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行功能训练
步行功能分阶训练的六个步骤
步行功能分阶训练的六个步骤1.坐位训练:这是训练的第一步,患者从坐位开始进行训练。
训练师可以使用各种方法和设备,如平衡训练板、带轮椅等,来帮助患者保持坐姿平衡,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稳定。
在这个阶段,目标是让患者尽可能长时间地保持坐姿,增强上体肌肉力量和平衡能力。
2.辅助步行训练:在这一阶段,患者通过使用助行器或支具等辅助工具来进行步行训练。
助行器的选择应基于患者的特定需求和能力水平。
在训练中,训练师会教患者正确的使用助行器的方法和姿势,并逐步减少对助行器的依赖,以提高患者的步行能力。
3.平衡训练:平衡是步行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平衡训练在步行功能分阶训练中也起着关键的作用。
这个阶段的训练主要包括以平稳的方式站立、变换站立姿势(如单脚站立)和维持平衡的练习。
训练师可以使用特定的平衡器具和机械辅助设备来帮助患者进行平衡训练。
4.动作控制训练:这个阶段的训练旨在帮助患者改进和调整步行姿势和步态。
特定的训练方法可以包括重心调整和重心转移的练习,以及深蹲和腿部力量训练。
这些练习有助于加强患者的核心和下肢肌肉,提高步行的稳定性和效率。
5.路面适应训练:一旦患者具备适当的平衡和动作控制能力,就可以引入路面适应训练。
这涉及到在不同的地面条件(如不平整的地面、上坡和下坡)上进行步行练习,以更好地适应真实的步行环境。
这样可以提高患者的脚部和腿部肌肉的反应能力和适应能力。
6.功能临床应用:在这一阶段,患者将完成所有必要的训练,并开始进行实际的步行活动。
这可能包括患者进行长距离步行、爬楼梯、上下坡等。
训练师将监测和评估患者在不同功能环境下的表现,以确保患者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安全和有效地行走。
步行功能分阶训练的每个步骤都是基于前一阶段的能力和进展来设计和执行的。
这种分阶训练的方法可以帮助患者逐渐恢复步行能力,提高他们的康复效果和生活质量。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每个患者的康复过程和需要的训练程度都是独特的,所以训练计划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调整。
步行功能训练实验报告
步行功能训练实验报告本实验旨在通过步行功能训练,提高身体的协调性、平衡性和耐力,并改善步行姿势和步态。
实验材料和方法:1. 材料:室内或室外的开放空间、运动鞋、计步器等。
2. 方法:a. 步行姿势训练:根据步行姿势训练计划,进行正确的步行姿势训练。
包括:- 身体姿势:站立时保持身体直立,收腹、夹紧臀部,避免侧身或前倾。
- 手臂动作:挥动的幅度不宜过大,手臂应以肩关节为中心挥动。
- 步幅和步频:保持步幅适中,能自然呼吸,保持相对较快的步频。
b. 步态训练:根据步态训练计划,改善步行姿势。
包括:- 步幅和步频:根据个人步幅和步频的差异,进行适当的调整。
过大的步幅和过快的步频都会对步行姿势造成不良影响。
- 脚步着地:保持脚步着地均匀、平稳,整齐地在大地上呈平行状态。
c. 耐力训练:逐渐增加步行的距离和时间,使身体适应更长时间的步行运动。
开始时可以是短时间的步行,逐渐增加至30分钟或更长时间。
实验结果:通过步行功能训练,我感到身体的协调性、平衡性和耐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步行姿势训练使我能够正确地保持身体的直立姿势,收腹、夹紧臀部等,从而改善了我的身体姿势。
手臂动作的适当挥动更加增强了步行的协调性。
步幅和步频的调整使得我的步行更加轻松和自然,避免了过大的步幅和过快的步频对身体的不良影响。
脚步着地的改善使我的步行更平稳、舒适,能够更顺畅地与地面接触。
此外,耐力训练的逐渐增加使我获得了更好的体能。
刚开始进行步行训练时,我感到非常吃力,但随着训练的进行,我逐渐适应了步行运动,并能够持续较长时间地进行步行运动。
步行的距离和时间能够越来越长,使我的耐力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实验结论:通过步行功能训练,我成功提高了身体的协调性、平衡性和耐力,并改善了步行姿势和步态。
步行姿势训练使我能够保持正确的身体姿势,手臂动作的挥动增强了步行的协调性,步幅和步频的调整改善了步行的舒适度,脚步着地改善了步行的平稳性。
耐力训练使我逐渐适应了步行运动,耐力水平得到了提高。
步行训练
康复医学科 崔显超
概念
步行训练是针对患者疾病的特点,利用各种 康复手段,最大限度的帮助患者提高步行能力, 矫正异常步态,促进患者独立转移,提高生活质 量,早日回归家庭和社会的训练方法之一。
适应症
1.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如脑外伤或脑卒中引 起的偏瘫、截瘫、小脑疾患、脑瘫等)影响行 走功能的患者。 2.骨骼运动系统的病变或损伤(如截肢后安 装假肢、下肢关节置换术后等)影响行走功能 的患者。
此步行方式与正常步态基本接近、步行速度 较快;适用于一侧下肢疼痛需要借助于腋杖减 轻其负重,以减少疼痛的刺激;或是在掌握四 点步行后训练。
②使用手杖的步行训练 手杖三点步行:患者使用手杖时先伸出手杖,再迈患 侧足,最后迈健侧足的步行方式为三点步行。此种步行 方式因迈健侧足时有手杖和患足两点起支撑作用,因此 稳定性较好,除一些下肢运动障碍的患者常采用外,大 部分偏瘫患者习惯采用此种步态。
谢谢!
助行器辅助行走的操作方法: 患者用双手分别握住助行器两侧的扶手,提起助行器使之向 前移动20 — 30cm后,迈出健侧下肢,再移动患侧下肢跟进, 如此反复前进。
头 、 颈 部 姿 势 控 制
(2)使用腋杖步行训练: 交替拖地步行:将左腋杖向前方伸出,再伸右腋杖, 双足同时拖地向前移动至拐尖附近。 同时拖地步行:双拐同时向前方伸出,两脚拖地移动 至拐尖附近。
禁忌症
1.站立平衡功能障碍者。 2.下肢骨折未愈合者。 3.各种原因所致的关节不稳。
仪器设备
起立床、平行杠、助行器、拐杖、轮椅等。
起立床
平衡杠
助行器
四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拐
腋拐
操作程序
1.步行前的训练 (1)肌力训练:患者因病长期卧床,致使身体软弱无力,因 此,在下床活动接受行走训练之前,首先要对上肢、躯干、 下肢的肌肉力量及关节活动范围进行评定,在此基础上,方 可进行肌力训练。对于需要借助于助行器或拐杖行走的患 者,应重点训练上肢伸展肘、腕关节的肌群和使肩部产生向 下运动的肌群、下肢髋关节伸展肌群、外展肌群和膝关节伸 展肌群。若患者下肢截肢,则可指导其进行残端肌群和腹部 肌肉力量的训练。
《步行功能训练》课件
评估方法
通过观察患者的步行表现 、量表评估、仪器检测等 方法,全面了解患者的步 行功能训练效果。
评估周期
定期评估,如每周、每月 进行评估,以便及时调整 训练计划,确保训练效果 。
步行功能训练的改进建议
增加训练强度
结合日常生活
根据患者情况适当增加步行训练的强 度,如增加步数、时间或坡度等。
将步行功能训练与日常生活相结合, 如上下楼梯、家务活动等,提高训练 效果。
《步行功能训练》ppt 课件
目录
Contents
• 步行功能训练概述 • 步行功能训练的原理与技术 • 步行功能训练的实践与应用 • 步行功能训练的效果评估与改进 • 总结与展望
01 步行功能训练概述
定义与目标
定义
步行功能训练是指通过特定的训 练方法,改善步行能力、提高步 行的稳定性和舒适度,以及预防 和纠正步行障碍的一系列训练。
耐力训练
进行有氧运动,提高心 肺耐力和持久力。
步行功能训练的应用场景
康复治疗
针对因疾病或损伤导致的步行 功能障碍,进行康复训练。
健身锻炼
提高普通人的心肺功能和身体 素质,促进健康。
竞技体育
针对运动员进行步态和体能训 练,提高竞技水平。
老年人护理
帮助老年人改善步行功能,提 高生活质量。
步行功能训练的实践案例
步行功能训练的适应人群
介绍步行功能训练适合的人群,包括老年人、慢性疾病患 者、康复期患者和运动员等,以及不同人群的训练特点和 注意事项。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1 2 3
新技术与步行功能训练的结合
探讨如何将新技术(如虚拟现实、智能设备等) 应用于步行功能训练中,以提高训练效果和趣味 性。
步行功能分阶训练的六个步骤
步行功能分阶训练的六个步骤步行是人体最基本的运动之一,对于人的生活和健康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有些人可能会丧失步行功能,这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和困扰。
因此,对于这些人来说,步行功能的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
针对步行功能的训练需要分阶段进行,下面将介绍步行功能分阶训练的六个步骤。
一、准备阶段在进行步行功能训练之前,需要进行准备阶段。
这个阶段的目的是为了确保患者身体的状态能够适应步行功能训练的强度。
在准备阶段,需要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评估患者的身体状态,包括身体的健康状况、身高、体重、年龄等。
2.评估患者的步行能力,包括步态、平衡能力、步行速度等。
3.确保患者身体的状况稳定,例如,有没有心脏病、高血压等疾病,有没有感染等症状。
二、康复阶段康复阶段是步行功能训练的第二个阶段。
在这个阶段,需要进行一些康复性的训练,以帮助患者逐步恢复步行能力。
这个阶段的训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平衡训练:平衡训练是康复阶段的重点。
平衡训练的目的是帮助患者逐步恢复平衡能力,从而避免摔倒等危险事件的发生。
2.强化肌肉:在康复阶段,需要进行一些肌肉强化训练,以帮助患者逐步恢复步行能力。
3.逐步增加步行时间:在康复阶段,需要逐步增加步行的时间,以帮助患者逐步适应步行的强度。
三、功能训练阶段功能训练阶段是步行功能训练的第三个阶段。
在这个阶段,需要进行一些功能性的训练,以帮助患者逐步恢复步行能力。
这个阶段的训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步行速度训练:在这个阶段,需要逐步增加步行的速度,以帮助患者逐步适应步行的强度。
2.步行距离训练:在这个阶段,需要逐步增加步行的距离,以帮助患者逐步适应步行的强度。
3.步行技巧训练:在这个阶段,需要进行一些步行技巧的训练,以帮助患者逐步掌握步行的技巧。
四、平衡阶段平衡阶段是步行功能训练的第四个阶段。
在这个阶段,需要进行一些平衡性的训练,以帮助患者逐步恢复平衡能力。
这个阶段的训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单脚站立训练:在这个阶段,需要进行一些单脚站立的训练,以帮助患者逐步恢复平衡能力。
《运动治疗技术》第十三章 步行功能训练(步行训练)
常规操作和常用治疗参数 ①减重程度:一般减重不超过体重的30 %~40%。 ②减重步行速度:因平板的起始速度不同, 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以接近正常的步速 训练中枢性损伤患者。 ③训练时间:30~60 min/次,或根据患 者情况分节进行。 ④训练频率:不低于3 ~ 5次/周。 ⑤疗程:8 ~ 12周。
脊柱不稳定;下肢骨折未充分愈 合或关节损伤处于不稳定阶段;患者不 能主动配合;运动时诱发过分肌肉痉挛; 体位性低血压;严重骨质疏松症;慎用 于下肢主动收缩肌力小于2级,没有配置 矫形器者,以免发生关节损伤。
减重步行训练--组成
减重步行训练系统: 减重悬吊系统 步行系统
减重步行训练--操作程序
减重步行训练--注意事项
⑴悬吊固定带要适当,不能诱发患者痉挛; ⑵减重程度要适当; ⑶悬吊装置必须可靠; ⑷训练过程中必须有医务人员在场进行指导 和保护; ⑸避免活动平板起始速度过快或加速过快, 造成危险; ⑹步行时患者可以佩带矫形器。
㈣机器人步行
康复机器人旨在利用机器人的原 理。辅助或者替代患者的功能运动,或 者进行远程康复训练。这是康复工程与 康复医疗结合最紧密的部分之一。 可穿戴式机器人: 上肢外置装置 下肢外置装置
在人的腰骶部脊髓中存在一个类似的 中 心型发生器(central pattern generator CPG),能控制感觉相关的 运动环路。
减重步行训练--治疗作用
⑴使患者身体重心的分布趋于对称,减少 步行中下肢相关肌群的收缩负荷;
⑵改善和加大下肢关节的活动范围;
⑶减重状态下可以调节下肢的肌肉张力, 输入正常的步行模式; ⑷提高步行安全性,消除患者步行中的紧 张和恐惧心理。
步行功能分阶训练的六个步骤
步行功能分阶训练的六个步骤
1.站立平衡:这个步骤是训练被推行的人在站立时保持平衡。
练习者
可以站在平坦的地面上或使用走路辅助器材。
2.反向步伐:在这个步骤中,练习者被要求向后迈步并保持平衡。
这
是一个挑战,因为身体需要调整范围和重量的变化。
3.设定目标:在步行的过程中,设定目标是很重要的。
这一步是灵活的,并且应根据练习者的能力水平进行设定。
例如,从公寓走到大楼门口,然后逐渐延长到几个街区。
4.斜面步行:斜坡训练是改善步行的良好方式,因为它可以帮助增强
腿部肌肉。
在斜坡上行走会增加到步行的难度。
5.双腿练习:这个步骤是为了增强步行的控制和稳定性。
通过两腿同
时进行跨步,这个练习可以帮助练习者控制自己的步伐,并降低跌倒的风险。
6.阶梯训练:阶梯训练是提高身体平衡和协调能力的有效方法。
这可
以通过走上下来实现,但初学者应该从低的阶梯开始,逐渐加高。
步行功能训练...
减重步行训练--禁忌证
• 脊柱不稳定;下肢骨折未充分愈合或关节 损伤处于不稳定阶段;患者不能主动配合; 运动时诱发过分肌肉痉挛;体位性低血压; 严重骨质疏松症;慎用于下肢主动收缩肌 力小于2级,没有配置矫形器者,以免发生 关节损伤。
减重步行训练--组成
• 减重步行训练系统: • 减重悬吊系统 • 步行系统
室内步行训练—注意事项
• ⑴行走训练时,注意安全。 • ⑵正确选择适当的行走辅助具和行走步态。 • ⑶要根据患者的身高和手臂长度,正确选 择和使用适合的助行架、腋拐或手杖。 • ⑷当患侧下肢支撑力<体重的50%时,不宜 使用单腋拐;患侧下肢支撑力<体重的90% 时,不宜使用手杖;双下肢支撑力总和< 体重的100%时,不宜使用助行架
15 °跖屈~10 °背屈
10 °背屈~0 ° 0 °~20 °跖屈 20 °~10 °跖屈 10 °跖屈~0 ° 0°
正常步态的维持,应为髋关节前屈30°,后伸10°;膝关节充分伸展,屈曲60°;踝关节跖屈20°,背伸15°
步行能耗
• 正常步行能耗 正常人以舒适的速度,即约4.5~5km/h的 速度步行时耗能不大,有实验表明,平地常速步行时的能 耗为0.33kJ/min· kg(0.8cal/min· kg),步速增加或步态 改变时能耗增加。 • 异常步行能耗 • 偏瘫时步行的能耗增加65%; • 截瘫后增加2~4倍; • 单侧膝上截肢步行时能耗增加60%~70%,双侧膝上截肢 能耗增加则为100%; • 单侧膝下截肢,能耗增加10%、双侧膝下截肢能 • 耗增加则为40%~50%。
通过对步行能力进行宏观分级大致了解患者的步
行水平。常用Hoffer步行能力分级和Holdden步行
功能分类
㈠临床分析
步行功能训练实训报告
步行功能训练实训报告步行周期是指完成一个完整步行过程所需要的时间,即指自一条腿向前迈步该足跟着地时起,至该足跟再次着地时止所用的时间,称为一个步行周期。
在每个步行周期中,可分为支撑相和摆动相,其中60%为支撑相,40%为摆动相。
步行的基本条件为:基本的平衡功能、协调功能,能独立完成坐位及站立位的切换。
1、步态分析主要是描述步态模式和步态参数,分析各种步态的产生原因和机理,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2、步行能力评定时一种相对精细的、半定量评定,通过对步行能力进行宏观分级大致了解患者的步行水平。
步行控制与肌肉收缩和关节运动具有复杂的关联。
肌肉活动具有步行速度及环境依赖性。
步态异常与肌肉活动的异常有密切联系。
影响步态的因素主要有骨关节因素,如由于运动损伤、骨关节疾病、先天性畸形等;神经肌肉因素,如中枢神经损伤,肌肉和关节挛缩畸形、肌肉萎缩、代偿性步态改变等。
常见的异常步态及分析:1、拮抗肌协调障碍常见有足下垂、拇指背伸、膝僵直、膝过伸、髋过屈、髋内收过分、髋屈曲不足等。
2、中枢性损伤或病变常见的有足内翻、足外翻、足趾卷曲、拇指背伸、膝僵直等。
3、骨关节疾病、发育障碍或畸形包括膝屈曲、短腿步态、减痛步态等。
4、单纯肌无力步态单纯外周神经损伤可导致特殊的肌无力步态。
5、病变特征性步态帕金森步态、偏瘫步态、小脑共济失调步态等。
步行训练是以矫治异常步态,促进步行转移能力的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为目的的训练方法之一。
首先步行前训练也尤为重要,主要包括:1、增加肌力、协调性和关节活动度练习。
2、促进本体反馈。
3、增加姿势稳定性。
4、发展活动的控制能力。
5、发展动态平衡的控制,坐位和站立位的三级平衡训练。
(一)平衡杠内训练⑴静态训练①训练改变手的位置,前后变化、左右手交替,两手离开平衡杠,肩前屈外展,上肢摆过中线等。
②向前、后、左、右迈步,转身。
③站立位,上肢用力支撑体重。
④体重向前、后和侧方转移。
⑵动态平衡①三点步练习:顺序为健手向前扶杠—迈患腿—健腿跟上,三点步熟练后,可改为二点步,即健手与患腿同时向前—健腿跟上。
步行基本动作训练顺序
步行基本动作训练顺序
步行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动作之一,以下是步行基本动作的训练顺序示例:
1. 确定姿势:站立直立,双脚并拢放在一起。
确保身体重心平衡,背部挺直。
2. 迈步:先向前迈出一只脚,将重心转移到迈出的脚上。
3. 保持平衡:尽量保持平稳的姿势,控制重心,避免摇晃。
4. 迈出另一只脚:将另一只脚向前迈出,与前一步迈出的脚保持相同的步幅。
5. 步长适中:保持步长适中,避免脚步过大或过小,这样可以更好地控制身体平衡。
6. 摆臂平衡:随着脚步的迈出,将相应的手臂向前方摆动,帮助维持身体平衡。
7. 直线行走:保持身体朝前方行走,将注意力集中在目标点上,避免走偏。
8. 控制速度:逐渐增加或减小步行速度,练习控制身体的动作。
9. 转向:练习在行走过程中转向,包括左转和右转。
10. 上下坡:练习在坡道上行走,注意调整步伐和重心来适应
不同的坡度。
11. 变速行走:练习在行走过程中进行变速,包括加速和减速。
12. 侧步行走:练习向左侧或右侧进行侧步,以增加对核心肌
群和平衡的训练。
请注意,以上训练顺序仅供参考,具体训练内容可根据个人情况和需求进行调整和扩展。
重要的是要始终注意姿势正确和身体平衡,避免过度用力或不正确的动作。
如果有任何身体不适或疼痛,应及时停止训练并咨询专业人士的建议。
步行功能训练PPT课件
6
正常步行周期中骨盆和下肢各关节角度的变化
步行周期
骨盆
关节运动角度 髋关节
膝关节
踝关节
首次着地 承重反应 站立中期 足跟离地 足趾离地 摆动初期 摆动中期 摆动末期
5°旋前 5°旋前 中立位 5 °旋后 5 °旋后 5 °旋后 中立位 5 °旋前
30 °屈曲 30 °屈曲 30 °屈曲 ~0 ° 0 °~10 °过度伸展 10 °过度伸展~0 ° 0 °~20 °屈曲 20 °~30 °屈曲 30 °屈曲
①步长 ④步宽 ⑦步速
②步长时间 ③步幅 ⑤步频 ⑥步行周期 ⑧足偏角
编辑版ppt
19
测量法--注意事项
①正式检查前,让患者试行至自然行走方式 再测试;
7
步态分析
• 步态分析(Gait Analysis GA) 是利用力学概 念和已掌握的人体解剖、生理学知识对人 体行走功能的状态进行客观的定性分析和 (或)定量分析,并为临床及康复治疗进 行有益的指导和疗效评价。
• 分析方法分为临床分析和实验室分析。
编辑版ppt
8
临床分析
• 包括观察法和测量法。 • 观察法为定性分析,一般采用目测的方
步行功能训练
编辑版ppt
1
内容:
• 第一节 • 第二节 • 第三节 • 第四节 • 第五节
概述 步行训练基本条件 步行训练 步行能力训练 常见异常步态的矫治训练
编辑版ppt
2
基本概念
1.自然步态 指人在正常自然的条件下移动身 体,交替迈出脚步的定型的姿态称为自然步 态。
2.基本要素 合理的步行周期、步长、步宽、 步频、足角;躯干平衡稳定;降低能量消耗 及省力等。
法获得第一手资料,然后根据经验进行 分析。 • 测量法是一种简单定量分析方法,常用 足印法测定时间参数、距离参数。
运动治疗技术 步行功能训练步行训练前准备
㈡实验室分析
定义:三维步态分析是现代实验室所采用
的数字化的、高科技的步态分析系统,
集运动学分析和动力学分析于一体,是
现代步态评定的必备手段。
组成: ①摄象机 ②反光标记点
③测力台 ④表面肌电图
⑤计算机分析系统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二、步行功能评定
❖ 包括步态分析和步行能力的评定。
❖ 1.步态分析主要是描述步态模式和步态参数, 分析各种步态的产生原因和机制,为临床 治疗提供依据。详细内容参阅第一节。
❖ 2.步行能力评定是一种相对精细的、半定量 评定,通过对步行能力进行宏观分级大致 了解患者的步行水平。常用Hoffer步行能 力分级和Holdden步行功能分类。
步态分析步态分析gaitanalysisga是利用力学概念和已掌握的人体解剖生理学知识对人体行走功能的状态进行客观的定性分析和或定量分析并为临床及康复治疗进行有益的指导和疗效评价
第二节 步行训练前准备
一、步行的条件
1.肌力 2.平衡能力 3.协调能力及肌张力均衡 4.感觉功能及空间认知功能 5.中枢控制
步态分析
❖ 步态分析(gait analysis GA) 是利用力 学概念和已掌握的人体解剖、生理学 知识对人体行走功能的状态进行客观 的定性分析和(或)定量分析,并为 临床及康复治疗进行有益的指导和疗 效评价。
❖ 分析方法分为临床分析和实验室分析。
㈠临床分析
❖ 包括观察法和测量法。 ❖ 观察法为定性分析,一般采用目测的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保持平衡、吸收震荡、加速、减速和推动肢体运动的功能。 ▪ 1.竖脊肌(erector spinae) 为背部深层肌,纵列于脊柱两侧,下起骶骨、髂
骨,上止椎骨、肋骨、枕骨,作用为使脊柱后伸、头后仰和维持人体于直立姿势。 在步行周期站立相初期和末期,竖脊肌活动达到高峰,以确保行走时躯干正直。 ▪ 2.臀大肌(gluteus maximus) 为髋关节伸肌,收缩活动始于摆动相末期,并 于支撑相,即足底全面与地面接触时达到高峰。在摆动相后期臀大肌收缩,其目 的在于使向前摆动的大腿减速,约在步行周期85%,大腿的运动方向改变为向后, 成为下一个步行周期的准备。在支撑相,臀大肌起稳定骨盆、控制躯干向前维持 髋关节于伸展位的作用。 ▪ 3.髂腰肌(iliopsoas) 为髋关节屈肌,髋关节于足跟离地至足趾离地期间伸展 角度达到峰值(10°~15°)。为对抗髋关节伸展,从支持相中期开始至足趾 离地前,髂腰肌呈离心性收缩,最终使髋关节从支撑相末期由伸展转为屈曲。髂 腰肌第二次收缩活动始于摆动相初期,使髋关节屈曲,以保证下肢向前摆动。
▪ 4.股四头肌(quadriceps femoris) 为全身最大的肌,其中股直肌起于髂前下棘,股内 侧肌、外侧肌分别起自股骨粗线内、外侧唇,股中间肌起自股骨体的前面;四个头向下形 成一腱,包绕髌骨的前面和两侧,往下续为髌韧带,止于胫骨粗隆。为膝关节强有力的伸 肌,股直肌还可屈髋关节。股四头肌收缩活动始于摆动相末期,至支撑相负重期达最大值。 此时作为膝关节伸肌,产生离心性收缩以控制膝关节屈曲度,从而使支撑中期免于出现因 膝关节过度屈曲而跪倒的情况。步行周期中,股四头肌的第二个较小的收缩活动见于足跟 离地后,足趾离地后达峰值。此时具有双重作用:其一,作为髋关节屈肌,提拉起下肢进 入摆动相;其二,作为膝关节伸肌,通过离心性收缩来限制和控制小腿在摆动相初、中期 向后的摆动,从而使下肢向前摆动成为可能。
踝关节 0 0~15跖屈
15跖屈~10背屈 10背屈~0 0~20跖屈 20~10跖屈 10跖屈~0 0
步态分析
▪ 步态分析(Gait Analysis GA)是利用力学概念和 已掌握的人体解剖、生理学知识对人体行走功能 的状态进行客观的定性分析和(或)定量分析, 并为临床及康复治疗进行有益的指导和疗效评价。 分析方法分为临床分析和实验室分析2个方面。
基本概念
▪ 步行(walking) 是指通过双脚的交互移动 来安全、有效的转移人体的一种活动,是躯 干、骨盆、下肢各关节及肌群的一种规律、 协调的周期性运动。
▪ 步态(Gait)是步行的行为特征,是一个人行走 时的表现形式,又称行走模式。人在正常自 然的条件下移动身体,交替迈出脚步的定型 的姿态称为自然步态。
肌肉 腓肠肌和比目鱼肌
臀大肌
臀中肌和臀小肌等 腘绳肌
髂腰肌和股内收肌 股四头肌
步行周期 支撑相中期至蹬离,首次 触地
摆动相末期,首次触地至 支撑相中期
支撑相早期
摆动相中期,首次触地至 承重反应结束
足离地至摆动相早期
摆动相末期,首次触地至 支撑相中期 足离地至摆动相早期
步行周期
首次着地 承重反应 支撑相中期 足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离地
足趾离地 迈步初期 迈步中期 迈步末期
骨盆 5 旋前 5旋前 中立位 5旋后 5旋后 5旋后 中立位 5旋前
髋关节 30 屈曲 30屈曲 30屈曲~0 0~10过伸展 10过伸展~0 0~20屈曲 20~30屈曲 30屈曲
关节运动角度 膝关节
0 0~15屈曲 15~5屈曲 5屈曲 5~35屈曲 35~60屈曲 60~30屈曲 30屈曲~0
▪ 7.胫前肌(tibialis anterior) 起自胫骨外侧面,止于内侧楔骨内侧 面和第1跖骨底,作用为伸踝关节(背屈)、使足内翻。足跟着地时, 胫前肌离心性收缩以控制踝关节跖屈度,防止在足放平时出现足前部 拍击地面的情况。足趾离地时,胫前肌收缩,再次控制或减少此时踝 关节的跖屈度,保证足趾在摆动相能够离开地面,使足离地动作顺利 完成。
▪ 5.缝匠肌(sartorius) 是全身最长的肌,起于髂前上棘,经大腿的前面,斜向下内, 止于胫骨上端的内侧面,作用为屈髋和屈膝关节,并使已屈的膝关节旋内。在支撑相 末期和摆动相初期,作用为屈膝、屈髋,在摆动相末期和支撑相初期,使膝关节旋内。
▪ 6.腘绳肌(hamstring) 包括股二头肌、半腱肌、半膜肌,均起于坐骨结节,跨越 髋、膝两个关节,分别止于腓骨头和胫骨粗隆内下方、胫骨内侧髁,作用为伸髋屈膝。 主要收缩活动始于摆动相末期,足跟着地时达到活动高峰并持续到支撑相。在摆动相 末期,作为屈膝肌,腘绳肌离心性收缩使小腿向前的摆动减速,以配合臀大肌收缩活 动(使大腿向前摆动减速),为足跟着地做准备。足跟着地时及着地后,腘绳肌又作 为伸髋肌,协助臀大肌伸髋,同时通过稳定骨盆,防止躯干前倾。
▪ 8.小腿三头肌(triceps surae) 包括腓肠肌和比目鱼肌,起于股骨 的内、外侧髁,以跟腱止于跟结节,作用为屈踝关节和屈膝关节。腓 肠肌在行走、跑、跳中提供推动力,而比目鱼肌富含慢性、抗疲劳的 红肌纤维,主要与站立时小腿与足之间的稳定有关。在站立相,能固 定踝关节和膝关节,以防止身体向前倾斜。
▪ 步行周期(Gait Cycle) 是指完成一个完整步行过程 所需要的时间,即指自一侧腿向前迈步该足跟着地 时起,至该足跟再次着地时止所用的时间,称为一个 步行周期。
▪ (1)支撑相(Stance Phase):指下肢接触地面和承 受重力的时间,即从足跟着地到足趾离地的过程,占 整个步行周期的60%。
▪ (2)摆动相(Swing Phase):指足趾离开地面腾空 向前迈步到该足再次落地之间的时间,占整个步行 周期的40%。
▪ (1)支撑相分期:足跟着地、全足底着地、 支撑相中期、足跟离地、足趾离地。
▪ (2)摆动相分期:摆动初期(又称加速期)、 摆动中期、摆动末期(又称减速期)。
主要肌肉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