)上阕描绘了怎样的景象?“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描绘了一幅荒凉、萧瑟的边塞秋景图。
大雁南飞,边声四起,夕阳西下,孤城紧闭,渲染了孤寂、荒凉的氛围。
(2)下阕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古代诗歌四首》优质教案设计【优秀5篇】
《古代诗歌四首》优质教案设计【优秀5篇】《古代诗歌四首》优质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理解诗的内容,领会其中抒发的感情和表现的生活情趣。
2、体味诗词情景交融的特点和遣词造句的妙处。
3、学习一点诗的韵律知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
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
我们中学生学一点优秀的古代诗词,不仅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语言水平,而且能陶冶我们的思想情操。
所以我们要认真学习和努力掌握一定数量的古代诗词。
今天,我们学习五首古代诗词,主要是领会古人融情于景表达襟怀和讲究炼字炼句亦即炼意的手法。
二、学习《观沧海》1、解题:题目是什么意思?“沧海”的“沧”字怎么解释?题目能不能换成“观大海”?2、教师范读后学生诵读。
3、理解内容。
问题设计:⑴开头两句交代了什么情况?“东临碣石”的“临”作何解释?⑴下文到哪一句为止是写作者所见的情景?⑴实写观海的诗句一共有6句,所写的。
内容和角度有什么不同?⑴提问:“日月之行”等4句是什么意思?这是不是作者眼前看到的景象?作者是写什么内容?启发:作者写观海的内容到这里结束了,我们可以展开自己的想象来回味一下:作者在诗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象?作者笔下的沧海有怎样的特点?再联系作者写这首诗的背景,我们想一想,诗歌中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作者笔下的沧海气势雄伟,胸襟开阔。
作者写这首诗的时候,是他刚刚平定乌桓,回师中原,这正是他踌躇满志的时候。
面对着波澜壮阔的大海,作者情不自禁地抒发了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豪迈情怀。
特别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几句诗,更是形象地反映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千百年来成了脍炙人口的名句。
4、分析韵律。
本诗为四言乐府诗,韵脚为“峙”“起”“里”“志”等字,可见押的是“i”韵。
5、齐读、背诵。
三、学习《次北固山下》㈠背景和作者: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只知道他是洛阳人,先天元年(712),也就是杜甫出生那年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终洛阳尉。
【部编人教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2《词四首》教师版
【部编人教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2《词四首》教师版一. 教材分析《词四首》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包含了四首经典的中国古代词作品。
这些词作品既有抒发个人情感的,也有表达对社会现象的感慨。
通过对这些词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词的发展历程,感受到不同词人的创作风格和情感表达。
同时,学生还可以通过学习这些词作品,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学素养和阅读理解能力,对于词这种文学形式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一些古代词人的生平背景和创作风格可能还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建立起对词的全面认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和审美价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中国古代词的发展历程,掌握四首词作品的基本内容,理解词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和审美价值。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词作品,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词作品,使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提高他们对文学的热爱和追求美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四首词作品的基本内容,理解词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和审美价值。
2.难点:深入理解词作品中的意境和情感,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词作品的背景、作者生平、词的文学特点等内容,帮助学生建立起对词的全面认识。
2.引导法:教师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词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和审美价值。
3.欣赏法:教师通过朗读、播放音乐等方式,帮助学生感受词作品中的意境和情感。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需要熟悉课文内容,了解作者生平背景和创作风格,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料和教案。
2.学生准备:学生需要预习课文,了解词的基本知识,对课文内容进行初步理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音乐或展示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词的学习氛围。
然后,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如“你们对词有什么了解?”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词四首 优秀教案
词四首优秀教案优秀教案:词四首教案一:《静夜思》教学目标:1. 了解《静夜思》这首古诗的作者李白,以及其创作背景和意境。
2. 分析《静夜思》的诗句结构和表达方式,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欣赏能力。
3. 提高学生的朗读和表演能力,通过朗诵《静夜思》感受诗歌的美。
教学重点:1. 理解《静夜思》的诗意和意境。
2. 分析《静夜思》的诗句结构和表达方式。
3.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欣赏能力。
教学难点:1. 理解《静夜思》的意境和情感。
2. 分析《静夜思》的诗句结构和表达方式。
教学准备:1. 复印《静夜思》的诗歌原文。
2. 准备PPT,包括李白的简介、诗歌的背景和意境等。
3. 提前准备学生朗读和表演《静夜思》的机会。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5分钟)引入《静夜思》这首古诗,让学生了解这首诗的名字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兴趣。
Step 2: 诗歌背景介绍(10分钟)通过PPT展示李白的简介,让学生了解他是唐代的一位伟大诗人,以及他创作《静夜思》的背景和意境。
Step 3: 诗歌分析(15分钟)分析《静夜思》的诗句结构和表达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Step 4: 诗歌欣赏(10分钟)播放音频或者请学生朗读《静夜思》,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美,培养他们的朗读和表演能力。
Step 5: 诗歌表演(15分钟)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表演,让每一个小组选择一种表演形式,如朗诵、舞蹈、音乐等,展示他们对《静夜思》的理解和感受。
Step 6: 总结(5分钟)对学生的表演进行评价和总结,回顾课堂内容,强调学生对古典诗词的欣赏能力的重要性。
教学延伸:1. 让学生自选古诗,进行欣赏和分析,提高他们对古典诗词的理解能力。
2. 组织学生参观诗词展览,让他们亲身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
教案二:《登鹳雀楼》教学目标:1. 了解《登鹳雀楼》这首古诗的作者王之涣,以及其创作背景和意境。
2. 分析《登鹳雀楼》的诗句结构和表达方式,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欣赏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词四首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轻松背诵这五首词。
2.品读鉴赏,体会词中蕴含的情感。
3.掌握吟诵欣赏词的技巧与方法。
教学重难点1.准确背诵,理解词的情感。
2.学会品读鉴赏的方法。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有了一定的古诗词学习经验和能力,掌握了基本的古诗词学习的方法——理解内容、体会情感、语言品味等,这就使“通过深研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以体会其创作风格和人格魅力”可以成为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高学生学习鉴赏古诗词的能力和水平,为学生高中乃至高校的语文学习,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设计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设计者:)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渔家傲秋思》一、新课导入古曲可婉约如小桥流水,和风细雨,也可豪放如大江东去,暴风骤雨令人品尝回味,词也拥有与古曲同样的艺术特色,让我们通过学习《渔家傲·秋思》来进一步体味:《渔家傲·秋思》。
二、读1.注意听范读:点评好在哪里?(节奏感情意境)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自由读一遍,提出有质疑的地方,大家一起解决:(看看注释,处理好字音、节奏、感情)3.理解性的齐读一遍。
(带着感情读出气势)三、品1.同学们读的时候抓住了“情”,找找,上阕里我们看见了哪些“景”?雁去长烟落日边声千嶂城闭请用:我看见了一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落日归雁,长烟落日边声四起古城落日归雁孤城戍边图)句式说话。
2.这些景是扣着一个“异”而写的?异在何处呢?明确:异寒异声异势3.品读上阕说说:通过以上景致的描写渲染出怎样的气氛?明确:荒凉萧瑟肃杀4.此景会让人产生什么样的感觉?悲凉寂寞孤独思乡5.让我们一起踏着文字,小组合作试着在下片中寻觅深藏词人内心的那份情愫:我从____________________中感受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浊酒一杯思乡思亲)(燕然未勒使命责任爱国忧国)(悠悠羌曲无奈凄凉别愁)(人不寐焦虑苦闷悲愤担忧)(白发夫泪悲怆苍凉壮志难酬痛心)教师小结:在寥寥几十字间,描写了景融入了情,将宏达广博浓缩在咫尺之间,真可谓是:古诗词哪!想让我不爱你可不容易!6.同学们带着此情此意来配乐试背一遍。
四、拓1.根据你对词的理解领悟,赏析本首词中的任何句子,赏析时要首先注意: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诗眼”或“题眼”。
例如:“无留意”:虽然是北雁南飞的具体表现,但更重要的是这三个字来自戍边将士的内心,它衬托出雁去而人却不得去的情感。
“羌管悠悠霜满地”一句,再次用声色加以点染并略加顿挫,此时心情,较黄昏落日之时更加令人难堪。
2.用白话文改写,拓写上片或下片内容。
第二课时《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读词以入境(一) 了解背景(学生介绍,教师补充)这首词是熙宁七年(1074)冬与同僚出城打猎时所作。
(二)读出韵味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自由朗读这首词,要求结合文下注释,读准字音、初步理解词意,同时把你理解障碍的词句圈出来。
2.再读,同桌之间彼此读,讨论这首词用什么样的语气语调来读更合适。
3.推荐读,师生评价。
明确语气语调:豪迈奔放,高亢激昂。
二、品词以入味怎么读好词人的豪放?著名的节目主持人赵忠祥老师说:“朗诵创作的过程,就是词语感受的过程。
”的确,在诗词中,往往看似小小的一个词,却有着极重的分量、极大的张力。
1.请同学们说说哪个字最既直接又集中地体现了本首词的豪放风格?(“狂”)2.上阕中哪些词句体现了词人的“狂”?谈谈你们的理解。
①“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
说明装备(齐全)。
请用自己的话再现太守当时的装备:只见苏轼左手牵黄狗,右手擎猎鹰,头戴锦绣帽,身穿貂皮衣。
狂在装备齐全,何等威武!②随从众多(阵容庞大):“千骑卷平冈”。
请展开想象,描写一下当时的画面。
成千的骑士情绪高昂,浩浩荡荡,纵马奔驰,疾风一般,腾空越野,马下是尘土飞扬。
狂在随从众多(阵容庞大),何等雄壮!③倾城观猎(场面热烈):“为报倾城随太守”。
人们倾城而来,万人空巷,只为观看太守出猎。
这样的出猎在当时也算不上稀奇,怎么竟然能够吸引全城的百姓都来观看,达到万人空巷的程度呢?让百姓倾城相随的会是一位怎样的太守呢?狂在倾城观猎(场面热烈),何等感人!④自比孙郎(豪气冲天):“亲射虎,看孙郎”。
太守倍受鼓舞,气冲斗牛,为了报答百姓随行出猎的厚意,决心亲自射杀老虎,让大家看看孙权当年搏虎的雄姿。
词人活用这个典故,想要表达什么?词人的意思是他要像当年的孙权那样挽弓马前射虎,这突出地展现了作者虽然年纪已经不小,但是仍有着少年狂气。
狂在自比孙郎,何等豪气!三、论词以识人1.有感情地朗读下阕。
思考:让老夫有狂举狂态的内在原因有哪些?请你结合词句谈谈。
①“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出猎之际,痛痛快快喝了一顿酒,胸怀还很宽阔,胆气还很豪壮,尽管“老夫”老矣,鬓发斑白,但又有什么关系!因老当益壮而狂!这句话要读出老当益壮的气概来,重音要落在“开张”、“又何妨”上。
②“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天狼”指从西北来进扰的西夏军队。
“西北望,射天狼”,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抵御入侵者,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会”是定将的意思。
说到那时我一定会把雕弓拉得满满的,向西北方的天狼星猛射过去。
句中的“挽”、“望”、“射”这三个连贯的动作,勾画了一个动感鲜明的特写镜头,诗人是以挽弓射箭的壮举,来表达内心建功立业、杀敌报国的强烈愿望,词人因雄心壮志而狂的感情在这里达到了高潮。
2.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以魏尚自喻,希望朝廷能像派冯唐赦免魏尚那样重用自己。
苏轼写这首词的时候正好经历了由杭州通判被贬官为密州太守的人生转折。
当英雄老去,建功立业还只是一种向往的时候,这句“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既有壮志难酬的无奈,但更多流露的是渴望建功立业的紧迫感。
3.如果说词的上阕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出猎图,那么下阕其实为我们刻画了一幅什么图?(赤胆忠诚的报国图(杀敌图))4.有感情地齐声朗读全词,再次感受苏轼的狂举豪情。
注意词的风格,把握词人在情感上细微变化。
四、悟词以入心时下的我们,浮躁张扬,信仰缺失,是不是可以从苏东坡的坎坷人生中得到一点什么有益的启示?请以“苏轼,我想对你说……”的句式说说你的感受。
第三课时《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一、故事导入淳熙八年(1181年),辛弃疾被人弹劾罢官,退居江西。
陈同甫,是主张北伐的爱国志士,为人才气豪迈,议论纵横,积极主张抗战,因而遭到投降派的打击。
辛弃疾与陈同甫志同道合,畅谈世事,相聚十日才分别,此后两人经常书信来往,诗词酬和。
今天,就让我们共同学习二人酬和诗词中最有名的一首――《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二、读词入境1.自读,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自由朗读这首词,要求结合文下注释,读准字音、初步理解词意,同时把你理解障碍的词句圈出来。
2.互读,同桌之间彼此读,讨论一下这首词用什么样的语气语调来读更合适。
(豪迈奔放)3.范读。
听老师读,听的时候仔细体味本首词的豪放风格。
三、品词入味我们知道文章有“文眼”,诗有“诗眼”,就是那篇文章或诗歌中最重要最核心的字词或句子。
对与词来说,我们姑且称之为“词眼”。
1.这首词的“词眼”是什么?谁能把它找出来?·“壮”。
这个字是本词的“文眼”,整首词都是围绕这个字来写的。
2.词中哪些语句表现了“壮”,这个“壮”字的含义又是什么呢?·①“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军营生活情景――勇猛、雄壮。
②“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杀敌场面壮观激烈。
③“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
这里的“壮”指的是“雄壮”。
3.这首词的“壮”,仅仅是“雄壮”的意思吗?·不是,还有“悲壮”的意思。
最后一句“可怜白发生”也是壮语,只是这里的“壮”是“悲壮”的意思。
4.如何理解“可怜白发生”?·这五个字,一方面表明了前面所描述的年轻时的经历现在只是一种追忆。
一方面说明自己已年近半百,两鬓染霜,还能有机会实现自己的理想吗?“可怜白发生”充满了作者壮志不遂的抑郁、愤慨之情。
四、论词入情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思考:这首词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渴望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也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不遂的抑郁、愤慨之情。
五、鉴词品美品豪放风格美以《江城子》和《破阵子》为例,品豪放风格美。
(赏析两首词的相似之处)①两首词都描写了壮阔宏大的场面:《江城子》描写打猎时的壮观场面;《破阵子》描写了看宝剑、听号角、分麾下炙、听塞外声、沙场点兵等多种军营生活和杀敌的激烈壮观场面。
②两首词都抒发了作者想要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江城子》表达了作者渴望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破阵子》表达了作者渴望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也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不遂的抑郁、愤慨之情。
③两首词在表达上都直抒胸臆,开门见山地切入主题。
结束语:中国是诗的国度,灿烂五千年的中国文化,也闪烁着诗歌的光辉,唐诗、宋词已成为我国文学繁荣的一个象征,诗言志、词言情也成为中国文化知识分子表情达意的最主要的方式。
通过学习《词四首》,透过诗歌的家里行间,我们可以触摸历史与文化的脉搏,更是跨越时空的界限,和古人达到一种心灵的契合。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