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1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文言文翻译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文言文翻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文言文翻译导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孙丑下》,指站在正义、仁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道义、仁义,必然陷于孤立。
文章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递进。
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以下是小编整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文言文翻译,以供参考。
作品原文孟子曰:“天时1不如地利2,地利不如人和3。
”三里之城4,七里之郭5,环6而攻之7而8不胜。
夫9环而10攻之,必有得天时11者矣;然而不胜者,是12天时不如地利也13。
城非不高也14,池15非不深也,兵革16非不坚利17也,米粟18非不多19也;委20而21去22之23,是24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25曰:域26民不以27封疆之界28,固29国30不以山溪31之险32,威33天下不以34兵革35之利。
得道者36多助,失道者37寡38助。
寡助之至39,亲戚畔40之;多助之41至42,天下顺43之。
以44天下之45所顺,攻亲戚46之所畔,故47君子有48不战,战必胜49矣。
”注释译文词句注释1、天时:指有利于作战的时令,气候。
2、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形。
3、人和:指得人心,上下团结。
4、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城:内城。
5、郭:外城。
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6、环(huán):包围。
7、之:代这座城8、而:连词表转折。
9、夫:句首发语词,不译。
10、而:连词表递进。
11、天时:指有利于攻战的自然气候条件。
12、是:这。
13、也:表判断语气,“是”。
14、城非不高也:城墙并不是不高啊。
非:不是。
15、池:护城河。
16、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兵,武器;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
17、坚利:坚固精良。
利:精良。
18、米粟(sù):粮食。
19、多:充足。
20、委:抛弃。
21、而:然后22、去:离开。
23、之:代词,代“城”。
中考文言文试题—《得道多助,失道寡助》(1)

中考文言文试题—《得道多助,失道寡助》(1)[题目]阅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完成文后问题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译文:(2)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译文:2孟子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是□□□□□□□□。
3. 下列对本文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本文一开头就提出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观点,指明“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B) 本文两处运用了排比句,突出强调了“天时”、“地利”不如“人和”的重要性,进而推出了“战必胜”的结论。
(C)本文反映了孟子认为统治者应该施“仁政”、行“王道”的政治主张。
(D) 作者写本文的意图不是论战争,而是借论战争来说明实行“王道”的必要性。
[题解]第1题。
考查句子翻译。
答案: (1) 凭着天下的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连亲戚(或:内外亲属、兄弟骨肉、父母妻子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君主。
(2) (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第2题。
考查对语段主旨的把握。
答案: 天时、地利、人和。
第3题。
考查文意分析辨识。
答案: B。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结论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结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结论是什么?站在正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道义,必陷于孤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孙丑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解释:道义;寡:少。
站在正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道义,必陷于孤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中心论点:1.按照当前人教社编著的教学参考书上的看法,告诉学生,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这也是我本人的观点。
什么是中心论点?中心论点是作者在文章中提出的观点、主张和看法。
然后用论据和论证方法证明它。
本文开宗明义第一句就提出观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指明“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然后举出战例加以说明,用占天时者和占地利者都没有取得战争胜利的事实,说明了只有“人和”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最主要的条件。
文章接着进行理论论证,通过分析推理,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结论,这在议论文常见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三段论式论证结构中是很常见的。
本文里的“提出问题”,可以看作就是作者提出的观点。
2.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本文中心论点的看法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本文中心论点的看法并不矛盾,二者的观点是一致的。
因为“得道”才会赢得民心,才会“人和”,孟子“仁政”的思想才会实现,“得道”与“人和”所主张的是同一个意思,都是为了实现“仁政”。
所以,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本文中心论点并没有说错,只是同一个意思的另一种表达方式而已。
3.考试的时候,学生答两句中的哪句话做中心论点都同样给分。
文科的答案不能是标准答案,而只是参考答案,两句话表述不一样,但意思一样,所以都是对的,都应该给分。
4.老师要有自己的主见,不管同意哪种看法都要说出自己的理由,但不要让学生陷入无谓的争论中去。
建议学生答题时,还是以目前人教社教参上的说法为定论,即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故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故事(实用版3篇)目录(篇1)1.故事背景和主要人物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3.故事情节和教训4.对现实生活的启示正文(篇1)【故事背景和主要人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主要人物有孔子和子路。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立者,他的学说对后世影响深远。
子路是孔子的弟子,才学兼备,品行高尚。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句话出自《论语·卫灵公》,意思是站在道义上的人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而背离道义的人会陷入孤立。
这里的“道”指的是道义、正义。
这句话强调了道义在人际关系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故事情节和教训】有一天,子路问孔子:“卫国国君要我治理国家,我会先搞好政治,再去教育百姓,您觉得怎么样?”孔子回答:“你这样不行。
治理国家要先教育百姓,使他们明白道义,然后才能去搞政治。
政治是道义的体现,只有站在道义的立场上去治理国家,才能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子路听后很受启发,便去实践孔子的教诲。
他到卫国后,不断地传播儒家道义,教育百姓,使卫国的民风得到了改善。
不久,卫国国君发现子路很有才能,便让他担任了重要的官职。
子路在卫国治理有方,得到了人民的爱戴和尊敬。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上取得成功,首先要树立正确的道义观念,然后才能去发挥自己的才能。
站在道义的立场上,我们会得到很多人的帮助和支持;而背离道义,只会陷入孤立,最终一事无成。
【对现实生活的启示】在现实生活和工作中,我们也应该时刻牢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
我们要以道义为准则,坚守道德底线,关爱他人,尊重他人,这样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在人际关系中,我们要多站在别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关心他人的需求,这样才能获得真挚的友谊。
在工作中,我们要遵循职业道德,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以诚实守信的态度去对待工作和同事,这样才能取得事业上的成功。
总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故事告诫我们,道义在人际关系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从学过的文言文中举一例证实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句谚语,意思是指一个人得到诸多帮助和支持的时候,往往会更容易获得成功;而一旦失去了正道,遭遇困难的时候,往往会发现帮助和支持的人变得稀少。
这句谚语深刻地反映了我国人对于道德和正直的重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人们对于正义和公平的追求。
在我国的古代文言文中,有许多著名的作品也提到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
下面,我将举一些例子,从学过的文言文中阐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内涵。
1. 《庄子·齐物论》中的例子在《庄子·齐物论》中,庄子写道:“饰蛇服胜,人莫之知辨。
”这句话中所表达的思想深刻而隽永,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启迪。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一旦一个人能够得到一定的成功和荣誉,很多人会来追随他,甚至愿意为他效劳。
但是,当一个人失去了成功的光环,很多人也会选择与他疏远,甚至背离他。
这就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真实写照。
虽然这段话不是直接表达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意思,但是却深刻地揭示了这个道理的真相。
2. 《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例子孟子在《梁惠王上》中写道:“此固非不仁之人之意也,而去其辅也。
”这句话中所包含的哲理同样也是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升华。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但当一个人处于困境之时,周围的人却不愿意给予帮助。
这种情况下,老实正直的人往往会感到孤立和困扰。
这也表明了在古代社会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现象已经非常普遍,历来被人们所诟病。
正如孟子所言,这固非不仁之人之意也,而去其辅也。
这说明了在古代我国,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现象早已深深扎根于人们的心中。
3. 《论语·为政》中的例子在《论语·为政》中,孔子说道:“道之以政,齐之以教。
”这句话中所表达的思想,也可以被解读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
孔子认为,一个得道的人应该通过政治和教育来引导他的民众。
这意味着,得到支持和帮助的人应该利用自己的权力来帮助更多的人,以回报社会的关爱和支持。
而一旦失去了这种正道,很可能会失去社会的支持和帮助。
得道多助的历史事例

得道多助的历史事例得道多助,释义是:坚持正义就能得到多方面的支持(语本《孟子·公孙丑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例句:如今世界上,坚持和平与发展者必然是得道多助,推行霸权者必然是失道寡助。
历史事例:1. 在商汤伐夏桀的时代,夏桀因为失去了民心,导致支持者寥寥无几,而商汤则因为得到了民心,赢得了众多支持者的帮助。
夏桀的暴政使得民众对他失去了信任,而商汤的仁政却赢得了民众的拥护。
这种民心的向背,使得商汤在战争中获得了更多的支持者,为他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当周武王姬发决定伐商纣时,商纣王同样因为失道寡助,无法有效抵挡周武王的进攻。
商纣王的暴政使得他的支持者越来越少,而周武王的仁政却赢得了众多民众的拥护。
这种民众的支持,使得周武王在战争中拥有了更多的力量,为他的胜利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3. 在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因为失去了民心,导致陈胜和吴广等人得到了众多支持者的帮助。
秦二世的暴政使得民众对他失去了信任,而陈胜和吴广等人的起义则得到了民众的拥护。
这种民众的支持,使得起义军在战争中拥有了更多的力量,为他们的胜利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4. 在隋末时期,隋炀帝杨广因为无道,引发了各地的农民起义。
瓦岗军则因为得道多助,逐渐成为了起义力量的领袖。
瓦岗军的领袖李密因为赢得了民众的拥护,使得他的力量逐渐壮大,最终成为了起义军的领袖。
这种民众的支持,使得瓦岗军在战争中拥有了更多的力量,为他们的胜利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5. 瓦岗军在首领失道寡助的情况下,许多英雄豪杰纷纷投靠了得道多助的李渊(唐)。
这一转变也成为了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李渊的仁政赢得了民众的拥护,使得他的力量逐渐壮大,最终取代了瓦岗军成为了唐朝的开国皇帝。
这种民众的支持,使得李渊在战争中拥有了更多的力量,为他的胜利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6. 在元顺帝无道的情况下,朱元璋率领的红巾军得道多助,成为了反抗元朝的主要力量。
朱元璋的仁政赢得了民众的拥护,使得他的力量逐渐壮大,最终推翻了元朝的统治。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译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译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孙丑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解释:道义;寡:少。
站在正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道义,必陷于孤立。
孟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他继承孔子的学说,在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提出人与人之间要相亲相爱,君主要“与民同乐”,他希望人们能安居乐业,生活有保障。
下面是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译,请参考!原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注释⑴[天时]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⑵[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⑶[人和]作战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⑷[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⑸[郭]外城。
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⑹[环]包围。
⑺[池]护城河。
⑻[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兵,武器;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
⑼[委]放弃;[去]离开。
⑽[域]这里用作动词,是限制的'意思。
⑾[封疆]划定的疆界。
⑿[固]巩固。
⒀[山溪]地势;山河。
⒁[得道者]实施“仁政”的君主者,...的人,次处特指君主下同。
⒂[失道者]不实施“仁政”的君主。
⒃[至]极点。
⒄[畔]通“叛”,背叛。
⒅[顺]归顺,服从⒆[故]所以。
(20)[是]这翻译:有利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的地理环境;有利的地理环境比不上作战中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三里的城,(只有)七里的外城,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包围进攻它,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与时令,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的地形。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故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故事【实用版3篇】篇1 目录1.引言:什么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2.实例一:越王勾践的故事3.实例二:项羽的故事4.结论:总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篇1正文一、引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一句广泛流传的格言,它的意思是,遵守道德和原则的人将得到更多的支持和帮助,而违背道德和原则的人将得到更少的支持和帮助。
以下两个实例将说明这个道理。
二、实例一:越王勾践的故事春秋时期,越王勾践在一次大战中战败,被迫向吴王夫差求和。
勾践为了重振越国,答应了夫差的条件,其中包括他亲自前往吴国为夫差做奴仆。
在吴国,勾践受尽屈辱,但他始终保持冷静和耐心。
最终,他获得了夫差的信任,得以返回越国。
在回到越国后,勾践大力发展农业和军队,让越国变得更加强大。
他时刻记住他在吴国的经历,尽量遵守道德和原则,使得越国的人民对他充满了信任和支持。
最终,他在二十年后打败了吴国,成为春秋时期的霸主之一。
三、实例二:项羽的故事相比之下,项羽在处理政治问题时过于霸道和独裁,最终导致了他的失败。
在楚汉战争中,项羽曾一度占据优势,但他无法处理好政治问题,导致内部矛盾不断。
最终,他失去了民心,被刘邦打败。
这个例子表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在历史上得到了验证。
篇2 目录1.引言:什么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故事?2.背景介绍:这个故事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3.故事情节:详细描述故事的主要情节。
4.故事分析:分析这个故事所传达的道理和教训。
5.结论:总结这个故事的意义和价值。
篇2正文一、引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故事是一个历史典故,讲述了一个国家或组织如何通过道德、正义和仁慈来赢得人心和尊重,以及如何通过欺压、压迫和不公来失去民心和信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成功的领导者或组织必须注重公正、平等和正义,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尊严,这样才能获得更多人的支持和信任。
二、背景介绍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故事源于《孟子·公孙丑下》,讲述了孟子与公孙丑的一次对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听读课文,注意读音和节奏 2、夫fú 郭guō 粟sù 寡guă 戚qī 畔pàn 3、朗读课文,读出文章的节奏和气势。 例: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 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 至,天下/顺之。 4、指名朗读2名。 (四)二读课文:疏通课文意思。
人)人,思想家、教育家。地位仅次于孔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 物,后世常“孔孟”并称。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主 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 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有《孟子》(现存七篇)一 书传世。《孟子》长于言辞,其文气势磅礴,论证严密,富有说服 力和感染力,对后来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三)一读课文:读准字音和停顿
讲解:本段深入阐明为什么“人和”是最有利于“战”的条件。 本段通过对比揭示出全篇的主旨 ——“得道 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全文内容。 提问一:孟子在文中提出“人和”是决定胜败的最重要的条件,其原因何在?
讲解:“人和”才能得到多方面的帮助,帮助越多,力量越大,战斗力越强,胜利自然在握,失 去“人和”,众叛亲离。哪还有什么 力量,哪还有什么战斗力,失败 是必然的。 提问二:本篇主要是谈战争呢?还是谈政治呢? 讲解:。2<学生自读课文,做好批注;之后自由讨论。
诵 读 欣 赏之《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了解我国古代优秀的文化思想,了解孟子的相关故事及其“仁 政”的政治主张。 二、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的异义词,对课文熟读成诵; 2、把握文中阐述的中心观点,初步理解孟子“仁政”的思想内涵; 3、理清“天时”、“地利”、“人和”、“得道”几者的关系,学习 孟子严密的思辩方法。 二、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本文阐述的中心观点的内涵。 难点:理解文章层层垫高,逐步深入的严密的论证思路。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具:多媒体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本文来自:牧野语文网() /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14679
原文出处:
而 表并列 并且 泉香而酒冽 表修饰 着、地 夫环而攻之 表转折 却、但是 攻之而不胜 五、合作交流、问题讨论
1、明确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篇文章谈的是战争问题还是政治问题?
明确:本篇主要是谈政治,是借战争谈政治。孟子借谈战争的取胜条件经阐明他的政治主张, 他主张国君要有仁德,施行仁政,即所谓的“得道”,这样才能“多助”,众人才会归顺,而“天下 顺之”,“战必胜矣”,国家才能治理好 3、作者把决定战争胜负的客观因素归结为哪几个?作者认为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明确:天时、地利、人和;作者认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课内小结: 本文一开头就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观点,指明“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 件。“人和”,就是文中的“多助”和“天下顺之”,即人民的支持和拥护,这反映了孟子的“民贵君 轻”的思想,同时也向我们提出了团结协作精神的重要性。
板书: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战例一(攻方失利)——天时不如地利 战例二(守方失利)——地利不如人和
同学们,尽管“和平”是全人类一致的愿望,但自古而今,战争始 终存在。根据你们对军事战争的认知,说一说古代战争中,影响胜负的 最主要因素是什么呢?(学生可能出现争论,教师不必给予结论性评 价)
我们来看看孟子对此是怎样的观点。 板书: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
(二)走近孟子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现在山东邹县
4、你认为 “人和”在现代社会还有现实意义吗? 提示:学生可以结合实际谈谈,教师指导 5、谁能从历史上或现实中举个借助“天时”借助“地利”、借助“人和”取得作战胜利的例子? 明确:“草船借箭 ”、“赤壁之战”、“地道战”、“狼牙山五壮士”、“和平解放北京城”、“九七年香 港回归”、“商场的服务态度和信誉”等。
2、攻城一方不能取胜的原因是:“天时不如地利”。守城一方“委而去之”的原因是:地利不
如人和 。 6,请给文章分段归纳段意。 讨论并归纳:全文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l、2段):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先在生活、思想和行为等方面都 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 第一层(1段):举历史上有名的人物事迹加以概括。其共同点是,在经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 了不平凡的事业。 第二层(2段):从上述事实归纳出作者的观点。 第二部分(3段):从正反两面论证经受磨炼的益处。 第三部分(4段):归纳全文中心论点。 7.提问:本文的论证方式有什么特点? 讨论并归纳:本文将中心论点放在简末进行归纳。全文先论证“生于忧患”,方法是先举同类事 例,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作者的观点,然后从理论上加以说明。再论证“死于安乐”,高度概 括历史上大量安乐亡国的事实加以说明。论证“生于忧患”是全文的重点。 8.提问:本文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 讨论并归纳:本文列举了六个历史人物的事迹,用排比句式,每一个历史人物的事迹只用一句 话概括,这样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2)内容 。提问:本段内容谈什么?揭示出文章的什么主旨?
(这里“人和”与“得道”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点拨,可 以引导学生认真研读文章最后一段第一句话,由其言下之意思考“得道”的具体内涵,从而理 清“人和”与“得道”的关系。参考答案:1<天时——有利的自然条件,如风<雨<季节<气候等;地 利——有利的物质条件,如城<池<兵革<米粟等;人和——众人拥有的士气<斗志,万众一心的 精神状况,众志成城<视死如归的大无畏气概等;得道——得到仁义,施行仁政,施恩于民;失 道——失掉仁义,倒行逆施,残暴统治。 2<孟子在文章开篇就点明了中心论点,揭示了前三者 的关系,然后以攻城为例,先从攻方说明“天时不如地利”,然后从守方说明没有人心团结<众志 成城的精神,再好的物质条件也不可能守住城池,即“地利不如人和”,这样层层垫高,最终强 调了“人和”是三个条件中最关键的因素。揭示了“人和”对战争的重要性后,孟子又对“怎样才能 做到人和?”这个问题进行追根究底,最终归因为“得道”二字,从而总结了人心向背对战争的重 要意义,进一步升华了文章的中心观点。这样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的思路,逐 层深入阐明自己的思想观点,论证严密,条理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