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

摘要:早期阅读教育的国际发展趋势则是强调“以儿童为本”的价值观,注重帮助儿童在人生的最初阶段学会阅读,掌握自主阅读的基本技能。与此相一致,我国《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语言领域中也明确提出了与阅读直接相关的两个发展目标――“喜欢听故事,看图书”(阅读兴趣)和“具有初步的阅读理解能力”。其本质强调的也是培养幼儿的自主阅读能力,即帮助幼儿在看书中对阅读感兴趣,并通过听故事、看图书(独自阅读或分享阅读),逐渐掌握细致观察、前后联系、猜想、推理、质疑、解释、讲述等自主阅读的方法,逐渐成为有阅读理解能力的人。

关键词:教材;发展;幼儿

长期以来,幼儿园早期阅读教育仍然受到“以教材为中心”和“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价值观的影响,并产生了两种错误倾向:一是重教材的本意,轻幼儿自身的想法;二是重教师教的过程和结果,轻幼儿主动学习的过程。在这种价值观的影响下,整个课程组织突出表现为“教教材”,即教学过程中注重幼儿能否按照图画书的本意去理解图画,能否遵从教材本身的逻辑讲出故事的大意,能否按着教师预期的答案回答问题,能否模仿故事中的一些词汇、语句、语

言结构等完整地复述出故事,等等。

然而,在这种价值观指导下的课程模式,就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即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幼儿是否喜欢阅读图画书,是否能通过观察、想象和思考建构起自己对于图画书的理解,并基于自己的情感和经验,讲出自己想象的故事和思考,乃至自己提出问题再去寻找答案,进而建构起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等等。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在这方面我也做了有益的尝试,?o紧围绕培养幼儿的自主阅读能力这一核心目标,实践了“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

一、阅读始于幼儿在生活中感兴趣的事物,不断延伸兴趣,喜欢上阅读

活动初始,幼儿对院子里的蜘蛛产生了兴趣,从此蜘蛛成为他们日常观察和谈论的对象。在教师的鼓励下,孩子们带着好奇心,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开启了了解蜘蛛的探寻之路。他们用自己的经验和想象努力解释着小灰的行为,表达着自己对于蜘蛛的认识。“小灰”这一名字的诞生,使得蜘蛛真正成为幼儿生活中的一员。在孩子们的探索过程中,教师始终以尊重、认可和鼓励的方式支持幼儿按着自己的兴趣展开学习,并适时提供了图画书《蜘蛛先生要搬家》,将孩子们的兴趣自然引到了图画书的阅读中。在教师的支持下,幼儿的兴趣不断得以延伸,经历了从发现蜘蛛――观察蜘蛛――进一步了解蜘蛛――阅读图画书――讲自己的故

事――进一步发现蜘蛛等一系列的变化过程,也经历了由短暂、表面、外部激发的兴趣向持久、深层、内部驱动的兴趣发展的过程。伴随这一过程,幼儿逐渐感受到阅读带给他们的乐趣,体会到阅读的意义,进而喜欢上阅读。

二、阅读建立在幼儿已有经验基础上,能支持幼儿产生阅读的需要和内在动力

认知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指出,有意义的学习条件之~是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

(1)给幼儿创造自主阅读的环境和机会,让他们按着自己的想法去理解图书,不对幼儿提出任何要求,只要他们喜欢看、有想法就给予鼓励。

(2)让幼儿的情感、想法与图画书中的人物、故事情节充分地互动。

(3)为了避免文字对于幼儿的影响,教师还将文字遮挡,给幼儿充分感知画面的空间,培养幼儿的读图能力。

三、阅读在幼儿的发现、思考、和表达中深入,支持幼儿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

当幼儿把自己的情感和经验放在图画书的情境中,去理解书中人物的行为和心理时,他们已经踏上了自主阅读的旅程,只是更多的是在无意识状态下进行的。怎样让幼儿的无意识行为变成有意识、有目的的行为,需要教师进一步创造条件,支持幼儿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和思考逐步建构自己

的理解。这一过程正是幼儿经历自主阅读并形成初步阅读理解能力的过程。

(1)为幼儿创造了在集体中阅读的环境和机会,增强了阅读的氛围和目的性。幼儿在这样的氛围中阅读时更有目的,不仅可以获得阅读的愉悦感和满足感,而且能感受到学习的意义,他们的阅读兴趣也会在这种氛围中得以强化。

(2)为幼儿设计了独自阅读和同伴、师幼共读的不同方式,既给了幼儿独立思考的空间,又给了幼儿与同伴交流分享的机会。幼儿在独自阅读时静静地翻阅,细细地观察,认真地发现,放松地想象;在同伴、师幼共读中专注地倾听、积极地思考、大胆地表达,勇敢地提问,主动地解答……充分地体验着思维碰撞和相互学习的快乐。

对比这两种不同价值观推动下的教学过程(课程模式),可以发现,“教教材”和“用教材教”所产生的效果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标准答案”与“多元表达”在“教教材”时,教师更多关注自己的提问,很少给幼儿提问的机会。而当教师提问时,通常带着自己预期的标准答案或明显的暗示,所以提出的多是封闭性问题,致使幼儿或者不假思索地说出答案,或者因为害怕说错而不敢表达。

而在“用教材教”时,鼓励幼儿在表达自己喜欢画面的同时提出自己的疑惑。教师即使提出问题,也是诸如“谁想

来帮他讲一讲”、“听完××的讲述你有什么想法”、“你怎么知道这是蜘蛛先生的新家”、“你从哪里看出来他不高兴了”此类的开放性问题。这种提问没有标准答案和明显暗示,所以给了幼儿更多想象、思考和表达自己想法的空间,才会让孩子们生出内容丰富、生动鲜活的多元表达。

2.“图画书的本意”与“幼儿自己的理解”在“教教材”时,由于教师更多关注图画书本身的内涵,习惯于以成人的理解看待幼儿的想法,不仅扼杀了幼儿独特的想象,而且致使其逐渐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更不能提出问题。所以,教学的最终效果往往是幼儿说出符合图书本意的理解,而失去了主动建构的阅读理解能力。

3.形式化的完整讲述与遵循幼儿学习节奏的开放式阅读在“教教材”时,教师比较关注形式上的完整性,在活动结束时通常要给幼儿完整地讲述一遍图画书,目的是让幼儿获得一个完整的认识。这种做法表面上似乎毋庸置疑,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一定要在一次活动中急于给幼儿一个完整、明确的故事。因为如果是这样,幼儿很可能就不会再带着自己的思考去进一步阅读了。所以,这种貌似完整的讲述得到的是“完满”的结果,失去的却是幼儿进一步阅读的兴趣和深入思考的空间。

总而言之,当下幼教中,教师正在经历着两个方面的转变:一是转变价值观,注重通过早期阅读教育培养幼儿的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