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地球的圈层结构

合集下载

地球的圈层结构(经典课件)精选全文完整版

地球的圈层结构(经典课件)精选全文完整版

高层大气 2000~3000KM
无线电短波通讯

50—55KM
平流层
O3层吸收 升高 紫外线

17~18KM(赤道) 地面
降低
对流层 8~9KM(极地)
平流 对流
O3吸收紫外线 有利于飞机飞行
与人类关系最密 切天气现象 复杂多变
大气对垂流直层分—层——与人—类对活流动层最近、最密切的大气圈层
地面长波辐射
2、圈层的划分:
速度/km.s-1
地面
0 3 6 9 12 15
速变化
地S 壳P
固体
33
33千上米地幔S、P增加 莫霍界面
990000
1000
下地幔 地
S
固体
2000
幔P
2900 深3000 度
4000
2900千米
古登堡界面
S(消失) P(突然减小)
地 S(消失) P(突然减小)
液 体
/km
55105000-
温度、压力和密度
核 内核
很大
三、地球的外部圈层
1.大气圈

组洁

大成

N2 O2 CO2 O3
生物体的基本成分 维持生命活动
光合作用、保温作用(吸收红外线)
地球生命的保护伞(吸收紫外线)
悬浮物 水汽
气 分层依据:
成云制雨 主要根据大气温度、密度、大气运动状况
厚度
直接热源 温度变化 运动形式 与人类的关系
生物圈与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 生态系统: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其中生物是这个系统中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
◆知识框架
内部

地球的圈层结构(30张PPT)

地球的圈层结构(30张PPT)
下图中甲、乙、丙、丁表示地球圈层。读图,完成10~12题。
① ③
蒸 腾



10.B 11.B 12.C解析:10.植物蒸腾水汽到大气中,故丁是生物圈,甲是大气圈;水资源会下渗到地下,故可知丙是岩石圈,乙是水圈,B 项正确。11.大气圈的主要成分是氮和氧,A项错误。大自然的水通过蒸发、植物蒸腾、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 下径流等环节,在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中进行连续运动的过程,形成水循环。 据此可以得出,水圈联系了四大圈层,B 项正确。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下层、整个水 圈和岩石圈的上层,C 项错误。岩石圈是地球内部的圈层,D 项错误。12.大气圈、 水圈和生物圈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C 项正确。水圈的各种水体是相互联系 且不断运动的,A 项错误。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下层、整个水圈和岩石圈的上层,B 项错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包含岩石圈,D 项错误。
成5~7题。5.此次火山喷发的岩浆最有可能来自( )A .① B.② C.③ D.④6.在地球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变化最快的地方是( )A.① 与②交界处 B.②层内部C.② 与③交界处 D.③与④交界处7喷发蔓延的火山灰物质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 )A.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B. 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C.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D.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
3.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① 是地壳,②是地幔,③是地核B.在①层中的地震波波速随深度增加而增快C.甲波由①层进入②层时波速急剧上升D. 乙波无法通过地幔4.图中的X 处 为 ( )A. 莫霍面 B. 古登堡面C. 岩石圈与软流层交界 D. 内地核与外地核交界
解析:(1)地幔上部存在着一个由塑性物质组成的软流层,被认为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材料中所说的地热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熔岩释放的能量,而熔岩物质主要分布在软流层,软流层位于上地幔。(2)据上题分析可知,熔岩位于上地幔,上地幔与 地壳的界面是莫霍面。该界面处横波和纵波波速都明显加快。该界面的地下深度陆地上 比海洋上大。答 案 : ( 1 )B (2)C

地球的圈层结构 课件

地球的圈层结构 课件

_
_固__体__、__液__体_ 和_气体
通过物质的性质 而变化
思考:
1、当发生地震时,在陆地上人的感觉怎 样?在海轮上的感觉又怎样?为什么?
陆地上:先上下震动再左右摇晃。 海洋上:只有上下震动没有左右摇晃。
思考:2、分析地震波波速与地球内部构造图,说
说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有何变化?
速度(千米/秒)
地球表层水体构 地表水、地下 水圈的水处于
水圈 成的连续但不规 水、大气水、 不间断的循环
则的圈层
生物水等
运动之中
地球表层生物 生物圈 及其生存环境
的总称
生物及其生 存环境
生物圈与大气 圈、水圈和岩 石圈互相渗透、 互相影响
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最活跃的圈层
四大圈层间的关系:
大气圈
生物圈
增大

外核
古登 堡界
2900
铁、
呈熔融状态
核 内核 面
近液镍态 岩浆源地
呈固态,压力、密度很大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包括:大气圈 生物圈 水圈
外部圈层
概念
(水圈的主体
----海洋水)
组成
作用
由气体和悬浮物
大气圈 组成的包围地球 的复杂系统
(外部圈层中最厚的)
气体和悬浮 物,主要成 分是氮和氧
是地球自然 环境的重要 组成部分

0
度 千 1000
米 2000
36 9
E
F
横波
12 15
3000
岩石圈
A 地幔
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4000
纵波
地壳
5000
地核 B
6000

高考地理总复习 1.6地球的圈层结构

高考地理总复习 1.6地球的圈层结构

C.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
D.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 【思路启迪】 火山灰是在什么圈层形成的?
【解析】 火山灰已经漂浮在大气圈中,故迁移的起始
圈层是大气圈,终了圈层是岩石圈。正确选项为A。 【答案】 A
编辑ppt
本题易造成知识上的错误,认为火山灰是在地壳内部形 成的,其实火山灰是岩浆喷出地表在大气中冷凝形成的,之 后经搬运、沉积作用形成沉积岩。
编辑ppt
圈 续但不规则 大气水、 的循环运动
互 影 响
2.生物圈的特殊性 (1)生物圈是有生命存在的圈层,而其他的圈层如大气 圈、水圈、岩石圈都是生物生存的无机环境。 (2)从范围上看,生物圈与众不同,它与其他圈层交错 分布,其界线不像其他圈层那样分明,是一个跨圈层的圈 层。 (3)生物圈不仅包括了地球上的全部生物,而且包括了 生物生存的无机环境,因此,它的组成和结构与其他圈层相 比最为复杂。
基础
知识回顾
编辑ppt
较快
固体 液体 气体
较慢
固体


33

2900




上地幔 氮氧
生物圈
编辑ppt
地壳厚度不均,陆地地壳厚,海洋地壳薄。在陆地上, 高原、山地地壳厚,平原、盆地地壳薄。
编辑ppt
问题探究1:有人用“半熟的鸡蛋”形象地比喻地球的 内部圈层结构,你认为呢?
提示:用“半熟的鸡蛋”来比喻地球的内部圈层,则蛋 壳为地壳;蛋白为地幔,由于半熟,所以有些蛋白浆代表软 流层中的岩浆;蛋壳与蛋白之间的膜合起来就是岩石圈;蛋 黄为地核。
答案:(1)B (2)B
编辑ppt
考点二 地球的外部圈层
1.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1.4地球的圈层结构课件26张PPT

1.4地球的圈层结构课件26张PPT

2.岩石圈是指( D ) A.地壳 B.上地幔和下地幔 C.地壳和地幔 D.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的合称
当地震发生时,地下物质受到强烈的冲击会 发生的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 种弹性波就叫 地震波 。
地震波
横波(S) 质点震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的波 纵波(P) 质点震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的波
某地地下30km处发生地震,这时:
地面上的人会感觉到( A )
思考
附近的飞鸟和池塘里的游鱼会感觉到( C )
A. 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B. 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C. 纵波,上下颠簸 D. 横波,左右摇晃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深度:km
速度:km/s
0
3
6
9 12 15
1000 2000 3000
33km
莫霍界面
地壳
2900km

地幔
4000 5000 6000
外核 内核
古登堡界面
思考题
莫霍界面
地壳
1 请推测地幔和外核的物质状态。
地幔
外核 古登堡界面
地幔是固体,外核是液体。 内核
2 在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地震波波速突然变化说明了
什么问题?
物质组成或状态发生了变化。
课堂小结
圈层名称
地壳
地 上地幔 幔 下地幔 地 外核 核 内核
不连续面
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深度
(km)
33 2900
上天“有路”
2016年9月15日天宫二号发射升空
入地“无门”
入地“无门”
入地“无门”
学习目标
1.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的组成及划分依据。 2.掌握地壳、地幔和地核的物质组成及主要特征。 3.明确软流层的位置和岩石圈的范围。 4.知道地球外部圈层的基本特征和它们的相互关系。

《地球的圈层结构》 讲义

《地球的圈层结构》 讲义

《地球的圈层结构》讲义我们生活的地球是一个极其复杂而又神奇的星球。

要深入了解地球,就不得不探讨它的圈层结构。

地球从外到内大致可以分为三个主要的圈层:地壳、地幔和地核。

先来说说地壳。

地壳是地球表面的一层薄壳,就像鸡蛋壳一样包裹着地球。

它是地球最外层的固体部分,平均厚度约为 17 千米。

但这只是一个平均值,实际上,大陆地壳要比大洋地壳厚得多。

大陆地壳的厚度能达到 30 多千米,而大洋地壳往往只有几千米厚。

地壳主要由岩石组成,包括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等。

这些岩石记录着地球漫长的演化历史,通过对它们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地球过去发生的种种变化。

在地壳下面的是地幔。

地幔的厚度可就大多了,约为2800 多千米。

地幔可以进一步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

上地幔的顶部存在一个特殊的区域,叫做软流层。

这里的物质具有一定的流动性,是岩浆的发源地之一。

地幔主要由橄榄岩等岩石组成,温度和压力都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升高。

再往地球的内部深入,就是地核了。

地核分为外核和内核。

外核主要由液态的金属组成,以铁和镍为主,温度非常高,压力也极大,使得这些金属处于液态。

而内核则是固态的,同样主要由铁和镍构成。

地核的温度高达 5000 摄氏度以上,压力更是惊人。

地球的这些圈层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比如,地壳和地幔之间的相互作用在板块构造学说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板块运动就是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的岩石圈在不断地移动和相互碰撞、分离。

这种运动导致了地震、火山喷发等地质现象的发生。

地幔中的物质对流也对地球的演化起着重要作用。

热的物质上升,冷的物质下沉,形成了大规模的对流,这不仅影响着地球内部的热量传递,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地壳的运动。

地核的存在也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外核中的液态金属流动产生了地球的磁场。

这个磁场就像一个巨大的保护罩,阻挡了来自太阳的带电粒子流,保护着地球上的生命和大气层。

研究地球的圈层结构对于我们理解地球的形成、演化以及各种地质现象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地球的圈层结构》优秀课件人教

《地球的圈层结构》优秀课件人教
俄罗斯库页岛油井 (12345m)
中东卡塔尔油井 (12289m)
苏联科拉半岛科拉超 深钻井12262m(左图)
1.4地球的圈层结构
【课标呈现】
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课标解读】
1、说明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传播介质等的差异; 2、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及划分依据、特征; 3、区别地壳、地幔、岩石圈与软流层之间的关系; 4、地球的外部圈层及范围。
②相同点:传播速度都随通过物质性质不同而变化
纵波
横波
1.当地震发生时,陆地上的人们有什么感觉?
2.在海洋中航行的人的感觉呢?
地壳
地球的内部圈层
地幔
地核
地壳
地壳:地球表面一层由固体岩石组成的坚硬外壳。 平均厚度: 17千米
①厚薄不一 海洋地壳薄,平均为: 5-1千0米 大陆地壳厚,平均为: 39-千41米

5.根据场景来梳理。一般一个场景可 以梳理 为一个 情节。 小说中 的场景 就是不 同时间 人物活 动的场 所。

6.根据线索来梳理。抓住线索是把握 小说故 事发展 的关键 。线索 有单线 和双线 两种。 双线一 般分明 线和暗 线。高 考考查 的小说 往往较 简单,线 索也一 般是单 线式。

7.阅历之所以会对读书所得产生深浅 有别的 影响, 原因在 于阅读 并非是 对作品 的简单 再现, 而是一 个积极 主动的 再创造 过程, 人生的 经历与 生活的 经验都 会参与 进来。
感谢观看,欢迎指导!
地球的内部圈层
了解地球内部结构最主要的途径 ——研究地震波
1、地震波
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
(1)概念: 产生弹性振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地球的圈层结构 课件

地球的圈层结构 课件

B.下地幔C.岩石圈 NhomakorabeaD.上地幔中的软流层
【解析】上地幔中的软流层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地球的外部圈层的主要层次及各自范围和作用分别 是什么?
1.地球的外部圈层由哪几圈组成,它们有什么关系?
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等,其中 生物圈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
不连续面
地下深度
波速变化
33千米处 该界面下,P、S波 莫霍界面
(大陆部分 ) 波速都明显增加
古登堡界面
在这里,P波波速 2 900千米处 忽然下降,S波完
全消失
(4)划分地球内部圈层的依据 为什么说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是地球内部圈层划分 的依据呢?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物质状态、构造组成密 切相关,在不同性质与状态的介质中,地震波的传播 速度有显著的变化。
说明物质状态发生了变化;在莫霍界面下P、S波都 能通过,物质状态可能是固态,在古登堡界面以下,S 波消失,物质状态可能是液态。上地幔顶部的软流层 以上包括地壳统称为岩石圈。
【典题训练】
当地时间2013年1月14日,
意大利斯特龙博利岛的火山喷
发出熔岩,场面十分壮观。这
些岩浆可能来源于( D )
A.地壳
由于地震波传播速度在地球内部呈现有规律的变化 ,把波速发生突然变化的面叫做不连续面,地球内部 存在两个不连续面,即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以这 两个不连续面为界,把地球分为三个圈层。
所以说,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是地震波传播 速度的突然变化。
2.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由上图,我们的地球可以分几层呢?
地震波 纵波(P波) 横波(S波) 地震波分为哪两类?各有什么特点?

《地球的圈层结构》 讲义

《地球的圈层结构》 讲义

《地球的圈层结构》讲义我们生活的地球是一个极其复杂而又神奇的星球。

要深入了解地球,就必须探究它的圈层结构。

地球就像一个多层的大蛋糕,从外到内分为不同的层次,每个层次都有着独特的性质和作用。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地球的外部圈层——大气圈。

大气圈就像是地球的“保护罩”,它包裹着整个地球。

大气的成分非常丰富,有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

大气的厚度并不是均匀的,越往高处,空气就越稀薄。

大气对于地球生命来说至关重要。

它能调节地球的温度,让我们既不会太冷也不会太热;它还能阻挡来自太阳的有害射线,比如紫外线。

另外,大气的运动形成了风、云、雨、雪等各种天气现象。

接下来是水圈。

水圈包括地球上的所有水体,比如海洋、江河、湖泊、冰川以及地下水等等。

水是生命之源,水圈在地球的生态系统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海洋占据了水圈的绝大部分,它不仅影响着全球的气候,还是众多生物的家园。

江河湖泊为陆地生物提供了水源,地下水则是我们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的重要水资源。

水在地球表面不断循环,通过蒸发、降水等过程,维持着地球上的水平衡。

再往里,就是地球的生物圈。

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总和,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

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

生物在地球上的分布并不是均匀的,它受到气候、地形、土壤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比如,热带雨林地区生物种类繁多,而在寒冷的极地地区,生物种类就相对较少。

现在,让我们深入地球内部,来探索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地球的内部圈层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

地壳是地球表面的一层薄壳,就像鸡蛋壳一样,但它的厚度并不均匀。

大陆地壳相对较厚,平均厚度约为 33 千米;而海洋地壳则较薄,平均厚度只有几千米。

地壳中包含了各种岩石和矿物质,是人类获取矿产资源的重要区域。

地幔位于地壳之下,厚度约为 2865 千米。

地幔又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

上地幔的顶部存在一个软流层,一般认为这里是岩浆的发源地。

地幔的物质组成主要是橄榄岩等岩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6讲地球的圈层结构考点要求:1.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和特点。

2.知道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和地壳、地幔、地核的界线及主要特点。

3.了解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及其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关系。

考点突破:考点一、地球的内部圈层(1)划分依据:地震波_____ _____的变化。

a.地震波的分类及特点类型传播速度能通过的介质共性A表示横波较____ 固体传播速度都随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B表示纵波较____ _____________代码名称深度波速A波B波C ________ 地面下平均33千米处(指大陆部分)传播速度____________D 古登堡界面地下2 900千米处________ 传播速度突然________ _____ ___,__ ____(成)。

(3)岩石圈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包括______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

2.地球的外部圈层(见右图)(1)A________: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系统,它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

(2)B________: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_____ __但不规则的圈层。

(3)C____________: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占有___ _____的底部、______的全部和________的上部。

【问题思考】1.有人用“半熟的鸡蛋”形象地比喻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你认为合理吗?2.地壳、地幔、岩石圈、软流层有什么区别和联系?3.为什么说生物圈是自然地理环境系统中最活跃的圈层?探究点一地球的内部圈层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新华网北京2008年8月12日电:我国渤海湾黄河口凹陷处发现了一个新的油气田,标志着我国在这一区域的勘探工作获得了新的进展。

该新油气田的成功发现,进一步展示了黄河口凹陷处的勘探潜力,对渤海湾油气资源的产储量规模的稳步提升发挥更大作用。

地震波被称为“照亮地球内部的明灯”。

人们对地球内部的构造及其物理状态的认识,主要是来自对地震波的研究。

(1)为什么能根据地震波来研究地球内部结构?(2)想一想我们还可以通过哪些渠道或方法获取地球内部的信息?【反思归纳】列表比较地球内部圈层探究点二地球的外部圈层生物圈是地球圈层构造中的一个特殊圈层,与其他圈层相比,有哪些不同?【反思归纳】列表比较地球的外部圈层外部圈层概念组成其他大气圈包裹地球的气体层气体及其中的悬浮物,即__________、水汽和固体杂质厚度2 000~3 000千米水圈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生物水等连续但不规则生物圈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生物(植物、动物、微生物)、非生物环境分布于岩石圈上部、大气圈底部和______中;最______的圈层一、选择题(2011·南京质检)北京时间2009年2月12日1时34分,在印度尼西亚塔劳群岛(北纬3.9度,东经126.6度)发生里氏7.2级地震,震源深度约30千米,震中100千米范围内无较大城市。

据此回答1~2题。

1.地震波横波(S波)和纵波(P波)的传播速度在莫霍界面处发生的显著变化是() A.S波、P波的波速都明显增加B.S波完全消失,P波的波速突然下降C.S波、P波的波速都明显下降D.P波完全消失,S波的波速突然下降2.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 A.地核B.上地幔C.下地幔D.地壳3.为了探测莫霍界面的情况,在下图中的A、B、C、D四点同时进行了地震波的测定,其中最迟得到从莫霍界面传来地震波的地点是()4.关于岩石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A.位于地面以下,古登堡界面以上B.位于地面以下,莫霍界面以上C.位于地面以下,上地幔以上D.位于地面以下,软流层以上5.2010年3月以来,冰岛发生了大规模火山喷发。

此次火山喷发出大量炽热的岩浆,这些物质可能来源于() A.岩石圈B.地壳C.下地幔D.软流层(2011·铜陵模拟)中国经济信息网2008年3月25日电:我国首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12 000米超深钻机日前在川西海相科学探索井(四川省绵竹市孝德镇)川科1井上安装调试成功,并正式投入使用。

据此结合所学知识回答6~7题。

6.此次科学钻井的最大深度位于() A.地幔B.地壳C.地核D.软流层7.大陆科学钻井工程的实施,被称为“伸入地球内部的望远镜”,下列说法正确() A.我们人类对地球内部结构的研究成果是通过直接观测得到的B.到目前为止,人们对地球内部的认识大多是通过地球物理等间接方法获得的C.大陆科学钻井工程可以揭示整个地球内部的物质组成与结构构造D.科学钻井并不能有效地监测某些地震活动读“我国大陆部分地壳等厚度线图”,完成8~9题。

8.图示地区的地壳厚度()A.由西向东逐渐增厚B.由北向南逐渐增厚C.由东向西逐渐增厚D.由南向北逐渐增厚9.图中M和N所对应的地形区分别是() A.塔里木盆地、吐鲁番盆地B.青藏高原、四川盆地C.黄土高原、汾河谷地D.四川盆地、大别山区10.地质学家常利用地震波来寻找海底油气矿藏,下列四幅地震波示意图中表示海底储有石油的是()A.①B.②C.③D.④11.若图中a是d的一部分,a和b组成c,则图中a、b、c可分别表示的概念是()A.上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地壳、岩石圈B.上地幔、下地幔、地幔C.外核、内核、地核D.地壳、地幔、地核读“秀丽的黄果树瀑布景观图”,回答12~15题。

12.该图景观体现出的地球圈层的个数是() A.2个B.3个C.4个D.5个13.构成该景观的主体要素属于的圈层是() A.生物圈B.水圈C.岩石圈D.地壳14.在景观图中,代表自然地理系统中最活跃的圈层的要素是() A.瀑布B.岩石C.树木花草D.大气15.该景观的形成过程,充分说明了() A.图中各圈层都是连续而不规则的,且都相互联系B.图中的各圈层之间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化C.图中的各圈层是独立发展变化的D.图中各圈层的内部物质运动的能量都来自太阳辐射能二、综合题16.读“地球内部的结构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地球内部圈层的名称:A和B是______,A和B+C是________,D是________,C +D+E是________的一部分。

(2)不连续界面F是________。

(3)地震波在经过F时速度会发生什么变化?(4)A和B为什么厚度不均?17.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为探测莫霍界面的情况,在下列四地同时进行了地震波的测定,最迟从莫霍界面传来地震波的是()A.当雄B.成都C.上海D.北京(2)此次地震,拉萨有轻微震感,理论上拉萨居民感觉到()A.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B.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C.只左右摇晃D.只上下颠簸(3)西藏是我国地震多发地区,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掌握地震发生规律可有效减少危害,我们要了解西藏地区地球各圈层物质组成和结构特征,目前主要的研究依据是________,其研究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比较、排序型选择题——选择题解题突破【题型特征】排序型选择题一般是指把地理事物按时间或空间分布排序的一类选择题。

这类选择题要求理解地理事象的时间和空间分布规律,然后按照题干的要求进行排序。

排序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地理事象的时间和空间定位能力、比较分析能力。

可以是对某一事物和现象的分布进行确认,也可以是对某一组事物或现象的分布进行确认。

【答题技巧】解答比较型选择题的关键是要善于利用比较法进行不同地理事物之间相似性和差异性的比较。

解答时首先要对各个独立现象进行分析、归纳和概括,找出它们的共性和个性。

其次要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整合,一般备选项中的表述基本上都是教材中没有的,因此同学们在做题时要注意辨别这些备选项表述的正误,这是较高层次的能力要求。

获取和解读信息——解题能力培养(一)高考试题中地理信息的载体形式多样,在解题时根据地理信息载体的不同,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途径就存在差异,要采取不同的方法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从文字背景材料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从试题的设问中获取和解读信息。

从地理图形的表述语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从地理图形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从地图和表格的组合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从试题答案中获取和解读信息。

【方法技巧】要准确、快速、全面的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必须做到以下几点:(1)要了解地理信息的形式和特点。

(2)掌握好获取信息的途径和解读方法。

(3)做好必要的知识储备。

(4)加强迁移能力的培养。

(5)加强能力的专项训练,逐步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

描述和阐释事物——解题能力培养(三)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能力的着眼点是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描述事物一般是表现地理事物的形态或状态特征,而阐释事物则是对事物的说明和解释。

具体包括:(1)对地理事物进行正确的定性概括。

(2)对地理事物的位置属性和数量属性的定量表述。

正确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要善于概括归纳,抓住实质、形成主线、把握要点。

果(果→果(果→因)、由大→小、由前→后等环环相扣、层层分析,将要点整理成逻辑顺畅、层次分明的论述。

切忌思路混乱、语无伦次。

【方法技巧】强化提高“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必须把握以下几个要点:(1)正确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前提是把握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并理解、掌握地理规律与原理。

因此在平时复习时要善于从过程中归纳地理规律和原理,正确理解地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2)做题时要全面思考,总结规律,掌握思路,提高概括能力。

(3)要多角度训练,促进知识迁移。

特别是对于一些可从多角度思考的地理问题,要从整体上把握,注意发散思维的训练。

一题多变、多解,拓宽解题思路以提高解题的应变能力。

(4)注意把握描述和阐释的表述技巧。

在回答问题时要认真审题,要全面完整、层次分明、语言规范,要用词恰当、表述准确,特别要注意使用地理术语,要注意仔细推敲文字,准确说明地理特征。

论证和探讨问题——解题能力培养(四)论证和探讨问题的基本要求是用确切的、已知的、低层次的事物、原理、规律等来说明尚不明确的、未知的、高层次的地理问题。

“论证和探讨问题能力”主要有三个基本要求:观点明确;表述清晰,逻辑严密;追求论证观点、表述和内容上的有机结合。

表达主要观点的用词清晰贴切主要体现在选择最准确的地理术语上,如“高温”与“炎热”、“温和”与“寒冷”等与“气温”有关的地理术语,“干旱”与“少雨”、“伏旱”与“春旱”等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