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命题思路提升解题技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把握命题思路提升解题技能

-------从2010年高考试题看历史选择题的解题技巧

一、2010年高考历史选择题的命题思路和干扰项设置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高考历史选择题干扰项设置的方法,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

1.偷梁换柱法。这种方法就是题目或备选项在推理、判断历史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中,用偷换概念、移花接木等方法来设置学生推理、分析、判断的障碍,从而达到掩人耳目的目的。如:[例1](全国文综卷Ⅰ第22题)下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一次战事的发生地。这一事件

A.改变了大战爆发后美国的“中立”政策

B.标志着盟国在太平洋战场战略转折完成

C.证明制空权已转移到反法西斯盟国一边

D.导致了反法西斯力量实现更大规模联合

2.因果混淆法。这种方法的主要目的是将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发生的原因和结果混置一起,以造成考生的判断失误。如:

[例2](天津文综卷历史第4题)"17世纪末科学革命的胜利为启蒙运动奠定了基础”。这是因为A.科学革命为启蒙运动奠定了理性主义思想基础

B.科学革命为启蒙运动奠定了人文主义思想基础

C.有些启蒙思想家本身就是科学家

D.科学革命和启蒙运动都反对封建统治和天主教会

3.以偏概全法。这种方法通常是用局部代替全部,以部分代替整体,以一种情形代替所有情形,有意用片面性的说法制造全面的假象。如:

【例3】(江苏历史卷第9题)徐珂《清稗类钞》记述:“先由男子陈志愿于父母,得父母允准,即延介绍人约期订邀男女会晤,男女同意,婚约始定。”这反映晚清婚俗的变化是

A.媒妁之言控制婚约缔定

B.婚姻尊重当事人的意愿

C.婚姻听凭父母安排

D.婚姻仪式简约文明

4.舍本求末法。这种方法是以表象或假象否定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客观规律,以细枝末节、无关紧要的叙述来代替根本的、主要的因素,使考生辨别不出真相,结果求末而舍本。如:【例4】(广东文综卷第22题)1959年,美国国家展览会在莫斯科举办。对于榨汁机和洗碗机等展品,赫鲁晓夫表示工人阶级决不会购买这些无用的小器具,当场引起了美国副总统尼克松的反对。这反映了当时

A.美苏冷战的重点从军事领域转向经济领域

B.美国霸主地位动摇,急需打开苏联市场

C.苏联轻工业发达,不需要进口这些器具

D.经济文化交流没有改变两国意识形态的对立

5.似是而非法。用这种方法设计的题目,其备选项的表述含有较合理的成分,但整体上有很大的缺陷,有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成立,但题目中缺少这种条件;有的虽整体上勉强可以如此表述,但不能透彻地体现内涵。如:

[例5](浙江文综卷第18题)明代沉船“南澳一号”发掘引起社会关注,学生以此为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搜集的一条史料是:“(明中后期,有大臣)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不得往日本……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凡三十载”。对该史料理解最恰当的是A.明代没有民间的海外贸易

B.明政府曾奉行重商主义政策

C.明政府曾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

D.明政府从此废除“海禁”政策

6.鱼目混珠法。这种方法是在备选项中并列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史实、观点,正误交错,鱼目混珠,以扰乱考生正常的思路,造成其目珠不分,求珠而得目。如:

[例6](广东文综卷第16题)“民众以为清室退位,即天下事大定,所谓‘民国共和’则取得从来未有之名义而已。至其实质如何,都非所问。”这说明

A.辛亥革命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

B.新文化运动具有历史必要性

C.国民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D.君主立宪制得到民众的普遍支持

7.变换叙述法。这种方法是在题干尤其是备选项部分,将教材原有叙述变换成新的面孔,或者设计出高于教材的新结论,以考查考生的独立思考和应变能力。这种方法的运用在近几年的高考选择题中呈逐年上升的态势,是一种高级的考查方式。如:

[例7](安徽文综卷第13题)西晋杜育的《荈赋》是我国第一篇以茶为主题的文学作品。某班兴趣小组以此为题材对茶的起源问题进行探究后,形成了以下四种意见,其中最合理的是A.文学作品不具有史料价值,不能以此确定茶的起源

B.文学作品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仍不能据此确定茶起源于晋代

C.唐代《茶经》是中国第一部关于茶的专著,应据此确定茶起源于唐代

D.传说中神农氏发现了茶,可据此确定茶起源于神农氏时期

二、高考历史选择题的审题技巧和解题技巧

(一)历史选择题的基本审题和解题方法

高考历史选择题的解题,除审清题目的类型、备选项干扰设置方法外,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弄清题目的时间限制。选择题一般会提供较为明确的时间信息,但有的题目其时间要素不是显性的,而是包含在题目的题干、材料或材料出处甚至是题目的释文当中。这就要求考生必须充分利用题目的表述,运用所学的知识,结合教材,正确提取题目中有效的时间信息,确定其所述历史现象的时间。如:

[例81](福建文综卷第18题)照片是“看得见”的历史。图1和图2记录了新中国两次重大的外交活动,它们所体现的共同原则是

A.睦邻友好B.战略结盟 C.另起炉灶 D.求同存异

2.确定题目的空间因素。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空间因素即人类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本身的纵向和横向观察,只有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作纵向和横向的观察比较,才能明晰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空间概念。如:

[例9](江苏历史卷第10题)某年9月6日重庆《大公报》社评:“自上月20日以来,我军在北方发动了大规模的运动战。平汉、正太、同蒲三路同时发动反攻,铁路到处被破坏,冀晋豫三省同时报捷。斩获既多,并克复了重要据点。”据此推断该战事应是

A.百团大战B.平型关战役

C.太原会战D.台儿庄战役

3.把握历史现象的性质或立场。每道选择题均涉及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的性质,只有明确了其性质、立场,才能够迅速区分题目中的主要和次要、现象和本质等因素,才能够迅速确定正确选项。如:

[例10](新课程全国文综卷第35题)中日双方对1894年7月25日发生的丰岛海战记述各异。中方《济远航海日志》记载:"7点45分,楼三舰同放真弹子,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旧方出版的《二十七八年海战史》称:"7点52分,彼我相距约300()米之距离。济远首先向我发炮。旗舰吉野立即迎战,以左舷炮向济远轰击。”这说明

A.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

B.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

C.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

D.原始记录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真相

[例11](全国文综卷Ⅱ第20题)1649年1月,英王查理一世在审判法庭上说:“国王是世袭的,已经有一千多年了。你得告诉我究竟是什么权威传我来的……我愿拥护下议院的公平的权利,不敢后于在场的任何人……必须有贵族,才能构成议会,但是贵族在哪里呢?”这反映了当时英国A.贵族地位开始没落B.传统议会制度瓦解

C.议会拥有绝对权力D.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4.明晰题目涉及的基本理论。当前的高考历史选择题,越来越多地渗透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因此,无论是哪种类型的题目,都必须分析其涉及的基本理论,选择题也不例外。考生在审题时,应自觉地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阶级和阶级斗争、人民群众与英雄的关系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原因和结果、共性和个性、形式和内容、现象和本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继承和发展等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对题目进行深人分析。如:

[例12](四川文综卷第16题)“重农抑商”的观念与政策对中国传统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下列理解错误的是

A.重农抑商政策并不禁止商人追求利润

B.重农抑商观念是中国农耕社会的产物

C.重农抑商政策提升了战国时秦国国力

D.重农抑商观念在明清时期已基本瓦解

又如:

[例13](四川文综卷第22题)法国史学家马克·布洛赫在《为历史学辩护》中指出:“在进行历史研究时,人们往往迷恋于寻找单一的原因,便错误地将原因归结于某一个,这样就成为一种价值判断。”马克·布洛赫强调历史研究应

A.抓住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B.分清历史事件的主次原因

C.多角度地认识和考察史实D.以正确的价值判断为起点

5.找出所考查的知识点在教材中的位置。高考选择题尤其是材料型选择题,选材大多新颖独特,但无论怎样变化,都可以在教材上找到它的“身影”。因此,审题中回归教材,先确定其在教材中的位置,对解题大有裨益。如:

[例14](天津文综卷历史第9题)以下为我国经济发展中“单位GDP能耗”年度变化示意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