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七贤
名词解释竹林七贤
名词解释竹林七贤竹林七贤是指东晋时期(公元317年-420年)的七位文化名流,他们都有着才华出众的文学造诣,并且都有独特的个性和人生观。
他们分别是山涛、阮籍、刘伶、阮咸、嵇康、王隐、信陵君。
这七位名士经常聚集在竹林边上,畅谈人生、文化、政治等各类话题,成为东晋文人风尚的代表。
竹林七贤的地位和影响在历史上非常重要。
他们不仅是文学家,也是道德伦理的倡导者。
他们追求真理和道德,追求个人的独立和人性的完善。
他们主张追寻真正的智慧和人生的意义,坚持个体的独立思考和行动,反对儒家的套牢束缚和社会的虚伪表面。
竹林七贤中的山涛,是时任丹阳尚书的官员。
他有着极高的政治野心和理想,但最终因政治局势变化而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于是放弃世俗的成就,回归自然山水之间,与大自然共处。
他以自己的生活态度激励他人去追求人生的真正价值。
阮籍是竹林七贤中最具文学才华的一位,被誉为“七贤之冠”。
他出身贵族,有着优秀的教育背景。
然而,他对社会不公和平庸现象感到失望,一直以来反对儒家的伦理道德和权威,主张追求个人的真实和自由。
他的作品充满了反叛和挑战传统的精神。
刘伶是竹林七贤中唯一的酒徒,他喜欢狂饮作乐,以自己的生活态度和个人情怀来创作诗歌和文章。
他的作品多以酒为主题,歌颂自由和快乐的人生。
嵇康是竹林七贤中最为知名和重要的一位,他是一位伟大的音乐家、哲学家和政治家。
他的作品融汇古今,思想深邃,影响广泛。
他的主要作品《琴书》是世界音乐文化宝库中的经典之作。
王隐是竹林七贤中相对低调的一位,他虽不如其他人才名显赫,但深思熟虑,有着宽广的人文知识和卓越的文学才华。
他的一生中充满了磨难和挫折,但他依然坚信人生的真理和意义。
信陵君是竹林七贤中唯一的贵族出身,他是信陵公的后裔。
他在政治上不善于处事,但却是一位优秀的文化传承者。
他致力于收集、整理和传承古代文化遗产,为后世的文化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竹林七贤的精神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追求独立自主的个人人格,倡导真实、自由和人性的完善,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竹林七贤的意思
竹林七贤的意思竹林七贤是指晋朝的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
《晋书》卷一百六十三列传第四十三有记载,阮籍,字嗣宗,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人也。
少为太学博士,文帝时曾为散骑常侍。
性至孝。
年四十八,父亲死,服丧尽礼。
居丧期间,与同郡孟嘉、平原准、东武城侯卫觊等相善。
后从司马氏出任江州刺史,不久去职归家。
世祖即位,征为散骑侍郎,加给事中。
天兴初,迁为尚书左仆射,领步兵校尉。
五月,代王导为骠骑将军、录尚书事,领大将军府,进爵位为公,食邑一千户。
其年十二月,车驾东巡,阮籍与孔伷等奉诏入承明宫,值天下大赦,恢复旧制。
阮籍不愿随意更改,世祖便命他到会稽山隐居讲学。
这就是历史上所称的“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是魏晋名士的代表,在当时以清谈著称,有着崇高的声望和广泛的社会影响。
他们在当时都曾有过不得志的经历,最终获得了重用,实现了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对后来的统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的言论主要内容可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抨击黑暗腐朽的社会现实;二是反映当时人民的思想感情。
晋惠帝时,国势强盛,几乎没有外患,但朝廷内部争权夺利、混乱不堪。
面对此种状况,士族门阀之间的斗争异常激烈,政治极度腐败。
这使得社会各阶层普遍厌恶现实,向往理想,追求自由。
嵇康的言论主要针对当时的统治者。
他认为统治集团内部的斗争是“乱世之本”,因而提出了“除暴乱,清静无为”的主张,企图通过道德教化使统治阶级改变作风,然后实施“仁政”,让老百姓过上安定富足的生活。
在当时看来,这无疑具有较强的战略眼光和非凡的才能。
其次,嵇康还反对当时流行的玄学,主张通过声音陶冶性灵,培养正直品格,从而达到儒家理想的政治目标。
他还特别提出了通过礼乐教化,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的问题。
他认为只有建立起合乎自然规律的统治秩序,法律才能得到顺应和推行,社会才能安定有序。
此外,他还强调了在社会转型期要处理好各种矛盾关系的问题,如君臣关系、父子关系、夫妇关系等,从而有效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的稳定和发展。
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是指三国魏时七位名人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的合称。
他们常集于山阳(今河南修武)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称竹林七贤。
他们大都崇尚老庄之学,不拘礼法,生性放达。
在政治上,阮籍、刘伶、嵇康对司马氏集团均持不合作态度,嵇康更因此被杀。
相反王戎、山涛等则先后投靠司马氏,历任高官,并成为其政权的心腹。
在文章创作上,以嵇康、阮籍为代表。
如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他以老庄崇向自然为论点,说明自己不堪出仕,公开表明了不与司马氏合作的政治态度,文章颇负盛名;又如阮籍的《咏怀》诗八十二首,透过比兴、寄托等手法,隐晦地揭露最高统治集团的恶行,讽刺虚伪的礼法之士,由是透过七贤的文章创作,可窥略到他们各自的志向意趣。
嵇康嵇康(223-262)三国魏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
字叔夜。
谯国至(今安徽宿县西南)人。
嵇康是魏宗室的女婿,任过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
崇尚老庄,讲求养生服食之道,著有《养生论》。
与阮籍齐名,为“竹林七贤”之一。
《魏氏春秋》:“(嵇康)与陈留阮籍、河内山涛、河南向秀、籍兄子咸、琅邪王戎、沛人刘伶相与友善,游于竹林,号为七贤。
”他的朋友山涛(巨源),后来投靠司马氏当了吏部尚书,曾劝他出去做官,他遂写了一封《与山巨源绝交书》,加以拒绝。
因“非汤武而薄周孔”,且不满当时掌握政权的司马集团,遭钟会诬陷,为司马昭所杀。
嵇康在政治思想上“托好老庄”,排斥“六经”,强调名教与自然的对立,主张决破礼法束缚。
他的哲学思想基础是唯物主义自然观,坚持朴素的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他认为“元气陶铄,众生禀焉”(《明胆论》),肯定万物都是禀受元气而产生的。
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之说。
嵇康自幼聪明好学,才思敏捷。
其文“思想新颖,往往与古时旧说反对”(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与山巨源绝交书》、《难自然好学论》等为其代表作。
诗长于四言,风度清峻;《幽愤诗》、《赠秀才入军》较有名。
所撰《声无哀乐论》,认为同一音乐可以引起不同的感情,断言音乐本身无哀乐可言,而其目的则在于否定当时统治者推行的礼乐教化思想。
竹林七贤是指哪七个人
竹林七贤是指哪七个人竹林七贤,又称东晋七贤,是指东晋时期一群杰出的文化人物,他们以清廉正直、才学过人而著称。
这七位贤人分别是:嵇康、山涛、刘伶、阮籍、向秀、阮咸和王戎。
他们以志趣相投、聚居于竹林为名,由此得名竹林七贤。
首先,嵇康是竹林七贤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
他出生于山西,早年以文章才华获得名望。
嵇康擅长音乐、诗词、文章,同时他也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和散文家。
他提倡个人修养、追求内在的完善,并主张通过治学来实现社会的进步。
嵇康的思想对后世的文化界和政治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山涛是竹林七贤中的另一位杰出人物。
他是扬州的人,喜欢浪迹江湖、与众人交往。
他对文学和音乐有深厚的造诣,被誉为才子佳人中的佳人。
山涛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提倡简朴的生活方式,鼓励人们追求内心的安宁和情感的宁静。
他的作品以其自由奔放的风格和丰富的思想内涵而受到广泛赞赏。
刘伶是竹林七贤中的一位非常独特的人物。
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记载有关忧郁症的人。
刘伶天赋聪颖,对世俗的压力和个人的挣扎感到困顿。
他通过诗词和散文表达悲哀的情感,并通过刻画自然景观来寄托情感。
刘伶的作品深深触动了当时的文人,也影响了后世的文化发展。
阮籍是竹林七贤中的一位学者。
他来自江西,担任过官职。
然而,他对官场腐败和权力的虚妄感到失望,因此选择隐居山林。
阮籍注重个人的修养,并标榜自由奔放的生活态度。
他的作品以其深情感人的风格和婉约的表现形式而广受好评。
向秀是竹林七贤中最年轻的一位。
他对音乐、诗词和书法都有着极高的造诣。
向秀以其清雅的作品风格和敏锐的思想见解而受到推崇。
他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并倡导人们通过与自然界的交流来寻求真理和解脱。
阮咸是竹林七贤中的一位知名学者。
他以其深入的学问和理论洞察力而为人所熟知。
阮咸的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和文学上的独特性而闻名,他的影响力在当时的文化界和学术界都是不可忽视的。
最后,王戎是竹林七贤中的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化人物。
他才华出众,精通音乐、诗词和政治。
竹林七贤是哪七个人物
竹林七贤是哪七个人物?答:竹林七贤是指嵇康、阮籍、刘伶、山涛、王戎、向秀、阮咸这七个人,他们都是才华横溢、不媚权贵、崇尚虚无、放荡不羁的豪爽之士。
竹林七贤是指哪七个人1、嵇康嵇康,字嗣宗,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人。
官至中散大夫,故又称嵇中散。
嵇康虽然家世儒学,但却崇尚老庄,追求自然之道。
他最擅长鼓琴,一曲《广陵散》天下闻名。
他本是曹魏宗室的女婿,所以与后来的司马氏政权格格不入。
嵇康的朋友山涛为司马氏的大官,离职时推荐他,嵇康就写下了著名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与山涛绝交。
后最终被司马昭寻找接口杀掉。
2、阮籍阮籍,字嗣宗,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人。
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
阮籍本有意于在政坛上有一番作为,但当时政治风云变幻,于是采取谨慎避祸的态度,有时闭门不出,有时四处游玩,有时也做出些放荡的举动。
但他对司马氏政权并不做直接对抗,故一生平安无祸。
3、山涛山涛,字巨源,河内怀县(今河南武陟)人。
山涛以其风神气度闻名于当时,世人说他像璞玉浑金,修养深厚而不外露,对他评价很高。
与嵇康、阮籍不同,山涛的政治生涯比较顺利,先是在曹氏集团中任职,后又很得司马氏的重用,管至吏部尚书、太子少傅、左仆射。
4、向秀向秀,字子期,河内怀县(今河南武陟)人。
向秀本愿做一个笑傲山林的隐士,但嵇康被杀后,他迫于压力不得不出来做官,官至黄门侍郎、散骑常侍。
向秀对老庄之学有深入的研究,曾注《庄子》一书,影响非常大。
今日流传的郭象的《庄子注》,其实就是在向秀的基础上完成的。
5、刘伶刘伶,字伯伦,沛国(今安徽宿州)人。
他对司马氏政权深恶痛绝,就行为狂放,以做掩饰。
有次他在屋里裸体,来客责问他,刘伶却说:“我以天地为舍,以屋室为裤,你干嘛钻到我的裤子中?”他以嗜酒留名于后世,出外时经常带着酒壶,边走边饮,还曾作《酒德颂》一篇。
6、阮咸阮咸,字仲容,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人。
阮籍之侄,二人合称为“大小阮”。
他历官散骑侍郎,补始平太守。
懂音律,以善弹琵琶而闻名。
解释竹林七贤
解释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的名词解释是指的是三国魏正始年间,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
因常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焦作修武县,可能为现今云台山一带)竹林之下,喝酒、纵歌,肆意酣畅,世谓七贤,后与地名竹林合称。
卫绍生在《竹林七贤若干问题考辨》一文中指出,“竹林”应该在七贤的中心人物嵇康的寓居地山阳县。
而陈寅恪先生认为,先有“七贤”而后有“竹林”。
“七贤”所取为《论语》“作者人”,意义与东汉末年“三君”、“八俊”等同。
西晋末年,比附内典、外书的“格义”风气盛行,东晋初,乃取天竺“竹林”之名,加于“七贤”之上,成为“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名词解释古代文学
竹林七贤名词解释古代文学
竹林七贤是指晋代(公元265年-420年)时期七位居士,都有文学才能和政治抱负,他们住在一座名为竹林的山林之中,因此被称为竹林七贤,他们分别是:
1. 屠岸贾:屠世子,好学,精通兵法和文学。
2. 刘伶:字少陵,善于诗词和音乐,被称为东方玄猿。
3. 陶渊明:字元亮,号五柳先生,善于写田园诗。
4. 嵇康:字叔夜,善于音乐,弹琴造诣甚高。
5. 王戎:字文达,以文才著称,擅长古文和诗词。
6. 谢灵运:字幼安,好学,尤善于写散文和诗词。
7. 侯伯远:字公卿,擅长诗词和文学。
竹林七贤在古代文学中是一种文学现象,他们钟情于田园、清居、自由自在,对于时代的问题看得非常清楚,换言之,他们的观点比较现代,反对书生之见,抨击儒家的顽固保守。
他们在政治上并不成功,但他们的人生态度和文化心态对后来的文化历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的心灵选择和精神追求对古代文学心态和创作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竹林七贤是谁_竹林七贤简介
竹林七贤是谁_竹林七贤简介竹林七贤是指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
因为常常在当时的山阳县的竹林下,饮酒、赋诗、纵歌,肆意酣畅,又因为被称为七贤,所以就和地名竹林合称,被世人称为“竹林七贤”。
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竹林七贤是谁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嵇康简介嵇康,生于公元223年,字叔夜,死于公元262年,享年40岁。
与阮籍等竹林名士提倡玄学,他是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他主张不要理会世俗的观念,不要将世俗观念放在心上,顺应人本来的天性,超越自然,自己所想的不要被自己的欲望所拘束,这样才能看透富贵贫贱。
嵇康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父亲,由母亲和兄长抚养他成人。
他在小的时候便可以看出他天资聪颖,后来迎娶了曹操后人长乐亭为妻,并生了一个儿子一个女儿。
嵇康还是个音乐家,他喜爱弹琴,一曲《广陵散》更是让人俯首称臣,嵇康的《长清》,《短清》,《长侧》,《短侧》被称为“嵇氏四弄”,与蔡邑的“蔡氏五弄”合称“九弄”,后在隋朝被作为取仕的条件。
王戎简介魏末晋初时期,有七位名士被称为竹林七贤,他们主要活跃在河南山阳县一带,因常于竹林之下喝酒唱歌而得此名。
其作品用多种手法沿袭了建安文学精神,从侧面表达自己的情感,受到世人的敬重。
后来由于竹林七贤逐渐被司马朝廷所不容,最终以解散告终,而王戎就是竹林七贤之一。
王戎,字濬冲,出生于山东东南沿海的临沂,因为自身对于评鉴有着精辟独到的眼光而闻名,早年间承袭父亲贞陵亭侯的爵位,后来被聘作掾属。
王戎的仕途过程中,相继就任过吏部侍郎、散骑侍从、河东郡守、荆州刺史多个官职,后来被罢官后,又被调任豫州刺史与建威将军。
刘伶,字伯伦,又称酒仙,是魏晋时期的诗人。
因为与阮籍、嵇康、山涛、向秀、王戎和阮咸七个人经常在山阳县的竹林之下相聚,被世人称为“竹林七贤”。
刘伶是他们七人之中社会地位最低的一位。
刘伶身材矮小,容貌丑陋。
平时沉默寡言,不喜与人交往。
然而矛盾的是,他的性情豪迈,不拘小节与阮籍、嵇康两人特别聊的来。
竹林七贤七个人典故简单介绍
竹林七贤七个人典故简单介绍
竹林七贤指的是三国魏正始年间(公元240年-公元249年),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
他们大都崇尚老庄之学,不拘礼法,生性放达。
据传,竹林七贤经常聚在一起,畅饮美酒,谈笑风生。
有一次,他们在一起喝酒,突然下起了大雨,于是他们便一起跑到竹林中避雨。
在雨中,他们一边喝酒一边聊天,畅谈人生哲学,享受着大自然的恩赐。
这个故事展现了他们放荡不羁的性格,也表达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竹林七贤的典故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竹林七贤》全文及翻译
《竹林七贤》全文及翻译竹林七贤全文及翻译竹林七贤是指六朝时期的七位文人,他们都喜欢隐居在竹林中,追求自由和真理。
下面是他们的名字及相关翻译。
1. 嵇康(Ji Kang)嵇康是竹林七贤中的第一人,被誉为乐府诗的创始人之一。
他以男子汉气概和傲骨闻名。
2. 陶渊明(Tao Yuanming)陶渊明是竹林七贤中的第二人,被誉为乡土诗的奠基人。
他以田园生活和自然之美为主题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3. 陆机(Lu Ji)陆机是竹林七贤中的第三人,他是一位文学家和政治家。
他的作品充满辩证法的思考,对古代政治和社会制度提出了批评和反思。
4. 干宝(Gan Bao)干宝是竹林七贤中的第四人,他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和哲学家。
他的代表作《搜神记》被誉为古代神怪文学的典范。
5. 王戎(Wang Rong)王戎是竹林七贤中的第五人,他以其洒脱豪放的个性和作品而闻名于世。
他的诗歌作品向读者传递了自由和独立的精神。
6. 谢灵运(Xie Lingyun)谢灵运是竹林七贤中的第六人,他是一位著名的文人和文学评论家。
他的作品追求深度和内涵,对人性和宇宙的思考非常深刻。
7. 阮籍(Ruan Ji)阮籍是竹林七贤中的第七人,他是一位叛逆而才华横溢的文人。
他的作品以反叛和挑战传统为特点,对社会和人性提出了深刻的思考。
这些竹林七贤共同以自由和追求真理为信条,他们的作品和思想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竹林七贤的文化精神,人们可以感受到乐观向上、自由不羁的生活态度。
竹林七贤七个人都是谁 分别有什么典故
竹林七贤七个人都是谁分别有什么典故竹林七贤指的是三国魏正始年间(240年—249年),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
因常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焦作修武县,可能为现今云台山一带)竹林之下,喝酒、纵歌,肆意酣畅,世谓七贤,后与地名竹林合称。
竹林七贤七个人的故事介绍1、嵇康,中散大夫嵇康,字叔夜,三国时谯国銍县(今安徽宿州西南)人,他虽家世儒学,但学不师授,唯好老、庄之说。
嵇康善鼓琴,以弹《广陵散》著名。
有《嵇中散集》,以鲁迅辑校《嵇康集》为精善。
2、阮籍,步兵校尉嵇康,字嗣宗,三国时期曹魏末年诗人,他崇奉老庄之学,政治上则采谨慎避祸的态度。
阮籍透过不同的写作技巧,如比兴、象徵、寄托,藉古讽今,寄寓情怀,形成了一种“悲愤哀怨,隐晦曲折”的诗风。
除诗歌之外,阮籍还长於散文和辞赋。
3、刘伶,建威参军刘伶,字伯伦,沛国(今安徽宿县)人,竹林七贤之一。
魏末,曾为建威参军,他反对司马氏的黑暗统治和虚伪礼教,为避免迫害,遂嗜酒佯狂,任性放浪。
一次有客来访,他不穿衣服,客责问他,他说:“我以天地为宅舍,以屋室为衣裤,你们为何入我裤中?”他这种放荡不羁的行为表现出对名教礼法的否定。
4、山涛,吏部尚书山涛,字巨源,西晋河内怀县(今河南武陟西)人,他早孤,家贫,好老庄学说,40岁时为郡主簿,见司马懿与曹爽争权,乃隐身不问事务。
后入为侍中,迁吏部尚书、太子少傅、左仆射等。
每选用官吏,皆先秉承晋武帝之意旨,且亲作评论,时称《山公启事》。
5、王戎,官至司徒王戎,字冲,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他自幼颖悟,神采秀彻,善清谈,与阮籍、嵇康等为竹林之游,戎尝后至,籍曰:“俗物已复来败人意”,他是竹林七贤中最庸俗的一位。
惠帝时,官至司徒,他苟媚取宠,热衷名利,立朝无所匡谏,因此被世人讥讽。
6、向秀,黄门侍郎向秀,字子期,河内怀(今河南武徙西南)人,官至黄门侍郎、散骑常侍。
他擅诗赋,其哀悼嵇康、吕安的《思旧赋》,情辞沉痛,有名世。
竹林七贤的介绍
竹林七贤的介绍竹林七贤指的是三国魏正始年间(240-249),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先有七贤之称。
因常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辉县一带)竹林之下,喝酒、纵歌,肆意酣畅,世谓七贤,后与地名竹林合称。
1、嵇(jī)康(224年-263年,一作223年-262年),字叔夜。
汉族,谯国铚县(今安徽省濉溪县)人。
三国时期曹魏思想家、音乐家、文学家。
嵇康为曹魏宗室的女婿,娶曹操曾孙女长乐亭主为妻。
官至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
后隐居不仕,屡拒为官。
因得罪钟会,遭其构陷,而被司马昭处死,时年四十岁。
主要成就: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开创玄学新风;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审贵贱而通物情;主要作品:《嵇中散集》。
2、阮籍(210年—263年),三国时期魏国诗人。
字嗣宗。
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人。
竹林七贤之一。
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
崇奉老庄之学,政治上则采取谨慎避祸的态度。
阮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著有《咏怀八十二首》、《大人先生传》等,其著作收录在《阮籍集》中。
3、山涛(205年-283年3月3日),字巨源。
河内郡怀县(今河南武陟西)人。
三国至西晋时期名士、政治家,“竹林七贤”之一。
山涛早年孤贫,喜好老庄学说,与嵇康、阮籍等交游。
四十岁时,才任郡主簿。
大将军司马师执政时,山涛被举为秀才,累迁尚书吏部郎。
西晋建立后,升任大鸿胪。
历任侍中、吏部尚书、太子少傅、左仆射等职。
他每选用官吏,皆先秉承晋武帝意旨,且亲作评论,时人称之为“山公启事”。
曾多次以老病辞官,皆不准。
太康三年(282年),升为司徒,以老病归家。
次年去世,年七十九,谥号“康”。
有集十卷,亡佚,今有辑本。
4、向秀(约227年-272年),字子期,河内怀(今河南武陟)人。
竹林七贤之一。
向秀雅好读书,与嵇康、吕安等人相善,隐居不仕。
景元四年(263年)嵇康、吕安被司马昭害死后,向秀应本郡的郡上计到洛阳,受司马昭接见,后官至黄门侍郎、散骑常侍。
“竹林七贤”都有谁?
“竹林七贤”都有谁?魏明帝曹叡撒手人寰后,将八岁的养子曹芳托孤于曹爽和司马懿,实际掌握朝政大权的司马氏于是大肆诛杀异己,一时间“天下名士减半”。
一些名士为了全身保命,只好去遨游山水,探讨玄理,时称“清谈”。
“竹林七贤”就是正始时期的七位名士,他们是阮籍、嵇康、山涛、向秀、王戎、刘伶、阮咸,当初他们旨趣相投、彼此欣赏,时常相聚于山阳县(今河南辉县、修武一带)茂盛碧翠的竹林深处,故称“竹林七贤”。
他们中大多数人都与曹魏集团有一定的联系,但未身居要职,后来对待司马氏集团的态度也迥然不同:嵇康拒绝与司马氏合作,招致杀身之祸,山涛和王戎则先后依附于司马氏集团,向秀迫于形势也步入仕途,其他人则采取了消极的避世态度。
“竹林七贤”是正史诗歌的代表人物,他们创作的大部分作品都是抒写个人的精神苦痛和内心忧愤,诗歌多含蓄蕴藉、寄托遥深,文学史上称为“正始之音”。
“竹林七贤”中数阮籍和嵇康的文学成就最大,刘勰《文心雕龙·明诗》说:“嵇志清峻,阮旨遥深”,这是对嵇康和阮籍诗作的精当品评,也说明了二人的创作风格有很大不同。
阮籍(210—263),字嗣宗,其父阮瑀是“建安七子”之一,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官至步兵校尉,故后世又称阮步兵。
阮籍善作“青白眼”,对于假仁假义的当权者和趋炎附势的得志小人,他常以“白眼”相向,对于其赏识的人才用“青眼”相看,这就是后世“青白眼”这个典故的由来。
他以佯醉躲避现实,常常一个人驾着小车载酒出游,走到路的尽头就放声恸哭,在故作旷达的背后是不尽的无奈和悲伤。
阮籍是继曹植之后在五言诗的创作上取得突出成就的诗人,诗歌成就主要体现在八十二首五言《咏怀诗》当中。
这些诗作是他政治生涯与心理感受的真实记录,或写时光飞逝、人生无常,或写花木凋零、世事反复,或写鸟兽虫鱼命不由己的无奈,从多个方面折射了诗人内心的寂寞、痛苦和愤懑。
如: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帏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竹林七贤是什么意思
竹林七贤是魏晋之际的一个名士集团,指的是嵇康、阮籍、刘伶、山涛、王戎、向秀、阮咸这七个人,他们因为经常在竹林里聚会,由此得名。
竹林七贤属于不同阶层,但是志趣相投,他们的豪放、洒脱令后人羡慕。
一、竹林七贤是指哪七个人在魏晋之际,国家动乱不断,这时候有七个名士嵇康、阮籍、阮成、山涛、向秀、王戎、刘伶,他们属于不同阶层,但是志趣相投,基本上都崇拜老庄之学,喜欢那种豪放、洒脱的感觉。
这七个人经常在嵇康山阳(今河南修武县)别墅中玩赏自然,纵酒清淡,被称为“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每次聚会,都会饮酒、弹琴、评议国家大事,这七个人当中最有名的当属阮籍跟嵇康,因为他们放荡不羁的性格被人们记住。
当初司马昭一心想让阮籍跟嵇康入朝为官,但都没有成功,而且竹林七贤中只有山涛、王戎在朝当官,其余的人都曾做过官,但都隐退了。
二、竹林七贤七个人的典故1、嵇康,中散大夫嵇康,字叔夜,三国时谯国銍县(今安徽宿州西南)人,他虽家世儒学,但学不师授,唯好老、庄之说。
嵇康善鼓琴,以弹《广陵散》著名。
有《嵇中散集》,以鲁迅辑校《嵇康集》为精善。
2、阮籍,步兵校尉嵇康,字嗣宗,三国时期曹魏末年诗人,他崇奉老庄之学,政治上则采谨慎避祸的态度。
阮籍透过不同的写作技巧,如比兴、象徵、寄托,藉古讽今,寄寓情怀,形成了一种“悲愤哀怨,隐晦曲折”的诗风。
除诗歌之外,阮籍还长於散文和辞赋。
3、刘伶,建威参军刘伶,字伯伦,沛国(今安徽宿县)人,竹林七贤之一。
魏末,曾为建威参军,他反对司马氏的黑暗统治和虚伪礼教,为避免政治迫害,遂嗜酒佯狂,任性放浪。
一次有客来访,他不穿衣服,客责问他,他说:“我以天地为宅舍,以屋室为衣裤,你们为何入我裤中?”他这种放荡不羁的行为表现出对名教礼法的否定。
4、山涛,吏部尚书山涛,字巨源,西晋河内怀县(今河南武陟西)人,他早孤,家贫,好老庄学说,40岁时为郡主簿,见司马懿与曹爽争权,乃隐身不问事务。
后入为侍中,迁吏部尚书、太子少傅、左仆射等。
竹林七贤指的是哪七个人
竹林七贤指的是哪七个人1、嵇康,嵇康(224年-263年),字叔夜。
谯国铚县(今安徽省濉溪县)人。
三国时期曹魏思想家、音乐家、文学家。
嵇康与阮籍等竹林名士共倡玄学新风,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审贵贱而通物情”,成为“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
2、阮籍,阮籍(210年—263年),三国时期魏国诗人。
字嗣宗。
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人。
竹林七贤之一。
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
崇奉老庄之学,政治上则采取谨慎避祸的态度。
3、山涛,山涛(205年-283年3月3日),字巨源。
河内郡怀县(今河南武陟西)人。
三国至西晋时期名士、政治家,“竹林七贤”之一。
4、向秀,向秀(约227年-272年),字子期,河内怀县(今河南武陟)人。
魏晋时期的文学家,竹林七贤之一。
向秀雅好读书,与嵇康、吕安等人相善,隐居不仕。
景元四年(263年)嵇康、吕安被司马昭害死后,向秀应本郡的郡上计到洛阳,受司马昭接见,后官至黄门侍郎、散骑常侍。
泰始八年(272年)去世。
5、刘伶,刘伶(生卒年不详,一说约221年-约300年),字伯伦,沛国(今安徽淮北)人,魏晋时期名士,与阮籍、嵇康、山涛、向秀、王戎和阮咸并称为“竹林七贤”。
6、王戎,王戎(234年-305年7月11日),字濬冲。
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白沙埠镇诸葛村)人。
三国至西晋时期名士、官员,“竹林七贤”之一。
张方劫持惠帝入长安后,王戎逃奔陕县。
永兴二年(305年),王戎去世,年七十二,谥号“元”。
7、阮咸,阮咸(生卒年不详),字仲容,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尉氏)人。
魏晋时期名士,文学家。
竹林七贤之一,阮籍之侄,与阮籍并称为“大小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竹林七贤》竹林七贤的不合作态度为司马朝廷所不容,最后分崩离析:阮籍、刘伶、嵇康对司马集团不合作,嵇康被杀害。
王戎、山涛则投靠司马朝廷,竹林七贤最后各散东西,分崩离析。
文学家在文章创作上,以阮籍、嵇康为代表。
阮籍的《咏怀》诗82首,多以比兴、寄托、象征等手法,隐晦曲折地揭露最高统治集团的罪恶,讽刺虚伪的礼法之士,表现了诗人在政治恐怖下的苦闷情绪。
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以老庄崇尚自然的论点,说明自己的本性不堪出仕,公开表明了自己不与司马氏合作的政治态度,文章颇负盛名。
其他如阮籍的《大人先生传》,刘伶的《酒德颂》,向秀的《思旧赋》等,也是可读的作品。
《隋书·经籍志》著录山涛有集5卷,已佚。
玄学代表七人是当时玄学的代表人物,虽然他们的思想倾向略有不同。
嵇康﹑阮籍﹑刘伶﹑阮咸始终主张老庄之学﹐“越名教而任自然”,山涛﹑王戎则好老庄而杂以儒术﹐向秀则主张名教与自然合一。
他们在生活上不拘礼法,清静无为,聚众在竹林喝酒,纵歌。
作品揭露和讽刺司马朝廷的虚伪。
社会背景当时社会处于动荡时期,司马氏和曹氏争夺政权的斗争异常激烈,民不聊生。
文士们不仅无法施展才华,而且时时担忧性命安全,因此崇尚老庄哲学,从虚无缥缈的神仙境界中去寻找精神寄托,用清谈、饮酒、佯狂等形式来排遣苦闷的心情,“竹林七贤”成了这个时期文人的代表。
魏晋时期特殊的社会历史环境,造就了魏晋名士的独特群体和人格精神。
其主流价值取向的特征就是,以超然的精神追求取代现实的物质欲求;以个体的自由洒脱取代社会意志的规矩樊笼;以士人的道统良知取代皇权的势统控驭;以审美的人生态度取代现实功利的人生态度。
这些特征固然不应该是任何一个时代的人们需要全盘吸收和继承的,但它作为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亮点,中国古代士人曾经有过的骄傲,其参照和借鉴价值自然是不言而喻的。
本书就是从不同方面勾勒出魏晋名士们的精神风貌,对魏晋名士风流的状况做了客观而真实的描述,深入了解了他们的内心世界,展现了他们独特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在很多人看来,魏晋名士风度是一种真正的名士风范,从何晏、王弼到竹林七贤,从王导、谢安到王羲之、张翰,莫不是清峻洒脱而又“风流自赏”,为后人所景仰。
而风流名士们蔑视礼法,狂放不羁,富于个性,更成为人们对那个时代最为深刻的记忆。
魏晋风度的永久魅力,也许就在于它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高深哲学理念演绎成为一种具体的人生实践过程。
于是,那种放荡不羁、潇洒飘逸、旷达超远、笑傲人生的气质也就不仅成为一种历史过程,更重要的是它具有《兰亭集序》和《蒙娜丽莎》那样的审美价值。
当人们为现实的利益得失而烦恼,当人们为理想的暂时失落而沮丧,当人们得意或许有些忘形的时候,魏晋风度永远像是一面镜子,照出我们心灵深处的所有尘埃,使我们的心灵和精神受到荡涤,得到净化。
我们不仅得到美的享受,更能得到人生的营养。
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中有不少记叙魏晋时期名士的文字,传神写意,十分有趣,如: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
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
时戴安道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
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
人问其故。
王曰:“吾本乘兴而来,兴尽而返,何必见戴?”王之猷是王羲之的儿子,住在浙江绍兴,半夜起来乘舟造访在嵊县的名人戴安道(戴逵)。
行程一整夜才到达。
可是,到了戴安道的家门口却不进去,又掉头返回。
同行的人感到奇怪,王之猷自有“说道”:我原本是乘兴而来,现在又尽兴而回,见不见戴安道倒无关要。
乘兴而来,乘兴而归,不问结果,只看过程,这种彻底的“过程论”十分罕见。
又如:刘伶病酒,渴甚,从妇求酒。
妇捐酒毁器,涕泣谏曰:“君饮太过,非摄生之道,必宜断之!”伶曰:“甚善。
我不能自禁,唯当祝鬼神自誓断之耳。
便可具酒肉。
”妇曰:“敬闻命。
”供酒肉于神前,请伶祝誓。
伶跪而祝曰:“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斛,五斗解酲。
妇人之言,谨不可听!”便饮酒进肉隗然已醉矣。
刘伶酒瘾上来,向太太讨酒喝,太太恳求他戒酒。
刘伶声称,夫人所言极是,只是我嗜酒如命到了不能自我控制的地步,必须借助鬼神的力量才能戒掉。
麻烦你准备酒肉,我要祭祀鬼神。
太太信以为真,赶紧把酒肉端来。
只见刘伶顶礼跪拜,信誓旦旦:我刘伶天生一个酒鬼,一次要饮十斗,至少五斗才能解除酒病。
我的婆娘(要我戒酒)的话,你可万万不可听取。
跪拜完毕迅疾把祭祀鬼神的酒肉一扫而空。
真令人哭笑不得。
《世说新语》还有这方面的记叙:阮公邻家妇有美色,当炉沽酒。
阮与王安丰常从妇饮酒。
阮醉便眠其妇侧。
夫始疑之,伺察终无他意。
说的是阮籍常到临近的一个小酒店喝酒。
酒醉就在酒店女老板身侧酣然大睡。
女老板的丈夫发现这情况十分不安,后来多次观察没有发现阮先生有什么越轨的举动,也就见怪不怪了。
魏晋名士风流如是。
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思想大解放时期从历史上来看魏晋时期是政治上极端黑暗的时期。
司马氏集团随意罗织罪名陷害知识分子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史书中所谓“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晋书?阮籍传》)指的就是这种情况。
最典型的莫过“竹林七贤”之首的嵇康,因为得罪了司马昭的心腹钟会,便被以莫须有的“不孝”的罪名处死,致使当时以至于后来的读书人提起此事都不寒而栗。
然而,从另一方面看,魏晋时期又是中国历史上第二次思想大解放时期——第一次是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那是对殷周以来的礼乐制度的反动,它为秦统一中国,确立大一统的封建中央集权制奠定了思想基础——而这一次思想解放是针对西汉中期董仲舒“废黜百家,独尊儒术”,针对纲常名教、谶纬神学和僵化的两汉经学。
其意义在于它崇尚自然,崇尚人本,高扬人性,促进人的觉醒,而且,“用近代的文学眼光看来,曹丕的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鲁迅),自此,中国出现了山水诗、山水画,王羲之父子的书法成为至今也难以超越的范本。
这也印证了马克思关于两种生产“不平衡关系”的论断,即艺术的“一定繁盛时期决不是同艺术生产的一般发展成正比的。
”这种变革是有深刻的历史背景和社会背景的。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战乱频仍,国家分裂,民不聊生。
在这时期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和以孔融、陈琳、王桀、徐干、阮玉、应炀、刘稹以及蔡琰为代表的“建安文学”,直面战争带来的生灵涂炭、饿殍遍野的社会灾难,表达人民结束战乱、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
风格慷慨悲凉、刚健清新。
“建安文学”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期间涌现许多杰出的作家,产生无数优秀的作品,各种文体都得到充分的发展,五言诗兴盛,七言诗开始出现。
这一切对后世都产生了积极重大的影响。
三国时期,曹操雄据中原,实行“屯田制”,恢复了生产,经济得到改善,个别地方还“仓廪皆满”。
曹操的用人制度尤其值得称道,他三次发布“唯才是举”的敕令,他甚至认为“负侮辱之名,见笑之行”的“不仁不孝”之徒,只要“堪为将守”,都可录用。
这对长期形成的封建门阀制度、封建用人制度,乃至对以儒学为中心的一统天下,都是有力的冲击。
魏晋之际,董仲舒开创的“儒学独尊”的局面已经式微,体现宗法等级制度和门阀观念的“名教”声名狼藉,此间,何宴和王弼发起“正始玄风”,提出“名教出于自然”,从而把“名教”建立在自然之“道”的基础之上。
这个时期,自然科学得到长足的发展,如医学上汉末张仲景的《伤寒论》、其后王叔和的《脉经》、皇甫谧《针灸甲乙经》,数学上魏晋之际刘微注《九章算术》,等等,其科学成就,也都得到哲学概括。
何晏和王弼的玄学后经裴危和东晋的郭象等人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魏晋玄学对自然、生命、人性、社会、必然与偶然、天命与人力等命题,进行了哲学思辩,标志着哲学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
魏晋名士的个性特征在这种背景和历史条件下,蔑视礼法、冲决纲常名教束缚、张扬个性,就成为魏晋名士的精神追求。
他们寄情山水,谈玄论道,恃才放狂,傲视古今,是时代的叛逆,具有极其鲜明的个性特征。
现实的黑暗,使他们咀嚼人间的辛酸,倍感痛苦,而玄虚之学又抚慰他们受伤的心灵,他们感到自己又有了精神栖息之地。
山水竹林不但是他们的生存环境,更是他们的审美对象和艺术创作取之不仅用之不竭的素材。
“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他们借助山水表达对“道”的追求和对“天人合一”理想境界的向往。
这就出现了一种现象,一方面他们对现实生活有强烈的真切的感受,“情之所钟,正在我辈”,他们处处真情流露,悲天悯人,其作品中充溢着生命意识,沉郁哀伤;另一方面他们超凡脱俗,“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具有很强的个性解放色彩。
“目送飞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心游太玄”,嵇康这四句诗,可看作是魏晋名士精神追求的生动写照。
这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巨人的时代,在文学艺术方面更是卓然挺拔、风流辈出,它如同欧洲文艺复兴,却比欧洲文艺复兴早一个世纪。
这个时代出现的大家,除了前面提到的“三曹”、“建安七子”和蔡琰以外,还有以嵇康和阮籍所代表的“竹林七贤”,至于在这以后,陆机的《文赋》、刘勰的《文心雕龙》、谢赫的《画品》、钟嵘的《诗品》、王羲之的书法、谢灵运的山水诗、宗炳的山水画、顾恺之陆微探张僧繇的人物画、陶渊明的田园诗、郦道元杨衔之的写景散文,等等,差不多都有划时代意义,其艺术成就和艺术见解,有的至今还有不可企及之处。
魏晋名士中许多人不但有堂堂仪表,更有超拔的精神和非凡的气度,因而有独特的魅力。
如:“竹林七贤”之首“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
’或曰:‘萧萧如松风下,高而徐引。
’山公曰:‘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如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巍峨若玉山之将崩!’”书圣王羲之被他同时代的人视为“飘如游云,矫如惊龙”……不少名士都有这样的美誉。
作为知识精英,魏晋名士们的举止行为都体现了时代的风尚,一般都具有如下特点:志趣玄远,不滞于物《世说新语》记叙刘裕焚车:阮光禄(裕)在剡,曾有好车,借者无不皆给。
有人葬亲,意欲借而不敢言。
阮后闻之,叹曰:“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遂焚之。
因无人借车就干脆把车焚毁,和文章开头讲阮籍酒醉卧在有夫之妇身侧酣然大睡一样匪夷所思。
然而,这正是这类人的超拔之处。
他们不就事论事,不滞物拘礼,也不男欢女爱,儿女情长,而出类拔萃,旨趣玄远。
这是用世俗观念和常人之理是无法解释的。
多情善感,内心痛苦阮籍常常驾着马车任其狂奔,到了走不通的地方,便失声痛哭。
桓温率师北征,途中看见自己先前种的柳树已经长粗到十围,不禁感慨道:“树木尚且这么容易衰老,更何况人呢!”于是他攀折柳条,眼泪夺眶而出。
诗人庾信以桓温悲柳为题材在《枯树赋》写道:“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逢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阮籍母亲去世,他为母亲送葬的时候,悲痛不已,竟然大呼一声“穷矣!”口吐鲜血数升,昏倒在地多时。
支道林喜欢喂养鹤,有人送他一对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