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的基本作用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论述药物的基本作用

论述药物的基本作用

论述药物的基本作用
药物的基本作用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论述,下面是其中几个方面:
1.疾病治疗作用:许多药物被开发出来用于治疗疾病或缓解
症状。

这些药物可以通过不同的机制来影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例如抑制病原体生长、改善免疫系统功能、调节细胞信号传导等。

2.疼痛缓解作用:某些药物被用于缓解各种类型的疼痛,包
括头痛、肌肉痛、关节痛等。

这些药物可以通过干扰疼痛信号的传递或减少炎症反应来减轻疼痛感。

3.炎症控制作用:一些药物具有抗炎性作用,可以用于处理
炎症相关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炎症性肠病等。

这些药物通过抑制炎症细胞的活性、减少炎症介质产生或改善炎症反应等机制来发挥作用。

4.代谢调节作用:一些药物可以调节机体的代谢过程,如调
节激素水平、改善胰岛素敏感性等。

这些药物常用于糖尿病、甲状腺问题等代谢性疾病的治疗。

5.神经系统调节作用:许多药物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影响,
用于治疗精神病、焦虑症、抑郁症等神经系统相关疾病。

这些药物可以通过调节神经递质的水平、影响神经元活动或改变神经回路的功能来产生作用。

需要指出的是,药物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并且不同药物可能具
有不同的作用方式和效果。

此外,个体对药物的反应也可能存在差异。

因此,在使用药物时应谨慎并遵循医生的建议,以确保安全和有效的治疗。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抗菌谱:是指抗菌药物的抗菌范围,是临床选药的基础。

耐药性(抗药性):是指长期用药,导致某些病原体或肿瘤细胞对药物的敏感性降低,使药物的疗效降低,甚至无效的现象。

二重感染:是指长期应用广谱抗菌药,使体内敏感菌被抑制,而不敏感菌得以繁殖,引起新的感染,称为二次感染或菌群交替症。

受体阻断药:药物与受体亲和力强,但无内在活性,能阻断激动剂与受体的结合,拮抗激动剂作用。

首关效应(首过效应First-pass effect):指某些口服用药后经肠粘膜及肝脏被代谢灭活,进入体循环的药量明显减少的现象。

首过消除:药物从胃肠道吸经门静脉系统到达全身血循环前,部分被胃肠壁细胞和肝脏代谢,使进入全身血循环内的有效药物量明显减少,该作用称为首过消除。

(同首关效应)生物利用度:指药物被机体吸收进入体循环的相对分量和速度。

血浆蛋白结合率:指治疗剂量下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百分率。

肝药酶诱导剂:指能增强药酶活性或加速药酶合成,能加速其他药代谢的药物。

肝药酶抑制剂:指能抑制药酶活性或减少药酶合成,能减慢其他药代谢的药物。

肝肠循环:某些药物或代谢物经胆汁排泄进入肠道水解后,再吸收入血,这种胆汁排泄又重吸收的现象称肝肠循环。

血浆半衰期:指血浆中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时间。

不良反应:用药后出现不符合用药目的并给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是有害反应。

稳态血药浓度:恒速恒量或按半衰期连续多次给药后经5个tl/2,药物吸收与消除速度达平衡,血药浓度相对稳定在一定水平,称稳态血浓度(坪值)。

耐受性:指患者连续用药后出现药效降低,需加大剂量才能达到应有效应。

习惯性:连续用药停药后病人主观产生不满足感但无明显不适,只有继续用药的强烈愿望,也称精神依赖。

成瘾性:反复应用某药后中断用药病人会出现一系列难以忍受的戒断症状(严重生理功能紊乱),须严格控制使用。

卡比多巴与左旋多巴合用治疗帕金森病:左旋多巴是多巴胺的前体,通过血-脑屏障后,主要在纹状体突触前由多巴胺能神经末梢内L-芳香族氨基酸脱羧酶脱羧转化为多巴胺,补充纹状体内多巴胺不足,而发挥治疗作用。

药物基本作用

药物基本作用

药物的基本作用一、药物作用的性质和方式(1)药物作用的性质药物作用是指药物与机体组织间的原发作用。

药物效应是指药物原发作用所引起机体器官原有功能的改变。

实际上,二者相互通用。

凡能使机体生理、生化功能加强的药物作用称为兴奋。

引起功能活动减弱的药物作用称抑制。

引起兴奋的药物称兴奋药,如咖啡因能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活动。

引起抑制的药物称抑制药,如镇静催眠药苯二氮卓类或巴比妥类对中枢神经系统有广泛的抑制作用,此类药物称抑制药。

(2)药物作用的方式根据药物作用部位,无需药物吸收而在用药部位发挥的直接作用,称局部作用。

如口服硫酸镁在肠道不易吸收,有导泻作用。

局部麻醉药注射于神经末梢或神经干周围,可阻断神经冲动的传导起局麻作用。

药物吸收入血循环后分布到机体各组织器官而发挥的作用,称全身作用,又称吸收作用。

二、药物作用的选择性和两重性1.药物作用的选择性机体的各组织器官对药物的敏感性是不一样的。

药物作用的选择性是药物分类的依据。

如治疗量的洋地黄对心脏有较高的选择性,中毒量能影响中枢神经系统。

选择性高是由于药物与组织的亲和力大,且组织细胞对药物的反应性高。

但选择性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可以说,在临床应用的所有药物,几乎没有一个能产生唯一的药物选择性。

选择性高的药物,大多数药理活性也较高,使用时针对性强;选择性低的药物,作用范围广,应用时针对性不强,不良作用常较多。

通常认为临床用药应尽可能用选择性高的药物,但在有多种病因或诊断未明时,有时应用选择性低的药物,反而显得有利。

如对一些广谱抗生素或广谱抗寄生虫药,虽然选择性较低,但抗菌谱或抗虫谱广是其优点。

2.药物作用的两重性(1)治疗作用:凡能达到防治效果的作用称治疗作用。

包括对因治疗(治本)和对症治疗(治因)。

一般地讲,对因治疗比对症治疗重要,但对一些严重危及病人生命的症状,有时对症治疗的重要性并不亚于对因治疗。

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在一定情况下,应采用标本兼治的措施。

药物的基本作用

药物的基本作用

药物的基本作用药物的基本作用(一)方式/类型1.药物作用:是指药物与机体细胞间的初始作用,是动因,是分子反应机制。

2.药物效应(宏观):是药物引起机体器官原有机能的改变,指药物作用的结果。

二者稍有区别。

如阿托品对眼的作用是阻M-R,而其效应则是扩瞳。

(二)药物作用的方式按药物作用部位分:1.局部作用:药物被吸收入血液前在用药部位直接产生作用。

2.吸收作用:药物被吸收入血循环后分布到机体各部位而产生的作用,也称为吸收作用。

(三)对因治疗和对症治疗按用药目的分:1.对因治疗(治本):消除致病因子,如P-G治疗脑膜炎。

2.对症治疗(治标):减轻或消除疾病症状,如吗啡镇痛,阿斯匹林解热。

(四)原发作用和继发作用从药物作用先后分:原发(直接)作用:指药物被吸收后对机体首先产生的作用。

继发(间接)作用:通过神经反射或体液调节机制引起远隔器官功能改变。

(五)药物的作用性质1.调节功能:调整机体原有生理生化功能水平。

兴奋(亢进)/抑制(麻痹)2.抗病原体及抗肿瘤:杀灭或抑制病原体和抑瘤,达到治疗目的作用。

3.补充不足(补充治疗):补充机体某些物质如维生素、激素、微量元素不足。

药物作用的基本原理药物是通过机体而发挥作用的,它干扰或参与机体内在的生理、生化代谢过程而达到用药目的。

各种药物性质不同,其作用原理也不尽相同。

归纳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一、理化条件的改变:此类药物主要是改变细胞周围的理化条件,如抗酸药通过简单的化学中和反应使胃酸度降低,从而达到治疗溃疡病的目的; 甘露醇高渗液进入血液甲从肾脏排出,可从周围吸收水分,从而达到抗脑水肿和利尿的作用。

二、补充或干抗代谢物质:人体内各种维生素、激素及铁、钙、钠、钾等的缺乏均可致病。

如能适当补充此类物质即可治病。

某些药物以其结构与某些物质相类似而以假乱真,达到抑制细胞生长的目的。

如磺胺药与对氨基恭甲酸竞争参与叶酸代谢而抑制细菌生长。

三、对酶的抑制或促进作用:许多药物通过对酶的抑制而发挥作用,通过促进酶的作用而显效。

论述药物的基本作用

论述药物的基本作用

论述药物的基本作用药物是预防、治疗、调节和诊断疾病的化学物质或天然物质。

药物通过与生物体的生理、病理过程相互作用来改变生物体的功能状态,从而达到治疗或调节疾病的目的。

药物具有多种基本作用,包括治疗疾病、缓解症状、促进康复、预防疾病以及辅助诊断等。

下面将详细探讨药物的基本作用。

首先,药物的基本作用之一是治疗疾病。

当人体遭受疾病侵袭时,病原微生物、异常细胞或体内失调的生理功能会导致机体的病理状态。

药物通过改变生物体的生理或病理过程,来延缓或恢复机体的正常功能状态。

例如,抗生素能杀死或抑制病原微生物,从而治疗细菌感染;抗癌药物可以干扰癌细胞的生长和分裂,阻止肿瘤的进展。

其次,药物还可以缓解症状。

疾病常常伴随着一系列的症状,如疼痛、发热、咳嗽等不适感。

药物可以通过诱导或抑制生物体的某些生理反应来缓解症状,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例如,止痛药可以抑制疼痛信号的传导,减轻疼痛感;退烧药可以降低发热体温,缓解发热症状。

药物还可以促进康复。

在人体遭受损伤或疾病后,康复过程对于恢复健康至关重要。

药物可以通过促进组织修复、改善血液循环、增强免疫力等方式来促进康复。

例如,抗凝药物可以预防血栓形成,促进血液循环;生长因子可以刺激组织修复和再生。

药物还具有预防疾病的作用。

一些疾病是可以预防的,例如疫苗可以激发机体产生特定的抗体,从而提高免疫力,预防感染疾病。

此外,一些药物还可以降低患某些疾病的风险。

例如,抗高血压药物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

最后,药物也可以辅助诊断疾病。

一些药物被用于帮助医生确定疾病的诊断。

例如,造影剂可以在X射线或其他影像学检查中提高对某些疾病的诊断准确性;药理学试验中使用的药物可以帮助医生确定某种药物的疗效或安全性。

总的来说,药物是通过与生物体的生理、病理过程相互作用来改变生物体的功能状态,从而达到治疗、调节、预防和辅助诊断疾病的目的。

药物的基本作用包括治疗疾病、缓解症状、促进康复、预防疾病以及辅助诊断。

药学复习题

药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1.副作用 2. 极量 3. 血浆半衰期 4. 成瘾性5. 配伍禁忌6. 首关消除7. 二重感染8. 毒性反应二. 选择题:1.药物的基本作用是指A.预防作用与治疗作用B.局部作用与全身作用C.兴奋作用与抑制作用D.选择性作用E.副作用与治疗作用2. 连续用药后机体对药物敏感性降低是A.习惯性B.耐受性C.过敏性D.成瘾性E.耐药性3.药物产生过敏反应与下列哪项因素密切相关A.年龄体重B.药物剂量C.药物毒性D.体质E.用药时间4. 服用巴比妥类药物次晨出现的宿睡现象是A.副作用B.后遗效应C.继发反应D.毒性反应E.过敏反应5.药物治疗指数是指A. LD50与ED50之间的距离B. ED95/LD5的比值C. ED90/LD10的比值D. ED50/LD50的比值E. LD50/ED50的比值6. 反映药物安全性的指标是A.半数致死量B.最小有效量C.治疗指数D.最小中毒量E.半数有效量7. 受体激动药A.有内在活性B.既有亲和力,又有内在活性C.有亲和力D.有亲和力,无内在活性E.无亲和力,有内在活性8. 长期应用受体阻断剂,受体数目增多的现象是A.受体的向上调节B.受体的向下调节C.药物的内在活性增强D.药物的脂溶性过低E.药物的亲和力降低9.药物最常用的给药途径是A.静脉注射B.雾化吸入C.肌内注射D.皮下注射E.口服10.首过消除明显的药物不宜A.肌内注射B.舌下含服C.口服D.静脉注射E.皮下注射11.弱酸性药物在碱性尿液中A.解离少,重吸收少,排泄慢B.解离多,重吸收多,排泄慢C.解离多,重吸收少,排泄快D.解离少,重吸收少,排泄快E.解离少,重吸收多,排泄慢12.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后其A.作用增强B.暂时失活C.转运加快D.代谢加快E.排泄加快13.药物在体内代谢的主要器官是A.胃肠B.肺脏C.脾脏D.肾脏E.肝脏14.机体排泄药物的主要器官是A.肾脏B.汗腺C.唾液腺D.胃肠道E.胆道15.为了迅速达到稳态血药浓度,可采取A.增加单次给药量B.首次剂量加倍C.增加给药次数,不改变单次给药量D.缩短给药间隔,增加单次给药量E.延长给药间隔16.某药物半衰期为8小时,一次给药后从体内基本消除的最短时间是A. 1天左右B. 2天左右C. 3天左右D. 5天左右E. 10天左右17.青霉素G的抗菌作用机制是A.抑制菌体DNA合成B.阻碍菌体细胞壁的生物合成C.抑制菌体蛋白质合成D.抑制菌体RNA合成E.影响菌体细胞膜通透性18.青霉素对下列哪种病原体无效A.淋球菌B.破伤风杆菌C.伤寒杆菌D.螺旋体E.放线菌19.金葡菌对青霉素G产生耐药性的是由于产生A.钝化酶B.转移酶C.β-内酰胺酶D.合成酶E.磷酰化酶20.治疗破伤风首选A.青霉素B.红霉素C.链霉素D.青霉素+破伤风抗毒素E.红霉素+破伤风抗毒素21.下列何药不能用生理盐水溶解A.头孢氨苄E.链霉素22. 治疗急、慢性骨髓炎宜选用A.头孢氨苄B.青霉素C.红霉素D.克林霉素E.螺旋霉素23.支原体肺炎应该选择使用哪种药物A.链霉素B.头孢氨苄C.庆大霉素D.羧苄西林E.红霉素24.鼠疫首选A.链霉素B.卡那霉素C.庆大霉素D.林可霉素E.红霉素25.链霉素引起的神经肌肉毒性反应用下列何药治疗A.肾上腺素B.去甲肾上腺素C.氢化可的松D.葡萄糖酸钙E.异丙肾上腺素26.可影响幼儿骨骼和牙齿发育的是A.庆大霉素B.四环素C.青霉素D.链霉素E.新霉素27. 伤寒、副伤寒首选:A.氨苄霉素B.四环素C.氯霉素D.链霉素E.复方新诺明28.立克次体引起的斑疹伤寒可选用A.青霉素E.四环素29.通过抑制DNA回旋酶发挥作用的药物是A.红霉素B.环丙沙星C.四环素D.氯霉素E.磺胺嘧啶30.磺胺类药物的抗菌作用机制是抑制A.二氢叶酸合成酶B.二氢叶酸还原酶C.四氢叶酸还原酶D.一碳单位转移酶E.叶酸还原酶31.抑制细菌二氢叶酸还原酶的抗菌药物是A.磺胺类B.甲氧苄啶C.诺氟沙星D.庆大霉素E.呋喃唑酮32.各型结核病的首选药是A.链霉素B.利福平C.异烟肼D.乙胺丁醇E.吡嗪酰胺的目的是33.应用异烟肼时,常合用维生素B6A.增强疗效B.预防周围神经炎C.延缓耐药性D.减轻肝损害E.预防过敏反应34. 异烟肼和利福平合用易造成A.配伍禁忌B.过敏反应C.肝毒性增强D.易形成耐药性E.增强中枢毒性35. 可引起视神经炎的抗结核药是A.利福平C.异烟肼D.乙胺丁醇E.吡嗪酰胺36.对氨基水杨酸钠的突出优点是A.抗菌力强B.穿透力强C.抗菌谱广D.耐药性产生较慢E.肝损害较小37.碘酊用于皮肤消毒的浓度为A. 1%B. 2%C. 3%D. 5%E. 10%38. 乙醇在何种浓度(按体积计)下抗菌作用最强A. 50%B. 30%C. 75%D. 40%E. 90%39. 突触间隙乙酰胆碱灭活的方式是A. 被ChE水解B.被MAO氧化C.被COMT氧化D.被突触前膜再摄取E.被突触后膜再摄取40. 下列哪种效应是通过激动M受体实现的A. 瞳孔扩大B.支气管扩张C.心脏兴奋D.胃肠平滑肌收缩E.骨骼肌收缩受体主要分布在41.β1A.骨骼肌B.支气管C.胃肠道平滑肌D.心肌E.腺体42.β受体激动可引起2A.皮肤、粘膜血管收缩B.胃肠平滑肌收缩C.瞳孔缩小D.腺体分泌增加E.支气管扩张43. 下列哪种表现属于α效应A.皮肤、粘膜及内脏血管收缩B.骨骼肌兴奋C.心肌收缩力增强D.支气管扩张E.瞳孔缩小44.重症肌无力首选A.毛果芸香碱B.山莨菪碱C.新斯的明D.东莨菪碱E.毒扁豆碱45.下列哪项作用与阿托品阻断M受体无关A.平滑肌松弛B.腺体分泌减少C.瞳孔散大D.心脏兴奋E.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46.阿托品对下列平滑肌松弛作用最显著的是A.胃肠道括约肌B.胆管、输尿管C.子宫D.支气管E.痉挛状态的胃肠道平滑肌47.阿托品抗感染性休克的机制是A.收缩血管升高血压B.抗菌、抗毒作用C.扩张支气管,解除呼吸困难D.兴奋心脏,增加心输出量E.解除血管痉挛,改善微循环,增加重要脏器的血流量48.阿托品用于麻醉前给药的主要目的A. 增强麻醉药的作用B.兴奋呼吸中枢C.预防心动过速D.减少呼吸道腺体分泌E.松弛胃肠平滑肌49.阿托品中毒死亡的主要原因A.循环衰竭B.呼吸麻痹C.血压下降D.休克E.中枢兴奋50.具有明显镇静作用的M受体阻断药是A.阿托品B.东莨菪碱C.山莨菪碱D.丙胺太林E.后马托品51.最适宜于治疗感染中毒性休克的是A. 肾上腺素B. 多巴胺C. 去甲肾上腺素D.异丙肾上腺素E. 去氧肾上腺素52.过敏性休克首选A.多巴胺B.去甲肾上腺素C.肾上腺素D.多巴胺E.间羟胺53.心跳骤停时,应首选何药抢救A. 酚妥拉明B.多巴胺C.去甲肾上腺素D.肾上腺素E.普萘洛尔54.可翻转肾上腺素升压效应的药物是A.阿托品B.酚妥拉明C.普萘洛尔D.新斯的明E.毛果芸香碱55.防治腰麻及硬膜外麻醉引起的低血压可选用A.肾上腺素B.去甲肾上腺素C.麻黄碱D.异丙肾上腺素E.酚妥拉明56.多巴胺扩张肾和肠系膜血管的机制是A.兴奋β受体B.兴奋α受体C.兴奋M受体D.兴奋DA受体E.兴奋N受体57.可替代去甲肾上腺素治疗休克的是A.肾上腺素B.酚妥拉明C.异丙肾上腺素D.多巴胺E.间羟胺58.去甲肾上腺素静滴时外漏导致局部缺血可选用A.酚妥拉明B.异丙肾上腺素C.山莨菪碱D.氯丙嗪E.多巴胺59.酚妥拉明扩张血管的作用是由于A.激动α受体B.阻断α受体C.激动β受体D.激动DA受体E.激动M受体60.下列药物中禁作皮下和肌肉注射的是A. 肾上腺素B. 麻黄碱C. 去甲肾上腺素D. 间羟胺E. 异丙肾上腺素61.肾上腺素与局麻药合用的目的是A. 使局部血管收缩而止血B. 防止过敏C. 防止低血压D. 防止心脏骤停E. 延长局麻药作用时间,减少局麻药吸收中毒62.治疗胆绞痛宜选用A. 阿托品B. 吗啡C. 阿托品+哌替啶D. 阿托品+阿司匹林E. 哌替啶63. 有机磷中毒解救A. 阿托品B. 解磷定C. 阿托品+氯解磷定D. 碘解磷定E. 氯解磷定64. 治疗有机磷中毒阿托品不能缓解的症状是A. 出汗B. 消化道症状C. 骨骼肌震颤D. 呼吸困难E. 瞳孔缩小受体主要分布于65. N2A. 骨骼肌B. 肾上腺髓质C. 括约肌D. 睫状肌E. 心肌66.酚妥拉明可以应用于治疗顽固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主要原因是A.兴奋心脏,加强心肌收缩力,使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加B.抑制心脏,使其得到休息C.扩张肺动脉,减轻右心后负荷D.扩张外周小动脉,减轻心脏后负荷E.扩张外周小静脉,减轻心脏前负荷67.出血性休克伴有心肌收缩力减弱、尿量减少,宜选择使用哪一种拟肾上腺素药A.肾上腺素B.去甲肾上腺素C.异丙肾上腺素D.多巴胺E.麻黄碱68.异丙肾上腺素所致的药理作用是A.兴奋心脏,升高收缩压和舒张压,松弛支气管平滑肌B.兴奋心脏,升高收缩压,降低舒张压,松弛支气管平滑肌C.兴奋心脏,降低收缩压,升高舒张压,松弛支气管平滑肌D.兴奋心脏,升高收缩压和舒张压,收缩支气管平滑肌E.兴奋心脏,降低收缩压和舒张压,松弛支气管平滑肌69.去甲肾上腺素治疗上消化道出血时的给药方法是A.静脉滴注B.皮下注射C.肌内注射D.口服E.静脉推注70.对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诊断性治疗可选用A.肾上腺索B. 去甲肾上腺索C.异丙肾上腺素D.酚妥拉明E.普萘洛尔71.既有局麻作用,又有抗心律失常作用的药物是A.普鲁卡因B.利多卡因C.丁卡因D.布比卡因E.硫喷妥钠72. 应用局麻药必须做皮试的药物是A.普鲁卡因B.利多卡因C.丁卡因D.布比卡因E.硫喷妥钠73. 普鲁卡因不宜用于A.表面麻醉B.浸润麻醉C.传导麻醉D.蛛网膜下腔麻醉E.硬膜外麻醉74. 丁卡因不宜用于A.表面麻醉B.浸润麻醉C.传导麻醉D.蛛网膜下腔麻醉E.硬膜外麻醉75. 局麻药液中禁止加入少量肾上腺素的情况是A.面部手术B. 胸部手术C.下腹部手术D.指、趾末端手术E.颈部手术三.填空题:1.长期应用受体拮抗药,可使相应受体数量,这种现象称为,突然停药可产生。

1药物的基本作用

1药物的基本作用

1药物的基本作用:(1)基本表现:兴奋、抑制;(2)基本作用方式:局部作用、吸收作用(全身作用)、直接作用、间接作用。

(3)药物的选择性2药物的治疗作用与不良反应:治疗作用:对因治疗:药物的作用在于消除疾病的原发治病因子,中医称为治本。

对症治疗:。

改善疾病症状,中医称治标。

不良反应:副作用:指药物在常用治疗剂量时产生的与治疗无关或对机体危害不大的不良反应。

毒性作用:用药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引起的。

变态反应:即过敏反应,本质是免疫反应。

继发性反应:药物治疗作用引起的不良后果。

后遗效应: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值以下的残存药理反应。

3 特异性受体的特性:饱和性、特异性、可逆性受体调节的方式:脱敏、增敏4 药物作用的非受体机制:(1)对酶的作用,药物的许多功能都是通过影响酶的功能来实现的。

(2)影响离子通道,NA K CA离子对核酸的作用,核酸代谢影响神经递质体内自身活性物质参与或干扰细胞代谢,磺胺类药物由于阻断细菌的叶酸代谢而抑制其生长繁殖影响免疫功能,左旋咪唑有免疫增强作用,环孢素有免疫抑制作用理化条件的改变,甘露醇高渗溶液的脱水作用5 药物的转运作用生物膜结构,液态镶嵌模型转运的方式及分子机制,一被动转运:简单扩散(顺浓度梯度,不耗能,扩散过程与细胞代谢无关,没有饱和现象,扩散速率取决于膜两侧的浓度梯度和药物的脂溶性,浓度越高,脂溶性越强,扩散越快)滤过(水溶性极性和非极性物质通过水通道滤过的方式)二主动转运载体介导的逆浓度梯度或逆电化学梯度的转运过程,载体与被转运物质发生迅速可逆的相互作用,对转运物质有相当高的选择性。

三异化扩散载体介导,具有饱和性和竞争性四胞饮吞噬作用五离子对转运6 药物在体内的过程吸收——分布——生物转化——排泄吸收:是指药物从用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吸收途径:1内服给药主要吸收部位是小肠,对于固体型制剂,吸收前药物首先从剂型中释放出来,这是一个限速步骤,常常控制吸收速率,一般溶解的药物或液体剂型较易吸收影响因素:排空率PH 胃肠内容物的充盈程度(大量的食物可以稀释药物从而降低浓度影响对药物的吸收)药物的相互作用(有些金属或矿物质可与四环素类药物发生螯合作用,阻碍药物的吸收或使药物失活)首过效应(内服药物从门静脉吸收系统进入肝脏,在肝药酶、胃肠道酶和微生物的联合作用下进行首次代谢,是进入全身循环的药量减少的现象)2 注射给药(静脉注射、肌内和皮下注射)3 呼吸道给药气体或挥发性液体麻醉药和其他气雾剂药物可通过呼吸道吸收4 皮肤给药浇淋剂(两个条件,一是药物必须从制剂机制中溶解出来,然后穿过角质层和上皮细胞,二是由于通过被动扩散吸收,故药物必须是脂溶性)分布指药物从全身循环转运到各器官、组织的过程一与血浆蛋白结合以游离型和结合型两种方式,二组织屏障(血脑屏障、胎盘屏障)生物转化药物在体内经化学变化生产代谢产物的过程:分两步,第一步包括氧化、还原、水解,第二步为结合反应排泄药物的代谢产物或原型通过各种途径从体内排出的过程肾排泄:肾小球滤过、肾小管分泌、肾小管重吸收胆汁排泄:肝肠循环(从胆汁排泄进入小肠的过程中,某些具有脂溶性的药物如西环素类可被直接重吸收,另一些与葡萄糖醛酸的结合物则可被肠道微生物的B-葡萄甘酸酶水解并释放出原型药物,然后被重吸收)乳腺排泄:注意弃奶期。

药物的基本作用和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1

药物的基本作用和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1

药物的基本作用预习报告一、名词解释1.局部作用(local action)和吸收作用(absorptive action)局部作用:根据药物作用部位,无需药物吸收而在用药部分发挥的直接作用,称为局部作用。

吸收作用:药物由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称为药物吸收,也称为吸收作用。

2.兴奋(excitation)和抑制(inhibition)兴奋:凡能使机体机能活动增强。

抑制:能使机体机能活动减弱。

3.治疗作用(therapeutic action)和不良反应(adverse reaction)治疗作用:能达到防治效果的作用。

不良反应:与用药目的无关,并为患者带来不适应或者痛苦的反应。

二、填空题1.药物基本作用的表现为兴奋作用和抑制作用,作用的结果为防治作用和不良反应。

2.局麻药作用的机制是阻滞Na+内流,局部麻醉的方法有表面麻醉、局部浸润麻醉、传导麻醉、脊髓麻醉、区域阻滞麻醉。

3.常用的局麻药有盐酸普鲁卡因,盐酸利多卡因、盐酸丁卡因,不用于表面麻醉的是普鲁卡因,不用于浸润麻醉的是丁卡因,不用于腰麻的是利多卡因。

三、简述题简述地西泮的作用特点、作用机制及主要的药理作用及用途。

答:1、作用特点:缩短睡眠诱导时间、延长睡眠持续时间、安全范围大2作用机制:地西泮能增强中枢抑制性神经递质GABA的神经传递功能和突触抑制效应。

地西泮与其受体结合后,进而促进GABA与GABA受体结合,从而使Cl-通道开放的频率增加,使更多的Cl-内流,产生中枢抑制效应。

3药理作用和用途:(1)抗焦虑作用:可用于治疗焦虑症。

(2)镇静催眠作用:可用于镇静、催眠和麻醉前给药。

(3)中枢性肌肉松弛作用:可用以缓解多种由中枢神经病变引起的肌张力增强或由局部病变所致的肌肉痉挛(如腰肌劳损)。

(4)抗惊厥、抗癫痫作用:可用于小儿高热惊厥及药物中毒性惊厥;静脉注射本药是治疗癫痫持续状态的首选措施。

药物的基本作用实验时间5月9日报告时间5月9日成绩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了解药物的兴奋作用、抑制作用、局部作用和吸收作用等。

第二章药物效应动力学

第二章药物效应动力学

第二章药物效应动力学学习目标1.掌握药物的基本作用、副作用、毒性反应、效价、效能、向上调节、向下调节、激动药、拮抗药2.熟悉药物作用的方式、药物作用的两重性、药物的量效关系等。

3.了解其他内容。

基础知识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研究药物的作用及作用机制。

一、药物作用和药物效应:药物作用:始发于药物与机体细胞之间的分子反应。

药物效应:继发于药物作用之后的机体功能(或)形态的变化。

(一)药物的基本作用:药物对机体原有功能活动的影响,包括兴奋作用和抑制作用。

兴奋作用:凡使原有功能活动增强的作用。

抑制作用:凡使原有功能活动减弱的作用。

(二)药物作用的主要类型。

1.药物的选择作用:药物在治疗剂量时只对某一个或某几个组织器官产生明显作用,而对其它组织器官无作用或无明显作用。

2.局部作用和吸收作用:局部作用:药物吸收入血之前,在用药部位所呈现的作用。

吸收作用:药物从给药部位吸收入血后,随着血液循环分布到组织器官所发生的作用。

3.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直接作用:药物在分布的组织器官直接产生的作用。

间接作用:直接作用引发的其它作用。

4.药物的两重性(二重性):药物在使用过程中在发挥治疗作用的同时,也会产生一定的不良反应。

(1)治疗作用:凡符合用药目的或能达到防治效果的作用。

①对因治疗:用药目的在于消除原发致病因子,彻底治愈疾病。

②对症治疗:用药目的在于改善疾病的症状。

(2)不良反应:凡不符合用药目的或给病人带来痛苦与危害的药物反应。

①副作用:药物在治疗量时出现与用药目的无关的、切随治疗目的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对机体产生不适感觉的作用。

②毒性反应:用药剂量过大、用药时间过长或机体对药物敏感性过高时,药物对机体产生的危害性反应。

包括:致突变、致畸、致癌。

③变态反应(过敏反应):药物作为抗原和半抗原所引发的病理性免疫反应。

④后遗效应: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

⑤停药反应:长期应用某些药物,突然停药使原有疾病迅速重现或加剧的现象。

实用药物学基础

实用药物学基础
答:1、抗高血压药有利尿药、钙通道阻滞药、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断药、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药、血管扩张药
2、常用的一线降压药:1、利尿药:氢氯噻嗪、呋塞米
2、 钙拮抗药:硝苯地平、氨氯地平
3、β受体阻断药:普萘洛尔、美托洛尔
4、ACE抑制药:卡托普利、雷米普利
3、钙拮抗药:维拉帕米、地尔硫卓、硝苯地平
13、抗心律失常药:1、钠通道阻滞药:奎尼丁、普鲁卡因胺、苯妥英钠
2、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普萘洛尔、美托洛尔
3、延长动作电位时程药:胺碘酮、溴苄胺
药物的基本作用:兴奋作用和抑制作用
药物作用的主要类型按作用方式: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按作用部位分:局部作用和吸收作用
防治作用:预防作用、治疗作用、对因治疗、对症治疗(并掌握其的代表例子)
不良反应:副反应、毒性反应、后遗反应、停药反应、变态反应、特异质反应、继发反应
30、化学合成抗感染药:1、喹诺酮类:吡哌酸、诺氟沙星、环丙沙星、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司帕沙星
2、磺胺类及抗菌增效剂:磺胺嘧啶、磺胺二甲嘧啶、甲氧苄啶
31、抗结核病药物: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链霉素、对氨基水杨酸
32、抗寄生虫药物:1、驱肠虫药:阿苯达唑
2、抗血吸虫药:吡喹酮
知识2
4、抗缓慢型心律失常
5、抗休克
6、解救有机磷酸酯类中毒
2、简述肾上腺素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药理作用:1、心脏 激动受体,心脏兴奋性增加,心收缩力加强,传导加快,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加。舒张冠脉,改善心肌血供。
2、血管 激动?受体,皮肤、粘膜、肠系膜、肾血管收缩显著。
2、抢救休克
3、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过敏性休克

药物的基本作用

药物的基本作用

药物的基本作用【实验预习】药物作用与药理效应,治疗效果与不良反应。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了解药物的兴奋、抑制、局部、吸收作用等。

【实验原理】药物的基本作用除包括药物作用(drug action)和药理效应(pharmacological effect)外,还包括局部作用和吸收作用。

药物作用结果又包括治疗效果(简称疗效,therapeutic effect)和不良反应(adverse reaction)两方面。

普鲁卡因(procaine)是最常用的局部麻醉药(local anaesthetics),通过局部给药可阻断用药局部神经细胞膜上的钠通道而抑制神经冲动的传导和产生,由此产生局部麻醉作用。

但吸收过多又可以产生惊厥(兴奋)等中毒症状。

地西泮(diazepam)是苯二氮卓类常用的镇静催眠药(sedative-hypnatics)。

其中枢神经系统作用是通过增强γ-氨基丁酸(GABA)对中枢的抑制作用而产生。

其作用机制是与中枢相应部位的苯二氮卓受体结合,氯离子通道开放增加,氯离子内流,突触后抑制效应增强。

【实验对象】家兔。

【实验器材与药品】注射器(5ml),5%盐酸普鲁卡因溶液,0.5%地西泮溶液,2%硫喷妥钠溶液。

【实验方法与步骤】1.取兔1只称重,先观察其正常活动情况,如四肢站立和行走姿态,并用针刺其后肢,测试有无痛觉反射。

2.由一侧坐骨神经周围(使兔做自然俯卧式,在尾部坐骨脊与股骨头间摸到一凹陷处)注入5% 盐酸普鲁卡因溶液1ml/kg。

2 min~3 min后观察和测试同侧后肢有无运动和感觉障碍,并与对侧相比较。

3.待局部作用明显后,肌内注射5%盐酸普鲁卡因1 ml/kg,观察中毒症状(惊厥)出现与否4.待出现明显中毒症状时,立即由耳缘静脉注射0.5%地西泮溶液0.5 ml/kg 或2%硫喷妥钠溶液0.5 ml/kg,至肌肉松弛为止。

5.记录观察结果,并分析其作用机制。

【实验注意事项】局麻坐骨神经部位要找准确,否则影响实验结果。

药物的基本作用

药物的基本作用

药物的基本作用药物是指能够治疗、预防或缓解疾病的物质,它们可以通过口服、注射、外用等方式进入人体,发挥其作用。

药物的基本作用是通过影响人体的生理、生化过程,调节疾病状态,使人体恢复健康。

一、药物的分类根据药物的性质、用途和作用机制,药物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别。

例如,按照药物的来源,可以分为天然药物和合成药物;按照药物的化学结构可分为生物碱类、激素类、抗生素类、维生素类等;按照药物的作用机制可分为对症治疗药物和调节病理状态的药物等。

二、药物的基本作用药物的基本作用是通过影响人体的生理、生化过程,调节疾病状态,使人体恢复健康。

药物可以发挥以下作用:1. 抗菌作用:抗生素是指能够杀死或抑制细菌生长的药物。

抗生素可以通过破坏细菌的细胞壁、干扰细菌的代谢过程等方式发挥作用,从而达到治疗细菌感染的目的。

2. 消炎作用:消炎药是指能够减轻炎症反应的药物。

消炎药可以通过抑制炎症介质的合成、降低血管通透性等方式发挥作用,从而减轻疼痛、肿胀等炎症症状。

3. 镇痛作用:镇痛药是指能够减轻疼痛的药物。

镇痛药可以通过抑制疼痛信号的传递、增加疼痛门控机制的抑制等方式发挥作用,从而减轻疼痛。

4. 免疫调节作用:免疫调节药是指能够调节免疫系统功能的药物。

免疫调节药可以通过增强或抑制免疫系统的反应,从而达到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缺陷病等目的。

5. 代谢调节作用:代谢调节药是指能够调节人体代谢过程的药物。

代谢调节药可以通过增加或减少代谢酶的活性、调节激素的分泌等方式发挥作用,从而达到治疗糖尿病、高血脂等代谢性疾病的目的。

6. 心血管作用:心血管药是指能够影响心血管系统功能的药物。

心血管药可以通过扩张或收缩血管、增加或减少心脏的收缩力和心率等方式发挥作用,从而达到治疗高血压、心绞痛等心血管疾病的目的。

7. 神经调节作用:神经调节药是指能够影响神经系统功能的药物。

神经调节药可以通过增加或减少神经递质的释放、调节神经元的兴奋性等方式发挥作用,从而达到治疗焦虑、抑郁等神经系统疾病的目的。

药物的基本作用

药物的基本作用
化学反应
非氧化还原反应,如酸碱反 应和沉淀反应等;
氧化还原反应,反应过程中 有电子的转移(或电子对的 偏移),反应物和生成物在 前后的化合价发生了改变。
2 Part 氧化还原反应的特点
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在反应中有元素化合价变化的化学反应。 (1)实质:有电子的转移(得失或偏移); (2)特征:有元素化合价升降;
1 Part
常用元素的化合价
在离子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的数值就是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得失电子的数目,化合价的正负与离子所带电荷一致。
在共价化合物里,元素化合价的数值,就是这种元素的一个原 子跟其他元素的原子形成共用电子对的数目。化合价的正负由电子 对的偏移来决定。电子对偏向哪种原子,哪种原子就为负价;电子 对偏离哪种原子,哪种原子就为正价。
8.继发反应和后遗反应
继发反应是指由药物的治疗作用引 发的不良后果。后遗反应是指血药浓 度已降到有效值以下仍然残留的药物 效应。
1 Part
常用元素的化合价
什么是化合价?化合价与物质的组成有怎样的联系?
物质
HCl
原子个数比
1:1
H2O
NaCl
Fe2O3
2:1
1:1
2:3
结论: 元素的化合价是元素的原子之间形成化合物时表现出来的 一种性质,用来表示原子间化合的数目。化合价有正价和负价。
治疗作用一般分为对症治疗与对因治疗。对 症治疗的目的是改善疾病症状但并不能消除体 内的致病因素,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病因,只能 缓解症状,减轻病人的痛苦;对因治疗的目的 是消除致病因素,与对症治疗同样重要。
(二)药物不良反应的类型
1.副作用
使用正常剂量药物时,伴随着治疗作用出现的与治 疗目的无关的作用称为副作用。

药物的基本作用

药物的基本作用

药物基本作用:近年来国内外都注意到复方的药理研究。

根据中医基础理论,结合临床实践,对扶正培本、活血化瘀、理气开郁、通里攻下和清热解毒等治则,结合复方进行了系统探索,以期了解其共性和特性。

解表药:凡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解表药;解表药一般都具有发汗的功效,通过发汗而达到发散表邪,以解除表证的目的。

部分药物兼有利尿退肿、止咳平喘、透疹和止痛等作用。

所谓表证,就是指病在浅表。

多见于外感初期,肺部受邪,症状有恶寒、发热头痛、无汗或有汗、鼻塞、咳嗽、苔薄白、脉浮等。

相当于现代医学的上呼吸道感染及传染病初期的症状。

表证是由外邪侵犯肌表所引起,可分表热证和表寒证两型。

后者又有表实与表虚之别。

发热、无汗、恶寒、脉浮紧等寒象较明显的为表实证、以麻黄汤主之;发热、自汗、恶风、脉浮缓等寒象较轻的为表虚证,以桂枝汤主之。

表热证是指发热为主;既不恶寒,又不恶风,口渴、咽痛、舌质红、脉浮数等热象较明显的表证,以桑菊饮、银翘散主之。

解表药根据其性味和临床功效的不同,可分为发散风寒药和发散风热药两类。

发散风寒药多属辛温,故又名辛温解表药,适用于风寒表证,代表药物有麻黄、桂枝、荆芥、防风等;发散风热药多属辛凉,故又名辛凉解表药,适用于风热表证,代表药物有柴胡、葛根、牛蒡子、薄荷、菊花等。

据近代研究,认为解表作用与以下药理作用有关.发汗作用:祖国医学认为本类药物一般都有发汗或促进发汗的作用,通过发汗使表邪从汗而解,有所谓“其在皮者汗而发之”,“体若燔炭,汗出而散”的理论,可见发汗是中医治疗表证的重要治法之一。

解表药中以发散风寒药类的发汗作用较强调,其中以麻黄配桂枝的作用尤为显著,如麻黄汤就是一典型发汗方剂。

麻黄中所含挥发油有发汗作用,近有资料证实麻黄碱和麻黄水溶性提取物能促使实验动物发汗。

生姜的挥发油和辛辣成分(姜酚及姜烯酚)能使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

受寒后煎服生姜汤则感觉全身温暖,说明生姜能改善体表血循环而协助发汗。

药物的基本作用名词解释药理学

药物的基本作用名词解释药理学

药物的基本作用名词解释药理学药物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可以治疗疾病、缓解症状,甚至可以预防一些常见的健康问题。

然而,我们对于药物的了解往往只停留在使用过程中,忽略了背后的科学原理和机制。

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如何影响生物体的学科,它揭示了药物的基本作用和作用机制,为我们更好地使用药物打下了基础。

1. 药物的基本作用:药物的主要作用包括治疗疾病、缓解症状以及预防疾病。

治疗疾病是药物的最常见作用之一,通过抑制病原体或调节机体功能,药物可以帮助我们恢复健康。

例如,抗生素可以杀死细菌,从而治疗感染性疾病;抗癌药物可以抑制肿瘤生长,用于癌症治疗。

缓解症状是另一种重要的药物作用,例如止痛药可以缓解疼痛,降低不适感。

此外,一些药物还可以用于疾病的预防,如疫苗可以预防传染病的发生。

2. 药理学的研究对象:药理学主要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的作用机制。

生物体是药物作用的对象,它可以是人类、动物,甚至是微生物。

研究的范围涵盖了整个生物体,从分子水平到器官水平,从细胞到组织,从个体到群体。

通过对不同生物体的反应观察和研究,药理学可以揭示药物与生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3. 药物的作用机制:药物的作用机制是指药物与生物体发生相互作用,从而导致特定效应的过程。

药物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发挥作用,其中最常见的是与生物体内的靶点结合。

靶点可以是蛋白质、酶、激素受体等,药物通过与这些靶点结合,改变其功能,从而产生相应的效应。

例如,β受体阻滞剂可以与β受体结合,阻断其激活信号,从而降低心率和血压。

此外,药物还可以通过改变细胞信号传导通路、调节基因表达等方式影响生物体的功能。

4. 药理学的应用:药理学的研究成果可以应用于药物研发、药物治疗和药物安全等方面。

药物研发是药理学的重要应用领域之一,通过了解药物的作用机制,科学家可以设计新的药物分子,提高疗效和减少副作用。

药物治疗是药理学的主要应用之一,它与临床医学密切相关,通过合理使用药物,医生可以治疗疾病,帮助患者康复。

名词解释 药物的作用

名词解释 药物的作用

名词解释药物的作用药物的作用药物,作为人类为了治疗疾病和维护健康而创造出来的一种特殊物质,具有广泛的应用范围和丰富的作用机制。

本文将探讨药物的作用,从不同的角度解释其在医学领域中的重要性和价值。

一、药物的定义与分类药物,顾名思义即用来治疗疾病或缓解症状的物质。

根据其来源和性质的不同,药物可分为天然药物和合成药物。

天然药物包括植物提取物、动物制品和矿物质等,而合成药物则是通过化学方法合成的化合物。

药物还可以按照其作用机制进行分类,例如抗生素、抗炎药物、镇痛药物等。

二、药物治疗的基本原理药物治疗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影响人体内的生物过程,从而对疾病产生治疗效果。

药物通过与人体的组织和器官发生相互作用,改变生理过程的方式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往往与某种异常的生物过程有关,而药物的作用则是调节这些异常的生物过程,达到治疗的效果。

三、药物的直接作用药物的直接作用是指药物与体内的生物分子发生特定的相互作用,直接影响其功能。

例如,抗生素通过干扰细菌细胞壁合成、核酸合成等过程,从而抑制细菌的生长和繁殖,达到杀灭细菌的目的。

此外,药物还可以通过与受体结合,激活或抑制某些信号通路,调节人体内生物分子的活性,从而影响生理过程。

四、药物的间接作用除了直接作用之外,药物还可以通过间接作用产生治疗效果。

这种作用方式主要是通过调节机体的免疫系统、代谢功能或者改善人体内的微环境,来间接影响疾病的发展和进程。

例如,抗炎药物通过抑制炎症反应,减轻组织损伤和炎症症状,从而缓解炎症性疾病。

这种间接作用既可以是通过影响细胞内的信号通路,也可以通过调节机体整体的反应和免疫系统来实现。

五、药物的副作用和安全性药物的作用不仅仅局限于治疗疾病,它们也可能对人体产生一些不良反应,即副作用。

副作用是药物使用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它的发生可能是由于药物与人体的相互作用导致的。

为了保证药物的安全性,医生在使用药物之前需要评估其治疗效果和副作用之间的平衡,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预防和减轻可能的副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物的基本作用名词解释
药物是人类长期以来为治疗疾病和保护健康所使用的一种重要工具。

在医学领域,药物的基本作用是通过各种机制对人体产生影响,以达到治疗、预防、诊断和缓解症状的目的。

本文将对药物的基本作用名词进行解释,从理解药物的基本作用角度展开叙述。

1. 治疗作用:药物的治疗作用是指通过改变人体的生理功能,抑制或杀灭致病
微生物,减轻或消除疾病症状,并促进康复。

药物通过各种途径,例如影响细胞内信号通路、调节免疫反应、改变神经传递等,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常见的治疗作用包括抗菌、抗病毒、镇痛、抗炎等。

2. 预防作用:药物的预防作用是指通过给予特定药物,阻断疾病的发生或减少
患病风险。

例如,疫苗可以通过激活人体免疫系统,培养产生特异性抗体,从而提高抵抗疾病的能力。

此外,一些预防性药物,如抗病毒药物,可以帮助预防某些感染性疾病的传播和扩散。

3. 诊断作用:药物的诊断作用是指通过给予特定药物,以观察人体对药物的反
应来确定某种疾病的存在或排除。

这类药物通常包括显影剂、造影剂等,能够在体内产生特定的影像,帮助医生进行诊断。

例如,通过注射口服葡萄糖溶液,使用放射性核素标记,在显像仪上观察代谢情况,可以帮助诊断肿瘤、心脏病等。

4. 缓解作用:药物的缓解作用是指通过给予特定药物,减轻疾病或不适症状,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这类药物通常用于慢性病、症状性疾病等,以减轻疼痛、缓解剧烈症状为主。

例如,镇痛剂可以通过干扰神经传递途径,减少疼痛信息的传递,从而缓解疼痛感。

5. 支持作用:药物的支持作用是指通过给予特定药物,维持生命体征的稳定,
支持身体机能的正常运作。

这类药物通常用于急救、危重病患者以及术后恢复等情
况。

例如,输液药物可以通过提供营养、水分等,维持正常的生理代谢,支持身体的正常功能。

药物的基本作用决定了其在医疗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通过理解药物的各种作用,人们可以更好地应用药物,提高药物治疗效果,减少潜在风险。

然而,药物使用存在一定的风险和不良反应,应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并根据个人情况进行监测和调整。

只有在安全、有效的前提下,药物才能发挥其治疗、预防、诊断和缓解疾病的基本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