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课程与教学的理论基础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课程与教学的理论基础

一、课程与教学的概念

(一)课程

课程概念表述以及对课程内涵的界定,学界争论不休,莫衷一是,形成了不同学说。

1.科目说。课程是指“实现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全部教学科目及这些科目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的开设的总称”。与此类似的是,把课程理解成为实现各级学校的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其目的、内容、范围、进程等的总和。

2.学科进程说。课程即课业及其进程。广义指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或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狭义是指一门学科。3.经验结果说。课程是学习者在学校环境中获得的全部经验,也是学习者在学校教师指导下获得的全部经验。

4.文化再生产说。课程是社会文化的反映,学校教育的职责主要是要再生产对下一代有用的知识。

5.社会改造过程说。课程不是要使学生适应或顺从于社会文化,而是要帮助学生摆脱社会制度的束缚。但课程总是滞后于社会的变革。因此要求课程重点应该指向当代社会问题和社会的主要弊端,以及指向改造社会和社会活动规划等方面。课程应该有助于促使学生社会化,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参与制定社会规划。

教材中对课程的定义包括计划和实施两个层面:课程是按照一定的社会需要,根据某种文化和社会取向,为达到培养目标所制定的一套有

目的、可执行的计划。它应当规定培养的目标、内容和方法,应当有一套具体实施的策略,也应当具备恰当的评价方法。

(二)教学

教学有各种各样的定义。教材中从教学概念指称的不同宽度进行了归纳:

最广义→广义→狭义→更狭义→具体

一般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来认识。

广义:教学是指教者指导学习者进行的一切有目的的学习活动。

狭义:教学是指在学校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的学习活动。

(三)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1.相互独立说

2.相互包含说

3.相辅相成说

二、课程与教学的教育学基础

对课程与教学研究影响较大的教育学基本原理主要有教育本质论、教育功能论、教育目的论、师生关系论。

(一)教育本质论

现代教育的本质就是为现代社会培养人才,教育是兴国之本。

教育本质论正确地揭示了教育的社会性质与功能。以其作为理论基础,可以从教育与社会关系的高度去研究课程与教学的改革方向。课程与教学的活动作为教育活动的基本组成部分,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落后到先进的过程,它不可能完全独立于社会意识形态和政治

经济制度之外而发展,但它有一定的继承性;它的发展水平和速度,更多地取决于培养人才的类型和要求,以及取决于社会生产力水平、经济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

(二)教育功能论

教育功能论是指教育对象——学生与教育之间关系的理论。人的发展受到遗传素质、环境、教育等诸多因素影响与作用,其中,学校教育起主导作用。但学校教育也不是万能,除了受学生遗传素质、主观努力以及社会客观环境等因素制约外,还受到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研究课程与教学时,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1)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规律,课程与教学应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的发展;(2)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规律,在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期和成熟期,采用相应的课程与教学方法;(3)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规律,在课程安排与教学方法上要注意学生发展的稳定性,把握学生在各阶段中的相对稳定的共同特点,同时注意学生发展的可变性,采取灵活有效的课程与教学,克服千篇一律的弊端;(4)根据学生身心发展个别差异性规律,课程与教学实施要善于因人而异,灵活处理。

(三)教育目的论

教育目的受社会要求和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所制约。单纯从社会的需要去确定教育目的,过分强调教育的社会价值,这是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单纯从人的本性、本能需要或从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去确定教育目的,片面注意教育的个体发展价值,这是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

此外还有教育生活论与教育谋生论。

我国的教育目的,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理论依据而确定的,是从我国教育实践的具体实际出发的。基本点是“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目的实现的程度与水平,是衡量课程与教学是否科学、是否先进、是否优良的重要标志。课程与教学的研究与创新,必须弄清楚教育目的价值取向,否则,就会误入歧途。

(四)师生关系论

师生关系是教育学长期讨论的一个重大问题。在课程实施与教学活动中,究竟是以教师为中心还是以学生为中心?师生各自充当何种角色,起什么作用?这是教育学界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赫尔巴特与凯洛夫是典型的教师中心论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绝对权威,学生对教师要绝对服从。杜威是典型的学生中心论者,一切教育包括课程与教学的措施,都要围绕儿童这个中心,根据儿童的兴趣来组织课程教学。

我国学者认为,教师中心论与学生中心论都是片面的。在课程实施与教学活动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

新型师生关系应具有以下特点:爱生尊师;民主平等;心理相容;沟通理解;交往合作。

师生关系论为课程与教学的研究提供了两点理论依据:

(1)课程与教学的研究必须从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转移。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课程与教学,是现代先进的课程与教学。

(2)师生优化合作、协同活动,是课程与教学有效实施并取得良好效果的前提条件。

三、课程与教学的心理学基础

(一)行为主义心理学

行为主义心理学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所创立,代表人物有桑代克、巴甫洛夫、斯金纳等人。该理论强调课程设计、教学过程遵循一定的顺序与步骤,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知识获得的速度。

行为主义心理学对课程与教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主张把课程目标的内容分解成小单元,然后按照逻辑程序排列,步步递进,强调程序教学,教学中的强化与矫正;

强调行为目标;

在课程内容方面强调由简至繁的累积;

在教学方法上,强调基本技能的训练;

主张采用各种媒介进行个别教学;

提倡教学设计或系统设计的模式;

主张开发各种教学技术;

注重教学绩效、成本——效应分析和目标管理。

(二)认知主义心理学

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该理论强调人的学习、心理的发展就是认知结构不断丰富、建构、提高、发展的过程。

认知主义心理学认为,头脑中的知识结构可看作认知结构,它涉及三个方面:知识的表征、知识的类型、知识的组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