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俯卧位通气治疗规范化流程

合集下载

俯卧位通气操作流程PPT课件

俯卧位通气操作流程PPT课件
俯卧位可能导致呼吸道受压或扭 曲,影响患者呼吸。
神经损伤
不正确的卧姿或长时间保持同一 姿势可能导致神经受压或损伤。
预防措施建议
01
02
每2小时协助患者更换体位, 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
使用减压垫
在患者受压部位放置减压垫, 减轻局部压力。
保持呼吸道通畅
确保患者呼吸道畅通,避免呼 吸道受压或扭曲。
、高效地进行俯卧位通气操作。
患者安全性的提高
02
在操作过程中,医护人员严格遵守安全规范,确保患者的生命
安全和身体健康。
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03
俯卧位通气操作需要多个医护人员协同完成,团队成员之间的
紧密合作和有效沟通是确保操作成功的关键。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智能化技术的应用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俯卧位通气操作可能会引 入更多的智能化技术,如自动化设备、机器人辅助等,提 高操作的准确性和效率。
治疗过程中缺乏及时调整,导致患者不耐受。
失败案例分析原因和改进方案
改进方案
在实施俯卧位通气前,充分评估患者的耐受性和病情严重程度。
在治疗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氧合指数变化,及时调整治 疗方案。
经验教训和心得体会分享
经验教训 俯卧位通气并非适用于所有呼吸衰竭 患者,需根据患者病情和耐受性进行
监护仪、血压计、听诊 器等监测设备
吸痰装置、急救药品及 器材等
03
操作步骤详解
体位调整与固定
01
02
03
体位选择
患者取俯卧位,即面部朝 下,胸部和腹部贴紧床面 ,双臂弯曲放在头部两侧 或身体两侧。
头部调整
避免颈部过度伸展或屈曲 ,保持呼吸道通畅。可使 用U型枕或软垫支撑额头 和下颌。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俯卧位通气治疗的规范化流程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俯卧位通气治疗的规范化流程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俯卧位通气治疗的规范化流程以《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俯卧位通气治疗的规范化流程》为标题,本文就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俯卧位通气治疗的规范化流程进行探讨。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是一种由疾病和病毒感染引起的、全身性的危重病症,常以急性增加的呼吸氧需求以及气道阻力伴随全身凝血功能的改变而引起的。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都需要立即进行有效的治疗,俯卧位通气治疗是诸多治疗方案中的一种,也是常用的治疗方案。

俯卧位通气治疗是一种特殊的机械通气治疗,主要用于改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气道阻力和降低气道血流阻力,有助于改善氧合状态,增加氧流量,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呼吸状况。

俯卧位通气治疗需要患者处于俯卧位,以机械通气方式增加氧气的供给,加强气道的支持,从而改善患者的气道抗阻力。

俯卧位通气治疗的规范化流程包括急诊处理流程、机械通气治疗流程、观察流程、辅助呼吸治疗流程和护理流程等。

急诊处理流程包括评估患者的病史、实验室检查、胸部X线检查、呼气末CO2测定以及静脉注射抗生素等,以及病情评估和治疗等。

机械通气治疗流程包括患者体位俯卧位定位,手套、口罩等防护用品的备齐,机械通气装置的设置、调节、维护等,以及定期需要对气道进行清洁消毒。

观察流程包括对患者的温度、灌洗量、肺脏状况和呼吸负荷,以及支持性治疗的检查,及时进行患者的监测,并根据指标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辅助呼吸治疗流程包括正常气道支持、气道支持、气压助血流以及应用抗生素等,以及对患者使用机械支持通气系统进行及时评估,并根据机械表现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护理流程着重于患者的健康护理,包括患者体温监测、心电图监测、血液、尿液检测等,并帮助患者逐步恢复,确保患者的良好生存环境。

总之,俯卧位通气治疗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方式,可以有效的改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气道阻力和气道血流阻力,有助于改善氧合状态,增加氧流量,以及恢复生理机能和减少患者痛苦等。

成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清醒俯卧位护理专家共识2023版解读ppt课件

成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清醒俯卧位护理专家共识2023版解读ppt课件

控制炎症
采用抗炎药物,如糖皮质激素、细胞因子抑制剂等,抑制肺部炎症反
应,减轻肺部损伤。
03
支持治疗
采用营养支持、液体管理、抗感染等支持治疗方法,维持患者生命体
征。
ARDS常规治疗
1 2
机械通气
采用机械通气是ARDS的常规治疗方法,通过改 善通气和控制呼吸,减轻肺部氧合障碍。
肺复张
采用肺复张手法促进肺部复张,增加肺容量和 肺泡通气量。
影响因素
ARDS的发病与多种因素相关,如感染、创伤、手术、中毒等。
ARDS病理生理机制
炎症反应
ARDS患者体内存在严重的炎症反应,导 致肺部血管通透性增加,肺泡塌陷和肺 水肿。
肺泡上皮损伤
ARDS患者肺泡上皮细胞受损,导致肺泡 表面活性物质减少,肺泡塌陷和肺不张 。
肺微血管阻力增加
ARDS患者肺微血管收缩和痉挛,导致肺 微循环障碍,影响氧气弥散。
ARDS病情严重程度评估
• 需要评估患者病情严重程度 • 需要依据患者临床表现、呼吸功能、血液循环功能、生化指标等进行综合评估 • 需要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和护理方案
03
ARDS治疗现状及研究进展
ARDS治疗原则
01
改善通气
采用机械通气改善患者肺部氧合功能,促进肺部复张,减少肺泡塌陷
和闭合。
02
氧合和呼吸力学。
04
俯卧位通气护理专家共识解读
俯卧位通气护理实践专家共识的意义
提高ARDS患者治疗的有效性
俯卧位通气作为ARDS的辅助治疗手段,可以改善患者呼吸功能,减少并发症发生,提高 患者存活率。
规范俯卧位Leabharlann 气护理操作俯卧位通气护理需要专业的护理知识和技能,通过专家共识,为护理人员提供操作规范, 保障患者的安全和舒适。

俯卧位通气操作流程

俯卧位通气操作流程

皮肤保护措施
防止意外拔管
在患者骨隆突处放置软垫,减轻局部受压 。定期为患者翻身、按摩受压部位,促进 血液循环。
妥善固定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套管,避免 患者因体位改变或烦躁而意外拔管。同时 ,加强对患者的巡视和观察。
提高操作技能,降低风险
加强培训
医护人员应接受专业的俯卧位 通气操作培训,熟练掌握操作
流程和注意事项。
俯卧位通气适用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重症肺炎、呼吸衰竭等患 者。
禁忌症
存在严重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颅内压升高、面部创伤或手术、脊柱或骨盆不稳 定等情况下,应避免使用俯卧位通气。
02
俯卧位通气前准备工作
评估患者状况
01
02
03
了解患者病情
掌握患者的诊断、病情严 重程度以及是否存在俯卧 位通气的禁忌症。
观察患者反应
在吸痰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面色、呼吸、心率等变化, 如有异常立即停止操作并报告医生。
总结本次操作经验教训
记录操作过程
01
详细记录本次俯卧位通气的操作过程,包括通气设备的设置、
患者的反应、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等。
分析经验教训
02
对本次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经验教训,提出
改进措施,以提高后续操作的效率和安全性。
1 2 3
将患者从仰卧位调整为俯卧位
首先,确保患者身体平稳,然后将患者的头部、 胸部、腹部和腿部逐一调整为俯卧姿势。
固定患者体位
使用专用俯卧位垫、枕头等物品,将患者的头部 、胸部、腹部和膝盖等部位妥善固定,防止滑动 和压迫。
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
在调整体位过程中,需确保患者的呼吸道不受压 迫,保持通畅。如有需要,可使用软垫或枕头支 撑患者的面部和颈部。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俯卧位通气治疗规范化流程(完整版)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俯卧位通气治疗规范化流程(完整版)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俯卧位通气治疗规范化流程(完整版)摘要俯卧位通气是中、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重要的治疗措施之一,可有效改善患者氧合,降低病死率。

但我国重症医学医疗资源分布极不均衡,俯卧位通气治疗依从性不高且缺乏规范化的治疗流程。

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重症呼吸学组制定了ARDS患者俯卧位通气治疗的规范化流程,旨在促进ARDS患者俯卧位通气规范化实施与管理,推动俯卧位通气治疗的同质化。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常见的重症疾病之一,其原发疾病多样、机制复杂、致病环节多,病死率高达40%~50%[1]。

机械通气是救治ARDS患者的关键医疗措施,如何促进机械通气策略的实施成为重点。

随着对ARDS病理生理的认识,俯卧位通气治疗作为机械通气治疗的一个环节越来越受重视。

2017年欧洲重症医学会和美国胸科协会强烈推荐严重ARDS患者行俯卧位通气治疗[1, 2],其具有改善氧合、改善高碳酸血症、利于肺保护性通气策略的实施及改善右心功能等作用,并降低病死率。

但对全球50个国家ARDS诊治的调查发现,重症ARDS患者接受俯卧位通气治疗的比例仅有16.3%[3]。

我国重症ARDS患者接受俯卧位通气治疗的比例仅8.7%[4]。

目前我国重症医学医疗资源分布极不均衡,俯卧位通气治疗依从性不高且多缺乏规范化的实施流程。

为此,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重症呼吸学组制定了ARDS患者俯卧位通气治疗的规范化流程,以提高ARDS患者俯卧位通气治疗的依从性,推动俯卧位通气治疗的同质化管理和持续质量改进。

一、俯卧位通气对ARDS的治疗作用1. 改善氧合:俯卧位通气可改善约70%~80%的ARDS患者的氧合,氧合指数[动脉血氧分压(PaO2)/吸入氧浓度(FiO2)]平均升高35 mmHg(1 mmHg=0.133kPa)[5],氧合改善的主要机制是降低肺内分流。

大量重力依赖区肺泡塌陷是导致中/重度ARDS患者肺内分流的主要原因,俯卧位通气减少了肺本身重力对靠近脊柱侧的重力依赖区肺泡的压迫,降低重力依赖区胸膜腔内压,使腹侧和背侧的胸膜腔内压分布更均匀,同时减少心脏和纵隔对部分肺组织的压迫,有利于背侧部分塌陷肺泡复张,改善背侧区域通气[5]。

俯卧位通气实施流程

俯卧位通气实施流程

俯卧位通气实施流程俯卧位通气(Prone Position Ventilation,PPV)是一种改变患者体位来提高氧合和通气效果的临床方法。

它被广泛应用于重症呼吸衰竭、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等患者的治疗中。

PPV的实施流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确定适应症:适应症是指患者需要进行PPV治疗的具体条件。

通常情况下,适应症包括重症呼吸衰竭、ARDS、肺不张等。

在确定适应症时,还需要考虑患者的生命体征、通气指标等因素。

2.评估患者状况:在实施PPV之前,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血气分析、动脉血压、心率、氧合情况等。

这些评估指标可以帮助判断患者的适应性和对PPV的反应。

3.准备设备和团队:在实施PPV之前,需要准备相应的设备和团队。

设备包括呼吸机、负压吸引器、气管插管和导管、PPE防护装备等。

团队成员包括医生、护士和呼吸治疗师等。

4.保持体位:将患者由仰卧位转为俯卧位,在保持患者头部中立的情况下,可以使用护士、医生或专用机械将患者翻转到俯卧位。

在转位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保护患者的头颈部和肺部,避免发生意外损伤。

5.固定体位:将患者固定在俯卧位上,确保患者舒适和稳定。

可以使用特殊的固定带或护理凳来固定患者的肩部、髋部和足部,避免其滑落或翻转。

6.排解分泌物:在患者转位后,常常会有分泌物积聚在气道内。

在PPV实施的过程中,需要通过吸痰、保持气道通畅等手段排除分泌物,以保证患者气道的通畅和通气效果的改善。

7.调整呼吸机参数:在PPV实施后,需要对呼吸机参数进行调整。

这些参数包括潮气量、呼气末正压(PEEP),频率等。

调整参数的目的是为了改善患者的氧合和通气效果。

8.监测病情:在PPV实施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

包括密切监测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动脉压等指标,以及进行血气分析等检查。

9.评估疗效:在PPV治疗结束后,需要再次评估患者的状况和治疗效果。

根据评估结果,可以调整治疗方案,进一步改善患者的通气和氧合状况。

俯卧位通气治疗的规范化流程

俯卧位通气治疗的规范化流程

俯卧位通气治疗的规范化流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常见的重症疾病,其原发疾病多样、机制复杂、治病缓解多、病死率高达40%~50%。

俯卧位通气治疗是ARDS患者机械通气治疗的一个重要环节,但在我国,俯卧位通气治疗依从性不高且多缺乏规范化的流程。

为此,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重症呼吸学组制定了《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俯卧位通气治疗的规范化流程》,旨在提高ARDS患者俯卧位通气治疗的依从性,推动俯卧位通气治疗的同质化管理和持续质量改进。

俯卧位通气操作规范操作前准备1. 评估:①血流动力学:生命体征相对平稳,可耐受俯卧位通气。

②镇静状态:机械通气患者俯卧位通气治疗时建议深镇静,Ric hmond躁动-镇静评分(RASS)-4至-5分。

③人工气道:确认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管位置,清理气道及口鼻腔分泌物。

④胃肠道:俯卧位通气前2h暂停肠内营养的供给,操作前回抽胃内容物,避免过多胃残余量致反流误吸;危重型重度ARDS患者早期置入鼻空肠管。

⑤其他:检查各导管在位通常,并确认可否暂时夹闭;检查局部敷料是否需要更换;检查易受压部位皮肤状况。

2. 物品准备:翻身单(可承担患者重量且大小合适的单子)、方形与椭圆形泡沫敷料数张、头枕(软枕或马蹄形枕头)、2~3个圆柱形枕头、硅胶软枕数个。

3. 患者准备:①确定俯卧位通气翻转方向:根据仪器设备连接及患者体位翻转的方便性,决定俯卧位的操作是由左向右或右向左进行翻转;②将电极片移至肩臂部,整理监护仪各连接导线,并留出足够长度便于翻转;③夹闭非紧急管路(如尿管、胃管等),妥善固定各导管,防止滑脱,整理各管路方向与身体纵轴方向一致,并留出足够长度便于翻转;④在患者面部颧骨处、双肩部、胸前区、髂骨、膝部、小腿部及其他骨隆突俯卧位易受压处垫上泡沫型减压敷料或硅胶软枕。

操作流程常见俯卧位通气翻转方式主要有三人法、翻身床、5人法和信封法。

考虑到俯卧位通气治疗时的安全性与方便性、推荐使用信封法对ARDS患者行俯卧位通气治疗。

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卧姿通气治疗规范化流程

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卧姿通气治疗规范化流程

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卧姿通气治疗规范化流程摘要本文档旨在规范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在卧姿通气治疗过程中的流程。

通过遵循规范化流程,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1. 患者评估在进行卧姿通气治疗之前,应进行全面的患者评估,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出生史、病史和手术史- 呼吸系统相关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结果- 其他有关疾病和并发症- 基础生命体征和血气分析结果2. 治疗前准备在进行卧姿通气治疗之前,应进行以下准备工作:- 制定治疗计划,包括通气模式、参数设置等- 检查设备是否正常运行,并进行必要的维护和消毒- 安装呼吸机,监测呼吸机的工作状态和呼吸参数3. 治疗流程3.1 安全措施- 确保患者和设备的安全,避免误操作和事故发生- 准备紧急援助设备和药物,在必要时能够快速应对紧急情况3.2 通气治疗-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通气模式和参数设置- 监测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和呼气末二氧化碳浓度等指标,并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定期进行功能评估,评估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命体征3.3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注意监测患者的呼吸系统并发症(如气压伤、肺不张等)的发生情况- 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如定期调整通气参数、护理支气管等- 及时处理并发症,包括但不限于人工气道插管、药物治疗等3.4 治疗结束-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效果,判断是否需要调整治疗方案或继续进行卧姿通气治疗- 协助患者平稳过渡到其他治疗方式,如自主呼吸、无创通气等4. 治疗记录与评估在进行卧姿通气治疗过程中,应及时记录相关数据和治疗过程,并定期进行治疗效果评估和疗效分析。

结论通过规范化的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卧姿通气治疗流程,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然而,每个患者的情况都有所不同,治疗过程中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个体化的调整和管理。

ARDS患者俯卧位通气治疗PPT课件

ARDS患者俯卧位通气治疗PPT课件

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变化
并发症发生率降低
俯卧位通气治疗能够降低ARDS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如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气压伤、深静脉血栓等 。
死亡率下降
俯卧位通气治疗可以降低ARDS患者的死亡率,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但需要注意的是,俯 卧位通气治疗并非适用于所有ARDS患者,对于存在禁忌症的患者应谨慎选择。
诊断标准及严重程度分级
诊断标准
根据柏林定义,ARDS的诊断需满足 以下四个条件:急性起病、氧合指数 (PaO2/FiO2)≤300 mmHg、正位 X线胸片显示双肺均有斑片状阴影、 无心功能不全导致的肺水肿。
严重程度分级
根据氧合指数可将ARDS分为轻度( 200 mmHg < PaO2/FiO2 ≤ 300 mmHg)、中度(100 mmHg < PaO2/FiO2 ≤ 200 mmHg)和重度 (PaO2/FiO2 ≤ 100 mmHg)三级 。
05
俯卧位通气治疗并发症预防与 处理
常见并发症类型及危险因素分析
皮肤压力性损伤
由于患者长时间处于俯卧位,身 体某些部位如面部、胸部、膝盖 等可能受到持续压力,导致皮肤
破损或溃疡。
呼吸道分泌物潴留
俯卧位可能导致呼吸道分泌物不 易排出,增加肺部感染的风险。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俯卧位可能改变胸腔内压力分布 ,影响心脏功能和血流动力学稳
报警处理
当呼吸机出现报警时,及时查 看报警信息并处理,确保患者
安全。
04 俯卧位通气治疗效果评价
生理指标改善情况
氧合指数提升
俯卧位通气治疗能够显著改善 ARDS患者的氧合指数,降低吸入
氧浓度和呼气末正压,提高动脉 血氧分压和血氧饱和度。
呼吸力学改善

俯卧位通气护理的应急预案及流程

俯卧位通气护理的应急预案及流程

俯卧位通气护理的应急预案及流程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俯卧位通气护理的应急预案与流程一、前言俯卧位通气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和其他严重肺部疾病的策略。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抢救流程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抢救流程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抢救流程
【适用范围】各种肺内、外致病因素导致的急性、进行性缺氧性呼吸衰竭。

【目的】迅速改善缺氧症状,保护外周脏器功能,提高抢成功率,降低病死率。

【抢救步骤】
1.评估患者临床症状。

咳嗽、咳痰、喘憋、进行性呼吸困难,持续性低氧血症;口唇、颜面、四肢末梢颜色、温湿度。

2.患者取舒适卧位(半卧位),高浓度甚至纯氧给氧,使PaO2较快提高到安全水平(60~70mmHg)。

3.备好吸引装置、监护仪、电极片、气管插管用物、呼吸机。

4.接监护仪,进行心电、血压、呼吸和血氧饱和度监测。

5.建立静脉通路,遵医嘱用药,急查动脉血气,注意保暖、防止受凉。

6.扣背、协助排痰,必要时行无创呼吸机辅助呼吸或气管插管。

7.严密观察病情,做好抢救记录。

【抢救流程】。

俯卧位通气实施流程

俯卧位通气实施流程

俯卧位通气实施流程以下是俯卧位通气实施的一般流程:1.评估病人的适应性:俯卧位通气适用于有严重通气不足或氧合不良的病人,如ARDS(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严重肺炎等。

在决定实施俯卧位通气之前,需要评估病人的体位稳定性、循环功能等因素。

2.准备俯卧位:事先做好准备工作,包括调整床位高度,放置舒适的头枕和垫子,确保病人舒适且稳定。

准备好吸痰设备、呼吸机等通气设备。

3.拉动骨盆:将两名护士分别站在病人两侧,轻轻用手拉动病人的髋部,使其慢慢向床尾方向移动,直到骶部接触到床尾。

这一步是为了确保病人的核心部位不受压迫,减少不适感。

4.安装呼吸支持设备:在完成俯卧位调整后,将呼吸机与病人连接。

按照医嘱进行气道管理,如插管或面罩通气。

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调整通气模式和参数。

5.安全保护措施:确保气管插管或面罩的固定牢固,避免脱落或漏气。

定时监测病人的气道压力、呼吸频率、氧合指标等。

配备紧急呼吸支持设备,如氧气、呼吸囊等,以备不时之需。

6.监测和调整:在俯卧位通气过程中,持续监测病人的生命体征和气道压力。

根据监测结果和病人的反应,调整通气参数和支持策略,以确保通气和氧合目标的实现。

7.护理措施:定期翻动病人的头部和肩膀,保持呼吸道通畅。

定期进行皮肤护理,预防压疮的发生。

给予病人足够的营养支持,维持营养平衡。

8.定期评估:每隔一定时间,评估病人的通气情况和体位耐受性。

根据病情变化和实际需要,决定是否需要继续俯卧位通气,或逐渐恢复正卧位。

9.教育和沟通:向病人家属和病人本人提供必要的教育和沟通。

告知俯卧位通气的作用、风险和注意事项,增强病人和家属的合作意识。

俯卧位通气作为一种辅助通气技术,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实施。

实施之前,需要综合考虑病人的病情、体位稳定性和适应性,确保安全和有效。

同时,需要定期监测、评估和调整,以保证通气和生命支持的目标的实现。

与此同时,需要给予病人足够的关怀和护理,以提高病人的舒适度和康复程度。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俯卧位通气治疗规范化流程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俯卧位通气治疗规范化流程

摘要俯卧位通气是中、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重要的治疗措施之一,可有效改善患者氧合,降低病死率。

但我国重症医学医疗资源分布极不均衡,俯卧位通气治疗依从性不高且缺乏规范化的治疗流程。

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重症呼吸学组制定了ARDS患者俯卧位通气治疗的规范化流程,旨在促进ARDS患者俯卧位通气规范化实施与管理,推动俯卧位通气治疗的同质化。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常见的重症疾病之一,其原发疾病多样、机制复杂、致病环节多,病死率高达40%~50%[1]。

机械通气是救治ARDS患者的关键医疗措施,如何促进机械通气策略的实施成为重点。

随着对ARDS病理生理的认识,俯卧位通气治疗作为机械通气治疗的一个环节越来越受重视。

2017年欧洲重症医学会和美国胸科协会强烈推荐严重ARDS患者行俯卧位通气治疗[1,2],其具有改善氧合、改善高碳酸血症、利于肺保护性通气策略的实施及改善右心功能等作用,并降低病死率。

但对全球50个国家ARDS诊治的调查发现,重症ARDS 患者接受俯卧位通气治疗的比例仅有16.3%[3]。

我国重症ARDS患者接受俯卧位通气治疗的比例仅8.7%[4]。

目前我国重症医学医疗资源分布极不均衡,俯卧位通气治疗依从性不高且多缺乏规范化的实施流程。

为此,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重症呼吸学组制定了ARDS患者俯卧位通气治疗的规范化流程,以提高ARDS患者俯卧位通气治疗的依从性,推动俯卧位通气治疗的同质化管理和持续质量改进。

一、俯卧位通气对ARDS的治疗作用1. 改善氧合:俯卧位通气可改善约70%~80%的ARDS患者的氧合,氧合指数[动脉血氧分压(PaO2)/吸入氧浓度(FiO2)]平均升高35 mmHg(1 mmHg=0.133kPa)[5],氧合改善的主要机制是降低肺内分流。

大量重力依赖区肺泡塌陷是导致中/重度ARDS患者肺内分流的主要原因,俯卧位通气减少了肺本身重力对靠近脊柱侧的重力依赖区肺泡的压迫,降低重力依赖区胸膜腔内压,使腹侧和背侧的胸膜腔内压分布更均匀,同时减少心脏和纵隔对部分肺组织的压迫,有利于背侧部分塌陷肺泡复张,改善背侧区域通气[5]。

成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清醒俯卧位护理专家共识PPT课件

成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清醒俯卧位护理专家共识PPT课件

适应症与禁忌症
适应症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尤其是伴有严重低氧血症和肺部炎症的患者;需要机械通气支持的患者; 其他体位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
禁忌症
严重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患者;颅内高压、急性出血性疾病或脊柱损伤等需要特殊体位治疗的患者;腹部手术后 或腹腔内高压的患者;颜面部创伤或术后不能耐受俯卧位的患者。
呕吐与误吸处理
发生呕吐时,应立即将患者头偏向一侧,清理口 腔内呕吐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发生误吸,应 立即采取吸引器吸引、气管插管等措施清除呼吸 道内异物,并给予抗感染治疗。
06
康复期管理与教育指导
康复期评估方法
生命体征监测
持续监测患者的呼吸、心率、血压和体温等生命体征,以及血氧饱和 度和动脉血气分析等呼吸相关指标。
02
成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成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一种急性、弥漫性的肺部炎症和损伤, 导致肺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肺泡萎陷,造成严重的低氧血症和呼吸窘迫。
分类
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和病程,ARDS可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
发病原因及危险因素
发病原因
ARDS的常见原因包括肺炎、脓毒 症、误吸、肺挫伤、全身严重感 染等。
注意事项与风险评估
注意事项
在俯卧位前,要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确定合适的俯卧位方案;在俯卧位过程中,要保 持患者舒适,避免过度弯曲或伸展;要定期检查患者受压部位的皮肤情况,防止压疮等
并发症的发生。
风险评估
俯卧位可能会增加患者发生误吸、窒息等风险;对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患者,俯卧位 可能会加重病情;对于需要特殊体位治疗的患者,如颅内高压等,俯卧位可能会带来不
神经功能评估

俯卧位通气实施流程版

俯卧位通气实施流程版
医药资料推荐
重症医学科俯卧位机械通气流程
评估
神智情况,镇静评分管路(胃管、输液管道、动静脉导管、胸腔/腹腔引流管、尿管…)
适应症
严重低氧血症,常规机械通气不能纠正 促进塌陷肺泡复张、促进气道分泌物引流
相对禁忌症
严重的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颅内手术
近期腹部手术需要限制体位妊娠不能耐受俯卧位的姿势等情 况
2.操作步骤
第一人发出口令,其余四人冋时将患者托起,先移向床的一侧,然后将患者转为侧卧, 再在患者双肩部、
胸部、髂骨、膝部、小腿部及骨隆突处垫上柔软的枕头或敷料,左右做好交接(管道和体位)。
3.翻身后处理
把头部垫高20°-30°,头下垫凹形枕或马蹄形枕,使颜面部悬空,可避免人工气道的受压,患者的双 手可平行置于身体的两侧或头的两侧。检查管道通畅及保证换能器位置正确。
2.俯卧位治疗结束后,积极做好气道管理,加强气道引流
翻身床俯卧位:按翻身床使用和操作方法进行
普通监护床俯卧位:
1.位置与分工
第一人位于床头,负责呼吸机管道和人工气道的固定、头部的安置和发口令 第二人位于左侧床头,负责固定该侧管道、胃管
第三人位于左侧床尾,负责尿管、及该侧管道 第四人位于右侧床头,负责固定该侧管道 第五人位于右侧床尾,负责其他
第六人位于患者稍后侧卧转俯卧的方向,负责放软枕或喑喱垫。
并发症
及注意
事项
1.皮肤粘膜压迫受损
2.人工气道、动静脉管道及各种引流管的压迫、扭曲、移位、脱出
3.注意患者气道的引流,防止气道阻塞
4.颜面部水肿
5.手臂位置不正确导致神经麻痹
俯卧位
翻身床俯卧位:按翻身床使用和操作方法进行 普通监护床俯卧位:
操作步骤:

俯卧位通气(Prone Positioning)机制及流程(附表格)

俯卧位通气(Prone Positioning)机制及流程(附表格)
(7)准备气道吸引装置,防止大量气道分泌物突然干扰通气。
(8)决定向左翻还是向右翻。
(9)准备好所有静脉输液管和其它俯卧位后与病人相连的管道。
a. 确认管道长度够长
b. 将所有引流袋放在床的另一边
c. 将胸管管道放在两腿之间
d. 将静脉导管放在患者头侧,在床的另一边。
(10)操作过程需要熟练的医生、护士及呼吸治疗师5位,分别为头侧1位,身体两侧各2位。确定翻身方向。
Best outcomes reported when prone positioning is used in combination with both low tidal volume ventilation (6 cc/kg) and neuromuscular blockade.
2.考虑是否有禁忌症:
机械通气是ARDS重要治疗手段之一,目前得到一致认可的机械通气手段包括肺保护性通气(小潮气量、高呼气末正压)、肺复张及俯卧位通气。
(俯卧位通气临床研究提示治疗益处)二、 俯卧位通气的病理源自理学效应1.促进塌陷肺泡复张
ARDS主要病理改变为重力依赖区域的小气道陷闭和肺泡萎陷不张,非重力依赖区域肺泡过度通气。
(2)在可能的情况下,向患者或者家属解释俯卧位通气实施的过程。
(3)从最近的胸腔X 光片确认气管内插管的尖端位于隆突上2至4厘米。
(4)检查并确认气管内插管和所有中心导管和大口径外周导管牢固固定。
(5)考虑患者的头部,颈部和肩带在俯卧位后如何更容易支撑。
(6)停止鼻饲,确认胃已经完全清空,夹闭胃管。
俯卧位通气时,胸腔内负压由背侧向腹侧逐渐减小,背侧胸腔内负压增大,跨肺压增大,促进背侧肺泡重新开放。腹侧胸腔内负压减小,跨肺压减少,腹侧通气量减少,但仍能维持腹侧肺泡开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俯卧位通气治疗规范化流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常见的重症疾病之一,病死率高达40%~50%。

机械通气是救治ARDS患者的关键医疗措施,俯卧位通气治疗作为机械通气治疗的一个环节越来越受重视。

其具有改善氧合、改善高碳酸血症、利于肺保护性通气策略的实施及改善右心功能等作用,并降低病死率。

但对全球50个国家ARDS诊治的调查发现,重症ARDS 患者接受俯卧位通气治疗的比例仅有16.3%。

我国重症ARDS 患者接受俯卧位通气治疗的比例仅8.7%。

为此,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重症呼吸学组制定了ARDS 患者俯卧位通气治疗的规范化流程,以提高ARDS患者俯卧位通气治疗的依从性,推动俯卧位通气治疗的同质化管理和持续质量改进。

一、俯卧位通气对ARDS的治疗作用1. 改善氧合:俯卧位通气可改善约70%~80%的ARDS 患者的氧合,氧合指数[动脉血氧分压(PaO2)/吸入氧浓度(FiO2)]平均升高35 mmHg (1 mmHg=0.133kPa),氧合改善的主要机制是降低肺内分流。

2. 改善高碳酸血症:俯卧位通气主要通过减少腹侧区域肺泡死腔改善高碳酸血症。

3. 利于肺保护性通气策略的实施:俯卧位通气通过改善ARDS患者肺通气的均一性,更有利于肺保护性通气的实施。

4. 改善右心功能:俯卧位通气能改善急性右心功能衰竭。

二、俯卧位通气实施指征的评估1. 实施指征:中/重度ARDS 顽固性低氧血症,当呼气末正压(PEEP)≥5 cmH2O(1 cmH2O=0.098 kPa),氧合指数≤150 mmHg 时应积极行俯卧位通气。

2. 相对禁忌证:俯卧位通气无绝对禁忌证,相对禁忌证包括:(1)严重血流动力学不稳定;(2)颅内压增高;(3)急性出血性疾病;(4)颈椎、脊柱损伤需要固定;(5)骨科术后限制体位;(6)近期腹部手术需限制体位者或腹侧部严重烧伤;(7)妊娠;(8)颜面部创伤术后;(9)不能耐受俯卧位姿势。

三、俯卧位通气操作规范(一)操作前准备1. 评估:(1)血流动力学:生命体征相对平稳,可耐受俯卧位通气。

(2)镇静状态:机械通气患者俯卧位通气时建议深镇静,Richmond 躁动⁃镇静评分(RASS)-4至-5分。

(3)人工气道:确认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管位置,清理气道及口鼻腔分泌物。

(4)胃肠道:俯卧位通气前2 h暂停肠内营养的供给,操作前回抽胃内容物,避免过多胃残余量致反流误吸;危重型重度ARDS患者早期置入鼻空肠管。

(5)其他:检查各导管在位通畅,并确认可否暂时夹闭;检查局部敷料是否需要更换;检查易受压部位皮肤状况。

2. 物品准备:翻身单(可承担患者重量且大小合适的单子)、方形与椭圆形泡沫辅料数张、头枕(软枕或马蹄形枕头)、2~3 个圆柱形枕头、硅胶软枕数个。

3. 患者准备:(1)确定俯卧位通气翻转方向:根据仪器设备连接及患者体位反转的方便性,决定俯卧位的操作是由患者左向右或右向左进行翻转;(2)将电极片移至肩臂部,整理监护仪各连接导线,并留出足够长度便于翻转;(3)夹闭非紧急管路(如尿管、胃管等),妥善固定各导管,防止滑脱,整理各管路方向与身体纵轴方向一致,并留出足够长度便于翻转;(4)在患者面部颧骨处、双肩部、胸前区、髂骨、膝部、小腿部及其他骨隆突俯卧位易受压处垫上泡沫型减压敷料或硅胶软枕。

(二)操作流程常见俯卧位通气翻转方式主要有三人法、翻身床、五人法和信封法。

考虑到俯卧位通气治疗时的安全性与方便性,推荐使用信封法对ARDS患者行俯卧位通气治疗,现详细介绍(图1)。

1.位置与分工:第一人:位于床头,负责呼吸机管路的妥善固定、头部的安置及发出口令;第二人:位于左侧床头,负责监护仪导联线、左侧上身导管的安置;第三人:位于左侧床尾,负责导尿管及左侧下半身各类导管的安置;第四人:位于右侧床头,负责该侧静脉置管及右侧上半身各类导管的安置;第五人:位于右侧床尾,负责右侧下半身各类导管的安置。

患者生命体征由位于监护仪对侧的医护人员查看。

如患者行体外膜肺氧合(ECMO)治疗,人力条件允许,建议增加第六人专门负责确认ECMO管道是否在位、通畅,并监测ECMO机器运转情况。

2. 翻转方法及操作后处理:俯卧位后应注意保持人工气道及血管通路的通畅,避免胸腹部受压,同时应注意保护易受压部位,避免压疮发生:(1)将60 cm×90 cm 护理垫分别置于患者胸前及会阴部,吸水面朝向患者皮肤;(2)将2 个圆柱形枕分别置于患者胸部及髂嵴处护理垫上,男性患者注意避开生殖器部位;(3)将翻身单覆盖在圆柱形枕头上,患者双手置于两侧紧贴身体;(4)由位于头侧的第一人固定住患者的人工气道及呼吸机管路,其余4人将患者身上、身下两层翻身单边缘对齐,将其同时向上卷翻身单至最紧,固定住患者其他导管;(5)由第一人发出口令,并与其他四人同时将患者托起,先移向病床一侧;(6)确认患者及管道安全后,听第一人口令同时将患者翻转为90°侧卧位,然后5 人同时将患者(由左向右或右向左)行180°翻转至俯卧位;(7)将患者头偏一侧,头下垫护理垫与减压枕,留出足够高度,确保人工气道通畅,便于吸痰操作;特殊情况如:颈部强直的患者应给予一定的镇静镇痛,气管切开的患者需保障颈部悬空,留有操作空间;(8)确认圆柱形枕位置恰当;整理确认各导管是否在位通畅、导线固定,摆放肢体于功能位(图2)。

3. 俯卧位通气结束的操作流程:(1)俯卧位通气结束后,清理呼吸道及口鼻腔分泌物;(2)将患者胸前电极片移至肩臂部;(3)先由第一人明确人员分工及职责,各自妥善固定好所负责的管路,由第一人发出口令,其余人员同时将患者托起,先移向病床一侧,然后将患者转为侧卧位,撤除患者身上的敷料及软枕,整理好病床,将患者摆放至需要的体位;(4)生命体征平稳后将心电监护接至胸前;(5)整理各管路,重新妥当固定;(6)清洁颜面部,更换气管插管固定胶布,进行口腔护理。

4. 俯卧位通气时间:目前俯卧位通气持续时间尚有争议,建议不小于12 h,但当出现明显并发症时(如恶性心律失常或严重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时)需考虑随时终止俯卧位通气。

四、俯卧位通气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1. 非计划性拔管:翻转前确认好翻转方向,根据方向将所有导管及设备导线预留出足够长度;有效固定;翻身前妥善整理放置各项管路;暂时夹闭非紧急管道。

每日检查导管留置的必要性,及时撤除不必要导管,一旦不慎出现某个导管的移位或脱出,应立即评估患者是否存在生命危险,并在立即处理危及患者生命的情况后择期将导管回位或重新置管。

2. 血流动力学紊乱:俯卧位通气过程中,可能因体位的改变或输液及血管活性药物的非计划性中断而影响血流动力学,导致血压的急剧波动或新发心律失常等。

因此,在翻身及俯卧位通气过程中应持续进行动脉血压、心电图及氧饱和度的监测。

对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者,在俯卧位通气前评估体位改变可能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并做好相应准备,如血管活性药物、输液或抗心律失常药物等。

俯卧位通气过程中,如出现危及生命的血流动力学紊乱,应立即进行有针对性的处理,并终止俯卧位通气。

3. 压力性损伤:重点减压部位(眼部、额部、脸颊、手部、髂部、膝盖、足部、脚趾、肩部、肘部、胸前区会阴部)使用泡沫型减压敷料,尤其注意患者眼部保护,每2 小时更换头部方向1次。

若出现压力性损伤应增加营养、积极纠正水肿,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饮食。

同时涂抹促表皮生长因子、可吸收型美皮康敷料保护,促进创面愈合。

接受ECMO 治疗的患者行俯卧位通气治疗时,各种导管、仪器的固定及预防压力性损伤尤为重要,可使用椭圆形泡沫减压敷料以便于固定,减轻局部受压(图3)。

对ECMO 导管的意外脱出需非常谨慎,若人员充足,在翻身的过程中需单独增派一人管理ECMO导管。

4. 其他并发症:俯卧位通气过程中还可能发生视神经和周围神经损伤、面部水肿、胃肠不耐受等并发症。

周围神经损伤主要是由于外周神经被牵拉或压迫,最常见于尺神经;视神经损伤可造成永久性的视损伤,大多为缺血性视神经病和视网膜中心动脉闭塞。

其预防方法主要是头部垫减压垫或头枕,留出足够高度;肩部外展小于90°,上臂应避免极度屈肘外旋;前臂应以中部为着力点来减少对肘部尺神经的压力,且前臂水平等于或低于床垫表面。

定时更换头颈部方向,双上肢定时交替上下摆放为舒适位,对踝关节及腓肠肌等进行按摩,有利于减少镇静药物、肌松剂的用量与时间,进而减少获得性肌无力。

俯卧位通气并非肠内营养的禁忌,目前研究认为,俯卧位通气时肠内营养是相对安全的。

需注意在俯卧位时避免腹部受压,加强胃肠营养耐受性的评估,必要时减缓鼻饲速度及总量,采用经空肠营养可能提高耐受性。

五、俯卧位通气疗效的评估.俯卧位通气时需密切评估患者反应性以决定进一步的治疗。

疗效评估主要包括影像学、氧合指数和PaCO2的变化。

1. 影像学:胸部CT 能准确评估俯卧位通气的效果,有条件者可实施。

2. 氧合指数与PaCO2的变化:当氧合指数升高≥20% 提示俯卧位通气反应性好。

相关研究显示,俯卧位通气效果显著的患者,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多在俯卧位通气1 h 内改善,仅少数患者超过4 h 才出现氧合改善。

俯卧位通气可改善通气,减少死腔通气量,当PaCO2下降>2 mmHg亦提示俯卧位通气治疗有效。

因此在实施俯卧位通气治疗的过程中,需动态监测血气与机械通气情况(建议每隔4 h 监测1 次),实时评估俯卧位通气治疗的效果。

六、俯卧位通气结束时机的评估.积极的俯卧位通气对改善中/重度ARDS 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但当患者病情好转时应及时撤离俯卧位通气。

在俯卧位通气无效或出现危及生命的并发症时,可紧急终止俯卧位通气,采用俯卧位与仰卧位通气交替的治疗策略。

1. 俯卧位通气撤离指征:(1)原发病未控制、俯卧位通气治疗指征选择不恰当等导致俯卧位通气后患者氧合及病情未改善或恶化;(2)评估俯卧位通气弊大于利,如出现明显的并发症(如腹部术后伤口裂开);(3)患者病情改善,恢复仰卧位后氧合指数>150 mmHg 且持续6 h 以上,无须继续进行俯卧位通气。

2. 紧急终止俯卧位通气的指征:(1)心脏骤停;(2)严重的血流动力学不稳定;(3)恶性心律失常;(4)可疑的气管导管移位等危及生命的情况。

总之,俯卧位通气在中/重度ARDS治疗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操作看似简单,实则细节众多且决定成败。

恰当掌握其应用指征,充分利用人力资源积极推进俯卧位通气治疗的实施,培训专业医护团队,按照规范化流程实施操作,注重细节评估及并发症的预防是决定俯卧位通气治疗效果的关键所在。

俯卧位通气患者需注意早期运动及康复训练,以减缓ICU获得性衰弱。

附件1:ARDS患者行俯卧位通气治疗时的操作记录单,见表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