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历史文化典故
苏州历史文化介绍
![苏州历史文化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d55c0f3d43323968011c92b2.png)
阖闾,政治家伍子胥、军事家孙武;铸剑大师干将,莫邪;
•
汉代文学家严忌、吴国大将陆逊及其子陆抗,三国天文学家陆绩,南北朝书画家
张僧繇、陆探微,文字训诂学家顾野王,两晋文学家陆机;
•
唐代诗人陆龟蒙,唐代诗人、画家、鉴赏家顾况,“草圣”张旭、孙过庭,雕塑
家杨惠之,后晋商业家窦禹钧(五子登科典故),宋代政治家、文学家范成大、军事
?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出版家毛晋传奇名妓陈圆圆柳如是董小宛散文家归有光清代诗人吴梅村钱谦益娄东画派四王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文学批评家毛宗岗金圣叹沈德潜明晚期苏州玉雕大师陆子冈明末清初光学家孙云球经学家惠栋医学家叶桂薛雪书画家金石学家古文学学家吴大澄赵古泥清代帝师政治家翁同和外交家洪钧赛金花中国资本主义改良代表人物王韬近现代?近代民主人士柳亚子苏州七君子沈钧儒李公仆沙千里史良王造时章乃器邹韬奋史学家顾颉刚现代文学家和教育家叶圣陶刺绣大师沈寿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
• 南宋立国江南,将相士大夫多喜卜居吴 中。名将韩世忠的住宅即旧为北宋诗人 苏舜钦所有的沧浪亭,韩氏夫妇身后亦 埋骨于灵岩山麓。余如、范成大之与石 湖,史正志之与石卷堂,均为著例。经 济亦在五代北宋的基础上,续有发展。 范成大著《吴郡志》,谓:“谚曰:天 上天堂,地下苏杭。又曰:苏湖熟,天 下足。”盖南宋之时,苏杭富庶实甲于 天下。 元改平江府为平江路。元末,张士诚取 平江,改称隆平府,居此十一年。元至 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军破苏州, 攻围近一年,战祸亦复不轻。明初,太 祖恨吴人附张氏,赋税特重,并多次迫 迁富民赴临濠(凤阳)。宣德年间,周忱、 况钟屡请减免,户部均不肯执行。正统 元年(1436年),方有所改。明以吴县、 长洲为苏州府治所。清雍正二年(1724 年),复分长洲县设元和县,自此一城遂 有三县。辛亥革命后,并三县为一,只 设吴县。解放后为苏州市。 宋元明清四代均倚江南漕粮为命脉,苏 州所供,冠于各地。文化尤称发达,前 后曾出进士二千四百人、状元三十六人。 自北宋范仲淹以来,尤盛于文艺。明代 绘画有吴门派,以沈周、文徵明、唐寅、 仇英为代表。晚明清初评点小说蔚成风 气,评《三国演义》的毛宗岗为长洲人,
苏州园林的历史故事
![苏州园林的历史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b2b1787a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38.png)
苏州园林的历史故事苏州园林是中国传统园林的代表,以其精美的设计、美丽的景观和独特的文化意义而享誉世界。
它们不仅仅是美的集合,更是一个时空里的历史故事。
下面介绍几个与苏州园林相关的历史故事。
1. 寒山寺和拙政园之间的故事寒山寺位于苏州城南,和拙政园相隔不远。
这两个著名的景点之间有着一个令人心碎的故事。
传说明朝末年,南京被金兵攻陷,明朝最后的帝王崇祯皇帝在紫禁城上吊自杀。
他的遗孀,朱氏皇后,带着一对年幼的双胞胎儿子逃到苏州。
皇后得知苏州有个僧人寒山,他被认为有一种神奇的功力,可以令人重获新生。
皇后带着儿子来到寒山寺,请求寒山救活她的一个儿子。
寒山让儿子进入一间封闭的马厩,随后缝上了厚厚的布,然后再剪开布条,将儿子带出来。
然而,这个已经死去的儿子并没有复活。
皇后非常伤心,但她还是带着活着的儿子回到苏州。
皇后建造了拙政园来纪念她的死去的儿子。
这座园林也成为了皇后和她生活中的痛苦的象征。
而寒山寺虽然没有变成寺庙,却成为了苏州一处著名的风景区。
2. 清代乾隆皇帝和留园的故事留园是苏州园林中最具代表性的之一。
它建于清乾隆年间,是由当时的苏州知府刘墉为纪念他的父亲刘燮而修建。
据说乾隆皇帝在位时曾经到苏州巡视,他在参观留园时对园林的美丽和精致非常赞赏。
他对刘墉说,他愿意保留这个园林并赐予它“留园”的名字,以纪念他父亲的忠诚和刘墉对园林的恢复之功。
这个故事反映了乾隆对园林的喜爱,并且也展示了他对人才和艺术的赏识。
3. 平江路和一线天的故事平江路是苏州最古老的街道之一,也是旅游观光的热门地点。
这条窄窄的街道以其精美的古建筑和独特的风景而受到游客的喜爱。
在平江路的一段,有一条叫做“一线天”的小巷。
这个名字来源于巷子的宽度只能容纳一人通过。
据说,在明朝时期,这条巷子是苏州财主和官员上班的必经之路。
为了避免交通拥堵,官员特地设计了这个狭窄的巷子。
在这条巷子里,人们可以感受到古老的市井氛围和苏州人民的生活方式。
这也成了苏州园林和平江路的一种对比,展示了苏州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苏州古城
![苏州古城](https://img.taocdn.com/s3/m/106b2d69011ca300a6c3905f.png)
苏州古城,古称吴,又叫阖闾大城,姑苏,平江,茂苑,吴门,东吴等,广义指苏州,狭义仅指苏州古城区。
苏州古城,面积14.2平方公里,是古代江南的大城市之一。
于公元前514年,吴王阖闾令伍子胥建城至今,2500多年,城址未变为世所罕见。
是中国最早的城市之一。
先后为春秋吴国,三国东吴(前期),元代农民政权周等政权都城。
苏州在春秋时期是吴国的政治中心;西汉武帝时为江南政治、经济中心,司马迁称之为“江东一都会”(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唐代是江南唯一的雄州;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南移,陆游称“苏常(州)熟,天下足”(陆游《奔牛水闸记》),宋人进而美誉为“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而苏州则“风物雄丽为东南冠”;明清时期又成为“衣被天下”的全国经济文化中心之一;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誉称苏州“乃红尘中第一等富贵风流之地”。
苏州古城的位置至今未变,与宋《平江图》(中国现存最早的城市平面图)相对照,总体框架、骨干水系、路桥名胜基本一致,这在世界上是罕见,苏州也是中国最精致的城市,古城基本保持着古代“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格局、“三纵三横一环”的河道水系和“小桥流水、粉墙黛瓦、古迹名园”的独特风貌,古城内宋代有河道82公里,桥314座;清末有河道58公里,桥241座;现存河道35.28公里,桥168座,是全国河道最长、桥梁最多的水乡城市,被马可·波罗称为“东方威尼斯”,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称赞为“鬼斧神工”。
1986年,国务院批复苏州总体规划时明确了“全面保护古城风貌,积极建设新区”的方针。
拥有2500多年悠久历史的苏州古城,全市已有9座园林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有500多个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60多处控制保护古建筑、800多处古构筑物。
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是世界物质和非物质“双遗产”集于一身的城市,为中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历史街区有平江历史街区、拙政园历史街区、怡园历史街区、西中市历史街区等;传统风貌地区有盘门地区、观前地区、十全街地区等;历史地段共有45个。
有关苏州虎丘的历史典故
![有关苏州虎丘的历史典故](https://img.taocdn.com/s3/m/4d09b7f6ad51f01dc281f19a.png)
三一文库()〔有关苏州虎丘的历史典故〕古人曾有评价苏州虎丘之特色,曾提出:“九宜”之说,称虎丘宜月、宜雪、宜雨、宜烟、宜春晓、宜夏、宜秋爽、宜落木、宜夕阳。
今天就给大家具体分享一下有关苏州虎丘的历史典故,希望读者喜欢。
有关苏州虎丘的历史典故▲【虎丘的由來】相传在 2400 年前的春秋时期,吴王阖闾在与越国的楔李大战中,不慎受伤,不久就死去了,死后数日他儿子将他葬于虎丘,据说,葬后三日有一只白虎蹲在山上,所以把“海涌山”改名为虎丘山。
▲【断梁殿】所谓断梁,便是说有一根梁是断的,那么让我们抬起头来仔细看一下这座殿门的正梁,它不是用一根整木,而是分两段接合而成的,中间有明显的拼缝在这里有一个传说,说是乾隆皇帝南巡时,下令修建虎丘庙门,时间非常的紧迫,准备上梁的时候,才发现原先准备作为大梁的大木料已经被作为顶梁锯成了两截。
由于限期的临近,无法另外寻找到木料,老木匠赛鲁班得到艺人的指点,用此巧构终于如期的完工。
乾隆皇帝非常的高兴。
▲【憨憨泉】相传梁代僧人的憨憨法师,是庙里的挑水和尚,自小患有眼疾,但是他耳朵灵心眼好,有一次他挑水经过这里,踩在了青苔上摔了一跤,他就想到是不是这个下面有泉水,于是他就在这里挖土寻找泉眼,村民们见他瞎折腾,就笑他傻,戏言道,“如果能挖出泉水,我就变成一只大青蛙守在这里”话音刚落,地下就冒出一股清泉喷到了憨憨法师的脸上,顿时感到一阵清凉,他的双眼又重见了光明,这个时候,憨憨法师发现那个农夫果然是变成了一只青蛙,久久的守在了古井旁。
▲【试剑石】吴王阖闾为了争霸天下,抓来当时最有名的铸剑高手干将、莫邪夫妇,要求他们一百天内铸造出天下独一无二的宝剑,王命难为,干将夫妇来到苏州当时的相门外日夜不停的冶炼,现在贯穿苏州古城东西的大道,故称干将路,就是为了纪念他们。
但三个月过去了,仍未如火纯青,紧要关头,莫邪跳入炉中,化作一缕青烟,终于铸成了干将、莫邪一对雌雄宝剑。
干将按期来到了海涌山,将雌剑莫邪献给了吴王。
苏州寒山寺的历史典故
![苏州寒山寺的历史典故](https://img.taocdn.com/s3/m/f91d4a8e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bd6ee75.png)
苏州寒山寺的历史典故苏州寒山寺,位于中国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东山街道寒山寺巷,是中国佛教的著名寺庙之一。
寒山寺建于东晋时期,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
这座古老的寺庙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还承载着许多典故和传说,给人们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印象。
寒山寺最著名的典故之一,是关于寺庙的命名的传说。
相传,东晋时期,有一位名叫寒山的僧人来到这座山上修行。
他修行时常常忍受苦寒,但他依然坚持修行,不为外界的干扰所动摇。
后来,他在这里建立了一座寺庙,并以自己的名字命名为寒山寺。
寒山寺的典故也与著名的佛教故事《寒山与拾得》有关。
相传,寒山寺的一位僧人在山上修行时,遇到了一个拾草为生的农夫,名叫拾得。
寒山问他:“你拾得什么?”拾得回答:“我拾得草木石头。
”寒山再问:“你拾得了这么多东西,有什么用?”拾得回答:“这些东西对我来说都有用。
”寒山听后大悟,领悟到了人生的真谛。
寒山寺还有一个著名的典故,与唐代文学家陆游有关。
相传,陆游曾经游历苏州,来到寒山寺。
他看到寺庙内的佛像上有许多蜜蜂,他觉得这样很不好,于是就用纸把佛像包了起来。
当他准备离开时,一个和尚对他说:“蜜蜂是佛的眷属,你为什么要把他们驱赶走?”陆游听后深感自己的错误,后来在他的诗中写到:“蜜蜂虽小,却有血肉之心。
”除了以上的典故,寒山寺还有许多与历史人物有关的故事。
例如,明代文学家冯梦龙曾在寒山寺修行,并在这里写下了许多名篇。
清代文学家纪昀也曾在寒山寺修行,并在这里完成了他的著名作品《太平御览》。
这些历史人物的故事,使寒山寺更加有了文化的底蕴。
寒山寺的历史典故不仅与文学艺术有关,还与佛教信仰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寒山寺是苏州地区佛教的重要中心,吸引了众多的信徒和游客前来参观。
每年的佛诞节和寺庙的重要节日,都会有许多人来到这里朝拜和祈福。
寒山寺的建筑风格也是其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寺庙内有许多古老的建筑,如山门、钟楼、鼓楼等。
这些建筑都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特色,给人一种宁静和庄严的感觉。
姑苏的历史典故
![姑苏的历史典故](https://img.taocdn.com/s3/m/fb4d44be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ff.png)
姑苏的历史典故
1、“姑苏”之称源于如下传说:夏朝,有一很有名望的谋臣叫胥,胥不仅很有才学,而且精通天文地理,因帮助大禹治水有功,深受舜王的敬重,封他为大臣,并把长江下游一大块富饶的吴地,册封给胥。
从此,吴中便有了“姑胥”之称。
后来年代久了,“胥”“苏”两字读音相近,于是“姑胥”渐渐演变成“姑苏”。
2、姑苏自有文字记载以来的历史已有4000多年,公元前514年建城,是长三角重要经济中心之一。
姑苏区是苏州的政治、教育、文化、旅游中心,也是苏州历史最为悠久、人文积淀最为深厚的中心城区。
浅谈苏州「拙政园」的历史典故
![浅谈苏州「拙政园」的历史典故](https://img.taocdn.com/s3/m/7df46f5f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ed.png)
拙政园是苏州园林中面积最大的古典山水园林,始建于明代正德四年(1509年)。
当时御史王献臣因官场失意而还乡,于是以大弘寺址拓建成园林。
名字取于《闲居赋》中的“此亦拙者之为政也”。
王献臣的仕途并不顺利,两次被东厂诬陷,虽为御史,但受过刑、下过狱,后来被贬为广东驿丞,再后来任永嘉知县。
罢官之后,郁郁寡欢。
他之所以取“拙政园”这个名字,寓意是想像潘岳一样,退隐林下,和陶渊明一样回归田园。
王献臣去世之后,他的儿子一夜豪赌,把宅子输给了徐氏,徐氏一家住了五代后废弃。
崇祯四年,侍郎王心一买了摘自东部的10亩荒地,再次修建园林。
后来的400年间,拙政园渐渐演变为三座园林。
东区的面积大约有31亩,园子的入口在南端,经过门廊、前院、过兰雪堂,便进入园内。
东侧是面积广阔的草坪,草坪洗面是土山,上面够木构亭,四周有流水。
西北有密植的黑松,林子的西侧为茶室,再西侧有复廊,上有漏窗透景。
中区是整个园子的精华,面积大约有18.5亩,其中水面占1/3。
早期的拙政园以“图”“记”“咏”传世,比较完整地勾画出园林的面貌和风格。
当时,拙政园占地约13.4公顷,规模比较大。
园多隙地,中亘积水,浚沼成池。
有繁花坞、倚玉轩、芙蓉隈及轩、槛、池、台、坞、涧之属,共有三十一景。
整个园林竹树野郁,山水弥漫,近乎自然风光,充满浓郁的天然野趣。
经历一百二十余年后,明崇祯四年(1631年)已荡为丘墟的东部园林归侍郎王心一所有。
王心一善画山水,悉心经营,布置丘壑,并以陶潜“归田园居”诗命名此园。
该园有放眼亭、夹耳岗、啸月台、紫藤坞、杏花涧、竹香廊等诸胜,可分为四个景区。
乾隆初年,拙政园东部园林以西又分割成中、西两个部分,其中,西部现有布局形成于光绪三年(1877年),由张履谦修葺,改名“补园”。
遂有塔影亭、留听阁、浮翠阁、笠亭、与谁同坐轩、宜两亭等景观。
又新建三十六鸳鸯馆和十八曼陀罗花馆,装修精致奢丽;中部是拙政园最精彩的部分。
虽历经变迁,与早期拙政园有较大变化和差异,但园林以水为主,池中堆山,环池布置堂、榭、亭、轩,基本上延续了明代的格局。
苏州的历史文化典故
![苏州的历史文化典故](https://img.taocdn.com/s3/m/781b523a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d5.png)
苏州的历史文化典故
苏州位于中国江苏省东南部,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被称为“人
间天堂”。
以下是关于苏州的一些历史文化典故。
苏州有着“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美称。
这个典故源自于宋朝
文学家陆游在他的一篇词作中所提到的苏州风景:“上有天堂,下有
苏杭”。
他以这句话形容了苏州和杭州两座城市的美丽景色和繁荣状况。
苏州古城内有许多古代的园林,其中最著名的是拙政园、留园、
沧浪亭等。
这些园林是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代表作品,被誉为“世界
园林之都”。
拙政园是一座古老而精致的私家园林,是中国四大名园
之一。
留园是苏州最大的园林,以其秀丽的山水景色而闻名。
沧浪亭
则位于苏州古城的滨河地带,是中国最古老的独立园林。
苏州还有许多古老的建筑和文化遗址。
其中最著名的是虎丘和平
江路古街。
虎丘是苏州的标志性景点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传说。
传说中的吴王夫差曾经在虎丘修建了一座宫殿,后来被鲧山大夫炸毁。
平江路古街是苏州最具特色的老街区之一,保留了大量的传统建筑和
文化风貌。
在文化方面,苏州被誉为中国园林之乡和丝绸之都。
苏绣是苏州
的传统手工艺品,以其精美的刺绣技艺而闻名于世。
苏州园林的建筑
风格和布局也体现了苏州人的独特的审美观念和建筑智慧。
总之,苏州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典
故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它既是一座美丽的园林城市,也是中国传统文
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苏州城门典故
![苏州城门典故](https://img.taocdn.com/s3/m/cb82a4f904a1b0717fd5dd73.png)
苏州古城地名典故观前街它就是道观前面的一条街。
想来古代道观前必是终日善男信女不绝,所以道观所在之处自然成为商业的中心。
这个观名为玄妙观,在宋代名天庆观。
因观内遍栽桃树,开花时灿若云锦,所以又名碎锦街。
到元代天庆观改名玄妙观,街名随即改为玄妙观前,后又演化为观前街。
山塘街唐代白居易任苏州刺史时发起开凿山塘,此街濒临于山塘河,故名山塘街。
伦敦路据《吴地记》载,吴王亲征东夷时,曾在此临时停顿憩息,宴赏军士。
后在此置馆建桥均以临顿命名。
路亦以此得名。
苏州人读的是‘伦敦路’,而且并非西凤东渐后崇洋才改读,以前就这样读,据专家考证是古音一直流传下来的原因。
乌鹊桥跨第三横河东段南侧平行分支,北堍连平桥直街,东侧滚绣坊,西侧长洲路,南堍出十全街,正对乌鹊桥路。
古名桥,与阖闾城同建,位于“子城”正门前直街上,建城之初,此处有吴王乌鹊馆,桥因馆得名。
唐白居易有“乌鹊桥红带夕阳”、“乌鹊桥高秋夜凉”“黄鹂巷口莺欲语,乌鹊桥头冰未消”等佳句。
宋扬备《上元诗》有“月满星移水照天,南飞乌鹊影翩翩”之句。
明高启也留下“乌鹊南飞月自明,恨通银汉水盈盈,夜来桥上吴娃过,只道天连织女行”的绝妙意境。
此桥虽历经兴衰,至清末民初犹规模宏伟为城内石拱桥之冠。
据称,桥拱之顶几与玄妙观三清殿等高。
桥纯用武康石构成,至为壮观。
太监弄明代有金玉、如意两太监在此居住,遂名太监弄。
西段曾名青年弄,因基督教青年会得名。
乐桥跨第二横河,贯通人民路中段,与干将路立交。
位于苏城中心,历来作为分界区划标志。
明清时期其东为长洲县、其西为吴县,今则其北为平江区,南属沧浪区。
古时是城内闹市之最,亦曾为戮人刑场,故亦名戮桥。
桥上原建汉肖王庙,以肖何制律,特于刑场祀之。
后民讳其名,去凶化吉,改作乐桥。
人民路宋代称大街。
后因形如卧龙遂称卧龙街,后改护龙街。
抗战胜利后,一度改为中正街,解放后更名为人民路,几经扩建,为南北向交通主干道之一。
为清末洋务派盛宣怀所辟,以石子铺路而名,是金阊区商业云集的一条步行街。
苏州历史典故大全
![苏州历史典故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b4073869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d1.png)
苏州历史典故大全《篇一:泰伯奔吴》在很久很久以前,苏州这地儿还不叫苏州呢。
那时候,有个叫泰伯的人,他呀,可真是个奇人。
我听老一辈的人讲,泰伯本是周部落首领古公亶父的长子。
按道理说,这首领的位置迟早是他的。
可是呢,他老爹古公亶父特别喜欢他的小儿子季历,为啥呢?因为季历有个儿子叫姬昌,也就是后来特别有名的周文王,这小娃娃从小就透着一股机灵劲儿,古公亶父觉得这娃将来肯定能成大事。
泰伯知道老爹的心思后,就跟他二弟仲雍商量:“兄弟啊,老爹明显是想把首领的位置传给季历,然后再传给姬昌呢。
咱们要是在这儿啊,老爹肯定不好做决定,而且说不定还会引起部落里的纷争。
”仲雍挠挠头说:“哥,那咋办呢?”泰伯一拍大腿说:“咱走呗,去个远点儿的地方,眼不见心不烦。
”于是啊,这兄弟俩就带着一群人,开始往南走。
那一路可不容易啊,风餐露宿的。
我就想象着他们那时候的样子,穿着粗布衣裳,头发乱乱的,脚下的鞋子都磨破了好几个洞。
他们走过了高山,趟过了河流,也不知道走了多久,就来到了咱们现在苏州这一片儿。
当时的苏州啊,还是一片蛮夷之地,到处都是荒草湖泊,当地人的生活方式也和泰伯他们原来的部落很不一样。
但是泰伯可没觉得沮丧,他带着人就在这儿住了下来。
他教当地人耕种,以前当地人种粮食那都是瞎种,收成不好,泰伯就手把手地教他们什么时候播种,怎么除草,怎么灌溉。
有一次,一个叫阿福的当地小伙子就跑来问泰伯:“泰伯大哥,为啥俺们按照以前的法子种粮食,就老是不够吃呢?”泰伯笑着说:“阿福啊,你们之前种粮食的时候,不看节气,种子撒下去就不管了。
你看,这种地就像养娃娃,得精心伺候着。
要在合适的时候把种子播下去,然后要经常去看看有没有杂草,杂草会把地里的养分抢走的。
还有啊,水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就像人喝水一样,得适量。
”阿福听了,眼睛睁得大大的,说:“哎呀,泰伯大哥,原来种地还有这么多学问呢。
”泰伯还教当地人礼仪,以前当地人都是大大咧咧的,也没什么规矩。
泰伯就告诉他们,见到长辈要行礼,吃饭的时候要有规矩。
苏州园林的故事或传说
![苏州园林的故事或传说](https://img.taocdn.com/s3/m/b1aa5ce2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d3a8843.png)
苏州园林的故事或传说
1. 虎丘寺传说:据传,南朝梁时期,有一位名叫杨恽的佛教高僧,他在进入苏州时看到了一个形状像虎的山峰,感到十分神秘。
于是他在山上修建了一座佛寺,名为虎丘寺。
这座佛寺后来成为了苏州著名的景点之一,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2. 狮子林传说:相传,明朝初年,苏州有一个富商叫做牛玉峰,他建造了一座叫做狮子楼的私家园林。
因为园林设计得十分别致,人们都称之为狮子林。
据说,在狮子林中,有一个石洞,通往一座秘密地下室。
这座地下室据说是牛玉峰用来秘藏财宝的地方。
3. 拙政园传说:拙政园是一座风景秀丽的私家园林,由清朝时期的官员世子劳树立所建。
传说中,当劳树立将要搬到另一个官职时,他就将这座园林送给了他的女儿婉容。
据说,婉容曾经在园中读书,而且还获得了很多宫廷的艺术家的赞扬,成为了当时的文学艺术的代表人物。
4. 编钟台传说:据说,在唐朝时期,苏州有一个非常有名的官员叫做頴恭,他喜欢收集编钟,刻有各种楚汉战争的故事。
为了纪念他的收藏,他的子孙在景区中修建了一个叫编钟台的建筑。
编钟台不仅是苏州园林的代表之一,也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遗产之一。
5. 聚景园传说:据传说,聚景园是由清朝时期的富商连潭兄弟所建造。
他们经营茶叶生意,为了展示自己的财富和地位,就建造了这座风景优美的园林。
园林内有一座名为狮子楼的建筑,
里面雕刻着一些狮子的形象,据说是连潭兄弟的铁狮子雕像。
这座建筑成为了聚景园最具代表性的景点之一。
苏州古典园林的历史故事
![苏州古典园林的历史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a454cde5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4293a42.png)
苏州古典园林的历史故事
苏州古典园林是中国园林艺术的代表之一,其中包含了许多历史故事和传说。
以下是其中几个著名的历史故事:
1.虎丘塔:虎丘塔位于苏州虎丘山上,是苏州古典园林中的一个著名景点。
相传,建塔之前,此处曾是一座藏龙卧虎之地,经常有猛虎出没,人们深感恐惧。
后来,一位名叫王仙客的僧人来到这里,打败了恶虎,让人们感到安全。
为了纪念王仙客,人们在此处建起了虎丘塔。
2.拙政园:拙政园是苏州古典园林中最著名的园林之一。
相传,这座园林的主人叫苏熙载,他是一位清官,深得民心。
苏熙载在官场上十分正直,但他的政治才能却不是很突出,因此被称为“拙君子”。
他在退休后,便开始修建这座园林,以表达对自然和人文的热爱。
园林中的许多景点都反映了苏熙载的政治理念和文化背景。
3.留园:留园是苏州古典园林中的一座著名园林,也是中国园林中的经典之作。
相传,留园的主人刘氏家族曾经经历了一场大火,家族几乎被毁。
后来,家族的一位女儿刘瑞隆在梦中得到了一位仙女的指引,于是她开始修建这座园林,以表达对家族的祈愿和感恩之情。
园林中的许多景点都反映了刘瑞隆的文化背景和艺术品味。
以上是苏州古典园林中的几个著名历史故事,这些故事不仅反映了苏州园林的历史和文化,也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许多价值观念和思想。
苏州园林的历史故事简介
![苏州园林的历史故事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efb74126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e9.png)
苏州园林的历史故事简介1、建于元代的古典名园狮子林有个景点叫立雪堂,蕴含的典故是大家熟知的程门立雪。
“北宋兄弟二程”之一的程颐是著名的理学家和思想家,二十四岁便在开封收徒讲学。
一次,他的学生杨时和游酢去河南程府拜访并求教老师。
时正隆冬,只见程颐老师正在厅堂内闭目养神,其实是佯睡观察。
两位弟子见此情形,悄然退出,在院中静候。
不期,天始降雪,两人冒雪静待,等了好长时间,程颐才睁开双眼,只见大雪已埋没学生的脚背。
典故提倡和渲染的是尊师重教的传统思想。
2、全国四大名园之一的留园,中部水池东侧有座建筑名为曲溪楼,在罕见的八角门洞上,镌有“曲溪”两字,为文徵明所书。
曲溪源于曲水流觞的典故。
东晋永和九年,书圣王羲之偕亲朋好友共42人,在浙江绍兴兰亭(兰溪畔的亭子)做“曲水流觞”的游戏,其中十一人各成诗两篇,埋敬枣十五人各一篇,十一人交白卷,各罚酒三觥。
王羲之将这些诗集结一起,用蚕茧纸、鼠须笔挥毫作序,计28行、324个字,即举世闻名的《兰亭集序》,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文中,王羲之既描绘了兰亭优美的自然景色,又抒发了与朋友相聚的欢快心情,而书法更是遒劲舒展、变化无穷,二十多个“之”字,无一雷同。
3、怡园有个景点叫拜石轩,是著名典故米芾拜石的写照。
北宋书法家、画家米芾爱石竟至如痴如癫的地步。
他任无为州监军,忽见衙署院内有一奇特之石,惊叫失声:此足以当吾拜。
便立即换了官服,手握笏板,整冠而拜,并尊称此石为石丈。
4、狮子林西部靠墙的山巅有座建筑名为问梅阁。
就字面而言,源自唐代王维诗句: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但就内容而言,恐怕与佛教典故有关。
一次,僧号为“梅”的佛徒问其师父马祖,何为佛?马祖说:即心即佛。
意思就是佛不远人,即心而证,佛是自性,莫向身外求。
最通俗的解释就是:你的自心就是佛。
徒弟陡然大悟,便去别处佛寺为主持,并一直铭记“即心即佛”四个字,不懈钻研佛学,佛理越来越渊博。
马祖派人打听“梅”事,闻此,连声说:梅子熟了,梅子熟了。
苏州历史典故简介
![苏州历史典故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97f71b35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0d.png)
苏州历史典故简介苏州,位于中国江苏省东南部,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繁荣的城市。
在苏州的悠久历史中,留下了许多有趣的典故,这些典故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人们的注意。
其中之一是“平江石舫”。
相传在宋朝时期,苏州平江路上有一艘巨大的石舫,船身由一块巨石雕刻而成。
这艘石舫巧妙地利用了江水的浮力,可以根据潮水的变化而上下浮动。
每当潮水上涨时,石舫就会浮在江面上,而当潮水退去时,石舫又会下沉到江底。
这种巧妙的设计让人们对苏州的水利技术赞叹不已。
如今,“平江石舫”成为苏州的一个重要景点,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赏。
另一个有名的典故是“兰亭序”。
兰亭位于苏州东南部的太湖之滨,是苏州的一处名胜。
在东晋时期,文学家王羲之曾在兰亭举行了一次盛大的宴会,这场宴会被后人称为“兰亭宴”。
王羲之还在宴会结束后写下了一篇名为《兰亭序》的文章,描述了他与朋友们欢聚一堂、饮酒作乐的情景。
这篇文章以其优美的文辞和深刻的思想感染了无数后来的文人墨客,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苏州还有一个著名的典故是“苏州园林”。
苏州是中国园林之乡,拥有众多的园林景点。
苏州的园林以其独特的设计和精美的景观而闻名于世。
其中最有名的是拙政园、留园和网师园。
这些园林以其精湛的园林艺术和独特的文化内涵,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赏。
苏州的园林典故也成为了文化交流和艺术创作的重要素材,许多文人墨客都在其诗歌和书画中表达了对苏州园林的赞美和敬仰。
除了以上典故外,苏州还有许多其他的历史典故。
比如,苏州的“狮子林”就是因为园内有一座巨大的石狮子而得名。
相传这座石狮子是由一位名叫宋世杰的石匠雕刻而成,他精湛的技艺使得这座石狮子栩栩如生,栩栩如生。
这座石狮子也成为了苏州的一个标志性景点,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赏和拍照。
苏州的历史典故丰富多样,每一个典故都承载着苏州独特的历史文化和人文精神。
这些典故不仅是苏州人民自豪的文化遗产,也是世界人民共同的宝贵财富。
通过了解和传承这些典故,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苏州的历史和文化,也能够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苏州的风景和人文景观。
苏州拙政园的历史与典故
![苏州拙政园的历史与典故](https://img.taocdn.com/s3/m/21146c9a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cd.png)
《苏州拙政园的历史与典故》
小朋友们,今天我要给你们讲讲苏州的拙政园。
拙政园可有好长好长的历史啦。
它是在明朝的时候建起来的,到现在已经好多年了呢。
据说,当时的主人想建一个特别美的园子,能让自己和家人好好享受生活。
园子里有好多漂亮的亭子、弯弯的小桥和清清的湖水。
有一个很有趣的典故,说的是园子里有一块大石头,形状特别奇怪。
主人觉得它就像一只大狮子,所以给它起了个名字叫“狮子石”。
拙政园里还有很多很多的故事,等你们长大了可以自己去了解哦。
《苏州拙政园的历史与典故》
小朋友们,咱们来聊聊苏州的拙政园。
拙政园是个很古老很古老的园子。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个很有钱的人,他想给自己建一个漂亮的家,就有了拙政园。
园子里的房子可好看啦,红的墙,绿的瓦。
还有好多花花草草,五颜六色的。
这里还有个好玩的故事。
有一次,主人请朋友们来园子里玩,大家一起写诗作画,可开心了。
拙政园真的太有意思啦,你们想去看看吗?。
苏州园林历史典故
![苏州园林历史典故](https://img.taocdn.com/s3/m/846c844c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3c.png)
苏州园林历史典故
吴王寿梦与夏驾湖
春秋战国,一个炎热的夏日。
吴王寿梦坐车来到夏驾湖边,这是他避暑的地方。
“大王,您可以回营了。
”
吴王寿梦下了马车,侍从将他的马匹和车辆牵到一旁停放。
吴王寿梦站在停车的地方,四顾望去,觉得这个地方让他觉得心情分外舒服。
从吴王寿梦与夏驾湖的故事中,我们记住了一件事:园林,从最初起至,就与湖有著
诚挚的关联。
而吴王寿梦在园林外的驻车处,产生了惬意的感觉,又可知,园林最重要的
就是自然与宽敞。
欧阳修沧浪亭嬉戏
欧阳修又被好友苏舜卿应邀回去沧浪亭饮酒了。
“我可以把脚伸进溪流里吗?”
欧阳修借着动静说。
苏舜卿笑着应允了。
一代文豪欧阳修竟会借着酒意来玩水,可见亲近自然对人的吸引力有多大。
或许我们
都像欧阳修一样,在清醒的时候,想象可以坐在岸边,将脚垂入清洌的溪水中,享受那种
自然的肆意。
但没有酒能给给我们壮胆,放下矜持与担忧。
拙政园图咏
文征明缓缓走在拙政园中。
脚下,是一条由木板铺成的栈桥。
“这一定就是当世最帅的园林!”
文征明感慨道。
他在栈桥上,画下了著名的《拙政园图咏》。
一条绵延坎坷的栈桥,既就是园林风景,又就是看风景的角度。
所以在第三个故事中,文征明通过栈桥远眺了园林的风景,唤起了作画的启发,遗留下了传世巨作《拙政园图咏》。
苏州城门典故
![苏州城门典故](https://img.taocdn.com/s3/m/cb82a4f904a1b0717fd5dd73.png)
苏州古城地名典故观前街它就是道观前面的一条街。
想来古代道观前必是终日善男信女不绝,所以道观所在之处自然成为商业的中心。
这个观名为玄妙观,在宋代名天庆观。
因观内遍栽桃树,开花时灿若云锦,所以又名碎锦街。
到元代天庆观改名玄妙观,街名随即改为玄妙观前,后又演化为观前街。
山塘街唐代白居易任苏州刺史时发起开凿山塘,此街濒临于山塘河,故名山塘街。
伦敦路据《吴地记》载,吴王亲征东夷时,曾在此临时停顿憩息,宴赏军士。
后在此置馆建桥均以临顿命名。
路亦以此得名。
苏州人读的是‘伦敦路’,而且并非西凤东渐后崇洋才改读,以前就这样读,据专家考证是古音一直流传下来的原因。
乌鹊桥跨第三横河东段南侧平行分支,北堍连平桥直街,东侧滚绣坊,西侧长洲路,南堍出十全街,正对乌鹊桥路。
古名桥,与阖闾城同建,位于“子城”正门前直街上,建城之初,此处有吴王乌鹊馆,桥因馆得名。
唐白居易有“乌鹊桥红带夕阳”、“乌鹊桥高秋夜凉”“黄鹂巷口莺欲语,乌鹊桥头冰未消”等佳句。
宋扬备《上元诗》有“月满星移水照天,南飞乌鹊影翩翩”之句。
明高启也留下“乌鹊南飞月自明,恨通银汉水盈盈,夜来桥上吴娃过,只道天连织女行”的绝妙意境。
此桥虽历经兴衰,至清末民初犹规模宏伟为城内石拱桥之冠。
据称,桥拱之顶几与玄妙观三清殿等高。
桥纯用武康石构成,至为壮观。
太监弄明代有金玉、如意两太监在此居住,遂名太监弄。
西段曾名青年弄,因基督教青年会得名。
乐桥跨第二横河,贯通人民路中段,与干将路立交。
位于苏城中心,历来作为分界区划标志。
明清时期其东为长洲县、其西为吴县,今则其北为平江区,南属沧浪区。
古时是城内闹市之最,亦曾为戮人刑场,故亦名戮桥。
桥上原建汉肖王庙,以肖何制律,特于刑场祀之。
后民讳其名,去凶化吉,改作乐桥。
人民路宋代称大街。
后因形如卧龙遂称卧龙街,后改护龙街。
抗战胜利后,一度改为中正街,解放后更名为人民路,几经扩建,为南北向交通主干道之一。
为清末洋务派盛宣怀所辟,以石子铺路而名,是金阊区商业云集的一条步行街。
大苏泛赤壁的历史典故
![大苏泛赤壁的历史典故](https://img.taocdn.com/s3/m/4413c01c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00.png)
大苏泛赤壁的历史典故纵观中国史,不难发现,苏、泛、赤壁这些地方在历史上都曾经有过闪耀的时刻。
而这三个地方在三国时期的一场重要战役中更是留下了永恒的光芒。
这便是蜀汉与东吴之间的赤壁之战。
大苏泛赤壁的历史典故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历史资料,也为我们留下了正义勇敢、英勇无畏的历史名人。
下面,就由我来为大家讲述这段动人的历史。
一、大苏:沧桑巨变大苏,即今天的苏州市。
苏州,是一座有着近2500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有“吴中古楼阁甲天下”之说。
在唐代,苏州曾被誉为“天下大都会”,是当时全国最繁华的城市之一。
在明清两代,苏州更是成为了我国东南民族商贸文化的重心,开始进入现代化。
1937年南京事变以后,苏州成为了日军统治下的南京监狱,在日军的残暴统治和摧残下,苏州人民遭受了极度的痛苦和灾难。
二、泛华:桐乡的辉煌泛华,即今天的浙江桐乡市。
桐乡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城市,始建于周代,距今已有3000多年了。
泛华,是桐乡的旧名。
在历史上,泛华曾经拥有过繁荣昌盛的历史时期,整个地区的文化氛围极为浓厚,桐乡的制造业和商业也非常发达。
然而,自19世纪末以来,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原因,泛华逐渐走向了式微、相对于世界的边缘。
三、赤壁:英雄荣耀赤壁,位于今天的湖北省荆州市。
赤壁一战,是吴国和蜀国的对抗。
公元208 年,蜀汉丞相诸葛亮与东吴大将周瑜联合抵御魏国的进攻。
在赤壁之战中,周瑜与诸葛亮共同领导了东吴和蜀汉的军队,联合击败了曹操的大军。
这场战役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一次战争之一,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次战役。
正是这场战役的胜利,为中国历史上吴蜀两国在政治、文化、经济等方面的交流和合作奠定了基础,深刻影响了后世的演变和发展。
四、命运的转折:赤壁之战在中国三国时期,曹操是一位顶尖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他的领土覆盖了整个大陆,他的武将也非常出色。
然而,他碰上了蜀汉和东吴联手的困境,这次战役,曹操在不利的情况下犯了严重的错误,导致了战局的不利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州大学历史:
苏州大学其主要前身为创建于1900年的东吴大学。
苏州大学老校门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时东吴大学与苏南文化教育学院、江南大学数理系合并为苏南师范学院,同年定名为江苏师范学院,在原东吴大学校址办学。
1982年经国务院批准改办为苏州大学。
经教育部和江苏省省政府批准,苏州蚕桑专科学校、苏州丝绸工学院(纺织工业部属院校)、苏州医学院(核工业部部属院校)先后于1995年、1997年、2000年并入苏州大学. 综合性大学。
建于1954年。
前身为美国基督教监理公会(本称监理公会)所创办的私立教会学校。
现设文、理、法、商及外国文学5个学院,连同夜间部共28个学系,6个研究所。
学生万余人。
校址台北市。
该校向以法学教学著称。
历任院长、校长无一不是学法律出身。
但由于教学态度保守,重视讲授英、美法而忽视大陆法,近些年来,教学质量有所下降,过去在台湾法律界执牛耳的地位,已被“台大”、“政大”所取代。
一、创始(1871~1901)
十九世纪中叶以后,清廷不敌英法俄日等国侵略,被迫签下数纸不平等条约。
战事连连溃败使政府及百姓丧失了信心,社会呼吁改革及学习列强之长的声浪日增。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美国基督教会来到中国兴办教育事业。
监理会是美国基督教重要差会之一,1846年成立,本部设于田纳西州。
1879年起该会先后在州创办博习书院(Buffington Institute)、宫巷书院(Kung Hang School),在上海创办中西书院(Anglo-Chinese College)。
1900年决议合并三书院,以宫巷书院为基础,在苏州天赐庄博习书院旧址,扩建为大学。
1900年12月制定校董会章程,推林乐知先生(《万国公报》创办人)为董事长、孙乐文先生为校长。
二十世纪初中国第一所民办大学--东吴大学正式诞生。
二、奠基(1901~1926)
东吴大学创办初期的26年,历经三位美籍校长孙乐文、葛赉恩及文乃史。
这个时期的办学经费主要来自于捐款及学费。
校园内的教学大楼林堂、孙堂、葛堂及教职学生宿舍等设施陆续兴建完成,校园规模日趋完整。
学科发展包括文、理、医学、神学及法科(在上海昆山路),另有四所附中、二十所附小、惠寒小学、吴语学校等组成完整的东吴教育体系。
各学科除在学术研究上表现突出,更为社会培养无数专业人才。
学校以“Unto a Full-grown Man”为校训强调学生人格的陶冶。
五四运动期间,东吴学生筹组学生会,一般的学生社团则以学术研究、辩论及体育活动为主。
东吴大学早期在三位校长的努力下,为日后校务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东吴大学旧址位于十梓街1号,1991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清同治十年(1871年),美国基督教监理公会在苏州十全街设立存养书院,光绪五年(1879年)迁至天赐庄,并改名博习书院。
并入中西书院。
二十七年,中西书院又迁至天赐庄博习书院旧址,建立东吴大学堂,或称东吴大书院,成为美国基督教在中国建立的早期教会大学之一。
辛亥革命后改称东吴大学。
开办之初,只设中学班,
学生不足百人。
三十一年开始招收大学学生。
宣统三年(1911年),上海中西书院并入。
该校西学课程大体仿效美国大学,国学则自作安排,分设有文、理、法三个学院和附中数所。
1952年10月,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东吴大学改组为江苏师范学院。
1982年6月,改制为苏州大学,成为江苏省属第一所综合性大学,校舍规模已较东吴大学旧址大为扩展。
东吴大学旧址占地约6万平方米,建筑总面积万平方米。
校门北向,总平面略呈纵长方形,主要建筑分布在草坪操场的北、西、东三面。
其中有清光绪二十七年秋开工,二十九年春落成,位于全校中心的钟楼"林堂";宣统元年秋开工,三年落成的图书馆"孙堂";1924年秋建成的科学馆"葛堂";1934年建成的学生宿舍"维格堂";1935年建成的学生宿舍"子实堂";1936年建成的建身房。
这些建筑各具风格,或作欧洲古典式,或仿中世纪城堡式,或效美国教堂式,既多样又统一,至今保持原貌。
此外北部有一排六座与校门平行的小楼,造型美观,有的为美国西部住宅式样,陆续建成于光绪三十三年至1919年,当时均为高级教职员居住。
西面还有一幢五层楼,为1936年建成的女生宿舍。
东吴大学旧址东临葑门内城河,与古城墙隔河相望,校内树木葱茏,绿荫红瓦相映,环境幽美清新。
一百多年来,苏州大学先后向社会输送了各级各类人才30多万名,其中许多人已经成为了科学、教育、文化等各项事业中的著名学者和知名人士。
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许德珩、周谷城、费孝通、雷洁琼、孙起孟,全国政协原副主席赵朴初、钱伟长、董寅初,著名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著名法学家倪征噢、香港知名人士杨铁樑、查良镛(金庸)等,以及谈家桢、刘建康、宋鸿钊等三十多位两院院士就读或者执教于苏州大学及其前身学校。
苏州历史介绍:
宋时苏州就有现在市中心一带的地图《平江图》,《平江图》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一幅城市石刻地图。
南宋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北宋灭亡,皇室南逃,金兵一路追过来,途经苏州,就把这座如花似锦的城市彻底毁掉了。
后来我们就开始重建,知府王焕,为了城市尽快恢复,他就贴出告示,要求四乡的农民都可以到苏州来,把废墟砖瓦捡出去,因此苏州城内的战争废墟很快就清理掉了,经过近一个世纪的重建,总算把苏州城重建起来了。
当时的知府李寿鹏,为了让后人了解这段历史,就命人刻了这块《平江图》碑。
很多名人都跟苏州的街巷有密切的联系:
低呤浅唱桃花坞——桃花坞相关历史人物:明四大家唐寅
梧桐冬雨十全春——十全街相关历史人物:书香门第彭氏家族李根源章太炎
晚窗钭晖史家巷——史家巷相关历史人物:青州刺史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
水韵山塘七里诗——山塘街相关历史人物:盛唐诗人白居易
三生醉梦太监弄——太监弄相关历史人物:陆文夫
千秋风雨话观前——观前街相关历史建筑:玄妙观
花间皮市词语醉——皮市街相关历史人物:唐代著名诗人皮日休
长街追忆旧学前——旧学前相关历史人物:平江书院抗元名将文天祥
苏州部分路名的由来:
百家巷
据《平江城防考》载:东汉顾训五世同堂,家有百口,衣食均等,长幼有序,因以所居名为百口桥,巷亦因此得名。
太监弄
明代有金玉、如意两太监在此居住,遂名太监弄。
西段曾名青年弄,因基督教青年会得名。
北局
明代在此设立专门供奉皇室丝织品的织造局,清初又在城南另建织造府,此处为北局。
平桥直街
位于阖闾城主轴线上,为子城(先秦为宫城)正门前直街,宋称府前直街,清代因街北有平桥,故称平桥直街,1972年并入五卅路,1992年恢复平桥直街。
山塘街
唐代白居易任苏州刺史时发起开凿山塘,此街濒临于山塘河,故名山塘街。
临顿路
据《吴地记》载,吴王亲征东夷时,曾在此临时停顿憩息,宴赏军士。
后在此置馆建桥均以临顿命名。
路亦以此得名。
白塔东路
由原东白塔子巷、中吉由巷、二门子口合并而成。
东白塔子巷因西端原有白塔。
文化大革命期间改为井岗山东路,1980年称为白塔东路。
道前街
由原道前街、府前街、卫前街合并而成。
明清两朝为衙署集中地,卫前即苏州卫治前,府前即苏州府署前,道前即按察使司署前。
文化大革命期间改为红旗西路,一九八○年统一称为道前街。
十梓街
由原十梓街、严衙前、天赐庄合并而成,文化大革命期间改为红旗东路。
严衙前为明代学士严讷故里。
一九八○年统一称为十梓街。
十全街
原名十泉街,始称于宋,因旧有十口井得名,后改十全街。
文化大革命期间曾改为友谊路,一九八○年恢复十全街。
人民路
宋代称大街。
后因形如卧龙遂称卧龙街,后改护龙街。
抗战胜利后,一度改为中正街,解放后更名为人民路,几经扩建,为南北向交通主干道之一。
石路
为清末洋务派盛宣怀所辟,以石子铺路而名,是金阊区商业云集的一条步行街。
五卅路
一九二五年上海爆发五卅运动,苏州各界发起募捐声援。
后用退回的捐款修筑了此路,取名五卅,以作纪念。
景德路
在宋代曾分称景德寺前与黄牛坊,近代由原郡庙前、景德寺前、申衙前、黄鹂坊合并拓建,改名景德路。
因古景德寺得名。
干将路
由原干将坊向东延伸,合原松鹤板场、古城河中心、濂溪坊、新学前、狮子口统称为干将路,现东至东环路,西至西环路,并以乐桥为界,乐桥东侧为干将东路,乐桥西侧为干将西路。
干将坊为宋前古坊,因其正东古有干将门及干将墓而得名,经改造,为城区中的东西向交通主干道之一。
桃花坞大街
唐、宋时期,苏州城西北隅阊、齐门之间遍栽桃树,称为桃花坞,旁有桃花河,是当时春游赏花的胜地。
宋朝太师章粢父子在此筑别业,亦称桃花坞。
后人就此作为街名。
观前街
玄妙观在宋代名天庆观,故街名为天庆观前。
因观内遍栽桃树,开花时灿若云锦,所以又名碎锦街。
到元代天庆观改名玄妙观,街名随即改为玄妙观前,后又演化为观前街。
近年,经扩建改造,愈加繁荣,是观前商业中心段的一条步行街。